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8/4 - 8/10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除念師阿平第四部》TOP2《喜歡是深深的愛》TOP3《不是人》TOP4《無線人生》TOP5《誰怕誰》
+ More
我們在路上相會——宴平樂談《起駕,回家》
去年六月,宴平樂第九次走完大甲媽祖遶境,並將這些年的經驗寫為小說《起駕,回家》。起駕是出發,回家則是為了再出發。參加九天八夜的遶境,耗盡體力又得餐風露宿。有志者如他,年復一年參加,想必有很強烈的動機吧?然而宴平樂說,「每年都沒特別為什麼而走,還能走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起駕,回家》宴平樂著出版日期:2021/7/30融合遶境與浪子的故事宴平樂國中開始創作,之前多寫奇幻武俠。《起駕,回家》是現實中的現實題材,不但以大甲媽祖遶境為背景,更融合小時候回台中海線外婆家的經歷——海線人靠捕魚為生,每次出海都是拚搏,正如小說開篇寫的「一個浪頭打來,說翻就翻,早上出門,下午可能就回不了家的魚寮。」海的豐饒與無情,讓宴平樂體會到生命的衝突與諷刺,「小時候我常聽長輩用台語說『誰誰流走了』,表示在海上出事了。海不會管你是好人壞人或老弱婦孺,流走就是流走了。習以為常後,死亡就變成很淡的哀傷,再來是無奈。長大後我發現靠海生活的人,生命很有韌性,可是生命又很不值錢。」大海,也像酷刑,「老一輩不愛吃牡蠣,因為小時候他們都要赤手挖,傷口遇到海水會很痛。牡蠣對他們而言,不是美味,而是鮮血的記憶。」宴平樂談起海,像遙遠而沉澱的回憶。生長於此的人們不免受其影響。生命的意義在凶險的環境裡,不是與天逞凶鬥狠,就是看透生死,變得很輕很輕,「出海跟拿槍一樣危險,反過來說,一船回來也像幹一票大的,要發家致富,」也就不難想像為何海線不缺道上兄弟。這成為《起駕,回家》連結遶境與浪子的原因。《起駕,回家》講述一對好友陳肇仁、蔡正國,一個為還願一個要跑路,走上大甲媽遶境,一路上是鬼使神差的際遇,也是江湖恩怨的縮影。在路上,終究要告別,此後陳肇仁與蔡正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如同現實中人們走遶境,「儘管路是一樣的,每個人上路的方式卻不同。」因此,這是關於回家的故事,也是無法回家的故事。「我看到很多人浪子回頭,但也有很多人不想回頭,認為自己走的是成功之道。這之間的衝突很有趣,因為媽祖是穩定人的力量,但兄弟拜的是關公;海線出生的他們,原生家庭拜媽祖,長大後自己改拜關公。然而在江湖闖盪,回到家還是想追求安定,重新拜起媽祖婆。」落實在小說,便是一開始陳肇仁、蔡正國在關公面前結拜。▲宴平樂的進香旗(左)與父親幫他做的遶境推車(右)。(圖/宴平樂提供)遶境改變對生命的看法小說中血氣少年的江湖壯遊看似要展開,實則卻是走向自省的旅程。這點跟宴平樂開始走遶境的轉變有關,「以前我對陌生人比較冷漠,走媽祖遶境後,理解到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跟意義,開始比較認真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他對死亡的態度,也有了不同,「小時候死亡很日常,是淡淡的,走媽祖後才發覺生命有它的重量,開始覺得為何人命就這樣沒了?一樣是生命,為何有的人要與海爭?」走遶境如何改變宴平樂?他表示,第一年完全沒準備,走得很痛苦,燒襠(跨下內側皮膚互相摩擦,引起皮膚腫痛甚至破皮)、腳起水泡都遇上,「我爸請一位72歲走了29年的老先生帶我走,我看著他的背影一直走,只感到痛苦,沒有其他。完成後,我就想是我能力不足,所以沒能感受到別的。第二年我做了體能訓練,才有餘力體會路上風景跟人情味。走了兩年後,前輩就建議走完三年,無三不成禮。」於今已走完三個三年,宴平樂也從菜鳥階段有了些許心得,一路上的種種奇遇,讓他相信力量是人走出來的。「有一年我走到龍井還大肚,已經半夜兩點多,天氣很冷。想到廟睡覺,結果擠滿人。正當我摸摸鼻子走出來,忽然一個大叔跑向我——打扮像農夫,彷彿剛從田裡走出來——塞了兩顆地瓜給我。很神奇,他沒有要給別人,而是直接鎖定我。後來我邊走邊吃邊哭。」▲席地而睡的人們。(圖/宴平樂提供)最難熬的一次,是宴平樂感冒。「即使天氣冷,因為一直走會流很多汗,我走到吳厝時沒注意體溫掉太快,不小心感冒了。頭暈到天搖地晃,走著走著,看到一個大姐遠遠走過來,手中拿著一杯薑茶,遞給我說『喝一點會比較好。』