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文化普拉斯」專訪:一部小說破一件台灣懸案,張國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專訪:一部小說破一件台灣懸案,張國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主持人:邱祖胤/中央社主任記者與談人:張國立/作家、資深媒體人、《時報周刊》前社長主題:小說家在現場3台電腦、3本筆記與貼滿牆面的便條紙,散落在記憶中各個角落的線索,串連成超過40本個人著作,張國立將記者生涯未破的懸案,人生中錯過的美好遺憾,以真實的虛構撰寫成冊,在小說中實現夢想。▶完整內容: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7185004.aspx

+ More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沒經歷過的事件,或許會視其為不可思議、光怪陸離;曾經歷過的時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櫃那稱作記憶的倉房,時而點頭認同時而歪頭思索──張國立新作《私人間諜》考驗著中年以上讀者親炙的回憶,對照著年輕讀者自書冊獲悉以為的歷史。「記憶」是狀態的描述,不論做動詞或名詞用,強調的是當下的情境,宛如快門喀嚓留存的紀錄;「回憶」則是在時間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個明確的錨點,讓現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殘缺的印象;「歷史」則是他者個人或集體的陳述,存在明確的意識形態以及論述脈絡。小說家不是歷史學者,寫出來的作品也不是個人回憶錄,而是在時空中流動跳躍、建立人物與事件,展現獨有的敘事主題。《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間諜》一書設立了四個時間點: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敘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畢業先當完兵、退伍後經歷聯考洗禮、進入天主教大學就讀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由一場場麻將賽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絕倫超人的記憶力有助於在一百四十四張牌搭建起的戰場廝殺存活(即便運氣左右了七成勝敗),能考上分發到這個校系也是這項能力使然(還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來),但每個人繳交五百元報名費、不清楚背後支持者是誰以及冠軍獎金多寡的博弈賽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標最明確、占據核心的記憶。人腦的資訊存取不是3C產品的精準讀寫,會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產生看似莫名實有邏輯的串接──泛起漣漪的投石原點是麻將大賽,而且是綽號「螞蟻」的石曦明參與其中的麻將大賽。這個窮出名堂的傢伙在不同的宿舍間流轉,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緣好、牌桌上的德性氣勢信念足以服人,否則黨員身分早為他貼上職業學生標籤。執著賽事到學業荒廢、感情難以為繼,不是因為賭鬼性情作祟、窮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親施加的種種養成他的反叛束縛、他的渴望獨立,深烙在他的腦子並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記憶是很囉唆糾纏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記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沒法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石曦明在十八九歲當兵的時候就遭遇到了。