【徐淑卿專欄】明星愛讀書
作者/徐淑卿今年6月韓國首爾書展會場,演員朴正民(曾演出《東柱:時代詩情》、《哈爾濱》等)創立的「無題Muze」出版社前,經常大排長龍。他一面結帳,一面配合粉絲要求合影留念。4月,朴正民剛出版作家金錦姬(KimKeum-hee,暫譯)的小說《初夏,完州》。這本書特別之處是先出有聲書,再出紙本書,有聲書由幾位韓國演員以廣播劇方式演繹。這是朴正民「聽見小說計畫」的第一本書。這個計畫源自他的父親。2020年無題出版創業作《拯救工作》時,他父親已經失明,所以不能拿書給他,這讓朴正民非常難過,心想,父親還能享受什麼樣的書呢?「聽見小說」的念頭就這樣萌芽。在出這本書之前,朴正民已經多次為視障者錄製有聲書,《初夏,完州》有聲書出版後,他也將書捐贈給韓國國立障礙者圖書館,以及其他視障者圖書館。朴正民曾回答想開出版社的理由。他說:「如果有人想從被忽略的角落說故事,我希望能給他們一個發聲的機會。」但身為知名演員,對出版的貢獻不僅如此。以這件事為例,他以人脈邀集多位演員錄製有聲書成為宣傳點,不但讓更多人意識到視障者的閱讀需求,先出有聲再出紙本的策略,也強調有聲書的重要性。演藝名人運用自己的知名度和資源,長期推動閱讀,必然讓人想到歐美明星讀書會。這個趨勢始終不衰。今年7月《People》雜誌介紹著名的名人讀書會,就有13家之多。根據美國讀書推薦平台BookBrowse估計,2025年美國有1千3百萬讀書會成員。最老牌也最有影響力的當數1996年歐普拉(OprahWinfrey)在電視節目開始的讀書會,雖然曾在2011年暫時結束,2012年之後在數位媒體重新開始,依然是最重要的讀書會。2017年瑞絲·薇斯朋(ReeseWitherspoon)成立「瑞絲讀書會」(Reese'sBookClub),同年艾瑪·羅勃茲(EmmaRoberts)和電影製片卡拉·普萊斯(KarahPreiss)成立「Belletrist」。近年最受矚目的讀書會之一,則是由英國流行歌手DuaLipa在2022年成立的「Service95」,該年她還獲邀在布克獎頒獎典禮上擔任致詞嘉賓。早期明星讀書會幾乎等同票房保證。像2007年歐普拉推薦戈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thy)小說《路》(TheRoad),她採訪這位作風低調的作家,說這本原本會被視為殘酷的小說其實是一個愛的故事,給這本小說帶來百萬冊以上的銷量,後來還改編成電影《末路浩劫》。但是,現在明星讀書會越來越多,尤其在BookTok崛起後,明星讀書會是否仍有之前的影響力?影響力稀釋的確存在,除了讀書會數量增多,媒介也改變了。歐普拉早期以電視節目將一本書帶進數百萬家庭的能耐,隨著網路時代,已難再現。現在高流量,不見得等於高銷量,但可喜的是,也有其他讓內容變得有價的模式,以及銷售方法。今年2月《TheCut》有一篇文章〈WhichCelebrityBookClubCould(Actually)ChangeYourLife?〉,作者訪問15位作家和產業內部人士,想知道「這些讀書會究竟能為一本書帶來什麼?」出版社公關透露,北美四大讀書會中,她們聯絡順序的排名是:歐普拉讀書會,NBC節目「與珍娜一起讀」(ReadwithJenna),瑞絲讀書會,最後是ABC節目GoodMorningAmerica製作的「GMA讀書會」。瑞絲讀書會雖然排名第三,但卻有真正利多。也就是作家與出版社夢寐以求,而其他讀書會難以做到的:影視改編。瑞絲·薇斯朋擁有媒體公司HelloSunshine,瑞絲讀書會是旗下品牌之一。讀書會的定位,強調以女性作家或女性視角為主,選書被認為有高度改編影視的可能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野生動物學家迪莉婭.歐文斯(DeliaOwens)第一部小說《沼澤女孩》(WheretheCrawdadsSing)。瑞絲讀書會推薦後小說銷量飆升。HelloSunshine買下影視版權,由薇斯朋擔任監製,HelloSunshine參與製片,將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沼澤謀殺案》,全球票房達1.44億美元。另一個例子是伍綺詩第二部長篇小說《星星之火》(LittleFiresEverywhere),在讀書會介紹後,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也由HelloSunshine買下影視版權,改編為影集。艾瑪·羅勃茲的Belletrist則找到另一種可能。她和線上書店Tertulia合作,讀者每月支付25美元,就可獲得當月選書,以及參加和作者的線上沙龍。有些明星讀書會雖有聲量,卻未必帶來銷售,原因是IG和YouTube,不像電視那樣可以觸及潛在讀者。一位公關舉例:「娜塔莉·波曼(NataliePortman)在IG發布她的選書給數百萬追蹤者,但人們只會留言:『娜塔莉,你太美了!』而不是去買書。」不過,名人讀書會的意義,不只在銷售,而是讓各式各樣的書籍,有機會被討論。讀書會反映了主持人不同關注點,以及個人閱讀喜好。像今年23歲的名模KaiaGerber和朋友成立「LibraryScience」,主要推薦新作家、翻譯作品、當代經典,不追隨暢銷榜。在書單中可以看到多年前的舊書如莒哈絲《情人》、莎岡《日安,憂鬱》,美國作家她似乎特別喜歡瓊·蒂蒂安(JoanDidion),推薦她兩部作品。DuaLipa將書與音樂兩個社群連結。她的選書也反映其多族裔背景與跨文化視野,以及深刻的文學性。目前24位作家訪談與推薦書中,有王鷗行(OceanVuong)《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EarthWe’reBrieflyGorgeous);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奧爾嘉·朵卡萩(OlgaTokarczuk)《犁過亡者的骨骸》(DriveYourPlowOvertheBonesoftheDead);韓裔美國作家李珉貞(MinJinLee)《柏青哥》(Pachinko)等。