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更推薦】春之鬼怪─春天的夜晚我們總是看到鬼……

【週更推薦】春之鬼怪─春天的夜晚我們總是看到鬼……

你確定要在春天去夜遊嗎?在家讀本小說吧,你可能會發現比夜遊還要刺激的事情…… 鏡文學春日祭─作家親自揀選最佳評論,送禮給喜愛閱讀的你新的故事正要盛開,你的每一則評論,都是灌溉故事的重要養分 凡於2018/3/14-4/14活動期間:1.在【全站作品】的評論區留言達5則以上,即可參加「評論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威秀電影票(5名,各10張),或鏡文學2018年所有出版品(5名)。2.在【日日連載】的作品下方評論留言1則以上,即可參加「神秘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由作者親自挑選最佳評論,贈送給粉絲的神祕好禮。 詳情這邊請: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18/03

+ More
【週更推薦】春之愛戀─春天來了,真的好想談戀愛!

【週更推薦】春之愛戀─春天來了,真的好想談戀愛!

顏色艷了,香味香了,花都開好了。何時才有人來將我心上的花兒摘下? 鏡文學春日祭─作家親自揀選最佳評論,送禮給喜愛閱讀的你新的故事正要盛開,你的每一則評論,都是灌溉故事的重要養分 凡於2018/3/14-4/14活動期間:1.在【全站作品】的評論區留言達5則以上,即可參加「評論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威秀電影票(5名,各10張),或鏡文學2018年所有出版品(5名)。2.在【日日連載】的作品下方評論留言1則以上,即可參加「神秘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由作者親自挑選最佳評論,贈送給粉絲的神祕好禮。 詳情這邊請: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18/03

+ More
【週更推薦】春之未來─人類的未來還有春天嗎?

【週更推薦】春之未來─人類的未來還有春天嗎?

在預示未來的科幻場景裡,還會有春天的存在嗎?事不宜遲,就讓我們來趟未來之旅吧! 鏡文學春日祭─作家親自揀選最佳評論,送禮給喜愛閱讀的你新的故事正要盛開,你的每一則評論,都是灌溉故事的重要養分 凡於2018/3/14-4/14活動期間:1.在【全站作品】的評論區留言達5則以上,即可參加「評論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威秀電影票(5名,各10張),或鏡文學2018年所有出版品(5名)。2.在【日日連載】的作品下方評論留言1則以上,即可參加「神秘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由作者親自挑選最佳評論,贈送給粉絲的神祕好禮。 詳情這邊請: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18/03

+ More
【週更推薦】春之幻境─奇幻小說的春日迷魂陣!

【週更推薦】春之幻境─奇幻小說的春日迷魂陣!

據說在春天做的每一個夢,都會將人們困入奇幻境地。你準備好進入春日的迷魂陣了嗎? 鏡文學春日祭─作家親自揀選最佳評論,送禮給喜愛閱讀的你新的故事正要盛開,你的每一則評論,都是灌溉故事的重要養分 凡於2018/3/14-4/14活動期間:1.在【全站作品】的評論區留言達5則以上,即可參加「評論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威秀電影票(5名,各10張),或鏡文學2018年所有出版品(5名)。2.在【日日連載】的作品下方評論留言1則以上,即可參加「神秘禮」抽獎,將有機會獲得由作者親自挑選最佳評論,贈送給粉絲的神祕好禮。 詳情這邊請: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18/03

+ More
【公告】鏡文學網站升級更新,期間暫停服務

【公告】鏡文學網站升級更新,期間暫停服務

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鏡文學網站將於03月13日14時00分至03月13日16時00分期間暫時停止服務,敬請見諒。您可追蹤鏡文學粉絲團掌握最新訊息: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fiction/鏡文學  敬上

