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7/3-7/9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夏陽下的他》TOP2《第十三區的約定《如果沄知道》》TOP3《薰衣草花海》TOP4《見她色美》TOP5《蕉葉與樹的約定》
+ More
捷報!鏡文學10部作品入選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計畫
鏡文學再傳捷報!10部作品入選文化部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BooksfromTaiwan2.0計畫文學/非文學全譯本✨《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文學/非文學摘譯本✨《親愛的共犯》✨《無線人生》亞洲專刊✨《乩童警探三部曲》✨《惡願清除居酒屋》漫畫類✨《最後的魔術家族》✨《流氓書店》✨《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感謝文化部辦理文化黑潮計畫,幫助更多優秀的台灣作品登上國際舞台,提升台灣出版的國際能見度!
+ More
【徐淑卿專欄】《蕉葉與樹的約定》小說家Nakao Eki Pacidal的回家練習
作者/徐淑卿在馬太鞍和太巴塱這一帶的阿美族部落,送別亡者有兩個習俗。一是,如果一位男性去世,在下一次祭典時,與他同一年齡階層的同儕會從祭場一路歌舞到他家中,懷念亡者也慰問家屬。還有一個非強制性的習俗。一個人過世了,在他喪禮過後,走一遍故人曾經去過的重要的地方,以示送別。走的人可能是家屬或是年齡階層或是朋友,只要心裡想要送別這個人,他就會去。2021年NakaoEkiPacidal的父親去世,當時她在荷蘭感染新冠肺炎,上不了飛機。她的姑姑在喪禮過後,去走他父親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幾乎走遍全台,每到一個地方,就拍照片給她。Nakao說,這是為人子女都會想做的事,但是她當時沒辦法。隔著視訊螢幕說起這件事,Nakao仍語帶哽咽。這個遺憾,卻在她最新一本小說《蕉葉與樹的約定》中,成為貫穿故事的核心。《蕉葉與樹的約定》是以台灣第一個棒球隊「能高團」為背景的小說。大約十年前,講述嘉農棒球隊的電影《KANO》上映時,Nakao在花蓮太巴塱拍紀錄片的弟弟就說,KANO不是台灣第一個有本島人的棒球隊,「能高團」才是,而且全部球員都是花蓮的阿美族人。Nakao想,既然嘉農棒球隊有人拍成電影,會不會也有人想寫能高團呢?雖然她是太巴塱人,但是很多親戚都是馬太鞍人,現在她的家也在馬太鞍,所以相較於非原住民,也許這故事由她處理比較好。只是這個題目不容易碰觸,所以一放多年,兩年前才開始著手。能高團的由來是,1921年花蓮港廳廳長江口良三郎與被視為東台灣地下總督的朝日組經理梅野清太,想要組成棒球隊,來為花蓮築港宣傳。他們請在賀田組(後改名朝日組)工作的林桂興在海灘苦力中尋找適合人選,成立高砂棒球隊,並安排這批原住民選手到花蓮農業補習學校就讀,1923年高砂棒球隊改名為「能高團」。1924年能高團到台灣西部舉行比賽,1925年遠征日本。後來有幾位球員,在西本願寺住持的安排下,留在日本平安中學繼續打球唸書,還有幾位到法政大學深造,其中一位紀薩(西村嘉造)在1928年因為急病在日本去世。《蕉葉與樹的約定》以這段歷史為背景。小說一開始是現代時空,一位名叫「其朗」的從花蓮到日本打棒球的選手,有一天在京都西本願寺看到一顆石頭,上面以阿美語刻著一行字「樹,平安回家吧。」因而召喚出1928年在日本去世的「樹」的鬼魂。阿美族語「其朗(Kilang)」,就是「樹」的意思。既然召喚了樹的鬼魂,同名的其朗便同意鬼魂請求,帶著祂棲息在石頭上的靈魂回花蓮。按照阿美族的習俗,走一遍亡者生前走過的路,讓他的心可以回家。刻意採用同樣的名字,是因為Nakao相信名字如同咒語,會呈現一個人的特質。就像她的名字也是二十歲時被阿公改過的,因為阿公覺得現在的名字更適合她。在這部小說裡,同名的兩人都是來自阿美族的棒球選手,雖然乍看個性不完全一樣,但是因為年齡差距的緣故。這個鬼魂剛被喚醒時,幾乎什麼都不記得了。我們在閱讀這部小說時,也跟幾乎什麼都不記得的「樹」一樣。當「其朗」帶著他走一遍回家之路時,我們也跟著走一遍歷史之路。一百年前的東台灣、梅野清太、能高團,以及當時阿美族人的生活,也躍然紙上。這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作者Nakao以她生為阿美族人的了解與專業的史學訓練,建構了一個非常扎實的歷史圖景。Nakao的父親是阿美族人,母親是「外省人」,她與父母一樣都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在工作幾年之後,她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因為中學時喜歡數學物理,但自認不是學得很好,所以在聯考壓力下,沒有選擇自然組,這時她決定到哈佛讀科學史,也算是回歸興趣。拿到碩士後,到荷蘭萊頓大學讀歷史博士學位,自此長居荷蘭。除了寫小說外,她也從事翻譯,翻譯了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故道》、《野性之境》、《大地之下》等書。Nakao與鏡文學簽約,在鏡文學網站已經發表十多部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不拘一格。雖然她是原住民,也從事國際原住民運動,但她的寫作題材不限於此,而是一如她廣泛的興趣那樣,非常多元。包括結合歷史與科幻的《巡台御史六十七與來自遠方的科學家》,結合歷史與音樂的《韋瓦第的密信》,也寫過與相聲為背景的小說《一個沒聽說過的燕雲舊夢》,甚至到西安拜師學相聲。