去年7月,《Esquire》刊登一篇文章〈HowCelebrityBookClubsActuallyWork〉,作者SophieVershbow曾在藍燈書屋負責社群媒體。文章討論了明星讀書會如何運作,如何選書?以及如DuaLipa、KaiaGerber開設的讀書會,是否會讓歐普拉讀書會、瑞絲讀書會顯得陳舊過時?尤其是BookTok社群喜歡羅曼史等類型小說,老牌讀書會的選書是否會與年輕世代的閱讀脫節?也提到BookTok讓出版社更難預測哪本書會被青睞。除了少數例外,讀書會的選書,都是出版社、經紀人和編輯放在他們眼前的作品,現在出版商也想用同樣的方法影響BookTok,但這樣操控演算法的努力,收效甚微,因為真正能引導市場風向的是讀者,而非出版社。傳統媒體生態改變,對出版報導減少,讓出版社更依賴名人讀書會;到名人讀書會花開遍地,猶如另一種流行時尚;到BookTok有各自喜歡的閱讀類型與不同於主流文學的作家。這樣的流變,意味著誰能討論一本書,或誰的聲音可以帶動銷售,已不是少數人專利,而是任何言之有物的人都有可能。作者的期望是,即使未來老牌讀書會式微,但解決之道是出現更多,且更多元的名人讀書會,去對應不同社群需求,體現每個社群獨特的閱讀偏好。「這樣上升的潮流,或許能讓掙扎中的出版業,乘風破浪帶動無數艘小船。」她引用一位教授的話:「出版業裡不存在中產階級。」少數超級暢銷書往往支撐了整個產業,所以需要更多能夠激勵讀者拿起新書的閱讀社群,並且希望這些社群由種族、性別、階級等更加多元的名人帶動,閱讀風格也應該比目前的主流更為多樣。2001年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Franzen)出版《修正》時,曾對是否上歐普拉節目感到疑慮。他覺得他的書對歐普拉的觀眾可能太難,而且有些歐普拉的選書,又讓他感覺過於煽情單薄,置身其中讓他有些尷尬,而後歐普拉取消的對他的邀請。到法蘭岑出版《自由》時,兩人言歸於好,法蘭岑也上了歐普拉的節目。這件事也許反應當時有些嚴肅文學作家對明星讀書會的不適應,以及懷疑這個節目是否尋找到自己的讀者。現在大家對明星讀書會應該不會再有此想法,但有個「偏見」卻未必完全消除,也就是:這些明星真的看書嗎?艾瑪·羅勃茲在片場拿起書時,依然感受別人的懷疑。但這個對於「明星」的偏見,也許很快可以化解。布克獎不但邀請DuaLipa致詞,演出《慾望城市》的影星SarahJessicaParker,今年還擔任布克獎評審,不過在此之前她早已有出版人的資歷。不論是名人讀書會或是BookTok,也許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分享,而非學院式的評論。分享並不容易,有時近乎精神的裸露,即使附庸風雅也是冒著被一眼看穿的風險。但是當越來越多名人願意分享書單,或如歐美將讀書會與社群分享視為一種潮流時,至少意味著這個社會是珍視閱讀的,當閱讀成爲潮流,創作與出版就更有希望。當越來越多名人願意分享書單,或如歐美將讀書會與BookTok視為一種潮流時,至少意味著這個社會是珍視閱讀的,當閱讀成為潮流,創作與出版就更有希望。圖/顏一立
+ More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8/21-8/27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暗夜屋》私刑正義》TOP2《我在詐騙公司上班》TOP3《心的距離》TOP4《操縱我心》TOP5《西遊之日常——沙悟淨工作日誌》
+ More
【公告】鏡好看股份有限公司遭不法人士盜名詐騙事宜
近期疑似有不法人士,使用鏡文學關係企業之「鏡好看股份有限公司」名義進行投資詐騙,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在此鄭重聲明,本公司及旗下子公司並未經營任何與金融投資相關產業,亦無開設任何投資外匯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若您有接獲任何假借「鏡好看股份有限公司」名義之投資、募資之相關訊息,皆為非法集團之詐騙資訊。提醒您,有接獲疑似詐騙訊息,請務必提高警覺,並可透過下列專業管道查證,謹慎思考、小心求證:165反詐騙專線:撥打165辨識可疑來電。警政服務APP:可一鍵查證投資平台是否已被通報為詐騙。也可至165全民防騙網查詢相關資訊:https://165.npa.gov.tw/#/在此提醒您,提高警覺、保護自身安全,切勿受騙!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鏡好看股份有限公司
+ More
文學鏡行式/旅讀城市——台南宮廟的華麗魔術——歡迎踏上信仰的驗證與辨偽之旅
你相信魔法嗎?與生俱來的非凡天賦,是祝福還是詛咒?吳威邑的作品《最後的魔術家族》是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評審獎作品,大量融入台南傳統宮廟文化,並將其轉化為「魔法」及「魔術」,打造奇幻而擁有臺灣特色的世界觀。當熟悉的「國華街」變成《哈利波特》中的「斜角巷」;古都廟堂成為魔術師的秘密據點,這些腦洞大開的想像,都悄悄以台南為中心逐漸蔓延。這次,讓我們跟著《最後的魔術家族》,由吳威邑帶領,親自走進他的創作路徑,在認識台南古都的信仰文化之餘,體驗「魔法」的奧妙和創作背後的深刻含意!《最後的魔術家族》吳威邑著機會難得,報名要快!