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彷彿喟嘆,但也是祈願:談陳雪《無父之城》

【書評】彷彿喟嘆,但也是祈願:談陳雪《無父之城》

 《無父之城》是尋父之旅,也是對「父」的探問。當我們有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中的阿嬤陳李月英在死前自白,說她除了陳太太、醫生娘、頭家娘的種種身分之外,也想找回只被稱作「李月英」的自己,而讓一大票觀眾哭得心有戚戚焉的同時,《無父之城》彷彿也是用了缺席、死亡、或痛失孩子的三個世代的各種父親,試著去替每一個父親,以及受到父親陰影遮蓋的每個人,贖回屬於自己的名字。 以「無父之城」的概念為中心,這本小說有五條主要敘事線:海山鎮少女邱芷珊的失蹤案、負責查案的男主角陳紹剛、女主角汪夢蘭的人生遭遇、汪夢蘭為小鎮虛構的小說故事,以及已過世的老先生林俊才的白色恐怖經驗。 在錯綜複雜的敘事線中,邱芷珊的失蹤案是推動故事的表面驅動力,而在背後推動故事的秘密齒輪,則是汪夢蘭父親的自殺事件。汪夢蘭不停在腦中重建父親走進海裡的現場,彷彿能藉此明白父親求死的決心,最後卻發現自己的作為根本不是想理解父親;她只是執溺於內心的空缺,而放棄了屬於自己的創作及聲音。她和少女邱芷珊是一體兩面:兩人都因為父親的死╱失職,看不到自己的模樣,反而透過戀父情結,去男人身上尋找答案,於是因此遭遇了毀滅性的下場。 但其實,若我們深究下去,她們認定自己「無父」的根源,是在執著於某種理想父親形象卻未可得的同時,因而漸漸陷入「無我」的狀態。而故事的最大張力,就在於兩人在穿越這樣「無父」的迷霧之際,能否從「無我」過度到「有我」,因而注定了她們倆不同的結局。 當然,在父系社會中,父親在家庭中是有優勢的,但有趣的是,透過白色恐怖這個漂浮在故事後方的背景,《無父之城》巧妙地將原本該跟父權體系掛勾在一起的「父親」身分,跟他身為男人的自我拆解開來。在海山鎮,汪夢蘭受託為餐廳老闆林永風的父親寫故事,他要她去挖掘父親被政府抓去關的往事,並希望藉此理解他缺席十年所代表的意義。林永風想理解的,是身為父親的林俊才,最後透過汪夢蘭的探訪,認識到的卻是在國家的壓迫下,為了不牽連家庭,所以始終祕密隱瞞著自己理想的林俊才(關於他的理想,就跟邱芷珊失蹤案的結局一樣,其實還有很多可說呀,但破太多哏就不好了)。於是在這樣的結構裡,家庭成為國家權力的共謀,個人渴望只要不符合國家期待,就會遭到放逐。 而在此時,原本乘載於「名字」當中,屬於一個人的各種複雜可能性,都被簡化為國家眼中的不合時宜,以及自己眼中「理想」的絕對體現。在不夠自由的處境中,理想沒有百分比的問題,你要不沒問題,要不有問題。當林俊才受到拷問,要他交出其他「罪犯」的名字時,他透過汪夢蘭的筆是這麼說的:  那些在在要考驗你的不只是你相信什麼,知道什麼,可以吐露什麼,願意承擔什麼,更在於即使你知道有人說出了你的名字,你依然無法只是心存報復地想著, 那我也說出誰吧,你氣憤於某某人牽連於你,你卻無法輕易地牽連出誰,每一個名字都那麼沉重,越是在肅殺、嚴刑拷打之中,在那些訕笑、叫罵、恐嚇、威脅、 利誘中,你越發覺得那些存留於你腦中的名字的貴重,他們不但要你承認你並沒有犯下的罪,最終,他們還要你真正去犯罪,去做出你不願意做的事。 但其實,名字的貴重,在於能以自己之名高舉理想,卻又不需要為此付出十年人生,同時還能剔透地看見其中那些生活的、平凡的,個人小歷史當中的微光或裂隙。如果說邱芷珊是汪夢蘭的一體兩面,林俊才就是汪夢蘭父親的一體兩面。汪夢蘭執著的失去,其實是父親在家庭板塊中,被拔除之後留下的空格,但其實父親做出自死的決定,還有更多身為「父親」以外的個人執念、猶豫、軟弱,或者是不甘心。