同時她也出入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不以純文學為依歸。在訪談過程中最讓我驚訝的是,她紙上造景的技藝。她寫故事發生在京都與東京的《蕉葉與樹的約定》,但是她從未去過日本;寫以納蘭性德為模型的《天為誰春》也沒去過北京。但是如果你熟悉京都,在看《蕉葉與樹的約定》時,你甚至都可以感受鴨川的寒風刺痛你皮膚的感覺。Nakao說,她題材廣泛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她興趣與涉獵都算廣,不論她寫什麼都需要做功課,就像做研究一樣。其次,有些原住民作家,專注寫原住民題材,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或者是性格,或者是志趣,有一種責任感,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事。但是她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如果要她一直寫同樣的東西,她會受不了,必須換題材,才能喘口氣。既然寫作是她最喜歡的工作,她就希望能做得愉快,才會長久。況且,Nakao說:「如果一直寫原住民相關題材,別人可能說,原住民只能寫原住民;如果你不寫原住民題材,可能又被認為不關心不認同原住民。與其夾在中間,不如寫自己想寫的東西。」Nakao認為,小說沒有純文學或大眾文學的區別,只有好和不好。也有朋友問她,那好跟不好由誰定義?她認為這是由「時間」決定。「如果抽離當下時空,還是有讀者覺得好看,這就是好小說,所以我們有生之年不必去擔心這件事,只要全力以赴把小說就好寫好。」說來有趣,一開始在鏡文學發表作品時,她揣摩鏡文學可能需要通俗一點的「輕小說」,雖然這不是她最喜歡的風格,但也不排斥,認為這就是一種寫作技能的鍛鍊。嘗試兩部作品後,編輯跟她說,其實她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後來她寫了《巡台御史六十七與來自遠方的科學家》,她喜歡把不同元素放在一起,這部小說就有原住民有滿洲官員還有科幻。有人曾問Nakao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她說,不如問她對什麼東西不感興趣。她對知識類的東西都很感興趣,在小說的題材上也儘可能去嘗試,目前她還沒有寫過的是推理小說,她認為推理設計很困難,但希望有一天可以挑戰,因為專業的寫作者,應該要有這個技能。既然題材多元,小說的場景又分散在不同時空,她要如何解決寫作上的困難?Nakao說,她花了很多時間查資料,現代的科技如google街景,給了她很大的幫助。有些人寫小說,注重人物刻畫,但她認為背景也同等重要。有具體的場景,人物做什麼也比較逼真。所以她寫小說時,就像編劇一樣,必須在腦海中有具體形象讓她看見,才能寫出來。如果只憑人物,而不需要描述旁邊的東西,她會覺得少了點血肉。有了場景之後,她會想像人物站在那裡,他們的性格是怎麼在講話。所以也會發生她原先設想的大綱是這樣,但後來發現這幾個角色不可能那樣而做修改的事。寫《蕉葉與樹的約定》時,花蓮港和馬太鞍她當然很熟,但是對於日治時代與日本,她主要靠搜集資料和科技。還有一種沈浸法,她在寫這本小說時,每天都在聽昭和歌謠,在臉書分享日本版畫,寫到日本戰敗時就聽天皇玉音放送,設法活在那個氛圍裡。還有一點是,家庭的影響。她的阿公在日本時代擔任警察,一直到九十歲都是穿西裝打領帶,典型日本人的樣子。她們家庭也比較像是日式家庭,她父親的母語是日語,阿美語說得沒有日語好,所以設想那樣的時代對她並不困難。但也因為她的家族在日本時代境遇較好,反而讓她日後有種反省: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原住民所受到的殘暴對待,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甚至她還產生對族群界線的自我要求,也就是既然是阿美族人,就不應該去談論泛泰雅(指賽德克族,泰雅爾族,太魯閣族都屬於泰雅族之意)的事。直到《賽德克.巴萊》電影上映時,她才在《臺大文史哲學報》發表論文,這是她心態的轉變,沈默沒有道德上的意義,因此她在學術上敢去談了。五年前Nakao接受鏡文學編輯翟翱訪談時曾說,因為原住民加分的問題,她直到取得哈佛碩士學位時,才相信自己沒有比同學差。這次受訪,她又再度提起這件事。她說,幾乎她所認識的加分的原住民朋友,都曾經有自我懷疑的問題,這真是無謂的內耗。原住民的身份始終如影隨形,不論她定居在哪裡,因為這是政治身份不是文化身份。Nakao從大學畢業就從事原住民運動,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因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但是慢慢她開始理解,不一定要站在街頭,她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寫作。用講故事來實踐他們口述的傳統。當初她在哈佛唸完科學史碩士學位時,她想,到底要繼續唸科學史,還是為了原住民去做早期台灣史的理論研究?最後是責任感打敗興趣。她說,現在回頭看,這是愚蠢的選擇。因為你應該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然後在那個領域裡找到你可以為原住民貢獻的地方,而不是倒過來。她的博士論文寫完初稿,同一時間也寫了小說《絕島之咒》。指導教授不會看中文,聽她大概講述內容後,教授說,這個小說就是你博士論文的非學術版,你要不要考慮去寫小說?她掙扎了一段時間,然後決定:「好,我就去寫小說。」但是當她想要以文字來實現口述傳統時,遇到一個理論問題。