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試讀心得獎金徵文

張國立《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試讀心得獎金徵文

鏡文學將於2023/10/27出版小說家張國立全新系列的首部曲《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歡迎讀者報名試讀活動!還有機會得到獎金以及贈書乙本。報名時間:即日起~2023/10/25(三)中午12:00止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roQ1Cfj8kDsodNHN7【活動參加方式】開放報名:即日起~2023/10/25(三)中午12:00止填寫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oQ1Cfj8kDsodNHN7寄出試讀電子檔:2023/10/25(三)18:00前,統一寄至報名者信箱心得繳交期限:2023/11/8(三)23:59前,將200-1000字心得寄至指定信箱,並完成以下三步驟:試讀心得需分享於個人社群上(FB、IG、YT、Blog等),不限任何形式(限時動態、貼文、直播、影片皆可),並不限公開或私人帳號,截圖證明即可。至《臺灣神鬼傳奇: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博客來網頁中留下試讀心得。完成上面步驟,並將分享連結或畫面,及試讀心得(文字檔案)寄至電子信箱: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主旨註明:「繳交《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試讀心得_【報名者姓名或暱稱】」。鏡文學將於2023/11/22(三)公布得獎名單!【獎項說明】第一名/獎金1000元+贈書一本第二名/獎金800元+贈書一本第三名/獎金500元+贈書一本佳作(兩名)/贈書一本【活動注意事項】請勿抄襲他人作品,若發現有抄襲行為,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試讀資格。如有違反著作權之法律責任則須自行負責,與主辦單位無關。參加者需同意將試讀心得授權予鏡文學及書店行銷使用,主辦單位有權將文章刊載或運用於所有《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相關行銷文宣。若報名人數超出限額,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參加試讀的人選。該活動僅限於居住於臺、澎、金、馬地區的網友。如未完成試讀活動的所有步驟,將無法獲得試讀贈書。所有已提交的文章均同意授權予鏡文學行銷使用。鏡文學保留相關活動內容變動的權利。※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E-mail至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詢問。【新書介紹】★《搶神大作戰》後,張國立再次融合宗教與傳統的小說★從現代角度看神話角色的冒險故事★以道教神鬼論探討身分焦慮與自由的抉擇天有異象,神治無方失蹤案件現場的三太子神像要出動道士與兒童心理學家?甲綁乙還的兒童失蹤事件三頭六臂的神怪解謎冒險所有男孩都做了夢,有聲音對他們說話,飛鳥帶他們走出鐵道……。往圓山的捷運上失蹤的男孩,在阿里山廢棄的「新高口駅」出現;板橋站往江子翠找同學的男孩於花蓮木瓜山的廢棄鐵軌獲救;從臺南搭火車前往新營的男孩最後到了宜蘭太平山。毫無理由的男童失蹤案一再發生,唯一能串得起來的線索是他們農曆同月同日生,以及夢中聽到的同一句話:「我才是太子。」兒童心理專家賀若芬受警方之託協助處理這奇怪的案件,她找到道教博士韓希元加入,想借韓的宗教知識從失蹤男童的言語反應中找出線索,案情卻引向最多人祭拜的中壇元帥:三太子。此時全臺各宮廟的三太子神像不約而同地陀螺般旋轉,一行人實地踏查時,每到一座廟還把天雷暴雨帶過去。當謎題越來越往超自然的方向過去時,承辦的刑警卻從韓希元身上找出了其他可能性。「穿黃袍戴金冠的小孩子跑過去,我追,追不上,他停下來等我,我再追。不論我怎麼追總追不到他……。」全臺三太子神像不斷陀螺般旋轉,五營將軍廟雷劈失火……。是三太子震怒,還是他惹到了誰?「對方也三頭六臂,和三太子一樣。」