正如林俊才怕連累家人,只敢在心底緊緊懷抱著那個屬於自己的秘密,然而一旦真相大白,他的家人在認識了林俊才的理想後,反而更能理解他透過「缺席」呈現出的豐盛意涵。 當然,關於男人被「父親」這個身分剔除掉的種種,很多小說都寫過了,男性作家為自己發言的作品也不少。但陳雪透過汪夢蘭這個作家,意外挑開了血緣、家庭、身分造就的種種父權限制。書中最掌握話語權的是汪夢蘭這位女性,她不只為自己找回了身分,也成為那些男人找回身分的最主要觸媒。就連在我們讀到那些男人的故事時,也有大半都是透過汪夢蘭的觀點。因此,相對於之前創作中常見的同性戀情主題,就算陳雪這次寫的是異性戀結構下的故事,也並不會顯得相對保守。 而汪夢蘭除了透過語言替這些男人找回自我,也透過身體。汪夢蘭是受過傷,也因此一次次崩毀,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慾望,甚至一點一點靠著自我的力量,去找回了一名女性實踐慾望的正直:我曾以為自己受到剝奪,但其實沒有,我知道我仍能給,而且是不帶空缺的給。而正是這樣的正直,讓陳紹剛這樣一位因為失去妻兒,而成為「被剝奪掉父親角色」的一位「非父親」,得以接受自己的痛苦。他們的情慾不靠結合而完美,而是將彼此的完整各自還回去。這幾乎像是《迷宮中的戀人》的結局,但那樣為了接近而後退的一步,這次卻是更受到陳雪自己的祝福。 因此,「無父之城」像是一句感傷的喟嘆,但其實也是祈願:你不用靠父親來寫自己的歷史。汪夢蘭的小說家身分當然也可以視為一個隱喻,她利用從海山鎮得到的素材,去寫出來的虛構小說片段,更彰顯了她得以去做「自己的史官」的能力。 不過,我必須承認,初讀故事時,我儘管認為書中的每一條敘事線都好看,卻不覺得彼此之間融合得非常有機。可是從《迷宮中的戀人》、《摩天大廈》再一路讀到《無父之城》,我意識到,如果說陳雪曾如同童偉格評論《迷》時所言,「他(指陳雪)只接受生命給定他,要他牢牢關注的特定寫作主題,而迴避那些並不源於內心體驗的空想」,走到潘怡帆評《摩》時所說的,「讀者只能根據作者給出的有限碎片去拚製大樓的模樣,並在空缺的窟窿處自行安插、彌補不足的情節」,那麼,《無父之城》就是陳雪作為一個小說家,慢慢走出了所謂「私小說」的舒適圈,而且不再害怕將眼光投向外在世界,去為那些虛構之他人的故事空缺處,寫下屬於陳雪的定義及答案。於是,這幾條敘事線產生的摩擦,正是陳雪同時望向自我及外在,並嘗試完成一個徹徹底底,屬於小說家陳雪的全貌過程中,產生的某種衝撞,但卻也因此點亮了新的火花。 所以不只汪夢蘭成為了自己的史官,我感覺這也是陳雪身為一位長跑的小說家,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踏出了熟練的新步伐。過程中或許不是一路平順,可是展現出的全新可能性,或許比《無父之城》中的精彩解謎,更令人感到興奮不已。   本文作者 | 葉佳怡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 【知音如此】不一樣的陳雪 X 駱以軍★【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 More
打造迷霧之城,寫出台灣當今迷惘景況──陳雪《無父之城》

打造迷霧之城,寫出台灣當今迷惘景況──陳雪《無父之城》

