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站長】今天不寫殺人系——崑崙推薦BL虐戀經典長篇《台北故事》

【2月站長】今天不寫殺人系——崑崙推薦BL虐戀經典長篇《台北故事》

記得那是某次編輯的發言。當時編輯是這樣說的:「你要不要試著寫愛情小說?」這真是石破天驚的發言。因為編輯詢問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不愛心靈雞湯而專潑心靈硫酸、筆下角色沒有一個是正常人(正常的角色都是負責被發便當或是被逼瘋)、寫作宗旨秉持相愛相殺血亂噴不用錢的崑崙……也就是我本人。「寫愛情小說?我?」我嚇傻反問。再次確認桌上擺的是咖啡不是酒,編輯應該是沒有喝醉。「你的故事裡其實都有愛情的成份,雖然都是虐戀居多,像是《不能讓老師發現的霸凌日記》裡面的培雅跟傳翰,還有《新世界倒數》系列也有幾對cp。我認為可以試試看放大愛情的比例,把這當成主軸來寫。」編輯認真分析。雖然說得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但是對於愛情小說這塊我還真的沒什麼把握,就像大部分的電影類型我都能接受,唯獨愛情片會自動排除在外。身為一個飽受現實摧殘的社會人士,那種欺騙愚昧大眾的puppy love已經煽動不了我了。我怎麼能自欺欺人,去寫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這樣的我所寫出的所謂的「愛情小說」,先別說愛不愛情了,首先以我對讀者懷抱的惡意與算計,絕對是要虐到底。先灑蜜糖營造一切都你好我好大家好,男女主角(男男、女女主角也可以啦,一起748支持多元成家嘛。)看起來能修成正果,結果最後來個大翻轉,雙方徹底萬劫不復,看是要被強迫拆散或是殉情,不然就是冥婚的路線。喔!想到讀者一步一步踏入我設計好的陷阱,以為吞了糖結果卻是滿口碎玻璃的樣子,就讓我……還真有點想試試看寫愛情小說。「愛情小說?最後會被我搞成火葬場結局吧。」我崑崙就是要看到血流成河。「你可以翻其他人的作品看看,鏡文學站上有很多愛情小說可以閱讀。很多優秀的作者寫了很多很棒的故事。」既然編輯都給了方向,我想找來看看也無妨。作為一個寫小說的,本來就要多方攝取各種東西,能有多雜食就有多雜食,反正最後都會被煉化成有趣的東西。把無聊的東西變有趣是小說家的工作。把小說變成包裹蜜糖的毒藥是我崑老師的天生本能。扯遠了,總之我依照編輯建議去鏡文學站上找小說看。反正只要註冊會員就可以免費閱讀上千部作品,秉持客家精神的我當然不能錯過。不得不說站上愛情系列的小說真的很多,多到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本開始看起。這時候我想到台北人。不是白先勇那個台北人,而是鏡文學的一個作者。《台北故事》作者:台北人出版日期:2018/3/27台北人寫的《台北故事》是有名的虐心代表作。其他的先不說,光是《台北故事》這個書名就讓人產生無限的想像。每個人對台北的印象不同,在台北土生土長的人與從外地來台北生活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感受。台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有它的歲月與歷史。這座城市每天都有故事發生,有無限滋長的愛恨糾葛與聚散離合。《台北故事》跟清潔指南是同一年出版的,早在當時就對這本書很有印象。不僅是台北人極具個人特色的文字,實體書也相當有質感。擺在書架上特別好看的那種,喜歡買書當裝飾品的同學們千萬不要錯過。不過書的成品好看僅僅是錦上添花的小點綴。《台北故事》早在出版前就獲得熱烈迴響,在作品頁底下有大批讀者踴躍留言,留下真情告白說看完心情沉重了好幾天久久不能平復,也為主角的選擇感到懊悔不捨。還有好一些讀者看到哭的……就知道《台北故事》精準命中讀者心中的某一塊。每個寫小說的人在寫小說之前,都先是一個看小說的人。所以踩雷無數的我特別明白能遇到一本可以深深撼動自己的書有多不容易,那是既幸運又倒楣的事。幸運的當然是讀到了精彩的好東西,沒有浪費了投入在閱讀中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沒有使自己失望,有滿滿收穫與滿滿的情感動盪。倒楣的是擔心以後再也碰不上同樣力度的感動該怎麼辦?萬一後續看什麼都索然無味該怎麼辦?《台北故事》就是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小說。《台北故事》發生在九零年代,講一段複雜糾葛的情愛。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同性與同性的。而這跟異性並沒有什麼不同,一樣是愛得深刻愛得慘痛愛得血流成河。異性牽手摟肩接吻作愛,同性也是牽手摟肩接吻作愛。都是一樣,一樣的美好。異性戀會哭會笑會流淚,同性戀也會哭會笑會流淚。都是這麼單純且相似的,沒有誰就應該罪孽深重只因為無法博得特定團體的不認同或親人的不諒解。沒這回事。也不應該這樣。「我終於感覺到自己不再那麼寂寞,因為這裡每個人全都是一樣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是主角之一程瀚青的內心獨白。活在見光死恐懼的程瀚青必須躲到網路上的匿名聊天室,才能覺得自己不奇怪。我想即使是此時此刻,還是有很多與程瀚青相似的人活在見光死的恐懼裡。這終究還不是對他們友善的世界。也幸好陸陸續續看到不一樣的轉機。希望他們在害怕見光的同時,另一種光也能逐漸照亮他們,讓他們在那樣的光裡不必再感到害怕、不必再遮遮掩掩躲藏。《台北故事》之所以是虐心代表作,不單單是因為同性情感的壓抑,更因為結局並非皆大歡喜。台北人虐得惆悵也虐得狠,讀完總是讓人不免猜想要是當初兩個主角若是作了這個決定或不採取那樣的舉動,最後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對,錯過,都是錯過了。每一次的錯過都要用更大的力氣去彌補,更遺憾的是並非每次都能有機會挽留。人比起手邊所擁有的,一直要更加在意那些失去的,就如同哀傷的結局會比歡樂收尾更令人耿耿於懷,像心頭上的一根銳刺扎著,要不痛也難。台北人有著漂亮的老靈魂,喜歡聽老歌,故事中來回穿插八九零年代的華語老歌。在台北人的懷舊歌單中有一首王傑的〈忘了你忘了我〉──當你說要走我不想揮手的時候愛情終究是一場空誰說我倆的過去盡在不言中別忘了我曾擁有你你也曾愛過我這讓人聽著就想起程瀚青與高鎮東的分分合合。台北人似乎也特別念舊,從另外的作品《林森森林》與《五三舊事》就能窺知一二。那些回不去的年代有回不去的好。就像讀完《台北故事》會發現也都回不去了,所以充滿想像。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也無從得知,若當時程瀚青與高鎮東是另一種發展,就真能圓滿了嗎?一切都是無從拆解的謎,留下的只有心中滿滿惆悵。本文作者崑崙你會喜歡我的小說。PTT Marvel 板現象級指標作家,系列連載被推爆熱議,小說標題一度強勢攻占Marvel板板標;鏡文學2021/2月份特選作家在鏡文學平台上坐擁「作品點擊率最高、追蹤人數最多」之王位。