那就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寫嗎?比方說祖源傳說,可以拿來寫小說嗎?有些民族有他們的禁忌。像太巴塱的祖源傳說,有很清晰的故事線,老人怎麼告訴你,你就怎麼教給下一代,你不可以改編,不可以去操作它的意義。她們的祖源歌,大概幾分鐘可以唱完,若要寫成小說一定要加油添醋,這樣做可以嗎?有些東西是禁忌,禁忌不是不能打破,但是打破你要付出代價。太巴塱的祖先是姐弟亂倫才產生的,所以打破禁忌對她來說,就好像是你能不能亂倫?這就是一個很困難的情境。也許外人寫沒有關係,禁忌詛咒不及於外人,但是族人不一樣。《蕉葉與樹的約定》也牽涉到實際存在的人,他們的家族後代還在那裡。所以Nakao不去碰觸真實的事情,至少清楚擺明就是虛構,否則她覺得自己沒辦法回馬太鞍。因為那是別人家的事,她沒有資格寫。Nakao說:「我不在乎其他人怎麼看,但是我不希望在部落裡讓別人不舒服。我很努力去避免這一點,對我來說過這一關才是真的過關。」Nakao對文字非常講究,希望「講究」最後能臻於「自然」。雖然,自然反而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她相信這是一個最高標準。如果平順自然,卻能夠打動人,才是最上乘的。也因為中文是圖像式的文字,所以她寫作的時候會去注意字放在一起的視覺效果,如果兩個字的外形在視覺上看起來不搭,她就會更換。更不用說文字內在的音律和節奏,她寫作時會唸出來,終極目標是讀起來非常順暢。如果讀者感覺到字斟句酌,那就是堆砌,最好是讀者感覺不到,這也是她花最大力氣的地方。在〈後記〉中,Nakao寫道,說一個回家的故事就等於回家。《蕉葉與樹的約定》原書名是《平安回家吧》,對居住海外的Nakao來說,「平安回家吧」,是不是也有特別的意義?「回家」對她這一輩甚至上一輩的原住民,都是辛苦的課題。因為求學和工作,不管你在哪裡,你都不是在家裡。年輕一輩可能在都市出生成長,部落經驗很少,回家更是困難。Nakao說:「這個時候,你就覺得從台北到花蓮的路,不是用長度來計算,是用時間來計算。因為你在外面的時間,心裡已經有那麼多不同的東西了。」2008年,她拿到《人籟論辯月刊》資助,讓她回家做田調拍紀錄片。她記得回去的頭三、四個月,每天晚上熄燈後,她就在蚊帳裡偷偷的哭,因為茫然。明明是熟悉的地方,可是為什麼這麼陌生?別人說什麼做什麼,該怎麼反應好像都不對。幾個月過後,她慢慢能夠重新對焦了。她算是適應得還不錯。有些人的部落經驗更少,回家的過程更辛苦,甚至有些人回去後就跑了,永遠回不來的人其實很多。部落裡很多經驗不是來自父母,而是來自祖父母。所以阿公過世時,她有一種時代終結的感覺,阿公對她來說就是日本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他過世了,她感到衝擊與茫然。前幾年她父親也過世了,當長輩都過世了,會覺得部落變得不一樣。而且自己也開始被別人當成「長輩」,有年輕的原住民來訪問她,談怎麼做研究或者做田調。確實回家的議題和年輕的時候不一樣。Nakao說,也許有一天她會像父親一樣落葉歸根吧,他是六十歲的時候回到部落的。也許她這段時間寫的關於家的歷程,其實就等於在為自己回家做準備,心理上的準備。或許回家就像等待一樣,也是時間的藝術。我問Nakao,為什麼安排樹回到京都西本願寺,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尋找蕉葉?她說,這樣就不是等待了。這樣的結局,相互承諾彼此一起回家,是她一開始就決定的。也許就像樹再度離家,等待與蕉葉一起回家,Nakao也在小說中,預習著回家之路,然後等待那一天。《蕉葉與樹的約定》以台灣人第一個棒球隊「能高團」為背景,描繪信守百年的一起平安回家的心願與約定。圖/顏一立
+ More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6/26-7/2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萬道仙途》TOP2《銀河爭霸錄》TOP3《降神》TOP4《操縱我心》TOP5《見鬼的法醫事件簿》
+ More
【徐淑卿專欄】酷兒為誰而鳴
作者/徐淑卿1992年韓國延世大學教授馬光洙,因為所寫的小說《快樂莎拉》,被視為「淫穢作品」,在授課過程中被逮捕。《快樂莎拉》描寫大學女生莎拉追求性快樂,並以此挑戰社會規範,宣示女性身體主權,與教授及多位情人發生各種性關係。因此也有人將此書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相提並論。馬光洙當時遭到拘留並被判刑,後來獲得緩刑,但仍被延世大學解聘。直到1998年,馬光洙獲得韓國政府赦免並復職,但《快樂莎拉》至今仍是禁書。2017年,這位研究韓國詩人尹東柱與象徵詩學的學者,在住所自殺身亡。根據韓國東亞日報的報導,馬光洙生前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他只是因為想像了沒有發生的事件,就受到懲罰。」在去世前一年,他因為「文字恐懼症」而無法閱讀文章,最後只能依靠童話書。在日前閉幕的首爾國際書展攤位中,聽到出版邱妙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韓文版的動詞出版總編輯魯柔多(YudaRoh)說起馬光洙事件,我突然感受到台灣作為這次首爾國際書展主題國,在性別政治上,有特別的意義。陳思宏在書展期間說過好幾次:「韓國有奧斯卡獎,有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們有同婚。」這看似玩笑,卻表達了台灣值得驕傲的價值。不僅是在創作上台灣有出色的酷兒書寫,同時也有生命的解封與自由,這或許可以給身處在對性別議題相對保守的韓國社會的讀者,帶來希望和支持。這樣的價值,也是這次台灣主題國所想要強調的。