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全部作品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我要儲值
我要收費
登入/註冊
我要儲值
全部作品
最新消息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首頁
最新消息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請選擇分類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波西米鴨《降魔詩社》試讀心得獎金徵文
鏡文學將於2025/8/22出版波西米鴨的全新小說作品《降魔詩社》,歡迎讀者報名試讀活動!還有機會得到獎金以及《降魔詩社》贈書乙本。報名時間:即日起~2025/08/06(三)中午12:00止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WhLyjJWuoj1tqfNU9【新書介紹】從真實詩社出發──讓歷史發聲的「文靈系歷史奇幻」小說本島與殖民地書寫的暗戰──當詩句成為文化抵抗的法術認識櫟社精神──以小說喚醒文字與書寫的力量可怕的是失去記憶?還是被竄改的記憶?欺騙我們的是術法,還是——改寫歷史的謊言?日治時期臺灣最強詩社──「櫟社」詩人化身異能降魔者文字能否放出啟蒙的光,照亮歷史黎明前最深的黑夜?文字可成靈破障,亦能點墨成魔,筆落之處,生死皆可重寫。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在臺灣逐步鞏固統治,各地也興建起神社。臺灣的人們,在時代變動中摸索方向,調適新舊的衝突,尋找自己的定位。一名失憶少年於大肚山雪中甦醒,被四靈宮前的算命師收於門下,命名「目仔」。某日,一位少女在吳家大宅前離奇自縊,目仔卻目睹黑影般的怪物出入宅邸。此後,他成了唯一能見墨蟲的「見證者」,踏上一條追索記憶、對抗邪靈、尋找自我之路。目仔所見的墨蟲,竟和「被篡改的文字」有關?而他所遇見的這群「櫟社」詩人,又有甚麼樣的能力,能否穿透時代的黑暗?一部以「櫟社」為背景的奇幻小說。從臺中的街巷與神社、阿罩霧的書齋與戲臺,到北埔山上的戰事遺跡,時代的暗影中,「櫟社」對抗的敵人究竟是誰?當真相只能靠詩句揭示,歷史之墨已遭汙染,他們該如何以一筆一字,撥雲見日?【關於作者】波西米鴨沒吃過鴨肉,也該看過鴨子的小說。從事小說創作十多年,早期以恐怖、奇幻為主,出版逾二十本書,亦有零星散文、詩、劇本、華文俳句、對聯、字謎等創作。後知後覺得知自己的祖先是櫟社社長傅錫祺,於是開始研究起櫟社、整理祖先文物影像資料,也致力於將台灣文史改編成富含奇幻元素的冒險故事。期待藉由小說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櫟社,以及對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能有更多一些認識與興趣。更多資訊或交流:linktr.ee/bohemeduck【活動參加方式】開放報名:即日起至2025/08/06(三)中午12:00止填寫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WhLyjJWuoj1tqfNU9寄出試讀電子檔:2025/08/06(三)18:00前,統一寄至報名者信箱心得繳交期限:2025/8/29(五)23:59前,將200-1000字心得寄至指定信箱,並完成以下三步驟:1.試讀心得需分享於個人社群上(FB、IG、YT、Blog等),不限任何形式(限時動態、貼文、直播、影片皆可),並不限公開或私人帳號,截圖證明即可。2.至《降魔詩社》博客來網頁中留下試讀心得。3.完成上面步驟,並將分享連結或畫面,及試讀心得寄至電子信箱: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主旨註明:「繳交《降魔詩社》試讀心得_【報名者姓名或暱稱】」。【獎項說明】●第一名/獎金1000元+《降魔詩社》贈書一本●第二名/獎金800元+《降魔詩社》贈書一本●第三名/獎金500元+《降魔詩社》贈書一本●佳作(兩名)/《降魔詩社》贈書一本鏡文學將於2025/9/8(一)在臉書粉專與官網公布得獎名單!【活動注意事項】1.請勿抄襲他人作品,若發現有抄襲行為,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試讀資格。如有違反著作權之法律責任則須自行負責,與主辦單位無關。2.參加者需同意將試讀心得授權予鏡文學及書店行銷使用,主辦單位有權將文章刊載或運用於所有《降魔詩社》相關行銷文宣。3.若報名人數超出限額,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參加試讀的人選。4.該活動僅限於居住於臺、澎、金、馬地區的網友。5.如未完成試讀活動的所有步驟,將無法獲得試讀贈書。所有已提交的文章均同意授權予鏡文學行銷使用。6.鏡文學保留相關活動內容變動的權利。※如有任何問題,歡迎E-mail至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詢問。
+ More
從角色的目光望向家的方向 ── Nakao 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人物靈感與情感想像(下)