我就沿路喝薑茶,走到了新港奉天宮。」「路上總會有人在你不行時推你一把。」宴平樂說。「參加遶境前要先『起馬』,擲筊問媽祖能不能讓你加入,聖杯的話,只要你自己不放棄,媽祖會派天兵天將保佑你走完。」在《起駕,回家》裡,這成為主角得以遇到天外救星的機關。「你可以選擇相信是遇到貴人,也可以相信是媽祖顯靈,前提是你想繼續走下去,自助才可能天助。」之後宴平樂走遶境,看到有人走路姿勢怪怪的,疑似燒襠或起水泡,都會主動幫忙,例如向燒襠的人遞上免洗三角褲,「很多人不好意思接受幫助,我們就說沒關係你收著,給它一次機會試試看。」或許信仰並非形而上的東西,走完這條路的力量,就是信仰;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他人的天兵天將。有趣的是,宴平樂的父親是民俗攝影師,頗有名氣。然而,以前他只覺得這個拿著相機追遶境、燒王船、炸寒單、蜂炮的爸爸,常常不在家,不過是回家時帶了個獎盃而已。這幾年父親反倒跟隨他的腳步,從拿攝影機的人變成攝影機裡的人一起走遶境,父子間的話變多了。小說裡陳肇仁母親幫他做的遶境推車,現實中其實是宴平樂父親做給他的。我好奇,宴平樂走遶境是受到愛好民俗活動的父親影響嗎?宴平樂不這麼認為,「老實說,我不知道他為何喜歡民俗,他也不知道我為何走遶境,我們就莫名其妙走在同一條路上。」帶著心願踏上遶境的人。(圖/宴平樂提供)信仰在荒蕪中是存是滅《起駕,回家》最終也觸碰到信仰的存否:當你所相信的不如你意,信仰還存在嗎?小說裡有人物向媽祖許願,祈求病榻中的母親康復,因而走上遶境,最終卻不如所願。宴平樂說,這其實來自遶境路上遇到的經驗,「有位船長跟他太太走了好幾年,某年船長跟太太都沒出現,只見他兒子。兒子跟我們說他媽媽重病在醫院,他向神明祈求走完媽媽就能出院。然而他出發時擲筊沒過,要過大甲溪橋時就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說媽媽走了。」這該是萬念俱灰的時刻,然而宴平樂說,「他爸爸在電話裡告訴他『承諾了,就要完成。』就這樣,他待在大甲溪橋,等過了子時,一個人走進鎮瀾宮。」是信仰推動人們,還是人推動自己的力量成為了信仰?或者,這本是一體兩面,無從追究因果。我問宴平樂還會繼續走嗎?他說每年大家分別時都會說明年見,但他總不敢說出口,因為說了就是承諾。儘管如此,宴平樂隔年都會現身,「這些年我的體會是,遶境很神奇,這麼多人朝同一個方向一起走,在這條路上全心全意。儘管我們只是在這短暫相會,等等就會分開。」然而分開仍會在路上相見。「同隊裡有個老先生對我說過『你們要把這條路傳下去,以後我投胎還要來走。』」生命本是無路的,走著走著,也就成了路。
+ More
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大甲媽祖遶境,對我來說一直有著特別的意義,做為一個天主教徒,它的存在並非信仰,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更是一條由無數人們交織而成的歷史之路。在過去,我曾挑戰過兩次,但這兩次連第一天都沒走完,甚至沒有抵達第一個大站──彰化南瑤宮,就因為過度痛苦而放棄,所以當我一直崇敬的宴平樂老師出版此書時,我毫無遲疑的將其納入必讀書單;他連續好幾年都走完八天七夜,這點讓我真心欽佩。《起駕,回家》宴平樂著出版日期:2021/7/30在這本書裡,宴平樂老師將兩條線揉合在一起,一條是大甲媽遶境本身,一條則是幾位主人翁發展的故事主線;以角色蔡正國參與一場失敗的銀樓搶案為起點,故事中的角色懷抱不同理由,加入這場八天七夜的旅行;有人是為了還願,有人是為了躲避警察,有人則只是跟著別人走;這樣充滿巧思的設計讓故事本身充滿張力,不只能讓我們了解遶境這個活動,也藉著角色們在路上的想法,體會大甲媽遶境能帶給人們的心境轉變。故事中主角團有四人,主角陳肇仁,結拜過的兄弟蔡正國,蔡正國女友王秀娟,以及幾人在遶境途中遇到的新朋友趙筱瑜;陳肇仁從小到大就崇拜充滿義氣的父親,因此非常看重好兄弟蔡正國,在故事之中,他也多次展現了自己的義氣,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蔡正國。趙筱瑜,是讓我滿意外的一個人,她的戲分並不是最重的,但存在感極強,故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她了;她不是那種會鼓勵你犯錯的人,也不是那種會縱容你犯錯的人,她是那種你犯了錯,會陪你面對懲罰的人。