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全部作品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我要儲值
我要收費
登入/註冊
我要儲值
全部作品
最新消息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首頁
最新消息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請選擇分類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作家特寫】冷眼與熱筆 專訪Doki Doki:用小說探測不可知的人性
立刻閱讀:《聲音》小說家是瘋狂的潛行者。不是對人性有著由衷的好奇,寫不出千迴百轉的故事。然則,如何躡足到人與獸,正常不正常的邊界而不致癲狂,像冠冕與荊棘互為一體,緊箍每一位小說家。DokiDoki也是如此,不過他有他的逃逸路線。DokiDoki現年45歲,本名吳孟寰,以筆名寫小說,用本名發表劇本。看似很跳的筆名,其實是日文形容心跳的狀聲詞「どきどき」,即中文的「噗通噗通」。雖然他表示筆名是偶然看到的,但無巧不巧,「DokiDoki」也涵蓋他相悖的創作面向,既代表戀愛時的心動,也是驚懼時的心跳聲。驚懼在閱讀DokiDoki的小說時。他多寫驚悚懸疑類型,不乏變態殺人魔,在泥濘與粗礪中照看人的能耐。至於劇本,則是絕對純白的愛情偶像劇,編過《我的未來男友》、《噗通噗通我愛你》等。兩者路線懸殊,DokiDoki倒是轉換自若,還有點疑惑的反問:「原來這樣是很難的一件事?」有麻煩的地方嗎?「大概是寫偶像劇,主角不能有任何瑕疵吧。」但欲潔何曾潔,瓷偶般的男男女女往往都不真實。「有瑕疵,人物才有意思。」DokiDoki說。新作《聲音》、《螃蟹》便聚焦人類的固有瑕疵,或者說,異常,為我們展示道德與它的難題。正常的邊界《聲音》以聽力超乎常人的女子為主角。從事電話貸款的她,意外與聲音極富魅力的客戶談起柏拉圖式戀愛。雖是精神戀愛,但兩人仍透過「聲音」進行了場火辣的電愛。愛到正濃時,男子遇害,凶嫌不是別人,正是當日與他相約的女主角。《聲音》結合異色與驚悚,同時翔實描寫信貸業務運作,其中女性情慾與主人翁感官能力的辯證糾結,尤其精采。至於《螃蟹》則像是血性的韓國電影。小說寫沉默寡言的西裝裁縫師其實是嗜血殺人魔,卻在一次意外中失去記憶,成為一名善良的「普通人」。然而當他恢復記憶,變回殺人魔,是復歸正常還是不正常?DokiDoki在此賣了個關子,因為裁縫師的成魔之路有來自童年的陰影,「循著本性,但本性已被扭曲,要怎樣當一個好人?」《聲音》、《螃蟹》販賣奇詭的慾望,但也可見DokiDoki本人的現實面。《螃蟹》烘托陰暗劇情的紅樹林,來自DokiDoki自幼生長的社子島;《聲音》女主角從事的貸款業務,正是他本人的工作。DokiDoki念的是電子相關,學生時賣過錄音帶、門票,出社會後當過信用卡、濾水器業務,只差沒去賣靈骨塔,也做過證券營業員、房地產銷售,「這些工作跟小說離得很遠,卻互補,因為能幫助我跟人接觸。」現在,DokiDoki會提早一小時到公司,趁辦公室無人時寫作。很少人知道他在創作。不幸的窗口DokiDoki出社會甚早,近十年才開始寫作。談到寫作之前的生活,他只說:「都在玩樂。」現在他身兼信貸業務/小說/編劇三種身分,與金錢為伍的工作成為他窺看人性的一扇祕窗。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托爾斯泰做過信貸,大概會改口:「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因為被債務捏成了痛苦的形狀。」採訪過程中,DokiDoki的手機不時響起──是他的最新客戶打來「求援」。談起他神祕的工作,且讓我引他的小說段落解釋:「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就是對融資借款有需求的客人,協助進行銀行貸款的代辦工作,再從中抽取佣金代辦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DokiDoki不否認這行業遊走黑白,有不少灰色地帶,但也表示:「用合法還是非法手段,取決於個人。」至少,他正派經營。DokiDoki遇過黑道逼債務人來辦借貸,「但眼前你只能盡力幫助他度過這一關。」也常遇到客戶向他借錢。我問,你不會心軟嗎?「不會,因為很多人看起來很悲慘,但都是過往自己造成的。看久了,也就麻痺了。」你的工作可以讓他們走到比較好的道路上嗎?「短線來說,可以,但之後就是個人造業了。」他回答得很快,沒有猶豫。客戶往往是走投無路之人,所以DokiDoki看過人情百態,「牽扯到錢,就可以看到許多人性的陰暗面。」因此,這份工作成為他寫小說的培養皿,沒有想過專職寫作。不過,以前他也不曾想過自己會踏上寫作之路。「我讀的是不怎樣的工商,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寫小說,上學第一天學校就失火,因為學長報復教官縱火。別人上學,可以學到知識,我是學到把鐵片磨尖變成武器,再怎樣藏在書包或機車裡。」十年前,DokiDoki開始在巴哈姆特創作,累積不少讀者,便把讀者留言跟作品一起寄給出版社自荐,結果還真的被採用。之後在出版社牽線下,DokiDoki進入編劇培訓班,自此開始他信貸業務/小說/編劇的斜槓人生。失落的救贖讓角色獲得救贖還是墜入黑暗?寫《聲音》、《螃蟹》時,DokiDoki像冷眼旁觀的造物者。不過他說:「到這個年紀,我希望自己的東西對社會有幫助,不要有太多負面。」之後想寫兩個十二歲少年離開原生家庭,結伴流浪的故事。乍看之下,DokiDoki的人生離小說真的很遠,他說自己很少看小說,最近讀的是胡晴舫的散文。如此晚熟的寫作經驗始自何處?答案是與驚悚或殺人魔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的金庸。