在上篇訪談中,作者NakaoEkiPacidal分享了《蕉葉與樹的約定》的創作起點與文化脈絡,談及小說的歷史基底和文化書寫,展現創作如何根植於族群記憶與時代背景。本篇轉向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從作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角色的性格、選擇與命運。從角色感情的寄託、人生的抉擇,到面對離開與留下的沉重命題。Nakao也不時投射自身經歷,讓我們得以看見角色背後那份貼近真實人生的情感溫度。編輯:接下來想要問一些和角色、故事情節相關的問題。小說中哪一個角色的性格或氣質最貼近Nakao?Nakao:年輕的時候,可能樹和莎莎比較接近,但現在這個年紀的話,我覺得個性最接近的可能是梅野。編輯:梅野?為什麼?他其實是蠻狡猾的角色欸!Nakao:因為我現在是在訪談嘛!所以我不能顯得很呆板(笑)狡猾算是比較商人性格的那一面,這個我倒是沒有,單純就是他那種比較上了點年紀的性格啦!我這個年紀也到該比較沈穩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我們看事情都是單獨一面,現在的話會想的更全面,甚至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梅野算是這樣比較穩重的性格吧!編輯:今天最期待的問題來了!不管男性或女性角色,如果可以選一個人談戀愛的話,Nakao會選擇誰?Nakao:如果我是男生的話會選擇美佐子。她是個「明眸皓齒的大美人」,而且非常善解人意,雖然可能有些男生會覺得和她在一起太無聊,但我覺得這樣的女生作為妻子是很好的。作為女性選擇男生角色的話,年輕的時候可能會選蕉葉或時太郎這種比較成熟的類型,但現在這個年紀,會覺得像梅野這樣穩重老成的人比較好(笑)其實我在寫梅野的時候,除了揣摩成功企業家的形象和做事的方式之外,也有把開明、溫和和貼心,這種好的特質放在他身上。編輯:我可以分享我自己選擇嗎?我會選樹!Nakao:年輕人選樹蠻合理的啦!這樣才比較有火花。那女孩子呢?你有沒有比較喜歡哪一個女性角色?編輯:竟然被反問了!我想一下……(沈默五秒)應該也是美佐子吧!可能是活潑版的美佐子,但這不重要可以先跳過(笑)編輯:既然都講到感情話題,我們很好奇,如果當時樹沒有在那個時間點離開人世,會怎麼面對他的感情?是選擇回去找莎莎,還是接受陽子、繼續留在日本發展?Nakao:我覺得樹還是會認為他和莎莎是沒有前途的,你也知道他就是有點……自找麻煩的個性(笑)所以他會因為這樣的認知,選擇留在日本,再加上陽子到後來其實已經有點打動他,可是他內心又還留有對莎莎的糾結,所以即使到後來他們兩個真的在一起,一定也還是有摩擦的,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編輯:故事後段,蕉葉已經有意識到「生蕃」的身份註定無法改變,但為什麼他選擇從軍做為解脫呢?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手段持續融入日本社會或是成為皇民嗎?Nakao:當時因為日本軍國主義抬頭,蕉葉這個選擇背後的邏輯是:我都已經做了那麼多、希望別人可以肯定我,但直到當了律師都無法實現,那如果我在戰場上拼搏、成為帝國的戰爭英雄,你們還能漠視我嗎?那我在建構蕉葉這個角色的理解是,他並不是要成為皇民,而是想要以一個所謂「生蕃」的身份證明自己並不是一個低等的人,他想要的是他作為自己可以被肯定。我在寫的時候也有在想,蕉葉選擇從軍後,希望的是一個怎麼樣的結局?我想他其實知道這次大概也還是會失敗吧!但因為對那時候的他來說,只剩這條路了。編輯:雖然讀者可以自由詮釋,但是Nakao心中的蕉葉和樹有曾經後悔選擇前往日本打球嗎?Nakao:樹最後快死的時候是後悔的,但是我覺得以他的個性,不是死到臨頭他也不會後悔(笑)蕉葉的話,我覺得他不會後悔自己做過的決定,雖然他最後決定要從軍的時後,可能已經意識到之前走的那些路都是徒勞,但他的個性更像是知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麼一次,已經走到這裡了,後悔也是沒用的。編輯:很多人看完作品普遍認為這個結局充滿了惆悵,想知道Nakao為什麼會選擇安排這樣的結局?Nakao:我覺得小說最重要的是可信度,如果讀者讀起來覺得假假的,這會是致命傷。除了現在這樣的結局,我想不到一個更可信的收尾,情節走到那邊,我想就算他們誰想回家,也是辦不到的(笑)編輯:相較於日治時期的故事線,其朗和小薰的部分沒有那麼完整的著墨,想問問Nakao的考量是什麼?Nakao:我記得在修稿的時候,曾經有擴充描寫了小薰離開馬太鞍那段內心的想法,當時寫了三千多字吧,但最後還是把它刪掉,因為同樣的道理——覺得不夠自然、不夠可信。不是說不能一次處理兩條故事主線,但寫小說經常是這樣,作者必須去取捨作品的焦點,所以其朗和小薰這段有比較淡化處理。編輯:故事中蕉葉和樹面臨很多離開或是留下的選擇,Nakao的人生中也有過這樣的選擇(離開台灣、前往荷蘭),從一開始往返台灣、荷蘭兩地,到現在算是定居在那裡,這個過程中有什麼心境轉變嗎?以及當初為什麼是選擇荷蘭這個地方?Nakao:我覺得心境轉換可能和年紀有關,年輕的時候跑來跑去不太會覺得疲憊,可是年紀越大會越想要安定下來,所以現在居住在荷蘭,雖然不到永久的家的程度,但它是一個可以給我穩定感的地方。