除了策劃台灣館的許多講座與活動外,在大會舞台最大的一場對談,是由動詞出版總編輯魯柔多主持,陳思宏與陳雪對談的「逃家到返家:臺灣的酷兒文學」。毫不意外,這場對談所有座位爆滿,場外還有許多人站著聽講。或許可以說,這場座談出席的台灣作家有三位,除了陳思宏和陳雪,還有不在現場卻始終都在的邱妙津。這次臺灣文學館也帶來邱妙津的「生活週記」和「求職履歷表」等文物的數位輸出,與對談主題互為呼應。邱妙津去世是1995年,幾個月後陳雪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惡女書》。因為邱妙津自殺的刺激,當時陳雪就公開出櫃了。她說,聽到她去世時,我有一個心願,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台灣成為不會再有同志自殺的地方。「這麼多年來,我開心的時候就會想到她。像是同婚通過的時候,或者是像今天這個場合,希望她可以活到現在。」陳思宏說,《鬼地方》寫的是自己的家鄉永靖,他前陣子才得知,邱妙津也來自永靖。但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永靖,而是台北和巴黎,形同在文字中把家鄉給殺了。如果她可以活到現在,也許她現在也會在台上,和大家討論她的家鄉。就在這個場合,陳思宏公開出櫃。他說,其實看他的小說,看他的穿著就可以知道他是同志,但他還是要在這裡說:「我是Gay。」現場聽到這句話,有點意外,因為這似乎是不說自明的事。後來詢問陳思宏,他說,在書展大出櫃,雖然很多餘,誰不知道呢?但因為在首爾,很多性少數都很辛苦,我這個外國作家就來喊聲一下。韓國類型小說作家,也是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楊双子《臺灣漫遊錄》譯者金依莎說,同志文學在幾年前就已經是韓國文學的主流之一,但出櫃的同志作家非常少,尤其在演講、媒體訪談等公開場合,主動揭露自己同志身份的作家幾乎沒有。這在保守的韓國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來自台灣的作家,尤其《鬼地方》在韓國大受歡迎,就產生了一種「緩衝效應」,讓他的聲音能更廣泛傳播開來。去年陳思宏到首爾舉辦記者會時,也正好由她擔任翻譯,後來她查閱相關報導,發現就連一些保守的媒體也如實刊登陳思宏表明自己是同志作家那段話。如果是韓國作家的話,恐怕早就引來恐同勢力的大量惡評,而感受到生存的威脅。金依莎說,台灣公開出櫃的作家所發表的言論,對許多讀者,特別是同志讀者來說,是很大的支持力量。同志文學不一定只能由同志作家來書寫,但公開出櫃的同志作家所創作的同志文學,確實有獨特的影響力。尤其,台灣雖然是外國,但從歷史層面看,台韓有許多相似之處,西方的故事讓人覺得遙遠,但台灣卻不一樣。台灣能夠實現同性婚姻合法,也讓人相信韓國有可能做到。《惡女書》1995年出版,距離馬光洙1992年出版《快樂莎拉》只有三年時間。台灣當年出版《惡女書》時,也必須上膠膜,限制十八歲以下不能購買。現在韓國可以出版這本書,陳雪覺得挺意外的。三十年前的台灣,這本書甚至成了某種通關密語。有些人在還沒有出櫃時,若遇到喜歡的同性,就送這本書,隱微表明自己是同志。動詞在2019年出版邱妙津《鱷魚手記》時,正好是台灣同婚通過的時候,所以這本書在沒有怎麼宣傳的情況下,在韓國引起很多迴響,銷售了五千本,許多人開始以「鱷魚族」自稱。動詞出版更像是以出版從事「運動」,推動同婚的合法化。在《做書的人》這本書中,魯柔多有一段話:「同婚合法牽涉到的不僅是婚禮,更是葬禮。彼此相愛的關係裡,能哀悼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這件事可能無法達成的恐懼,我們是用大量工作來克服的——持續出版好作品,持續活動。」但是,酷兒書寫不僅對同志具有意義,作品中孤獨、邊緣、被歧視的處境,即使並非同志也有很多共鳴。在韓國社會中,年輕女性讀者更是同志作家的重要盟友。2021年首爾大學白鍾倫(暫譯)與延世大學的任東賢(暫譯)在《女性文學研究》共同發表一篇文章〈誰是酷兒文學/批評的讀者?〉,對朴相映《大都市的愛情法》(台灣版書名為《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的12位讀者進行深度訪談。有一位男同志說:「我以前從沒在韓國文學裡看過一個像我這樣愛得狼狽又小心的同性戀角色。那種一邊自嘲、一邊想要愛人但又怕被拒絕的情境,我讀的時候一直掉眼淚。」不論在越南、韓國或台灣,都有讀者跟陳思宏說:「幸好讀了你的小說,我才沒有自殺。」這已經不僅是在小說中對他者的同理或身在其中的共鳴,而是真的在文學中獲得活下去的力量。這就像通過同婚的台灣對韓國讀者所表達的,誰也不能保證,通過同婚就意味傷痕會消失,但至少說明,幸福是有可能的,你並不孤單。韓國社會對性別議題仍然相當保守。同志作家不敢在公開場合承認身份,就連馬光洙的《快樂莎拉》至今仍是禁書。(繪圖∕顏一立)
+ More
【讀者必看】本週人氣選書 6/19-6/25
鏡文學本週人氣選書♕TOP1《見鬼的法醫事件簿》TOP2《唯一的例外|TheOnlyException》TOP3《她和她的貓之國》TOP4《神明便利商店》TOP5《總化餐桌》
+ More
【徐淑卿專欄】總統也想開書店