光就這點,就將她與蔡正國、王秀娟劃出了區分,後兩者要的,一直都是可以陪他們一起闖蕩的人,說浪漫一點叫生死與共,但在現實中,那樣的行為叫共犯。至於蔡正國,毫無疑問是個混蛋,但他也是有許多閃光點、有魅力的混蛋,他率直、勇猛,是那種你能半夜一起不戴安全帽夜衝、去撞球館跟別的學校起衝突時一起打架、偷娃娃機硬幣幫你把風的好朋友。但他與陳肇仁這樣的組合,就跟年輕時就在一起的情侶一樣,如果其中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沒成長,很容易就會開始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摩擦;好一點天天吵架,不好一點形同陌路,更不好的就是反目成仇。而偏偏八天七夜的遶境,這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苦難,以及義無反顧邁向終點的那種自我追求,是最容易讓人成長與醒悟的,於是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友,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若要問我,蔡正國有變嗎?我覺得沒有,變的不是他。只是單純的,過去一直與他並肩作戰的陳肇仁長大了,陳肇仁明白自己可以為了義氣這兩個字付出很多、很多,但義氣不是拿來做蠢事的萬用藉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有分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的,總是得做出取捨。故事中後期,陳肇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義氣,那也是他最後為蔡正國做的事情;從我們讀者的角度,當然可以批判他的作為,批判他這樣做很蠢,但我更認為這也是此故事中最巧妙的地方,故事開頭蔡正國為了賺錢參與銀樓搶案,故事裡重要轉折點陳肇仁也自己去搶了一間當鋪,兩者都是為了錢,但他們需要錢的理由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太一樣。也許這兩者都是犯法、都是惡行,有清高、不清高之分嗎?宴平樂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真正的好故事,不會告訴你何謂正確答案,而是讓讀者思考答案。至於王秀娟,我覺得反而是主角四人中最有人性的一個角色,她要的東西一直很簡單、一直很即時;她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遇到不喜歡的事就罵;雖然善妒、小心眼,但人格特質裡也有好的一面,例如遶境途中,在趙筱瑜差點撐不過風雨時,帥氣的幫她擋風擋雨;而在故事的最後,她做了屬於她的決定,這絕對是很多人不齒的,但也很真實。當一個角色真實到了極致,妳就不會用二分法說她是好人還是壞人,頂多就是帶著感傷,思考她在故事中做的那些決定究竟是好、還是壞。又或者,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對我來說,每個角色的成長曲線,一直是我看故事時第二看重的項目;這個故事很完美的鑄造了四個人,也很完美的寫出了四條曲線,他們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現實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也正因為真實,所以更好看。除了這些以外,故事中除主角群外的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魅力與作用,海口人的風土民情參入其中,真摯而且純樸;各種黑暗勢力的糾結,遶境途中多次上演的風雨欲來,是帶動故事的推力之一;更別提那些在路上偶遇的,褪去名片、服裝、年齡、經濟、社會背景後,單純為了同一目的而出發的各色人等。我自己在參與遶境時,都是以「觀光客」的身分自居,主要目的是「體驗文化」,這可能也是一份自知之明吧;而同團的長輩說過,若我是以這種理由遶境,那就很難撐完全程。的確,光是走八個小時,我就長出水泡、小腿抽筋、腳底板爆炸一樣的疼痛,睡眠不足後甚至發燒,而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我問自己最多次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受這種苦」;於是兩次的遶境,我都以撐不到彰化作為告終。