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聯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調查一看不得了,父親那說不上彪炳的軍中經歷讓他輾轉進了憲指部調查組,多了個照料他的警總保安處副處長,免去寒冬中軍服內襯塞兩天份報紙站凍得像冰棒的衛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機監視對窗的歸國學人在家動靜,基本上就是數饅頭過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號拐兩的石曦明稱不上盡忠職守,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少,尤其當那漂亮的女人出現在公寓窗台前抽菸時,相機快門順勢按下,工作日誌老實寫下。可是就這麼怪,女人的漂亮是讓人回想不起來的漂亮,幾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處長緊迫盯人地問到他懷疑眼睛懷疑人生。更麻煩的是,在那個時代,你的記憶不是你的記憶,是上級的、是黨國的、是機密存檔的、是事涉國家安全個人忠誠的,是會讓一個歸國學人因此身陷醜聞而得遠走他鄉的。問題是,他對那個女人的記憶沒法說頭昏了記錯了,只是欠一張決定性的照片,欠缺一個可以順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誰、得以寫進報告結案歸檔的句點。於是這個記憶就賴著不走了,幾個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簽單據拿國家錢、為一個需要自己眼線人馬的傢伙當起他的私人間諜。記憶是會被質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畫靶般修改創造,而且在不自覺中進行。民國七十二年,去美國念西洋比較文學的石曦明接受國內大學的短期約聘回台了,而且還租下當年監控的歸國學人生活的屋宅住了進去。十多年前的那場監視行動還沒結束,記憶彷彿是個只有石曦明看得見的幽魂,他想細細尋覓,想確認那個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對副處長而言,監視行動則是重新開啟,雖然住客同樣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極可能出了偏差的歸國學人,但社會的氣氛變了、工作任務也不一樣了,只是他萬不同意(也無法理解)自己布的鍵、自己的細胞、自己的間諜不受控,不容許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運作。副處長化身為偵探,毫不低調地找來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盤問,關於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來──對讀者來說是如此,但偵探反而益發焦慮不安。他想要尋求他應該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訓這個本為他用、不該脫離控制的間諜,甚至想徹查那個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記憶是會被再詮釋的,透過回顧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也找到新的對應姿態。記憶是會拿來比對的,個人與群體相比、現在與過去相比,主觀遠強過客觀。記憶不見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跡而已,也許換了人物、變了時空,再現時讓人有種既視感Déjà vu。記憶也會透過小說家穿梭在真實的人生經歷(自身或他者的交錯混合)與虛構的文字書寫,鑲嵌在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間諜》有受限於記憶的戒慎、也有跳脫出記憶的豁達,在監視行動、麻將大賽、那個女人之間附身呢喃,乍看彷彿記錄下一段時代剪影,也像極了一場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陽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央廣《名偵探科普男》、復興電台《故事與它們的產地》節目主持人。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編輯工作資歷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文化副總編輯。歡迎搜尋臉書關注「冬陽一直推」。

+ More
大時代沒有先知,只有錯亂的好人——專訪張國立《私人間諜》

大時代沒有先知,只有錯亂的好人——專訪張國立《私人間諜》