+ More
【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大牌讀小說

【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大牌讀小說

眾志成城,團結真有力, 為真愛的世界獻上祝福!  根據《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相同性別的兩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自2019年5月24日起生效。為了迎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到來,鏡文學策畫了【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活動,邀請「總統級網紅」焦糖 陳嘉行、立法委員林靜儀、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實力派演員莫子儀、以及創作歌手李德筠,大牌雲集,一同朗讀小說,與大家一起倒數,頌揚愛的多元形式,見證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 賀!台灣的男男、女女,都能【一同七四八】奔向愛情的墳墓!     【5/9上線】焦糖 陳嘉行 朗讀《男大當婚》:當真愛降臨時,你有沒有 SAY「I DO」 的勇氣?      他望著地上,口中含含糊糊吐出幾個字:「現在我雖然很醉,但我要真心跟你說,請你一定要答應我一件事。」「什麼事?」「找到一個可以照顧你的人,好好跟他在一起。」「好啦,我會啦!」「而且屌一定要比上次那個還大。」「好啦!」「然後希望那個時候同性婚姻已經立法,我要參加你的婚禮、當你的伴郎!」   【5/13上線】林靜儀 朗讀《診間裡的女人》:她們是來看病,還是看心?       他的特殊狀態勢必在台灣的傳統教育裡備受煎熬,一定也常被嘲笑甚至被霸凌。年紀還輕,沒有好的經濟能力,也沒有好的武裝能力,很難不去求被認同,但是根本難以被認同。一定是已經跟家裡吵架無數次,掀起了無數次紛爭,甚至被家人背棄吧。加上台灣傳統上還有重男輕女觀念,兒子生出來就是被期望要「娶妻、生子、傳宗接代」的,男同性戀都難以被家人接受了,更何況是打算把自己變成女人?     【5/15上線】董成瑜 朗讀《診間裡的女人》:「她」已經成年,是個成年男性。     「喔,我一定要跟你們說,性別的認同,跟你們的教養或媽媽懷孕過程,都是無關的喔!沒有研究證實說這些是懷孕過程吃了什麼、看了什麼,或是從小成長過程有什麼問題造成的,她就是天生認同自己是男生喔。」我希望讓他們少自責一點,把能量留著去正面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即使,「她」已經成年,是個成年男性。      【5/22上線】莫子儀 朗讀《台北故事》:壓抑年代的糾心虐戀    即便方向註定相背,我希望這些與我與他有關的痛苦,最後就像那片紋身一樣,能在他身體佔據一席之地。我不可能抓住他一輩子。也許有朝一日,還會比他先結婚生子,與某個女人共組家庭。無論這次我們能走多長,往後,我都希望高鎮東偶爾想起我時,就跟我忘不了他一樣,一想起就難受。         【5/29上線】李德筠 朗讀《泳溺之花》:消逝的記憶,不滅的愛    我們多希望媽惦記那位特別的人能夠來探望她,至少牽著她的手,直到她的呼吸變得平坦、淡薄,在大家注目下,沉沉睡去——這是我們期盼的最好結果,因為她的後半生過得太痛苦,至少……至少在離去時,是幸福的。 