追求安定感這件事如果拿寫小說來舉例,現在的我寫長篇作品原則上就是待在家裡,出去旅遊會擾動我的心情,但是早個十年、二十年,這樣移動對我來說不見得有影響;如果是寫比較短篇的東西,可能會選擇去外面度個假,但還是待在同個地方寫。至於為什麼是荷蘭?因為那時候想做早期台灣史和原住民歷史觀的研究,荷蘭保存大量十七世紀與台灣相關的史料,所以才選擇這個地方。編輯:最後想問,這部小說談的是回家,但故事中有很多沒辦法回家或不想回家的角色,我們想知道對Nakao來說,家是怎麼樣的存在?Nakao:家喔……就是你遲早要回去的地方。我從年輕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待在外面,可是我需要有家可以回去。而且我是一個很沒有方向感的人,才剛走過的路立刻就會忘記,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我可以很清楚的掌握方向,就是花東縱谷。花東縱谷兩邊都是山,只要看山和太陽的位置我就可以知道方向了。所以雖然我現在依然在外面,但我想最後我應該還是會落葉歸根、會回家吧!企劃/品牌企劃部巫昱昕、黃昱哲訪談/文學開發部江炫霖延伸閱讀:從歷史的縫隙寫出回家的路──Nakao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起點與文化背景(上)
+ More
作家專訪
鏡站作家
【徐淑卿專欄】畫家與模特兒讀《藍圍巾的男人》及其他
作者/徐淑卿1965年美國作家詹姆斯·洛德(JamesLord)出版了《AGiacomettiPortrait》,描述自己在巴黎擔任賈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模特兒18天的過程。這是首部作家以模特兒視角所寫的書,後來拍成電影《寂寞大師》。電影許多場景在賈科梅蒂工作室,所以我們看到周圍散布他創作中的如〈行走的人〉那樣人體頎長的塑像。賈科梅蒂想為洛德畫肖像,他說,你正面看起來像惡棍,警察看到一定很感興趣。「但還好,我看到的跟我畫的不會一樣。」在這本書裡,洛德描述賈科梅蒂不斷塗抹修改,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忠實呈現他所見之物。也許「忠實呈現」注定就是無法抵達的徒勞,因為人始終在變動中。就像英國當代最重要肖像畫家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MichaelFreud)也曾對他的模特兒,英國藝評家馬丁·蓋福特(MartinGayford)說:「你每天看起來都不一樣。」既然不可能所畫如所見,重要的也許是藝術家賦予人物的生命氣息。賈科梅蒂的作法是:「要讓頭像看起來真正逼真是不可能的。你越努力讓他像真的,反而會越不像真的。但既然藝術作品本來就是一種幻象,那麼你若強化這種幻象,就能更接近生命的效果。」馬丁·蓋福特在2003年擔任佛洛伊德模特兒近兩年,完成一幅油畫〈藍圍巾的男人〉和一幅版畫〈頭像〉。在佛洛伊德去世前一年,2010年他出版《藍圍巾的男人》,這是繼《AGiacomettiPortrait》之後,第二部作家以模特兒親身經歷所寫的書。這部以日記體書寫的作品,不僅是畫家對模特兒的觀察,也是模特兒兼藝評家對這位著名肖像畫家的觀察,還有對於模特兒這個身份與畫作之間關係的思考。就像延續半世紀前賈科梅蒂與洛德的對話。在這本書裡,肖像畫是否要寫實,一開始就被否定。佛洛伊德早年就說過:「與真人完全相像,不是、也不能是創作肖像畫的目的。試圖把自然的東西畫出來的畫家,只是依樣畫葫蘆的畫家。」雖然「像」模特兒不可行也沒必要,但畫家在「變動不居」的模特兒身上想看到什麼?卻是始終縈繞在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問題。畫家有其想要趨近的「真實」,這與像不像未必有關;而模特兒也必然會在畫家的凝視中,忐忑不安,出現自我的縫隙。蓋福特說,對於畫家的凝視,與其說不安,更像是疏離感。「它帶出了一個我們每個人在童年時期想到過,後來也不斷重複想到過的問題,就是這個叫作『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當然,這也就是肖像畫的核心之謎。」還有,是否如「格雷畫像」那樣,揭示他不想為人所知的秘密?「不管是好是壞,我原來想隱藏的那些部分也許會就此展現在人前。」「佛洛伊德身上兼具一個小說家的敏感和一個畫家兼容並蓄的觀察力。」蓋福特所感知的特質,他日後用了另一個形容「巫師」。這是這本書非常有趣的地方。佛洛伊德與蓋福特不像一般畫家與模特兒那樣權力失衡,佛洛伊德在凝視蓋福特,蓋福特也在凝視他,佛洛伊德描繪蓋福特時,蓋福特也在書寫他,只是一個用畫一個用文字。但是看這本書時,你會覺得佛洛伊德掌握全局。蓋福特所描寫的佛洛伊德非常有趣,他對佛洛伊德的個性、特質觀察入微,而且基於佛洛伊德對模特兒所喜歡的互動交流,蓋福特也記錄了許多佛洛伊德的故事。但這更像福爾摩斯身邊的華生,佛洛伊德是唯一的創造者,是那個吹一口氣讓人物活過來的人。為什麼會讓人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因為佛洛伊德強大的自我,使他的存在感格外分明。也許佛洛伊德以非凡的天賦,讓我們看到他如何「造就一個模特兒」的過程。蓋福特說:「對於佛洛伊德來說,他畫的所有作品都是肖像畫。