張國立像永遠的小說頑童,說話中氣十足,結尾常常哈哈哈大笑,還有一套左右互搏的哲學。他說世界上最重要的莫過於「我」,「我做好我自己,我老婆高興,我女兒也高興,這兩個人高興我就高興。」「所以你說身為人,『自己』是不是最重要?會把人貶低的社會,便是不好的。放到小說,就是只為自己寫。因為這樣,我寫作時都很快樂。」正是這份快樂讓張國立寫小說其快無比,能同時交叉寫三本小說,因為「一直埋在同一本很無聊。」《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沙林傑或卜洛克,他選擇卜洛克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張國立的職業小說家理論:既然是職業,得一直寫,那就要快樂的寫。他在不同訪問提到的說法是,作家有兩種——沙林傑式跟卜洛克式的;前者第一本書就轟動文壇,但至此成絕響,後者從軟調色情寫到推理小說,有說不完的八百萬種死法,「這兩種作家,我比較願意當卜洛克。」因此,寫完三本《乩童警探》系列作,張國立很快便交出新作《私人間諜》。不過談新作,張國立總會談到更新一部,而且最新尚在構思的作品,還是他夢到的。彷彿小說路康莊大道,走馬看花他都能記下。與「我」的哲學看似相悖的,是張國立對希臘悲劇的信念。三年前我採訪張國立,他自稱是希臘悲劇的追隨者,兩千多年前希臘人寫的故事告訴他,所有人的命運都跟自己的過去有關。所以活著就是在前進的時間裡迎接過往決定的宿命。儘管如此,信奉悲劇的張國立不悲觀不萎靡,別的作家寫作是苦悶的象徵,他寫作唯一的抱怨是需要抽菸,老婆會不高興。世界再瘋狂,他也有不盡的好奇。張國立的人生哲學讓我困惑,就像悲劇讀起來是爽朗的不搭調。直到我讀完他的新作《私人間諜》,才明白他的追尋即是逃離。活得自我,才能外於這個世界,同時觀察、欣賞它。▲寫完乩童警探三部曲,張國立交出追憶狂飆青春與荒謬時代的《私人間諜》。談到那個還有匪諜的年代,張國立說「抓共匪其實很虛幻,但精神錯亂的人很多,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錯亂。」(圖/鏡文學)文青間諜的自由幻夢《私人間諜》透過三個章節講述既狂飆又苦悶的70年代,一名說是間諜其實更像文青的自由夢。主角石曦明的父親是有戰功的榮民,因父親之故,石曦明加入國民黨,並在當兵時被警總吸收成間諜,負責監視代號水手的歸國學人。水手生活平淡無奇,唯一可疑的是有名妖嬈神祕女子出現在水手窗台。最終女子不見其人也不知所蹤,水手卻因此遭罪。四年後,受水手讀的《老人與海》啟發,發奮讀書的石曦明進了大學,又遇到當年的警總叔叔,向他打聽學校裡的匪諜名單。多年後,石曦明學成回台,搬進當年水手住的房子。然而退去的時代浪潮回捲,嚐過自由滋味的他得面對過去間諜人生的這筆帳。《私人間諜》書名有玄機,既名間諜卻不為國,何以私人?因為間諜夾在國家與良心之間,也受困於父子般上對下的指導與掌控;小說描繪的這層關係與其說是國家機器與間諜個人,倒不如說是傳統價值裡如父如子的執念在作祟。眼尖的讀者會發現小說主角的背景跟張國立很像。張國立說,他生命裡真的有一位「警總叔叔」。「以前我在《中華日報》他常常出現,總是笑臉迎人,到哪裡都看得見他,對誰都很客氣。他看到我就說國立啊怎麼沒菸啊,就拿菸給我。後來我才知道他是警總保安處的。他對年輕人都很好,但是有目的的。」如同張國立在小說裡寫的,這樣的人物需要年輕人成為他布的鍵與人脈。寫不是先知的眾生這位總是笑咪咪的人物讓張國立想寫,「你說他是壞人嗎?也未必。他從小受的教育跟人生環境告訴他,因為匪諜讓國民黨丟失中國,所以有仇恨,所以要抓匪諜。很多年後,他才知道自己是白色恐怖的來源。但那個恨跟付出也是真的,人離開自己的時代就無處安放自己。你要他否定努力了一輩子的自己,太困難了,而且他可能比我們都努力。」「你期望每個人都是先知嗎?大家都是混啊,混到能靠關係就好。」張國立說。認為小說是在寫白色恐怖嗎?張國立答沒想過,認為這說法是種「束縛」。「這些人做不對但是自己理想的事,可誰告訴他們不對?就像美國也曾有麥卡錫主義。我不喜歡用這個白色恐怖這詞,太模糊。這就像說我是個老先生,但我心裡可能不老啊。好人壞人分太清楚,寫小說就不好玩了。」張國立的看法並非安全牌,或許還有些政治不正確,但《私人間諜》確實也是部諷刺小說,諷刺因為抓共匪而錯亂的時代。這,關乎張國立從小到大的「想反抗」。「社會與大人不斷期望我成為某種面貌,我覺得很煩,難道我不能做自己嗎?就像我十八歲決定寫小說——你看我是不是很早熟。我媽媽很慌張的說,這樣我以後怎麼活。預官退伍我在家寫小說,我媽說看樣子我人生是不行了,只能替我多存點錢。後來我找工作就是為了不讓我媽擔心。還有小時候有一個沈伯伯常跟我講故事,是我說故事的啟蒙。後來我得獎,他拿報紙框起來貼在家裡。我心想不要這樣吧,我只是喜歡寫而已,沒有什麼理想。」回首青春,張國立總結是「念了文學,結果人人都在為我擔心。」因此,寫《私人間諜》是「趣味化那個人人都在給自己壓力的時代。」▲學生時期的張國立。張國立讀日文,曾讓母親不開心,因為家裡出身南京。