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主婦殺人事件——青山曉談《宛如處女》與《露營殺人事件》

宛如主婦殺人事件——青山曉談《宛如處女》與《露營殺人事件》

青山曉新作《宛如處女》、《露營殺人事件》寫謀殺巧藝,以及普通人成魔的悲劇。在此之前,她寫愛情、玄幻,十七歲時甚至出版過一本言情小說。談及這段經歷,原來青山曉有個專職寫言小的姑姑,「當時姑姑一出版就寄給我看,從來不問我感想,就這樣一直寄給我,前後出版了二十多本。後來我跟著寫,連當時寫言情小說的筆名都是姑姑取的。」 姑姑於今何在?「研究紫微斗數跟佛理。」聽起來她姑姑用旖旎前半生作水露,供養後半生寂無境地。那麼青山曉自己呢?從愛情玄幻到血腥暴烈;現今四十多歲,平常是家庭主婦,結婚十多年,還有三個小孩,她又是怎樣開始磨刀霍霍。當母性成為血性,宛如主婦的文字殺人事件。《露營殺人事件》青山曉著憧憬謀殺這件事「以前年輕憧憬愛情,談了戀愛結了婚就會憧憬謀殺。」青山曉開玩笑說。「現在我早上起床把三個小孩送出門,接著整理家務,直到晚上十點她們睡著才寫東西,寫到十二點、一點。」文字產出看似穩定,其實青山曉的創作之路歷經幾次斷裂。1992年,十七歲的青山曉出版第一本言情小說,遇到網路小說興起,言小市場調整,後續幾本都被出版社退稿。上了大學,她忽然喪失書寫的欲望,「當時完全放棄寫小說的念頭,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寫的了,萌生『或許我沒有寫小說才能』的想法。」2006年,她到明日工作室當數位編輯,動念寫恐怖小說,然而她說自己寫恐怖的東西會忍不住化身主角,直寫人物OS,所以放棄了這念頭。2017年,青山曉以長篇玄幻小說《七城之殤》獲第一屆兩岸青年網路文學大賽優秀獎,自言「重返江湖」。怎樣找回書寫的欲望?「當時我聽周杰倫的歌〈天涯過客〉,故事畫面就一個個冒出來。加上看完中國大陸熱播的《三生三世》,回頭看原著,發現戲劇的前半段故事都是編劇編的,原來IP可以這樣玩,便想自己下海寫。」之後她跟鏡文學簽約,開始寫愛情以外。凝視深淵裡的人新作《宛如處女》帶著《黑色大理花》的不祥。小說以女法醫「原宛如」為主角。某天,她刀下待解剖的屍體竟是大學時代的女同學,對方當年對宛如說:「只要幾個月不做『那邊』就會很緊。只要裝一下,推拒幾次之後再跟對方上床,那邊簡直宛如處女一般,連我自己都以為自己是第一次……」言猶在耳,於今卻陰部遭破壞,無端橫死。宛如藉熟稔的鑑識科學,一步步追尋凶手,身邊人卻一一死亡。最終,過往開始反噬,成魔的不止是凶手。《露營殺人事件》則有如阿嘉莎克莉絲蒂寫就的《親切的金子》。子女在露營時意外身亡的夫妻們懷疑死因不單純,攜手找出真相。發現小孩死於謀殺後,他們展開復仇,設局吸引凶手。到頭來,乖順的人都將面對自己的心魔;當加害者與被害者雙手都沾上了鮮血,就像幻想手上滿是罪孽與汙血的馬克白夫人,欲潔何曾潔。改寫這般重口味的作品,青山曉說《宛如處女》的開頭真的來自以前一個朋友對她說的,「當時聽到只覺得『喔,是這樣喔』,然而這句話一直沉在我心底。有了歲月後,才知道該怎麼寫。」為此,她翻遍鑑識科學書籍,「幫助我創造死法,以及破案的蛛絲馬跡。」青山曉坦言,過往寫戀愛或玄幻,都倚賴直覺,一揮而就,改寫推理類型很辛苦,收尾時還卡住了,「因為我不知道是怎樣的黑暗,會讓一個人做出這種事。」「我在內心想『那就寫吧』,卻不自覺的避免凝視深淵。」青山曉說,深淵裡的黑暗與偏執,其實來自受過傷的心。儘管如此,她在《露營殺人事件》裡,仍將黑暗擴大成吞噬人的窟窿——包括私刑與正義的辯證,「小說靈感來自我帶小孩露營,晚上睡不著便開始幻想。同為父母,寫時我比較有代入感。我相信為人父母,都會想要自己結束凶手的性命。」當煞車壞掉之後成為母親與妻子後,還會再寫純粹的愛情小說嗎?或說,看待愛情,還能純粹嗎?青山曉大概是不以為然了,答道,「為何結了婚,看待愛情就要改變?愛情是女人永遠追求的東西。」因此,青山曉2017年復出後,也寫了甜寵取向的《腹女大作戰》,描述年過四十,體態不符一般審美標準的女主角遇上知名甜點師的戀愛故事。為了愛,她要瘦,卻也像魔咒。或者說,愛情本來就是魔咒。「愛情到了某個終極點就會不見。因此,婚姻是修行,要忍耐,扶持,傳承。」青山曉談婚姻這番話像婦女規訓。「現在我寫愛情故事,會回想大學時自己是怎樣談戀愛的。」聽起來則像緬懷。青山曉又說,「寫東西讓我有回歸本位的感覺。身為妻子跟母親,是一種無人知曉、心境上的『被困住』。平常扮演這些角色,只有書寫時我才是我自己。因為忙家事不會有成就感,只覺得理所當然。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最後金智英透過寫小說找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對對對!這才是我啊!』的感覺。」青山曉坦言曾是不快樂的媽媽,她對自己說「這樣對小孩對嗎?」「我要自己肯定自己,小孩才會覺得媽媽有所改變。」此前青山曉回答婚姻不會改變愛情,是口是心非嗎?或許只是金智英藉由書寫覺醒前的防衛機制,又或許青山曉把婚姻跟愛情視作兩道平行的時空線,互不妨礙。青山曉想起自己,想到金智英,我卻想到桐野夏生的驚世之作《OUT主婦殺人事件》裡溫馴主婦成為殺人犯後的對話:「人要跌倒很容易吧?」「沒錯,接下來就像煞車壞掉的腳踏車一樣,一直衝下坡。」「誰也無法阻止它?」「只要撞上東西就會停住了。」青山曉用小說駕馭煞車失靈的腳踏車,同時一路衝下坡。

+ More
神明剛剛經過——午盞談《神的落難時代》

神明剛剛經過——午盞談《神的落難時代》

「把神寫得小小的,因為生命中的貴人是神的化身也未可知。」剛交出新作《神的落難時代》的午盞說。 這話聽來爛漫,眼前人又十足朝氣,完全看不出她因為記錯採訪地點,在炎夏中走了十幾分鐘,且剛結束兩小時的棚內攝影工作。午盞其人真的跟她的小說一樣燦然嗎?是採訪之初我好奇的。《神的落難時代》 午盞著呼喚偶然與巧合午盞現年二十多歲,老家在台中,正職是傳產內勤。日文系出身的她,先在貿易公司上班,後赴日本打工度假,在岡山的溫泉飯店工作,去年四月才返台。正職與寫作八竿子打不著,連日文系都是因為媽媽一句「反正你喜歡看動漫,不如大學念個語言」才選的,又是怎樣踏上寫作之路?「小學六年級我有一個好朋友要搬離台中,就用筆記本寫故事給對方當作紀念,所以一開始我的小說都寫在筆記本上。因為喜歡看漫畫,對編故事有興趣。正式發表是在高三。那時鮮網快倒閉,我只在上面發表了一部作品。」2017年午盞出版長篇奇幻《冥府千歲》,之後在鏡文學發表《跑吧!時光》、《給你的青春謊言》、《必然,好日子》等校園青春與穿越愛情作品。「愛情只是副餐,不是主體。」午盞這樣註解自己的小說。話雖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甚至奇緣,始終是她小說念茲在茲的。新作《神的落難時代》更延伸至神與人,乃至這塊土地的關聯。在她筆下,這份關聯千絲萬縷,溫柔鋪展,「再怎麼曲折顛簸,都有轉機。」儘管讀日文系,午盞坦承看的日文小說很少,「認真說起來只有江戶川亂步的《怪人二十面相》。」午盞是看網路小說長大的一代,喜歡成名90年代的蝴蝶,自認受其影響,「我特別喜歡蝴蝶筆下的世界觀架構,當每個小故事互相聯結,讀起來讓人驚豔,也能讓讀者在其中找尋其他故事人物的蛛絲馬跡,除讀故事之外,也多了探索的樂趣。」甚且連筆名都受其他輕小說作家影響,「當年輕小說天后的筆名都來自詩詞,我就用蘇東坡詞《浣溪紗》『雪沫乳花浮午盞』取筆名。」▲午盞過往多寫校園青春之作,這回寫誤入神界的女子,最終發現神明始終溫柔的在她身邊,「或許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就是神的化身。」(圖/鏡文學)誤闖神界的少女午盞鍾情於人的際遇流轉,包括來生前世、平行時空等。魅力何在?「大概是我不甘平凡吧,想創造另一個自己受神眷顧,且有能力把自己有的分享給更多人。」創作本當如是——創造異想幻境,讓人稍歇暫棲。午盞說,「別人有公主命,我是有超人夢。」循此看午盞新作《神的落難時代》,便有了不同的意義。《神的落難時代》以疫情時代為背景,人間災難,神明也難自保,「神真的存在我們身邊嗎?如果是,為什麼神沒有聽見人們的祈禱,世界仍有這麼多苦難。」女主角「吳心儀」本是無神論者,卻被指派開發線上參拜app,無意間闖入一間破舊的茶館,喝了主人「莎莎」一碗神秘的茶,因而成為神明代言人。原來莎莎是台灣島「福爾摩沙」的化身。眾神來到這座島嶼,受她恩庇,而她繼續保佑島嶼上的居民,同時幫助落難的神。在此,人與神與土地的分際已模糊。吳心儀成為神明代言人後,歷經一連串事件,包括有人參選卻假媽祖托夢為名,老樹神因真身被掛貓屍而困擾,註生娘娘面對重男輕女信徒想求子,還有山神對抗颱風之餘,更因人類破壞而傷痕累累等。吳心儀為眾神奔波,才發現自己的二哥有不為人知過往。神有煩惱,人來解決,最終卻是人有了連神都無解的心結。午盞表示,當初動念寫《神的落難時代》是看到網路上有人貼出擬人化的山神吸引她;讓神走入凡間,因「神的形體是我們賦予想像,以往大家會覺得神高高在上,住在渺渺天宮。我希望透過筆下神明帶給讀者另一種可能:也許其實神有平易近人的面貌,就潛藏在我們生活周遭,偷偷關注、幫助我們。此外,祂們也和我們有一樣有血有肉,有身為神的煩惱。」小說中,少女姿態的媽祖發現有人冒用自己名義來參選,「迅速從制服裙子口袋掏出手機,」在分身群組裡問到底是哪座廟的媽祖託夢,「只見大媽、二媽、三媽都不約而同立刻否認是自己託的夢,至於其他媽也在不同時間點也分別表明立場。」神的煩惱,往往來自人的不想負責。當信仰遇上科技《神的落難時代》讓我想起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舊的神祇死去,被新世代新大陸的神取代。不過午盞並不糾結信仰與科技的此消彼長,反而讓科技成為神明的推手,神明甚至也會用高科技,「神也要跟人一起學習新東西,萬一信徒跟神許願要手機或電腦怎辦?」因此,與其說是探究信仰,不如說午盞著迷於小說的「What/If」魔力,以及生命千回百轉的機運,「我們總說『早知道』及『如果』,感嘆錯過,如果有穿越時空與平行時空存在,也許就能挽回遺憾。」 ▲午盞著迷於小說的「What/If」魔力,以及生命千回百轉的機運,「我們總說『早知道』及『如果』,感嘆錯過,如果有穿越時空與平行時空存在,也許就能挽回遺憾。」(圖/鏡文學)說故事挽回自己自己有何遺憾嗎?午盞坦承家中較傳統,她是大姐,底下有兩個弟弟,自小就被媽媽教導要讓著弟弟,最常見的說法是「你是姐姐啊,怎麼不讓弟弟?」有次,她同媽媽摺衣服,問了句「為何弟弟都不用摺?」媽媽近乎反射性的說出「男生不用摺」讓午盞訝異。 命運如常且弔詭,「我媽在原生家庭也是長姐,有兩個弟弟。」所以午盞很容易活得像她媽媽,內化壓抑,不過她有自覺,「我常跟我媽說如果你希望未來媳婦快樂,就應該做出改變。」並且通過寫作成就另一個自己。《神的落難時代》女主角是最小的妹妹,上頭有兩個哥哥,同時得幫助因婆婆重男輕女而逼迫媳婦生女兒的高中同學。或許便是午盞為自己創生的另一個時空版本。相信寫作的力量,那相信神明嗎?午盞說她什麼神都拜,還透露了一則小故事。之所以到日本打工,是因為出了一場車禍,休養了一年半,「其實出事故前,因為工作不順,我去給廟裡師父算命,師父當時就告訴我晚上不要出門,但我當時工作剛好輪到晚班,師父聽完眉頭一皺,只意有所指要我辭職,耐心等到來年,運才會好起來。我沒有在意他的囑咐,結果在晚班下班途中出了車禍,住醫院躺了十天。經過此事後,我覺得那位師父就像貴人,冥冥之中給我指點。」除了算命仙師父,午盞到日本打工也有段奇遇,「有次我在深山裡獨自騎腳踏車迷路,我過了無數個隧道,才意識自己走錯方向,當時慌又急,打電話給家人朋友都沒人接,只好硬著頭皮摸索,前前後後花了三個小時在山裡騎腳踏車。我覺得除了自己運氣好,肯定也受神的護佑。」小說裡,午盞藉由台灣島的化身莎莎說道:「信仰摸不著也看不著,可是正因為這樣,所以才能在人們徬徨無措的時候給予力量。」小說家以自己的人生為例,神明剛剛經過,如同風的慰藉。小說家也未可知的是,寫作當下,那個曾為人生徬徨困頓的女子便是神明,說故事賜福自己,同時經過他人身旁。