+ More
【作家特寫】愛引戰又愛說理性勿戰——祁立峰:說話書寫都源自慾望

【作家特寫】愛引戰又愛說理性勿戰——祁立峰:說話書寫都源自慾望

立刻閱讀:《台北逃亡地圖》 「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引戰?」兩小時的採訪裡祁立峰說了五次這句話。出版過小說《台北逃亡地圖》,散文《偏安台北》、《讀古文撞到鄉民》的祁立峰現實生活是位大學教授,在臉書世界則是位「網紅」。平均一則貼文都有兩百人按讚,引戰或是活動文七、八百讚也不在少數。引戰,引得雖不是真槍實彈,卻也滿城烽火。祁立峰說:「我覺得可以戰的人,要有一種心理素質。清楚了解網路世界,脫離便脫離,但我覺得,我不行。」因此,會把網路情緒帶入真實生活的他,每逢貼文進入熱戰,開始有「長輩」或老婆關切時,祁立峰立馬「刪除」。他笑說:「逃避雖可恥,但有效。」這麼不能戰還每天一則貼文,三天批判一次時事?「有些話題還是想發表一下呀。我覺得這是源自於人類發表創作的慾望。」初衷源自於理解「我最近才跟學生上到《文心雕龍》的〈神思〉,那篇便是在講寫作者的靈感。為什麼會想要寫作?我覺得現在出版萎縮,很多人寫作也許根本就不是為了給別人看,就是有慾望把它寫出來,出書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博士班畢業成為流浪教師的時間,祁立峰寫了《台北逃亡地圖》,「也許陳德宇最像我的投射吧。」祁立峰說。 陳德宇是他小說的主角,失業在家號稱準備考公職,但其實人生迷惘,只能天天玩線上遊戲。當時全台尋找教職卻處處碰壁的祁立峰,跟他筆下的陳德宇一樣。雖然拿到了台北文學獎年金,卻也「好像某種透明膠膜罩住他,讓他瀕臨窒息。」《台北》一寫寫了四年,「這本書尋求出版也不是很順利,所以我一直在改。」儘管現在已為大學教授,但正因為經歷過那段迷惘狂亂,卻又得處處假裝好過的日子,祁立峰感同身受地說:「那是很卑微又寂寞的呀。」 在散文《讀古文撞到鄉民》中祁立峰寫到:「這部作品,它或許沒那麼正經卻不完全是戲謔,沒那麼考究卻不至於在瞎掰,認真地悲傷,同情地理解,這也是我寫作之初衷。」祁立峰出版過的兩本散文風格迥異,《讀古文》與時事不可切割,以古論今但說有網路語言的深刻鑿痕好像也不過分。而另一本《偏安台北》則是爬梳台北,寫流行寫資訊寫疏離也寫悵然,可以說是出自文學獎文絡卻也開創新局走上後現代。至於已出版的小說《台北》和即將在鏡文學展開連載的《樂園》倒是有著一貫的類型脈絡,「我喜歡看日本推理,所以受他們不少影響。例如吉田修一跟湊佳苗吧,他們都將鄉下男女扭曲無助的心理寫得很深刻。」 儘管過去學校老師曾說:作家應該要有固定的風格供讀者咀嚼、讓社會檢驗。但在各種文類裡以不同面貌游刃的祁立峰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多工的年代,人腦就像手機,隨時跳不同的 App 出來。回這個、回那個,像前兩天我看到的一則網文說, Po 臉書是穿褲子,Po Instagram 是穿內褲,Po Twitter 是穿丁字褲。」同一個人原本就有不同的面貌,從不同平台上蒐集到的資訊牽連著自己想要呈現的自我。但不論哪一種筆法、在哪一種文類裡,祁立峰的眼光都沒有離開無助、悲傷,或是同情。 或許正因為熟悉網路世界的操作,對話現場的祁立峰以散文裡鄉民的口吻一邊說著「我抖抖的」、「我比較魯洨」,一邊把自己埋藏在一條條BBS語言的謎題裡。每則回答後他總會補上一句,不是反論,就是「不知道這會不會引戰」。但他又說:「理性勿戰其實本來就是要引戰,預期可能會引戰所以先講。」 究竟是愛戰還是不愛戰,論調之外他把贊成與反對自己的都想過了一輪。所以他的面貌迷散在他的作品、我們的眼前,比起他曾經想要寫的「繼承像駱以軍、黃錦樹、童偉格的寫作傳統」,朝向類型的本格推理,似乎更像他,符合他說的:「我真正可以發揮的角度。」 