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江湖和武林就在廟會裡。」——宴平樂《起駕,回家》媽祖遶境新.信仰類型小說完全廣播劇化!

「現代人的江湖和武林就在廟會裡。」——宴平樂《起駕,回家》媽祖遶境新.信仰類型小說完全廣播劇化!

鏡文學出版作品、宴平樂的媽祖遶境民俗公路小說《起駕,回家》改編之同名廣播劇,將於四月大甲媽祖遶境時,全集數一次上線中央廣播電台。由兩屆金鐘廣播獎得主李正純製作的中央廣播電台《起駕,回家》廣播劇,故事描寫被Discovery譽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取材自宴平樂本人走在媽祖腳後九年,一步一步田調而來的公路故事。這是宴平樂的首部寫實風格長篇小說,也是宴平樂數次登上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排行榜後的首部改編作品。《起駕,回家》一書,說的是兩個在台中魚寮邊長大的結拜兄弟阿仁和土豆,他們自小跟著大人們混入幫派,在菸酒、女人和槍枝中生活。兒時體弱的阿仁,曾由母親向媽祖苦求,阿仁若是康復,成年後便跟著媽祖遶境八天七夜,以求還願,而阿仁的媽媽,也努力地把阿仁帶回正途。成年這天的阿仁,斗笠和袖套、背包和推車,準備齊全,正要出門,但一出門,就有一人連滾帶爬,掉出手槍,那人正是搶了銀樓的土豆,此時遠方的警笛越來越近,二人的人生觀也自此越走越遠⋯⋯。聽到《起駕,回家》的廣播劇,即將在四月與大甲媽祖遶境同時上線的情報時,宴平樂高興地表示,相當期待聽到自己的作品如何以聲音呈現。他說:「特別是裡面的台語對白,不知道會不會是我們台中海口腔。」而文壇上聽見宴平樂的名聲,先是那寫作者無人企及、真正著作等身的百本作品。從《蒼冥戟》到《箭翎紋》,再從《穿越到異世界的我,變成王儲們的玩物了。》到《復仇之前,先在魔法學園裡開個後宮吧!》,彷彿宴平樂一人就是武林,每早九點半到每晚六點,天天一萬字,寫的是門派不同的故事,練的是底子不同的功夫,寫著練著,時機到了,宴平樂交出了直視自身媽祖信仰、九年媽祖遶境經驗而生的102號作品:《起駕,回家》。但見到身高185公分的宴平樂本人時,再計算他的102號作品《起駕,回家》書本厚度1.7公分,「著作等身」的概念又有些微妙,於是我們的問題便成了宴平樂與著作等身的距離。高大、壯碩且自帶江湖氣息的宴平樂笑了出來,他說:「是是是,我會再努力多寫一點。」《起駕,回家》中的「江湖」前所未見,它不架空、不浪漫,相反地非常寫實;它很公路、很地方、很生活,另外,還很媽祖。但問宴平樂這大量的細節和設計從何而來,我們得到了:「這些多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這樣的答案。即使是書中那個,跑路帶槍拿鞋子去當鋪當這般的超現實故事,其原型也是宴平樂的親戚,留下隻鞋子,意思是「我跑路但我會回來」的詩意,就出自台中海線人家身上。「現代人的江湖和武林就在廟會裡。」他說。「那你怎麼不江也不湖地長成個寫作的人?」我們問。「我不會走錯路的,因為我跟著媽祖婆走。」說這話時,他的眼鏡彷彿亮了起來。宴平樂這麼說,我們也只好問一個最本質的問題:「那麼,你信媽祖嗎?」出了一本媽祖小說《起駕,回家》、一本媽祖散文《與媽祖有約》的宴平樂,或許是目前全台灣最具媽祖虔誠信仰的符號性人物之一,他是這樣回答的:「其實走了九年之後,下次就是第十年,正好到了一個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媽祖信仰是什麼?』是有求必應嗎?媽祖給過我幾次神蹟。第一次是保佑我考上我當時根本考不上的大甲高工電機工程;第二次是保佑我小說暢銷;第三次是我爸許願我去上班,而那非常文組的工作就自己找上我;第四次是我媽的癌症甚至治好了。我就想,信仰不是條件交換,但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呢?我還信媽祖嗎?下一次去走的時候,我會試著去找這個答案。」宴平樂在訪談的最後,留下了另一個信仰的悖論,各位讀者也可以在收聽《起駕,回家》廣播劇時,感覺媽祖、感覺信仰,走在香火連天的公路上,找一個和自己等身的答案。《起駕,回家》廣播劇製作人|李正純播出|中央廣播電台播出時間|四月原作|宴平樂出版|鏡文學