立刻閱讀:《無父之城》  (原文刊載於《The Affairs 週刊編集》10 September 2019) 人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來點出小說的魅力再恰當不過,因為無論是哪一種角色,在小說裡面都是待續的,至死你都無法為那人拍板定案,如此才是判斷一本小說優劣的標準。 因為人在他人眼中會被誤讀,他對自己本身的處境也必有死角,除非你藉由小說這文體來爬梳深掘,像挖礦似的不放棄,那人的人生才會像砂礫中的金子緩緩發光。如莎翁的《理查二世》就是一個表面暴君的未解之謎,但如此看待人,才能還給那人真實的尊嚴,像梳理過他充滿滄桑的容貌,讓他重新回到生命的黑森林裡,繼續勇敢面對誤解。   由各種謊言反映真相 而陳雪這本《無父之城》就有這樣的魅力。我一向喜歡她的長篇小說,如《摩天大樓》,因為她擅長用場景來描述人心,如摩天大樓在她書中原本就是影射人類在這種建物中是連動且渺小的,因此故事才能在我們結構中發酵。而這次則在一個霧氣繚繞的海山鎮,由一個少女邱芷珊的失蹤案,來對照她周遭的大人盤根錯節的利益,以及同學們如同一社會縮影。 每一個人經由述說她,反而顯露的是自身的真相,而非邱芷珊的。這失蹤的美少女,家庭背景財勢雄厚,「她」卻像是每個人的鏡子,反射了每個人的命題,那些人的謊言都在訴說著真相,而那環繞著他們的海山鎮則是一個出不去的鏡像世界。 以實像世界來展現抽象人心,陳雪這次等於同時用肉眼來對照人心視角所看到的差異。  當代中年人的失落  有趣的是,陳雪以細描的方式描述了私家偵探居住的日租套房,那近如一牆之隔的比鄰而居,如同蜂窩密集的套房,門一關起來,彼此卻如此遙遠陌生。她以這樣的居住地與身無長物來描述偵探陳紹剛的社會孤立感。 你完全可以理解一個都市中年人的內心一旦荒敗起來,「家」會是多麼抽象的想像,他跟另外一個主線人物作家汪夢蘭一樣都是到了中年跌倒的人物。你看著他們勉力支撐自己的稀鬆身影,像是如果不抓住什麼,就會歸零一樣的消失。 《無父之城》這故事以兩種「消失」來描述人生的跌宕,一種是形同「消失」,難以承受一再失去的中年人的「消失」。這種「消失」是循序漸進的,彷彿元氣與理想被掏空了一般,一個是曾經備受矚目的新銳作家卻靈感枯竭、一個是曾經風光的警察卻保不住家人,看似閒常遭遇,中年這條路的一時風光,卻不知會跌在哪一個低谷處。陳雪寫中年人的失落時筆調輕緩日常,因為沒有人真有閒裕為中年人掉淚,中年是一個自己要爬起來的階段,多麼吻合於這個世道,景氣暮色深、世代轉換快,陳雪真寫出了台灣的「黃昏流星群」,是不動聲色的悲傷。 失去中心價值  書中的另一種「消失」則是屬於青春世代的,除了貫穿故事的邱芷珊真的失蹤外,她青梅竹馬的林柏鈞、羨慕又忌妒她美貌家世的同性朋友、暗戀她的男同學,除了林柏鈞,每個說起芷珊的人都像是霧裡看花,彷彿她沒出事前就「消失」了。沒人真的了解她,旁人憧憬與愛慕讓她像個幻影,而林柏鈞因家族恩怨又與她漸行漸遠。這鎮上的青少年以芷珊為圓周的中心,並藉她不斷提醒自己的「匱乏」、校園裡較勁的冷暴力,還有那小鎮上的青年更被凸顯的家族與政治勢力,沒有背景,就離不開這沒落的海山鎮。那種深怕「消失」的存在,在年輕一代中如此像碎浪拍礁岩,集體找不到這城鎮的價值,一如找不到海山鎮大人沉迷於異教、政治樁腳勢力的無根無著,難怪這本書叫《無父之城》,如同老者無依一般,這鎮是迷失了中心價值的地方,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得各自摸索的地方。 封閉的小鎮描寫 但看似集體迷惘的「海山鎮」為何又被陳雪寫為有幾分癒療的力量?是兩個主軸人物找回「重生」力量的地方。一是這裡曾繁華過,曾經是商人活躍之處,也曾有幾大家族文風古貌的地方。作家汪夢蘭住在一個曾經傳說鬧鬼的古宅旅館裡,翻閱與聽聞著當地耆老訴說著往年風光,以及當時讀書人曾遭遇過的白色恐怖,從日記與子孫口傳,汪夢蘭爬梳著當時大學生聚會就被逮捕的恐怖氣氛,那裏的歷史如當地的霧氣與深山一樣沉默多年,吸引著汪夢蘭想再次動筆。 不僅於呼應著台灣早年風貌與斑斑血淚,讓這兩個失落中年人留在那鎮上的仍是那位少女的失蹤案,為何看似風雲人物的她,失蹤後卻沒人真心找尋她,愈探詢愈離奇,這兩個都市人對於這鎮與她家人看似熱心實則漠然的狀態產生疑惑,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少女想要做廢掉自己?