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線上療心室

【特別企劃】《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線上療心室

婆媳問題?親子關係?溝通不良?感到自卑?青春期?叛逆期?「爸媽不懂我,我也不懂爸媽。」「到現在,婆婆還是愛拿我跟別人比較。」「和同學比起來,我覺得我就是不夠好。」「我只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為什麼他不接受?」親子關係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有不同選擇。作者四絃用四篇故事鋒利切開母職神話連結社會的臍帶,好殘酷。但妳的結局可以不同。聽聽四位專家從三個層面剖析,你/妳和我想求助的心裡話。第一室|婦產科醫師 林靜儀醫師 ── 生理層面首場由婦產科醫師林靜儀打頭陣!書中受產後憂鬱所苦的杏芬和小嬸,有同樣投射到你身上嗎?懷孕時胎兒擠壓內臟、壓迫骨盆,荷爾蒙和免疫反應帶來的不適感;以及生產時的擠壓甚至挨刀等等…這些生理變化,在成為媽媽後讓妳感到困擾嗎?聽林醫師來解答!第二室|心理師 周慕姿 ── 關係層面第二場由心理師周慕姿來跟大家聊聊~書中因為生了兩胎女兒,而被婆家苛刻對待的杏芬,妳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故事呢?還有被控制狂媽媽掌控一切的佳佳,到最後無助的反撲,是否也讓妳思考起家庭關係?這些社會、職場甚至家庭中的變化,在成為媽媽後讓妳感到困擾嗎?聽聽周心理師怎麼說!第三室|心理師 蘇益賢、丁郁芙 ── 自我認同最終場由心理師蘇益賢、丁郁芙來跟大家聊聊~在家庭關係中,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扛著好重好重的責任,卻有一個強大的阻力不允許你放下。可能來自於,曾經就是這樣過來的那些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我都可以了,你為什麼不行?」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會當一個很棒的家長!兩位心理師在這一集中會告訴你,什麼是正向教養?自我肯定不是每天在鏡子前反覆說「我好棒!」,而是一種「勇敢」。★完整版Podcast節目,請收聽《心理師想跟你說》>>>https://reurl.cc/gW4GN4

+ More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一部帶來很多衝擊的作品。不僅僅是書名,內容更是沈痛赤裸的衝擊。   但是,討厭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道歉?每一個透過女人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在懷孕過程改變了母體的免疫反應、帶來荷爾蒙的不適、壓迫骨盆、推擠腸胃、彎曲脊椎、壓縮胸腔;順利的,擠開膀胱與直腸,把陰道擴張到難以想像的尺寸、撕裂會陰部的組織與皮膚,導致持續幾天的會陰腫脹、排尿困難,甚或終生的漏尿與脫垂的生殖器,迎來一個不斷需索乳汁與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關照的生命;不順利的,在先進醫療的年代,由利刃割開皮膚、劃開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開肌肉與腹膜、切開子宮,掏出那個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幾十小時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醫療的年代,則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帶進死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為什麼對於一個撕扯自己內臟、改變自己身體、佔據自己生活的另一個人,必須充滿愛?    因為那是母親,以及她所孕育帶來的生命嗎?    而母親這個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個折磨與改變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氣的那一刻嗎?    或許在知識、教育、經濟支持與避孕和計劃生育的年代,我們可以假設多數的女人是在充分認知與規劃的情況下,心甘情願讓那個影響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為她終生的責任與牽掛,但是,難道就沒有許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無從選擇的,迎來了影響她一輩子的那個生命嗎?這樣,她們有具備了什麼特殊生理與精神機轉,讓她們依然心悅誠服嗎?依然滿懷愉悅嗎?保持無怨無悔嗎?    我並非要說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負面,而是,我們的社會與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職的想像,而不願意承認進入母職的女性有多少衝突與矛盾,和無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別與社會學研究學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後悔當媽媽》,光現出版,2016)訪談了不同年齡、婚姻狀態與階級的婦女,讓她們說出對於自己擔任母職(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們「是否後悔」;這樣的研究與訪談為何讓人感到恐懼或焦慮?一旦女人全面承認擔任母職是負面的、感到失落的、後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數百年來對於女性先天愛孩子、有耐心、願意犧牲奉獻的假設了嗎?後面沒說的是,「如果她們不再願意擔任母職,怎麼辦?」「如果她們不再提供無限量的親職服務與關愛陪伴,可怎麼辦才好?」「如果她們也像醫療照護、高齡照護,專業化且計價,那還得了?」    不是要斤斤計較母親對於孩子的陪伴變成論件計酬或小時計費,而是當多數勞務與照護工作都被視為有償的職務分工時,母職卻永遠停留在只有母親節的時候被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這從未被視為一種剝削或者勒索。    承認「母職」是充滿挫折、是犧牲許多自我、壓縮自己需求的,是否就會帶來女性的全然「叛變」?──我認為不會。但是那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多少實質的誘因,不論經濟上或是制度上,以及,與擔任母職者討論,這工作的暫停與終止時程。     我的書《診間裡的女人1、2》(鏡文學出版)出版之後,獲得許多女人對於生育壓力與生殖角色的共鳴;我相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也會讓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曾經歷過對於性、懷孕分娩、生育壓力以及對女性的各種性別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書中,無論是青春期女孩對性的探索與其所受的污名、對未成年懷孕的無助與其所受的責難,還有進入婚姻擔任母職的壓力、禁錮與互相爭奪資源,以及亙古以來重男輕女觀念之下的悲劇,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這些描述,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議題上,彷彿總是個缺席角色,或是個隱身的幽靈。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協助下,或許不再透過身體交媾的行為,但也必須有來自男性的生殖細胞;而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要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必須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說,不論是透過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懷孕,必須在「男性合法的參與」之下。     不論是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允許施術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灣普遍對於男女結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實都證實了《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書中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所承受的指責壓力,因為那不是「被允許」發生關係之下的產物。我們的社會非常支持與肯定「以生殖為前提」的性,但是這個性被允許發生的前提,是年齡、身分和時間都受社會與家庭所認證;我在參加婚宴時常常覺得很有趣,眾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對男女「早生貴子」,說穿了不就是公眾在儀式中一同允許他們在當晚之後進行「以生殖為前提的交媾」嗎?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後的女性,周邊的人赤裸而且充滿「善意」的「關懷」她:「有沒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麼困難?」「要不要去檢查看看?」說起來,是直接探問她在私領域的性交行為,如此直接且公開的對於某些樣態條件下,性交頻率的確認。     老實說我無從得知,男性在他的群體中,是否會這樣不禮貌地被探詢、被假設、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積極主動,是被允許的,甚至連「難以克制衝動」都被認為「需要體諒」;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後的生育問題、婚姻中生育責任的壓力,男性似乎比較容易逃脫、可以躲避。《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論是非預期懷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進入生育責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擔的巨大壓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讀者多數能夠感受,因為那幾乎刻畫在台灣女性的生命經驗中。但是男性呢?書中的男性,不論是探索與掠奪身體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關係中折磨與痛苦的男性,彷彿沒有受到一絲壓力,不需承擔一些責任,與他們沒有一點關係,只要最後與「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就可以作結。     我相信本書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無聲的男人們,而是我們的社會中,允許男性在性與生殖責任中滑溜的躲開。如果我們在讀完這部赤裸沈重的作品之後,覺得有所共鳴或憤慨,我認為我們都必須開始讓男性在生殖責任與討論中,出現他們的身影,而不再是個透明的幽靈,看著在由他們建構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謂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 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