DokiDoki說,金庸的小說非常講究因果,有說故事的秩序,所以他現在卡關時還會去翻。除了文字,DokiDoki看最多的故事其實來自電玩。他舉的例子是2013年上市的《最後生還者》。遊戲裡,蟲草菌肆虐美國,病菌寄生人類,將其變成吃人怪物。主人翁是二十年前喪女的男子,他在人類文明崩毀的大陸遇見一個被感染的女孩,女孩成為救贖他的希望。生還者是否獲得救贖?我想起《螃蟹》結尾,殺人魔主角恢復記憶,殺死他失憶「成為正常人」時認識的人,將這部小說帶入完全無光,沒有救贖的所在。身為其創作者,是否想過讓主角獲得救贖?DokiDoki說,小說裡的死亡是一開始設定好的「里程碑」,如黑洞讓人物與讀者完全陷落,寫的時候沒有掙扎。不過他又說,「到這個年紀,我希望自己的東西對社會有幫助,不要有太多負面。」不冷眼這世界,無法成為它的書寫者。DokiDoki端坐天庭,看著自己的小說人物,與他們竄生的慾望。因為不直視慾望,便是成為其奴隸。
+ More
翟翱
Doki Doki
聲音
螃蟹
【書評】河馬的消失與回歸──評駱以軍《明朝》
《明朝》總體素材調性與《女兒》、《匡超人》相近,用科幻小說的世界觀作為外框架,承載標誌性的駱以軍小說文體。書中的十四個章節都具有各自的重心與美學效果。行文中的小說場景大概有三:第一是由劉慈欣《三體》衍生的「明朝」計畫,面向未來的世界觀,在書中大約佔了20%左右的篇幅。第二是揣想明朝文人特定處境,面向古中國的時空。第三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與駱以軍本人相像的敘事者,在當代收集或親身經驗的各種故事素材,包含把玩壽山石這種讓有追蹤駱以軍臉書的讀者會覺得可親可愛,同時又能牽出當代人文藝術商業模式建立過程的視野。「未來─現在─過去」三種小說時空的視野在行文的過程中刻意地彼此交疊,等於讓這兩種時空視野互相補述(像是,讓古代牢獄中服侍老囚的女子自述二十世紀臺灣人的身世),互相補述的過程呈現兩者的異同之處,兩種情境互為隱喻的過程也就自然完成了。這是唯有小說這種敘事藝術才能呈現的詩意。在《明朝》中當代時空的素材常常採用這樣手段,作為另外兩個時空行文時的重要血肉。後設技法消解小說幻術因為時空視野交疊的形式特徵,讀者被引導成為一位後設讀者,時時刻刻意識到眼前所讀是駱以軍所述,而非意圖讓讀者長期沉浸的幻術時空。也因為讀者與文本的關係基本確立了,不同時空視野的切換在閱讀時就更明顯──像是,「我」與自己培育的明朝文化載體機器人的互動會是一個完整的段落,跟下一個段落(例如「我」跟其他被影射的、各種字母代號的當代人物的精彩互動)都有涇渭分明的世界觀轉換感──畢竟讀者橫豎都要當一名後設讀者的,靠單一段落的素材魅力來讓讀者一再獲得沉浸感,顯然比投注文字資源跟設計成本到敘事學公式上更經濟一些。對大眾小說的愛好者來說這樣的取捨可能比較陌生,但為了有效提升創作者本意的傳達率,刻意地阻絕某些受眾需求,反而是在藝術領域常見且合理的引導方式。本來作為外框架的科幻世界觀反而被駱以軍的慣用的小說形式消化了,像是鳳梨果肉的酵素反而在消化人類口腔的蛋白質那樣。這也是有趣的事,科幻小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強力的,具高度彈性的框架,但對駱以軍來說,有些效果似乎只能依靠後設的技法才能營造出來。也許就像電視節目的「轉場」這一技法的實際意義不在於銜接,而在於強調斷裂本身。後設技法「消解小說幻術的說服力」這讓大眾讀者覺得較負面的副作用,很可能才是駱以軍小說美學體系裡難以割捨的重要環節。文明的滅絕舉例來說,將「文明滅絕」作為核心意象,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這是一個時空尺度非常巨大的動詞,卻可以存在於幾乎任何人的心中(誰都不免是某個微小文化的末代繼承者),而且,總是迫近。這部分的思辨在《明朝》全書的最高潮,幾乎是最戲劇性的第十三章,直白地跟讀者說出「我已經不可能只是我」(第285頁),文明與個體的概念在當代資訊環境下如何無可避免地被消解,而某些個體的死亡幾乎等價於一個文明的滅絕。但,如果我們只是直接這麼閱讀的話,就又會把「文明」這個概念讀小了,它可以連接到上世紀中國文人流亡到臺灣後,試圖建立一個全面等比例微縮的中國文明的嘗試,也可以連接到臺灣人數十年來都非常熟悉的「亡國感」上。「文明」這個抽象概念必須被讀者內化,而不是僅僅只是特定的實例,因為特定的實例往往就會被快速連結到特定的立場與特定的反應。而一旦讓讀者落入這種可預期的、僵化的反應,駱以軍作為小說家的哲思餽贈就無法達成。於是乎,「將滅絕的太陽系文明」這一隱喻投射的對象,在小說中是隨章節流變的。駱以軍一邊為這個核心隱喻增添血肉,又一邊透過後設技法的副作用、透過「我」對社會各種固定反應的憂愁,明示暗示讀者,不要太快接受眼前的一切。最後才能抵達駱以軍試圖在讀者心中建立的「文明」一詞所對應到的概念,同時擁有抽象的一般性,又擁有對應各個可能實例的飽滿血肉。這是非常小說式的抽象概念闡述法,比起直接援引一個名詞,小說家更傾向於用幻術演示,而如果概念的抽象性讓讀者難以一次捕捉到,小說家就會多重複幾次──通常是兩次或三次──讓讀者的心智自行捕捉到這幾個連續實例的共同高頻共鳴點。有多少駱以軍的評論者會忍不住在他們的書評中模仿駱以軍的語言呢?駱以軍的語言在表達力上的卓越性能,可以讓書寫者大量倒出心裡的抽象概念,而不用找一個生冷僵化的詞去對應它們。要比喻的話,駱以軍的小說語言跟日常的邏輯推論語言,恰好像是人工智慧與程式語言的差別。程式語言設定明確的變數、函數,然後明確地去推演符號之間的運算。人工智慧則是把訓練用的資料餵給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是否理解了又或者如何理解,其實都無法確定。餵完無數張石虎的照片跟無數張貓的照片,準確率優化到跟人類一樣高甚至超越人類時,我們總可以說這個神經網路學會了辨別石虎照片跟貓照片的方法。駱以軍的小說語言不斷餵食各種幻術素材,像是不斷餵食訓練用的資料給讀者們。在很短的篇幅內檢視,其傳達率可能是比日常語言低的,但隨篇幅不斷拉長,(作者沒有失誤的話)其意義會漸趨明確。