他在藝術史上留下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對一切事物的個性的認識。」但更有可能的是,蓋福特臣服於佛洛伊德的凝視之中。一方面欣然體驗作為模特兒這種「介於超覺靜坐和髮廊理髮之間」的過程,一方面也身歷其境思考「肖像畫」為何物?畫家如何創造出一個連模特兒自身也未能察覺的自己?這的確有如面對巫師的神力。蓋福特說:「〈藍圍巾的男人〉有部分可以說是一幅畫出我為整個創作過程著迷的作品。我能從照片裡看出那種強烈充滿著興趣的神情。我看見畫裡的他正在看我。正如一幅好的作品可以同時表達多層意義,佛洛伊德本人的視角也在裡面。」畫家與模特兒,常被視作凝視與被凝視的主、客體(蓋福特的用語是「被動的主體」),模特兒有時像是「物品」一般。但如果畫家與模特兒之間,有著多重的關係,這樣的位置就會複雜且多變。2019年英國畫家西莉亞·保羅(CeliaPaul)出版一本傳記《自畫像》(Self-Portrait),她是佛洛伊德畫作〈裸體女孩與蛋〉的模特兒,也是他眾多情人之一,和佛洛伊德生有一子。西莉亞·保羅說,她想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透過用我自己的話寫我自己,我把我的生活變成了自己的故事。特別是盧西安是我故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像通常那樣,我被描繪成他的一部分。」不論是在傳記或者是後來的畫作,你可以感覺在畫家保羅心裡,佛洛伊德的凝視永遠都在。甚至,她用幾十年的時間來準備回應。她描寫第一次當佛洛伊德模特兒時,哭個不停。「裸體的經歷讓我失去防備。」她形容那是一場折磨。佛洛伊德的凝視讓人難以承受。「我覺得自己像是在醫生面前、在醫院裡,甚至是在停屍房裡。」但是,保羅本身就兼具畫家與被畫者兩種身份,她有大部分作品都是肖像畫,模特兒多是與她親近的家人。《自畫像》這本書也被解讀成是一連串與「坐畫」(Sitting,指擔任模特兒)相關的生命歷程。她曾多次擔任佛洛伊德的模特兒,佛洛伊德也曾擔任他的模特兒,她更多的坐畫是她的家人,如她的母親和姊妹。她母親第一次擔任模特兒時也曾哭泣,因為她覺得女兒將她當成物品。保羅和佛洛伊德的關係維持了十年。佛洛伊德為保羅畫的最後一幅畫是〈畫家與模特兒〉,在畫中她正在畫一個裸體男人,她手持畫筆腳踩著顏料,這既是在畫中逆轉傳統的性別角色,也逆轉了〈裸體女孩與蛋〉觀看與被觀看者的位置。只是畫外的佛洛伊德看著她看著裸體男人,這似乎也預示了,保羅始終難以脫離佛洛伊德的注視。關於這幅畫,保羅說,「盧西安願意以藝術家這個強大的位置來描繪我,令我感到榮幸,他的認可對我意義重大。」但她也感到一絲惆悵,因為她已經不再被描繪為慾望的對象。夾雜著情人、孩子的父親母親等多重角色,保羅與佛洛伊德的關係,遠比畫家與模特兒更複雜。對保羅來說,這裡纏繞太多必須經過時間才能言說的情緒。她後來不斷以自己的作品來回應那種被凝視的處境,或說這段回憶。她在2012年也就是佛洛伊德去世後一年畫了同名的〈畫家與模特兒〉,裡面只有一位略有年紀,衣服滿布顏料顯示其畫家身份的模特兒。2022年她畫了〈幽靈女孩與蛋〉來呼應佛洛伊德1980年為她所畫的〈裸體女孩與蛋〉。今年,在西莉亞·保羅於倫敦舉行「鬼魂的殖民地(ColonyofGhosts)」畫展前,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OveKnausgaard)發表一篇文章,他在2023、24年兩次採訪她。克瑙斯高談到〈幽靈女孩與蛋〉這幅姿勢和構圖一樣,但意涵遠超過「致敬」的重製之作。他說,最令人著迷的差異,在於身體的存在感。「在保羅的畫中,肉體正逐漸消退,好像畫的不是現實,而是對那現實的記憶。」「我們看到的是保羅的凝視,在看著佛洛伊德的凝視——凝視被雙重化了,角色也被反轉,從模特兒變成畫家。而保羅在此畫中,也在以佛洛伊德的筆法作畫——她正沿著他曾走過的筆觸,重走他的路。她成為了他:她是幽靈模特兒,他是幽靈畫家。」也是在這篇精彩的文章中,克瑙斯高提出或許可以當作「畫家與模特兒」關係的洞見。模特兒當然是一種「物」,但在保羅的畫裡,坐在椅子上、躺在沙發上的人,(與畫家)進入了一段關係,那段關係本身,往往才是畫作真正的主題。在《藍圍巾的男人》,蓋福特也有類似看法:「一幅肖像畫的真正主題也許就是畫家與創作對象之間的交流。」而在這樣的交流中,畫家捕捉到模特兒突出的特徵與情緒,而這或許就是肖像畫中成為永恆的一刻。雖然「像」模特兒不可行也沒必要,但畫家在「變動不居」的模特兒身上想看到什麼?卻是始終縈繞在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問題。圖/顏一立
+ More
藍圍巾的男人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7/17-7/23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鐵皮玫瑰》TOP2《你擱淺了我的韶光》TOP3《獻祭的羔羊》TOP4《青春中的一寸蹉跎》TOP5《緋色無聲》
+ More
讀者推薦
推薦排行榜
推薦書單
從歷史的縫隙寫出回家的路 ── Nakao 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起點與文化背景(上)