作者/徐淑卿首爾國際書展第一天,韓國前總統文在寅就到台灣館參觀。文在寅現在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平山書房」的主人。他退休後在家鄉慶尚南道梁山市平山村開了這家書店,也舉辦作家座談和推動兒童閱讀等活動,將書店定位為「將書與人連結的文化共同體」。這次首爾書展,平山書房還設立攤位參展。除了文在寅,另一為人熟知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書店今天」。2016年得曼布克獎時,她曾說如果哪天不寫作了,就想開家小型獨立書店。後來寫作仍然持續,但她的書店也在2019年誕生。為什麼韓國有這麼多人想開書店?或說,想開家小型的獨立書店?STORAGEBOOK&FILM在首爾有兩家鄰近的店。我先到創始店,在門外就看到這次首爾國際書展台灣主題國「臺灣感性」的海報,裡面還有一個特別陳列台灣繪本作品的韓文版專櫃。對這家書店產生興趣有幾個原因:銷售很多獨立出版品;開設許多活動與課程,如教你如何「做一本自己的書」;從2014年開始舉辦串連創作者與讀者的獨立出版書展。曾看過韓國作者李成赫寫的文章〈首爾的獨立書店散步〉。他說韓國出版界有個「登壇」的制度,為了成為作家,必須投稿到報社或出版社,經過審查登上文壇,才會被正式認可為作家。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想寫自己的故事,自己出書,所以開始出現很多獨立出版品。在此情況下,販售這些獨立出版品的獨立書店也越來越多。在STORAGEBOOK&FILM,正好就看到李成赫的作品《傷了我的心》(暫譯),是由他自己出版。許多獨立書店本身就從事獨立出版,這家書店也是如此。我在創始店時,對一本小書很好奇,用翻譯軟體看了上面的手寫字,但是沒有買。到他們第二家店時,在門口看到一張小紙條,其中兩句是「如果有你喜歡的書,請以購買支持,一點點的支持會有很大的幫助。」這讓我決定,即使剛才已經買了三本書了,一定也要在這裡買一本。我請書店的人員推薦一本書。他有點為難的說,韓文的話,小說可以嗎?我說,請隨意推薦。於是他指著一套四季小說,問我最喜歡什麼季節?我說冬天。巧的是,這本冬天的小說《美麗的雪花》(暫譯),就是我在創始店好奇但沒有買的書。店員很開心的說:「我就是這本書的編輯。」這就是實體書店難以被取代的地方。永遠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管是書,還是人的相遇。對書店主人說,這是透過書籍與策展表達自我主張的地方,對上門的顧客來說,則是在許多的未知中,回應呼喚與共鳴。這裡,有許許多多美麗的世界等待開啟。在韓國,「獨立書店」是2015年後才流行的概念。指在個人獨立經營的非連鎖「地方書店」中,受年輕世代歡迎,重視內容策展與社群經營的特色書店,常與獨立出版品掛勾。根據韓國書店資料地圖平台Bookshopmap執行長南昌祐(暫譯)2024年發表的文章,韓國獨立書店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是從2010年初開始,以「獨立出版」為主題的書店興起。強調與鄰里共存,尊重多樣性。第二代是2015年後。媒體曝光與現年二十多歲的Z世代關注,帶動爆發性成長。面對競爭,一些書店選擇走向「專門主題經營」。通常會採取書、咖啡、設計、出版或住宿等複合式經營。如銷售手工藝品、場地出租,提供出版課程等。第三代是2020年後.讀者需求轉向「寬敞舒適,好拍照」。IG經營變得重要。開始策略化經營:提供每月配書的訂閱服務;舉行讀書會、講座、書談等活動;空間租借與會員制交流平台。在Bookshopmap數據中,362間第三代書店,有超過56.4%會定期舉辦聚會。(2025年在Bookshopmap註冊的獨立書店有962家。)韓國政府對地方書店也相當重視。在制度面上有支持書店經營的法律與政策架構。在2014、2021年《出版文化產業振興法》兩次修法,先確立「圖書定價制」,有效抑削價競爭。再新增「地區書店活化支援」條文,要求公共圖書館優先向地方書店購書。指定書店為適合微型創業業種,大型企業一年只能開一家新店,保障小型書店生存空間。有「今日書店」、「深夜書房」、「書店策展支持計畫」等關於活動、經營、策展的補助。也有「書店學校」培訓課程,「書店on」平台運營建制。(不過2024年尹錫悅政府大幅縮減文化預算,可能影響相關計畫推動。)2016年首爾市有公共圖書館共享空間條例,鼓勵圖書館讓地方書店舉辦小型活動,建立「圖書館x書店x社區」的聯動。一家書店可能既是地方書店又是獨立書店又是社區書店,只是在不同脈絡使用不同稱謂。「獨立書店」凸顯不同於連鎖書店的文化多樣性;深植於地區的「地方書店」猶如小型的基地,確保文化在末梢神經依然活躍。「社區書店」則強調在地的文化連結與社群參與。按照美國社會學家RayOldenburg著名的「第三空間」理論,認為「第三空間」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場域,是人們在家與職場之外,得以交談,互動與建立歸屬的地方。社區書店正是具有這樣意義的空間。正因為地方書店的重要性。在2020年疫情初起時,荷蘭書店EnterEnter和IdeaBooks,就推出全球性的串聯活動「閱讀書籍,購買書籍,支持在地」(ReadsBooks,BuyBooks,BuyLocal)。他們指出,這是想喚起對於這些文化場域脆弱性的關注,強調「這些書店需要被看見」。在韓國,透過地方書店網絡,也發起「BuyBook,BuyLocal」活動,支持地方書店,讓這些在地文化節點不會消失。在韓國導演洪常秀2022年的作品《小說家電影》裡,一位主角開設的書店櫥窗就貼了「BuyBook,BuyLocal」的貼紙,貼紙上還有一句韓文:「書,請在附近的地方書店購買」。這勾起我對地方書店的所有情感。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在一個台灣小鎮長大的人,地方上的書店,就是連結知識與世界的窗口。現在的地方書店,原有的意義依然存在,只是包含更多。它不僅以選書和策展和活動成為地方上的文化場域,也必須經營自己的社群,獲得在地的認同與讀者的歸屬感。而這些匯聚而成的,不僅是國民素質的涵育,也會建構一個我們更喜歡的社會,乃至提升一國的文化實力。韓國獨立書店數量持續成長。各有自我主張的選書風格,銷售許多獨立出版品,以及舉辦各種活動,維繫社群,使其具有不同於傳統大書店的經營特色。圖/顏一立
+ More
【徐淑卿專欄】下一站,為什麼是泰國?