由「我」的情感與世界觀作為基底用這個方式去理解《明朝》,就不難理解,為何小說的章節之間有完全悖反敘事學的斷裂感了。《明朝》實際上是一個從最抽象核心一路往下分支,抽象概念與實例的樹狀結構。章與章、故事與故事、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是不必在因果或時間上連續的,它們之間的關連方式是高頻泛音的共鳴。也因為真正的目標是高頻泛音的共鳴,其餘的血肉素材就擁有高度的自由度,得以容納各種乍看之下跟《明朝》不具有緊密關係、但極度誘人的素材,例如那些跟其他作家的八卦互動。這些標誌性的素材就像村上春樹喜歡賣弄他的中產階級品味一樣,比較多是美學效果上的優勢,因為走鋼索的難度極高:這些素材要能生效,就必須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如果被當成真實來解讀,就會遭遇倫理性的質疑。小說中也後設地再度強調,「私小說」並不是解讀這些素材的理想標籤。這個走鋼索的難有兩個層面,一是它在兩種失敗之間(失效或者被當成真實)幾乎沒有空間。一是,作為小說,意義的定奪終由讀者自行決定。也許這些素材的理想讀者,是那些被窺看感勾起興趣,順利解碼出彷彿可以參照的現實人物,卻又拒絕將這一切素材當成事實來詮釋的讀者。而透過各種手段增加這樣的理想讀者的比例,就是這個鋼索難題的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後設技法「消解小說幻術的說服力」在整體策略的檢視下,就更有功能性的意義了。《明朝》非常現代主義地,用特定技術將小說的「意義」與「魅力」各自完成之後,系統性地整合在一起。在現代主義宏觀架構之間填充的血肉,駱以軍的抒情性佔據重要的成分,讀者完全可以同傷共感。我們甚至能說,《明朝》各章節間高音共鳴的特定環節就是某種特定的情感。也可以說,全書後期戲劇性的高潮大逆轉,不是依靠外部事件勢力的興衰,而是由「我」的情感與世界觀作為基底。但要說《明朝》是向內封閉的世界嗎?在小說裡,被世界的規則給完全抹銷的河馬這一物種,成了「我」被世界完全擊潰、最黑暗的章節末尾的救贖象徵。牠們在小說前期被宣告滅亡,但卻突然出現,在鐵皮屋外抽煙的「我」與小說家W眼前奔跑,兩人凝視河馬群奔跑的這一瞬間,像是在凝視潘朵拉的箱底安放的希望。牠們對「我」跟身旁的小說家W來說甚至還不算是人類,想必也是完全無法溝通的吧?其回歸也完全是超出「我」的理解之外。但「我」卻在乎這些,理應完全無法觸及自身憂傷核心的河馬。《明朝》的絕望是《三體》式的絕望,冰冷世界物質性法則下,本應無比確實的絕望,照道理來說不會有任何迴轉的可能。卻因為河馬撕裂時空奔跑而來的這一事實,微微撼動了《明朝》的絕望前提。這也許象徵了「我」對世界與未來的謙卑:即便是宇宙中一顆即將滅亡的星球,也不必然就是孤獨。本文作者|李奕樵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秘密讀者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二獎,入選九歌一○二年小說選。★【知音如此】不一樣的陳雪X駱以軍★【作家特寫】預知毀滅紀事:專訪駱以軍《明朝》
+ More
駱以軍
明朝
李奕樵
【書評】彷彿喟嘆,但也是祈願:談陳雪《無父之城》
《無父之城》是尋父之旅,也是對「父」的探問。當我們有電視劇《俗女養成記》中的阿嬤陳李月英在死前自白,說她除了陳太太、醫生娘、頭家娘的種種身分之外,也想找回只被稱作「李月英」的自己,而讓一大票觀眾哭得心有戚戚焉的同時,《無父之城》彷彿也是用了缺席、死亡、或痛失孩子的三個世代的各種父親,試著去替每一個父親,以及受到父親陰影遮蓋的每個人,贖回屬於自己的名字。以「無父之城」的概念為中心,這本小說有五條主要敘事線:海山鎮少女邱芷珊的失蹤案、負責查案的男主角陳紹剛、女主角汪夢蘭的人生遭遇、汪夢蘭為小鎮虛構的小說故事,以及已過世的老先生林俊才的白色恐怖經驗。在錯綜複雜的敘事線中,邱芷珊的失蹤案是推動故事的表面驅動力,而在背後推動故事的秘密齒輪,則是汪夢蘭父親的自殺事件。汪夢蘭不停在腦中重建父親走進海裡的現場,彷彿能藉此明白父親求死的決心,最後卻發現自己的作為根本不是想理解父親;她只是執溺於內心的空缺,而放棄了屬於自己的創作及聲音。她和少女邱芷珊是一體兩面:兩人都因為父親的死╱失職,看不到自己的模樣,反而透過戀父情結,去男人身上尋找答案,於是因此遭遇了毀滅性的下場。但其實,若我們深究下去,她們認定自己「無父」的根源,是在執著於某種理想父親形象卻未可得的同時,因而漸漸陷入「無我」的狀態。而故事的最大張力,就在於兩人在穿越這樣「無父」的迷霧之際,能否從「無我」過度到「有我」,因而注定了她們倆不同的結局。當然,在父系社會中,父親在家庭中是有優勢的,但有趣的是,透過白色恐怖這個漂浮在故事後方的背景,《無父之城》巧妙地將原本該跟父權體系掛勾在一起的「父親」身分,跟他身為男人的自我拆解開來。在海山鎮,汪夢蘭受託為餐廳老闆林永風的父親寫故事,他要她去挖掘父親被政府抓去關的往事,並希望藉此理解他缺席十年所代表的意義。林永風想理解的,是身為父親的林俊才,最後透過汪夢蘭的探訪,認識到的卻是在國家的壓迫下,為了不牽連家庭,所以始終祕密隱瞞著自己理想的林俊才(關於他的理想,就跟邱芷珊失蹤案的結局一樣,其實還有很多可說呀,但破太多哏就不好了)。於是在這樣的結構裡,家庭成為國家權力的共謀,個人渴望只要不符合國家期待,就會遭到放逐。而在此時,原本乘載於「名字」當中,屬於一個人的各種複雜可能性,都被簡化為國家眼中的不合時宜,以及自己眼中「理想」的絕對體現。在不夠自由的處境中,理想沒有百分比的問題,你要不沒問題,要不有問題。當林俊才受到拷問,要他交出其他「罪犯」的名字時,他透過汪夢蘭的筆是這麼說的:那些在在要考驗你的不只是你相信什麼,知道什麼,可以吐露什麼,願意承擔什麼,更在於即使你知道有人說出了你的名字,你依然無法只是心存報復地想著,那我也說出誰吧,你氣憤於某某人牽連於你,你卻無法輕易地牽連出誰,每一個名字都那麼沉重,越是在肅殺、嚴刑拷打之中,在那些訕笑、叫罵、恐嚇、威脅、利誘中,你越發覺得那些存留於你腦中的名字的貴重,他們不但要你承認你並沒有犯下的罪,最終,他們還要你真正去犯罪,去做出你不願意做的事。