以能高野球團為靈感,《蕉葉與樹的約定》講述的是兩名馬太鞍青年的遠行與承諾,其中交織著原住民少年們對自我的追尋,同時也承載作者NakaoEkiPacidal回望部落記憶、尋找自我位置的溫柔探問。在本篇訪談中,Nakao聊到這部作品的創作緣起、如何理解棒球在殖民時代下的意義、選擇以虛構重構過往的理由,以及她與部落的記憶和連結,也讓我們更貼近她筆下跨越時空的情感核心。編輯:當初為什麼會特別選擇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能高團(高砂野球隊)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和題材?Nakao:我會寫這個是主要是因為KANO的關係。在KANO上映之後,我們太巴塱的一個弟弟正在拍紀錄片,他說KANO不是台灣第一個本土球隊,能高團才是。我是從他那邊才知道很多能高團的事情,那時候就在想說KANO帶起一個風潮,說不定有一天也會有人要拍或是寫能高團的故事。所以這個想法大概十年前就出現了,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直到近兩三年我才向鏡文學提案,然後提案通過就一定得要寫了(笑)編輯:那Nakao覺得相較於KANO,能高團對於原住民的意義是什麼?Nakao:KANO因為是學校球隊,球員有各種背景;能高的球員都是阿美族,而且他們原先都是在海灘做工,所以它比KANO更能凸顯原住民在殖民時代的處境。對於日本人組織原住民球隊這件事,我在書裡採用的是部落弟弟在田調時訪談林桂興遺族的版本,梅野和江口其實已經打算利用野球作為宣傳工具,所以要林桂興在苦力裡面找尋找有天份的青年,也就是說,組織球隊這件事打從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烈的利用性質。在那個時期,日本人對待阿美族算是溫和的,但即使是在溫和的手段之下,日本人還是以殖民者的身份毫不留情地利用這些族人,這個相較於泛泰雅慘烈的戰爭經驗,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戰爭能很清楚的體現殖民的殘酷,但棒球看起來是無害的運動,其實也是一個殖民的工具,這是棒球對於原住民的另一層意義。編輯:但為什麼這個故事沒有聚焦在棒球本身,反而著墨更多情感層面的內容?Nakao:因為它本來就不是關於棒球的故事,如果那時候台灣島上有任何其他運動都是成立的,甚至不需要是一個運動。在撰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我主要想表達的是,角色們在殖民情境下,需要找到一個施力點證明自己,所以棒球確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想要證明自己」的心境。編輯:因為現在是長期居住在荷蘭的狀態,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用了哪些方法重現部落的文化和樣貌?Nakao:小說裡其實沒有提到太多過去的馬太鞍,因為他們一直都沒有回去(笑)但即使真的有需要去描寫,我覺得應該也不成問題,因為這不像做田調那樣坐下來說以前的部落怎麼樣,而是每天每天和長輩聊天,這完全是身體記憶的一部分,所以要寫的話也沒有問題。編輯:故事裡有很多歷史內容,也用了很多日文和阿美族語,一般來說是會透過註解來輔助理解,但在書前的編輯室報告裡,有提到這本書選擇「不加入註解」,想問問Nakao的考量是什麼?Nakao:首先,我的原則是不拿史料來建構原住民角色。在原住民沒有文字的時候,記載這些過去的多半是外人、是殖民者,如果把這些史料直接取用的話,等於在重新聲明這個殖民框架,這是一個鞏固的過程,所以我是反對用殖民史料來寫自己文化的。選擇不加入註解是同樣的原因。我沒有辦法忍受在一個框架之內前後矛盾,這就像是,我說我反對用史料來寫原住民,所以我虛構了這個故事,但我又加了很多註解去強調它的真實性,這樣虛構就會被弱化,很可能會讓讀者以為我說的就是歷史。當然,也許讀者在閱讀過程還是會這麼認為,但至少我自己在理論上不能出現矛盾,所以我才堅持不使用任何註解。另一點是,其實仔細看,有哪一個註解是真的必要的嗎?我覺得沒有。我在寫的時候很留意,有些東西讀者看過去可能不確定是什麼,但只要透過前後文知道大概的意思,就足以讓他繼續讀這個故事,這樣就可以了。編輯:小說中的其朗和樹兩人都是在馬太鞍出生,也都受過日本教育,但他們在看待部落傳統文化(比如年齡階層)這件事似乎有一些差異,我們很好奇Nakao是怎麼看待這個部落傳統文化這件事?Nakao:我想先說其實我覺得其朗和樹對傳統文化的觀念,沒有很大差異,樹之所以好像顯得比較成熟、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是因為他已經走過人生的時間,現在以鬼的身份回頭重新看。那在其朗只有17歲的年紀來說,他已經算是思慮很周到的了,如果他的故事再延續個五年、十年,相信他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那因為其實在部落,年齡是絕對的權威,像我們這些運動份子在外面做一些很叛亂的事,回到部落還是得乖乖聽話。過去有一次,頭目還曾經把我們叫回太巴塱痛罵一頓,我是女生還比較好,那時候我的弟弟還曾經被哥哥們集體毆打,好長一段時間都會做惡夢。所以進行原住民運動需要很大的精神韌性,我們時常會卡在部落和外界之間。編輯:有想過要改變這些部落內部的規則嗎?Nakao:有啊,但我們不會想要用破壞性的手段。像我們之前做的一些運動,就是讓老一輩的人透過新聞媒體,知道年輕人的想法。