這裡點出台灣邊鄉學校毒品氾濫的問題,少女疑似逃家下落不明,對照了這兩個中年人失去親人的失落,似乎必須要把「少女」找出來,才能夠彌補自己前半生生命的缺憾。 可以說,他們在「邱芷珊」身上找到失落的本身,為何從小優等生的她,一路放棄自己,即使發出了求救訊號,也無法得到了解呢?對照著兩個中年人曾經的自我封閉,他們更想代替少女伸出求救的手。這本書特別的是,許多人物早年都喪失了父親,或是父親因忙於政商關係而疏忽家庭,汪夢蘭那文藝中年父親的投河自殺、少年林柏鈞父親因人酒駕而身亡,在描述失去父親的部分,看似是書寫著失去至親的悲哀,讀來更像是在理出台灣早年因白色恐怖死去的男性,一路到台灣發跡後投機主義盛行的父權迷失等。  從書中來看,所謂「父親」更像是根源,更像是認同。必須回頭看歷史,並面對現在的「失根」狀態。這個島如海山鎮,是個繁華後失憶的地方,在錢潮過去後,我們台灣也像書中的城鎮,存在著本質上無從依歸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人們總喜歡將某些人神格化來找尋歸屬的迷思。如同海山鎮的人總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該去何方。 給目前紛亂台灣的情書 「邱芷珊」只是一個引線或象徵,代表這多年來茫然與盲從的犧牲品。 而陳雪給了一個收尾很有意義,在主角夢蘭整理被白色恐怖迫害者的資料後,才似乎明瞭當時她父親尋死的原因難以言說。書中一段「真相並非真實,真相不只包含事實,還包含其中被捏造、虛構、說謊的部分,所謂的真相存在人心,真正的意義在它作用在人生命裡的方式,以及它對相關人士的影響。」 她筆下那層層疊疊的真相,似真亦假,那像蝴蝶花紋的難以釐清,必須了解當時人們面對的是什麼樣環境下的選擇,選擇未必正確,但理由是藏在時間的塵灰裡的,必須拂拭,再去理解,從而理解我們究竟是什麼人,能放下什麼,才知能追求什麼。 這是一本陳雪對台灣的情書,在這紛亂之際,讓我們知道如何去愛這「無父之城」。  本文作者 | 馬欣作家、影評人★ 【知音如此】不一樣的陳雪 X 駱以軍 ★【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 More
【採訪後記】從波拉尼奧到臉書 從無人知曉的九零年代賴活到現在

【採訪後記】從波拉尼奧到臉書 從無人知曉的九零年代賴活到現在

 駱以軍與陳雪像台灣文壇的苦行僧,拿筆寫作是自我鞭笞。儘管文學起點不同——駱以軍自頹喪奇譎的現代中文迷宮降生,陳雪則以敢於暴露異端的酷兒姿態露面——兩人橫跨世紀末,自熱鬧又荒蕪的九零年代寫到現在,有份相濡以沫的情誼。他們三十多歲認識,算算已二十年。 2008年陳雪憂鬱症發,打電話給駱以軍求助,要他給她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駱以軍說:「難道你不想看看我們六十歲寫的小說嗎?」六十歲還沒到,兩人前後交出重磅新長篇──駱以軍的《明朝》與陳雪的《無父之城》。 同時出書,又是好麻吉,便理所當然的想將兩人兜起來受訪。採訪時,駱以軍話多,陳雪話少。然而,陳雪總知道駱以軍下一句要說什麼,體貼的幫他接話。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駱以軍說話像天女散花。正確接落,靠的是絕佳默契。兩人碰頭,陳雪便對駱以軍說:「我覺得你的文筆變了,變雅了。」駱以軍問她:「你有看出哪裡是大趕稿時期寫的嗎?」彷彿對彼此作品都心照不宣,哪裡好哪裡欠了一點。 駱以軍與陳雪今年同時交出重磅長篇小說——《明朝》與《無父之城》。