但其實,名字的貴重,在於能以自己之名高舉理想,卻又不需要為此付出十年人生,同時還能剔透地看見其中那些生活的、平凡的,個人小歷史當中的微光或裂隙。如果說邱芷珊是汪夢蘭的一體兩面,林俊才就是汪夢蘭父親的一體兩面。汪夢蘭執著的失去,其實是父親在家庭板塊中,被拔除之後留下的空格,但其實父親做出自死的決定,還有更多身為「父親」以外的個人執念、猶豫、軟弱,或者是不甘心。正如林俊才怕連累家人,只敢在心底緊緊懷抱著那個屬於自己的秘密,然而一旦真相大白,他的家人在認識了林俊才的理想後,反而更能理解他透過「缺席」呈現出的豐盛意涵。當然,關於男人被「父親」這個身分剔除掉的種種,很多小說都寫過了,男性作家為自己發言的作品也不少。但陳雪透過汪夢蘭這個作家,意外挑開了血緣、家庭、身分造就的種種父權限制。書中最掌握話語權的是汪夢蘭這位女性,她不只為自己找回了身分,也成為那些男人找回身分的最主要觸媒。就連在我們讀到那些男人的故事時,也有大半都是透過汪夢蘭的觀點。因此,相對於之前創作中常見的同性戀情主題,就算陳雪這次寫的是異性戀結構下的故事,也並不會顯得相對保守。而汪夢蘭除了透過語言替這些男人找回自我,也透過身體。汪夢蘭是受過傷,也因此一次次崩毀,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慾望,甚至一點一點靠著自我的力量,去找回了一名女性實踐慾望的正直:我曾以為自己受到剝奪,但其實沒有,我知道我仍能給,而且是不帶空缺的給。而正是這樣的正直,讓陳紹剛這樣一位因為失去妻兒,而成為「被剝奪掉父親角色」的一位「非父親」,得以接受自己的痛苦。他們的情慾不靠結合而完美,而是將彼此的完整各自還回去。這幾乎像是《迷宮中的戀人》的結局,但那樣為了接近而後退的一步,這次卻是更受到陳雪自己的祝福。因此,「無父之城」像是一句感傷的喟嘆,但其實也是祈願:你不用靠父親來寫自己的歷史。汪夢蘭的小說家身分當然也可以視為一個隱喻,她利用從海山鎮得到的素材,去寫出來的虛構小說片段,更彰顯了她得以去做「自己的史官」的能力。不過,我必須承認,初讀故事時,我儘管認為書中的每一條敘事線都好看,卻不覺得彼此之間融合得非常有機。可是從《迷宮中的戀人》、《摩天大廈》再一路讀到《無父之城》,我意識到,如果說陳雪曾如同童偉格評論《迷》時所言,「他(指陳雪)只接受生命給定他,要他牢牢關注的特定寫作主題,而迴避那些並不源於內心體驗的空想」,走到潘怡帆評《摩》時所說的,「讀者只能根據作者給出的有限碎片去拚製大樓的模樣,並在空缺的窟窿處自行安插、彌補不足的情節」,那麼,《無父之城》就是陳雪作為一個小說家,慢慢走出了所謂「私小說」的舒適圈,而且不再害怕將眼光投向外在世界,去為那些虛構之他人的故事空缺處,寫下屬於陳雪的定義及答案。於是,這幾條敘事線產生的摩擦,正是陳雪同時望向自我及外在,並嘗試完成一個徹徹底底,屬於小說家陳雪的全貌過程中,產生的某種衝撞,但卻也因此點亮了新的火花。所以不只汪夢蘭成為了自己的史官,我感覺這也是陳雪身為一位長跑的小說家,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踏出了熟練的新步伐。過程中或許不是一路平順,可是展現出的全新可能性,或許比《無父之城》中的精彩解謎,更令人感到興奮不已。本文作者|葉佳怡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知音如此】不一樣的陳雪X駱以軍★【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 More
無父之城
陳雪
葉佳怡
「新聞編輯室」大揭祕!《鏡好聽》Podcast帶你聽遊全世界
「鏡傳媒」全新聲音節目網站《鏡好聽》(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10月7日正式上線,包括「知識好好玩」、「鏡文學」、「鏡文化為你朗讀」、「記者手札」和「新聞幕後,記者說」五大Podcast頻道,一周七天節目免費收聽,通勤睡前都不無聊。只要打開雙耳,就能直揭新聞幕後,一窺記者真心話,探索文化新知,聽見閱讀樂趣,用聲音重新定義媒體。新聞不漏接每週三更新的「新聞幕後,記者說」頻道,由鏡週刊人物專題組、娛樂組、調查組等各線資深記者與編輯主持,揭開週刊行業A本B本神秘的面紗,挖掘採訪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究竟如何在截稿壓力下完成高點擊的精彩報導,其中不乏追尋真相險象環生、動情催淚的人物紀實。周日放送的「記者手札」頻道,則邀請國內外記者大腕輪流分享經驗與「媒體職場學」,更將親授實用的採訪寫作心法,解析各類新聞的產制過程。「新聞幕後,記者說」訂閱傳送門,每次節目更新就通知你:Applehttps://apple.co/2M5rF0ySpotifyhttps://spoti.fi/2IfTMJc「記者手札」訂閱傳送門,每次節目更新就通知你:Applehttps://apple.co/2McSXCpSpotifyhttps://spoti.fi/2Ih9S5A知識輕鬆聽超人氣的知識節目〈語言好好玩〉、〈哲學好好玩〉和〈心理學好好玩〉,不僅讓生活科普變得更有趣易懂,深獲讀者聽眾好評,更將獨立成新頻道:「知識好好玩」,特邀腦科學專家謝伯讓博士一同策畫〈大腦好好玩〉新單元。想知道把人的左右大腦切開會發生什麼事?每週四、五請準時鎖定,顛覆你對人類的想像。「知識好好玩」訂閱傳送門,每次節目更新就通知你:Applehttps://apple.co/2Mc5s0HSpotifyhttps://spoti.fi/2NYW5El文化聽深度元老級節目「鏡文化為你朗讀」,每週一推出詩和專欄,每週二由鏡文化書評委員推薦好書,帶你聽遊不曾到達的疆域。