畢竟如果直接在部落裡說的話,哥哥會壓著你的聲音,長輩們聽不到你講話。但不管怎麼樣,這都是阿美族社會結構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會想要直接破壞它,而是透過在外界發聲,讓這些不同的聲音傳回部落,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編輯:Nakao有沒有想對原住民青年說的話?Nakao:我鼓勵年輕人去走自己的路。可能你要花很多時間去摸索,到底是哪一條路是適合自己的,或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人很晚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但不管你是很清楚自己的路,或者是不清楚自己的路,總而言之,你就是得花掉人生一部分的時間,去找到原住民對你來說真正的意義。有些人覺得他是一個文化概念,但它不是,它是一個政治身份。原住民的對面永遠是殖民者、是殖民國家,但這也不代表所有的原住民在碰觸這個概念的時候,都要去走政治運動的路線,像我就是從原住民運動,慢慢過渡到寫作。如果要說什麼的話,我會告訴年輕人:反正你有一天一定會發現自己的路,你就去摸索。那也有可能一條路走了很久,像我過去在學術上一條路走了很久,發覺這不是我真的很想做的,那也不要覺得是浪費時間,因為它到最後一定會回饋到你身上。(下篇待續)企劃/品牌企劃部巫昱昕、黃昱哲訪談/文學開發部江炫霖延伸閱讀:從角色的目光望向家的方向──Nakao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人物靈感與情感想像(下)
+ More
作家專訪
鏡站作家
【徵文活動】第一屆鏡文學筆武大會:短篇創意徵文開跑 萬元獎金等你挑戰!
腦洞大開的創意,就是你的超能力——第一屆鏡文學筆武大會正式開打⚔️外送員、高麗菜、地下停車場三個看似毫無關連的關鍵字,能夠擦出什麼新奇的火花?可以是青春熱血、奇幻冒險、戀愛喜劇、恐怖驚悚只要夠新、夠怪、夠創意,都歡迎各位高手來過招🤩即日起至8/4(一)23:59立刻拿起你的筆(或鍵盤),一起把日常變奇想、把無聊變神作!活動獎項本次徵選活動評選標準分為「全民投票」與「專業評分」。全民投票將統計各作品的收藏數(收藏數請見下方截圖標示);專業評分將由鏡文學團隊組成評審團進行評選,活動獎項如下:首獎:獎金10,000元,一位全民投票(40%)與專業評分(60%)加總分數最高者人氣獎:獎金5,000元,三位全民投票分數前三名最有潛力獎:鏡文學閱讀銀幣500全民投票分數前10%作品(人氣獎得主不在此範圍內)圖:收藏數/收藏按鈕位置說明活動規則徵文時間:7/22(二)-8/4(一)23:59前投票時間:7/22(二)-8/11(一)23:59前徵文題目:參賽者請以「外送員」、「高麗菜」、「地下停車場」三個元素,發展成1,000-3,000字短篇故事,短文必須包含這三個名詞方能參與本次徵文活動參加辦法:成為鏡文學會員,開立作品頁發表參賽短文,並自行於作品名稱前加上活動標【第一屆鏡文學筆武大會】(範例:若作品原標題為「您的高麗菜已送達」,欲參加本次活動請將標題改為「【第一屆鏡文學筆武大會】您的高麗菜已送達」),此標題需保留至各獎項公布之後(作品頁建立教學指南)注意事項本次活動歡迎所有華文文學創作者(不限地區、不限國籍,惟需註冊為鏡文學平台會員)。本次參賽作品權利歸屬作者。參賽故事限個人獨立創作,不接受2人或以上共同創作的故事。參賽故事不得或曾經在網路平台(如:個人網站、部落格、BBS等)、社群(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或平面媒體發表,也不得曾與任何實體或虛擬媒體/平台締約、授權、出版、銷售。參賽者須保證參賽故事自報名成功後至最終得獎名單公布前,不得參加任何形式(包含但不限於世界各地機關團體、公益或非公益性質、有償或無償等)之補助、獎勵或競賽。亦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進行參賽故事之衍生利用。得獎名單可從缺,評審團有權視實際投稿狀況,調整獎項數目與獎金分配。得獎故事預計於九月初公佈,實際公佈時間以鏡文學官方網站與社群公告為主。活動標題【第一屆鏡文學筆武大會】需保留於作品標題至各獎項公佈,若於該時間前移除活動標題,視同放棄參賽資格。得獎者收到獲獎通知信後,請於信內指定日期內回覆贈獎相關資料,以利進行贈獎作業。若逾期回覆或資料有誤導致無法聯繫,將視同放棄參加資格,且獎項不再遞補。獎金提撥時間於各獎項公布、得獎者回覆領獎相關資訊後之90天內支付。(主辦單位將依中華民國政府相關法令及規定辦理稅金代扣,海外得獎者亦同。得獎者需於獎項揭曉後10個工作天內繳納個人與匯款帳戶資料)鏡文學提供獎金概以得獎者提供之資料為準,若有任何之錯誤或更改致無法送達或領取,視同放棄得獎權益,並自負損失之責,與鏡文學無涉。鏡文學閱讀銀幣獎勵將以Email寄送兌換序號,參加者需至「我的檔案」填寫並驗證個人資料中的「聯絡Email」,未填寫聯絡Email或填寫錯誤者,視同放棄領獎資格。所有活動時間皆以台灣時間為準。請勿抄襲、搬運他人作品或使用AI進行創作,若發現有上述行為,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參加資格。如有違反著作權之法律責任則須自行負責,與主辦單位無關。