兩人碰頭,陳雪便對駱以軍說:「我覺得你的文筆變了,變雅了。」駱以軍問她:「你有看出哪裡是大趕稿時期寫的嗎?」彷彿對彼此作品都心照不宣,哪裡好哪裡欠了一點。 採訪一開始,談到兩人花費多年心力的字母會創作計劃。駱以軍語帶感概的說,寫到「B巴洛克」的時候,大家還元氣十足,寫到「S精神分裂」就洩氣了,「但陳雪還是很有幹勁。」 「這六年很像拿剃刀在刮我的腦袋,把所有思緒都刮下來,其實是很不舒服的極限運動,但又是很頂尖的作為。至於寫長篇,是很私人的事,很幸運我們可以寫這麼厚。」駱以軍說。 採訪最教我印象深刻的,是談到網路臉書對他們的影響。兩人的身分除了職業作家,更身兼無給職網紅──因為作家很難有業配。駱以軍同輩作家曾被黃錦樹稱為「內向世代」,深受電視視覺文化影響。進入網路世界後,內向世代是否轉向了?陳雪說她以前關在家裡寫作,很少朋友,成為網紅以後,臉友的隻言片語常常帶給她溫暖。會不會妨礙創作?陳雪說:「只要我控制時間追劇就好。」 駱以軍更極端,「2002年以前我是原始人,不會打字,沒經過MSN、部落格、網誌等,34歲以前我是臉書的局外人。但沾上臉書後,剛開始還好,現在真的像中毒。」他的經驗跟陳雪很像,「前臉書的我跟陳雪都是怪怪的宅男宅女,很害羞有人群焦慮,很容易被很小的事件擊垮,爆掉。」  「以前我們想成為喬伊斯、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但除非能有童偉格那樣的意志,不然等待我們的命運就是爆掉。可是我意外沾上臉書這幾年,太怪了,前幾年我被長輩斥責說墮落了,現在則有人說我是被小說耽誤的喜劇演員。很奇怪的部分是,我就像違建的大教堂,臉書上的留言哈拉像鋼索,多少個晚上我憂鬱症發作,想上吊,是他們支撐了我。然而他們不會知道自己的留言形成奇異的支撐線。」爆掉,是駱以軍採訪時常用的字眼。照他的說法,寫小說的人都是在吸收核廢料。 陌生的慰藉,除了臉書,還有來自智利的作家──波拉尼奧。駱以軍跟陳雪都愛波拉尼奧。駱以軍七月時身體很差,卻發生了一件他口中很幸福的事,「我在雜亂的書櫃發現四本波拉尼奧的《地球上最後的夜晚》。應該是陳雪送我一本,黃崇凱送我一本,我自己本來有一本,然後某個中國文青又送我一本。之前我一遍都沒看,拿到小旅館翻,結果好得不得了。前陣子我家冷氣壞掉,工人來修,需要書桌站。我清理髒得要命,有煙灰、放很久的蜜餞,甚至死蟑螂的書桌,又發現一本波拉尼奧的《遙遠的星辰》。」 在旁的陳雪聽了,直嚷嚷:「齁這本我沒有,你看完借我。」接著,兩人開始細數近來的閱讀,駱以軍說他讀到大江健三郎、魯西迪、帕慕克便停滯了(陳雪幫他補充還有韋勒貝克),直到遇見波拉尼奧的《2666》。「這就像你以為自己是縱慾過度的浪子,已了卻凡心,卻發現感官的觸鬚還能整個炸開。」駱以軍說。 陳雪與駱以軍三十多歲認識,算算已二十年。在創作的路上,彼此照亮也彼此照料。採訪尾聲,駱以軍說:「我們真的可以組一個團體出道。」 波拉尼奧的小說是遙遠的星辰,照亮了一萬八千公里外小島上的作家。一輩子寫流浪、失意者的波拉尼奧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慰藉吧?小說家與小說家,恆星與恆星,彼此照料也彼此照亮。 「我們真的可以組一個團體出道。」駱以軍對陳雪說。 

+ More