+ More
人間動物園—— 專訪浮果《老鼠發電廠》

人間動物園—— 專訪浮果《老鼠發電廠》

三十多歲的浮果自言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是班上最安靜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人。」與此同時,他寫小說,經營個人文字平台《浮果誌》,最久的文章可上溯至2007年。他的臉書貼文則活潑得很,有插畫、攝影,包括自畫像與自拍照。現實之外,浮果絕不內向。線上與線下的浮果看似矛盾,我卻以為不是對世間有著由衷的好奇,寫不出《除念師阿平》、《八爺》、《老鼠發電廠》等探問人情的作品。尤其新作《老鼠發電廠》,寫一個善於隱藏自我的偷竊狂,不光是物質上的偷,連他人的幸福都想竊取,無道德如同「沒有一隻老鼠會為了咬壞電線而懊惱」。《老鼠發電廠》浮果/著聲音流瀉小說世界浮果的筆名來自讀書時代常去的甜點店「Flügel」,「這個字在德文裡是『翅膀』的意思,不過現在搜尋『浮果』只會出現福建泉州的炸粿別名。」大學及研究所讀圖書資訊,在市立圖書館工作已九年。他通常下班後吃飽飯開始寫,規定自己每天寫兩千字,「其實是簽了鏡文學的作者約才培養的,以前我是三天晒網兩天捕魚。固定寫,靈感來得比較快,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態。」浮果寫作有個神祕習慣:靠聽音樂進入寫作世界,而且視作品搭配不同的音樂。「《老鼠發電廠》的主角喜歡聽爵士,寫這本時我狂聽爵士樂,因為我覺得聽爵士的人多半喜歡跟人分享,卻往往很難找到理解他的人,這也符合主角的設定。寫第一本完結的長篇《八爺》,聽坂本龍一的音樂;寫《恆河沙等身布施》聽金剛經;寫《動物偵探》聽白噪音。因為系列作《除念師阿平》很貼近生活,寫作時我打開窗戶,讓外面的聲音帶自己走。」浮果之前在服務視障朋友的啟明分館任職六年,需要模擬練習視障者的導覽服務,或接受黑暗視覺體驗,「大概也因為這樣,才讓我本來就很敏銳的聽覺,更有感受力。」談到圖書館工作,浮果說,「你們是不是以為在圖書館工作很浪漫,可以整天看書?其實我們能碰到書的時間只有書還回上架時。」儘管身在書堆,忙的都是人的問題。他的工作單位是「參考諮詢服務」,業務包括回覆索資,民眾陳情,以及各式閱覽規定有寫,人們卻懶得讀的疑問事項,「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情緒抽離。」▲浮果喜歡畫畫,也自己畫小說封面。他的小說常透露對人際關係的焦慮或疑問,畫筆下的人物線條簡單,卻顯得若有所思。努力遮掩鼠色的心我想到《老鼠發電廠》主角「俊宏」。他自小情感破碎,對人際關係不抱期待,從自己的三叔那練就偷兒本事,開啟無盡的偷竊慾望。長大後,他戴上平凡人的面具,安分成家,做著不上不下的工作,藉此遮掩鼠色的心,直到不小心摸走黑幫老大的東西,捲入地下交易與黑白兩道。於是,他一面小心翼翼的犯罪,一面悉心維護正常生活。到頭來,兩者竟如此相似。浮果稱《老鼠發電廠》是本人物誌,不止有主角故事,眾多配角乃至反派都在其中活出了聲色,「這本小說的起點是,想寫一個停不下來作惡取悅自己的人,同時,你又無法討厭他。」浮果把主角俊宏寫得像混世魔王,一路過關斬將,只是無關正義,為的是飽足快樂的慾望。「寫小說時,我重看日劇《四重奏》,當劇中揭露有人是偷了別人的身分存活,我們才知道她堪的過去。這讓我想,『偷』這件事竟可以讓一個人活著。加上看到國中小學校長收午餐廠商回扣的新聞,便想把這個公共議題跟小偷結合。此外,我看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裡頭有個大魔王叫吉良吉影,讓我也想寫一個從頭到尾都凌駕在他人之上的角色。」因此,《老鼠發電廠》不光是壞人的故事,還有壞人的辯證——小偷與大盜,為一己快樂而犯罪與破壞公共利益者,能否放在天秤上衡量?不過浮果沒放過讓讀者思考的機會,到最後我們才知道主角的對手也有其曲折來歷,「我希望讀者也能同情他。」▲《老鼠發電廠》最後急轉直下,主角成為一道永遠的謎。浮果說,「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一個人,對他人永遠帶著疑問過活。」正因如此,浮果才樂此不疲的透過玻璃窗觀望眾生相吧。(圖/鏡文學)寫作也除自己心魔對筆下角色心有所愛,但浮果說他無法與人發展太親密的關係,「我對情緒勒索很敏感,別人勒索我,我就翻臉閃人。」所以他習慣人與人之間保持乾淨的安全距離,同時為此困擾,「當我不了解一個人,就無法跟他聊天,所以沒辦法跟陌生人尬聊。在網路上跟人聊天,對我來說也很難,因為文字看不出人的情緒。」浮果的系列作《除念師阿平》靈感便來自對關係的緊張,「當時我在騎機車,想到跟交往對象常常吵架,就像有人在你心裡裝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因此,他在小說裡把人之間的羈絆具象化成可威脅、控制人的「念」。主角幫人除念,作者則為自己除去心魔。會抗拒對感情執著嗎?浮果說,「我一向不執著,反而享受看著身邊執著的人,覺得有趣。」人間是他的動物園,人與人的情感在浮果筆下則像債與償,就像《老鼠發電廠》中俊宏想的:「他認為家人之間是一種偷竊的關係。丈夫從太太身上偷取恩愛,太太從丈夫身上得到保證,小孩對父母的予取予求跟搶劫無異,父母對小孩的期待也是一種勒索。」我懷疑這也是浮果的心底話。浮果說,從小家裡彼此之間都保持一定距離,爸媽極少情緒勒索他,「不過現在或許是因為我媽年紀大了,開始會情緒勒索。有時我在家寫作,躲到樓上寫,我媽就說你為什麼不在客廳寫。或是當我不想說話,我媽也無法理解為何同住一個屋簷下,我會『不想』說話。」過了一會兒,浮果繼續說道,「其實我後來有發現原因,我外公外婆過世得早,所以我媽不得不依賴我跟我姐,但我就是想逃離。」人之間的情感是不求回報,還是債與償?似乎端看你在什麼位置。我想這問題若問浮果母親,她也會有自己的回答。我隔著咖啡剩半的玻璃杯看浮果,霎時錯覺我倆在玻璃窗兩端。或許是世間太繚亂,浮果的小說讓各人待在各人的櫥窗裡,安靜的看與被看。不止是影子的角色我問浮果,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會影響寫作嗎?浮果沉思片刻道,「這讓我花更多時間去塑造角色,所以《老鼠》寫成了人物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前我在乎的是畫面,一旦角色多了,人物就會淡薄。到了這本我讓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不是虛空的影子。」《老鼠發電廠》寫眾生相,裡頭哪個角色最得浮果的心?浮果說,「主角的啟蒙師父三叔。因為這角色參考了我真實生活中的三叔,他是家族裡愛喝酒常闖禍的人物,一度家裡人都遠離他,我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因為三叔從小是夾在中間的孩子,可能想做一番事包括闖禍引人注意。當年他到家裡工廠找我們,我們都會逃走不理他。」小說裡,主角俊宏一輩子想獲得肯定,然而肯定他的人都不在了。「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某個時刻交會後平行,之後逐漸遠離。」不過人與人拉開距離,不妨礙浮果建立他的人間動物園。接下來,他想寫一個神像雕刻師跟和尚相愛相殺的故事,「他們以前是雙胞胎,其中一人變成死胎。轉世後,他們像同極的磁鐵,距離越近,彼此就彈得越遠。」小說靈感源自三、四年前浮果在交友軟體上遇到的和尚網友,「我到他家,看到他的袈裟,他頭上還有戒疤。我問他,和尚可以玩交友軟體喔?他說,『是人都有情慾,跟你說沒有情慾,一定是假和尚。』當下我覺得這樣很褻瀆,就跑走了。」浮果半帶羞赧的笑了。我想到小孩都會用玻璃杯蓋住蟲子或小動物,後者在其中焦灼竄動,小孩看並笑著。現在,那和尚也在裡面了。