致力於挖掘優質小說與劇本的「鏡文學」頻道,首推節目〈作家怎麼了〉,由資深編輯群輪番主持,直探他們與作家的愛恨糾葛,怎麼挖掘隱藏於各界臥虎藏龍的創作人才、引導出好故事?每週六準時上線,千萬別錯過!「鏡文化為你朗讀」訂閱傳送門,每次節目更新就通知你:Applehttps://apple.co/2lihegUSpotifyhttps://spoti.fi/2UBiCIK「鏡文學」訂閱傳送門,每次節目更新就通知你:Applehttps://apple.co/2M6PPrGSpotifyhttps://spoti.fi/30vr0eb瑪法達親獻聲毛小孩專屬新節目!更多精彩可期的節目也即將推出,星座大師瑪法達親自錄製聲音節目〈家有星座毛小孩〉,鮮少在公開場合現身的瑪法達,將首度從星座與寵物的觀點,陪著聽眾談星談心。〈READr資料新聞解密〉透過資料解析受訪者無法提供的資料;〈娛樂私下說〉由總監帶你搜秘舞臺下的演藝圈生活,還有〈鏡食旅看世界〉、〈鏡食旅玩臺灣〉、〈鏡食旅吃美食〉和〈聽好書〉等獨家內容搶先聽,一周七天陪你聽遊新鮮事!《鏡好聽》聲音網站,華文世界第一家致力於播客內容的媒體,優質節目免費聽: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
+ More
鏡好聽
Podcast
打造迷霧之城,寫出台灣當今迷惘景況──陳雪《無父之城》
立刻閱讀:《無父之城》(原文刊載於《TheAffairs週刊編集》10September2019)人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來點出小說的魅力再恰當不過,因為無論是哪一種角色,在小說裡面都是待續的,至死你都無法為那人拍板定案,如此才是判斷一本小說優劣的標準。因為人在他人眼中會被誤讀,他對自己本身的處境也必有死角,除非你藉由小說這文體來爬梳深掘,像挖礦似的不放棄,那人的人生才會像砂礫中的金子緩緩發光。如莎翁的《理查二世》就是一個表面暴君的未解之謎,但如此看待人,才能還給那人真實的尊嚴,像梳理過他充滿滄桑的容貌,讓他重新回到生命的黑森林裡,繼續勇敢面對誤解。由各種謊言反映真相而陳雪這本《無父之城》就有這樣的魅力。我一向喜歡她的長篇小說,如《摩天大樓》,因為她擅長用場景來描述人心,如摩天大樓在她書中原本就是影射人類在這種建物中是連動且渺小的,因此故事才能在我們結構中發酵。而這次則在一個霧氣繚繞的海山鎮,由一個少女邱芷珊的失蹤案,來對照她周遭的大人盤根錯節的利益,以及同學們如同一社會縮影。每一個人經由述說她,反而顯露的是自身的真相,而非邱芷珊的。這失蹤的美少女,家庭背景財勢雄厚,「她」卻像是每個人的鏡子,反射了每個人的命題,那些人的謊言都在訴說著真相,而那環繞著他們的海山鎮則是一個出不去的鏡像世界。以實像世界來展現抽象人心,陳雪這次等於同時用肉眼來對照人心視角所看到的差異。當代中年人的失落有趣的是,陳雪以細描的方式描述了私家偵探居住的日租套房,那近如一牆之隔的比鄰而居,如同蜂窩密集的套房,門一關起來,彼此卻如此遙遠陌生。她以這樣的居住地與身無長物來描述偵探陳紹剛的社會孤立感。你完全可以理解一個都市中年人的內心一旦荒敗起來,「家」會是多麼抽象的想像,他跟另外一個主線人物作家汪夢蘭一樣都是到了中年跌倒的人物。你看著他們勉力支撐自己的稀鬆身影,像是如果不抓住什麼,就會歸零一樣的消失。《無父之城》這故事以兩種「消失」來描述人生的跌宕,一種是形同「消失」,難以承受一再失去的中年人的「消失」。這種「消失」是循序漸進的,彷彿元氣與理想被掏空了一般,一個是曾經備受矚目的新銳作家卻靈感枯竭、一個是曾經風光的警察卻保不住家人,看似閒常遭遇,中年這條路的一時風光,卻不知會跌在哪一個低谷處。陳雪寫中年人的失落時筆調輕緩日常,因為沒有人真有閒裕為中年人掉淚,中年是一個自己要爬起來的階段,多麼吻合於這個世道,景氣暮色深、世代轉換快,陳雪真寫出了台灣的「黃昏流星群」,是不動聲色的悲傷。失去中心價值書中的另一種「消失」則是屬於青春世代的,除了貫穿故事的邱芷珊真的失蹤外,她青梅竹馬的林柏鈞、羨慕又忌妒她美貌家世的同性朋友、暗戀她的男同學,除了林柏鈞,每個說起芷珊的人都像是霧裡看花,彷彿她沒出事前就「消失」了。沒人真的了解她,旁人憧憬與愛慕讓她像個幻影,而林柏鈞因家族恩怨又與她漸行漸遠。這鎮上的青少年以芷珊為圓周的中心,並藉她不斷提醒自己的「匱乏」、校園裡較勁的冷暴力,還有那小鎮上的青年更被凸顯的家族與政治勢力,沒有背景,就離不開這沒落的海山鎮。那種深怕「消失」的存在,在年輕一代中如此像碎浪拍礁岩,集體找不到這城鎮的價值,一如找不到海山鎮大人沉迷於異教、政治樁腳勢力的無根無著,難怪這本書叫《無父之城》,如同老者無依一般,這鎮是迷失了中心價值的地方,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得各自摸索的地方。封閉的小鎮描寫但看似集體迷惘的「海山鎮」為何又被陳雪寫為有幾分癒療的力量?是兩個主軸人物找回「重生」力量的地方。一是這裡曾繁華過,曾經是商人活躍之處,也曾有幾大家族文風古貌的地方。作家汪夢蘭住在一個曾經傳說鬧鬼的古宅旅館裡,翻閱與聽聞著當地耆老訴說著往年風光,以及當時讀書人曾遭遇過的白色恐怖,從日記與子孫口傳,汪夢蘭爬梳著當時大學生聚會就被逮捕的恐怖氣氛,那裏的歷史如當地的霧氣與深山一樣沉默多年,吸引著汪夢蘭想再次動筆。不僅於呼應著台灣早年風貌與斑斑血淚,讓這兩個失落中年人留在那鎮上的仍是那位少女的失蹤案,為何看似風雲人物的她,失蹤後卻沒人真心找尋她,愈探詢愈離奇,這兩個都市人對於這鎮與她家人看似熱心實則漠然的狀態產生疑惑,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少女想要做廢掉自己?這裡點出台灣邊鄉學校毒品氾濫的問題,少女疑似逃家下落不明,對照了這兩個中年人失去親人的失落,似乎必須要把「少女」找出來,才能夠彌補自己前半生生命的缺憾。可以說,他們在「邱芷珊」身上找到失落的本身,為何從小優等生的她,一路放棄自己,即使發出了求救訊號,也無法得到了解呢?對照著兩個中年人曾經的自我封閉,他們更想代替少女伸出求救的手。