回憶這段求學經歷,他形容「命運會小心安排你,給你開扇窗,讓你有機會跳出去本來的生活。」(圖/張國立提供)沒有束縛,人生就能看多一點很難說張國立是把一本懸疑小說寫成了《家變》,還是把《家變》的主題寫成了一本懸疑小說。畢竟張國立始終主張小說沒有類型與純文學之分,「小說裡沒有純不純,寫得好就好。」談到類型小說,張國立以最近看的影集《殭屍校園》為例,「《殭屍校園》其實是《蒼蠅王》的變形。類型的架構永遠存在,只是你用現代精神去詮釋。」或許,《私人間諜》是張國立用自己的「現代精神」——反抗時代對人的定義與塑造——詮釋他經歷過的年代,書寫混沌的眾生。同時,張國立在小說正文前寫道「聽說只要有人記得妳的名字,你就永遠存在/給張渟,我的母親我一直記得」。談到母親,張國立說,「我媽從小放任我,我覺得很了不起;她會擔心,但不會制止或要求我。」接著張國立反問我,「你知道你爸媽為何結婚的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因為我爸是再婚,而且我媽很匆忙嫁給他,我一直很好奇原因。後來去中國大陸問我大阿姨,我大阿姨說我媽抗戰時認識一個男生,對方因為要打戰而離開她。八年抗戰完,她還沒結婚。有天她接到電話,是那個男生從武漢打來的,二話不說飛去武漢,兩個月後臉色很臭的回來,就嫁給我爸爸了。」「我們平常都會忘記爸爸、媽媽有自己的人生,有可能你不是你爸爸、媽媽的最愛所生下的。我覺得這件事很好玩,一個人的人生真是豐富到難以想像。所以你說小說寫得完嗎?不可能嘛!哈哈哈。」所以,不是對世界有由衷的好奇,不懂得欣賞無聊的人生,無法成為張國立這般的小說家。這般的小說家張國立討厭被人擺佈。有一個小故事是他當年在《中國時報》上班穿短褲,結果被高層長官罵,「後來我退休後只穿短褲,現在連一套西裝也沒。」張國立真的總也不老,因為把灑脫活得很中二,「當你人生可以擺脫各種束縛,就可以看到多一點,這樣不是很好嗎?」

+ More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匪諜—— 江昺崙評張國立《私人間諜》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匪諜—— 江昺崙評張國立《私人間諜》

起先看到書名《私人間諜》,還以為是一本本格派的懸疑諜報小說,或者是個冷硬偵探大顯身手的故事。沒想到開卷之後,才知道是以戒嚴時期情報機構為背景,帶著懸疑及推理的興味,並佐以校園青春愛情記事綜合起來的時代大戲。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我自第一頁讀起後,便難以釋卷;不過閱讀過程中雖樂趣橫生,卻又無端感到悲喜交雜。那樣無法名狀的糾結是,一個如此蒼白的時代,在父權、軍隊與國旗等符碼中折騰喧鬧不休,歷史卻自我嘲諷,終於虛無與荒誕。像是當代的黑色喜劇一樣,使人笑中帶淚。其實,所謂白色恐怖,不僅只是這本小說的背景設定、也不是復古情懷,而是一整個世代的蒼茫、抑鬱與傷口。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人們在和解之前,還需要更多理解。時代並未走遠,威權幽靈尚在徘徊,台灣社會都還如同主角石曦明後半生一般,在徬徨中踽踽而行,本書是我們集體的悼亡——青春、自由,以及那些被湮沒的真實生命。如何理解傷痕?閱讀各種不同角色的人生,聽說他者故事,也許是一條集體療傷的路。本書主角石曦明,父親是一名來自四川,曾經獲得榮譽勳章的退役軍人,但酒後異常凶暴,動輒毆打妻子及小孩。石曦明的媽媽因而在他們幼年時逃家,石曦明因而留下陰影,長大後也不願再見父親,希望未來可以帶著妹妹一起離開。石曦明中學畢業後入伍,進了憲兵隊,後又被分到警總保安處,進行一項特別任務——監控一名代號為「水手」的留美學者。如同電影情節,石曦明以及同袍窩在水手家中對面的公寓,日夜監控他的一舉一動,例如水手閱讀怎樣書,喝怎樣的咖啡和酒,與怎樣的對象來往,石曦明及同袍們都一五一十地都寫成報告,希望能找到任何「思想」。石曦明在監控當中,被水手高雅而西式的生活所影響,開始閱讀水手書房裡的《老人與海》、也開始模仿啜飲苦澀的咖啡,後來更因此燃起考大學的鬥志,歷經一番苦讀,在退伍之後考上輔大日文。但軍中的長官許雅文,十分欣賞石曦明的才幹,於是吸收他,要他繼續擔任警總的線民,監控學校裡的師生。在台灣文學當中,關於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作品不少,但鮮少有以黨國特務的角度出發,書寫「執法者」的心境。陳映真的〈夜霧〉是一名篇,近年來則有黃崇凱以監控聶華苓的特務心境,寫成的〈三輩子〉。但作者描繪石曦明的心路歷程,更較前作入木三分,可以看得石曦明雖然在黨國教育長大,但水手開啟了他心內自由的窗,加上小時候在及暴力威權下成長,更造成他日後精神上的折磨與斷裂,上演一齣「家變」的荒謬劇(《家變》為王文興小說,書中的微小隱喻)。