作者/徐淑卿今年五月文策院舉辦「亞洲電影市場專題會議」,邀請韓國、泰國、印尼等國業者與會,其中泰國TransformationFilms製作人KittitatNokngam分享如何打動國際觀眾心法,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認為,理解觀眾心理是成功的關鍵。他以《金孫爆富攻略》為例,說明「真誠情感」的重要。假的情感很快會被識破,要創造觀眾可共鳴的真實情緒,這部電影就誠實描繪了自私、悔恨與成長。另外,他也以《荷爾蒙》說明「應該建立角色,不只是說故事」;以《模犯生》強調「反映現實」,電影主題涉及不平等、升學壓力、求生策略,這是具有全球共鳴的問題設定。他的結論是,贏得觀眾的方法是:理解情感與快速適應,永遠保持與觀眾關心的事相連結。TransformationFilms執行長SangarChatchairungruang,則分享泰國希望打進海外市場時遭遇的問題。比如,因為《拳霸》的成功,續集除了泰拳之外,加入中國功夫、日本武士等元素,希望在中國與日本市場取得成功,結果卻不如人意。後來反思原因在於,如果要看中國功夫和日本武士,他們直接看中國或日本電影更好。不論是試圖讓全球觀眾共鳴,或是國際合製的實踐,泰國影視走向國際的企圖心十分明顯。他們的影視也早就吸引如Netflix在泰國設立公司,深耕當地內容開發與製作。加上2023年泰國成立軟實力戰略委員會,希望透過節慶(例如潑水節)、觀光、食品、音樂、出版、影視等11個面向的軟實力,促進創意產業經濟發展。也積極成立如同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台灣文策院類似的泰國文化創意策進院(THACCA)推動此事。這讓我們看到泰國和世界連結的決心,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在2023年11項軟實力的預算分配中,節慶和食品都有10億泰銖以上的投入,影視也有5.45億泰銖,但出版只有6千9百萬泰銖預算。(1泰銖約等於0.92台幣)這似乎顯示,相對於讓影視全球化,泰國對於出版則較為封閉。熟悉泰國內容發展的瀚草文創董事長湯昇榮說,泰國影視很早就有全球化的準備,而且從「恐怖」、「BL」、「動作」等類型中,找到進入國際市場的方法。他認為韓流在全球的成功,近日連音樂劇《MaybeHappyEnding》,也在東尼獎獲得最佳音樂劇等六項大獎,以及Lisa在韓國BLACKPINK女團所產生的品牌效應,都給泰國啟示。現在泰國對外資影視的扶持力度加大,已經不僅是稅務減免,還包括現金回饋與額外獎勵,以及後勤支持與整合協調等。但為什麼泰國對出版相對輕忽?在軟實力的發展上給予的資源如此之少?甚至這兩年才有翻譯補助計畫,而且流程還不是很清晰?泰國人口約七千萬,2024年出版產值約160億泰銖,人口是台灣的三倍,出版產值卻落後台灣,顯示泰國出版市場有很大成長空間。不過,若以目前數字斷定泰國出版不夠蓬勃,也可能忽略其優勢。泰國讀者有喜歡的閱讀類型,影視與小說、漫畫間,也有跨域合作。泰國的BL作品一直非常受到歡迎,與影視也密切連結,非常多的BL劇是來自於小說或漫畫改編,如JittiRain的《2gether只因我們天生一對》、Prapt《奇蹟熊先生》等。而BL劇所創造的收入,不論是影視海外輸出,週邊商品,藝人代言與成立自己的品牌,海外粉絲見面會等,營收非常驚人。台灣文策院全球市場處組長黃俊華說,今年曼谷書展,泰國大約80%的攤位都有銷售BL,其中百分之50%,可能會改編成影視。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鄭莛也説,就像國外出版社會給曾經合作的出版社優先審閱權一樣,這些BL作品也會給曾經合作過的影視公司優先審閱權。影視和文本的合作,也不是只有BL。最近,曾兩度獲得東南亞國協文學獎的泰國作家威拉蓬.尼迪巴帕作品《迷宮中的盲眼蚯蚓》,也傳出即將改編影視的消息。湯昇榮說,泰國有將經典文學重複改編影視的傳統。像是《四朝代》《判決》,以及大家熟知的《幽魂娜娜》,都不知道被改編幾次了。譚光磊大概在2015年就開始耕耘東南亞市場,近年更在泰國設立辦公室。這一方面是對歐美客戶服務的延伸,也希望成為擴展東南亞業務的門戶。譚光磊說,雖然基本業務是將歐美的書引進泰國,但也希望努力找泰國書,用我們的專業將它賣到其他國家。台灣也走過版權輸出的路,我們的經驗可以告訴他們避開哪些地雷。泰國出版市場目前翻譯作品,主要還是以中國的網文,以及日、韓作品居多,歐美作品近來有增加趨勢。台灣作品則是早些年有彎彎、侯文詠等。近年泰國最大出版集團Amarin出版肆一《遺憾收納員》,去年則出版陳思宏《鬼地方》。另外以出版外文翻譯小說為主的Biblio出版社,則出版了台灣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郭強生《尋琴者》以及《筷:怪談競演奇物語》。相較於泰國市場對台灣作品還存有興趣,台灣對泰國出版品的關注就更低。除了BL小說外,引進台灣的泰國文學作品「從古至今」可能只有個位數,像是《判決》、《迷宮中的盲眼蚯蚓》等。而且即使是BL作品,若無影視改編,出版社也未必買單。倒是如《斑葉植物圖鑑》等,在台灣是長銷書。這或許有文化位階的問題,跟作家寫得好不好沒關係。譚光磊說,經歷過韓國、台灣外推版權,從沒有人要到被接受的過程,他認為這就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綜合展現。在台灣讀者心目中,泰國落後於台灣,而且也存留媒體對泰國塑造的刻板印象,可能影響對泰國作品的興趣。既然台灣與泰國出版的交易量有限,為什麼我們跟泰國在出版方面展開更積極的合作?明年台北國際書展邀請泰國為主題國,文策院今年在曼谷書展前,與泰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簽訂合作意向書。黃俊華說,泰國在2022年之後,就沒有參加法蘭克福書展。但或許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是菲律賓,讓他們意識到出版文化可以產生的影響,所以轉為更積極向外連結,除了十月法蘭克福書展外,六月首爾書展他們也會參加。在原本以銷售為主的曼谷書展等,也增加版權中心的機制。不過即使過去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勢,他們也經常參加台北國際書展。這可能是地緣之便,也是台北國際書展的買家團等,的確架構出國際版權交易的平台,讓各國版權和出版社編輯可以在此交流。文策院原本就希望拓展東南亞,自然關注泰國市場的機會。