手刀填寫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dQkptxBNZhEtMeFD6專場禮包★參加就送實體書3選2:《最後的魔術家族》小說《最後的魔術家族:前傳漫畫》《借刀殺人中學》★再送「鏡好聽」30天免費訂閱資格★加碼贈金鐘演員黃迪揚獻聲朗讀《最後的魔術家族》有聲書活動時間✅日期:2025/9/20(六)✅文學走讀:10:00-12:30✅與吳威邑共享午餐:12:30-13:30✅面對面座談:14:00-15:00→回程由巴士送至台南火車站或台南高鐵站集合時間地點(2地點任選,請於報名時選擇)★台南高鐵站|9:20集合★台南火車站|10:00集合費用✅名額:20名✅行程價格:2500元★費用包含:導覽解說講師費導覽團隊工作費公共責任意外險當地特色午餐講座場地費巴士交通接駁《最後的魔術家族》或《最後的魔術家族:前傳漫畫》或《借刀殺人中學》實體書2本鏡好聽30天免費訂閱黃迪揚獻聲《最後的魔術家族》有聲書🔴報名辦法:1.即日起至2025/9/16(二)中午12:00前填寫表單報名,主辦方將發送報名通知信。2.請於收到報名通知信的隔日15:00前,依照信件提供之帳戶匯款新台幣2500元報名費,並回覆該通知信,回傳匯款帳號末5碼或匯款單,以便查詢報名情況,完成後即報名成功!3.2025/9/19(五)發送「報到通知信」,請留意報到時間與集合地點,團隊行動切勿遲到、脫隊。4.6歲(含)以上皆為收費參與者,為維護體驗品質以及維護所有參與者權益,不接受「未繳費跟隨一起走」,所有符合收費之參與者皆需付費。5.本活動為全程步行活動,請斟酌個人或孩童體力,如有特殊需求,可自行攜帶兒童推車或個人行動輔助參與活動走讀路徑台南高鐵站、火車站(集合點)→藥王廟→風神廟(《最後的魔術家族》雲機社基地)→西羅殿→神農街(《最後的魔術家族》販賣魔術道具和法器符令的巷弄)→水仙宮→古井藥房→典昌同德藥行→博仁堂→開基武廟→百年傳承香鋪→全美戲院→吳威邑分享講座→賦歸🔴注意事項:2025/9/12(五)中午12:00前,私訊鏡文學粉專取消報名者,可全額退還報名費(轉帳手續費需自行負擔)。逾時取消則不退。集體導覽活動請勿遲到,影響自己與其他同團朋友的權益商品不包含:個人消費及自費遊程、個人加購保險等。若預定出發日因人數不足無法出團、或是因自然、疫情、天氣等不可抗拒因素而無法出發,旅客得選擇全額退費。請旅客自行前往集合點出發,解散亦依據遊程規劃地點解散,本遊程不負擔出發前及解散後之保險及安排。行程全程步行,請著輕便衣著,注意防曬與防蚊及補充水分。以上若有疑問歡迎私訊鏡文學粉專,或寄信至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手刀填寫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dQkptxBNZhEtMeFD6導讀人吳威邑1990年生,畢業於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作品多以混類型書寫,曾多次入圍「金車奇幻小說獎」、「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以及「台灣歷史小說獎」。出版小說有《棲鳥》、《一生懸命》、《宰日》、《黑爪:獸的謳歌I》、《紅皮:獸的謳歌II》、《最後的魔術家族》等。作品中《棲鳥》、《一生懸命》、《迷城魅影》與《身即地獄》為「戒嚴四部曲」。文本簡介《最後的魔術家族》這世上曾有一群擁有魔術天賦的人,因太過耀眼被人類忌憚獵殺,劫後餘生的魔術師決定隱匿才能,學習「人間戲法」成為「表演者」,直到那場震驚世人的魔術表演,恐懼再度被挑起……出身台灣四大魔術家族之首,卻不學無術的左家么子左季,徒有「魔術天賦」卻沒有「表演才能」,父親左眩三說了一句左家不需要沒有表演才能的孩子,便將他送去魔術祖師廟當學徒。一年過去,表演還沒學成,父親卻突然將他召回,因為四兄弟中最優秀且準備接掌家業的大哥──大魔術師左伯離奇失蹤。熱愛表演、擁有極高魔術天賦的左伯,在其世界巡迴表演最終場時飄浮於台北101上空後便下落不明。此舉引起凡人世界巨大騷動,也可能讓向來低調生存的魔術族群曝光走向滅亡。祖師廟抽出一紙下下籤「蒼生惶惶惴惴不安」,更讓魔術族群陷入恐慌。獵巫浪潮蠢蠢欲動的同時,左家再逢巨變,一直以來刻意壓抑高強天賦的左季倉促成為新任當家,不僅亟需調查大哥左伯失蹤的真相,更肩負起拯救整個魔術族群的使命。
+ More
【徐淑卿專欄】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作者/徐淑卿BookTok幫助書籍銷售,已非新聞。這個在TikTok以書籍為主題的社群,自疫情期間崛起,用短短幾十秒的影片,推薦書籍,分享心得,開箱新書,展示書櫃等,把閱讀的情緒和魅力迅速渲染。它不只帶動銷售,尤其在科幻奇幻與羅曼史文類;也讓年輕世代重返閱讀。現在它也可能帶來書店的振興。美國連鎖書店Barnes&Noble計畫在2025年至少開設60家新店,他們將此歸功於BookTok,讓書店更受歡迎,尤其在年輕人群。英國水石連鎖書店則計畫每年開設10家新店。Barnes&Noble和英國水石書店同屬一家投資公司所有,負責人是書界傳奇人物JamesDaunt。他在日前《衛報》的採訪說,水石去年銷售收入成長5%,其中大約一半是書價上漲,其餘則是「賣出很多很多書」的結果。他說,年輕人受到社群媒體的啟發,例如BookTok的推薦潮流,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讀書會,讓他們拿起書本。「BookTok只是一個容易貼上的標籤,真正關鍵在於人們渴望閱讀也渴望討論書籍。」對JamesDaunt來說,BookTok帶來的好處,不僅在書籍銷售和新店拓展,而是將年輕人帶回閱讀,帶回書店。他在幾年前接受《衛報》採訪時說:「好的書店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但是當它的核心是青少年讀物時,就特別讓人興奮。」