+ More
走下醫者神壇──瞿欣怡評《診間裡的女人2》

走下醫者神壇──瞿欣怡評《診間裡的女人2》

二〇二一年了,我們幾乎要以為台灣已經沒有性別歧視。我們有高票連任的女總統,同志伴侶也可以結婚,哪還有歧視呢? 幸好,女人不斷書寫,讓角落裡的人有了聚光燈,讓真實的世界被看見。讀林靜儀醫生的《診間的女人二》,就像推開神秘婦產科診療間的門,診間裡,除了有迎接新生兒的喜悅,還有更多眼淚,那些眼淚,不僅僅是對生理上的疾病恐懼,有更多是來自女人正在經歷的難堪處境。許多女人,在林靜儀的診間裡落淚。《診間裡的女人2》 林靜儀 著《經濟學人》雜誌曾經把台灣與印度、中國等國家並列為嚴重性別失衡的國家。林靜儀在書中引用衛福部的統計,透過人工生殖技術活產的男女嬰比例為一二五比一百,但是在自然懷孕生產的情況下,男女嬰的比例則為一〇四比一百,如此離譜的數字落差,要說沒有人工干預生產,誰會相信?數字是冰冷的,診間裡的眼淚卻是滾燙的。一位清秀素淨的女人,來診間拜託林靜儀幫她想辦法,她想生小孩。林靜儀察覺她的緊張,開玩笑說:「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醫生很多次也不會生小孩喔。」女人淺淺一笑。追溯女人的病史才發現,她已經有一個女兒,並且在生產時大量出血,差點救不回來。林靜儀嚴肅地問她:「你如果再次懷孕生產,大量出血的機率很高!」女人平靜地說:「我知道,我的醫生說,我要是再懷孕,很可能會沒命。」林靜儀忍不住提高音量:「那你今天還來問我,說你要生小孩?」女人終於吐出關鍵字:「我婆婆說……」原來女人是再婚,跟前夫生了一個女兒,現在的婆婆逼她再生一個,而且非要孫子不可。「我婆婆說,如果這輩子沒有孫子,她死、都、不、會、瞑、目。」「混帳,要死她先去死啦!」林靜儀身為醫生,竟然脫口罵人!那女人還是不放棄,一直追問要如何懷上男孩。技術上,精蟲分離術可以提高生男孩的機率,可是,萬一失敗呢?林靜儀揪心地說:「如果拚了命生下來,還是女孩,不就註定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如果你死了,女兒這輩子怎麼過?你現在的女兒又該怎麼辦?阿嬤不愛她,媽媽為了生弟弟給阿嬤,死掉了。你們這樣做,對得起大女兒嗎?」這些都不是病人想聽的話,卻是林靜儀的肺腑之言。女人擦乾眼淚,離開診間。繼續尋找願意幫她「達成心願」的醫生。女人的命,原來還是草芥,不值得愛,不值得活。看多了女人的眼淚,林靜儀愈來愈「強悍」,像極了日劇《派遣女醫》裡的「大門未知子」,與體制衝撞,不畏權威,充滿正義感。她的診間除了例行的病人外,專收別人不敢收的病患。比如,愛滋孕婦。這天,感染科又轉來一名愛滋孕婦。其實只要透過投藥治療,愛滋感染者的病毒是可以控制的,這名孕婦就因為良好的治療,病毒量極低,甚至連抽血也驗不到病毒。孕婦生產時,只要預先投藥,並且用剖腹產降低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五。醫護在手術時做好防護,便不需要擔心感染。隨著剖腹生產日期漸漸逼近,林靜儀與感染科、新生兒科、婦產科病房、手術室的主任與護理長們,在術前會議上仔細地沙盤推演,從手術前一天的住院流程、進手術室的用藥準備,到胎兒娩出後的接送和配方奶,都一一確認。等剖腹時間一到,就能準備充足地迎接新生兒。預定剖腹的時間到了,林靜儀在開刀房外卻等不到孕婦。原來是院方高層發現那檯手術是愛滋感染者,堅持要排最後一刀,得等全部的婦產科手術都開完,才輪到她。林靜儀氣得在手術室外大吼,難道愛滋感染者就得活該排隊受苦嗎?當愛滋孕婦知道因為自己帶原,所以必須被排最後一刀,是否會像其他感染者一樣,卑微地想著:「只要有人願意治療我就夠了,就算不公平,也沒關係。」更糟的是,手術時間延遲,團隊被迫打散,為了術前認真的沙盤推演,全都得交班給夜班的醫護,原本可以好好因應的個案,變成急就章的處理,對醫護都不是好事。幸好,外科手術提早結束,林靜儀可以按照原定計畫接生了。她還硬是賭氣說:「你們不是說,她是高危險感染,要放到最後一檯刀嗎?」這口氣簡直就是大門未知子在耍脾氣啊!手術開始後,林靜儀專注眼前,孕婦下腹部露出的二十乘以二十公分見方,就是手術範圍。她像大門未知子一樣,眼神如刀,雙手靈活地用手術刀、組織剪,一層一層劃開孕婦的肚皮。很快地,羊水嘩拉流出,又被迅速吸抽。林靜儀食指伸進子宮,拉開子宮肌肉,在助手的協助下,把嬰兒的胎頭往一側推,娩出右肩,再反方向,娩出左肩,輕輕一帶,新生兒順利地出生了。看著林靜儀鉅細彌遺地寫著手術的過程,難免跟著緊張,想著一路被踢來踢去的愛滋孕婦,終於要生產了啊!當新生兒啼哭時,我竟然感動得鼻酸。每一個生命,都該被愛著、被尊重著啊。被歧視的愛滋孕婦,在生產時,除了雙層手套,和被拋棄的無菌單之外,從下刀到完成,跟一般孕婦沒有兩樣。而我們看待愛滋孕婦的眼光,是否也可以沒有分別心?除了因為重男輕女而受苦的女人,和被歧視的愛滋孕婦外,她的診間,還有許多故事。優雅端莊的中年婦女,卻被台商丈夫傳染淋病、菜花,在診間崩潰痛哭;穿著白襯衫百褶裙的清秀女高中生,被母親氣急敗壞帶來,要驗處女膜;從偏鄉深山來的孕婦,已幾近足月,媽媽手冊卻幾乎是新的,原來她住的地方既沒有診所,更不會有大眾運輸工具,哪裡來的餘裕每個月下山產檢?林靜儀在診間與產房奔波,看了無數女人的生命故事,陪她們笑,陪她們哭。她自己的人生呢?一帆風順的人,無法理解痛苦。林靜儀在《診間的女人二》裡,做得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揭開自己的傷口。聰明優秀的她,高中考上第一志願,大學順利考取醫學院,與同學相戀,畢業後毫無懸念地結婚。兩個醫生的婚姻,看似人生勝利組,卻在結婚後,狠狠地被背叛,從自我安慰的無知,到對方找上門的無處可躲,種種羞辱、不堪,讓她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幸好她活下來了,活下來才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才能成為更好的人。這本《診間的女人二》,收錄許多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台灣依舊存在著性別不平等。但最珍貴的,或許是最後一篇,林靜儀的婚姻自述。她卸下白袍的保護,走下醫者神壇,揭露自己的脆弱,告訴那些在診間哭泣的女人:「我和你一樣破碎過,但我活下來了,你也一定可以。」本文作者瞿欣怡江湖人稱「小貓」,任性驕縱,卻很心軟。路見不平,不拔個刀,自己會過不去,大學時開始參與性別運動。 曾經擔任文案、記者、編輯,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TVBS周刊主筆、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等。現專職寫作,二度獲中國時報開卷獎。 