+ More
還是要相信與世界連結的心啊!──Beck與她的《無線人生》

還是要相信與世界連結的心啊!──Beck與她的《無線人生》

Beck的《無線人生》去年八月開始連載,寫一個與世界斷了連結,卻能看見各種顏色的「線」的男孩。線,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具象。男孩沒有線,彷彿被世界落下,可男孩尋常過日子,普通的生活,直到遇見另一個男孩。 《無線人生》有奇幻、推理、BL三層框架,看似超現實的設定其實來自Beck自身的煩惱,「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情的人,可隨即又想到明明我很在意外界,也很關心其他人啊。忽然覺得跟世界沒有連結的人,就是我。」 「人生總有一刻,我們會突然喪失與世界連結的信心。」疫下,1.5公尺取代擁抱,新聞紛擾撕裂彼此,人與人之間真的難連結了,《無線人生》因此變得現實。然而,Beck提醒我們:或許你覺得自己對世界不重要,但一定有人覺得你是重要的。  如同《無線人生》百無聊賴,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也可能瞥見薔薇色的明天。《無線人生》Beck 著與世界斷了線,會怎樣?Beck新作《無線人生》是奇幻加推理,不時散發BL粉紅泡泡。主角「張亦賢」自小有特殊能力,能看見他人情感的「線」,愛情是紅線,友情是黃線,物欲是白線。當一個人身上的線忽然消失,便代表失去活著的動力。主角天賦異稟,偏偏自己沒有線——他不知道這表示自己無欲無求,與世界上的一切沒有關聯,還是當局者迷,才看不見自己的線?對人生抱持疑問的張亦賢陰錯陽差之下,結識小警察「黃士弘」。講求科學證據的警察不相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然而,有超能力與煩惱的主角,發現他和眼前屢屢找他麻煩的警察之間,有條細細的銀灰色的線。主角的無線人生,憑藉其能力解決一樁樁案件,也循線有了變化。從黑色冷冽的〈住戶公約第一條〉到片刻溫暖的《無線人生》,風格大相逕庭,其實共享Beck的日常煩惱,「忽然覺得跟世界沒有連結的人,就是我。」「我覺得自己少了些什麼,例如以前跟同學相處,我無法感覺我跟對方的心理狀態。我能想像當時很開心,可是就像在看電影,我只是旁觀者。」Beck一度覺得是自己腦袋迴路有問題,同時發現她跟別人的情感「很容易空掉,像是斷了線。」「我覺得自己真是一個無情的人,可隨即又想到,明明我很在意外界,也很關心其他人啊。」努力在世界呼喊,卻無由來的像局外人,使她起念寫《無線人生》。「主角的超能力其實很平凡,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人,看別人很清楚,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跟人來往也沒有信心,久而久之就覺得被世界排除在外。其實,別人覺得他很重要,是他不知道。人生總有一刻,我們會突然喪失與世界連結的信心,我只是把這個狀態具現化。」BL的套路就是戀愛的套路過去多寫BL,《無線人生》同樣有BL色彩。Beck說這是借用類型框架來說故事,「我認為BL是被類型保護的東西,你在這類型中寫的感情套路,當然對習慣這類型的人才有用。然而說是套路,例如兩個男生被迫共處一室、一起生活,或不是冤家不聚頭,也是BG之間會出現的。說穿了,這就是愛情的套路。粉紅色氛圍的瞬間就是愛情。」「類型有魔力,也是雙面刃,你可以用類型幫你處理需要很多篇幅才能到達的感情。」例如男主角在另一位男主角身上多停留了幾秒的眼神,或是留心他的側顏線條怎如此好看,「這是類型的觸發警告,告訴讀者現在是在框架之中。」與此等價的是,背叛類型的框架會被讀者識破,同時,不熟悉這類型的讀者則會被陌生的框架卡住。因此,《無線人生》帶著三重框架——奇幻、推理,以及BL——卻輕盈似紗。任君選擇進入小說世界的角度。寫給同學看的義工式起點Beck流轉在不同類型之間,因為她最初寫小說單純是寫給同學看的。國中看什麼寫什麼,當初看金庸、古龍,就用筆記本寫武俠小說,讓同學傳閱。同學午休偷看被發現,結果被訓導主任沒收,Beck跑去找訓導主任取回,主任卻問她:「故事然後呢?」高中她入動漫坑,朋友帶她讀同人作品,一開始寫BL就是寫動漫同人。朋友喜歡電影《夜訪吸血鬼》,Beck就寫了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吸血鬼與轉化他的老吸血鬼的番外篇。後來讀少女小說,Beck也跟著寫,甚至化名出了兩本,第二本以聽障者為女主角,正是為了有聽力問題的同學寫的。大學時台灣流行言情小說,Beck畢業之初也寫過。驅使她寫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動力是什麼?她說就是覺得自己可以寫,那就試試看,「我對很多主題類型都有興趣,所以重點在哪些類型能讓我覺得有趣比較久。」「以前寫類型要先面對出版社,就會被規範要怎樣寫,在『薔薇幻想』寫BL直接面對讀者,貼出每一章都不知道下一章會怎樣,也不知道讀者有何反應,所以有趣。另一點是,當時寫的人跟讀的人都不多,大家因此互動緊密,每一則貼文下都有推文,讓你知道真的有人在讀你的東西,並且為此快樂。」霎時,漆黑的BBS變成粉色的宇宙,成為Beck日後持續寫BL的原因。Beck不喜歡寫虐文,但享受閱讀虐文的酸爽;討厭將筆下人物變成推演劇情的工具——即使一登場就是屍體,所以無法寫血淋淋的推理,「生活已經夠苦了,何必呢?我希望讀我作品的人都能開心。」操持這樣義工式的寫作,連在社群網路上寫抱怨文都不忘搞笑,如此我為人人,Beck有時仍覺得自己跟世界是不是斷了聯繫。自己也成為厲害的普通人2010年,Beck小孩誕生。我問她,有了小孩,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情的人嗎?她說結婚沒啥改變,但「生小孩,以線來比喻的話,像是忽然被拔掉某些線又硬是接通某些線,突然能無條件且近乎歇斯底里的去愛一個人。」「這感覺很新鮮。」Beck用新鮮形容體會義無反顧的愛。有了小孩,會不會影響寫作?「當媽媽很撕裂,因為一個新的生命在你眼前,充滿取材的可能,卻又累到沒有取材的餘力。」有時她太潛沉寫作,稍不注意,一回神兒子就會跟她說哪裡蛀牙了或近視了。Beck開玩笑說,「只要讓小孩可以呼吸,很簡單,」同時,她如此作結現在的身分,「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媽媽,普通的愛著孩子,普通的教養他,普通的確保他健康快樂。」不知不覺中,無線人生其實也是厲害的普通人。