在他的書店生涯中,書籍興趣的起伏往往與這個年齡層的動態有關,像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都是來自同一族群,正是這股能量點燃其他一切。與此同時,BookTok也促成美國大量羅曼史書店應運而生。《People》近日刊出的報導說,這些書店由熟悉羅曼史的店員主持,已經成為文學愛好者的綠洲。文章訪問幾位美國羅曼史書店店主,討論BookTok對他們書店的影響。有的店主是因為BookTok和Bookstagram以及羅曼史愛好者建立的線上社群,讓她意識到自己所在地區渴望有一個實體社群。有的店主則從BookTok了解讀者對什麼感興趣,當然她們不會完全依賴演算法,也會主動向讀者推薦還沒有被介紹的書。不過,這篇文章認為,BookTok的真正成功是讓羅曼史讀者,能大聲且自豪地擁抱自己對這一長期被貶抑文類的熱愛。GoodGirlBooks店主RayanneStreeter說:「羅曼史這個類型長期以來都被貼上不嚴肅的標籤。」社群媒體和TikTok讓大家得以從隱匿中走出,驕傲宣稱:「對,我就是喜歡這些作品。」令人好奇的是,BookTok熱議的書,在網路上可以購買,也有電子書,為什麼會帶動實體書店或實體書成長?一個原因是,實體書店和實體書,尤其像是有特殊裝幀的精裝書或噴邊書,特別適合BookTok和Instagram等以影像呈現的視覺平台,製作手工精裝書籍的出版社也因此受惠。以「精裝典藏本」聞名的FolioSociety,成立於1947年,過去採取會員制,主要出版經典與歷史著作,客戶群是「年長白人男性」。執行長JoannaReynolds在2016年接手後,放棄會員制,改變出版方向,拓展科幻奇幻與兒童書籍。現在超過半數的購買者,年齡在25至44歲之間。科幻奇幻類書籍的銷售,也因BookTok和Z世代對「藝術精裝書」的興趣顯著提升。雖然售價不低,如《沙丘之子》定價80英鎊,但24小時內銷售就超過千本。年輕讀者喜歡托爾金作品和《冰與火之歌》,年長讀者則偏好詹姆斯·龐德小說,和《柳林風聲》等經典作品。值得思考的是,這個現象在台灣是否可能發生?如果不能,原因是什麼?又有什麼我們可以借鏡?可能無法複製的原因,一方面是BookTok在台灣難以施展。台灣使用者對不時出現假消息的TikTok心懷戒心,對平台不信任,自然影響使用意願。其次,台灣圖書銷售通路有其結構性問題,在社群媒體具有口碑效應的暢銷書,讀者可能在有折扣與書種齊全的大通路購買,除非出版社特意企畫,否則到獨立書店買書的讀者,還是少數。以演算法機制來說,TikTok強調內容導向,平台會主動推薦你觀賞過的類似影片,比以追蹤關注經營粉絲的IG或FB,更容易破圈,觸及非同溫層。但即使如此,台灣目前流行的社群媒體,還是能夠製造口碑熱潮。郭怡美書店店長趙偉仁,不久前還兼任「一間書店」店長。2023年一間書店曾因為一位顧客拍的Reels,書店客流與銷售大增,現在時不時還是會有介紹這家書店的短影音,以他的經驗,一個影片若有20萬以上的瀏覽次數,店裡就很有感。他也舉例,逗點文創有本書《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就是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後再刷,在書店又紅了起來。其實類似例子不少。不過,國外在社群媒體觸發口碑效應的內容,通常不是出自出版社或是書店,而是讀者或網紅主動上傳。這樣的內容與業配不同,趙偉仁說:「這關乎人和人之間,發自內心的共鳴。」不論是吸引顧客前來買書或拍攝影片上傳,道理都一樣,必須要有讓人感動的「書店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店裡的空間設計,店員或讀者在便利貼上寫下對書的感想,別出心裁的選書與陳列等,這些內容形成一個吸引人到店裡體驗的氛圍,如此書店既是平台,也是展現各種「內容」的載體。顧客或網紅,會因為觸動人心的體驗,而願意錄製介紹書店的影片。有更多客流才能產生更多交易,對實體書店來說,吸引客人到店是首要之務。因此趙偉仁將書店粉專經營重點,放在傳達書店的整體氛圍,而不是專推某本書。因為,如果把重點放在推書,可能讓被點燃購書慾望的讀者,直接在手機一鍵下單。所以,歐美因為社群媒體,激起讀者買書與閱讀的熱情,將人帶回書店。而在台灣,暢銷書獲益最大的是出版社與大通路,獨立書店只有涓滴之利。這一方面是因為獨立書店的規模,但也與書籍價格有關。資深書業人羅玫玲說,歐美書店發展成熟,一般所說街角書店,大都有上萬種書,在台灣大約就是小小書房、郭怡美書店的規格。這些街角書店固然有其特色,但新書、暢銷書等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地區居民的各式閱讀喜好,讀者又有BuyLocal觀念,願意支持在地書店。所以即使BookTok流行的英美,也正是以低價促銷見長的亞馬遜涵蓋之處,但讀者依然願意到實體書店購買。台灣獨立書店的藏書大都一兩千種,規模上難望其項背,加以網路書店方便,價格更低,一般讀者未必養成到獨立書店買書的習慣。韓國的獨立書店跟台灣接近。規模小,呈現店主風格,有些走文青風,但因為韓國有圖書定價制支撐,所以發展蓬勃。趙偉仁說,獨立書店的價格和大通路不同,是獨立書店一切困難的核心。獨立書店必須創造意義,讓顧客願意支持你。所以有些書店與社區連結,或與公益結合。不像歐美街角書店有一定規模;缺乏足夠支持獨立書店的客群;也不像韓國有圖書定價制,讓小書店與大通路不需做價格競爭。台灣獨立書店現在是各憑本事,努力生存。但是可想而知,書籍銷售業績大多不好,可能近半的書店,每月書籍銷售不到5萬元,一年銷售總額,可能不到書市的1%。不過即使相對艱難,獨立書店還是各有經營之道,許多書店與店主都展現強烈的自我風格與主張。也因為這些獨立書店店主在社群媒體有一定聲量,趙偉仁說這形成一個有趣現象,就是獨立書店全年賣書營收或許只佔1%,但媒體影響力,可能有15%,因此出版社出書時可能更多資源放在大通路,但在行銷時,則希望獨立書店幫忙推薦。