+ More
我們在路上相會——宴平樂談《起駕,回家》

我們在路上相會——宴平樂談《起駕,回家》

去年六月,宴平樂第九次走完大甲媽祖遶境,並將這些年的經驗寫為小說《起駕,回家》。起駕是出發,回家則是為了再出發。參加九天八夜的遶境,耗盡體力又得餐風露宿。有志者如他,年復一年參加,想必有很強烈的動機吧?然而宴平樂說,「每年都沒特別為什麼而走,還能走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起駕,回家》宴平樂 著出版日期:2021/7/30融合遶境與浪子的故事宴平樂國中開始創作,之前多寫奇幻武俠。《起駕,回家》是現實中的現實題材,不但以大甲媽祖遶境為背景,更融合小時候回台中海線外婆家的經歷——海線人靠捕魚為生,每次出海都是拚搏,正如小說開篇寫的「一個浪頭打來,說翻就翻,早上出門,下午可能就回不了家的魚寮。」海的豐饒與無情,讓宴平樂體會到生命的衝突與諷刺,「小時候我常聽長輩用台語說『誰誰流走了』,表示在海上出事了。海不會管你是好人壞人或老弱婦孺,流走就是流走了。習以為常後,死亡就變成很淡的哀傷,再來是無奈。長大後我發現靠海生活的人,生命很有韌性,可是生命又很不值錢。」大海,也像酷刑,「老一輩不愛吃牡蠣,因為小時候他們都要赤手挖,傷口遇到海水會很痛。牡蠣對他們而言,不是美味,而是鮮血的記憶。」宴平樂談起海,像遙遠而沉澱的回憶。生長於此的人們不免受其影響。生命的意義在凶險的環境裡,不是與天逞凶鬥狠,就是看透生死,變得很輕很輕,「出海跟拿槍一樣危險,反過來說,一船回來也像幹一票大的,要發家致富,」也就不難想像為何海線不缺道上兄弟。這成為《起駕,回家》連結遶境與浪子的原因。《起駕,回家》講述一對好友陳肇仁、蔡正國,一個為還願一個要跑路,走上大甲媽遶境,一路上是鬼使神差的際遇,也是江湖恩怨的縮影。在路上,終究要告別,此後陳肇仁與蔡正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如同現實中人們走遶境,「儘管路是一樣的,每個人上路的方式卻不同。」因此,這是關於回家的故事,也是無法回家的故事。「我看到很多人浪子回頭,但也有很多人不想回頭,認為自己走的是成功之道。這之間的衝突很有趣,因為媽祖是穩定人的力量,但兄弟拜的是關公;海線出生的他們,原生家庭拜媽祖,長大後自己改拜關公。然而在江湖闖盪,回到家還是想追求安定,重新拜起媽祖婆。」落實在小說,便是一開始陳肇仁、蔡正國在關公面前結拜。▲宴平樂的進香旗(左)與父親幫他做的遶境推車(右)。(圖/宴平樂提供)遶境改變對生命的看法小說中血氣少年的江湖壯遊看似要展開,實則卻是走向自省的旅程。這點跟宴平樂開始走遶境的轉變有關,「以前我對陌生人比較冷漠,走媽祖遶境後,理解到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跟意義,開始比較認真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他對死亡的態度,也有了不同,「小時候死亡很日常,是淡淡的,走媽祖後才發覺生命有它的重量,開始覺得為何人命就這樣沒了?一樣是生命,為何有的人要與海爭?」走遶境如何改變宴平樂?他表示,第一年完全沒準備,走得很痛苦,燒襠(跨下內側皮膚互相摩擦,引起皮膚腫痛甚至破皮)、腳起水泡都遇上,「我爸請一位72歲走了29年的老先生帶我走,我看著他的背影一直走,只感到痛苦,沒有其他。完成後,我就想是我能力不足,所以沒能感受到別的。第二年我做了體能訓練,才有餘力體會路上風景跟人情味。走了兩年後,前輩就建議走完三年,無三不成禮。」於今已走完三個三年,宴平樂也從菜鳥階段有了些許心得,一路上的種種奇遇,讓他相信力量是人走出來的。「有一年我走到龍井還大肚,已經半夜兩點多,天氣很冷。想到廟睡覺,結果擠滿人。正當我摸摸鼻子走出來,忽然一個大叔跑向我——打扮像農夫,彷彿剛從田裡走出來——塞了兩顆地瓜給我。