小說的進程 帶著詭謎本格小說的氣味,即將發表的《樂園》超越過去《台北》將謎題埋得更深刻複雜。不同於《台北》,《樂園》是部沒有門檻的小說,祁立峰說:「《樂園》裡,我刻意把學者性跟理論性都拿掉了。」不再有著文學獎包袱,這本新作祁立峰清楚拋棄文學性寄託,把純文學裡常見的技藝稀釋,換成較堅固的故事結構、推理詭謎,《樂園》將校園鬼故事推向了驚險離奇的挑戰。 「米澤穗信的《冰菓》有給我一些啟發,也參考了三浦紫苑的《強風吹拂》便覺得可以從青春的題材,加上些熱血,還有推理來創作,於是《樂園》就從我大學時代很重要的話劇之夜寫起。」一間山上大學的中文系,系上有核心的女孩圈,有宅男、邊緣人,而這些人都因為一場話劇比賽而成了命案事件的主角。 祁立峰說大學時代的他就是宅男,甚至可以說是「系邊」,只是當時的他並不這麼感覺。為了追女孩他跑遍大台北:「正因為這樣,那時對中、永和變得很熟,這也算是一種邊緣性格吧,一直苦追核心女生、一直被打槍,付出很多沒有意義的勞動。」也因此在《台北》一書中,祁立峰展現了超越常理的地理概念。也因為這樣的青春觀察,《樂園》有著蜷川實花的瑰麗:「把那些被欠貸虧空的玫瑰色給一次加倍討回來,綻放出如花朵般嬌艷的大學生活。」學生時代我們都可能因為某件事燒壞腦袋,有的人是戀愛、有的人是社團,也有的人是突如其來的學韓文之類的興趣。青春是不可預測的,祁立峰的小說便是從這裡出發:宅男精蟲燒腦後被二一了、跟風成癮的女孩被踢出了小團體,還有受到打擊陷入瘋狂的教授……一場命案,讓所有人都轉出原形。 關起門來面向讀者小說是瑰麗的,但小說家的生活卻很簡單。儘管在網路世界裡他引眾注目,但真實生活,「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出去的人。能不去旅行就不要旅行,在外面就很想回家。」祁立峰說。回到創作,他又說:「我一直想把餅做大,開一門課讓更多人來上,講一篇古文讓更多人來學,寫一本小說看能不能有更多讀者來看。」想要做一個疏離的人,但又想要面對讀者。 「在台灣有一批文青可能一直都會買書,雖然可能不一定會讀,讀了也不一定懂。以前的年輕讀者可能會讀侯文詠,而現在這些讀者都流失,去玩手遊了。」這幾年透過跟大陸網路作家的交流,祁立峰發現在仙俠幻武等兩、三百萬字的小說領域裡,對岸擁有著我們所沒有的數以千萬的讀者。沒有太多娛樂選擇的農村青年,平常不讀書,但卻因為有了一支手機而開始在網路上讀小說。「這讓我很震撼。很多人都跟我說是因為大陸市場大,但我覺得他們做的不是市場大的事,是把讀者吸進來的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加號跟減號的問題。我自己的觀察啦,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引戰。」 因此他希望面向讀者,做些改變,以自己為例,「畢竟是讀文學的人,我還是喜歡文學沉重跟不可解的荒謬,不過未來的作品還是希望可以更偏向類型一點。」要如何存有文學的重量又具備類型的娛樂性來吸引讀者,乍聽矛盾,但祁立峰舉例已有不少作家在實踐了,例如《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幻之港》的作者何敬堯就是他心中的成功案例。 真相只有自己最知道祁立峰是一位不出門、卻擁有廣大粉絲的作家。他沒有戰爭素質,卻天天引戰。不同面向的祁立峰成天都在出難題給另一面的自己,活得像一道道詭謎,但他說:「我可以學習。」身為八○後的我們,小時候是沒有網路世界的,但三十年間,科技使我們學習成了不一樣的人。有些事逐漸消失,例如我們深愛過的紙本書,有些事卻也無限膨脹,像是一直從螢幕上跳出的笑臉、哭臉、愛心、讚。不過,也有些事情恆久不變,《台北逃亡地圖》寫著「在這虛幻的詐騙之城,誰沒說過謊?」以謊言包裝現實歷久彌新,過去我們寫在學校的回條上,現在我們寫在一天可能只有於睡眠時間才下線的網路世界裡。 