羅玫玲曾走訪台灣各獨立書店,不論是一本書店全台宅配,店主不時會隨包裹附上暖心小禮;或是台東書粥店主選書推書能力;或是美濃柚仔林和合學堂書店,因為店主喜歡韓國男團BTS,而有一排BTS推薦的書,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在沒有圖書定價制的前提下,獨立書店越努力推書,交易卻在其他通路的問題很能理解,但她還是覺得這是需要去做的事,因為這關乎品牌打造與信任。她說,就像在書店,很多人可能看一整天書什麼都不買,但有一天,就會跟你買一本書。經由閱讀你所寫的書介,顧客會對你產生信任,這樣的意義非凡。而且,有些經營書店日久的老手,僅僅只是在臉書貼出新進書單,不僅是對顧客,也是其他書店選書的參考。JamesDaut在美國受訪時曾說,他樂於見到孩子們放學後,到Barnes&Noble的漫畫和青少年書區,在朋友們一起坐在地板上翻書。「沒有人期待你一定得買什麼。這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你可以進來,瀏覽書籍。」在青少年時期愛上書店的人,就是書店未來的顧客。不論在店裡營造豐富動人的內容,或是在自媒體推薦書籍,都是在充實閱讀的土壤。不過對獨立書店來說,沒有營收就沒有未來。所以,如果你喜歡一家書店,不但應該常去,離開時也別忘了買一本書,這是對用心經營的書店,最重要的支持。BooKTok在歐美不僅帶動書籍銷售成長,也讓書店重獲生機。社群媒體也可能讓台灣的獨立書店受惠嗎?不論如何,如果你喜歡一家書店,離開時別忘了帶一本書回家。圖/顏一立
+ More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8/14-8/20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9R/九號序列代碼:GenesisLockdown重生禁》TOP2《妳》TOP3《見她色美》TOP4《操縱我心》TOP5《你擱淺了我的韶光》
+ More
【徐淑卿專欄】書大賣的好日子
作者/徐淑卿決定出版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全球英文版時,英國企鵝藍燈書屋出版集團旗下雙日(Doubleday)出版總監JaneLawson給自轉星球文化寫了一封信:「我們很自豪能出版台灣大無畏的新女性聲音,她的作品不僅有普世書寫的深厚傳統,更展現台灣自身的歷史特殊性。···我們會打造一本經典。」這封令人熱血沸騰的信,背景卻是台灣荒涼的出版現實。現在台灣文學作品,包含各通路(不計電子書與有聲書),1年銷售1千本,已經算是不錯成績。新書上市的賞味期也許只剩兩個星期。從被國際認可,到作家多年心血被書市惡浪吞沒,似乎命懸一線。所以,也許該討論的是,如何讓台灣文學作品,有機會站穩第一步,不至於被寒磣的銷售數字擊潰,而能支撐到被看見的瞬間。環伺的挑戰,只有加劇,不可能回頭。所以無需強調影視、電玩等娛樂的競爭,使小說讀者日漸減少。甚至應該化敵為友,將創作視為九命怪貓,除了書籍形式外,也可以用不同載體來延長一本書的生命。就像現流冊店店長洪沛澤所說的,「文學性」不是只存在書裡,也可以在不同載體獲得體驗。不過,如果不能在一開始創造話題,證明自己有被討論與銷售的潛力,不論是外譯授權或影視改編都是奢談。所以問題依舊回到原點,也就是如何能讓讀者願意閱讀一本文學作品,購買一本書?許多同樣的努力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但成功的案例,都有「口耳相傳」和「破圈」兩個因素。而後在國內外得獎,以及外譯授權的表現,還可以再引爆一波銷量。澳洲曾在2021年進行購書與借書普查。結果發現,在針對特定書籍的行銷活動中,最能影響讀者購書決定的是口耳相傳,其次是媒體宣傳,其次是廣告,最後是書目型錄。「口耳相傳」被視為最具神奇效果。讀者購書的三個重要原因是:喜愛該作者的其他作品;家人和朋友的推薦;書籍折口/或封底的內容簡介。(不含封面書評引言或名人推薦,其影響力最低。)這份普查說明「口耳相傳」雖然行之久遠,但依然有效。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就是好例子。她在自轉星球推出這部小說,首印2千本,過了將近5個月,也就是在獲得Openbook好書獎前,才決定再版。這幾個月的時間,自轉星球社長黃俊隆,採取的就是「挨家挨戶」製造口碑的方式。他先請資深文學出版人陳雨航寫推薦序,請著名作詞人李焯雄掛名推薦,希望可以突破不同群體。也將書寄給各個媒體、KOL等有影響力的人,並隨時跟通路回報獲得的訊息。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段低迷時間。黃俊隆說,李佳穎原本書名是《寫東西的好日子》,後來他們商量改成《進烤箱的好日子》。在銷售比較緩慢的初期,他一度反省,改書名用了詩人普拉絲的典故,是不是反而提升讀者的門檻?甚至討論,之後再出的《小碎肉末》等是不是首印只要1千本就好?但隨著口碑不斷發酵,之前挨家挨戶如同火種,在社群媒體點燃。加以年底獲得Openbook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接下來確定英國企鵝藍燈出版集團買下小說的全球英文版權,隨後又售出多國外譯版權,如今這本小說已經銷售1萬多本。回顧之前極盡可能的日子,黃俊隆說,編輯會選擇出一本書,一定是喜歡這本書,怎麼會因為開始的銷售數字而卻步?在《進烤箱的好日子》獲得如此佳績後,黃俊隆更有信心。他認為,非但不要分純文學或大眾文學,甚至也不要去分文學或非文學,這就是一本好看的小說。「我們要有信心,我們是站在平等的狀態下,和世界溝通競爭。我們跟外國出版社討論的基礎點是去國界及語言化的。」