+ More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林靜儀醫師第一部診療紀實短篇集《診間裡的女人》廣受好評,還將改編為台灣首部女醫視角的醫療劇。那些當初沒說完,或是正持續發生的故事,終於收編為第二部。這兩部同名的作品有什麼差別呢?書名副標由「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變成「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從初出茅廬時率先衝鋒的「帶妳」,放慢速度,成為撫慰人心的「陪伴」。 《診間裡的女人2》林靜儀 著林醫師之前一路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一階一階向上攀升時那種不服輸、不怕挑戰的年少勇猛,以及身為女性而在醫療體系常被看輕,因此更加努力證明自己的倔強之氣,都寄託在第一部作品裡。因此她對同樣身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囑,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們都能擁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傳統認知裡的女性。即使面對挫折,她只是隱隱約約地,像香氣一般飄進心裡揪著。讀者貼近林醫師的視角,見證著診間裡的女人們一則一則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詫異、憤怒,或是替她們不捨,也在林醫師的義憤填膺的建議裡,得到了勇敢闖破生命難關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題材由「女人內在衝突的故事」轉為「女人和外在環境的疏離」,其實仔細觀察,兩部之間的轉變不只題材的重疊與擴大,林醫師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轉變——她不再是一個站在麥克風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義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讓她閃閃發亮的聚光燈。這次她要輕輕地說,貼在我們耳邊,讓我們感受到她的溫度、心裡細微的起伏與坑洞,她就站在我們身邊,同樣是個承載著故事與傷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飆到更遠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牽著手向前走。原來她之前說過的:「我曾經溫柔地觸碰了那些女人們心底的某個角落,讓某個暗暗發疼的地方也一起被發現了、一起治療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堅強的話語,都是從最脆弱的地方顛簸跋涉而來,她足以護翼無數患者的強悍靈魂,其實是一層一層的傷磨與硬繭。她讓我們知道,願意攤開傷口治療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發現與輕撫他人的傷痛。在第一部裡,林醫師就曾提到「人生裡有很多事,不是拚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堅強地說:「不要挑戰我,我會證明給你看。」直到第二部,這句話換到別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認真也是沒用的。」這次她接受了,不論是愛情或是植物,乃至於整本書,都表現出更多的無奈。她敞開心裡曲折的路徑,讓我們看見她在絕路前被暗影吞沒的身形,在回音中無限延長的喟嘆。比如面對權威時的屈從,當老師將產婦轉給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斷,仍必須服從與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級指令。「我覺得我被侮辱」,她和產婦的意願是幾顆被匆匆跨過的小石子,聽命開刀的她只是老師意志的延伸,沮喪和說不出口的話,只能變成心中沉甸甸的石頭。又或者像是在書末最撼動人心的〈飄蕩〉,本來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無能為力的愛情往事,每一個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氣,才能勉強吐出。那是一個信仰著愛情的女人,卻被愛情的十根手指一個指節一個指節緩緩嵌勒的過程。林醫師過往在診間屢屢展露看透男人與愛情的清澈眼光,原來都是她尖銳穿探自己得來的。她勸告別人不要為了挽回男人「喪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當別人不愛你了,你做什麼努力都沒用的⋯⋯被愛,與不被愛,向來都不是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問題」。原來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覆重寫,女人的眼淚總循著同一道溝渠流動;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種腐朽與敗壞——「男人無能承擔的,比我們想像的可多了。」我們在第一部看到林醫師對精進專業的渴求,她向前成為更加精鍊的醫者與學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撿拾這一路上,從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來的情感與記憶。我們終究無法旋緊每一顆人生的螺絲,掉落的零件雖然干擾運轉,卻也使人更加輕盈,更能掌控未來的生活。她有股強勁的韌性,像蒙田說的:「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傾頹的磚瓦,砌成了如今堅定穩固,能葺補心靈的診間。一個婦產科女醫師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現出專業銳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響,專注面對電腦鍵入病歷。寫作和診療同樣可以不涉真心,但林醫師不只療病療心,以真心交換,寫作時她更是毫不隱藏,當她說起放在心裡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時,她的醫療專業只是壓在書頁邊際的幾條註解。她要把每一個感動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們的血肉,用故事寄託她們的情感,她溫柔的眼光從書頁中閃現,她在文字裡昇華為比真實更真實的人,施展了寫作最極致的魔力。她讓我們看見產科醫師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漬,車子與服裝的限制,採集到完整息肉時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躍,聽見她脾氣拗時的賭氣話,對不講理家屬的叱責,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無法解決病人心病的無力感,還有女醫師在婚配制度裡的矛盾處境。她也讓我們看見更多女人的樣貌,Arthur Kleinman的《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裡提到:「不適的核心其實聚合了生理、心理、社會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醫師的書寫從不停留在生理層面,她願意撥慢診間急促流動的時間耐心聆聽,進而以文字當作聽診器,一再重返診間的記憶,細緻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與社會處境。進入林醫師的診間,每個女人深藏在體內的故事便輸入了解壓縮的密碼。故事裡總有更多他者,女人的處境仍然常被擠到邊緣,身體與子宮不能僅由自我決定,不能反抗,必須保持嫻淑柔順,未成年時一切都被嚴密監護,嫁到別人家就要一生奉獻,年老與年幼的女性就必須純淨無欲。林醫師將女人身後的背景一起整體勾勒,要我們看清楚這時代新女性的生活圖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戰的新移民,是幸福的離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蕩無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這樣的,在新時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來越來越能夠以自己的力量掙脫困境。在不同文化裡對病痛各有不同的隱喻,像婆羅門教認為女性的月經是不潔的,塑造出代代承傳的污名。在林醫師的眼裡,這些既定的隱喻與汙名都應該被重新檢視。對HIV開刀患者的刻意對待,對同性戀的惡意,對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對處女膜完整或母乳哺餵的偏執,對男醫師可能騷擾女病人的前提假設⋯⋯林醫師認為這些都應該被拿出來重新審視。如果患者在診間敘述症狀,是自我展現的一種,是自我習慣與社會互動的方法,那林醫師書中轉述他人症狀的情況又該如何定義呢? 我們從病患的敘述裡明顯看出一個女性的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再怎樣荒謬的病痛,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糾結,是人與世界用力碰撞後留下的瘀傷。從林醫師再度轉述的文字裡,能清楚發現她是如何將社會與體制看成一個病患,她知道要對症下藥,徹底變革,所有的女性才會得到救治。診斷是一種符號學,將幾種不適詮釋為症候群,觀察線索組成病症,林醫師的偵查全幅推展,揪出社會長期的病灶。但回到這本書核心的無奈感,醫師的關懷再怎麼熱切,都走不出那間按號碼流動的診間。其實醫師只有在診間裡短短的時間中,才有影響對方的機會,病患的要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可能立刻再去別的醫院就診。現行的醫療制度裡,始終矗立著難以撼動的權威,深植著盤根錯節的老問題。一旦女人走出診間,終究會襲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診間裡的醫師,雖然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裡的一個小戳記。但就像走進鏡子屋,每一張相逢的畫面,都是自我的鏡像,她把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態與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處中央的自我,形成獨特的觀點,試圖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過這些那些故事的針孔,成為縫補的絲線,無比小心地將女人們的傷痛與破綻一個個修復、串接,然後再繼續,針尖探出書頁,細細穿過每個讀者心裡隱隱作痛的瘡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現任教職、夫兼父職,深夜寫字。曾獲國藝會、文化部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出版有《雲端的丈夫》(寶瓶文化,2019)、《歡迎來我家》(寶瓶文化,2020)。  與妻子經營臉書專頁:「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 More
【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大牌讀小說