但又幾年過去了,當我回頭去看著每年依然持續走完遶境的宴平樂老師,去看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好像有更年長的),依然每年都堅持走完時,我的問題變了──「為什麼他們能吃的了這些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遶境者,正如書中的角色們,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但我能從這些答案背後看見一個核心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媽祖。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也是他們在每次想放棄時,踏出下一步的動力。對於我這樣的旁觀者、對於身為另外一個宗教的人來說,這個答案其實也包含了更真誠的答案,他們都懷抱著對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認為,神明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待神明,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神明看待我們,卻只會有一種看法;只要一份宗教能讓人變好,那就是一份好的宗教;而在這八天七夜的路途上,所有人一起往前走,互相打氣、互相鼓勵,互相按摩、互相拉筋,這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動人的風景。很高興鏡文學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讀到這樣優秀的作品,《起駕,回家》不只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段由無數人文歷史共同編織出的結晶,非常值得一讀。本文作者穹魚以文字為磚,蓋起天馬行空的堡壘。社工系畢,喜讀心理學、犯罪學等書籍,對人性觀察精準。作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讓閱讀者獲得看電影般身歷其境的享受。曾以「八爪魚」為筆名,著有小說:《史上最G8除靈師》、《靈魂禁區》、《超感應拍檔》、《超能劇組,Action!》等。Facebook粉絲專頁|穹魚-八爪魚的奇幻大海鏡文學作家特寫專訪|www.mirrorfiction.com/news/182
+ More
【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7/28 - 8/3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除念師阿平第四部》TOP2《新世界倒數終部曲:舊樂園與新世界》TOP3《光之器》TOP4《不過一點野蠻》TOP5《台北故事》
+ More
讓饗宴流動——裴偉與他的《裴社長廚房手記》
▲裴偉家的迴廊一邊是塞得滿滿的書櫃,一邊外頭掛著〈心經〉和〈蘭亭集序〉。(圖/鏡週刊提供)去年四月開始,裴偉在《鏡週刊》網站連載「裴社長廚房手記」,一開始只有一兩句文字搭配食譜,到後來文字變長了,開始記人敘事。八月初更將專欄集結成書,篇幅拉長,用饗宴記錄故事,有食譜,更有家族往事、商賈軼聞。大家都說裴偉懂吃,裴偉稱自己「不是美食家,只是記下一道菜的過程。」所謂述而不作。懂這個字,也在《裴社長廚房手記》裡輻射出更多意義,懂得餐桌上的規矩與美學,餐桌下的人情與政治;懂得過世父親教給他的一道道菜;懂得成為父親是怎麼一回事。《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著吃過那麼多好料,本來我想像裴偉寫食譜有如普羅米修斯,小心翼翼從名廚那取走秘傳的食譜。怎知沒那麼戲劇化,裴偉說,「我從來不記食譜,為了寫書才回頭問廚師,他們都很大方的給我。」傳承美味與故事裴偉是《鏡週刊》社長,海洋大學航海系畢業後當過一年水手周遊列國,之後在《工商時報》當記者,一開始跑休閒產業線,當年台灣好幾家大飯店開張,裴偉都去試菜;中國大陸開放旅遊,他也是最早一批去的。「當記者一年多,我就胖了二十公斤。」穿著招牌藏藍色西裝的裴偉笑吟吟的說。裴偉最近出版《裴社長廚房手記》,書中常用「精彩」形容他遇過的好手藝。