不過,因為黃俊隆就是自轉星球的老闆,這也是他休息多年後重新出發的第一本書,不論是投入資源與行銷波段都可以做到非常細緻。但一般出版社每個月都有出書進度,一本書若沒有突出表現,出版社投入的資源就會減少,這也是難以避免的現實。洪沛澤之前在出版社擔任多年行銷。他說,《進烤箱的好日子》和楊双子《臺灣漫遊錄》類似,都是在獲獎或外譯授權肯定後,在台灣爆發的例子。這兩個例子讓人思考,行銷的漏斗是不是可能倒過來,在積累一段時間後,再投入更多行銷資源?黃俊隆就是在《進烤箱的好日子》獲得肯定後,反而持續加碼,舉行多場讀者見面會。但因為新書上市,前一個月的銷售是關鍵,各出版社幾乎在這段時間精銳盡出。除了要有口碑,還要破圈,現在熱門的破圈方式就是上Podcast或請YouTuber推薦。尤其就文學類型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是讀者,所以破圈格外重要。作家李金蓮推出自己的小說時,就跟出版社討論,希望推薦者可以來自不同領域。她出版《浮水錄》時,遇到一位工廠工作的女性讀者。她在工廠下班後,最快樂的事就是到租書店租一本小說,回家躺在棉被裡看。現在讀《浮水錄》,讓她回想起當年租書店讀小說的快樂,所以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她女兒。但通常出版社在設想小說讀者輪廓時,未必會想到工廠工作的人。洪沛澤因為很喜歡獨立音樂,所以當「裝咖人」主唱張嘉祥出版第一本小說《夜官巡場》時,他就企劃推出小說和CD套組。因為張嘉祥的創作靈感以小說和音樂兩種媒介展現,所以套組的行銷方式對創造表達更為完整,也可以觸及到喜歡音樂的人。後來他主辦「獨書祭.改」活動,也將獨立書店和獨立音樂串聯在一起。關於文學書籍銷售下滑,他認為有時候也無關書價,而是你閱讀一本書的時間成本,與跨越閱讀門檻的體驗成本,都會造成阻礙。但也有許多人,比如音樂人,可能也喜歡閱讀但不知道入口。所以在活動中,他設法製造許多入口,讓他們知道後面有不同的世界。為了知道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他甚至加入朋友設計的交友軟體,設定年齡層和興趣,來觀察他們的喜好。今年台灣最受注目的文學書,當數楊双子《臺灣漫遊錄》。這本2020年出版的書,因為去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肯定,不但賣出更多國家版權,台灣的銷量也節節上升。書業人士說,這是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來,台灣近年少有的文學書熱銷現象。但是能夠在海外得獎的書畢竟少數。出版《臺灣漫遊錄》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說,從英譯到選擇出版社到獲獎的過程,其實充滿著意外,如果要靠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那表示台灣的書市是不健康的。所以,「作為一個出版編輯,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我們這個社會與讀者,如何能對文學持續保持興趣跟熱度?因為這才是目前市場上最困難的。」在英文版之前,《臺灣漫遊錄》先出日文版,市場一開始反應就很好,很快就超過台灣銷售的5000本。國外的反應,讓她心裡納悶:如果沒有國外的獎項,僅靠台灣自己,是不是可以撐起這個市場?是不是即使沒有在國外得獎,大家依然可以多關心圖書,多關心文學市場?她期待的是一個有益於文學生長的文化專業領域之形成。她說,現在推外譯的時候,外國出版社可能會問幾個問題。首先有沒有足夠有說服力的排行榜,其次是獎項,第三是「好的」評論。莊瑞琳所說的「好的評論」與「好的意見」,並非是對書籍的肯定,而是有公信力的,可為大家所信任的標準。目前除了Openbook閱讀誌、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以及中央社文化組外,傳統媒體在文化新聞形同失落的一角。有時出版成為話題,也是討論產值或者市場衰退,很少討論文化現象,以及對作家進行深入訪談等,現在的文化新聞應該有更多元的作法,來豐富這個創作土壤。回到之前提到「口耳相傳」的效應,現在很多關於書籍的見解或推薦,是由愛書人或網紅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其中也不乏成功例子。但莊瑞琳認為,在讀者產生口碑之前,文化產業應該有機制產生出「正式的評論」,建立長期的具有公信力的標準。短期意見在社群媒體野生傳播固然重要,但畢竟這是充滿隨機性的。由於目前媒體生態如此,所以她現在會反其道而行。在推一個作家或某本書的時候,先企劃深度的訪談或者書評。不論希望銷售外譯版權或是獲得國際肯定,都是立基於台灣有醞釀創作的土壤,可以讓作家生存下來。政府補助固然不無小補,但產業環境的健康,才能行之久遠。在台灣作品逐漸被國際出版業者看見之時,如何讓台灣的讀者也能看見並以購買來支持台灣的創作,其實更為重要,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台灣讀者來支持台灣的出版業,此時的絢爛,未必不是煙花。不是只有生日時才可以吃蛋糕,也不是只有在海外獲獎時才開始閱讀。在台灣作品逐漸被國際看見之時,如何讓台灣的讀者也能看見並以購買來支持,其實更為重要。圖/陳克宇
+ More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8/7-8/13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獻祭的羔羊》TOP2《全糖必修課》TOP3《帶到地獄裡的愛殺不死》TOP4《神與畜II:HellofMemories》TOP5《你擱淺了我的韶光》