【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大牌讀小說

眾志成城,團結真有力, 為真愛的世界獻上祝福!  根據《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相同性別的兩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自2019年5月24日起生效。為了迎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到來,鏡文學策畫了【一同七四八!為愛發聲】活動,邀請「總統級網紅」焦糖 陳嘉行、立法委員林靜儀、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實力派演員莫子儀、以及創作歌手李德筠,大牌雲集,一同朗讀小說,與大家一起倒數,頌揚愛的多元形式,見證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 賀!台灣的男男、女女,都能【一同七四八】奔向愛情的墳墓!     【5/9上線】焦糖 陳嘉行 朗讀《男大當婚》:當真愛降臨時,你有沒有 SAY「I DO」 的勇氣?      他望著地上,口中含含糊糊吐出幾個字:「現在我雖然很醉,但我要真心跟你說,請你一定要答應我一件事。」「什麼事?」「找到一個可以照顧你的人,好好跟他在一起。」「好啦,我會啦!」「而且屌一定要比上次那個還大。」「好啦!」「然後希望那個時候同性婚姻已經立法,我要參加你的婚禮、當你的伴郎!」   【5/13上線】林靜儀 朗讀《診間裡的女人》:她們是來看病,還是看心?       他的特殊狀態勢必在台灣的傳統教育裡備受煎熬,一定也常被嘲笑甚至被霸凌。年紀還輕,沒有好的經濟能力,也沒有好的武裝能力,很難不去求被認同,但是根本難以被認同。一定是已經跟家裡吵架無數次,掀起了無數次紛爭,甚至被家人背棄吧。加上台灣傳統上還有重男輕女觀念,兒子生出來就是被期望要「娶妻、生子、傳宗接代」的,男同性戀都難以被家人接受了,更何況是打算把自己變成女人?     【5/15上線】董成瑜 朗讀《診間裡的女人》:「她」已經成年,是個成年男性。     「喔,我一定要跟你們說,性別的認同,跟你們的教養或媽媽懷孕過程,都是無關的喔!沒有研究證實說這些是懷孕過程吃了什麼、看了什麼,或是從小成長過程有什麼問題造成的,她就是天生認同自己是男生喔。」我希望讓他們少自責一點,把能量留著去正面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即使,「她」已經成年,是個成年男性。      【5/22上線】莫子儀 朗讀《台北故事》:壓抑年代的糾心虐戀    即便方向註定相背,我希望這些與我與他有關的痛苦,最後就像那片紋身一樣,能在他身體佔據一席之地。我不可能抓住他一輩子。也許有朝一日,還會比他先結婚生子,與某個女人共組家庭。無論這次我們能走多長,往後,我都希望高鎮東偶爾想起我時,就跟我忘不了他一樣,一想起就難受。         【5/29上線】李德筠 朗讀《泳溺之花》:消逝的記憶,不滅的愛    我們多希望媽惦記那位特別的人能夠來探望她,至少牽著她的手,直到她的呼吸變得平坦、淡薄,在大家注目下,沉沉睡去——這是我們期盼的最好結果,因為她的後半生過得太痛苦,至少……至少在離去時,是幸福的。 