+ More
鏡文學:城市有戲─金馬影展限量贈禮名單公告

鏡文學:城市有戲─金馬影展限量贈禮名單公告

評論台北人《台北故事》,抽好玻金馬聯名玻璃杯1.鄭立瑩2.通尼馬 評論賴以威《旅行與邂逅》,抽MOLESKINE 聯名筆記本1.nelcel22.黃鼎傑3.huansandy ※鏡文學將以通過驗證之鏡文學會員E-mail為主,寄送得獎通知。得獎者收到通知信後,須於一週內回覆真實姓名、贈品寄送地址及電話,以利作業。

+ More
【主題企劃】旅行與閱讀:給旅人的日常備忘錄

【主題企劃】旅行與閱讀:給旅人的日常備忘錄

 關於一趟旅程,該如何註解?「旅行」、「閱讀」、「寫作」、「咖啡」、「邂逅」發現自己在一張空白紙頁上寫下了這些字,回過神來,油墨未乾。仔細一想,至今的每一趟旅程似乎都離不開這些字詞,甚至能夠為之概括,但若要認真說來,順序應該是這樣的:閱讀-旅行-邂逅-咖啡-寫作。一趟旅程的從無到有,從開始到結束,或者,不結束。  閱讀── 喜歡在出發前閱讀關於目的地的書籍,輕描淡寫的最好。 有句話說「讀書萬卷,不如行路萬里。」聽上去好像頗有道理,但是細想,這兩件事怎會是此等互補關係?滿腹詩書,若沒有用雙腳去走踏、驗證或者推翻,那麼終究是別人的東西; 行至天涯,若沒能與書卷文字相共鳴,那也顯得枯燥乏味。 喜歡在出發前閱讀關於目的地的書籍,輕描淡寫的最好,讓城市作為背景,讓角色演繹,讓故事脈絡自然流動,如此即便不去解釋得太多,也讓人有無限想像、心生嚮往。 比如說柏林吧,那時候會想去柏林,就是看了陳綺貞的《不在他方》。其實書裡也沒具體說出關於這座城市的什麼,只說她在這座城市感冒了、說城裡的早午餐賣得特別晚,說歐洲終究不如台北方便,還有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 真正去了以後,城市背景不變,大多的轉角後依然是未知,但主角換成了我,還能夠不帶有任何期望或者成見地去探索。待歸來後再拾起書頁,印刷於紙纖維上的文字突然都得到了更深的解釋,平面成了立體,清晰也深刻。這就是旅行與閱讀相輔相成的樂趣吧。 旅行──再小的步伐都可以是前進,再瑣碎的日常都可以是浪漫。 在整理行李的時候,總是喜歡在背包裡丟進一本書,同時又暗問自己:會看嗎?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不會,屢試不爽,但我偏偏到現在還是不信邪,重複地做著這個動作。 我是一個沒有辦法在旅途中靜下來閱讀的人,書永遠翻不過三頁,晃過眼的每一個瞬間都讓我分心,無法克制自己去觀察身邊的一切。書裡的文字永遠就是在那,倘若不慎遺失了,再買一本便是。但眼前的風景啊、當下的感受啊; 一場偶然的相遇,一次深刻的對談,錯過了,就沒了。 旅途中的我就是一本內頁空白的書冊,行走的每一步都踩踏墨水,撰寫屬於我的章節。「為什麼要旅行?」人們總愛問這個問題,就是為了享有這般特權吧,此時五體感知都被放大,每件事都是新鮮的,再小的步伐都可以是前進,再瑣碎的日常都可以是浪漫。 邂逅──  選擇一個人出發,追求的並不是孤獨,而是意料之外的陪伴。 關於一個人旅行這件事,近年來好像掀起了一股狂潮,「獨旅」於是成一個賣點,但說到底,它就是個選擇而已。有人愛海,就有人喜歡山; 有人戀夏,就有人獨鍾冬雪; 有人愛好結伴,就有人嚮往獨自上路。 路途中的每一段關係都是細膩且珍貴的,甚至可以說是被無意識地美化了,覆蓋錯覺與偏差,金絮其外,卻又摸不著其內,因此永遠美好。(攝於:巴塞隆納,西班牙) 對我來說,選擇一個人出發,追求的並不是孤獨,而是意料之外的陪伴,也就是旅途中的「邂逅」吧。 曾在旅途中串起深刻友情,也曾交織刻骨銘心的愛情,路途中的每一段關係都是細膩且珍貴的,甚至可以說是被無意識地美化了,覆蓋錯覺與偏差,金絮其外,卻又摸不著其內,因此永遠美好。一直沒能好好說來這麼個什麼樣的道理,直到讀起賴以威的《旅行與邂逅》,第三章節,女孩娓娓道來與他稍縱即逝的相遇,我才明白了這樣的情感連結為何令人如此上心。 「他是一本封面設計的很好、封底的推薦、第一頁的導讀跟自序都很吸引人的小說,我原本希望能繼續下去,但是翻開第一張就被人關起來,上了膠膜收起來。有時候因為沒看到的關係,你會一直想念,甚直覺得它比任何書都還要精采。」