+ More
藍聖傑BLUE談新作《1+1+1》—— 家是流動的,所以才能匯聚

藍聖傑BLUE談新作《1+1+1》—— 家是流動的,所以才能匯聚

「小時候看《哆啦A夢》大雄穿越未來,我想像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如果以前的我搭時光機到現在,大概會覺得,欸怎麼是這樣?」正式成為單親爸爸已經兩年多,將出版圖文新作《1+1+1》,剛忙著用酒精為我們消毒的藍聖傑說道。疫病之年,當個單親父親不容易。下午時分,我們趁藍聖傑兒子上學不在家,同攝影師到他住家兼工作室採訪。一進門,藍聖傑為我們消毒,從雙手到鞋子,連門把都不放過。我暗想,我們離開後,他是否會再消毒一遍。《1+1+1》/藍聖傑著有了小孩改變了一切為人父,真會改變一個人嗎?現年38歲的藍聖傑六點半起床,弄完6歲兒的早餐,幫他打理書包,便叫他起床,不過藍聖傑都用搔癢遊戲的方式,「因為不想讓兒子一早就被人吼。」七點半送兒子到幼稚園後,便隨意買個三明治當早餐,吃完就開始畫畫。畫到中午休息,下午再繼續畫到五點多,然後接兒子放學。成為單親父親,改變了藍聖傑的生活與他的作品,「以前我從沒想過我變成親子插畫家。」「現在我還有強迫症,到處清潔就怕細菌。兒子生病,帶他到診所看病,要他乖乖坐在我腿上,擔心他東摸西摸,把細菌摸上身。」所以藍聖傑畫了一幅他跟兒子木然坐在診所裡的畫:他抬頭望天花板,兒子眼巴巴盯著旁邊看故事書的小孩。連載兩年多的圖文專欄「單親爸爸週記」,多是抒發這樣的心情——如父如子,又各懷所思,爸爸為兒子擔心,兒子為無聊發愁。藍聖傑說,或許這正是他畫與兒子互動引人共鳴之處——「實在的生活感。」大寫的父(母)愛與辛勞,天天都被歌頌,卻很少有人描繪親子相處的邊角:小而勞形,卻能搔到其他為人父母者的心窩。例如踩到兒子忘記收的樂高,或是慶幸他學會用電動牙刷之餘,同時感慨「以後他不會需要我幫他了」。藍聖傑說,牽手也是,「看到路上青少年,總讓我想兒子的手還能牽多久?會不會再過幾歲,他就不喜歡跟我牽手了。」藍聖傑畫「單親爸爸週記」,很多時候偌大場景裡只有他們父子倆,而他不止一次提到現在最害怕自己生病倒下,兒子無人照顧。我想起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末日之後,一對父子在文明廢墟間踽踽向前。世界是灰敗的,父親仍告訴兒子未來值得期待。▲以前藍聖傑喜歡畫異色獵奇,兒子出生後,開始用畫記錄育兒點滴。2018年,藍聖傑成為鏡文學職人經紀作者,在鏡週刊連載「單親爸爸週記」圖文。(圖/鏡文學)還在煩惱爸爸怎麼當世界失了顏色,藍聖傑還有畫筆。2002年,他從景文技術學院視傳系畢業,曾短暫在動畫公司工作,辭職後靠接案維生,一度無以為繼,跑到澎湖當民宿司機。之後他就讀師大美術所,沉潛再出發。以前他喜歡畫異色獵奇,兒子出生後,開始用畫記錄育兒點滴。2018年,藍聖傑成為鏡文學職人經紀作者,在鏡週刊連載「單親爸爸週記」圖文。大家都說為父(母)則強,藍聖傑用圖畫告訴讀者,「成為父母」不是內建的,而是經歷混亂,「過程很血淋淋。」很多讀者覺得藍聖傑是好爸爸,其實他一路走來戰戰兢兢,直到現在還是常常懷疑自己「夠格」嗎?怎樣算夠格?藍聖傑心中有所謂的模範父親嗎?「我看YouTube上有的爸爸帶小孩上山下海,都覺得自己好不足。有人會唸我怎麼都不帶兒子出去,我內心也覺得好像應該帶他上山露營,體驗大自然,可是我又很怕鬼。」此時,已為人父的藍聖傑彷彿退回成學生,還在抄寫成為好爸爸的答案。可是好爸爸究竟要怎麼當?因為從來不會有人告訴一個男孩,以後你可能會成一名單親父親。甚且,小時候看動漫,是無形的價值觀規訓,讓我們長成某種面孔,服膺他處的信仰,然而動漫裡總是「缺席的爸爸」讓藍聖傑初為人父時不知所措,「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會有老婆、房子組成的家庭,結果現在這兩個都沒有。」藍聖傑不無自嘲的說。「(離婚後)一開始很怕,我常常聽幼教相關的東西,讓自己更快速像個爸爸。例如小孩跌倒,以前我會覺得我已經很累了,小孩怎麼還這麼不小心,後來才知道要趕快去了解小孩的心情,幫助他理解當下的心理反應,例如他會不會覺得很丟臉?會不會痛?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然而然的反應,對小孩而言都是嶄新的,大人要幫助他們辨認。」本來就常常想太多的藍聖傑,有了小孩後更是三省吾身,「有時我會想,小孩回家做什麼都要跟我報告,這是小孩本該有的樣子嗎?小孩是不是也需要自由意志?我常常擔心自己沒站在他的立場去思考。」與小孩換位思考,促成「單親爸爸週記」源源不絕的點子。▲很多人好奇,藍聖傑為什麼堅持一個人在台北帶小孩,不回台中老家?藍聖傑的答案很實際,「想讓兒子早點適應城市生活,不然會像我當初從台中北上,一開始傻傻的被騙。」(圖/鏡文學)當了父親才理解父親藍聖傑在台中長大,原生家庭很傳統,爸媽都是公務人員,還有一個弟弟。他的爸爸是台灣常見的嚴父形象,「以前我爸對我很嚴厲,三天兩頭被打,直到當了爸爸,我才能同理我爸的『堅毅』,無論是對小孩,還是看待自己的工作。」藍聖傑爸爸以前任職農會,退休後鑽研茶葉,在業內頗具名氣。或許是父親的職人精神,曾問他:「名聲跟金錢,哪個比較重要?」當時藍聖傑回答「名聲」,父親說:「我跟你一樣。」因此,從學畫到成為插畫家,父親都支持他選擇這個在一般人眼中較崎嶇的道路。 「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裡頭『保持存在感』。」藍聖傑說這是他父親給他的啟示。同樣扮演父親角色,藍聖傑與他的爸爸如此不同,我故意問他,會不會覺得自己更稱職?藍聖傑急忙道,「我一直在想爸爸要怎樣當,我也不能當嚴父,因為凶完兒子,兒子也只能找我討抱。」 如父如子,這句話在藍聖傑身上既成立又否。工作志趣上,他跟父親一樣,然而他扮演的父職角色與他的父親截然不同。因此,「成為」父親,也是一種換位,讓藍聖傑意識自己跟父親,以及阿公的交流其實很少。 「我常跟兒子說,要多跟阿公聊天。因為我雖然是長孫,跟阿公很親,但不知道怎麼跟他聊天。我阿公當過日本兵,背負很多故事,但他很少談這方面的事。就連我阿嬤日本時代讀過帝大(現今台灣大學),我也是長大才知道。以前聽說阿嬤看報紙學認字,就以為她書讀不多,後來才知道她是因為以前學日文長大,日文被禁後,不得不靠看報紙學漢字。」 藍聖傑說,前陣子李登輝過世讓他感觸很深,「與我阿公同一個時代的人正在消逝,而我們還沒機會好好好了解他們。」我們怎麼看待過去的人,正影響小孩未來怎麼看待我們。新作擴充對家的想像新作《1+1+1》,耗時近八個月,宛若濃縮在一個夏日的《年少時代》——隨時間長大的,不止是孩子,還有跌跌撞撞的大人們。《1+1+1》,書名看似便是「我們仨」,除了延續「單親爸爸週記」基調——單親爸爸帶著不知煩惱為何物的小孩——還加入半虛構故事:蟬鳴大作的夏天,甫離婚的「藍聖傑」搬離舊家,與兒子迎接二人生活。父親還在學著當個父親,兒子則因生活劇變而被迫一夕長大。此時,染著一頭海藍髮色的女子,悄悄進入父子倆生活。因緣際會之下,他們得知女子是開業獸醫,陪她照顧一隻奄奄一息的流浪犬「小白兔」。我們仨,還有一隻狗,無以名狀的情感隨炎日的空氣蒸騰,然而女子也有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困惑,需要追尋與解答。散聚有時,家的意義卻也在此匯聚。「有時我會想,我們對家庭的想像是從何而來的?」藍聖傑創作時浮現這個念頭。《1+1+1》最後,一切復歸原狀又有所不同。成長是偷天換日,讓我們變成不同的樣子,就像家的樣態在藍聖傑身上歷經各種變化,從原生家庭到婚後的小家庭,再到離婚後的單親生活。「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動漫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哆啦A夢》或《小丸子》,出來管小孩、嘮叨的,永遠是媽媽。」然而,「爸爸去哪裡了?」藍聖傑希望能有一個新的範例,讓讀者知道一個家只有父子也很好。同時,屋簷延伸,家也具備為更多成員遮風避雨的功能,「家庭不是只有固定的樣子。」▲藍聖傑習慣一邊畫畫一邊聽線上課程,「畫畫對我來說已變成反射性動作,大概只有在構圖時需要動腦筋。」那畫圖創作的樂趣還在嗎?「現在是在讀者回饋,發現我畫跟兒子互動時藏有一些以前『BLUE流本魂』彩蛋。」(圖/鏡文學)兒子成長也在遠離他我好奇藍聖傑兒子怎麼看待「沒有媽媽」?「其實兒子問過我為什麼媽媽不能跟我們一起住。我跟他說,我們住在一起會吵架,分開住比較開心。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真的理解。之後他從媽媽那回來,有時也會問一些媽媽的問題,不過比較像疑問,而不是困擾媽媽怎麼沒跟我在一塊。」什麼時候覺得自己「真的」可以一個人住在台北照顧小孩?藍聖傑回答,搬到新家一兩個月後。「其實之前也多是我在帶小孩,但搬出來後,只有我跟他,才發現,啊真的一個人也沒問題。」「不過有時我會夢到跟前妻住的舊家,想到我曾有一個那樣的家庭。」藍聖傑坦承,他對家的想像還是偏傳統,「偶爾會覺得現在少了些什麼。」看到情侶或夫妻,也會羨慕,可是隨即想到那些其實都是自己的來時路,「走過一遭之後,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創作《1+1+1》,想像家庭有新成員,不過藍聖傑說,「我問過兒子:『爸爸交一個女朋友好不好?』他說不要。」藍聖傑常常煩惱如何成為一個父親,其實兒子正不知不覺帶領著他。藍聖傑透露,兒子到髮廊會翻出週刊,找到專欄那一頁跟每個人說「你看,這是我」。「不過他現在已經習慣了,不再是我的忠實讀者。」會不會擔心兒子長大後不讓他畫?「會啊,他現在有時候看到畫,會跟我爭論自己才沒有這樣。所以現在我一邊畫一邊珍惜。」「或許未來有一天,兒子跟我都忘了這段歷程,會慶幸還好有畫下來,能好好記住。」後記:採訪時,藍聖傑的經紀人在旁。我問藍聖傑從單打獨鬥到有職人經紀,有何不同?他回答,文書作業。原來藍聖傑有閱讀障礙,兒子做健康檢查,一堆文件資料就讓他頭痛不已。從前接案時,「文書蓋章來來去去,通常一天就沒了」,現在有經紀人幫忙,才得以專注在畫畫上。此外,以前個體戶難免遇到「不知行情」的業主,現在則有經紀人幫忙擋。「有些人不了解創作要付出什麼,」藍聖傑經紀人在旁說,「很多我都先幫他把關了。」藍聖傑最近手上案子很多,包括「桃園市政府青埔旅遊線推廣」插畫、基隆市刊 《魅力基隆》 封面,還有「兒福聯盟助養計畫2020 」主視覺設計。藍聖傑說,以前接案是一波一波的,有了職人經紀才得以預排計畫。那麼業主看上的是藍聖傑作品中哪個部分?經紀人說,「主要還是他畫親子關係與表現創意。」從獵奇女體畫家到親子插畫家,「兒子真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藍聖傑說。