+ More
【專業讀者】諶淑婷|從門診百態看見女性的個人價值──評《診間裡的女人》

【專業讀者】諶淑婷|從門診百態看見女性的個人價值──評《診間裡的女人》

去年我因出版了一本以女性生產為主題的書籍,舉辦了幾場新書分享會,不意外的,在場聽眾不是帶著嬰幼兒的年輕媽媽,就是大腹便便的孕婦。其中一名孕婦很高興地告訴我,她的產檢醫師和我同一位,是因溫柔友善生產在北部頗有名氣的女醫師,我的分享讓她覺得自己做了正確決定。 「不過我生產要找另一位男醫師,長輩擔心年輕女醫師不夠專業。」臨走前她留下這句話,我瞠目結舌,舉在空間揮別的手僵住了好幾秒。不久,電視節目「醫師好辣」中,一位男醫師說:「女醫師在醫院很吃香,男老師會指定她上刀、牽著手縫、幫她寫論文,最後上床。」自以為風趣幽默的談話,呈現出從男性出發的父權醫學、父權中心的社會,至今仍未給專業女性/女醫師合理的尊重與平等地位。 「動手術重要的還是技術和專業,這些東西在腦子裡,而不是在 Y 染色體裡,當然也不會在睪丸裡。」作者林靜儀在本書犀利的批評,讓我忍不住拍手叫好。我是文組學生,選擇的又是男女人數較平均的新聞產業,在這一行,很少質疑女記者不適合跑社會新聞、情緒化與敏感的心性沒辦法如實報導新聞(事實上,強調這樣的特質屬於女性,已經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她所遭遇的,是「女生會開刀嗎」、「女生怎麼走外科」、「女生太情緒化,沒辦法有好的醫療決策」種種針對性別的質疑,所以女醫師必須更「挺住」,例如身體不適時白天工作、晚上住院;例如扭斷了腳踝韌帶,就拄著拐杖值班。 本書也帶出了醫療訓練與巨大工作量對醫療人員造成的壓力與生活剝奪,年輕的醫學生開始實習後,就必須面對生老病死各種情感衝擊,當同時進入職場的同齡朋友還能在夜裡聚餐大吐苦水、唱歌或上健身房發泄情緒時,他們必須在病房裡忍下自己的情感,在最短的時間承擔巨大的壓力。結婚生子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與伴侶的共同生活,或是憑藉著豐厚的收入讓家人在國外生活,等到自己年紀大了、病了,被迫結束「從早工作到晚」的日子,才發現自己已經不知道如何生活。我們總要求仁醫視病猶親,風雨無阻的看診巡房,但可有病患視醫猶親? 政治素人柯文哲變成政治紅人後,媒體開始報導這位名醫的家庭生活:「孩子出生不到兩個月,就去美國進修,回國後立刻接手臺大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每天日夜工作,兒子在三歲前幾乎沒看過我,因為我出門他還沒起床,我回家他早已睡著……常常值班數天後,我回到家就是在睡覺,我太太指著我教他說爸爸,他以為爸爸就是睡覺的意思。」他描述同為醫師的太太如何兼顧家務:「週一到週五白天要看診,晚上還得輪著值班,帶小孩上學、接小孩下課;回家要洗衣燒飯。」 柯文哲說出了多數男醫師的生活樣貌,林靜儀書中亦描述,「男醫師通常難以理解自己的生活、學術和臨床地位是建立在家庭其他成員的付出與支持上。……那些獲得醫療奉獻獎、有卓越學問的醫師們,是否想過他們的成就應該多數歸給自己的妻子?台灣全部的醫學中心院長都是男性,各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也都是男性。……多少社會與家庭照顧的壓力仍由女醫師承擔著。」 然而,在性別刻板印象下,女醫師必須比男醫師更努力,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職位的升遷。但是臨床能力需要的專業、邏輯思考、豐富經驗、團隊合作、耐心與同理心,哪一樣與性別相關?為了不被性別和年齡刻板印象侮辱,女醫師只好設法讓自己看起來夠老夠樸素,這樣才能在病患或家屬眼中看起來專業一點。 儘管如此,林靜儀沒有因此捨去了她細心、敏感、容易共感的個人特質,婦產科診間成了她的人生會客室,她看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狀況,也看到了心靈的缺口。她讓大衣中只穿著內衣褲、因爲喝酒喝到胃痛的年輕酒店小姐有機會躺在病床上歇息幾小時。她看到上午才因為藥物過量洗胃,晚上又把手剁了一半的自殺女性,還有第一志願的女高中生,與已婚的男友談判之後,由陸橋上一躍而下的自殺軀體。 身為婦產科醫師,眾人以為她總是能看見產家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事實上,她還面對了半夜肚子痛最後被發現懷孕還住院開刀的未成年少女;她對質疑女兒無法生育是「身體不健全」的母親怒吼,將要求患有糖尿病的媳婦墮胎的婆婆趕出診間;她幫BMI大於五十的產婦接生;她憤怒社會總把「最後結了婚把意外懷孕的孩子生下來」說成「修成正果」,然後不負責任地要求兩個孩子自動學會扮演父母之職。 她看似玩笑、卻是認真地和病患談起,「台灣的社會和父母認為十八歲要結婚太年輕,二十五歲要結婚男友不夠好,二十八歲開始催婚,三十二歲擔心你生不出小孩……」是啊!台灣女人的可使用年限真短,能否在「適當年齡生小孩傳宗接代」的舊價值,至今籠罩著年輕女性,即便性別平等運動已推動多年,台灣女人是否已經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女性的身體與子宮究竟是武器還是弱點? 每一個故事談的,都是林靜儀希望社會看見的女性個人價值,為什麼台灣社會依舊避談墮胎?女人到底對於子宮內要不要放一個胎兒握有多少權力?懷孕過程與分娩過程的風險、未來的育兒責任,是那些以宗教教義施壓的團體關心的嗎?某些保守家長團體甚至日前在「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三次國際審查會議,提出「嬰靈」以要求政府管控墮胎,但學校不是宗教場所,這更明顯是對女性的歧視。 林靜儀在門診裡看到人生百態,看到那些掛念著「男朋友說」、「爸爸媽媽說」、「先生說」、「同事說」、「阿姨說」的女人,她們所有的不幸福與後悔,最後彷彿都可以推給別人。但無論如何,即便誰誰誰能陪著女人進診間,最後躺上診療檯或產檯的,也只有女人自己;而婦產科醫師呢,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在下診後,將這些女人的故事記在心上,長長久久地想著:那個她,現在還好嗎? 本文作者 | 諶淑婷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同時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兒三貓,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