這本書特別的是,許多人物早年都喪失了父親,或是父親因忙於政商關係而疏忽家庭,汪夢蘭那文藝中年父親的投河自殺、少年林柏鈞父親因人酒駕而身亡,在描述失去父親的部分,看似是書寫著失去至親的悲哀,讀來更像是在理出台灣早年因白色恐怖死去的男性,一路到台灣發跡後投機主義盛行的父權迷失等。從書中來看,所謂「父親」更像是根源,更像是認同。必須回頭看歷史,並面對現在的「失根」狀態。這個島如海山鎮,是個繁華後失憶的地方,在錢潮過去後,我們台灣也像書中的城鎮,存在著本質上無從依歸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人們總喜歡將某些人神格化來找尋歸屬的迷思。如同海山鎮的人總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該去何方。給目前紛亂台灣的情書「邱芷珊」只是一個引線或象徵,代表這多年來茫然與盲從的犧牲品。而陳雪給了一個收尾很有意義,在主角夢蘭整理被白色恐怖迫害者的資料後,才似乎明瞭當時她父親尋死的原因難以言說。書中一段「真相並非真實,真相不只包含事實,還包含其中被捏造、虛構、說謊的部分,所謂的真相存在人心,真正的意義在它作用在人生命裡的方式,以及它對相關人士的影響。」她筆下那層層疊疊的真相,似真亦假,那像蝴蝶花紋的難以釐清,必須了解當時人們面對的是什麼樣環境下的選擇,選擇未必正確,但理由是藏在時間的塵灰裡的,必須拂拭,再去理解,從而理解我們究竟是什麼人,能放下什麼,才知能追求什麼。這是一本陳雪對台灣的情書,在這紛亂之際,讓我們知道如何去愛這「無父之城」。本文作者|馬欣作家、影評人★【知音如此】不一樣的陳雪X駱以軍★【作家特寫】縮小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陳雪談《無父之城》
+ More
馬欣
無父之城
陳雪
千呼萬喚始出來!鏡文學人氣親子插畫家BLUE藍聖傑推出超萌父子日常貼圖
鏡文學人氣親子插畫家藍聖傑的《單親爸爸週記》自在鏡文學、鏡週刊連載以來獲得廣大爸媽粉絲好評,常有網友在藍聖傑個人粉專《BLUE流》「敲碗」推出貼圖,經過藍聖傑嘔心瀝血設計後,首款「likefatherlikeson」貼圖終於在今天(5日)上線。首款貼圖承襲《單親爸爸週記》的主題與風格,圍繞在這對可愛父子之間,除了生活中各種令人會心一笑的瞬間、小朋友呆萌的舉動,溫馨的天倫時刻也沒少,藍聖傑掛保證可愛又實用!藍聖傑透露,其實創作貼圖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但礙於數量限制,只好忍痛精選出40張,若大家喜歡,希望未來還能推出第二彈!37歲的藍聖傑(筆名Blue)曾擔任過報紙、週刊專欄畫家,早期以女體情慾畫受矚目,後來也畫時事題材,直到2014年兒子出生,開始在個人臉書創作育兒插畫,意外爆紅到國外。日常卻細膩的情感引起世界爸媽讀者的共鳴,一篇被轉載至西班牙的臉書貼文一天內達到31萬次分享,連美國網媒《赫芬頓郵報》都來採訪。《單親爸爸週記》貼圖第一彈│立刻點擊下載BLUE流藍聖傑臉書粉絲團│追蹤暖爸藝術家的溫柔日常BLUE藍聖傑@鏡文學作者頁│免費線上收看插畫連載
+ More
BLUE藍聖傑
單親爸爸週記
貼圖
親子插畫家
《陽光普照》突圍奪金馬11項提名 張耀升:「我參與編劇中最溫暖的一部」
第56屆金馬獎今日(10/1)公布入圍名單,共588部影片角逐、戰況激烈,由鏡文學編劇統籌張耀升參與的電影《陽光普照》(ASun)一舉入圍包括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等共11項提名,更囊括多項演員獎提名,堪稱本屆大贏家。本片繼入選多倫多影展「當代電影世界」單元舉行世界首映、釜山影展「亞洲電影之窗」單元、第32屆東京影展「世界焦點」單元代表台灣出征後,再受肯定,被視為今年金馬獎奪獎熱門強片。《陽光普照》由本地風光、華文創、捌捌玖電影、鏡文學、聯聯看娛樂聯合出品,劇情以「家庭」為核心,用150分鐘的愛刻劃出「家」的模樣,故事圍繞在一個平凡家庭,因為小兒子犯錯入了少年監獄,讓整個家庭逐漸分崩離析。為求劇本真實,鏡文學投注田調資源,轉介少年犯關懷團體管道,編劇透過訪問少年犯的過程,補足對角色的想像,甚至顛覆了原先刻板的想法,參與該片編劇的張耀升分享:「其實少年犯並不一定個性衝動愚蠢無知,有的甚至非常深思熟慮,只是他的環境只能讓他有那樣的選擇跟行為。」「這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一年中每個地方的白天與黑暗都各佔一半。」《陽光普照》首支前導預告曝光後,鍾孟宏導演獨特優美的攝影畫面,搭配由曾獲金曲獎、金馬獎的林生祥親自操刀的法國號配樂,營造令人泛淚的感動,片尾文案更加緊扣觀眾的心。鏡文學編劇統籌張耀升表示:「這是我到目前為止參與編劇的電影中最溫暖的一部,任何人事物都有光與暗,陽光會帶來傷害,反之,黑暗也能掩熄所有的憂傷。」第56屆金馬獎11月23日舉行頒獎典禮,而《陽光普照》也即將於11月1日在台上映,動人催淚的家庭故事、細膩的人性刻畫,以及多位實力派演員突破性演出,讓影迷格外期待。第56屆金馬獎《陽光普照》入圍獎項:最佳原著劇本張耀升、鍾孟宏最佳剪輯賴秀雄最佳攝影中島長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遠行》最佳男配角劉冠廷最佳女配角温貞菱最佳男主角巫建和最佳男主角陳以文最佳女主角柯淑勤最佳導演鍾孟宏最佳劇情長片
+ More
【名家講堂】土地是文學的舞台