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呼應這句話,這部連載於〈鏡文學〉上的作品到第四章節就突然地結束了,恰恰止在男女主角即將重逢的前一刻,以致至今我仍頻頻想念,實在很揪心。 咖啡──  咖啡廳作為城市裡的烏托邦、是令人能夠暫時現實脫節的歇腳 每每出發前往一座城市之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查交通、也不是找住宿,而是打開地圖,開始搜尋一間又一間的咖啡廳,然後一一標註,看上去還以為在盤點妃嬪。原先一個出自於興趣的舉動,長期下來才發現事有蹊翹:從地圖上咖啡廳的分布,其實可以看得出另一種城市脈絡。 咖啡廳作為城市裡的烏托邦、是令人能夠暫時現實脫節的歇腳處,概括了這座城市中無數群體心中的理想生活樣貌。復古、極簡、工業、鄉村……無論是對哪種風格心生嚮往,你都能找到一個角落將自己完美置入,然後在空間裡找到與你頻率相似的人。 有趣的是,在咖啡廳越多的城市,我的文字產值好像就越高,或許是因為有更多時間和自己對話、細嚼日常,安靜地書寫。(攝於:伊斯坦堡,土耳其) 拿近年歐洲迅速竄起的Vegan Café狂潮來說吧,Vegan代表全素,但歐美人所追求的全素已不僅僅是「動物性不使用」,而是對於食材品質與來源更上一層樓的堅持。若說有「文青」、「廢青」、「憤青」,那麼絕對有一種是「純素青」,特色是有藝術家般的衣著、左右臂上可能有幾何行刺青、熱愛杏仁奶、綠色果昔和酪梨土司,包包裡永遠有一根香蕉。近年在歐洲總喜歡往Vegan Café的街區跑,就是找個地方歇腳,也看看世界各地的文青都在幹些什麼。通常整個街區都會洋溢著放鬆的藝術氣息、特色小店林立,怎麼晃都有趣。 從國中開始有泡咖啡廳的習慣,因為家庭因素的關係,從小就很不喜歡待在家裡,到後來一直演變成不在咖啡廳就無法靜下心來做事的怪毛病。也許也是這個原因,城市中咖啡廳的對我來說格外重要,找到一間能夠與之契合、反覆造訪的咖啡廳,恍若是在異鄉找到回家的路,令人安心。 有趣的是,在咖啡廳越多的城市,我的文字產值好像就越高,或許是因為有更多時間和自己對話、細嚼日常,安靜地書寫。 當然,咖啡廳在某些時候也是救命的場所,比如說,如果不是因為那些在風雪中晃著暖光的咖啡廳,我大概已經凍死在2017年柏林冬日的大街上了吧。 寫作── 在我的文字裡看見畫面,彷彿與我同在旅途上。 寫作這件事該從何說起呢?大概要從國中熱衷於言情小說開始。那時候課本上說小說家不入流,看了只覺得豈有此理。火紅流傳在國中女生間的《天使街23號》,我花了好幾週的時間,用介於課桌與大腿之間的那個空間把它給讀上了好幾遍,唯獨對結局感到相當不滿。男女主角居然就這麼站在海邊吹冷風、互看、沒個結果?於是開始提筆為小說接續,寫自己想要的結局,到底也說不上是結局,就是無限延伸的亂寫。寫到後來乏了,開始自己編故事,印象中每節課都在寫,一年下來寫了足足五本吧。雖然通常都是半路夭折、半途而廢的作品,因為想法來得太多太快了,但就是喜歡書寫的這個過程,筆桿都是停不下來的。 如今「旅程有終,故事無盡」這八個字承載了我書寫的意義,一趟旅程終會結束,但故事不會停止,更不會止於我。(攝於:比利時,根特) 上路後寫作,為得是記錄,好笑的是其實我原來都是以英文書寫,直到某次發了篇中文文章,迴響甚大,才發現自己原來有這樣的市場,不知不覺也累間積了些觀眾,便開始更細膩地琢磨文字。如今「旅程有終,故事無盡」這八個字承載了我書寫的意義,一趟旅程終會結束,但故事不會停止,更不會止於我。當故事被寫下,它就不再是只屬於我的了,它能夠被讀者任意地解讀,然後破繭而出,在他人的生命中展翅。 人們說能夠在我的文字裡看見畫面,彷彿與我同在旅途上,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拜從前熱愛寫小說的自己所賜,只不過後來寫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 2018年10月全館活動 ✈ 城市有戲 :給旅人的日常備忘錄   本文作者 | 黃昕語 Iris Huang(@irisspace)生於95年初夏|旅人、自由撰稿人、Irisspace網站創立人與經營者(為故事書寫、為記憶攝影。多愁善感,雖然表面看不出來。「希望你不僅是為了要去某個地方而看我的文章,而是因為看了我的文章,開始想去某個地方。」)Instagram::@irisspaceWebsite:::irisspace.com  