+ More
【鏡文學出版】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

【鏡文學出版】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

《診間裡的女人》作者:林靜儀出版日期:2018/8/20   ★醫學中心級醫院婦產科前任資深主治醫師第一手速寫★婦產科門診及病房裡的真實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勵人心★直擊現代女性面臨的沉痛難題,對頑強窠臼的犀利思辨身體有病可以看醫生,但人生的苦該怎麼治?所有女人必須面臨的抉擇所有男人不該逃避的課題沒有標準解答的婚育、性別、家庭、世代等疑難雜症……都在這名女醫師的診間裡,找到一線出路一間大型醫院裡的婦產科,一位不服輸的女醫師,在她的診間和病房裡,有各式各樣的女人及女孩到來。她們是來看病,還是看心?女醫師除了開藥開刀,能不能為她們的人生開一條路?這位始終掛心病人的女醫師,更身體力行在醫療界中努力為女性擴張立足點,證明女人絕對不是「第二性」!───二十七件個案,是二十七個真實深刻的人生故事───〈初診〉我輕輕把她的T恤往上拉。呃,一個鼓脹得很厲害的下腹。「你沒有發現小腹鼓起來嗎?」「……嗯」,她有點尷尬,「我以為我發胖。」……那個腫塊,有點硬度,外表光滑,腫塊最頂端到肚臍上面兩根手指頭高度,幾乎是一個大白柚的尺寸啊!〈家〉「你還有沒有什麼事情要單獨問林醫師的?」她聽到我這一問,眼睛一亮,「有。」於是我請姑姑先到診間外面等候,讓我跟她單獨聊聊。「你要告訴林醫師什麼呢?」我稍微向前傾,像是要聽她悄悄話一樣,笑著問她。她像是個藏了祕密很久,終於可以分享的小女孩,「林醫師我告訴你喔,我懷孕了!我男朋友叫我不要講,他說等到小孩很大了再講,這樣我們就可以有貝比了。」她眼神閃亮亮,喜孜孜的。這。下。問。題。可。大。了。〈計畫〉「不是,不行啦!」婆婆耐不住,又靠過來了。「啊?什麼不行?」我裝傻。「她有糖尿病,小孩會不健康,拿掉啦!」婆婆的「主訴」也很清楚直接……「沒有喔,她懷孕前就有控制好她的血糖,也補充了葉酸,這些都已經把胎兒異常的風險降到跟一般孕婦差不多了喔!」「不行啦!拿掉啦!」婆婆再靠近診療桌一步。孕婦和她的老公臉色鐵青。我幾乎可以猜到,他們在家裡已經這樣爭執過數次了吧。〈未成熟〉二十三歲了才發現先天無子宮?怎麼會這麼晚?她和她的母親不是沒發現她到了青春期卻沒月經,她國中時期也曾經就醫,醫師因為她沒有性經驗,所以沒安排內診,只說催經看看,想當然沒催出什麼來,媽媽也就自己猜想,「結了婚就會好吧。」〈裝錯的身體〉我的門診怎會有十九歲男性?「掛錯號的吧。」我朝跟診護士笑笑。想不到,門診叫號鈴一響,病人真的走進來了。……「她」是我在門診接觸到的第一個跨性別個案。〈禮物〉「你這個不可能是便秘啦!」才正要起身幫她做檢查,看到那顆肚子,我就鐵口直斷。「你這麼大一顆肚子,假如不是懷孕的話,就麻煩了。」……那是個大概懷孕七個月尺寸的下腹,若是腫瘤的話就糟糕了。「我不可能會懷孕啦,我停經很久了。」她邊哈哈大笑邊拍拍自己的肚子。結果超音波探頭一放,就看到一張小小的臉。本書特色★這是一本女人必讀的書誰說結婚就是「修成正果」?誰說生子就是「完整生命」?在偏見和陳舊觀念的框限之下,女人從未真正擁有自己的身體。本書借女人及女孩們不曾說出口的故事,進行深刻思索及犀利論述,為所有女性提供鬆綁自我的可能。★也是一本男人愛看的書如果你身為好男人,深愛身邊的女人和女孩,願意主動瞭解和紓解她們所面臨的難題,這本書會列入你的心愛書單。★揭示台灣白色巨塔的性別生態作者以一位女醫師的角度,從醫師養成之路和職場第一手觀察切入,省思社會大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道盡台灣醫界不可說的祕密。名人推薦李欣倫《以我為器》作者,靜宜大學台文所教授林宜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楊索《我的賭徒阿爸》作者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羅融《FOUNTAIN新活水》行政副總編驚嘆推薦各方醫界女力、大腕齊聲推薦中醫師篠舞醫師:「曾思索過為什麼靜儀能用這樣的勇氣及姿態奮戰著?但透過這些文字傳來的細膩與溫柔,似乎又更了解了呢。」家珊診所吳雅穎醫師:「你相信一條導尿管就能治療巨大婦科腫瘤,或是一盒避孕藥就可以讓人有生存的勇氣嗎?靜儀筆下這些看似誇張的故事,其實都是真真實實的人生。」台大婦產科施景中醫師:「這是靜儀醫師的婦產科醫師日常,也是你我的人生,讀了餘韻無盡。」禾馨婦產科蘇怡寧醫師:「我心中的女漢子!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故事,而身為女漢子的靜儀在行醫過程中看到更多,這就是人生啊。」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看著靜儀從青澀的醫學生,蛻變為優秀的婦產科醫師與優質立委, 持續保持關懷別人的溫度,令人敬佩!」作者簡介: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購書連結:博客來 https://goo.gl/vwNmbQ誠品 https://goo.gl/RC5MCE金石堂 https://goo.gl/X6euaK讀冊 https://goo.gl/c4Ryr9(電子書) 讀墨  https://goo.gl/uZJ9Ya(電子書) 博客來 https://goo.gl/tz8S6B(電子書) 讀冊 https://goo.gl/FJQjHZ(電子書) HAMI書城  https://goo.gl/EiHUfW