+ More
海德薇談新作《山神》——山會接住謙卑的人

海德薇談新作《山神》——山會接住謙卑的人

攀爬聖母峰也死在那的馬洛里被問到為何要爬山,回答「因為山在那裡。」山是永恆的綠色波浪,牽引人們。有一批人則日復一日入山,目之所及是熟悉的草木。上山像拜訪老友,這便是巡山員的日常,「很多巡山員可能數十年到同一個地方看同一棵樹還在不在、好不好。」海德薇說。山神 海德薇 著出版日期:2020/7/31去年十月我訪問海德薇,當時她剛完成奇幻小說《我綁架了文昌哥》,正連載另一部奇幻作品《魔藥獵人》。為何熱衷讓想像飛躍的寫作?她回答,「因為不想用世故的眼光去看世界。」這一回,她寫巡山員故事《山神》,首度嘗試現實之作。本是世俗的題材,海德薇卻因實際隨巡山員走過一遭而有感,「接觸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好市儈。唯有在山裡,才能與自然合一,天為被,地是床,什麼都沒有卻很豐足。」▲海德薇過去多寫奇幻作品,這一次寫《山神》也融入她對奇幻的喜好,將之化為對山林自然的崇敬。海德薇說,唯有巡山員所處的環境能與山「合一」,令她嚮往。(圖/鏡文學)台灣首部巡山員職人小說《山神》是台灣首部以巡山員為主題的職人小說,敘述女主角「葉綠儀」巡山員父親因公殉職後,隨其腳步成為「森林護管人員」。當年父親忙於工作,家庭失和,葉綠儀也不諒解父親。踏上山林前,她想「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積,騎車環島只需要一週。我不禁懷疑,父親為什麼花上了一輩子的時間,都還無法收工回家?」上山,本想追尋父親的身影。葉綠儀初因女性身分感受歧視,隨故事進展,歷經各式挫折與克難,從雲杉苗圃育種失敗到遇登山隊山難,再到面對山老鼠及森林大火,最終贏得所有同仁肯定。葉綠儀上山的姿態,也由追逐成為立定,證明一己價值,道出「身為巡山員的我,看似什麼都沒有,實則擁有了一切。」《山神》翔實寫巡山員大大小小,甚至冒險犯難的境遇,也是不哀怨不傷感的女性成長故事。小說最後,葉綠儀看待山的方式也有了不同,從征服到臣服,再到融入。因此,對巡山員來說,不止是因為山在那裡,而是山成為了他們的樣子。他們也在那裡。▲巡山員深山特遣時得隨地而睡,往往練就以地為床的本事。(圖/海德薇提供)入山田調帶給她經驗衝擊從幻想題材到現實之作,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原來海德薇的弟弟森林系畢業後,曾任巡山員一年。她聽弟弟轉述,才知道巡山工作這麼有趣,「我弟是我最初的訪問對象,問他各式奇奇怪怪的問題,比較懂了,才敢問其他專業人士。」之後因林務局友人引介,她得以到南投水里工作站田調。海德薇分別在水里待了三天,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分站考察一天;白天隨人員踏查訪問,晚上整理筆記。接觸巡山員,帶給海德薇很多衝擊,她弟弟最先讓她感到不可思議,「我家住桃園,我弟一早要到南投面試,結果他前一天穿著西裝睡在南投的公園長椅上,隔天直接去面試。後來我問其他巡山員,他們都說這很正常,因為在山裡就是要隨地可睡。」海德薇笑說,相較之下,她像要睡獨立筒床墊的碗豆公主。「這些人跟我在都市遇到的,完全不一樣。田調時遇雨,我問下雨了怎麼辦?他們說這不是雨啊,接著繼續往前走。也有老巡山員,在山上來去自如,獲優良護管員時,上台北到善導寺站附近的林務局接受表揚,卻在捷運站迷路。」所以在山裡,遠離世俗,欲望降至最低,真的會變成不同的人。海德薇說,巡山員跟寫小說的人很像,「前方可能一無所有,最後可能一無所獲,只靠熱情支撐。」她問受訪者做巡山工作的動力是什麼,他們都回答「就是喜歡山。」「巡山跟寫小說一樣,都是築夢的過程。」海德薇說。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現實條件待克服。巡山員巡山看似浪漫,實則職務包山包海,不但得管理森林租地,負責與當地居民交涉,發現有人侵占國有林地,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此外,還有步道維護、林政業務等工作,不時還會遇到上山救難,或搶救森林火災。巡視林班地,只是最基本的一環。▲問海德薇實際田調後,最出乎她意料的是什麼?她回答沒想到撲滅森林大火也是巡山員的工作。巡山員入山闢防火線,有時得睡在離火不遠處,發覺火勢燒近了,再起身拉遠睡墊。求快時,更索性用身子滾平草地闢防火線。森林大火,也是《山神》的重要橋段。(圖/海德薇提供)巡山,也不若登山閒情逸致。因為深山裡沒有路,巡山員白天要從森林裡找出比較好走的地形,然後開闢小徑通過;晚上則必須找近水源的地點紮營,隔天才有水喝。在山裡,一切得靠自己。女主角負責的第808林班,鄰近塔塔加,面積一百公頃,地形涵蓋高山深谷與溪流;最低點海拔五百公尺,至高點三千五百公尺。如此大的範圍,都由巡山員負責,可見其工作份量之重。至於小說以女巡山員為主角,海德薇表示,女性巡山員目前約占總體的十分之一,其實沒那麼少見。雖然體力可能比不上男性,一般人力氣大的能負重七八十公斤,女性成員則必須靠其他人分擔重量,但以巡山工作最困難的深山特遣來說,一趟要去四五天,所以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能否跟他人相互分工、體諒才是重點。台灣巡山員除了所得與付出難成正比外,與家人聚少離多也是問題,「巡山員的另一伴得非常體諒,因為得駐守工作站,登記入山人員,他們都說『能回家是剛好撿到的』,很多人在父母病重時都無法回去。不過好消息是,巡山員薪水今年終於上調了。」海德薇彷彿自己調薪,興奮的說。但巡山工作仍面臨嚴峻考驗,年齡斷層就是其一。「目前巡山員(技術士與約僱護管員),技術士平均年齡53歲,約僱護管員平均年齡36歲,然而這工作非常需要經驗傳承,課本的知識無法直接落實在山上,要自己走過才知道。」小說就寫到女主角因腳踩乾草堆而摔空,因為草本或藤類植物過多的地方,看似有地可踏,其實無法光憑肉眼得知底下是什麼,必須倚靠步法,小心踩踏確認。▲遇崩塌地,巡山員更是克難,得用自己的腳走出一條不成路的路。(圖/海德薇提供)山反而讓人們更緊密連結正因山上險難不容分說,一旦遇上,都是危急時刻,小說便安排一位對女主角十分苛刻的角色「老劉」。海德薇說,「老劉不是壞人,只是用更嚴苛的眼光看女主角,懷疑這樣的新人會不會影響工作。」至於小說男主角「楊向陽」則扮演正面角色,引導女主角成長。兩人的愛情不慍不火,或許也唯有在密林才得以如此滋長,因為在山上他倆首先是夥伴,才是戀人。愛情建立在信任之後。「很奇妙,山裡空間距離遠,人與人之間反而更相近。有些巡山員還會固定去看山上獨居的老人,怕他們沒東西吃。在山裡,沒有人是孤獨的,會不自覺的與別人甚至自然連結。」因此,《山神》是一部溫柔的小說,懷抱謙卑入山的人,接住了在塵世茫然的女主角。也因為在山上,女主角與父親重疊了,成為已逝父親與母親和解的橋梁。海德薇說,這也是她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母親以前是老師,也是家族長媳,海德薇自小受權威式教育,不乏打罵,「以前總想我媽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直到開始寫作,才漸漸理解母親。寫完《山神》,海德薇說,「我們的童年都必然有缺憾,成長就是逐步讓缺憾癒合的過程,山加速了女主角的癒合。」此時,海德薇的臉龐彷彿與女主角葉綠儀疊合。海德薇對我描述,巡山員遇到崩塌地,要靠自己的腳步「走出」一條路。寫作也一樣,直到自己成為讓他人走過的橋梁。▲遇崩塌地,巡山員更是克難,得用自己的腳走出一條不成路的路。(圖/海德薇提供)

+ More
廢青是生活,用小說記住香港的樣子是志業——專訪 《下流人》《失魂男女》 海笑

廢青是生活,用小說記住香港的樣子是志業——專訪 《下流人》《失魂男女》 海笑

一個人的失敗或許是不光彩的,但若同一整座城市失敗則否。因為深愛過,奮鬥過。可是一座城市怎會失敗呢?用文學折疊一座城市的身世——從西西的《我城》到海笑寫《下流人》《失魂男女》——便可看出端倪。海笑1986年生,離西西1974年寫的《我城》也遠了。時間與其上盤據的巨龍,讓我城香港有了質變,同時誕生更多傾注這座城市以生命的作品。投身寫小說前,海笑曾短暫任電影公司編劇,之後在雜誌社當記者五年。筆名海笑就是那時來的,「因為是公司裡年紀最小的,名字有個『海』字,便被暱稱『海少』。」後來他改「少」字為「笑」。但為何笑?或許是看透了,可以用笑面對不成功。▲海笑自言生活過得很廢,除了寫小說,現在以接案拍片為生。(圖/海笑提供)寫不成功謳歌自由人《下流人》便是一部擁抱不成功的小說。小說寫一對男女在颱風天香港天文台掛起風球時相遇,不尋常的機緣注定了他們不安分的愛情。他們半夜溜進知名家具店,在那進食、做愛。兩人分分合合,最後女方為了更遠大的生活離開了男方。到底,這是一段在例外狀態滋長的愛情,像李歐卡霍的《新橋戀人》,唯有在那圍起整修,半是廢墟半是工地的橋上,各有算計的男女才能看見彼此。愛情轟轟烈烈,卻也說散就散,或者兩者互為因果。小說最後,晉身上流的女主角自道:「我成功了。可是,我越來越不了解成功。」愛情事業都一無所獲的男主角則自稱「自由人」。海笑說,小說名「下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他們的階級,無法往上,只得向下;一個是他們的愛情,有不堪,也未必純潔,所以下流。儘管如此,也值得書寫。因為海笑說,那其實是「很實際的愛情」。「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真正愛的人,就是看你會不會、能不能抓住。例如我跟太太在中學認識,拍拖幾年分手,之後各過各的生活,也跟其他人交往,後來忘不了彼此,才又走在一起。」所以《下流人》主角是他自己嗎?海笑說,他寫小說喜歡把朋友的故事放進,男主角原型來自他朋友,「我的故事多是喝酒時聽來的。」杯酒人生,光彩的與黯淡的,都在此現身。此外,寫不成功的男女,也與他自小求學經驗有關。「從小到大,我就抗拒香港的某些價值——其實不止香港,全世界都這樣——父母要你好好讀書,找份好工作,最好是金融業或律師。我問自己:『是不是每個人都要過這樣的人生?我是不是要過這樣的人生?』不過小時候我沒反抗,是讀到中學,發現自己跟不上其他人。以前我只是平庸,中六(註:相當於台灣高三)才發覺自己可能被淘汰。」海笑開始逃學,常常稱病躲在家或跑到電影院,也就在那時,他看了很多電影。有天,他看了《驕陽似我》(註:台譯《心靈捕手》),覺得很震撼。電影說,「不完美才是好東西,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後來海笑向父母坦言不想上學,想學電影。父母答應了他,於是他研讀電影課程。回首求學之路,海笑說,「我發現沒有完成父母的期望,不跟著這座城市的價值走,也沒關係。現在我可以跟爸媽說,我不是沒能力,而是能力在其他地方。」海笑現從事自由業,接案拍片,同時寫作。▲正在拍攝MV的海笑。(圖/海笑提供)自言廢青卻也很踏實海笑自稱「廢青」。「沒辦法,我真的挺廢,每天睡到十點十一點,下午寫點東西,晚上就跑出去玩。」廢青如他,也在文學裡找到知音——太宰治。「讀太宰治,我受到很大的衝擊,原來文學可以這樣寫,可以這麼無賴。影響我的,還有《麥田捕手》。」或許這正是海笑作品微微抵抗世界又喪志的原因。海笑坦承,以前香港文學、華語文學看得不多,直到讀了劉以鬯《酒徒》,「他的作品讓我知道要寫香港人的生活,城市的面貌,寫很實在,很生活的事。」寫很實在很生活的事,便無可免的觸碰2014年占中運動以來的香港現實。2014年,海笑還在雜誌社工作,遇上抗爭,不曾寫長篇的他竟洋洋灑灑生出十萬字小說,想像十年後的香港會是如何,「每天看到香港這樣,我需要一個空間發洩自己的情緒。」為何用文字發洩?海笑說,他也不知道,但「寫完挺舒服的」。隔年,電影《十年》問世,同樣想像香港十年之後。不過海笑說當時寫的小說未曾發表,與電影完全無關,「有這樣的巧合,我不意外,因為每個香港人都在思考未來。」面對劇變靠小說治癒未來一直來,2019年香港迎來更劇烈的抗爭運動,海笑也參與其中。《失魂男女》便是一部寫運動中男女相遇相愛的故事。男子有恐慌症,女子有憂鬱症,所以「失魂」。然而,他們卻在烽火連天的運動裡不藥而癒。香港在燃燒,他們的愛情亦是。《失魂男女》是大國崛起後的《傾城之戀》,只是這一回,不止男女主角換人,連讓香港陷落的,也換了對象。《傾城之戀》裡女主角「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然而《失魂男女》明白他們在做什麼。小說裡,有人問:「輸了怎麼辦?」男主角說:「這或者就是上天給予這代香港人的意義。」女主角回答:「真可憐,上天一定很討厭香港人。」面對劇變,也不無自嘲。其實海笑寫完《下流人》後,「想寫溫柔一點的東西」,《失魂男女》本想寫一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女相愛,寫到一半便遇到運動爆發,「我停筆了一個月,完全沒心情寫,後來我跟編輯說,想把小說時空換成當下。」這是他貫徹想寫「很實在,很生活的事」,現世險阻,愛情若是。《失魂男女》人物原型也來自海笑的朋友,「他們都有情緒障礙,卻加入翻天覆地的運動,情緒越來越差,仍相互扶持,幫助大家。這讓我想,我應該讓他們在運動中獲得痊癒。」所以《失魂男女》不止是男女主角,也指其他投入這場運動的香港人,「大家狀態都很差,但我想跟大家一起走下去,告訴人們不一定要去前線,要堅強的生活。我不知道香港會不會變好,但我希望我們都能過得更好。首先,就是不要放棄自己。」▲海笑跟朋友租有一塊地方,叫「六樓后座」,「除了開派對,也會做實事,每年都會做小劇場。」此為海笑在演出後台照,戴橙色假髮。(圖/海笑提供)我城不再還有下半場未來一直來,威脅不是惘惘的,而是有文字的。採訪當下,香港正要迎接一項未知的法律,而我打字的此刻,法律已詔告天下。當時我問海笑,還會繼續寫嗎?他說2017年結婚生小孩後,便想寫80、90年代的香港,讓自己小孩知道香港曾有的樣子。擔不擔心創作自由?「會,但我也不知道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什麼,這就是最危險的。但如果真的害怕,就不寫了,此刻我還會寫下去。」1974年,西西寫下一代香港人得以在文學中安身立命的《我城》。《我城》裡,西西寫道:「你的國籍呢?有人就問了,因為他們覺得很奇怪。你於是說,啊,啊,這個,這個,國籍嗎。你把身分證明書看了又看,你原來是一個只有城籍的人。」近半世紀後,海笑《下流人》的男主角說:「我的故鄉是香港。」他父親則反問:「怎會?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你有你的故鄉。」用文學折疊香港,竟有點諷刺,原來,「只有城籍的人」,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海笑喜歡運動,有兩項運動特別啟發他。他說跑步跟寫作很像,都是一個人經歷一段很遠的路,只能靠意志力撐下去。另一個是足球,足球教他,「不到最後一刻不能放棄,」未來還在來,所以還有下半場、下下半場要踢。▲我問海笑有無一張你最喜歡的香港地景照片?他寄來這張夏慤道照片,附註:「其實沒有很喜歡夏慤道,只不過太多回憶,在這裡睡過不知幾多晚,也在這裡面對催淚彈、橡膠子彈等攻擊。這是小時候從來未想過要面對的事。」(圖/海笑提供)