同時,在去年法蘭克福書展AsiaStage的啟發下,也希望以類似「亞洲聯盟」方式,連同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共同參與世界出版展會的活動,從不同議題討論「亞洲出版趨勢」。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泰國在軟實力中,投入節慶、食品的預算最多,投入出版的預算最少?」這可能是我們的疑問,而不是他們的疑問。因為預算的分配,顯現他們對泰國文化內容孰輕孰重的理解。泰國出版品在世界的位置,應該是他們開始思考的課題。但即使如此,泰國除了文創設計、廣告、影視等與視覺相關的內容非常強大外,出版其實也出現許多活躍的星星之火。如財富自由後投入百合書籍出版,正好趕上GL熱潮的LilyHouse。也有BanlueGroup家族成員成立的SalmonBooks,堪稱泰國文青出版社代表。不可小覷的是泰國的網紅文化,出版社編輯出身的ArthitThamachart,開設自己的頻道成為說書網紅,他推薦的書曾一週賣出萬本,後來也開了小書店等。許多泰國的小出版社都會有自己的小書店,銷售彼此出版的書。這些都值得我們對泰國文化產業的未來更為關注。泰國許多熱門BL劇,都由小說或漫畫改編,如《2gether只因我們天生一對》。圖/顏一立
+ More
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走進國際主流視野!奪美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
《蕉王吳振瑞》英文版奪下美國ForewordINDIESBookAwards「歷史小說類銅獎」首度榮獲美國指標性書評獎項譯者與作者齊聲盼「讓世界更認識臺灣」臺灣文學於國際舞台再傳捷報!由作家李旺台撰寫的臺灣文學《蕉王吳振瑞》英文譯本BananaKingNGÔOTSÍN-SUĪ,勇奪美國書評權威《ForewordReviews》主辦的2024ForewordINDIESBookoftheYearAward「歷史小說類銅獎」(HistoricalFiction),是臺灣少數以歷史小說類作品獲此榮譽的案例,於美國文學獎項中嶄露頭角,具重要文化推廣意義。臺灣作家李旺台小說《蕉王吳振瑞》英譯版BananaKingNGÔOTSÍN-SUĪ獲美國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歷史小說類銅獎」。圖/擷自美國ForewordReviews官方網站。真實人物感動國際讀者戰後「香蕉王」的傳奇人生《蕉王吳振瑞》取材自1969年高雄青果社冤案,描繪了戰後臺灣香蕉外銷黃金時代的重要推手企業家吳振瑞的生命歷程。他來自屏東,憑藉著遠見與實幹,打造出曾主導臺灣香蕉七成出口量的產業帝國,為臺灣農業經濟與國際貿易留下深刻足跡。作者李旺台以小說筆法完成這部作品,記錄的不僅是個人傳奇,更勾勒出臺灣戰後產業縮影與庶民奮鬥的精神。《蕉王吳振瑞》英譯版BananaKingNGÔOTSÍN-SUĪ由美國獨立出版社ShadelandhouseModernPress出版,獲美國書店、圖書館與學界一致好評。自2023年出版後即入選多項國際書評推薦名單,2024年成功入圍ForewordINDIESAward決選名單,如今再下一城奪得美國ForewordINDIESBookAwards「歷史小說類銅牌獎」,為臺灣文學走向國際再添代表作。臺灣作家李旺台小說《蕉王吳振瑞》(左)華文版,BananaKingNGÔOTSÍN-SUĪ(右)英譯版。《蕉王吳振瑞》作者李旺台:「能為臺灣發聲,是我的幸運。」對於作品獲獎,作者李旺台表示:「這些年,臺灣文學界已有許多好作品在國際露臉,我能跟上,能一起展演這個島國上的生命故事,展示臺灣人的精神面貌,感到幸運。」他也分享過去收到讀者的深刻回饋:「有人說他深深體會到當年臺灣人對政治的那種『怕』;有人驚訝早年精英對國民黨權貴的巴結;有人被書中出現的牛喚起童年記憶;也有人說看著看著就哭了。角色像阿煥叔公、阿壯伯,讓許多讀者想起自己村莊的誰誰誰。」臺灣文學小說《蕉王吳振瑞》作者李旺台。李旺台補充道:「到了今年二月,美國AsiaSocietyCenter推出書單「五本認識臺灣的書BookstoBetterUnderstandTaiwan」,《蕉王》的英文譯本名列其中,排在第二位。身為小說家,我一心想寫好臺灣、寫好臺灣人。能讓外國人真切地理解這片土地的精神風貌,真的很開心。」美國AsiaSocietyCenter推出書單「五本認識臺灣的書BookstoBetterUnderstandTaiwan」,《蕉王》的英文譯本名列其中,排在第二位。圖/擷自美國ChinaBooksReview(PublishedbyAsiaSociety’s)官方網站。譯者史天慕:「讓更多人讀懂臺灣,是我最大的心願。」本書譯者史天慕(TimothySmith)於臺灣長期居住與研究,擁有深厚語言與文化理解。他的翻譯保留了原著情感與文化細節,讓國際讀者能貼近臺灣歷史與庶民故事。他在獲獎後的致詞表示:「能夠獲得這個獎項,我感到無比榮耀與欣喜!衷心感謝《ForewordReviews》的肯定,也向李旺台老師、ShadelandhouseModernPress團隊與所有協助本書出版的臺灣夥伴致意。我最大的期望是,這項成就能激發更多人對臺灣文學的關注與興趣。」談到翻譯《蕉王吳振瑞》的靈感來源時,史天慕分享道:「讓我持續翻譯這本長篇小說的動力之一,是思索臺灣在政治上走過的漫長路程。像主角和他的朋友這樣的人,曾在黨國體制、貪腐政權與獨裁政體下奮力維持心中的夢想與信念。我想到我一些臺灣朋友的家族經歷,例如他們的語言曾遭政府貶抑,文化也面臨抹除。我希望盡可能保留書中語言的多樣性,因此在翻譯時特別保留台語、客語和日語的語詞,並以自然的英文口語風格呈現。」他也提到,書中水牛的形象正好呼應了他心目中「堅韌、堅持到底」的臺灣人民特質。客委會推動成果豐碩打造臺灣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本書英文譯本的出版得以實現,關鍵在於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學作品翻譯及海外推廣計畫」的支持,協助具代表性的客籍作家作品進行專業翻譯與國際出版媒合,持續推動臺灣多元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可見度。臺灣文學小說《蕉王吳振瑞》英譯版BananaKingNGÔOTSÍN-SUĪ此次在國際間獲獎,不僅是對李旺台文學創作的肯定,也是對臺灣文學走向世界的一次深刻注腳。從鏡文學《蕉王吳振瑞》的出版到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學作品翻譯及海外推廣計畫」支持的英譯版本出版,鏡文學持續見證並參與臺灣文學的國際旅程。未來也將持續秉持「讓好故事被更多人看見」的使命,繼續推動在地語言與文化內容的多元呈現,讓臺灣文學在世界舞台發光。關於ForewordIndiesBookAwards《ForewordReviews》為美國知名的獨立出版書評雜誌,創刊於1998年,致力於推廣非主流出版社與優秀獨立出版作品。旗下「ForewordINDIESBookAwards」年度獨立出版獎每年評選來自全球數千本書籍,涵蓋文學、傳記、歷史、兒童、非虛構等超過50個類別,歷年得獎作品皆具有高度文學性與文化價值。