「你喜歡一個城,不在於它有七種或七十種奇景,只在於它對你的問題所提示的答案。」—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所有文學都是土地上長出來的,而書寫,則是人類佔有土地最高明的手段。這一季鏡文學和信義學堂邀請四位作家,10/18陳雪、10/25駱以軍、11/29謝東霖、12/13陳思宏,親自導讀最新作品並分享創作心路歷程,看他們如何以文字與圖像為鏟,挖掘隱藏在城市與鄉村裡的各種故事,切換於現實世界與虛構文本之間,透過作品濃縮真相與信念,給予這世界一個答案。日期:2019/10/18(五)19:00~21:00主講人:陳雪-台灣重量級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等地點:信義學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00號B1,入口在松智路上,101斜對面)講座費用:預約報名,免費入場點此報名「有些人無論跑到哪也無法開始,有些生活是你擺脫不掉的。」——《無父之城》《無父之城》描寫一名失戀落魄的女作家汪夢蘭,在海山鎮為人作傳,也試圖拾回過去創作小說的熱情,卻意外參與當地一樁少女離奇失蹤案的調查。辦案的過程裡女作家抽絲剝繭,從中找到童年時期父親投海自盡的真相,最終,真正成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本書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日期:2019/10/25(五)19:00~21:00主講人:駱以軍-台灣重量級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明朝》、《匡超人》、《西夏旅館》等地點:信義學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00號B1,入口在松智路上,101斜對面)講座費用:預約報名,免費入場點我報名「它是一種非常長的光,才得以領悟的文明結構。」——《明朝》《明朝》是一部科幻小說。未來的太陽系將被外星文明殲滅,當時的科技還造不出超遠距太空飛行器來載運人類。於是各國成立了實驗室,研發一種超級大數據容量、在宇宙無限期漂流的AI機器人。主角所在的實驗室計畫叫「明朝」,必須與其他實驗室如「文藝復興」、「佛陀」、「明治維新」,以及「宋朝」等競爭……日期:2019/11/29(五)19:00~21:00主講人:謝東霖-小說家、漫畫家、插畫家。曾與台啤微醺系列聯名發表小說《四季隨筆》地點:信義學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00號B1,入口在松智路上,101斜對面)講座費用:預約報名,免費入場點我報名「世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共體時艱』。」——謝東霖《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是一部喜劇漫畫,描寫求職到處碰壁、走投無路的青年,誤打誤撞加入一家規模簡陋的詐騙公司,成員只有流氓樣胖老闆、美艷主任與他三個人。身家清白、內心純潔的小白兔青年,雖然百般不願意詐騙他人,卻在販售愛心筆詐騙、電話行騙等工作中,漸漸發現社會的真實面,更看見許多「正當」表面下無所不在的話術、騙局。日期:2019/12/13(五)19:00~21:00主講人:陳思宏-多方跨界的台灣知名作家。有《鬼地方》、《去過敏的三種方法》、《第九個身體》、《叛逆柏林》等作品講座地點:信義學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00號B1,入口在松智路上,101斜對面)講座費用:預約報名,免費入場點我報名「永靖對我來說,是個鬼地方,我一輩子都想逃離。」——《鬼地方》《鬼地方》寫島嶼小地方的一天,小說視角切換,陳家的每個成員陸續登場,帶領讀者窺視光怪陸離的崩壞眾生相,層層揭露這家族的傷痕與醜陋、小鎮的祕密、時代的恐怖與無情。這一天,一切似乎如常。剝開日常,地上有鮮血,空中有蝙蝠,田裡有死掉的河馬,萬物不祥,所有人在崩解邊緣。
+ More
刊載於本站之文章遭其他平台盜用之緊急處理說明
近日,鏡文學收到會員反映,其在本網站發表的創作,有遭其他不肖平台盜用之情形。在獲取消息的第一時間,本網站已會同技術及法務部門商議針對盜文事件之處理方式,如下說明:本網站已針對該平台盜文等違法行為進行蒐證,告知該平台已侵害本網站會員之智慧財產權,並要求立即撤下盜用之文章,以維本網站會員之權利。同時,本網站將持續追蹤事件處理情形,相關部門亦投入人力瞭解相關技術問題。感謝會員長期對鏡文學的支持與愛護,日後也請不吝提供您們寶貴的建議與指教,鏡文學將持續進步、成長,以提供各位更優質、安心的網站服務。鏡文學敬上
+ More
【作家特寫】日常推理X笑氣縱橫的電商之戰:天地無限談《辦公室瘋雲》
立刻閱讀:《辦公室瘋雲》三個月前,天地無限把工作辭了,搬離台北。他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我的人生命題是怎樣寫小說為生,不會餓死。」天地無限說。天地無限本名鄭惠文,今年四十四歲,出版過《第四象限》、《第四名被害者》、《懸案追追追》、《達達戰爭》等小說,其中《第四名被害者》已售出台灣、韓國影視版權,台灣版影集已拍攝完成,預計明年上映,還有若干短篇獲劇本開發補助;目前正於鏡文學連載辦公室推理喜劇《辦公室瘋雲》。採訪前,天地無限看到咖啡館裡的免費占卜,透露自己會算《易經》。怎麼學的?「透過手機App跟看YouTube,上面很多教學。」不難嗎?「其實點通了,就會。」專職寫作之路則不同,投文學獎、寫劇本、賣書靠版税過活,天地無限都嘗試過,結論是:「沒有一個能走下去。」類型作為接軌在地與國際的方法天地無限國中開始寫作,高中得文學獎,風光領獎,全家人都來陪他,但下了台轉過身,長輩囑咐他:「寫作不能當職業,會餓死。」大學時代,因為姐姐愛看推理,推天地無限入坑。之後,他開始投稿《推理雜誌》,正式踏入推理創作。《推理雜誌》書背都有作者名,天地無限看到日本作者都四、五個字,版面更大更顯眼,便給自己取了四個字的筆名,「現在聽起來有點中二,但也來不及了。」天地無限會算。小說之路轉機看似天上掉下來的,其實是他嗅得先機。當OTT平台進軍台灣,需要類型作品,市場缺乏,天地無限便順勢浮上檯面——自生產端讓作品更容易改編、IP化。