很神奇,他沒有要給別人,而是直接鎖定我。後來我邊走邊吃邊哭。」▲席地而睡的人們。(圖/宴平樂提供)最難熬的一次,是宴平樂感冒。「即使天氣冷,因為一直走會流很多汗,我走到吳厝時沒注意體溫掉太快,不小心感冒了。頭暈到天搖地晃,走著走著,看到一個大姐遠遠走過來,手中拿著一杯薑茶,遞給我說『喝一點會比較好。』我就沿路喝薑茶,走到了新港奉天宮。」「路上總會有人在你不行時推你一把。」宴平樂說。「參加遶境前要先『起馬』,擲筊問媽祖能不能讓你加入,聖杯的話,只要你自己不放棄,媽祖會派天兵天將保佑你走完。」在《起駕,回家》裡,這成為主角得以遇到天外救星的機關。「你可以選擇相信是遇到貴人,也可以相信是媽祖顯靈,前提是你想繼續走下去,自助才可能天助。」之後宴平樂走遶境,看到有人走路姿勢怪怪的,疑似燒襠或起水泡,都會主動幫忙,例如向燒襠的人遞上免洗三角褲,「很多人不好意思接受幫助,我們就說沒關係你收著,給它一次機會試試看。」或許信仰並非形而上的東西,走完這條路的力量,就是信仰;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他人的天兵天將。有趣的是,宴平樂的父親是民俗攝影師,頗有名氣。然而,以前他只覺得這個拿著相機追遶境、燒王船、炸寒單、蜂炮的爸爸,常常不在家,不過是回家時帶了個獎盃而已。這幾年父親反倒跟隨他的腳步,從拿攝影機的人變成攝影機裡的人一起走遶境,父子間的話變多了。小說裡陳肇仁母親幫他做的遶境推車,現實中其實是宴平樂父親做給他的。我好奇,宴平樂走遶境是受到愛好民俗活動的父親影響嗎?宴平樂不這麼認為,「老實說,我不知道他為何喜歡民俗,他也不知道我為何走遶境,我們就莫名其妙走在同一條路上。」帶著心願踏上遶境的人。(圖/宴平樂提供)信仰在荒蕪中是存是滅《起駕,回家》最終也觸碰到信仰的存否:當你所相信的不如你意,信仰還存在嗎?小說裡有人物向媽祖許願,祈求病榻中的母親康復,因而走上遶境,最終卻不如所願。宴平樂說,這其實來自遶境路上遇到的經驗,「有位船長跟他太太走了好幾年,某年船長跟太太都沒出現,只見他兒子。兒子跟我們說他媽媽重病在醫院,他向神明祈求走完媽媽就能出院。然而他出發時擲筊沒過,要過大甲溪橋時就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說媽媽走了。」這該是萬念俱灰的時刻,然而宴平樂說,「他爸爸在電話裡告訴他『承諾了,就要完成。』就這樣,他待在大甲溪橋,等過了子時,一個人走進鎮瀾宮。」是信仰推動人們,還是人推動自己的力量成為了信仰?或者,這本是一體兩面,無從追究因果。我問宴平樂還會繼續走嗎?他說每年大家分別時都會說明年見,但他總不敢說出口,因為說了就是承諾。儘管如此,宴平樂隔年都會現身,「這些年我的體會是,遶境很神奇,這麼多人朝同一個方向一起走,在這條路上全心全意。儘管我們只是在這短暫相會,等等就會分開。」然而分開仍會在路上相見。「同隊裡有個老先生對我說過『你們要把這條路傳下去,以後我投胎還要來走。』」生命本是無路的,走著走著,也就成了路。

+ More
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大甲媽祖遶境,對我來說一直有著特別的意義,做為一個天主教徒,它的存在並非信仰,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更是一條由無數人們交織而成的歷史之路。在過去,我曾挑戰過兩次,但這兩次連第一天都沒走完,甚至沒有抵達第一個大站──彰化南瑤宮,就因為過度痛苦而放棄,所以當我一直崇敬的宴平樂老師出版此書時,我毫無遲疑的將其納入必讀書單;他連續好幾年都走完八天七夜,這點讓我真心欽佩。《起駕,回家》宴平樂 著出版日期:2021/7/30在這本書裡,宴平樂老師將兩條線揉合在一起,一條是大甲媽遶境本身,一條則是幾位主人翁發展的故事主線;以角色蔡正國參與一場失敗的銀樓搶案為起點,故事中的角色懷抱不同理由,加入這場八天七夜的旅行;有人是為了還願,有人是為了躲避警察,有人則只是跟著別人走;這樣充滿巧思的設計讓故事本身充滿張力,不只能讓我們了解遶境這個活動,也藉著角色們在路上的想法,體會大甲媽遶境能帶給人們的心境轉變。