難道神明也有真假太子?【關於作者】張國立知名作家/美食、旅遊達人/擅長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等。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任《時報周刊》總編輯,得過國內各大文學獎項與金鼎獎,文筆既可詼諧亦可正經,作品涵蓋文學、軍事、歷史、劇本、遊記等各類題材。出版作品:《炒飯狙擊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海龍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戰爭之外》、《鄭成功密碼》、《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棄業偵探:不會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億萬富翁》、《棄業偵探01:沒有嘴巴的貓,拒絕脫罪的嫌疑犯》、《偷眼淚的天使》、《大碗另加》、《我受夠了》……等,小說《炒飯狙擊手》已售出北美、尼德蘭(荷蘭)等國外版權。近期作品《乩童警探三部曲》、《私人間諜》。

+ More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專訪:一部小說破一件台灣懸案,張國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專訪:一部小說破一件台灣懸案,張國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主持人:邱祖胤/中央社主任記者與談人:張國立/作家、資深媒體人、《時報周刊》前社長主題:小說家在現場3台電腦、3本筆記與貼滿牆面的便條紙,散落在記憶中各個角落的線索,串連成超過40本個人著作,張國立將記者生涯未破的懸案,人生中錯過的美好遺憾,以真實的虛構撰寫成冊,在小說中實現夢想。▶完整內容: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7185004.aspx

+ More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沒經歷過的事件,或許會視其為不可思議、光怪陸離;曾經歷過的時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櫃那稱作記憶的倉房,時而點頭認同時而歪頭思索──張國立新作《私人間諜》考驗著中年以上讀者親炙的回憶,對照著年輕讀者自書冊獲悉以為的歷史。「記憶」是狀態的描述,不論做動詞或名詞用,強調的是當下的情境,宛如快門喀嚓留存的紀錄;「回憶」則是在時間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個明確的錨點,讓現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殘缺的印象;「歷史」則是他者個人或集體的陳述,存在明確的意識形態以及論述脈絡。小說家不是歷史學者,寫出來的作品也不是個人回憶錄,而是在時空中流動跳躍、建立人物與事件,展現獨有的敘事主題。《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間諜》一書設立了四個時間點: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敘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畢業先當完兵、退伍後經歷聯考洗禮、進入天主教大學就讀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由一場場麻將賽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絕倫超人的記憶力有助於在一百四十四張牌搭建起的戰場廝殺存活(即便運氣左右了七成勝敗),能考上分發到這個校系也是這項能力使然(還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來),但每個人繳交五百元報名費、不清楚背後支持者是誰以及冠軍獎金多寡的博弈賽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標最明確、占據核心的記憶。