此外,若如因參賽者參賽故事侵害第三人權利或違反法令,致本公司受第三人追償或主管機關處分時,參賽者應賠償本公司所產生之一切損失及費用。凡於活動期間符合參加資格者,推定同意受本「注意事項」之規範,若參加者不同意接受本活動注意事項之規範,請主動來信向主辦單位反映,主辦單位將依參加者之要求取消參加者參與本活動之紀錄及獲獎資格。若違反本注意事項中任一條文者,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獲獎資格。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最終解釋權。如因不可抗力因素無法進行時,主辦單位保留隨時修正、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參加者同意主辦單位保留各項活動辦法修改之權利。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Email:mf.service@mirrormedia.mg主辦單位: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 More
徵文
徵文活動
徵文比賽
短篇徵文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7/10-7/16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你擱淺了我的韶光》TOP2《樂園》TOP3《夏陽下的他》TOP4《第十三區的約定》TOP5《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
+ More
讀者推薦
推薦排行榜
推薦書單
【徐淑卿專欄】AI,不能說的秘密?
作者/徐淑卿看到六月底公布的《文策院2025年第一季臺灣出版市場動態》,中文電子書目比上一季增加1219種。出版量排名前十的出版社,有些應是來自對岸簡中轉繁體出版,但不管來自哪裡,都讓人不免好奇:這裡有多少書是AI生成的?我想像一種出版旅程。若有人在亞馬遜的自助出版(KDP)上架以AI生成的英文書籍,作者可能假借真實人物或虛構,再以AI翻譯成幾種語言,製作成電子書、有聲書,上架到不同語種的大型圖書銷售平台。這應該輕而易舉。當然,在台灣出中文電子書,毋須繞道亞馬遜,我只是以此假設AI生成書籍來源包含但不限本地製造。尤其若有英文版,有基本訊息的作者資料,有譯者,看起來就像正規的翻譯書了。這種作法可以為出版品的可信度「加值」。假若AI生成書籍確實充斥銷售通路,但這是台灣目前需要在意的問題嗎?不論電子書或有聲書,現在台灣大平台上都有看似出自AI的出版品,但銷售未必佳。既然賣得不好,就讓它們放著墊底,充實書量,又有什麼關係?但是,既然AI生成的出版品已經出現在銷售通路,這就是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有些國家今年已經開始進行規範,像是中國。現在網路稍作搜尋,就可見教人如何用AI製作電子書的影片。根據《商業內幕》報導,今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一家公司展開調查。這家公司教客戶如何用AI生成書籍和電子書,在2022年賺了5千萬美元。被調查的原因是,他們對亞馬遜氾濫大量AI生成書籍推波助瀾,而且顧客投訴,這2千美元的課程,若退訂,難以取得退款。這麼多人趨之若鶩,意味這不是無利可圖,即使銷售不佳,但它以低成本大量生產,一旦上架,就可能被不知情的讀者購買,從而獲得收入。正因為讀者可能購買,就產生許多問題。一,讀者可能從書中獲得錯誤訊息;二,當讀者發現內容有問題時,受騙的感覺使他們對平台與其他出版品失去信任;三,AI大量生成的書籍與人類的創作,價值可以等同嗎?如果沒有清楚標示,價值就會被混淆。最後,AI生成的書籍更容易造假與侵權。最為人所知且影響深遠的例子就是,美國出版評論家JaneFriedman在2023年8月發表的文章〈IWouldRatherSeeMyBooksGetPiratedThanThis(Or:WhyGoodreadsandAmazonAreBecomingDumpsterFires)〉。有人使用她的名字用AI生成「垃圾書」在亞馬遜出售。這些書名包括:《從零開始打造吸引人的電子書、建立作者平台,並實現利潤最大化》、《如何快速撰寫與出版電子書並賺錢》等。JaneFriedman憤怒的是,這些人利用讀者對她的信任,誤導他們以為這是她的著作,但一旦讀者買了讀了這些書,「卻可能永遠失去對真正作者的信任」。荒謬的是,要把這些假書從作者資訊中刪除或下架,必須由作者申請,但是誰會有空花這麼多時間監控以你為名的假書上架?JaneFriedman說,當她在推特說這件事時,有位作家跟她說,過去一週,她就申報了29本不實書籍。JaneFriedman的文章促成一些改變。當年9月,亞馬遜發布新規定,區分AI生成與用AI輔助書籍,若是用AI生成必須告知,但這訊息僅供後台管理,讀者閱覽的前台是看不到的。亞馬遜的態度說明電商平台的被動。有更多內容上架是首要之務,至於是否有責任或必要性,將AI生成的出版品予以標識,讓讀者作為購買判準,則是另一件事。平台態度如此,但改變仍在發生。美國作家協會於2023年10月宣布將進行「HumanAuthored」方案,這是一個表明「非AI創作」的作者身份認證系統,可以讓讀者有所識別。