故事中主角團有四人,主角陳肇仁,結拜過的兄弟蔡正國,蔡正國女友王秀娟,以及幾人在遶境途中遇到的新朋友趙筱瑜;陳肇仁從小到大就崇拜充滿義氣的父親,因此非常看重好兄弟蔡正國,在故事之中,他也多次展現了自己的義氣,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蔡正國。趙筱瑜,是讓我滿意外的一個人,她的戲分並不是最重的,但存在感極強,故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她了;她不是那種會鼓勵你犯錯的人,也不是那種會縱容你犯錯的人,她是那種你犯了錯,會陪你面對懲罰的人。光就這點,就將她與蔡正國、王秀娟劃出了區分,後兩者要的,一直都是可以陪他們一起闖蕩的人,說浪漫一點叫生死與共,但在現實中,那樣的行為叫共犯。至於蔡正國,毫無疑問是個混蛋,但他也是有許多閃光點、有魅力的混蛋,他率直、勇猛,是那種你能半夜一起不戴安全帽夜衝、去撞球館跟別的學校起衝突時一起打架、偷娃娃機硬幣幫你把風的好朋友。但他與陳肇仁這樣的組合,就跟年輕時就在一起的情侶一樣,如果其中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沒成長,很容易就會開始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摩擦;好一點天天吵架,不好一點形同陌路,更不好的就是反目成仇。而偏偏八天七夜的遶境,這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苦難,以及義無反顧邁向終點的那種自我追求,是最容易讓人成長與醒悟的,於是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友,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若要問我,蔡正國有變嗎?我覺得沒有,變的不是他。只是單純的,過去一直與他並肩作戰的陳肇仁長大了,陳肇仁明白自己可以為了義氣這兩個字付出很多、很多,但義氣不是拿來做蠢事的萬用藉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有分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的,總是得做出取捨。故事中後期,陳肇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義氣,那也是他最後為蔡正國做的事情;從我們讀者的角度,當然可以批判他的作為,批判他這樣做很蠢,但我更認為這也是此故事中最巧妙的地方,故事開頭蔡正國為了賺錢參與銀樓搶案,故事裡重要轉折點陳肇仁也自己去搶了一間當鋪,兩者都是為了錢,但他們需要錢的理由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太一樣。也許這兩者都是犯法、都是惡行,有清高、不清高之分嗎?宴平樂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真正的好故事,不會告訴你何謂正確答案,而是讓讀者思考答案。至於王秀娟,我覺得反而是主角四人中最有人性的一個角色,她要的東西一直很簡單、一直很即時;她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遇到不喜歡的事就罵;雖然善妒、小心眼,但人格特質裡也有好的一面,例如遶境途中,在趙筱瑜差點撐不過風雨時,帥氣的幫她擋風擋雨;而在故事的最後,她做了屬於她的決定,這絕對是很多人不齒的,但也很真實。當一個角色真實到了極致,妳就不會用二分法說她是好人還是壞人,頂多就是帶著感傷,思考她在故事中做的那些決定究竟是好、還是壞。