+ More
【主題企劃】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鏡文學獲選11部作品一次看! 

【主題企劃】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鏡文學獲選11部作品一次看! 

讓「找」故事的人遇見「說」故事的人 文化部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活動,鼓勵出版業者與原創作家持續將文學創作導入電影、電視拍攝、動漫畫創作素材及遊戲軟體開發,發揮多元出版能量,擴大市場影響力,遴選結果於7/18(五) 公布,鏡文學共11部作品獲選!讓我們一次回顧這些精采的故事! ♛入圍作品♛ (以筆畫排序)《臺北逃亡地圖》● 祁立峰《武漢大旅社》● 黃秀華《內線國度》● 黃國華《善女良男》● 石芳瑜《台北故事》● 台北人《次柳氏異聞—染輕容》● 無患子《黑風暗潮:台北金融祕辛》● 黃須白《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原名:女人的房間)● 林靜儀 (2018.8.20 出版)《殺人犯,九歲》● 啞鳴 (林明亞)《上流兒童》● 吳曉樂《平安》● 林黛嫚

+ More
【專業讀者】小部評《台北故事》:愛你,是我這輩子做過最犯賤的一件事

【專業讀者】小部評《台北故事》:愛你,是我這輩子做過最犯賤的一件事

鹹濕,汗水淋漓的鹹濕,如果要我形容《台北故事》的氣味,大概只有這個選項。這是赤身相搏的愛情故事,熾熱躁動,淫靡地讓人羞赧,炙燙地有股屬於痛的甜蜜。明明百般防備,卻又墮落沈淪,是那種血脈賁張,無可救藥的愛。 《台北故事》書名不張揚、平淡,有種老派低調的命名風味,也恰恰應合了故事背景。小說調度了地景與時代的雙重符碼,那是對迪斯可舞廳,對林森北路繁華,對八大興衰,對卡式錄音帶,對張學友歌曲的念想所構築的懷舊悵惘,在此之上,所有的描繪都有股傳統箱型電視機的特殊畫質,絕非今日720、1080p的銳利,而是恰到好處的平面柔和。這種柔和,搭配人物叨絮的敘事筆調,那股以壓抑為基底的苦澀味兒,無疑是適合的。 小說分為上部、下部、一九九九往事,分別為程瀚青、高鎮東、程高二人的視角輪替,相互補足,嵌合全貌。以時間軸而觀,雖有著兩度分手復合的主線,卻往往藉著回顧憑弔的時空跳接,營造命定如此的無奈,若小說開頭的泰國狂歡,越是放蕩開懷,越知道這樣的美好只是一瞬煙花,無以長久憑恃。 程瀚青與高鎮東,兩位主角互為對比。前者是認真的人,後者是浪子。程從開場就令人心疼,年少失母,父親中風,早早去當黑手,靠著一技之長栽培會讀書的弟弟。對他而言,家庭與愛情是切割的,跟家人出櫃從來不在他的選項,即便日日到三重與高鎮東打砲,到家仍對感情一派緘默,含糊應對。 程瀚青是一派深情的,上部開場就是他憶想跟高鎮東的泰國之旅,高自此沒從他的章節消失過,哪怕兩人分手後,他仍痛苦難忘,痴迷難捨。而高鎮東卻不同,下部開場,輪到他主述了,念白卻率先獻給小麗,那個他年輕時可以為她刺青紋身的初戀,那個為他墮胎的女人。他的章節充斥黑社會討債、跟著大哥見樓起樓塌、見黑白勾結、見兄弟成植物人、見小姐下海,見他充當酒店經理的所見所聞,程也很重要,可高的周遭太混亂了,以至於論佔據比例、論掛心程度,他在乎程,似乎遠遠不及程惦記他多。 他/我不是那樣的人,他是那種顧家的人,他是那種無法給予承諾的人,雙方心知肚明——我們不可能永遠在一起。可每每以為感情就此斷絕,卻又發覺灰燼中尚有餘火,卻又仍犯賤地重回彼此懷抱,能在一刻是一刻。歷經滄桑,彼此都不是生嫩到可以做夢的年紀,卻又好想好想試試看,就當是給自己,也給對方的機會,可是,再無機會了。 不由得說,台北人是聰明到狡猾的作者,她先是用程的觀察、用程的不指望,述說高的自私,再用高的自承——是小麗,讓他領悟自己是無法束縛的男人,就算再愛小麗,他也從未動念想結婚——佐證了認知,這些敘述一再反覆,一再深化某種既有認知:高鎮東是烈火,是沒辦法被誰套住的人,也間接掐死了讀者跟程對高的感情期盼。可這一切一切,越是篤定,越是不抱盼望,卻正是為高日後的意料之外舉動:送給程張學友演唱會的票,考慮更長遠後的事,製造奇蹟般的驚喜。整本小說的基調,是低徊的,是壓抑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光是一同性戀一雙性戀的結合就已艱難,又添上時代的壓抑,出櫃成家之困難,還有性格的枷鎖,卻在這樣的絕處,探出一線鬆動的生機,這怎樣不叫人激動?怎樣不叫人信仰愛情? 《台北故事》之所以好看,在於那終究是則愛情神話,浪子男人被寡言黑手馴服的奇蹟,哪怕只有一瞬燦亮若流星,依舊是我們對愛的嚮往。儘管收尾令人掩卷嘆息,可未嘗不是某種延宕的奢念:如果當時……如果沒有……他們是不是?正因從未實現,我們才能許願,將凡俗愛情化為天上極星,予以禱望。 本文作者 | 小部馴獸師、雜食閱讀者,近期越讀越發吃力少量,耐性越來越薄,迷戀車上補眠與熬夜,很怕對世界失去興趣。Blog:剝洋蔥