+ More
【下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下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續【上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6小說中幾次出現晚年的蔣經國,寫到他總有些令人不寒而慄,像武林絕學高手,不輕易出招,然出招必見血。不同於我們現在熟悉的「小蔣勤政愛民」,小說裡的蔣經國形象──多聽少說,城府極深──是您觀察所得嗎? 答:當年跑新聞時,許多財經官員私下閒聊時,都會講述自己與蔣經國互動細節。有些大員,層級比較高,能與蔣經國單獨談話;有些中級主管,則是隨著長官,向蔣經國簡報業務,聽取蔣經國指示。無論高階或中階,這些政府官員,對蔣經國都有詳細描述。此外,蔣經國去世後,若干士林官邸侍從人員、文臣武將,在各自回憶錄中,都會描述蔣經國。我曾給俞國華寫回憶錄,他長期跟在兩位蔣總統身邊辦事,前後超過半世紀,他曾對我講過極多兩蔣事蹟。這本書裡,對於蔣經國描寫,主要就是根據俞國華所言。《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小說有段調查局局長與主秘閒聊,認為「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且,十信案究責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多輕輕放下,甚且日後高升。十信案真是蔣經國為轉移江南案之注意力嗎?答:當時,整個台灣社會普遍相信這種說法,然而,誰也沒有明確證據。譬如,當年行政院公佈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之後,財政部金融司司長戴立寧受處分之餘,就曾忿忿不平,對我明確表示,政府挑起十信案,就是為了移轉媒體注意力,減輕江南案壓力。當時,我在報社工作,許多記者同仁,也都這樣說。這種說法當時普遍存在,許多人都持這種看法。然而,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其實並無信而可徵證據。頂多只能說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臆測」。只因當年普遍存有這種臆測,因而,我也把這種說法,放進這部小說裡。至於十信案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輕輕放下,並且日後高升,這與當時政治環境、後來台灣經濟發展這兩個因素有關。先說政治因素,當時,蔣經國為糖尿病所苦,病情漸入膏肓,壽命只剩下兩年半左右,生命火焰慢慢熄滅,已經沒有血氣與精力,去承受政局震盪。蔣經國年富力強時,曾有好幾樁大案,或間接或直接與他有關係。譬如省主席吳國楨流亡美國、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被整下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入獄。但十信案爆發時,蔣經國已體弱氣衰,沒力氣再掀大案。因而,後來案情就沒有往上發展。這裡面,不單單是輕放行政官員,連帶對涉案商場大號人物,也沒追究。譬如,十信、國信同時出事,十信自老闆蔡辰洲以下,包括十信、國泰塑膠、國泰塑膠關係企業,大量主管都被起訴,幾十人收押,關進牢去。而國泰信託,卻是清風明月,水波不興,老闆蔡辰男沒吃官司,整個國泰信託、二十幾家國泰信託關係企業,也沒有員工吃官司。以現在眼光、標準來看,當年蔣經國政府處理十信、國信弊案,確實頗為寬容,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小。再說臺灣經濟發展因素,十信案爆發後那大半年,真有世界末日之感,全案牽涉太多弊端,例如到底哪些黨政軍大員,私下把鉅額資金,存入蔡辰洲國泰塑膠公司帳戶,領取年利率二四%高額利息?蔡辰洲所掏弄那三十億元資金,後來到底流向何方? 所以這些問題,在當時看來,都是天大事情,都須查得水落石出。然而,所有這些天大事情,後來全都不了了之。因為合作金庫以「概括承受」方式,吃下十信之後,台灣撐過了第二次能源危機衝擊,經濟復甦,股票與房地產火箭一般,往上衝鋒。如此,十信冒貸案那些低價抵押品,價值不斷往上竄。還有,合作金庫合併吞下十信,光是十信17家分社,以及總社,房地產增值就極為可觀。如此一來,合庫等於吃了大補丸,不但填補了之前虧損,甚至更多出獲利。此外,十信案之後沒多久,頂多兩年時間,政府修法,廢除空頭支票刑責,如此一來,許多十信案受刑人都立刻釋放出獄。貸款人頭問題,後來報紙與雜誌都未進一步報導,究竟後續情況如何,也查不到資料,似乎不了了之。十信事件爆發那一陣子,這些人頭貸款戶,四處陳情,到處抗議。後來,就未曾再出現陳情、抗議事件,顯然,這問題也和平解決。▲1985年,蔡辰洲被控違反票據法,於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圖/鏡週刊資料畫面)您選擇以俞國華為主要視角,除了曾採訪過他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您在小說裡形容:「只有俞國華一個人,進了門裡,與強人家人共處一戶。」據您所知,俞國華對此有何描述? 答:《十信風暴》第一章關於七海官邸佈置、陳設,以及蔣經國一言一行,都是俞國華親口所言。俞國華父親,與老蔣總統少年訂交,追隨老蔣總統,一起到廣東,擔任縣長,後來殉職。因而,老蔣總統刻意培植老友後人,在俞國華幼年時期,老蔣總統就費心思,培植俞國華就學。俞國華這人,操守很好,膽子很小,做事忠心耿耿,沒有絲毫野心。太多太多例證顯示,蔣氏父子兩代,對俞國華完全放心。俞國華去世至今20年,我時時想念著這人。我在《十信風暴》當中,對這人頗為著墨。我規畫中的第三部小說,將對俞國華有更多描述。▲十信案時的王金平與劉松藩,兩人都是蔡辰洲結交的立院「十三兄弟」派系成員。小說對此多有著墨。(圖/鏡週刊資料畫面)裡頭立法院十三兄弟,您寫王金平最多。當時您就近觀察,就可見他未來必成氣候,任立院龍頭多年嗎? 答:十信與國信爆發事件時,報紙、雜誌上常出現王金平名字,顯示他與蔡家兄弟,關係頗近。當時報紙與雜誌,只要登出王金平新聞,都不是什麼好事。比方說,這部小說裡,有一段內容,說是《聯合報》修理王金平,大標題為「王金平欠國信十億,從未付利息」、小標題為「手續費未入帳,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就是真有其事,《聯合報》真有這樣標題與新聞。那時候,我對立法院了解不多,無法預見王金平後來發展。我只能說,我這部小說裡,涉及王金平部分(以及指名道姓,涉及其他人部分),全部都有報紙與雜誌書面證據。追述十信案,您覺得對當下台灣政治環境有何意義?我們可從十信案看見哪些政府或金融弊端的變與不變?答:十分巧合,關於這個問題,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在本書序言當中,就有精確答案。賴前院長在台灣法學界地位崇隆,我有幸請賴前院長替我寫序。在賴前院長序言最後,他回顧過去,展望將來,針對35年前十信風暴,從法律觀點,總結出兩點結論︰第一,1991年政府開放商業銀行大量設立之後,這三十年間,台灣的金融版圖發生本質的變化。過去公營銀行掌控金融業的局面已經完全翻轉。當年民營銀行出問題,由公營銀行接管的模式,不再可用。如果大型金控不幸發生擠兌,公營銀行固然無能為力,「金融重建基金」的財源也遠遠不足。屆時政府面對的窘境,恐更甚於十信風暴,主事者必須未雨綢繆。第二,要金控不出問題,政府的監理當然重要,但業者堅持正派經營的自覺,毋寧更為關鍵。銀行搞垮了,社會固然付出重大代價,但相關業者也難得善終。十信殷鑑未遠,值得深思。