怎樣的食物稱得上「精彩」?翻開書,一開始是磅礴的宴客菜,山海樓、華國大飯店、明福台菜、漢來名人坊;還有從辜濂松到邱復生等政商名流的私房菜,盡是大開大闔餐桌氣象。裴偉卻自認「不是美食家,只是記下一道菜的過程。」怎樣記下、為何記下,關乎他書中的八個字「故事遷延,味道嬗遞」。不同的人做起相同的菜,味道因為傳承而有變化,過程中也有了更多故事。其實華麗的饗宴來自裴偉樸實的心願——教兩個兒子做菜。「前年冬天,那時台灣疫情還沒爆發,他們準備出國念書。我說留學自己做菜比較省,不如利用週末回家吃飯時我做菜你們跟著學。從煎牛排開始,怎麼化凍,怎麼撒鹽,何時翻面,我把過程po在臉書上讓他們看。慢慢的,我開始教家裡常吃的菜。剛好接近過年,就把過年吃的燻魚、十全如意菜一併教給他們。」▲裴偉進廚房仍不時穿著招牌西裝。(圖/鏡週刊提供)寫食譜接棒記憶隨著越教越多家中記憶的味道,裴偉發現時間被折疊在廚房裡了。「我爸爸在我當兵時因為癌症過世,兒子們沒見過他,對他完全不了解。家裡常煮的菜都是我爸教我的,我教給兒子,兒子也更靠近他們的祖父。」寫〈麻油香煎野生鱸鰻〉時,裴偉想起父親帶他走進家鄉基隆暖暖的溪流,「用燈光照溪中洞穴,鱸鰻被光線嚇到僵住,父親再用魚叉叉一尾手臂粗的鱸鰻。」兒子跟著裴偉將鱸鰻從中間切段,老薑切薄片,加入大火熱過的麻油,煎香薑片後取出,換煎鱸鰻,煎至焦黃再磨入岩鹽,麻油的香氣鎖入飽滿的魚肉裡,裴偉稱這味道有「滿滿的元氣與童年回憶」。他與兩個兒子循著童年的味道,在暖暖的溪水裡遇見祖父。▲麻油香煎野生鱸鰻傳承自裴偉父親,幼時父親都會帶他到故鄉基隆暖暖的溪流抓鱸鰻。(圖/鏡文學)兒子們學會裴偉的廚藝了嗎?「大致會了。過程中一定有失敗,可是你會慢慢在腦海中形成那個味道。人說富三代才懂得吃,因為長期在吃的環境下才懂得原來味道是有記憶的。我們家雖然不是大家庭,但我很注重吃,因為餐桌能維繫家庭。」怎麼維繫?「吃到屬於你的味道,很多東西就會打開,或是傳承下去。」因此裴偉招待客人時不喜歡在廚房一直忙,而是會設計好烹煮時間剛好或交錯的菜單,好有空跟人聊天。所以食物的精彩,來自做菜的人的故事,牽引吃到的、一起做的人重返舊記憶,摩挲新滋味。《裴社長廚房手記》讓饗宴伴隨記憶流動。▲裴偉喜歡一邊做菜一邊跟客人聊天,所以菜單設計得有餘裕,幾道菜之間還能出來招呼客人。(圖/鏡週刊提供)也因此,《裴社長廚房手記》有了更深層的前世今生,已逝父親的手藝。「我爸爸很愛宴客,做的都是宴客菜,我們家是山東魯菜系統,我印象最深的是燴海參。有次他請客,打算做這道菜,發現家裡盤子不夠美,就帶我去買盤子,那盤子現在還在我們家。」在廚房聆聽父親在裴偉印象裡,父親是個頗有雅興,注重生活的人,講究吃飯與餐桌禮儀。「以前我被教育筷子只能拿靠近你的,夾菜不能挑,夾起來又放回去會立刻被打。在外面吃飯,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去拿第二塊。」為何?「因為你覺得好吃,別人也會覺得好吃,多吃一塊就有人少吃。」▲回故鄉基隆的裴偉。(圖/鏡週刊提供)父親興趣廣泛,會釣魚打獵,喜歡做菜也愛養魚賞鳥,裴偉長大後也不知不覺複製了過往父親的環境。「我媽媽是教師,婚後被分配到暖暖國小教書,我們家因此搬到暖暖。到暖暖的第一個中秋節,我爸爸看上一對文鳥,就把買月餅的錢拿去買文鳥,所以他們那一年中秋是看文鳥過的。後來我也開始習慣家裡有魚在游,有鳥在叫。」現在裴偉家陽台有一整排鳴禽,頂樓還有一塊花園,做菜到一半缺什麼花擺盤,直接到頂樓去剪。用做菜貼近過往,可過往不完全美好,裴偉坦言寫家裡的菜心情很複雜,有些菜不大想碰,例如滷牛腱。「因為我爸爸跟哥哥都是肝癌過世,滷牛腱是我哥哥教我的。他在病中坐在床上指揮我怎麼滷,沒多久就走了,一寫就會想起那畫面。」此外,還有書中收錄的鯉魚掛麵。高三時裴偉面臨升學壓力,一回家父親就釣鯉魚烹鯉魚,求他聯考鯉躍龍門。「那時候年輕,不大能體會父母的愛心,總覺得這魚味道是好,但每一口都被期待,滋味太重了。」食物之所以精彩,或許也包含了回憶的苦澀。▲燴海參(左)是裴偉父親過去常做的宴客菜。滷牛腱(右)這道菜讓裴偉心情複雜,因為是病榻中的哥哥教他做的,沒多久哥哥就過世了。(圖/鏡週刊提供、鏡文學)從餐桌領悟人生裴偉常跟大人物吃飯,《裴社長廚房手記》收錄了許多政商名流的食物脾性。他們在餐桌上有何不同,是否人如其食?「懂得吃的人家,跟突然有錢的人很不一樣,像辜振甫宴客喜歡剛剛好,精緻而不過,味道不會太重,餐桌不會擺滿,或許是吃多山珍海味,反過來留心尋常食材能變出怎樣的滋味,把每一項食材都發揮到最好。辜家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坐下來旁邊一定有片酒精棉片,供客人消毒。