+ More
【徐淑卿專欄】走向世界的文化台灣隊・系列➎——將文化帶出國的人
作者/徐淑卿今年首爾國際書展,台灣是主題國,這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韓國與中國有邦交,中國隨時可能干擾。此事的促成,一方面是本次台灣策展人郝明義與文策院、台北書展基金會,和主辦方討論多時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今年主辦首爾國際書展的韓國出版協會,沒有從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獲得經費支持,因此擁有更開放的空間。這是亟欲讓文化被世界看見的台灣,不可多得,也必須把握的機會。今年台灣最大亮點是龐大的隨行創作者群。包括:吳曉樂、周見信、林小杯、林廉恩、阿潑、唐福睿、馬尼尼為、張筱琦、張嘉祥、陳沛珛、陳思宏、陳雪、黃一文、楊双子、廖軒毅、劉盼妤、蔣孟芸、鄧九雲、薛西斯、瀟湘神(依姓名筆畫排序)。以及由臺文館邀請的平路和吳明益。文策院的遴選標準是:作品必須有韓文版。為了促進海外版權推廣與銷售,文策院也遴選20位各出版社的隨行版權人。文策院學習韓國出版社在作家出書時的作法,幫每位創作者拍了形象照。並買下首爾地鐵廣告,以及在韓國重要的網路書店YES24舉辦台灣作家韓文版線上書展。這些都是為了增加台灣創作者在首爾書展期間的能見度。文策院全球市場處組長黃俊華說,這是從作家陳思宏在韓國引起熱烈迴響的行銷方式受到的啟發。「如果我們為台灣創作者製造更多機會,是不是有更多人會被看見?」選擇有韓文版的創作者是非常有策略的。更了解韓國市場的一定是當地出版社,因此主辦單位將台灣創作者帶到首爾書展是事半功倍。趁著台灣創作者參加書展的機會,當地出版社必然會展開系列行銷活動,不論是接洽媒體採訪,舉辦讀者見面會等,在擴大宣傳效益上,會更精準深入。許多人都指出,文學作品能否在海外受歡迎,最重要的關鍵是作品與譯本。韓國民音社資深編輯朴麗瑛在接受吳珮如代表誠品《提案》訪談時說,在韓國做台灣文學最困難的還是翻譯。韓國中文系較少使用繁體中文,能把繁中翻譯到位的譯者屈指可數。幸好資深譯者金泰成保留原文文學上語感和節奏,許多讀者都讚賞《鬼地方》文句很美麗。但是除了作品與譯本,外國作家要在當地脫穎而出,強力的行銷,永不嫌少。以韓國民音社推介陳思宏《鬼地方》為例,他們的行銷就非常有活力。陳思宏說,他去年到首爾時,最驚訝的是出版社影音頻道「民音社TV」,展現的活躍動能。2019年民音社在YouTube成立「民音社TV」,介紹出版社的日常,作家與書。目前已經有30萬人訂閱,幾位成員現在已經是書的網紅。去年成立收費會員制的「民音書俱樂部」也吸引了2萬人申請。《鬼地方》去年初在韓國出版時,民音社在自家非常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Littor》用10頁篇幅,以訪談方式介紹《鬼地方》。9月陳思宏到首爾參加「首爾國際作家慶典」,民音社順勢推出《第六十七隻穿山甲》,並且安排《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作者朴相映對談,參加的讀者還需要付費。當然「民音社TV」也沒有缺席,在陳思宏與朴相映對談前,由民音社內容企劃組長趙娥蘭先做訪問。值得一提的是,陳思宏除了接受各大媒體採訪外,還上了韓國最大的電影雜誌《CINE21》,以及《DAZEDKOREA》。讓他突破文學的媒體領域,進入影視與具有文化實驗性的時尚潮流平台,不但打造獨樹一格的作家形象,也被更多人認識。對於受訪經驗,陳思宏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認真」。在採訪前,不僅是文字記者,連攝影師都讀過他的書。《鬼地方》一炮而紅,讓民音社對台灣文學更有信心。在首爾書展開幕前,也出版了陳慧《弟弟》、張嘉祥《夜官巡場》。但現在不僅是民音社,韓國其他出版社也積極開發台灣作品,台灣作家也更受關注。翻譯家金泰成最近翻譯了張嘉祥《夜官巡場》和陳雪《惡女書》,後者由韓國文學村出版社旗下子品牌「文罈子」出版。金泰成透露,據他所知,目前陳雪就有四個大媒體邀約採訪,媒體對她感興趣,除了作品,也因為她是有故事的人。的確,作品是一切的前提。只有作品,才可以決定創作能否走出台灣。另外,從陳夏民、陳雨汝與廖建華合作完成的《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這些出版社沒有大型出版社擁有的行銷資源,但依然做出非常有風格的作品,且能生存下去。但若從「如何讓台灣創作者被看見」的角度,就必須強調行銷的「精神」,就是勇於突破的想像力,和無畏大膽的嘗試。民音社的啟示正是如此。趙娥蘭說,開始做「民音社TV」是因為YouTube影響越來越大,她心想必須做點什麼,即使失敗,也要試過再說。出版社想盡辦法讓自己的作家被看見,與國家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文化走向全球,道理是一脈相通的。陳思宏在參加「首爾國際作家慶典」時觀察,韓國舉辦國際文學節,做各式各樣活動,邀請很多國際作家,但其實很清楚的,主旨還是在推自己的作家。他在首爾的活動,都是搭配本地作家。而且韓方會辦很多聯誼晚餐,讓國際作家和本地作家認識。還有版權工作坊,邀請各國版代、出版社編輯到首爾,促成翻譯文本,與翻譯之後的各種可能。除了邀請作家到韓國,他們也在世界各地舉辦出版與內容產業的國際輸出與版權交流,今年7月就將在台北舉行。一如韓國,台灣也必須與世界連結,這是文化產業發展非如此不可的現實。在韓國出版界對台灣作品風靡的此時,台灣成為本次首爾國際書展主題國,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創作者群集體亮相,也展現台灣的文化能量,這是今年首爾國際書展值得重視的原因。但這不會是終點,而是必須持續出發到世界各地的一個旅程。一如韓國,台灣也將走向以文化和世界連結。圖/陳克宇
+ More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