+ More
【鏡文學出版】降魔詩社
降魔詩社波西米鴨著.從真實詩社出發──讓歷史發聲的「文靈系歷史奇幻」小說.本島與殖民地書寫的暗戰──當詩句成為文化抵抗的法術.認識櫟社精神──以小說喚醒文字與書寫的力量可怕的是失去記憶?還是被竄改的記憶?欺騙我們的是術法,還是——改寫歷史的謊言?日治時期臺灣最強詩社──「櫟社」詩人化身異能降魔者文字能否放出啟蒙的光,照亮歷史黎明前最深的黑夜?文字可成靈破障,亦能點墨成魔,筆落之處,生死皆可重寫。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在臺灣逐步鞏固統治,各地也興建起神社。臺灣的人們,在時代變動中摸索方向,調適新舊的衝突,尋找自己的定位。一名失憶少年於大肚山雪中甦醒,被四靈宮前的算命師收於門下,命名「目仔」。某日,一位少女在吳家大宅前離奇自縊,目仔卻目睹黑影般的怪物出入宅邸。此後,他成了唯一能見墨蟲的「見證者」,踏上一條追索記憶、對抗邪靈、尋找自我之路。目仔所見的墨蟲,竟和「被篡改的文字」有關?而他所遇見的這群「櫟社」詩人,又有甚麼樣的能力,能否穿透時代的黑暗?一部以「櫟社」為背景的奇幻小說。從臺中的街巷與神社、阿罩霧的書齋與戲臺,到北埔山上的戰事遺跡,時代的暗影中,「櫟社」對抗的敵人究竟是誰?當真相只能靠詩句揭示,歷史之墨已遭汙染,他們該如何以一筆一字,撥雲見日?作者簡介:波西米鴨沒吃過鴨肉,也該看過鴨子的小說。從事小說創作十多年,早期以恐怖、奇幻為主,出版逾二十本書,亦有零星散文、詩、劇本、華文俳句、對聯、字謎等創作。後知後覺得知自己的祖先是櫟社社長傅錫祺,於是開始研究起櫟社、整理祖先文物影像資料,也致力於將台灣文史改編成富含奇幻元素的冒險故事。期待藉由小說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櫟社,以及對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能有更多一些認識與興趣。更多資訊或交流:https://linktr.ee/bohemeduck購書連結:●《降魔詩社【作者簽名版】》■誠品∣https://pse.is/7zvflz●《降魔詩社》■博客來∣https://bookstw.link/7zvfsy■金石堂∣https://pse.is/7zvfxw■讀冊∣https://pse.is/7zvg4p■MOMO∣https://pse.is/7zvg98■鏡文學官網∣https://www.mirrorfiction.com/book/40543
+ More
【徐淑卿專欄】從粉絲到經濟,泰國BL劇成功之道
作者/徐淑卿在泰國影視中,BL(也稱「耽美」)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類型。它們多從小說或漫畫等原著改編,演示了從文本到影視的發展路徑,以及如何藉由粉絲效應,創造更多價值。BL雖然描繪男男之愛,但卻不同於同志作品,而有更多元的商業可能,泰國經營BL劇種的手法,值得借鏡。在泰國對外的文化軟實力中,BL就像K-POP之於韓國一樣,是具有競爭力的,讓世界認識泰國的入口。BL雖然是商業類型,但是它在泰國受歡迎的程度,似乎泯除了嚴肅與大眾的界線。兩位曾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的泰國作家威拉蓬.尼迪巴帕(VeerapornNitiprapha)與Prapt都曾在BL劇中客串演出。Prapt不奇怪,他本身就寫BL小說,也是他客串演出的《TheECLIPSE日蝕》原著作者。但兩度獲得東南亞文學獎的威拉蓬,與BL似無關連,她客串演出,也許是基於有趣好玩的心態,但至少顯示BL在泰國沒有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見。更重要的是,BL所創造的產值逐年增加。根據泰國暹羅商業銀行經濟情報中心(SCBEIC)預測,2025年BL影視的收益是49億泰銖(泰銖與台幣匯率大約是1:0.92),占娛樂媒體製作市場約3.9%,年均成長超過17%,而這還沒有涵蓋出版、週邊商品,粉絲見面會、會場出租等其他收入。嚴格說來,占比不算太大。但這收益的成長與泰國BL影視在海外日益流行趨勢一致,顯示BL已經是泰國娛樂業成長的重要驅動力。有鑑於此,SCBEIC建議政府應該提升對泰國BL的扶持力度,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什麼泰國BL影視發展如此迅速,堪稱亞洲之最?也許可以回顧幾個里程碑。一般認為2007年電影《愛在暹羅》是開端;2014年《LoveSickTheSeries》是第一部校園BL劇;2016年泰國GMMTV推出第一部BL劇《SOTUSTheSeries》,確立經典的「學長-學弟」設定,也使得GMMTV日後成為最主要的BL製作公司。重要的轉折點是2020年GMMTV在疫情期間推出的《2getherTheSeries》。這部作品是泰國BL劇代表作,不但在全球受到歡迎,也確立泰國BL劇的商業模式。首先是有原著作品。《2getherTheSeries》(中文翻譯《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是由JittiRain原著小說改編。泰國BL影視幾乎都從小說或漫畫等改編而來,甚至作者會有習慣合作的製作公司。其次,經營演員CP。BL演員通常來自不見得有演戲經驗的可愛男孩素人演員,如《2getherTheSeries》的演員Win。這些演員多有不錯的學歷或職業,演出BL劇是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或是因為演出BL劇而爆紅。如演出《金孫爆富攻略》的Billkin,就以BL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廣受歡迎。