+ More
【上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上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簡稱「十信」)因五鬼搬運爆發弊端,十信主事者蔡辰洲與財政官員攻防,一時之間政壇震盪,更爆發擠兌潮,堪稱台灣歷史上風暴最烈的金融弊案。  十信案何以尾大不掉?解嚴前政府權力隻手遮天,何以不到40歲的蔡辰洲卻能板蕩台灣政局?最後又是誰出手收拾? 《十信風暴》是王駿繼《江湖無招》後第二本小說。當年案件爆發,他是線上記者,30多年後回首此事,以紀實之筆寫就這本非虛構小說。此中有政治角力,也有金融詐術,是《紙牌屋》加《大賣空》──只是以上皆有所本。 王駿人在加拿大,我筆訪他寫《十信風暴》的心路過程。王駿筆力強健,談小說之餘,不但解答我對他寫作上的疑問,更重燃了那個年代的記者魂。 因篇幅稍長,訪問拆為上下兩篇,上篇王駿帶我們重返當年現場,下篇論及政局秘辛與彼時行政院長俞國華,以及已屆暮年的蔣經國。十信案,或許是強人如他,最終卻也最無力的一次出手。《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十信案發生時,您在哪家媒體任職?如今讀者可能很難想像沒有SNG車的年代,記者如何追新聞,可否描述追此案的過程? 答:民國七十四年春天,十信案爆發時我在工商時報,任外勤記者。剛入行沒多久,正好趕上這檔大事。當時,尚未解嚴,以報紙而言,不但家數有限,而且張數也受限制,只有三大張。每一大張,四個版,總計十二個版。 那時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新聞來源只有報紙,因而每家報社都指派專人每天「比報」,比較自家報紙與對手報紙。如此一來,記者壓力極大。那時當記者,在報社內與同組記者競爭;在報社外,與同一條路線上其他所有報社記者競爭。此外,每個外勤記者都配有「呼叫器」,又稱「電子拴狗鍊」,二十四小時開機,不得關機。不定什麼時候,呼叫器就嗶嗶作響,擾人作息。那個時代沒有網路,加上政府管制,輿情較單純,不像現在百家齊鳴。兩相比較,那個年代媒體與受眾之間,資訊權力不對等,媒體無法充分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社會氣氛遠比現在祥和,新聞事件當事人免於「全民公審」壓力。當時跑十信風暴新聞,基本上報社或電視台追新聞過程與現在差不多。儘管科技不同,工具有異,但基本心法、手段,還是一致。日報記者都是晚上上班,深夜下班,次日上午休息,中午出門跑新聞,晚上回報社寫稿。不過,十信風暴期間,經常上午有大事,因而,外勤記者頗為辛苦,一大早就出門,在外頭奔波一天,晚上回報社寫稿,鬧到深夜才下班。▲1986年,王駿與時任財政部長錢純。十信案當時,蔡辰洲動員「十三兄弟」幫立委赴時為央行副總裁的錢純住宅,要求央行暫停對十信檢查,遭錢純嚴峻拒絕。(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寫此書的資料蒐集花費多久,多取自何處?答:撰寫這部小說使用大量資料,尤其書中人物絕大多數以真名登場,因而所寫內容必須有所本,有根據有證據。寫書之前,我蒐集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類則是去圖書館蒐羅所獲。我當記者以後,就習慣保留資料。每天下午跑新聞,傍晚回報社,吃過晚飯之後,開始寫稿。每天寫稿前,必然把前一天晚上所寫,當天見報新聞、特稿,拿剪刀剪下來,貼在稿紙上,帶回家去,妥善保存。二十多年間,在報上所寫新聞、特稿、專欄、社論,全都留了下來。除了報紙剪報之外,我在雜誌所寫「外稿」,也都剪下,妥善保存。還有,就是當年訪談資料。譬如俞國華談十信始末;又譬如,陸潤康談十信始末,以及他自己日後遭遇。這些內容,都放進這部小說裡。訪談資料之外,我手邊還保存若干第一手文件,像是行政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監察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這部小說裡在多處地方,對徐立德財政部長任內十信違規放款坐大情況,有精確描述。所有這些描述,全文引自當年行政院、監察院調查報告,在自有資料之外,為了寫這本小說,我在2019年三月間,費時一個月,幾乎每週六天,天天下午走訪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那兒有當年報紙數位檔案、有雜誌數位檔案、雜誌實體檔案。從國家圖書館,獲致大量書面資料,據以撰寫這部小說。小說裡,凡是對真名實體人物,所做明確描寫,都有書面根據。因此,這整本小說,最高撰寫原則,就是「有多少報紙、雜誌書面資料,寫多少臧否內容」。自2019年四月中旬開始動手撰寫,至八月間寫畢全書,凡20萬字,費時約75天。▲1987年,王駿於中國新聞學會與工商雜誌所辦之討論會。(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用小說回首35年前的事件,有何不同的觀點或當時未察覺的角度嗎?答:當年,我主跑財政部。十信風暴新聞範疇,大致可分為「災難核心」、「救援團隊」、「財金當局」、「司法機構」四大部門。災難核心,是指十信與國信,以及這兩家金融機構所有附帶關係企業;救援團隊,指的是進駐代管十信的合作金庫,以及進駐代管國信的銀行團。當時,我是財政記者。主跑財政部。整個十信、國信事件財政部幾年間處置過程,極為熟稔。對其他相關領域,我常與同事談論案情,也略知梗概,但也僅只是梗概,不能窺其全貌。事隔35年,許多細節早就遺忘,因而,撰寫這部小說,等於重新墜入時光隧道,重拾當年記憶。為此,我花費頗多時間,泡在國家圖書館,翻查當年報紙新聞、雜誌內幕報導。經過徹底翻查,對當年十信、國信風暴,有更全面了解,無論觀點或角度,都比當年要寬廣。當年只深切了解財政部作為,如今,則是所有領域,都擷取詳盡資料。當然,這也涉及個人成長。當年才20多歲,成熟度畢竟有限,眼界與見識都比較狹窄。35年後,重新再看十信案,當然有更深一層了解。既然有更深層了解,通過小說筆法,較之報導描述,有何不同?答:我當外勤記者那十幾年,正好碰上台灣經濟起飛年代,新聞業也蓬勃發展,雨後春筍一般,冒出許多雜誌。當時,我持續給多家雜誌撰稿。寫雜誌稿件,與寫報社新聞、特稿,完全是兩碼事。在報社寫新聞、寫特稿,得遵守一定格式,言論尺度也較狹窄,尤其,用字遣辭不能隨心所欲。給雜誌寫稿,稱為「寫外稿」,可以賺稿費外快。那種雜誌外稿,講究抖露內幕,套一句現在新名詞,那叫「爆料」,尺度寬闊,用字遣辭飛天遁地,隨心所欲。我寫了將近20年「外稿」,早就鍛鍊出寫稿本事,對於新聞事件,只要知道了內情,可以不加思索,心無懸念,一揮而就。寫這本《十信風暴》,形式雖是小說,骨子裡,就如同我當年給《財訊》、《新新聞》、《商業週刊》寫外稿。那種外稿,對於一樁新聞事件,要把人、事、時、物、地,交代乾淨,描繪清楚。這樣,稿子才引人入勝,雜誌社樂於採用,才能賺得到稿費。這次寫《十信風暴》小說,基本上,與當年給各家雜誌社寫「外稿」,並無二致。我當年寫「外稿」,有場景描寫,有人物表情,有故事經緯,有前因後果,原本就豐富立體,有層次感,只要一看,就引人入勝,會一直讀下去。35年後,我寫《十信風暴》,只是稍微轉變「外稿」形態,加入了對話,如此而已。我注意到小說小節皆以地點為名,或官邸或政府單位或私人俱樂部,這是刻意安排的嗎? 答:這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十信風暴》是我第二部小說,之前,我第一部小說,是一部武俠小說,名為《江湖無招》。我寫《江湖無招》,是且戰且走,事前並未勾勒故事大綱,而是現編現想,想出故事梗概,然後去蒐集資料,接著動手撰寫。寫了萬把字,素材耗盡,然後,再重頭來過,重新勾勒故事大綱。寫《十信風暴》,略有不同,但心法還是一樣。這一次,我先把所有資料蒐集齊全,接著仔細精讀所有資料,充分消化之後,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動手敲打鍵盤,開始撰稿。然而,我事前雖已蒐集全部、完整資料,也仔細精讀、消化,但撰稿時,並無完整故事大綱,而是看多少資料,寫多少內容。既然是依照時間軸撰寫小說,一開始當然要寫十信事件爆發源頭。我曾給俞國華寫過回憶錄,他曾講過十信內幕,但當時不許我寫,不准放進他回憶錄。十信事件爆發時,俞國華是行政院長,當然清楚整個過程,他老先生已經去世將近20年,當年他所說內幕,可以出土見光。因而,我就以俞國華當年所說內幕,為這部小說第一章。故事背景,在七海官邸,因而,第一章就以「七海官邸」為名。寫完第一章,寫第二章時,就不假思索,照著第一章模式,拿「展抱山莊」當名稱。如此這般,依序往下,每一章章名,就都是地點。當然,我這樣安排,有個前提:必須對民國74年間,整個台北市模樣,要有清晰記憶。這一方面,我佔優勢,我生性戀舊,對自己青春少年時期往事,銘刻於心,永恆不忘。因而,寫這部小說時,裡面場景就是民國74年景況。▲南京東路上的寶通大樓,民國74年事件爆發時是十信總部。現為合庫銀行。 圖/鏡文學提供所以可說是您在腦海中重建了30多年前的台北?答:例如第一章開始未久,俞國華座車離開行政院,走中山北路,前往大直總統官邸。小說裡,他座車從忠孝東路口右轉,上了「復興橋」。當年,台北市鐵路沒有地下化,鐵道把台北市切割成南、北兩大部分,也因而,當年台北市諸多南北向大馬路,都興建了天橋或地下道,以穿越鐵道。忠孝東路越過鐵道時,那橋樑就叫「復興橋」。現在,復興橋早拆了,成了中山北路一段前端起始那一部份。比方說,我寫來來飯店景致,就說這飯店斜對面,是行政院新聞局舊大樓。那新聞局舊樓,當時就在忠孝東路旁,後來拆了,現在是行政院大樓前面廣場。還有,我寫財政部,說是只有一幢大樓,後頭有空地,已決定興建第二幢大樓,將來兩樓相連,併做一處。當年財政部這新舊兩幢大樓,現在都已廢棄,財政部都搬家了。我寫《中國時報》,也是說,只有一幢老樓,後頭廣大停車場,要興建新樓。不但固定景致如此,我還在小說裡,添加大量民國74年十信案爆發時,同時期諸多時代元素。這些,都是我腦海裡所殘留,當年跑十信風暴新聞時,同一時期相關影像。凡此種種,都是回憶與戀舊。或許,一開始的確無意間,以「七海官邸」為章名,但細細回想,其實這也是一種內心深處思惟反射,投射出自己懷舊心態。這樣看來,以政府機構、建築、餐廳、特定地點,為章節名稱,也並非全然巧合。【下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7/