2025年美國作家協會開始實施這個方案,並提供官方標誌,證明作者的身份是人類,而不是AI。作家協會執行長MaryRasenberger說,這項認證不是拒絕人工智慧技術,而是幫助讀者信任人類作者的情感和原創性。即使使用人工智慧的拼寫檢查或研究工具,但確保創造本質來自人類智力也很重要。今年1月韓國文體部發布2025年工作計畫,表示將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普及預作準備。今年上半年將修訂《版權法》和頒布《宣傳權法》。首先是推動《版權法》的修訂,包括披露用於人工智慧學習的資料列表的要求。今年3月中國發布《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9月起實施。該辦法提出AI生成合成內容,包含文字、圖片、音訊、視頻、虛擬場景等,必須標識,且從生成階段到平台發布均涵蓋在內。這些行動與其說是抗拒AI,反而是更清楚認知,未來AI會更大量出現在人們的工作中,因此訂立標識辦法是當務之急。這既可以減少濫竽充數,讓人類的創意和AI生成的產品有所區別。而且,若以AI生成來造假,更應該有法律規範。尤其最近在美國幾個判例裡,允許一些科技巨頭可以不經擁有版權的作者同意,抓取他們的作品來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系統。因為法官認為,如此產生的結果,不是重複或抄襲,而是新事物的變革。但結果是否如此無害,還需觀察後效。尤其不難想像,未來如果有人使用AI生成內容,卻與某些作家作品高度相似,依然會產生法律問題。AI不僅改變出版生態,而且也在根本上改變寫作的價值。在巴德學院英文系任教的作家徐華,最近在《紐約客》發表文章〈WhatHappensAfterA.I.DestroysCollegeWriting?〉,他提到學生大量使用AI如ChatGPT之後,在大學教授寫作的意義和教育的評量標準都在改變。他說:「教育,特別是在人文領域,建立在一種信念之上:除了學生可能記住的實用知識外,某個課堂上隨口提及的深奧想法,也許會在他們心中扎根,並在多年後開花結果。人工智慧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感覺自己像個專家,但真正讓我們成為人類的是,冒險、懷疑與失敗。我經常告訴學生,這可能是你們人生中最後一次,有人必須閱讀你們寫的東西。所以就不如老實告訴我,你們真正的想法。」我們之所以珍視創作,正是因為它無比艱難,猶如穿鑿洞穴,費時良久才能有一絲創見。而且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作家思考的過程,而這麼珍貴的內在旅程,不但在AI的生成中被省略,而且在銷售通路上一視同仁,毫不甄別。倒不是認為人類的創作必屬佳作,也不是否定AI對人類工作的幫助。AI的確是很好的研究工具,現在新聞寫作應用AI技術獲獎的作品也很多。但是,就像過去人們買書,除了書的主題,也會按照對出版社、作者的了解,來判斷是否值得購買,這本身有其「品牌」信任度。因此是否是AI生成的書籍,也應該有清楚透明的標誌,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現在,有越來越多國家正視這個問題,台灣的作法又是什麼?尤其,當今年9月中國施行人工智慧內容必須標識時,直接將中國AI生成書籍,拿到台灣上架的出版品,尤其是有聲書,會保留還是設法免除標識呢?當AI使用越來越普及,區別並標明「人類創作」或「AI生成合成」,更屬必要。(圖/顏一立)
+ More
AI
創作
電子書
文策院
文學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7/3-7/9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夏陽下的他》TOP2《第十三區的約定《如果沄知道》》TOP3《薰衣草花海》TOP4《見她色美》TOP5《蕉葉與樹的約定》
+ More
讀者推薦
推薦排行榜
推薦書單
捷報!鏡文學10部作品入選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計畫
鏡文學再傳捷報!10部作品入選文化部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BooksfromTaiwan2.0計畫文學/非文學全譯本✨《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文學/非文學摘譯本✨《親愛的共犯》✨《無線人生》亞洲專刊✨《乩童警探三部曲》✨《惡願清除居酒屋》漫畫類✨《最後的魔術家族》✨《流氓書店》✨《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感謝文化部辦理文化黑潮計畫,幫助更多優秀的台灣作品登上國際舞台,提升台灣出版的國際能見度!
+ More
漫畫
文學
文化部
文化黑潮
Books from Taiwan 2.0
外譯計畫
外譯
1
2
3
…
108
探索
最新消息
作者一覽
關於
關於我們
公司簡介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幫助
常見問題
合作洽詢
聯絡我們
追蹤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