+ More
【作家特寫】憂傷時代──台北人:寫給那些不曾滿足的愛情

【作家特寫】憂傷時代──台北人:寫給那些不曾滿足的愛情

立刻閱讀:《台北故事》「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歷經文革、插過隊、做過工人的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透過女主角陳清揚悠悠道出這句名言。愛情要在絕處才能逢生,慾望是靠潮溼豢養的。《黃金時代》已遠,現在我們有了《台北故事》,一部同樣講述愛情不可為而為之的小說。 《台北故事》:側寫時代的碎心曲 小說裡程瀚青與高鎮東兩個男人在九○年代末,愛上彼此,然後死之而後生。在狹促倥傯的時代裡,兩個處在低層階級的男人何以發覺自身,以及對彼此的慾望?慾望升騰成愛,中間又要經歷多少代價?這不是一般愛情故事,更刻畫八九○年代那個蒸蒸日上的台灣,以及無法隨時代上升的人又將何去何從? 《台北故事》在鏡文學發表後,迅速成為回覆最火的作品。讀者追得勤,也不吝於承認自己「看哭」了。讀者暱稱作者台北人「北郎」,似乎這樣更親密、更接近作者。未見台北人之前,我以為這樣的小說,該是出自年紀稍長的人吧,還不無刻板的想作者是名打滾江湖多年、看透世事的男同志。豈料出現在我面前的,是名不過三十歲上下女子。 年紀輕輕,何以寫出痛感十足又充滿畫面的文字?在與她短短相談的一個小時半裡,很難說我得到了答案,毋寧更像是在霧中縮短了彼此的距離。台北人是有故事的人,那些故事是圍繞在她周身的霧,或城牆。 一個例子是,台北人不善於詮釋自己。「你要說……」是她回答問題時常見的開頭,彷彿她努力將回答塞進我的問題──帶有「是因為你要這樣說,所以我才這樣回答」的語感,又或許是在確認問題真的是「問題」。 寫小說不過是將腦中畫面訴諸文字 同時,我很難想像這是她第一部小說。台北人說,在此之前她寫的東西談不上創作,大多寫得很雜很隨興,甚至寫過就扔,也不回頭看。書寫對她而言,不是紀錄,不是為了保存被時間之河淘洗的種種。已發表的《台北故事》、《林森森林》、《我的一個朋友》都是男男戀情,而且還是苦戀、虐戀,為何她鍾情於訴說這個題材呢?台北人說寫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寫小說時,我不會一開始就去想要傳達什麼,常常是聽到一首歌,觸發了我的視覺畫面。畫面出現了,我不得不把它寫下來。」 至於為什麼要寫,對台北人而言,那是後來的事,非關寫作。「我覺得講出來為什麼就匠氣了,因為這可能不是一開始我做這件事的念頭。」很少會在訪問中聽到作者害怕自己的回答「匠氣」,我由是恍神了一下。「你可能會覺得訪問我很無聊吧。」似乎是害怕給出的東西不夠,台北人補上這句。 用老華語歌召喚時代氛圍 八九零年代的華語音樂貫穿台北人的小說,甚且有狂熱讀者一一找出小說裡的歌,搭配服用。音樂確實是台北人生活之必須。「我只在家寫東西,因為要聽音樂,而且要開很大聲。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音樂,甚至可以一首歌重複聽很多遍,一整晚或好幾天都在聽同一首歌。它們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它們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談到音樂,台北人頓時放鬆不少。她說她最近在聽的是王傑〈忘了你忘了我〉,還直接用手機放起歌來。「愛情終究是一場空,誰說我倆的過去盡在不言中……」王傑的歌聲開始作伴,我們由是回到八九零年代那個華語音樂的美好時光。 「音樂就像媒介一樣,能觸發我許多小時候的畫面。」 台北人有一個由黑膠唱盤、音樂錄影帶堆疊起來的童年。「我第一張卡帶是李玟的《好心情》,每天拿著黑色厚厚的卡帶錄音機到處跑,還有滋滋滋的底躁。童年時,每天都在聽父母的黑膠,無論是吃飯或做其他事都在聽歌。音樂就像媒介一樣,能觸發我許多小時候的畫面。當時家裡還有一面牆都是音樂錄影帶。不過後來這些都隨父母離異丟了。」 台北人喜歡聽回首時代的歌,但她從不回頭看自己寫的東西。當《台北故事》面臨修改時,她坦承是件痛苦的工程。「最初因為發表在中國平台,會審文。我幾乎每章都被鎖。鎖文不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常常不知為何被鎖,所以被迫再看一次自己的東西來修改。」讀到此,讀者可能會想原來現今的《台北故事》是潔本?莫非有一個「比較多肉」的版本?台北人的回答可讓讀者稍稍放心,「其實情慾戲沒減少,只是描述方式要投機取巧的修改一下,例如親密行為時脖子以下不能描寫太清楚。」 不過,我們很難否認是性愛連結了程瀚青與高鎮東,也是他們的性連結了作品與讀者。寫實近乎肉搏的情慾描寫是台北人小說的好看之處,也是她反覆辯證靈與肉的一部分。潮溼的慾望由此蔓延。讀她的小說,我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台北人說,她喜歡的其實是王家衛電影裡張叔平的美術設計。「我看王家衛的電影會恍神,常常投注在畫面裡,電影在講什麼反而不是重點。」 小說裡的悲劇來自現實的無常 話及王家衛,台北人提起某位影響她人生至深的人,是那人帶她欣賞王家衛,也是那人領她更廣泛的聽音樂。「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些故事。可以說我的很多生活習慣都是被他影響的。」接著,台北人彷彿告訴了我一個祕密:「他已經過世了,這些書寫都是對他的追念。」我想起《台北故事》裡頭程瀚青的一句話:「有時痛苦能提醒一個人不要忘記,我不想他一轉頭就忘了我。」這或許說明了她的文字何以自帶痛感。 悲劇是台北人的小說成色,即使在最幸福的時候,也有揮之不去、陰慘慘的死亡。為什麼總要讓筆下人物飽嘗悲離?台北人說,「現實生活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你沒有預料,它就來了。我自己也經歷過類似情形,認識的人在林森北路被砍死,當時還上過報。」因此,台北人寫小說沒有大綱,自己也不知道情節走向。「它(故事)就是來自生活,生活與故事並非誰輕誰重,而是因果關係。」 雖然很多讀者反映《台北故事》結局太虐,但台北人寫完時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我看到大家哭成那樣也有點訝異。」面對逝去,台北人說,「一變再變好像就是一種必然,可惜也無法改變什麼。」 媽媽也是她最有感的讀者 「一變再變好像就是一種必然,可惜也無法改變什麼。」在網路發表小說至今,台北人累積相當的讀者,讀者回應踴躍,還會私信她。不過她坦言與讀者互動壓力很大。「我常常不知道如何回應他們,只好說謝謝,謝謝他們願意閱讀這個故事。其中有位讀者很特別,住在新疆烏魯木齊。他說他看過我每本小說,跟他互動最沒有壓力──我們用音樂交流,他丟一首歌,我丟一首歌回去,不必多說什麼。」 還有一個讀者值得一提,那就是台北人的媽媽。「我媽看完《台北故事》跑來跟我說:『我給你一首歌,我覺得很適合程瀚青。』那首歌是:劉德華的〈真永遠〉。巧的是,有一位讀者也傳給我這首歌,說很適合程瀚青。」 台北人不諱言媽媽有點恐同,但看完她的小說後對同志的觀感有了變化。「媽媽看完當下沒說什麼,只問我:『還有嗎?』我就再丟了作品給她看。過了幾天,她寫了封信,說覺得她以前恐同是不對的。這或許是我寫小說的一件好事吧。」 訪問尾聲,台北人說了個近乎寓言的故事。某次她在河濱公園跑步,有位穿西裝、看起來非常頹喪的先生向她搭話。她當下想逃離,但聽他開口後,她留了下來。結果那位先生一講就是三個小時。三小時中台北人幾乎沒有說話。回想這段經歷,台北人說,「我覺得當時如果我沒有站在那聽他說話,他或許就會去自殺。」 「我喜歡聽故事,比起講話我更喜歡聽。我因此聽過許多人的故事。」我好奇是怎樣的特質能吸引人向她訴說?「對方想講,我就聽。」台北人說。彷彿這是很簡單的本領。我開始覺得台北人寫小說是在回放這些她生命中的傷心人傷心事,包括她自己不想為人知而透過文字傾訴的部分。我眼前的台北人彷彿縮小成一個小小的錄音機。那是《春光乍洩》快結束時,彼時生嫩無比的張震告別梁朝偉,要他對錄音帶說幾句話。梁朝偉只對著錄音帶哭泣,張震就這樣把他的哭泣帶到美洲大陸的最南端。 台北人透過小說告訴我們如何在荒腔走板的人生實相裡,纏繞出最通透的愛情。因為世界是如此粗礪的一頭獸,所以要小心對待愛。 「我喜歡聽故事,比起講話我更喜歡聽。我因此聽過許多人的故事。」