演員CP為了提高收視率,需要出席各種活動,戲稱「營業」。但與日、韓相比,泰國CP「營業」週期比較長。他們會一起上綜藝節目,舉行粉絲見面會,藉由影視花絮等各種蛛絲馬跡,粉絲二創,延續劇中的化學反應,凝聚粉絲的熱度,發行週邊等。之後,演員會各自品牌代言,或者創立自己的品牌,以及分別舉行國際巡演粉絲見面會。這些影視之外藉由粉絲經濟所創造的收益,更是驚人。第三,在影視發行通路上,不像以往主力是傳統電視或OTT平台,而採取更開放的策略。在疫情期間,《2getherTheSeries》先在電視頻道GMM25與OTT平台LineTV首播,而後配上多種語言字幕,在YouTube上架,使得這部影集在海外迅速走紅,也加速泰國BL在全球的流行。目前GMMTV在YouTube已經有1千9百40萬訂閱。簡單來說,泰國BL影視的收入來源,不僅是影視授權、訂閱收看和廣告,還有面對全球的粉絲經濟。那麼BL劇的粉絲哪裡來?或者說,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BL?尤其是泰國的BL?BL源自19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出現「少年愛」,屬於女性作者為女性讀者所創作的作品。日後在海外各地如台灣、韓國、泰國、中國等,都有不同地域特色的BL同人創作,以及相關影視。需要區分的是,BL雖然以男男之愛為主題,但不是同志文學或電影。因為它是架構在幻想中的純愛,不太觸碰同志在現實中遭遇的熱戀傷痕,與社會壓力。這種脫離現實,一方面曾遭受批評,認為BL無法反映同志的真實狀態,但也正因為它與現實脫節,反而是有些人喜歡BL的原因。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莊慧秋,因為喜歡日本BL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所以這部劇改編為電影《櫻桃魔法》在台北上映時,她看了14遍。她是赤楚衛二的粉絲,聽說日本電影在台灣賣座一向不是很好,所以她不斷重看,希望可以支持這部電影。莊慧秋是同志,也是早期寫作同志主題的研究者,她在1991年就在張老師文化出版《中國人的同性戀》。她說,關於同志所遭遇的種種問題,實在太過熟悉。過去的影視作品也多以呈現傷害與痛苦為主,雖然這都是事實,但是她也會想,難道就沒有表現同志快樂一面的影視嗎?BL劇因為架空現實,所以片中大家對同性之愛顯得理所當然,也會呈現同志生活中甜美的部分,這不同於過去同志電影給她的印象。她和喜歡這部影集的朋友們有一個群組,彼此分享各種訊息。一開始可能是嗑CP,關注兩人是否真的在一起,CP翻船後,有的人喜歡赤楚衛二,有的喜歡另一位男主角。莊慧秋說,她們就是所謂的姨母心態,希望他們各自有幸福的生活。在泰國曾對收看BL劇的觀眾做過調查。結論是,大多數的觀眾是異性戀女性,但在重度收看者中,雙性戀或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比例更高。對同志來說,BL劇是甜美的寄託,但是對異性戀女生來說,則是一種更為安全的情感投射。莊慧秋說,BL從少女漫畫而來,超過某一個年齡層後,異性戀女性將自己投射到少女漫畫已經難以共鳴,所以BL成為新的選擇。尤其對異性戀女性來說,兩個可愛男生的戀情,比女生的戀情更讓自己感覺不受威脅。不過,她也認為,BL影視的大受歡迎,對鬆動過去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有幫助的。不同地區的BL劇,帶有不同地區的特性。泰國是繼台灣,尼泊爾之後,第三個通過同性婚姻的亞洲國家。泰國本來對性別就相對寬容,社會也呈現輕鬆與易於同理的氛圍,泰國BL劇也具有這種特質。日本媒體《TheJapanTimes》今年7月曾刊出一篇文章〈Boys’lovedramasfromThailandmakewavesinJapan〉,訪問居住在日本的泰國BL粉絲。來自英國的Nyx,十幾歲時因為觀看《LoveSick》,首次接觸泰國BL。他認為泰國BL與他在心理層面產生連結:「(BL的主角)幫助我樹立自信,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我經常對自己說,如果他能克服一切,繼續向明天前進,那麼我也可以。」他也積極參加粉絲活動。自2023年底,他在日本參加5場粉絲活動,以及曼谷的「LoveOutLoud」音樂會,這是由GMMTV主辦的年度慶祝活動,最近一次有22名演員11對銀幕情侶出場。還有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日本上班族。她先是被《2gether》演員Bright的銀幕角色所吸引。後來她的興趣從演員轉變為探索更廣泛的文化主題。她發現泰國BL語氣比其他國家更輕鬆、更具親和力。BL劇也激發了她對性別問題的興趣。改變她作為異性戀女性的觀點,引起了她對同性戀社群當前面臨的社會現實的關注。這與韓國K-POP類似。藉由流行文化,帶動世界對韓國產生興趣。這也是SCBEIC認為泰國政府應該對BL影視到世界各地發展,投注更多支持的原因。泰國BL劇可以引領亞洲,一方面是產量。日本、韓國社會對BL影視還是處於逐漸開放的狀態,中國的耽美劇則根本受到壓制。但最值得我們參考的還是從原著開始的產業鏈,以及粉絲經濟。要發展粉絲,演員非常重要。必須要有吸引人的外型,彼此有強烈的化學作用,以及「CP」經營週期需時更長。日、韓演員的「營業」通常僅限影視開播宣傳期,粉絲效益較難長尾,而這也可供我們參考。在泰國對外的文化軟實力中,BL影視就像K-POP之於韓國一樣,是具有競爭力的,讓世界認識泰國的入口。圖∕陳克宇
+ More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