又或者,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對我來說,每個角色的成長曲線,一直是我看故事時第二看重的項目;這個故事很完美的鑄造了四個人,也很完美的寫出了四條曲線,他們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現實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也正因為真實,所以更好看。除了這些以外,故事中除主角群外的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魅力與作用,海口人的風土民情參入其中,真摯而且純樸;各種黑暗勢力的糾結,遶境途中多次上演的風雨欲來,是帶動故事的推力之一;更別提那些在路上偶遇的,褪去名片、服裝、年齡、經濟、社會背景後,單純為了同一目的而出發的各色人等。我自己在參與遶境時,都是以「觀光客」的身分自居,主要目的是「體驗文化」,這可能也是一份自知之明吧;而同團的長輩說過,若我是以這種理由遶境,那就很難撐完全程。的確,光是走八個小時,我就長出水泡、小腿抽筋、腳底板爆炸一樣的疼痛,睡眠不足後甚至發燒,而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我問自己最多次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受這種苦」;於是兩次的遶境,我都以撐不到彰化作為告終。但又幾年過去了,當我回頭去看著每年依然持續走完遶境的宴平樂老師,去看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好像有更年長的),依然每年都堅持走完時,我的問題變了──「為什麼他們能吃的了這些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遶境者,正如書中的角色們,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但我能從這些答案背後看見一個核心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媽祖。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也是他們在每次想放棄時,踏出下一步的動力。對於我這樣的旁觀者、對於身為另外一個宗教的人來說,這個答案其實也包含了更真誠的答案,他們都懷抱著對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認為,神明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待神明,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神明看待我們,卻只會有一種看法;只要一份宗教能讓人變好,那就是一份好的宗教;而在這八天七夜的路途上,所有人一起往前走,互相打氣、互相鼓勵,互相按摩、互相拉筋,這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動人的風景。很高興鏡文學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讀到這樣優秀的作品,《起駕,回家》不只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段由無數人文歷史共同編織出的結晶,非常值得一讀。本文作者穹魚以文字為磚,蓋起天馬行空的堡壘。社工系畢,喜讀心理學、犯罪學等書籍,對人性觀察精準。作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讓閱讀者獲得看電影般身歷其境的享受。曾以「八爪魚」為筆名,著有小說:《史上最G8除靈師》、《靈魂禁區》、《超感應拍檔》、《超能劇組,Action!》等。Facebook粉絲專頁|穹魚-八爪魚的奇幻大海鏡文學作家特寫專訪|www.mirrorfiction.com/news/182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