+ More
【作家特寫】林靜儀談《診間裡的女人2》──掙回自己身體的藥方

【作家特寫】林靜儀談《診間裡的女人2》──掙回自己身體的藥方

立即閱讀:《診間裡的女人2》2018年9月,林靜儀還是立委,剛跨行作家,出版了《診間裡的女人》。當時正值1124愛家公投前夕,風雨欲來,社會躁動不安。林靜儀提及「以前我說服病人,說服之後我們就能往下一個療程走,現在我要說服的遠遠不止一個人。」我問她那麼一般人該如何說服跟我們立場不同的人?林靜儀的回答是勇敢也是憨膽,說我們首先不該害怕跟自己立場不同的長輩;面對歧視或謠言,當直面對決。 採訪尾聲,林靜儀還提到她想推行《優生保健法》之人工流產手術須經配偶同意修法,改為不須經配偶同意。惟當時愛家公投已煙硝四起,她囑咐我先不要寫此事。2020年12月修法浮上檯面,林靜儀將出版《診間裡的女人2》,醫病更醫心,更多幫助女性找回身體的自主權的故事。 趁此機會,我補問林靜儀修法相關問題。她提醒我們:「目前修法方向讓女性能稍微自主一點,然而修法後就算法條沒有寫必須經配偶同意,醫師在配偶不同意或不知情的情況下,會不會不同意幫這名婦女進行人工流產?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到的。」 診間之外,法律背後,我們還得面對一個與你充滿歧見的社會。《診間裡的女人2》裡,林靜儀再一次用文字向女性訴說:這是你的身體,你的人生,你的決定。 病症下的難言之隱 林靜儀轉戰政治圈之前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擔任婦產科醫師十多年。她的白袍資歷完善,專攻遺傳諮詢與青少年專科,因為看診細心,晚間門診往往到凌晨十二點。 她笑稱那個時期是在胯下生活,但身為婦科醫師要面對的不只是胯下,「婦產科除了急症外,通常不會非常困難,重點是女性面對疾病時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處理自己與社會的拉扯。」醫病,更得醫心。 「總醫師生涯快結束時,我開始看門診,有一個陰道炎的婦人求診。陰道炎是很簡單的疾病,往往是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抵抗力下降。我照著教科書上的步驟,問她最近是否太累睡眠不足,結果她就哭了。她說兒子出車禍,最近徹夜難眠。」 林靜儀說,這使她震撼,眼前來求診的女性不僅是一名病人,也是一位傷心的母親,「我照著步驟診斷,她卻丟給我這麼大的她人生的挑戰。」 2018年,她將婦科經歷寫成《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追述學醫過往,也記錄碰過的棘手病例,像是尋求陰道整形的已婚婦女、人工受孕卻想終止妊娠的媽媽,以及非預期懷孕又拿不定主意的青少女。這些病人看似離奇,但真正離奇的是讓這個女性覺得自己有病的社會。 林靜儀說,這些診間裡的女人的故事最初是她下診後寫在臉書上的日誌。「當時我有一個病人得乳癌,她婆婆竟然叫她出家。我當天心情很差,跟同事抱怨怎麼會有這麼離譜的事。醫院工作是我全部的生活,下了班,其他女性的故事就掛在我心上。我很想記住她們的某段人生經歷。」 因此,這本書也是她醫師生涯的總檢討──裡頭許多病人都是她下診後卻放心不下的,也有案例是她多年後常常回想是否有更好的處置方式。另一方面,她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讓女性明瞭身體自主。 身體自主這個概念在現今是老生常談,但林靜儀說,「許多事業學業再成功再強勢的女性,面對生育結婚就會縮回很弱的角色,不是聽爸爸媽媽的話,就是附和身邊男人。」 林靜儀舉的例子是她在診間很常見的景象:非預期懷孕的女性跟「肇事者」一起來找她,她都會問女方:「你的懷孕計畫是什麼?」更淺白的話則是:「你有打算生小孩嗎?」女方往往回頭看身後的男人,男人搖頭,女方也跟著搖頭。 書裡有另一個例子可對照──一名穆勒氏管發育異常,導致無子宮無陰道的女病人。她來看林靜儀的診,只是想確認自己「真的」沒有陰道。最後,她拒絕做人工陰道。林靜儀這樣描述那名女子的身影:「她帶著解開謎團的表情,起身跟我點了個頭,微笑了一下。」這名試著掌握自己身體的女子呼應林靜儀說的:「當女性能長出對自己的信心,很多以為的疾病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身為醫學系的異類 從醫病到醫心,有趣的是林靜儀當年真的想投身精神科。不過出於急性子使然,她傾向「藥要病除」,馬上就能看到治療結果的婦產科──豈知婦產科更多時候使不上力的是病患走出診間後的人生。 婦產科高壓力高風險,我好奇究竟有何迷人之處。霎時,林靜儀的臉亮起了光,整個人的語態也變成柔軟的質地,「因為都是女人,跟女人討論她們的困境或分享她們開心的事,很吸引我。再者,我真的可以治好她們。我陪伴這些女性度過生命的重要時刻,目睹她們家庭成立的過程。看著寶寶出生,爸爸在旁邊哭得亂七八糟,好可愛喔。」 不過,林靜儀不是一直順水順風,最初她得面對不信任的醫病關係。實習時,男病人往往因為她的性別質疑她。正式成為醫師後,遇到癌症這種大手術,也有人質疑:「你是女生欸,會開刀嗎?」成為主治醫師前幾年,也遇到產婦家屬婆婆媽媽看到她就說:「醫師這麼年輕喔?」林靜儀說,這話不是在稱讚她,沒說出口的是:「你可以嗎?」 ▲執刀中的林靜儀。婦產科其實是需要動刀的科別裡較少長刀(開刀時間極長的手術)的科,即使是大型的癌症根除手術,順利的話,都能在幾個小時內完成。(圖/林靜儀提供) 女醫師的挑戰遠較男醫師艱巨,因為女病人身上背負的家庭責任也落在女醫師身上。林靜儀說,許多女性不選擇辛苦的婦產科,常見的理由是覺得無法兼顧家庭。這對以女性主義者自許的林靜儀來說,顯然不是理所當然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去問男醫師怎麼兼顧家庭呢?難道我們都預設男醫師會拋家棄子?」同理,政治圈也是如此。 性別無所不在,從醫院給新生兒的毛毯,男生慣以藍色,女生則是粉紅色,就可略窺一二。林靜儀由是談到她的女性主義之路,「我是父母雙方家族的第一個小孩,自小沒有接受太強烈的重男輕女,加上小時候長得不好看,沒有被當作洋娃娃。到了國中,我才知道其他家庭不是這樣。最讓我印象的是,我國一都是第一名,老師就跟我說:『國二有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男生比較會,國二你就會輸給男生。』