+ More
【主題企劃】小編~這一頁怎麼是白的?!

【主題企劃】小編~這一頁怎麼是白的?!

對不起,閃到你─情人節愛情故事推薦 今年情人節,離過年特別的近,除了搶過年返鄉的車票,你是否預約了一場浪漫的情人節大餐,在各自回家團圓前享受片刻甜蜜呢? 無論是細火慢熬的思念、小心翼翼的期待、輕甜柔軟的愛憐、平行交錯的遺憾、滿溢咖啡香的奇妙相遇、寫實如你我身邊的痛徹心扉,都是認真相愛的姿態,即使受了傷,卻也依然動人耀眼。 在情人節前,讀點愛情小說,預習那些酸甜苦辣,因為愛情,閃閃發亮。

+ More
【主題企劃】在清晨,在心裡,自動播放

【主題企劃】在清晨,在心裡,自動播放

總有那麼一些歌,會在心底,反覆播放 〈追夢人〉的曲子一響起,腦海便會浮現吳倩蓮的白色婚紗和劉德華的重型機車,無怨無悔奔馳在沒有盡頭的公路上;一首〈一生所愛〉,唱出了周星馳的至尊寶和朱茵的紫霞仙子,談了五百年也沒有結果的戀情,而十八年後,又讓文章飾演的玄奘法師,參透了他對段小姐的執著愛戀。 一首歌便有一個故事,主角間的親密如歌行板,是漸強或漸慢。哪個前奏拿下了決定的場景,接吻的瞬間總會有音樂響起。 謝謝你的歌,成就了我的故事。