辜仲諒一吃完,還會立刻去跟廚師說今天這頓飯哪裡好哪裡不好,說這樣廚師才會有印象。」▲(左圖)裴偉喜歡到市場買菜,「剛好買到今天要的食材,讓人感覺一整天都會很幸福,跟攤販聊天,他們都會教我處理的小方法。」(鏡週刊提供)。(右圖)裴偉(中)老家在基隆暖暖,父親(左)是公路局技師,母親(右)是小學老師。(裴偉提供)談到政治人物,裴偉想了一下說不方便舉例,但他看過那麼多總統在吃這件事上,歸納出一個道理:「懂不懂得吃,對施政很重要。我通常覺得一個不在乎每天吃什麼人,他的能力一定不大好。」道理很簡單,連生活中吃了些什麼這麼小的事都不顧,怎麼在意更龐大的事物?反之,拿捏妥當這些小事,大抵能更細膩的處理國家大事。▲裴偉喜歡跟攤販討論,例如豬肚怎麼洗,豬肝怎樣處理才會嫩,「好吃的東西我會記住,希望這味道回到我的餐桌。」(圖/鏡週刊提供)種花做菜雙哲學裴偉常舉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當作治理的標準。「時間是美食的必備條件,時間到,味自美。管理也是一樣,忌諱翻攪,要有耐心。」他把管理分成兩種,種花跟做菜。「老闆如果是用種花心態來管理,員工會很痛苦。你知道蓮霧為何甜嗎?因為農民在蓮霧周圍畫出一圈鏟斷根系,又用水淹果樹,讓蓮霧以為生命受威脅,得開出最甜的果實來繁衍。又如種花,也需要剪枝,才能開得漂亮。所以種花哲學是殘酷的。如果老闆的管理心態是做菜,就會懂得等待有潛力的人。」那麼裴偉管理鏡週刊,是依循哪種哲學?裴偉說,「我會做菜,家裡還有一個花園。」▲裴偉家的頂樓花園。(圖/鏡週刊提供)《裴社長廚房手記》除了出書,目前已在網上連載一百多篇。我好奇,一年多來父子齊進廚房,感情有因此更好嗎?裴偉老實的說,「不知道。」「跟父親一起做一件事,感情會進步嗎?對我來說,是否定的。因為在我記憶裡,我爸爸帶我從事他的嗜好,我都是不愉快的。例如以前他養魚,那時設備不像現在先進,我跟哥哥每週都要去山邊挑水,很辛苦。爸爸的喜好變成我們的負擔。我發現我也有這傾向,教兒子做菜就變得很嚴格,我怕重蹈我爸爸覆轍。」我想起裴偉一再說的,他不是美食家,他只是記下父親做菜的樣子。關於父親的記憶,有美好的,也有不那麼愉快的,有想成為的,也有害怕成為的。▲一身藏藍色西裝是裴偉的招牌打扮。(圖/鏡週刊提供)(本文受訪者裴偉為《鏡週刊》社長、精鏡傳媒董事長)購書連結博客來|【已完售】https://bit.ly/3hSPBFm(獨家作者親簽+德國WMF料理剪刀黑色款贈品特別版)https://bit.ly/3hOPavN(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裴社長廚房手記》懷念吟松閣的暖胃麻油雞飯!料理教學不藏私全公開
《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著出版日期:2021.8.6最近好愛做酒家菜!其實是多買了長糯米,做了紅蟳米糕後,直接想到「吟松閣」的「麻油雞飯」,想到非做不可的程度。以前一、兩個月總會去一趟北投吟松閣,長長彎延的山坡,亭台樓閣日式花園,有溫泉、有道地的酒家菜。晚上的飯局,我都是4點多先去泡湯,身子熱呼呼地回到榻榻米包廂,或坐或臥,看紙門外的錦鯉。入夜燈光亮了起來,那卡西演奏起來,人客喧鬧了起來,麻油雞飯熱騰騰上桌,時間彷彿靜止在麻油香氣冒煙的那一剎那。多可惜啊!吟松閣後來因為家族產業有些紛爭,停止營業。老師傅走了,內將散了,建築物仍在,但風華褪去了。一直好期待吟松閣能再起,可多年未聞信息,只能算了。要吃麻油雞飯,自己做。坊間流傳的麻油雞飯有白米飯電鍋版和長糯米油飯版。我要尋找記憶中的吟松閣味道,做的是糯米飯,而非電鍋版。準備長糯米泡水6小時,入蒸鍋蒸20分鐘(米Q)到30分鐘(米軟)。另起一鍋,用麻油爆香紅蔥頭及老薑絲,放入雞腿塊快炒,加米酒煮熟,薄加鹽即可,拌入糯米中,充分拌勻即可起鍋。有的餐廳此時會回鍋再蒸一下,但我不喜歡糯米過熟的黏糊感覺,而且以前問過吟松閣的內將,她悄悄告訴我,像炒油飯般,拌到剛好即可,不要再蒸了。天氣冷了,來碗熱呼呼的麻油雞飯吧!雞肉嫩、薑酒香。當麻油熱氣冒煙湧上的剎那,彷彿人聲歌聲又在吟松閣響起。糯米飯吸飽麻油雞的精華,非常好吃。這道菜好做又實吃,可以常做。材料土雞腿5隻去骨切塊老薑切絲紅蔥頭切末長糯米1斤麻油適量米酒適量步驟Step1:長糯米泡水6小時,入蒸鍋蒸30分鐘。倒入盆內。Step2:另起一鍋,麻油爆香紅蔥頭及老薑絲。Step3:放入雞腿塊快炒,加米酒煮熟,薄加鹽。