人腦的資訊存取不是3C產品的精準讀寫,會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產生看似莫名實有邏輯的串接──泛起漣漪的投石原點是麻將大賽,而且是綽號「螞蟻」的石曦明參與其中的麻將大賽。這個窮出名堂的傢伙在不同的宿舍間流轉,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緣好、牌桌上的德性氣勢信念足以服人,否則黨員身分早為他貼上職業學生標籤。執著賽事到學業荒廢、感情難以為繼,不是因為賭鬼性情作祟、窮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親施加的種種養成他的反叛束縛、他的渴望獨立,深烙在他的腦子並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記憶是很囉唆糾纏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記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沒法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石曦明在十八九歲當兵的時候就遭遇到了。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聯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調查一看不得了,父親那說不上彪炳的軍中經歷讓他輾轉進了憲指部調查組,多了個照料他的警總保安處副處長,免去寒冬中軍服內襯塞兩天份報紙站凍得像冰棒的衛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機監視對窗的歸國學人在家動靜,基本上就是數饅頭過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號拐兩的石曦明稱不上盡忠職守,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少,尤其當那漂亮的女人出現在公寓窗台前抽菸時,相機快門順勢按下,工作日誌老實寫下。可是就這麼怪,女人的漂亮是讓人回想不起來的漂亮,幾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處長緊迫盯人地問到他懷疑眼睛懷疑人生。更麻煩的是,在那個時代,你的記憶不是你的記憶,是上級的、是黨國的、是機密存檔的、是事涉國家安全個人忠誠的,是會讓一個歸國學人因此身陷醜聞而得遠走他鄉的。問題是,他對那個女人的記憶沒法說頭昏了記錯了,只是欠一張決定性的照片,欠缺一個可以順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誰、得以寫進報告結案歸檔的句點。於是這個記憶就賴著不走了,幾個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簽單據拿國家錢、為一個需要自己眼線人馬的傢伙當起他的私人間諜。記憶是會被質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畫靶般修改創造,而且在不自覺中進行。民國七十二年,去美國念西洋比較文學的石曦明接受國內大學的短期約聘回台了,而且還租下當年監控的歸國學人生活的屋宅住了進去。十多年前的那場監視行動還沒結束,記憶彷彿是個只有石曦明看得見的幽魂,他想細細尋覓,想確認那個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對副處長而言,監視行動則是重新開啟,雖然住客同樣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極可能出了偏差的歸國學人,但社會的氣氛變了、工作任務也不一樣了,只是他萬不同意(也無法理解)自己布的鍵、自己的細胞、自己的間諜不受控,不容許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運作。副處長化身為偵探,毫不低調地找來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盤問,關於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來──對讀者來說是如此,但偵探反而益發焦慮不安。