+ More
鏡文學BL主題徵文得獎公告

鏡文學BL主題徵文得獎公告

本次鏡文學BL主題徵文共收到329件報名參賽作品,符合參賽資格的已完結作品共計124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評選,終於選出得獎者5名:優選3名、佳作2名。得獎名單如下: 優選:《我的一個朋友》 / 台北人  著評語一:本作文字掌握出色,作者以簡潔的文風,描繪出八、九零年代的時代氛圍。雖然在兩萬多字的篇幅中要營造十多年的時間跨度,使得劇情在連結上相對斷裂,不過作者透過流暢的文筆,不僅克服這一點,同時也增加回憶的寫實感。評語二:本作是這次徵文比賽中較少見的作品,只有兩個人物與清淡的情節,卻能以獨白營造出感情張力,和個人在感情中的孤獨感。優點是文字飽滿,讀完之後猶有餘味;缺點是此故事只如同主角人生中一片薄薄的切片,品嘗後會遺憾於無法得知更多細節。優選:《祈路之夏》/ 七樂 著評語一:文筆流暢,結構完整,能在篇幅範圍內掌握人物背景、情緒交織與事件推動,是技巧上相對成熟的作品。但結局轉折稍嫌平淡,缺乏中短篇小說需要的「尾勁」或「亮點」,誠為本作可惜之處。評語二:作者用相當多的細節與事件讓主角個性立體化,閱讀時會不知不覺產生共鳴,對於角色所處環境的描寫也頗生動。幾個主要人物互動與個性鮮明,讀來宛如觀看一齣起承轉合流暢完整的戲劇。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驚喜點,整體來說略平淡。優選:《聲之所向》/ FEI 著評語一:作者對角色心境的描寫十分出色。作品在概念上並不新穎,但貴在文字了得,劇情中表現的掙扎與抉擇,非常能夠激起讀者的共鳴,可惜劇情的推進在中後段處比較煽情,但收尾餘韻悠長。評語二: 看似典型的愛情故事,實則埋了兩個小謎團,有推理懸疑味,若能加強懸疑線或許能增添閱讀懸念與故事特色。佳作:《案宣燭》 / 冰殊靛 著評語一:本作為奇幻設定的BL。雖然重生的設定較為普遍,不過情境描寫及人物設定都很豐滿,愛情與奇幻冒險元素結合出色,是參賽類型中相對特殊的作品。本作較為可惜的地方在於作者野心較大,篇幅以及節奏上對劇情的掌握有限,使得整體稍為失衡。評語二:氣勢恢弘、設定龐大、人物眾多,看得出作者的企圖心。題材與其他參賽作品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比較可惜的是中篇小說篇幅寫來侷促,若能以長篇小說的規模呈現,讓設定與人物各有其位,應該會是一部很有魅力的作品。佳作:《被室友丟下後的第四個夏天,是冷的》/ 費許 著評語一:「祖先的空間」設定有趣,又將場景訂在末日的臺灣,相對一般「空間」網文而言較為新穎。前期作者對末日台灣生活的描寫生動,可惜後半段進入主線後,劇情推展較快,也沒有繼續發揮前半段的設定,後期的高潮也不在前半篇幅的鋪陳之中,是相對可惜的一部分。本作優點在於文字描寫精確,概念設定有趣,是非常有潛力的一部作品。評語二:開頭的設定非常吸引人,想一口氣讀完。但可惜的是隨著故事推演,奇幻甚至帶點靈異風格的設定並沒有處理好,故事頭尾分離,感覺是兩部作品嫁接在一起。建議以長篇小說的篇幅妥善分章處理,並思考讓故事的調性更明確(該朝奇幻冒險主題的輕小說、或者風格輕快的科幻小說走),有助於讓整部作品更成熟。 評審總評:本次的參賽作品類型豐富,包含了純愛主題,以及奇幻、科幻、武俠等類型,參賽作者在各類型與BL結合的掌握上,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除了得獎作品外,還有幾部本次未入選的遺珠之憾:就愛情經營與開展而言,《想說我愛你》在描寫職場上的愛戀,以及職員之間的互動,時常有迸發的「萌點」。作品《跨越》則在刻劃角色面對感情困境,以及處理焦慮上,有著非常感人的「亮點」。至於類型小說與耽美元素的跨界之上,《黑盒》、《閃回愚人俱樂部》和《碧海藍天》幾部作品,都有著出色結合,文字和概念的掌握上也有亮眼的成果。本次佳作甚多,礙於得獎名額有限,綜合點閱人氣等因素,評審也只好割愛,不過我們也相信這些經驗累積,都能讓諸位更加熟習寫作這門技藝。另,這次BL徵文參賽作品讓人欣喜的是作品主題多元,不僅有純愛故事、職場愛情寫實小說、帶懸疑風的愛情小說,還出現具有史詩感與奇幻冒險風格的作品。由於字數限制在兩萬五到五萬,小說在篇幅內是否有精彩開頭、完整鋪陳完所有情節並收尾,成為評分重點。《案宣燭》和《被室友丟下的第四個夏天,是冷的》便是本次參賽作品中設定新穎有趣,但顯然得用長篇小說篇幅處理的作品。《祈路之夏》和《聲之所向》相對來說則是結構完整,文筆流暢的作品。《我的一個朋友》營造氣氛能力令人驚艷,雖然情節不多,但文字有黏力。比較可惜的遺珠是《水鹿瞳裡的觀星季》,情感描寫細膩感人,看似悲劇卻有令人期待的收尾,可惜的是故事的元素略老舊,情節走向在預料之中,與其他作品相較之下成為遺珠。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