+ More
【主題企劃】大俠請留步!最強武林寶典,不要錯過

【主題企劃】大俠請留步!最強武林寶典,不要錯過

這裡有些武林寶典,正適合像你這種練武奇才在循規蹈矩、平淡如水的通勤時間裡,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能夠運氣使力,施展輕功,飛上電線杆直奔目的地就好了?或是,眼見不公不義之事在你眼前發生,若是能有一身武藝,越過繁文縟節,直接替天行道、行俠仗義,該有多麼快意?在不然,當你於社會走跳多年,嘗盡人情冷暖之時,可以直接遁隱俗世,藏身於林,那該有多好?「武俠」,就是這樣一個有點熱血、有點孤單,卻也充滿魅力的世界!若是大俠能夠體會上述幾種心情,這裡有幾本傳賢不傳子的武俠小說推薦給你,一起栽進武俠的世界,練習做個現代俠士吧!

+ More
【作家特寫】拼命撐開現實的夾縫──沈默:武俠是處理人性極限的藝術

【作家特寫】拼命撐開現實的夾縫──沈默:武俠是處理人性極限的藝術

立刻閱讀:《英雄熱》 沈默自封「武俠人」,彷彿「武俠」是個地方,他從那裡來。沈默鬻文為生,寫武俠也寫詩,同時評論文學。按照武俠的理路,他是最難纏的那種,你飛簷,他走壁,你用內力,他運氣擋回,大刀砍去,闊斧就來。 像沈默這樣的難纏人物談論自己時,並不沉默,且喜歡援引其他文本像耍弄萬千武器。在短短不到兩小時的訪談裡,他從好萊塢英雄片《羅根》談到駱以軍《西夏旅館》,還談到日本漫畫《烈焰赤子》、《聖堂教父》;從沉積在歷史裡的武俠作家司馬翎、東方玉等談到拉美大爆炸的馬奎斯、波赫士。簡直是場文學與武俠的大亂鬥。 因此,閱讀沈默的小說總給人「複數」體驗。例如2011年出版的《天敵》來自馬奎斯《百年孤寂》;2012年的《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對仗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2013年的《七大寇紀事》有黑澤明《七武士》的餘音;更不消說2014年《在地獄》那揮之不去的存在主義闇影。 藉英雄書探討武俠小說的未來 這一回出版《英雄熱》,寫的仍舊是非典型武俠,上部寫退隱江湖,專寫英雄書的大俠「麒麟人」後繼無人(或有人?),下部寫三位武林高手身不由己,有人想當英雄反遁入邪道;有英雄已老,視茫茫,髮蒼蒼,曾經稱霸武林又何奈;更有天生奇才卻不想當高手的奇女子。全書圍繞在「英雄書」的書寫與未竟,「英雄書」說穿了就是武俠小說。《英雄熱》其實在反思:武俠小說究竟該如何走下去? 書裡最反骨的,當屬身為武林聖地鳳凰臺繼承者的「鳳凰遊」。她是天生的武學奇才,卻志不在武林而想當作家,藉文字沙盤推演逝去的武林。這樣的書寫姿態,可是沈默自況?沈默說,「每個主角和配角都帶有我的碎片,雖然『英雄書』是武俠小說,但也指向漫畫英雄電影。對我而言,二者是互通的,很容易帶入個人書寫角色和位置。因為我想繼承武俠小說,也想反叛,或者說,反叛也是一種繼承。」 