他想要尋求他應該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訓這個本為他用、不該脫離控制的間諜,甚至想徹查那個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記憶是會被再詮釋的,透過回顧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也找到新的對應姿態。記憶是會拿來比對的,個人與群體相比、現在與過去相比,主觀遠強過客觀。記憶不見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跡而已,也許換了人物、變了時空,再現時讓人有種既視感Déjà vu。記憶也會透過小說家穿梭在真實的人生經歷(自身或他者的交錯混合)與虛構的文字書寫,鑲嵌在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間諜》有受限於記憶的戒慎、也有跳脫出記憶的豁達,在監視行動、麻將大賽、那個女人之間附身呢喃,乍看彷彿記錄下一段時代剪影,也像極了一場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陽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央廣《名偵探科普男》、復興電台《故事與它們的產地》節目主持人。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編輯工作資歷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文化副總編輯。歡迎搜尋臉書關注「冬陽一直推」。

+ More
大時代沒有先知,只有錯亂的好人——專訪張國立《私人間諜》

大時代沒有先知,只有錯亂的好人——專訪張國立《私人間諜》

張國立像永遠的小說頑童,說話中氣十足,結尾常常哈哈哈大笑,還有一套左右互搏的哲學。他說世界上最重要的莫過於「我」,「我做好我自己,我老婆高興,我女兒也高興,這兩個人高興我就高興。」「所以你說身為人,『自己』是不是最重要?會把人貶低的社會,便是不好的。放到小說,就是只為自己寫。因為這樣,我寫作時都很快樂。」正是這份快樂讓張國立寫小說其快無比,能同時交叉寫三本小說,因為「一直埋在同一本很無聊。」《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沙林傑或卜洛克,他選擇卜洛克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張國立的職業小說家理論:既然是職業,得一直寫,那就要快樂的寫。他在不同訪問提到的說法是,作家有兩種——沙林傑式跟卜洛克式的;前者第一本書就轟動文壇,但至此成絕響,後者從軟調色情寫到推理小說,有說不完的八百萬種死法,「這兩種作家,我比較願意當卜洛克。」因此,寫完三本《乩童警探》系列作,張國立很快便交出新作《私人間諜》。不過談新作,張國立總會談到更新一部,而且最新尚在構思的作品,還是他夢到的。彷彿小說路康莊大道,走馬看花他都能記下。與「我」的哲學看似相悖的,是張國立對希臘悲劇的信念。三年前我採訪張國立,他自稱是希臘悲劇的追隨者,兩千多年前希臘人寫的故事告訴他,所有人的命運都跟自己的過去有關。所以活著就是在前進的時間裡迎接過往決定的宿命。儘管如此,信奉悲劇的張國立不悲觀不萎靡,別的作家寫作是苦悶的象徵,他寫作唯一的抱怨是需要抽菸,老婆會不高興。世界再瘋狂,他也有不盡的好奇。張國立的人生哲學讓我困惑,就像悲劇讀起來是爽朗的不搭調。直到我讀完他的新作《私人間諜》,才明白他的追尋即是逃離。活得自我,才能外於這個世界,同時觀察、欣賞它。▲寫完乩童警探三部曲,張國立交出追憶狂飆青春與荒謬時代的《私人間諜》。談到那個還有匪諜的年代,張國立說「抓共匪其實很虛幻,但精神錯亂的人很多,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錯亂。」(圖/鏡文學)文青間諜的自由幻夢《私人間諜》透過三個章節講述既狂飆又苦悶的70年代,一名說是間諜其實更像文青的自由夢。主角石曦明的父親是有戰功的榮民,因父親之故,石曦明加入國民黨,並在當兵時被警總吸收成間諜,負責監視代號水手的歸國學人。水手生活平淡無奇,唯一可疑的是有名妖嬈神祕女子出現在水手窗台。最終女子不見其人也不知所蹤,水手卻因此遭罪。四年後,受水手讀的《老人與海》啟發,發奮讀書的石曦明進了大學,又遇到當年的警總叔叔,向他打聽學校裡的匪諜名單。多年後,石曦明學成回台,搬進當年水手住的房子。然而退去的時代浪潮回捲,嚐過自由滋味的他得面對過去間諜人生的這筆帳。