這也是天地無限選擇與鏡文學合作的原因,以及他得以辭職,轉職寫作的契機。然而,怎樣才是類型,寫成類型後又怎樣才能受青睞?天地無限的結論並不新奇:「越在地,越國際。」不過他以《達達戰爭》中一篇以酒駕為主題的故事為例,「一般人寫酒駕,可能會寫受害者多慘,酒駕多可恨,但我設想了一個『酒駕殺人公司』,專門將謀殺布置成酒駕。」不講大道理,不控訴,而是用類型作為切入點,這便是天地無限摸索出的創作路徑。「老外看到這個故事,會想為何台灣這麼多酒駕累犯?」如此便將社會議題與類型結合,同時,很在地。天地無限示範了文化隔閡與特色可能是一線之間,類型可以將前者翻轉成後者,讓讀者循著懸念,跟著故事往下走。天地無限平日在書房趕稿的模樣。牆上貼的是用「故事板」(StoryBoard)方式製作的《辦公室瘋雲》初始大綱。2012年,天地無限寫〈舉手之勞的正義〉談恐龍法官現象與私刑正義。2015年出版《第四名被害者》描寫台灣SNG氾濫,記者成為加害人。發生火災,火在燒,導播在催,記者問受害者:「請問你現在心情怎樣?」都是天地無限有機結合議題與類型的範例。天地無限的題材多來自網路或新聞事件。大家都看新聞找題材,但他強調「不能原封不動照搬」。此外,還要把事件反過來寫,「小說中最誇張的段落往往不是我虛構的,而是真實事件的核心,這樣才有張力。」在這讀者胃口被養大,見怪不怪的時代,當現實比小說更離奇的部分變成小說,讀者才有「共鳴」。注意,不是有興趣,而是共鳴——當臉書或其他社群軟體插旗讀者眼球,食傷的人們需要的不只是短暫的奇趣,而是讓死水微瀾或驚波的本事。「過往作家的作品被改編,可能會覺得是自己祖上有德,但我想把它變成一種策略。」天地無限說。新作結合商戰與推理喜劇新作《辦公室瘋雲》便是天地無限策略下的作品。《辦公室瘋雲》講述來自數位雜誌的「電商三鍵客」,如何從媒體業華麗轉身,進軍彼時正興的電商業。值得注意的是,《辦公室瘋雲》採用一季六集的英美劇規格,各集有三段獨立劇情,主事件則以連續三集的形式交代;調性上,也偏向台灣少見的情境喜劇。《辦公室瘋雲》顧名思義,充斥讓主角群抓狂的鳥事,小至會議室不對外卻每小時響三次的電話,營運部搞烏龍把客戶與小三的合照放上產品銷售頁;大至辦公室出現催淚瓦斯恐怖攻擊,以及各大電商之間割喉免運戰,都在天地無限筆下成為節奏快速,主副線並行的推理喜劇。談到電商之戰,天地無限是見證者。2002年左右,他在某電商擔任副總編輯,之後創業投入網路寵物食品;看過電商在台灣草創,賣出一台相機就全辦公室拍手慶祝的景況,還有蝦皮揮軍台灣,發起免運戰,逼迫各家電商廝殺的慘烈。2017、2018年發生的台灣電商免運戰,是小說第四集之後的重頭戲。這樣損人傷己是為何?天地無限表示,是後到的玩家為了重洗電商排名,逼使沒銀彈的玩家登出遊戲。然而,發起者沒想到台灣人太會鑽漏洞,趁免運費揪團購發貨,或寄空包裹,只為了透過收費系統確認對方有付團購訂金。「結局便是蝦皮原本計畫投入30億,但當年集團淨損一路攀高至76億;PChome商店街下櫃,以及排名最後的某購物網站關閉。」所以說,真實遠遠比小說離奇,無心插柳的老百姓成為最大贏家。推理來自生活中最細微的部分沒有屍體的推理,也算是推理嗎?日本推理小說早有日常推理這個派別,讓主角透過基本的演繹法與歸納法,解決生活小事,可能是一本書的下落,走丟的貓,失卻的信物。天地無間把日常推理放到辦公室,讓職員解決老闆,不對,是解決老闆的問題,「推理,未必要解謎,也可以是找出煩人公事的解決之道。」「我不會強調『本格推理』。在既定事實之下,一步步找出結果或解決方式,對我來說就是廣義的推理。」推理小說的起點可能微不足道,對天地無限而言,你是否留心日常的細小之處,並且願意花時間驗證自己的觀察,就是寫推理的動力。前面提到的酒駕殺人公司故事,便是源自有一陣子新聞很常報導高速公路有逆向駕駛,引起天地無限注意。天地無限興趣廣泛,除了寫作也鑽研易經。經常在寄出大綱與人設後,會用易經六十四卦來卜上一卦看看此次提案的成功機率。新聞裡,駕駛千篇一律都說自己是不小心開上交流道的,且使用車輛都很破爛,讓天地無限好奇背後是不是不單純,於是設想有組織立賭局,藉誘使無辜者危險駕駛,博弈他人生命。這當然是一個邪惡的想法,「但你會想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天地無限說。有人將天地無限歸類在社會派推理,天地無限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屬於他的分類。他坦言自己的作品不典型,很難說是社會派或本格派,推理之於他,比較像是調味料,拿來勾引讀者。談到本格派與社會派之爭,天地無限個人觀察,雖然推理/偵探經典始於歐美,不過台灣推理小說受日本影響更深,也強調追求本格,如近年也有「新本格」的分類。然而,過度強調本格設定,不易影視處理,「誠然,本格是推理的核心,是小說的加法,但也不用刻意強化,把它變成乘法。你能想像兩小時的電影,前面一小時五十分鐘在找線索,最後十分鐘解開謎題,觀眾會買單嗎?」不要被名詞綁死,是天地無限給推理創作新手的經驗談。此外,怎樣形塑人物,也是重中之重。他以前寫推理,人物都像龍套,只是屍體或解謎過程中的NPC(Non-PlayerCharacter)。接觸劇本後,天地無限才開始認真經營人物,因為「人看故事第一眼還是看人。」寫過劇本,又多次授權作品改編,天地無限怎樣看自己的東西可能被魔改?「授權出去,就往下一本前進吧,不要執著。」天地無限說得豁達,不過仍補了句:「還是希望改編接近原作啦。」最後我問,寫作變成職業,寫的時候還快樂嗎?天地無限說,至少他星期一不會鬱卒了。正好,《辦公室瘋雲》第一集就叫作「人人都恨星期一」。所以推理真的是解決問題的本事,至少,在我面前的人解決了星期一。
+ More
翟翱
天地無限
辦公室瘋雲
1
…
85
…
106
探索
最新消息
作者一覽
關於
關於我們
公司簡介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幫助
常見問題
合作洽詢
聯絡我們
追蹤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