石曦明靠著過人的記憶力讀書考試,游刃有餘,但這樣的超能力,卻也是被父親毒打出來的傷疤——象徵由黨國撫育長大的長子,卻矛盾地想要爭取自由,擺脫黨國。小說第二部分,風格一跳,轉向青春旺盛的校園喜劇。說到石曦明考入大學後,與父親斷絕往來,所以只能靠自己半工半讀,以及部分來自「國家」的津貼過活。但石曦明的大學生活並不主流正向,除了打工,還忙著到處游牧、寄居他人宿舍,剩餘時間都在打籃球及玩麻將,以及參加國民黨的校園社團活動。大四的時候,石曦明為了賺取到美國留學的高額獎金,參加了校園裡的秘密麻將大賽,他為了高額獎金,沒日沒夜投入賽局,幾乎沒有去上課,女友還離他而去。最後,石曦明面容日漸枯槁,人生猥瑣難堪,甚至差一點倒斃在總冠軍戰當中,終於贏得了比賽。大學生活的放蕩不羈,還有拚死拚活,或許是石曦明長期以來,一直想擺脫父親及許雅文控制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荒唐可笑,事實上卻是別無選擇的哀傷。第三部分是石曦明大學畢業之後的故事,由於涉及本書最精彩的懸疑部分,在此請讀者自行閱讀體驗。本書後段縈繞在某種懸疑驚異的氛圍當中,不過實際上詭異的並非超自然的部分,而是清晰可視的兩個幽靈徘徊上空:一個是黨國,如同石曦明父親石重生,亦如同警總長官許雅文。他們都是父權象徵,都自認有權、也有責掌控石曦明的人生。不過小說中可能暗示,原本黨國符號應是雄偉光明的,實際上卻委靡不振,石重生在妻子逃家、長子背離後,過著行屍走肉般的餘生(「重生」之名或也是種諷刺);而許雅文則淪陷在另一種自囚情境當中,如同珍視魔戒卻反被困住的哈比人咕嚕;甚或輔大校園裡,四處探聽抓匪諜的宇教官,在劇情中更像是一名路過瞎忙的甘草人物,十足諷刺。另一面我們看到的另一個幽靈是柔和且陰性的,象徵理想與自由。小說中帶來救贖、精神躍升的總是女性——除了第一部分在水手家中出現的神祕白衣女子,還有石曦明相依為命的妹妹、石曦明最困頓時給予情感撫慰的阿玲,乃至最細微的,許雅文晚年時照顧他的孫女,都是與黨國威權互為參照,自由的喻依。而連同小說中纏繞著的抽象國度:當時台灣人心目中的「美國」,似乎是包裹一切希望的精神彼岸,包含水手家中的咖啡、唱片、海明威、石曦明嚼爛的字典、如醉如狂的麻將大賽(赴美門票),在在都是同綑理想與自由的譬喻。雖然作者細膩地重現了1970年代的布幕舞台,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許多細節值得人們探究回味,但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布幕後面,無法直接嗅聞出來,卻更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書中白色恐怖的情節雖然可能為作者虛構,但一查檔案,和現實卻有許多吻合的情節——1971年即有「成大共產黨案」,蔡俊軍與吳榮元等多名成大學生因嚮往共產主義,在校園裡面成立共產黨,後遭警總逮捕,蔡吳兩人一度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無期徒刑;而威權伸手進校園的案件不僅於此,1975年的台大哲學系事件,是國民黨清理殷海光等人自由主義思想的最後手段;而1977年的「台灣人民解放陣線」一案更與小說情節有巧合之處,當事人之一是自美返台的戴華光(戴的父親是上校,也真的在商船上實習過),與嚮往社會主義、不滿時政的賴明烈(文化建築助教)與劉國基(輔大法文所)等人接觸,共同販賣左翼書籍與組織社團。不久之後,戴華光與賴明烈在羅斯福路的租屋處被警總逮捕,後來戴、賴、劉三人以「二條一」(《懲治叛亂條例》最重的刑責)被起訴,戴華光最終被判無期徒刑。考據諸多歷史檔案,情節歷歷在目,政治受難者普遍都有著十足的理想,嚮往更崇高的平等或自由世界。但可惜的是,本書對於這樣的著墨不多,書中唯一被當成「匪諜」逮捕,那一位疑似半夜升五星旗的商院同學,思想面容卻也模糊不清,難以辨識。或許作者想要反映當時一般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無法擁有思想,只能躲藏在庸碌的現實當中。那些裝瘋賣傻、酒色財氣,或許才是戒嚴統治底下的生存之道。或者也可以這麼說,麻將大賽雖然看似荒誕,卻為學生們反抗的微弱手段,或者精神逃亡的洞口。小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再現,或許比真實還更貼近真實,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大時代的悲喜交歡,特別是仍未散去的各種幽靈。本文作者江昺崙台中人,政大台灣文學所畢業,台大台文所博士班肄。曾任職溪州鄉公所、台灣文學館。曾參與合著《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等書。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