《私人間諜》書名有玄機,既名間諜卻不為國,何以私人?因為間諜夾在國家與良心之間,也受困於父子般上對下的指導與掌控;小說描繪的這層關係與其說是國家機器與間諜個人,倒不如說是傳統價值裡如父如子的執念在作祟。眼尖的讀者會發現小說主角的背景跟張國立很像。張國立說,他生命裡真的有一位「警總叔叔」。「以前我在《中華日報》他常常出現,總是笑臉迎人,到哪裡都看得見他,對誰都很客氣。他看到我就說國立啊怎麼沒菸啊,就拿菸給我。後來我才知道他是警總保安處的。他對年輕人都很好,但是有目的的。」如同張國立在小說裡寫的,這樣的人物需要年輕人成為他布的鍵與人脈。寫不是先知的眾生這位總是笑咪咪的人物讓張國立想寫,「你說他是壞人嗎?也未必。他從小受的教育跟人生環境告訴他,因為匪諜讓國民黨丟失中國,所以有仇恨,所以要抓匪諜。很多年後,他才知道自己是白色恐怖的來源。但那個恨跟付出也是真的,人離開自己的時代就無處安放自己。你要他否定努力了一輩子的自己,太困難了,而且他可能比我們都努力。」「你期望每個人都是先知嗎?大家都是混啊,混到能靠關係就好。」張國立說。認為小說是在寫白色恐怖嗎?張國立答沒想過,認為這說法是種「束縛」。「這些人做不對但是自己理想的事,可誰告訴他們不對?就像美國也曾有麥卡錫主義。我不喜歡用這個白色恐怖這詞,太模糊。這就像說我是個老先生,但我心裡可能不老啊。好人壞人分太清楚,寫小說就不好玩了。」張國立的看法並非安全牌,或許還有些政治不正確,但《私人間諜》確實也是部諷刺小說,諷刺因為抓共匪而錯亂的時代。這,關乎張國立從小到大的「想反抗」。「社會與大人不斷期望我成為某種面貌,我覺得很煩,難道我不能做自己嗎?就像我十八歲決定寫小說——你看我是不是很早熟。我媽媽很慌張的說,這樣我以後怎麼活。預官退伍我在家寫小說,我媽說看樣子我人生是不行了,只能替我多存點錢。後來我找工作就是為了不讓我媽擔心。還有小時候有一個沈伯伯常跟我講故事,是我說故事的啟蒙。後來我得獎,他拿報紙框起來貼在家裡。我心想不要這樣吧,我只是喜歡寫而已,沒有什麼理想。」回首青春,張國立總結是「念了文學,結果人人都在為我擔心。」因此,寫《私人間諜》是「趣味化那個人人都在給自己壓力的時代。」▲學生時期的張國立。張國立讀日文,曾讓母親不開心,因為家裡出身南京。回憶這段求學經歷,他形容「命運會小心安排你,給你開扇窗,讓你有機會跳出去本來的生活。」(圖/張國立提供)沒有束縛,人生就能看多一點很難說張國立是把一本懸疑小說寫成了《家變》,還是把《家變》的主題寫成了一本懸疑小說。畢竟張國立始終主張小說沒有類型與純文學之分,「小說裡沒有純不純,寫得好就好。」談到類型小說,張國立以最近看的影集《殭屍校園》為例,「《殭屍校園》其實是《蒼蠅王》的變形。類型的架構永遠存在,只是你用現代精神去詮釋。」或許,《私人間諜》是張國立用自己的「現代精神」——反抗時代對人的定義與塑造——詮釋他經歷過的年代,書寫混沌的眾生。同時,張國立在小說正文前寫道「聽說只要有人記得妳的名字,你就永遠存在/給張渟,我的母親我一直記得」。談到母親,張國立說,「我媽從小放任我,我覺得很了不起;她會擔心,但不會制止或要求我。」接著張國立反問我,「你知道你爸媽為何結婚的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因為我爸是再婚,而且我媽很匆忙嫁給他,我一直很好奇原因。後來去中國大陸問我大阿姨,我大阿姨說我媽抗戰時認識一個男生,對方因為要打戰而離開她。八年抗戰完,她還沒結婚。有天她接到電話,是那個男生從武漢打來的,二話不說飛去武漢,兩個月後臉色很臭的回來,就嫁給我爸爸了。」「我們平常都會忘記爸爸、媽媽有自己的人生,有可能你不是你爸爸、媽媽的最愛所生下的。我覺得這件事很好玩,一個人的人生真是豐富到難以想像。所以你說小說寫得完嗎?不可能嘛!哈哈哈。」所以,不是對世界有由衷的好奇,不懂得欣賞無聊的人生,無法成為張國立這般的小說家。這般的小說家張國立討厭被人擺佈。有一個小故事是他當年在《中國時報》上班穿短褲,結果被高層長官罵,「後來我退休後只穿短褲,現在連一套西裝也沒。」張國立真的總也不老,因為把灑脫活得很中二,「當你人生可以擺脫各種束縛,就可以看到多一點,這樣不是很好嗎?」

+ More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匪諜—— 江昺崙評張國立《私人間諜》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匪諜—— 江昺崙評張國立《私人間諜》