書名《英雄熱》,擺明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充滿英雄熱,甚至是英雄過剩的時代,就連沈默的T恤上也印有大大的Marvel(漫威)。武俠小說對話英雄電影,也是沈默的企圖,「自2000年開始,漫畫英雄電影逐漸從一個支系變成一個龐大的宇宙。我想追問漫畫英雄電影還有可探討的嗎?例如人是否一定要成為英雄?就像《羅根》或《神力女超人》。成為英雄一定是美好的嗎?雖然我以武俠為天命,但我寫很多非武俠的東西,所以這也是對我個人文學路的追問:『我一定要寫武俠嗎?』」 叛逆繼承武俠傳統 以武俠人自居,又不斷挑戰、質疑自我,沈默對武俠的愛恨情仇,可見於他對武俠的叛逆繼承。沈默說當年他看吳君如與古天樂演的港片《神奇俠侶》,雖然成片粗製濫造,卻討論到武俠非常核心的部分──英雄不是英雄時,武俠的要義何在?沈默在心底自問:「就連這樣的電影都能討論武俠的核心,為何武俠小說本身無法做到呢?」 沈默認為這與武俠的先天不良有關。「我在90年代開始讀武俠,當時武俠已沒落。武俠最輝煌是60年代,70年代出了古龍,80年代有金庸跟溫瑞安,90則是黃易。60年代可能有三百到六百位武俠作家,現在了了無幾。」 「雖然我以武俠為天命,但我寫很多非武俠的東西,所以這也是對我個人文學路的追問:『我一定要寫武俠嗎?』」 充斥陳舊之物,得拉新的東西進來。這是沈默回首武俠發展得出的破與立。 「武俠在過往可能是『經濟作物』,寫來是要賺錢的,有既定的內在規範,而非純然的創作,這是武俠沒落的原因之一。然而,武俠看似與現實無關,其實是現實的投影,可看到與人性千絲萬縷的關係。武俠有太多包袱,如何把它們全數解散,要心中不把那些武俠小說前輩當一回事,非常困難,就像我在書中討論無敵:無敵不是凌駕全部人之上,而是心中沒有敵人。」對此,沈默的藥方是:「在武俠小說中投入非武俠的元素,藉此探索可能性,並努力把真實人生帶入武俠,或者說,還給小說。」藉由人物的真實來說服讀者。  回饋雖少,不改其志 沈默的嘗試不是以喝采鋪陳的道路,他表示,「很多人會問我:『武俠真的有必要逼視人性嗎?』」我也好奇武俠讀者怎麼看待他劍走偏鋒寫武俠?沈默說,他在寫小說時,內心是沒有讀者的,「書寫時只能考慮自己想寫的。」他舉「對話要不要加上下括號」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例子,來說明內心沒有讀者是怎麼一回事。「編輯希望我的小說對話能加括號,但我很喜愛的薩拉馬戈、黃碧雲等作家的小說對話是沒有引號的;對話就是對話,書寫者應該要有本事讓讀者去理解這件事。沒有對話的小說才是真正的對話,因為能讓讀者專心。」沈默想「引起一個驚嘆號」,讓讀者發覺:原來武俠可以這樣寫,可以更深,也不用害怕嚴肅。 像沈默這樣的人物談論自己時,並不沉默,喜歡援引其他文本像耍弄萬千武器,簡直是場文學與武俠的大亂鬥,從家中書牆便可略知一二。 話鋒一轉,沈默自承:「武俠很難做到這一點。老實說,我目前獲得的回饋都不值得我寫下去。然而,這樣的困境更讓我確認困境所在,也是《英雄熱》裡討論的英雄書書寫。」 劍走偏鋒,乃為披荊斬棘,但路上同行者寂寥,會不會因此感到孤獨呢? 