這些話讓我很不舒服,也是第一次意識到別人會因為你的生理性別給你不同待遇。」 念醫學系後,林靜儀更發現自己的性別是「異類」,「老師在課堂上希望學生不要打瞌睡,就在投影片裡放女生的清涼照。男生當然都很開心,我就想:『我呢我呢?我也在教室裡欸。』抽學伴時,我們也被跳過。彷彿我們是外人,不該闖入這裡。」就是在此時,林靜儀參加左派社團,接觸女性主義。 林靜儀的外人說,讓我想起前陣子東京醫大鬧出的歧視風波──校方為排擠女性入學,長年暗地壓低女考生成績。我可以想像林靜儀看到這則新聞,面露不以為意,同時為不公正被揭發叫好的神情。 有餘裕才有選擇權 我發現林靜儀不說「未婚懷孕」,而稱「非預期懷孕」,同時她明言討厭別人說結婚生子是「修成正果」。她說,社會隱約形成的對錯是非──例如結婚生子是正道,反之,未婚生子是歧路──往往讓女性動彈不得,「這不過是人生選擇,不是選另一條路就不好。」 進入政治圈,獲得更大的權力,能否動搖這些隱而不彰,甚至不知為何存在的價值判斷?我更想問的是,林靜儀從診間走到議事殿堂,是否發現結構早已鎖死,難以鬆動? ▲診間的子宮模型,是林靜儀看診時很愛使用的道具。(圖/林靜儀提供) 林靜儀說,步入政治圈是她可以想像的人生道路。至於能否「做更多」?她在當醫師時就發現很多問題是診間外的,同時,女性面對問題的姿態更關乎她的社經地位,「從醫我發現有機會發言的往往只有一小群人,更多人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知怎麼說。例如避孕。對一些女人來說避孕很簡單,男人不想戴套,你就把他換掉,但很多女人沒有換掉老公的能力,也就沒有發聲的權利。」 「以前我面對病人,常自問:『我給她的選擇夠不夠多?』當政治人物後,帶入這個思考,回到根本是很多女性處在相對支持少的空間,所以她們動彈不得。這不是法律明文規定就能解決的。」 林靜儀以非預期懷孕為例,指出國家對小媽媽小爸爸的政策就是給錢加輔導,但我們其實很少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意願,幫助他們做決定,「這些人往往從需要支持到缺乏支持。」 他們是國家政策無法照見的角落,因為早已被掃進社會的暗處,「如果我們認為結婚生小孩是好的,沒結婚生小孩是不好的,就永遠無法把後者當作該支持的對象。」 歸根究柢,林靜儀認為台灣社會對人生的想像太過單一,「例如催生拯救出生率,大家就是鼓勵結婚,但沒有結婚的人也會生小孩啊,就像大學女生也會懷孕。但你想想看:如果政府在大學設立托兒所,有多少人會不滿?然而,這是給女性做出不同抉擇的必要空間。」 從政後繼續走鋼索 林靜儀談女人多,聊起男性似乎都沒好話。不過,林靜儀說,女性主義也照顧男性,男性也可能是父權的受害者。她在課堂上教性別意識,問男學生:「如果你被性騷擾,你知道打給誰申訴嗎?」他們就傻了。接著,大家開始聊起曾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經驗。林靜儀說,「當男生發現自己有可能是受害者,我們就會一起努力。」 在林靜儀身上,我們可以輕易找到許多標籤,諸如進步女性、女權支持者。但林靜儀坦言,「我站在所處的位置看很多議題,也知道很多女性未必如此,她們面對這些議題時沒有信心。」 ▲採訪這天,林靜儀穿著乍看有點像白袍的上衣,而她自己的醫師服還保留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圖/鏡文學) 所以,林靜儀的故事終究不是醫者夢想診斷社會,順利摘除病灶的版本。 我想起同樣學醫的魯迅寫過篇文章〈娜拉走後怎樣〉──談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擺脫丈夫控制,選擇出走後的下場。魯迅的結論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娜拉不是墮入風塵,就是乖乖回家。女人要走出的不僅是診間,更要剪掉她身上、讓她成為傀儡玩物的線。那線往往來自最親密的人,甚至帶著期待與祝福。 訪問最後我問她想不想重披白袍?林靜儀說她一直有回醫界的想法,坦言從政的成就感不及醫師,「以前我說服病人,說服之後我們就能往下一個療程走,現在我要說服的遠遠不止一個人。」除了說服人,政治人物不免要面對攻擊,「我們習慣了接受短訊息,而非邏輯;短而錯誤的訊息容易流傳,需要脈絡的則否。」言談間顯露倦勤嗎?不如說是林靜儀一直都知道問題要夠棘手才是問題。 《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最後一篇寫林靜儀為一位體重破百的媽媽接生,接生時更意外發現是生產過程中非常危險的肩難產。當時有朋友勸她少接這種高風險高醫療事故病人,她只說:「產科醫師,就是這種一直走鋼索的行業。」從政,或許只是換了條鋼索。 林靜儀要繼續當走鋼索的人。

+ More
【主題企劃】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鏡文學獲選11部作品一次看! 

【主題企劃】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鏡文學獲選11部作品一次看! 

讓「找」故事的人遇見「說」故事的人 文化部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遴選」活動,鼓勵出版業者與原創作家持續將文學創作導入電影、電視拍攝、動漫畫創作素材及遊戲軟體開發,發揮多元出版能量,擴大市場影響力,遴選結果於7/18(五) 公布,鏡文學共11部作品獲選!讓我們一次回顧這些精采的故事! ♛入圍作品♛ (以筆畫排序)《臺北逃亡地圖》● 祁立峰《武漢大旅社》● 黃秀華《內線國度》● 黃國華《善女良男》● 石芳瑜《台北故事》● 台北人《次柳氏異聞—染輕容》● 無患子《黑風暗潮:台北金融祕辛》● 黃須白《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原名:女人的房間)● 林靜儀 (2018.8.20 出版)《殺人犯,九歲》● 啞鳴 (林明亞)《上流兒童》● 吳曉樂《平安》● 林黛嫚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