起先看到書名《私人間諜》,還以為是一本本格派的懸疑諜報小說,或者是個冷硬偵探大顯身手的故事。沒想到開卷之後,才知道是以戒嚴時期情報機構為背景,帶著懸疑及推理的興味,並佐以校園青春愛情記事綜合起來的時代大戲。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我自第一頁讀起後,便難以釋卷;不過閱讀過程中雖樂趣橫生,卻又無端感到悲喜交雜。那樣無法名狀的糾結是,一個如此蒼白的時代,在父權、軍隊與國旗等符碼中折騰喧鬧不休,歷史卻自我嘲諷,終於虛無與荒誕。像是當代的黑色喜劇一樣,使人笑中帶淚。其實,所謂白色恐怖,不僅只是這本小說的背景設定、也不是復古情懷,而是一整個世代的蒼茫、抑鬱與傷口。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人們在和解之前,還需要更多理解。時代並未走遠,威權幽靈尚在徘徊,台灣社會都還如同主角石曦明後半生一般,在徬徨中踽踽而行,本書是我們集體的悼亡——青春、自由,以及那些被湮沒的真實生命。如何理解傷痕?閱讀各種不同角色的人生,聽說他者故事,也許是一條集體療傷的路。本書主角石曦明,父親是一名來自四川,曾經獲得榮譽勳章的退役軍人,但酒後異常凶暴,動輒毆打妻子及小孩。石曦明的媽媽因而在他們幼年時逃家,石曦明因而留下陰影,長大後也不願再見父親,希望未來可以帶著妹妹一起離開。石曦明中學畢業後入伍,進了憲兵隊,後又被分到警總保安處,進行一項特別任務——監控一名代號為「水手」的留美學者。如同電影情節,石曦明以及同袍窩在水手家中對面的公寓,日夜監控他的一舉一動,例如水手閱讀怎樣書,喝怎樣的咖啡和酒,與怎樣的對象來往,石曦明及同袍們都一五一十地都寫成報告,希望能找到任何「思想」。石曦明在監控當中,被水手高雅而西式的生活所影響,開始閱讀水手書房裡的《老人與海》、也開始模仿啜飲苦澀的咖啡,後來更因此燃起考大學的鬥志,歷經一番苦讀,在退伍之後考上輔大日文。但軍中的長官許雅文,十分欣賞石曦明的才幹,於是吸收他,要他繼續擔任警總的線民,監控學校裡的師生。在台灣文學當中,關於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作品不少,但鮮少有以黨國特務的角度出發,書寫「執法者」的心境。陳映真的〈夜霧〉是一名篇,近年來則有黃崇凱以監控聶華苓的特務心境,寫成的〈三輩子〉。但作者描繪石曦明的心路歷程,更較前作入木三分,可以看得石曦明雖然在黨國教育長大,但水手開啟了他心內自由的窗,加上小時候在及暴力威權下成長,更造成他日後精神上的折磨與斷裂,上演一齣「家變」的荒謬劇(《家變》為王文興小說,書中的微小隱喻)。石曦明靠著過人的記憶力讀書考試,游刃有餘,但這樣的超能力,卻也是被父親毒打出來的傷疤——象徵由黨國撫育長大的長子,卻矛盾地想要爭取自由,擺脫黨國。小說第二部分,風格一跳,轉向青春旺盛的校園喜劇。說到石曦明考入大學後,與父親斷絕往來,所以只能靠自己半工半讀,以及部分來自「國家」的津貼過活。但石曦明的大學生活並不主流正向,除了打工,還忙著到處游牧、寄居他人宿舍,剩餘時間都在打籃球及玩麻將,以及參加國民黨的校園社團活動。大四的時候,石曦明為了賺取到美國留學的高額獎金,參加了校園裡的秘密麻將大賽,他為了高額獎金,沒日沒夜投入賽局,幾乎沒有去上課,女友還離他而去。最後,石曦明面容日漸枯槁,人生猥瑣難堪,甚至差一點倒斃在總冠軍戰當中,終於贏得了比賽。大學生活的放蕩不羈,還有拚死拚活,或許是石曦明長期以來,一直想擺脫父親及許雅文控制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荒唐可笑,事實上卻是別無選擇的哀傷。第三部分是石曦明大學畢業之後的故事,由於涉及本書最精彩的懸疑部分,在此請讀者自行閱讀體驗。本書後段縈繞在某種懸疑驚異的氛圍當中,不過實際上詭異的並非超自然的部分,而是清晰可視的兩個幽靈徘徊上空:一個是黨國,如同石曦明父親石重生,亦如同警總長官許雅文。他們都是父權象徵,都自認有權、也有責掌控石曦明的人生。不過小說中可能暗示,原本黨國符號應是雄偉光明的,實際上卻委靡不振,石重生在妻子逃家、長子背離後,過著行屍走肉般的餘生(「重生」之名或也是種諷刺);而許雅文則淪陷在另一種自囚情境當中,如同珍視魔戒卻反被困住的哈比人咕嚕;甚或輔大校園裡,四處探聽抓匪諜的宇教官,在劇情中更像是一名路過瞎忙的甘草人物,十足諷刺。另一面我們看到的另一個幽靈是柔和且陰性的,象徵理想與自由。小說中帶來救贖、精神躍升的總是女性——除了第一部分在水手家中出現的神祕白衣女子,還有石曦明相依為命的妹妹、石曦明最困頓時給予情感撫慰的阿玲,乃至最細微的,許雅文晚年時照顧他的孫女,都是與黨國威權互為參照,自由的喻依。