【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立刻閱讀:《無父之城》  陳雪筆下的女孩像易碎品。看上去有種顫顫巍巍的美,卻會扎人。 過去,我們看過那些很酷又易碎的陳雪女孩,紀大偉口中的罷家者——藉逃離原生家庭,重新協商最親密又最具殺傷力的人與人的關係。女孩往往來自很奇怪的家,她們出走、抗拒父母,與陌生人建立新關係,讓讀者在九零年代認識真正的破碎之心,也可能是美好的。 到了新作《無父之城》,陳雪女孩有了更迷離的面貌。女孩是羅生門,是惡的培養皿,《無父之城》便是封存一整個台灣的淺淺的器皿。  女孩到哪去了 《無父之城》是陳雪第十本長篇小說,以一宗小鎮少女失蹤案,尋人者與失蹤者間的對位,帶出一代人的創傷,其中有國家難以言說的白色恐怖,也有小我不被愛的缺口。前者是巨大的題目,陳雪卻如精巧的裁縫般將之藏在謊言與證詞,虛構與真實交織的故事中。 聽起來有點殘忍的作者正坐在我對面,近三個月前她與伴侶早餐人的合照因為同婚法制化登上了各大報。照片裡,陳雪笑盈盈的,理所當然的散發喜氣,讓我不由得幻想「陳雪女孩」都到哪去了?從罷家到成家,陳雪用小說與自己的生命歷程見證台灣的同志史。 讀了《無父之城》,我才理解陳雪目光轉移到更巨大的地方。關於寫作,她也更有自信。「我想寫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小說。」陳雪說。 「這是很奢侈的願望,但年紀大了,作品多了,我想自己可以這樣做,讓類型元素豐富說故事的可能。寫《摩天大樓》時這個技藝還不熟練,這一次則是全力以赴。」 陳雪口中的類型元素是犯罪題材。自上一本《摩天大樓》起,她便藉由犯罪元素,形塑更複雜的情節與深沉的人物。文本排列成惡的迷宮,逼迫讀者走到最後。陳雪說這個技法來自很尋常的一件事——看劇。 「有一天,駱以軍推薦我看《CSI犯罪現場》,我就墜入美劇世界。犯罪類型是一個方法,能讓純文學小說產生動能,這是過去我用現代主義無法達到的,同時增加可讀性與影視感。解謎過程幫助讀者進入,我則偷渡一些很難的議題。這是我熬夜看劇的心得。」 活體般的小鎮 採訪陳雪時,推她入坑的駱以軍在旁。問到是否看過彼此的小說,駱以軍說《無父之城》讓他看到陳雪把想像變成了「活體」,不止是抽象層次的哲學概念,而是呈現活體的移動與視野。 陳雪談新作有股女主人歡迎入住的自信。趁訪談空檔,她問我:「怎麼樣?(小說)好不好看?」我當然(同時誠心的)說:「好看好看。」歷經《摩天大樓》與字母會,陳雪的小說長出了獨有的臉龐,不怕讀者來挑戰。 何以言活體?因為陳雪彷彿千萬觸鬚的攝影鏡頭,動態捕捉整個小鎮。小鎮的耳語、祕密與謊言,在小說裡成為多聲部的存在,「陳雪在有限的空間內,用巴洛克式的暴動把所有人類個體的故事懸念串起。」駱以軍炫麗地點明《無父之城》的過人之處。 「有限」與「所有」,兩個完全相悖的概念,卻存在同一部小說。《無父之城》顯然是陳雪繼《摩天大樓》舒展拳腳後,嘗試犯罪類型的練成之作。 《無父之城》構思三年,早在《摩天大樓》前便有雛形,幾次易稿,拋棄六萬字,終成現在的版本。《無父之城》寫作期間與字母會計畫重疊,陳雪坦言,字母會藉小說試驗各種哲學概念,不無影響她的長篇小說,讀者當可在裡頭尋得蹤跡。同時,字母會計畫讓陳雪釐清自己的小說路,「我沒有複雜的哲學與學識,我的路就是說故事吸引人。寫字母會時,我發現寫某些故事會比較過癮。」 《無父之城》的背景在虛設的中南部小鎮,何以是小鎮?小鎮在台灣文學上其來有自,日治時期龍瑛宗寫有〈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將停滯的小鎮及主角與熟成美好,又隱隱帶腐敗氣息的木瓜勾連;現代主義狂飆年代,則有七等生的問題小鎮,道德在此曖昧難解;此外,鄭清文、陳雨航皆用小鎮鋪敘人情,搬演淡而不寡的日常。 陳雪說,她想用一棟大樓、一座小鎮去觀察這座島嶼,前者便是《摩天大樓》,至於後者,「當小鎮已有質變,外來人進入封閉小鎮,會引發怎樣的連鎖事件?」在此,小鎮是異樣的鄉愁——裡面的人想逃離,逃離後又懷念,也是台灣的縮影,同時像推理小說常見的暴風雪山莊舞台,死的,活的,困在同一個空間,還有凶手。 被愛摧毀的人 當所有人都被困住,本來就脆弱的人際關係更形緊繃。