Step4:將雞塊撈起,麻油湯汁徐徐拌入糯米中,不要全倒下去,一面倒一面拌,充分拌勻即可。Step5:油飯先裝盤,雞塊排在飯上,上桌。影音教學作者簡介裴偉《鏡週刊》、《鏡文學》董事長。海洋大學航海系畢業後做過一年水手,後擔任《工商時報》記者、《明日報》副總編輯、《壹週刊》總編輯兼社長,自此被眾人稱為「社長」。喜歡花草尤其食物,父親在時向父親學菜,父親不在則將技藝/記憶傳給雙胞胎兒子。平日吃遍美食,又常向餐廳名廚請教,學會後分享於臉書,迴響熱烈。《裴社長廚房手記》是他的第一本書。–本書是裴社長的廚房心得,也是一位父親蒐羅天下美味,傳承給孩子的料理筆記★台塑牛小排真正祕方,飲食名人、米其林大廚料理訣竅親手複製分享★是舌尖上的媒體人故事、也是為了孩子打造的廚房課本★每道菜皆有詳細步驟圖解,一步步照著做就能複製美味【詹宏志、蔡珠兒、辜仲諒專序推薦】–喜歡麻油雞飯的你,可能還會喜歡紅蟳海鮮米糕、魷魚螺肉蒜、麻油腰花、麻油香煎野生鱸鰻...想知道更多食譜📘《裴社長廚房手記》預購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誠品|https://bit.ly/3rBYYwr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從廚房手記品嘗裴社長的人生滋味——辜仲諒專序推薦《裴社長廚房手記》
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說起我跟裴偉認識的淵源,要回溯到我父親在一九七五年受聘為行政院顧問開始,他戮力推動台灣的經貿外交事業,常為爭取國際地位而奔波海外,期間常有裴偉隨行採訪的身影,那時他是位報社記者,因為採訪而與我父親結緣。一九九四年,前總統李登輝到東南亞進行「破冰之旅」,我父親也是出訪成員之一,在印尼停留時的某天晚上,他邀裴偉一起去吃當地最有名氣的牛尾湯。那晚,他們暢談盡歡之餘,一口氣連續喝了兩碗,這就是書裡〈辜濂松:印尼牛尾湯〉一篇的由來。回想起來,裴偉和我父親不只是採訪上的關係,也多了朋友的交情。日前吾孫的滿月酒,裴偉也撥冗出席,這樣算來,他與我們辜家四代都有一分情誼。說到做菜,記得我幼時跟著父親「繞著地球跑」,進行外交征戰,每次出訪,家裡的廚師必定一路隨行,父親一方面顧及同行成員身處異鄉,想念道地家鄉菜的心情,另一方面,想藉此找機會讓外國人吃到「中華料理」,透過美食「讓世界看得見台灣」。而且我從父親身上還學到對食物的珍惜,印象中,每次開會沒吃完的菜,他一定全部打包,這常常就是我們的下一餐。現代人食物得來容易,有時就忘了對它的尊重。我旅居日本期間,有次在一間店吃飯,門口突然一位客人進來,廚師探頭一看,發現這位客人滿臉疲憊,加上身上穿著,察覺他是歷經長途跋涉的旅人,於是料理時,廚師特地把麵條煮久一點,而旅人用餐時,就可不費力的咀嚼進食,不知不覺間,身心靈都滿足了。從這細微的動作,我看到日本職人對烹飪的執著,和極力發揮菜餚精髓的精神。二○○八年,我回到台灣,接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職務,開始有機會到偏鄉看看孩子的生活。有次和企業界的弟兄們到花蓮,與棒球隊的小球員一起吃飯,當天特別請阿美族朋友安排烤山豬,一時香味四溢,大家都食指大動,但只有一位同桌小朋友愁容滿面,美食當前卻彷彿食不知味,一問之下,才知道不久前和她相依為命的阿嬤因病過世,等於是失去生活的全部。我驟然體悟,食物僅為溫飽,而要人生完滿,才能品嘗真正的個中滋味。裴偉多年來以他過人的新聞敏銳度,穿梭社會各階層的大廚、小販之間,只有充分理解他們的人生,才能道出真正的澎湃滋味。這本廚房手記一共介紹六十七道菜餚,我請廚師照著做出其中幾道,品嘗之後,最傳統的台灣古早味—菜脯蛋,反倒讓我印象最深刻。過去與父親出訪,或是工作因素,經常吃到各地美食,不過年過半百,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家鄉菜,它勾起我兒時的滋味,還有跟家人相處的記憶。今天這本書出版,要歸功裴偉的博聞強記,他善於採訪、結交朋友,因此不論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樂於傳授獨家祕方,然後透過他流暢的文字描述,寫出每道菜餚的由來與作法,書裡除了有西式經典名菜,華人八大料理更是盡入其中,完全不藏私,所以我也願意把人生食譜初序的經驗獻給他。若各方有緣人看到這本書,不但可將大江南北的珍饈祕笈化作佳餚收錄腹中,亦能和裴偉同遊他的大千奇遇,豈不快哉!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鏡文學出版】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