而連同小說中纏繞著的抽象國度:當時台灣人心目中的「美國」,似乎是包裹一切希望的精神彼岸,包含水手家中的咖啡、唱片、海明威、石曦明嚼爛的字典、如醉如狂的麻將大賽(赴美門票),在在都是同綑理想與自由的譬喻。雖然作者細膩地重現了1970年代的布幕舞台,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許多細節值得人們探究回味,但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布幕後面,無法直接嗅聞出來,卻更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書中白色恐怖的情節雖然可能為作者虛構,但一查檔案,和現實卻有許多吻合的情節——1971年即有「成大共產黨案」,蔡俊軍與吳榮元等多名成大學生因嚮往共產主義,在校園裡面成立共產黨,後遭警總逮捕,蔡吳兩人一度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無期徒刑;而威權伸手進校園的案件不僅於此,1975年的台大哲學系事件,是國民黨清理殷海光等人自由主義思想的最後手段;而1977年的「台灣人民解放陣線」一案更與小說情節有巧合之處,當事人之一是自美返台的戴華光(戴的父親是上校,也真的在商船上實習過),與嚮往社會主義、不滿時政的賴明烈(文化建築助教)與劉國基(輔大法文所)等人接觸,共同販賣左翼書籍與組織社團。不久之後,戴華光與賴明烈在羅斯福路的租屋處被警總逮捕,後來戴、賴、劉三人以「二條一」(《懲治叛亂條例》最重的刑責)被起訴,戴華光最終被判無期徒刑。考據諸多歷史檔案,情節歷歷在目,政治受難者普遍都有著十足的理想,嚮往更崇高的平等或自由世界。但可惜的是,本書對於這樣的著墨不多,書中唯一被當成「匪諜」逮捕,那一位疑似半夜升五星旗的商院同學,思想面容卻也模糊不清,難以辨識。或許作者想要反映當時一般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無法擁有思想,只能躲藏在庸碌的現實當中。那些裝瘋賣傻、酒色財氣,或許才是戒嚴統治底下的生存之道。或者也可以這麼說,麻將大賽雖然看似荒誕,卻為學生們反抗的微弱手段,或者精神逃亡的洞口。小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再現,或許比真實還更貼近真實,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大時代的悲喜交歡,特別是仍未散去的各種幽靈。本文作者江昺崙台中人,政大台灣文學所畢業,台大台文所博士班肄。曾任職溪州鄉公所、台灣文學館。曾參與合著《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等書。

+ More
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少量涉及劇情,閱讀慎入)國外有靈媒,台灣有乩童,靈媒告訴你死人的遭遇,乩童傳遞神明的聲音,當乩童變成警探,他會利用神明的聲音辦案嗎?羅蟄,從小被溫府千歲收為義子,成為乩童為街坊鄰居解決疑難雜症,受人矚目又備受尊重。羅雨是他的弟弟,羨慕哥哥總是奪取眾人的目光,裝成乩童卻遇惡靈上身,從此羅蟄不再當乩童,不為神明發聲,卻當上了警察,腳踏實地查案。和弟弟的關係,卻也成為解不開的結。《乩童警探》三部曲套書張國立/著出版日期:2021/01/29張國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透過三件案件去勾勒出台灣警察的模樣以及犯罪現場。在台灣各式各樣的翻譯小說都不缺,日本的警察、歐洲的警察、美國的警察,讀過加賀恭一郎那種里長伯式的查案法,看過馬丁‧貝克常常得跨越城市的偵查,又或者是整天酗酒的哈利警探,我們卻不是那麼清楚怎麼跟別人描述台灣的警察是怎麼辦案。反倒是乩童,宮廟都有,說不定我們都見過,也許哪天其實曾經目睹他們神明上身、斬妖除厄。既然是退休乩童辦案,三個案件也各自與鬼神有點關係,《偏心的死刑犯》因為有靈感體質的羅蟄驚覺被行刑的犯人狀態不對,才及時救回被行過刑的犯人,並重新檢視原本就疑點重重的案件,後來也再度走進宮廟找尋案件真相。《雙重謀殺》中,被謀殺的死者的指紋居然出現在下一個死者身上,如果確實是前一個死者復生犯下罪案,是不是真的得靠神明來指點迷津?《死亡的深度》中,羅蟄為了找失蹤女警出現在碟仙活動的現場,退休乩童碰上碟仙,九死一生還被自己同事抓起來審問。後來凶手在每個犯罪現場都留下一枚平安符,是為死者祈求平安?還是要留下犯罪簽名?