「我不是孤獨的,因為寫的時候很開心,當然其中有痛苦,在於寫到最後是逼問自己:英雄(武俠)在世上到底有無存在的必要?寫小說是倒插一把刀,不斷質疑自我。」 武俠是人在夾縫中的藝術 武俠在現代是否有必要,讓我想起賈樟柯的《天注定》,有人說這是一部武俠電影,是以俠的精神在對抗國家機器的不義。循此,我們討論到武俠的定義。沈默給的答案頗出人意外,他說《西夏旅館》是一部好極了的武俠小說。何解? 「武俠給人最原始的感受是爽快,我讀《西夏旅館》時,只要駱以軍開始天花亂墜在胡扯,就有這樣的爽快!」另外,他提到也有人在爭論《刺客聶隱娘》與徐皓峰的《師父》算不算武俠?沈默說,「武俠還有很重要的元素──武。《刺客聶隱娘》裡頭的『武』是一擊必殺、一閃而過那種,對觀眾來說會覺得:『嗯?就這樣。』對我來說,這是武俠電影,乃因其中仍有對武俠的理解。不過《天注定》就只能是俠電影,因為少了武這塊。至於徐皓峰的《師父》,也有人覺得不是武俠。我認為有人在爭論這些是一件好事,有助於突破武俠既有框架。」 那麼「俠」呢?或者說,沈默為何堅持站在反叛的位置上繼承武俠──這個可能式微的類型?「武俠對我而言,是人在夾縫中的藝術,可以將人性處理得更極限。純文學在處理現實議題時,往往受限於現實束縛,需要拆解許多框架,可是武俠能很簡單的拆解框架。因為武學是最大的隱喻系統,只要你開發出某個武學系統,你就可以讓人活在極限之中。」 「武俠對我而言,是人在夾縫中的藝術,可以將人性處理得更極限。純文學在處理現實議題時,往往受限於現實束縛,需要拆解許多框架,可是武俠能很簡單的拆解框架。因為武學是最大的隱喻系統,只要你開發出某個武學系統,你就可以讓人活在極限之中。」 曾患強迫症,靠老婆得以與之共處 俠是夾縫中的人,武俠人沈默也曾活在夾縫中。他1999年出道,到2002年之前幾乎一年寫一本小說。然而,也就是在那一年,他患上強迫症,總覺得外面很髒,出現儀式化行為:戴黑帽,戴護鏡,戴黑色手套,穿黑色夾克。患病期間,連續好幾年都在重複刪刪寫寫的徒勞。沈默強迫自己體驗「活著的感覺」,例如在冬天穿短袖騎機車,感覺寒風刺骨的激爽,或是半夜連看《咒怨》這類恐怖片好幾集嚇自己。直到遇見他的太太夢媧。 談起夢媧,沈默說:「她重新創作了我這個人。」彷彿夢媧真似女媧捏土造人。太太讓沈默明白:自己的怪其實很平常,接受它不代表否定自我,何況搞文學藝術的哪個不怪呢? 隨著太太而來的,還有女兒。女兒誕生這件事,讓沈默開始思考武俠裡的養育議題。因為我們在過往武俠中看不到養兒育女,或是生小孩的故事。為何其中沒有為人父母的掙扎或思辨?沈默說,「因為在武俠小說裡,主角是俠之大者,要以天下為已任,眼前有非常龐大的正義標準必須遵照。然而,正義應該更貼近現實。」因此,沈默說下一部小說想處理親子養育在俠之中要如何實現。「這也是目前我對自己的疑問。」沈默指向自己與女兒的相處。「我陪伴女兒的時間太少,前陣子帶女兒,像是在跟她搏鬥。」 或許人生就是不斷在與現實搏鬥,沈默選擇用武俠對抗世界,同時對抗武俠既有框架。武俠在邊界中看見人性,沈默有道沒有邊界的門,使他超克這個有邊界的世界與武俠。