《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著出版日期:2021.8.6這是被媒體業耽誤的大廚!台塑牛小排真正祕方、米其林餐廳人氣料理裴社長寫給孩子的家傳食譜,毫不藏私完全公開不論功夫菜或家常菜,一步步教你完美複製【詹宏志、蔡珠兒、辜仲諒專序推薦】本書是裴社長的廚房心得,也是一位父親蒐羅天下美味傳承給孩子的料理筆記裴社長走遍四方、也吃遍四方,他愛吃、懂吃,更愛下廚分享自己的手藝。多年媒體業經驗與問到底的個性,讓他學到了許多食譜祕訣,也常在私人臉書與烹飪社團中鉅細靡遺分享當天做了什麼好菜,向誰請教來的關鍵步驟、當然還有美食背後的採訪趣聞,和自身的成長故事。本書精選裴社長做過的六十餘道料理,包含原版台塑牛小排、經典酒家菜魷魚螺肉蒜、山海樓紅蟳海鮮米糕,華國飯店招牌的潮州滷水,也有明福台菜阿珠姐親自提點訣竅的煎豬肝、炒米粉等家常小菜。更有如白先勇、辜仲諒,各界名人記憶中難忘的味道。當然,裴家限定的壓箱家族料理,在本書也一併公開,歡迎複製分享。本書特色*台塑牛小排真正祕方,飲食名人、米其林大廚料理訣竅親手複製分享*是舌尖上的媒體人故事、也是為了孩子打造的廚房課本*每道菜皆有詳細步驟圖解,一步步照著做就能複製美味*雙面書衣(裴社長版封面、紅蟳海鮮米糕版封面)典藏軟精裝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SPBFm(獨家作者親簽+德國WMF料理剪刀黑色款贈品特別版)https://bit.ly/3hOPavN(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7/21 - 7/27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新世界倒數終部曲:舊樂園與新世界》TOP2《雲端副作用》TOP3《不過一點野蠻》TOP4《深夜的第六張牌》第一部航行TOP5《極簡人的雜物虐殺手冊》
+ More
【鏡文學出版】起駕,回家
《起駕,回家》宴平樂著出版日期:2021/7/30★作者宴平樂跟隨大甲媽祖遶境有九年之久,細膩刻劃大甲媽祖遶境的地方事物、人情,充分展現濃厚且特殊的臺灣宗教風情,即使沒有遶境經驗的人,也能身歷其境。三百顆「鴨頭」、一把仿九○手槍、一樁銀樓搶案、一群追殺來的「賊頭」換帖兄弟隨著大甲媽鑾轎起駕,踏上遶境之路——一個來還願、另一個卻是來跑路!?陳肇仁與蔡正國,兩人結拜兼換帖的兄弟,從小生活在魚寮邊,理所當然地循著父輩混跡幫派,菸、酒不離口,偶爾還有女人與槍枝。陳肇仁幼時歷經一場劫難,母親苦求媽祖,「阿仁若平安無逮誌,成年後便跟著媽祖走一趟八天七夜的遶境」,媽祖允諾了。這一天,是陳肇仁跟著媽祖遶境啟程的日子,斗笠、袖套、背包、推車,萬事俱備,誰知才出門就見連滾帶爬的蔡正國,口袋掉出一把仿製九○手槍,遠方傳來警笛聲:陳肇仁心裡有底,一把將斗笠蓋在蔡正國頭上──黑道流氓變身虔誠信徒,這時候只有混進成千上萬的信徒隊伍往南走,才能躲避四處追查的警察!缺乏睡眠、雙腿抽筋、腳趾起水泡;只能睡路邊、在貨車裡洗澡、接受沿途信徒的食物;遇見心動的馬尾女孩、謎樣般的阿婆、半路殺出的黑道大哥、把鞋子當掉做跑路費……蔡正國:「我是來跑路的,不是來遶境的,如果你要去你就自己去。」陳肇仁:「我是來遶境的,不是來跑路的,媽祖婆有去的地方,我就必須去。」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看似就要在這一趟繞境大逃亡中,跟著媽祖走上不同人生路……作者簡介宴平樂1984年生,台中清水人,一個畢業於電機工程系的小說創作者。全程行腳大甲媽遶境九年,至今仍在努力詮釋這段士農工商日常的朝聖之路,曾獲百萬輕小說徵文比賽第二名、第二屆兩岸青年網路文學獎一等獎。曾出版《天行眾》、《星耀學園》、《官將》、《與媽祖有約》等作品。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wOTaAY(獨家贈品版:【鎮瀾宮】符令抗滑魔力貼)誠品:https://bit.ly/3BnSlSZ金石堂:https://bit.ly/3hNLbjh讀冊:https://bit.ly/3eyujuK
+ More
153106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