《無父之城》由是產生各種慾望的變體,包括父親投水自盡的代筆作家兼敘述者汪夢蘭,與一生都在尋求父愛代替品的失蹤少女,她倆都與不同男子建立關係。 「我最想寫的是汪夢蘭與偵探陳紹剛之間若有似無,又帶給彼此轉機的關係。這是各種形式對愛的渴望與變形,以及這渴望與變形造成的問題。你能不能承受有人愛你?如果沒有人愛你,你會變成怎樣?被愛遺棄或糟蹋,你又會變成怎樣?」 「裡面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愛的摧毀。」陳雪總結。 此時,陳雪彷彿轉換寫《戀愛課》、《人妻日記》的感情專家陳雪老師。陳雪不諱言這個身分帶給她很大的慰藉,「臉書上的『陳雪老師』,讓我可以見到很多年輕人,這溫暖了我。以前我過得很苦,關在套房寫作,很少朋友,也不喜歡拍照,臉書讓我面向粉絲或讀者。有時我常常看臉書,錯覺自己跟某人很熟,這算拓展嗎?或許算吧。另一個層面,或許是同溫層的侷限。」 陳雪的回答頗讓我意外。因為我訪問過不少創作者,大多抱持遠離臉書,以策創作生命安全的論點。陳雪卻反其道而行的說,最大的缺點只是讓她時間變少。 陳雪開始寫作的時代,正是網路發展之際。網路消泯國家邊界,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雖是陳腔濫調,但對以感知觸覺世界的小說家而言,從無到有,事關重大。 「網路讓我到了這年紀還是非常有創造力,以前我覺得只能寫自己的生命經驗,不過可能是我追了太多劇,現在給我一個設定,再找資料,就可以寫個八分。這跟以前讀書不同。我覺得我可以形塑沒有見過的人。網路媒體是我的軍火庫,以前會擔心被影響變媚俗,但現在發現網路不會讓我受困,而是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力量。」 陳雪的上網與寫作之道,讓我想起楊照在二十年前對她第一本小說《惡女書》的著名評論,認為陳雪的書寫抽離了社會脈絡,希望陳雪多「面對」社會。《無父之城》讓人看見地方金權與宗教亂象,將視野上升至觀看一座島嶼的高度,同時,更處理白色恐怖記憶,算不算面對社會?  發作中的集體創傷 談到小說的白色恐佈,陳雪說那是書寫上一代記憶必然會碰觸的,甚或發生在周身而不自知,「阿早的爺爺就是政治犯,結婚前我就知道,但以前都委婉地說『爺爺不在家的時候』。我從一無所知到瘋狂找資料,始終圍繞一種奇怪的感覺,一個人去聽演講就被抓了,或是跟一個人吃飯,參加讀書會就被抓了。」 陳雪寫《無父之城》時,向一位研究白色恐怖的博士生請教,他幫陳雪調阿早爺爺的檔案,發現他確實加入共產黨。吸收他的人是著名的台共分子王忠賢。這個發現帶給陳雪很大的衝擊。 「陳雪老師」在臉書上談感情經營,她的小說則是反面教材,告訴讀者:被愛遺棄或糟蹋會變成怎樣?「《無父之城》的角色幾乎都受過愛的摧殘。」陳雪說。 「這不止是冤錯假,而是他們這樣就該被殺坐牢嗎?阿早爺爺只是宣誓,之後吸收他的人離開了,他沒參與過任何組織,就被關了十年。很多人確實懷抱理想,這樣的人有罪嗎?如果沒有,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人,以及這些人的後代?阿早的父親,乃至阿早,都是一群曾經無父的人,這樣的數量並不少。他不是無辜的,但他並不一定有罪。」 白色恐怖與孤寂的少女,父親自殺的作家,失卻家庭的偵探,共構成複雜又相互對話的困境。「我想說的是一個集體創傷,不止發作在當時,還影響好幾代人。關於白色恐怖,我沒有想寫一個巨大的故事,所以留下一個隱喻一個線頭,沒有多寫,沒有少寫。」 當小說家可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沒有多寫,沒有少寫」,該是非常有自信的吧? 