+ More
【專業讀者】小部評《台北故事》:愛你,是我這輩子做過最犯賤的一件事

【專業讀者】小部評《台北故事》:愛你,是我這輩子做過最犯賤的一件事

鹹濕,汗水淋漓的鹹濕,如果要我形容《台北故事》的氣味,大概只有這個選項。這是赤身相搏的愛情故事,熾熱躁動,淫靡地讓人羞赧,炙燙地有股屬於痛的甜蜜。明明百般防備,卻又墮落沈淪,是那種血脈賁張,無可救藥的愛。 《台北故事》書名不張揚、平淡,有種老派低調的命名風味,也恰恰應合了故事背景。小說調度了地景與時代的雙重符碼,那是對迪斯可舞廳,對林森北路繁華,對八大興衰,對卡式錄音帶,對張學友歌曲的念想所構築的懷舊悵惘,在此之上,所有的描繪都有股傳統箱型電視機的特殊畫質,絕非今日720、1080p的銳利,而是恰到好處的平面柔和。這種柔和,搭配人物叨絮的敘事筆調,那股以壓抑為基底的苦澀味兒,無疑是適合的。 小說分為上部、下部、一九九九往事,分別為程瀚青、高鎮東、程高二人的視角輪替,相互補足,嵌合全貌。以時間軸而觀,雖有著兩度分手復合的主線,卻往往藉著回顧憑弔的時空跳接,營造命定如此的無奈,若小說開頭的泰國狂歡,越是放蕩開懷,越知道這樣的美好只是一瞬煙花,無以長久憑恃。 程瀚青與高鎮東,兩位主角互為對比。前者是認真的人,後者是浪子。程從開場就令人心疼,年少失母,父親中風,早早去當黑手,靠著一技之長栽培會讀書的弟弟。對他而言,家庭與愛情是切割的,跟家人出櫃從來不在他的選項,即便日日到三重與高鎮東打砲,到家仍對感情一派緘默,含糊應對。 程瀚青是一派深情的,上部開場就是他憶想跟高鎮東的泰國之旅,高自此沒從他的章節消失過,哪怕兩人分手後,他仍痛苦難忘,痴迷難捨。而高鎮東卻不同,下部開場,輪到他主述了,念白卻率先獻給小麗,那個他年輕時可以為她刺青紋身的初戀,那個為他墮胎的女人。他的章節充斥黑社會討債、跟著大哥見樓起樓塌、見黑白勾結、見兄弟成植物人、見小姐下海,見他充當酒店經理的所見所聞,程也很重要,可高的周遭太混亂了,以至於論佔據比例、論掛心程度,他在乎程,似乎遠遠不及程惦記他多。 他/我不是那樣的人,他是那種顧家的人,他是那種無法給予承諾的人,雙方心知肚明——我們不可能永遠在一起。可每每以為感情就此斷絕,卻又發覺灰燼中尚有餘火,卻又仍犯賤地重回彼此懷抱,能在一刻是一刻。歷經滄桑,彼此都不是生嫩到可以做夢的年紀,卻又好想好想試試看,就當是給自己,也給對方的機會,可是,再無機會了。 不由得說,台北人是聰明到狡猾的作者,她先是用程的觀察、用程的不指望,述說高的自私,再用高的自承——是小麗,讓他領悟自己是無法束縛的男人,就算再愛小麗,他也從未動念想結婚——佐證了認知,這些敘述一再反覆,一再深化某種既有認知:高鎮東是烈火,是沒辦法被誰套住的人,也間接掐死了讀者跟程對高的感情期盼。可這一切一切,越是篤定,越是不抱盼望,卻正是為高日後的意料之外舉動:送給程張學友演唱會的票,考慮更長遠後的事,製造奇蹟般的驚喜。整本小說的基調,是低徊的,是壓抑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光是一同性戀一雙性戀的結合就已艱難,又添上時代的壓抑,出櫃成家之困難,還有性格的枷鎖,卻在這樣的絕處,探出一線鬆動的生機,這怎樣不叫人激動?怎樣不叫人信仰愛情? 《台北故事》之所以好看,在於那終究是則愛情神話,浪子男人被寡言黑手馴服的奇蹟,哪怕只有一瞬燦亮若流星,依舊是我們對愛的嚮往。儘管收尾令人掩卷嘆息,可未嘗不是某種延宕的奢念:如果當時……如果沒有……他們是不是?正因從未實現,我們才能許願,將凡俗愛情化為天上極星,予以禱望。 本文作者 | 小部馴獸師、雜食閱讀者,近期越讀越發吃力少量,耐性越來越薄,迷戀車上補眠與熬夜,很怕對世界失去興趣。Blog:剝洋蔥

+ More
【公告】春節期間網站客服暫停服務

【公告】春節期間網站客服暫停服務

親愛的會員歲末年終,謹賀新春,鏡文學感謝每位會員及作者的支持與鼓勵。春節期間(2018/2/15-2018/2/20)網站及粉絲頁客服暫停服務,若有任何問題請至聯絡我們填寫訊息,我們將於上班日(2018/2/21)後盡快為您處理!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新年快樂鏡文學 敬上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