+ More
山與海的深度依舊,原鄉就還在那裡——專訪Nakao Eki Pacidal

山與海的深度依舊,原鄉就還在那裡——專訪Nakao Eki Pacidal

Nakao Eki Pacidal 人在荷蘭。疫情當前,人間艱鉅,我們透過Telegram聯繫,Nakao談創作,像遙遠的召喚,召喚她筆下的山風海雨,以及這座島嶼的另一種可能性。原住民身分曾讓她自我懷疑Nakao是花蓮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現年四十五歲。雖然她的小說常以部落為場景,然而在台北出生後,除了在花蓮念小學外,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前都在台北。在都市成長,會不會感到格格不入?她說投票時最有感,因為原住民要投山地或平地原住民立委,而投票箱前往往只有她一人。這話談得輕鬆,成長過程中還是不免被異樣看待,「我小學經常被同學笑,有次哭回家,爸媽說不要理他們就好,兩三次後也就習慣了。第一次真正感受自己跟別人不同,是高三考大學時以原住民身分加分。後來回想,當時(1992年)考大學壓力之大,難免有同學對此感到『不舒服』。」原住民考試加分聽起來像身分帶來的紅利,然而Nakao說所有曾動用這加分權益的原住民心裡都有陰影,會懷疑是不是沒有加分自己就沒資格上大學。「因為國家沒有給我們及非原住民正確認知這權益是從哪裡來的,以及這不是為了個人,而是整個群體。即使我在大學、職場都受肯定,可是直到我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才覺得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儘管從來沒有人質疑我。」「無可避免,我們在看別人時總是去脈絡。」或許這正是她台大法律系畢業後,橫跨不同領域,從科學史到歐洲史、史學方法的原因。同時,她自言對純知識非常有興趣,創作也不限於原住民元素,奇幻穿越、歷史宮廷,甚至BL,都在她點化之下成為小說長河的金沙。▲2014年,Nakao Eki Pacidal 參與原運,在路邊進行阿美族語教學。攝影/Savungaz Valincinan藉小說展示不同的文化框架2009年,Nakao赴荷蘭念歷史博士,2017年定居當地。2014年,她出版「台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曲」《絕島之咒》,藉一樁原住民研究生離奇死亡,帶出賽夏族矮人詛咒之謎,以及環繞這座島嶼,如月牽引潮汐,影響主角的各式咒念。最終,主角們合力投身創作,想透過文字解除宿命般的咒力。一如夏宇的詩,「只有咒語可以解除咒語/只有秘密可以交換秘密/只有謎可以到達另一個謎」。圖騰與禁忌,在Nakao筆下不是迷信,而是觀看世界的不同框架。《絕島之咒》有十萬多字,Nakao卻在一個月內寫完。她說當時內心浮現不得不寫的念頭,「《絕島之咒》其實是我博士論文的小說版,談傳統流失後,文化怎樣延續?文化如果是理解自己和他者的鑰匙,鑰匙不見了,我們要怎麼打開鎖?」「這其實關乎你怎樣認知世界。在現今科學體系下,每個人都是孤立的,其上沒有神靈或信仰,當人類覺得萬物都可以掌控,就會無限擴大,淪為貪婪。所以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僅是理解世界的框架之一,不是絕對。」《絕島之咒》表面上講咒力,其實呈現了文化滲入肌理,牽引主角命運,「這樣透過小說傳達世界觀,也符合原住民的史觀。原住民不會講大道理,只會坐下來跟你說故事,讓你自己摸索。因為道理過了兩三代就會被遺忘,可是故事可以一代代口傳下去。」Nakao說演講時若談到祭典、禁忌等內容,開始前往往要酌酒點菸「告知一下」祖先。有幾次忘記她「祭祖」,結果講到一半不是螢幕黑掉,就是麥克風沒聲音。在外人看來或許是迷信,但一如她對科學的說法——世界是複數的,存有很多觀看的方式。有時,我們只需靜靜領受。小說來自博論,Nakao坦言《絕島之咒》是累積十多年思考而成,寫完後一度以為自己要再等十年才能寫出下一本。豈料之後她筆力雄健,陸續寫了好幾部長篇:《一個沒聽說過的燕雲舊夢》以今昔對比,談相聲沒落;《巡台御史六十七與來自遠方的科學家》借穿越形式解答歷史謎團;《天為誰春》在虛實之間寫納蘭性德生於權貴卻長於詞人的哀樂;《掌上珊瑚》以懷抱演藝圈夢想男子遇上滿族少女為主軸,談文化認同與被入侵;《維也納之春》則是原住民追尋自我,遠赴歐洲成為音樂家,擺盪在不同文化之間。對此,她說這跟2017年開始與鏡文學合作有關。「以前我是衝動型的人,做一件事要全部投入,結果就是整個人掛掉。寫《絕島之咒》時,白天寫博論,晚上寫小說,寫完好幾天下不了床。2017年我開始培養規律,寫作如果沒辦法寫滿字數,那就寫滿時數。也因為以前不規律,現在遵循規律,對我來說反而很有趣。」 ▲參與原住民族路邊論壇。攝影/羅永清新小說思辨正義的徬徨時刻新作《沒有蟬鳴的森林》以一場俐落的暗殺起頭,結合政治議題與成長故事,是原住民版的戀愛加革命敘事;敘述原運團體因土地議題組織恐怖攻擊,島上政客成為目標,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主角泰雅族人「徘徊」是小報記者,被指派追查兩名親中商業大亨及政界人物謀殺案,正當輿論將矛頭指向獨派人士之際,卻在凶案現場發現以阿美族語寫的密碼,同時他過往心儀同學「歌樂」出車禍。徘徊開始懷疑,島上無聲的殺戮與他大學時期的原住民同學有關。本該歌頌的青春,在死亡的陰影下成為遙遠的餘音,革命也終歸幻滅。《沒有蟬鳴的森林》探問何者才是正義?追求正義而行不義之事,又該如何自處?Nakao說,這類基進聲音確實存在原運裡,尤其是涉及土地正義或祭典時,「因為祭典是最不能妥協的東西,土地則是失去後就拿不回來了。」1997年大學畢業後她擔任國會助理,在前輩提攜下踏入原運,到今天已超過二十年,坦言「很多內傷」,「主流外界給我們壓力,部落對我們則有期待。一旦離開部落再回來,部落人們看你的眼光就會不同。問題是,你不是每次都能符合他們的期待。在外你要衝撞,在內又要『學習』、『受教』,很消耗。」創作原住民文學,可以回應他們的期待嗎?「我只能實踐,不能掌握結果。現在我理解如果要投身運動,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別人的反應可能不如你期望,所以最好不要抱期待。同時學會把時間拉長來看,對自己好過一點。」因此,她現在看待小說「有作者的思想,可以提供另一個理解世界的框架,當然最好。不過我更多作品出現原住民時,往往是小小的配角。我想讓原住民變成很尋常的背景,因為現實中你遇到的原住民就是一般路人,是很自自然然的,就像同性戀也是。唯有被歧視過的人,才會珍視自自然然這件事。讓焦點下的角色身分復歸平淡,成為讀者的日常,是我身為創作者可以做到的小小的事。」現在她寫小說如做運動,「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做小小的貢獻,累積二十年就會很可觀。」若說《絕島之咒》是試圖用不同的文化框架展示台灣,《沒有蟬鳴的森林》則是原漢兩個不同文化框架的正面衝突。蔡政府上台時,小英曾以總統身分為百年來原住民受漢人歧視壓迫道歉,然而傳統領域問題仍未解。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卻不包括原住民,也讓Nakao錯愕,「更令我驚訝的是,我身邊很多漢人朋友在政界跟社運界,卻沒有發聲,連表示遺憾都沒有。那時我意識到,或許總有一天,我跟漢人朋友會站在對立面。」▲Nakao Eki Pacidal 攝於歐洲友人家。身處歐洲助她思考原漢關係此外,身在歐洲也讓Nakao思考文化衝突,對位原漢關係。「歐洲最大問題是恐怖主義,我跟歐洲人聊天說,當有別於歐洲文化的東西跑到你們眼前,你們就覺得『無法理解』,歸咎於文化衝突。然而明明是可以理解的,否則我們如何理解西方。所以重點其實是『單向性』,歸根究底便是懶得理解他者。就像原住民哪個不是在漢人主流社會長大,一生都在努力貼近主流,漢人卻無法反過來理解原住民。」因此,當森林沒有了蟬鳴,「暴力,是最後也最大聲的語言。」儘管如此,小說最後,Nakao仍以極溫柔的語言接住了裡頭人物的殞落:「重巒疊嶂的雪山山脈就像呼應大洋一般,也有一半隱身在淺藍灰色厚重的雲裡。又是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春日午後,但這島嶼的不論山巔海濱還是城市裡,都有人為島嶼的無知無言付出了能夠付出的最大代價。」在所有物是人非裡,唯有山與海依舊,以同樣的心。訪問裡,Nakao常說自己老了,心態變了。現在她放棄完美主義,「以前從事原運會受傷,就是因為原運的核心概念是正義。政治運動要折衝衡量,正義卻是無法妥協的。」或許,《沒有蟬鳴的森林》她最後想接住的,也包括曾經的自己。後記:名字,還有過去可言嗎?《絕島之咒》曾提到:「名字,還有過去可言嗎?」小說裡,名字也是咒的一部分。她的名字也有段來歷,她2007年登記族名和族別,然而現行法律不允許使用沒有漢字的名字,所以她不願用漢字寫族名,因此並沒有改掉漢名,而儘量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族名。不過因爲她多數時間在國外,且護照上使用的是族名,所以形成很詭異的情況——她在台灣以外的所有地方都可以不用漢字來寫族名。我問她這名字有何涵義(其實我很怕這問題給她一種「漢人設想原住民名總帶有草木鳥獸意義」的獵奇感)?Nakao為我解答,「這名字本身倒沒有意思,就只是名字。Nakaw是阿美族常見的名字,在很多老部落都有Nakaw作為母親(祖先)的傳說,在太巴塱也是。歌謠裡也有提到Nakaw是太巴塱的三個母親之一,奇美部落也有類似的祖源歌謠,不過,Nakaw是標準的阿美語寫法,我的名字寫成Nakao,是因為家裡比較日化,採用日語拼法。」所以,名字真的有過去,也需要爭取,才能真正屬於自己。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