真相之外的問題 我想起《無父之城》的女主角汪夢蘭,身為一個創作者卻無法寫自己的故事,只能當代筆作家,直到某個轉捩點,才開啟她真正的創作。陳雪也曾是代筆作家,「那時我初到台北,對寫作是什麼還很模糊,寫了《橋上的孩子》,發現原來書寫可以讓我在世界有立足之地,我想汪夢蘭也是類似的處境——可以寫作,但對寫作是什麼,沒有反身性的思考。」 汪夢蘭獲得書寫自己故事的能力,是她聽到了一個與己無關的故事,「那個故事的臉打動了她,讓她想快速記下。大家都在找失蹤的少女,每個人都想知道真相,但挖掘真相,會發現別的問題。」 什麼問題?陳雪說,那是關於自我的抵達之謎,「我發生了什麼事,我為什麼變成這樣的人,我能不能重新啟動自己?」 所以,《無父之城》真正的偵探不是別人,是誤以為自己只是看熱鬧的讀者。閱讀此書的人,能否跟著代筆作家與偵探,一同走出迷宮。迷宮外,可能是笑盈盈(藏刀?)的陳雪,或拿斧頭的傑克.尼克遜,也可能是等待你許久的另一個女孩直子。 陳雪的女孩散發獵物的氣息。這一回,她徵收了一座島嶼,布置成無父的城邦,獵物女孩在裡頭讓所有獵人步入陷阱。 

+ More
【鏡文學出版】無父之城

【鏡文學出版】無父之城

無父之城陳雪  著出版日期:2019/9/28/27預購開跑★ 作家陳雪全新長篇懸疑力作,開展華文類型創作新格局★ 文學深度與娛樂價值兼具,探問自身、家庭、歷史困境的核心★ 陳雪長篇前作《摩天大樓》影視化計畫確定,本書亦瞄準影視化量身打造有些祕密,你甚至對自己也不會說出口。父親的缺席及無父之子的失落在小鎮若無似有隱現。眾人究竟該如何穿過記憶的海,抵達答案所在的彼端?▎這是一座父親缺席的城,一個人的消失與離開有各種可能與結果。 ▎海山鎮上的議員千金在生日派對隔天離奇失蹤,私家偵探陳紹剛受議員之託追查其女下落,因而結識到小鎮採訪作傳的作家汪夢蘭,各負創痛的兩人相互溫暖,挖掘線索同時深入自己,求救贖般投入調查。少女的人間蒸發陰影般籠罩小鎮,也召喚出小鎮居民隱而不宣的祕密:地方望族的興衰糾葛及政治角逐、神祕的新興宗教神水社、復歸的政治迫害記憶……眾人各懷心思,供詞莫衷一是,汪陳兩人試圖拼湊出線索,竟發現關鍵都直指同處。透過尋人,陳紹剛欲彌補曾經的家庭錯憾,汪夢蘭為鎮民整理白色恐怖受難者身後筆記時,竟視見父親自死的答案浮現……兩人逐步接近真相的過程中,如何能各自從荒蕪毀棄中歸來?【本書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作者陳雪小說家。著有小說:《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蝴蝶》、《惡女書》等;另有散文集:《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陳雪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陳雪臉書|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60030768購書連結:博客來:【首批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https://bit.ly/2NnYMiq              【一般版】https://bit.ly/2ZfsisU金石堂:【首批限量加贈藏書票】  https://bit.ly/2KWskkw誠品:【首批限量加贈藏書票】  https://bit.ly/2Mv7bRG讀冊:【首批限量加贈藏書票】  https://bit.ly/2Z5gNcz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