作者在這個系列中一如往常的描寫著我們身邊的大小事物,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每個角色。因為姓氏昺實在太罕見而被取代稱、老愛吃東西的丙法醫,整天嘮嘮叨叨講幹話卻又非常照顧自己下屬的齊老大,好勝心強、老愛跟羅蟄比較的幹練女警飛鳥,背負著過去的神槍手前輩石天華,以及不再當乩童斬妖除厄改當警察除暴安良的羅蟄,形成了這個系列的核心團隊。人的案件還是要人來解,雖然羅蟄有神明的力量,辦案卻並不全然倚賴神明,多半只是因為這個過氣身分,成為被其他同仁嘲諷的對象,或是被記者大書特書地轉移焦點。故事中有警察之間的爭功諉過與權力鬥爭,也有媒體的搧風點火與犯罪者的投機僥倖。各種你我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就輪番在書中上演。三本書各自有非常殘酷而沉重的主題,不論是死刑廢除的爭議、熟人性侵、性別認同的迫害,又或者是安樂死,都是想起來頭皮會發麻的議題。然而作者的黑色幽默,以及輕快戲謔的筆觸,讓整個故事不會那麼愁雲慘霧,反而讓人能夠逐步地跟著羅蟄去探尋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了解台灣發生的各種事件,喚起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懷。而三起案件也各有特色,從《偏心的死刑犯》開始,打不死還器官錯位的死刑犯,就給人一種荒唐又奇妙的起頭,也帶出各角色的性格與案件的走向。在奠定整個系列的黑色幽默基調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雙重謀殺》後,彷彿在嘲諷法醫的死亡跡證,以及令警察疲於奔命的連續殺人事件,卻又不至於讓人感到血腥,而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死亡的深度》則讓人直接意識到真實世界的時間流動,因為疫情戴著口罩辦案的警察們,模擬著凶手的行動,甚至還相約去看去年重新上映的《東京教父》與《阿基拉》,一瞬間那些角色的形象更為立體,彷彿就是隔壁鄰居一樣親切,又或者是一樣難搞。即使不以乩童的能力辦案,羅蟄也還是跑遍宮廟尋求各種線索,這真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隅風景,和關老爺談心或是跟財神爺求財也是家常便飯。而一邊在查案,羅蟄也一邊找尋著自己的弟弟,試圖彌補過去的傷痕,更邂逅了各種女孩,和案件的關係人或是身邊的同事有著愛恨糾葛。雖然不像歐美的冷硬派偵探整天酗酒、際遇悲慘,但有自己問題的他也化作一種屬於台灣的冷硬派主角形象,不只工作,也寫生活。而這三部曲也首尾呼應,測度著死亡的輕重,衡量著人主宰他人死亡的權利。《偏心的死刑犯》裡喊著「人不是我殺的」的死刑犯,竟在行刑關頭有了差池,說不定真的是神明在為他伸張正義。而在《死亡的深度》裡面,自認為是神的使者,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凶手,碰上前任神的使者,羅蟄這個乩童警探,兩人的對決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對抗,人可以決定別人的生死嗎?而一個人到了死亡的盡頭,應該苟延殘喘地活著,還是有所尊嚴的死去?這個答案,問神明,神明說不定也會要我們自己考慮。初讀這本書,真的會期待羅蟄會起乩,找神明來幫他,利用超能力獲得案件的線索,或是民眾向神明控訴,派出羅蟄來辦案。但實際上天助不如人助,即使他通曉天機,有些事情還是只有人自己可以做。不論是那些殘酷又荒謬的案件,還是他與弟弟千絲萬縷的關係,都需要靠他自己化解。雖然同事整天笑他,這本質上還是非常腳踏實地的警察故事,沒有什麼濫用超能力的橋段。不過真的也是滿想看看羅蟄起乩跟溫府千歲閒聊,不知道成為神明的義子都會跟祂聊些什麼呢?總覺得在張國立的筆下,這個系列應該還有許多可能性。另外在《死亡的深度》中,還收錄了漫畫家Peter Mann改編的段落,羅蟄與夥伴們的形象立刻躍然紙上,原本作者的筆觸就相當有影像感,圖像化後更是充滿不同的趣味。雖然可能和每個人心中想像的形象不同,但這個故事真的是變成影像也很有趣的內容,希望有機會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尤其漫畫家挑選的段落真的很有緊張感,在山區追逐的情節拍成電影應該也很刺激。另外我覺得作者很適合講齊老大的台詞,真希望有機會聽他配配看呢!雖然故事裡面沒有起乩的橋段,卻也提及部分乩童的習俗與禁忌,以及介紹了不少宮廟,因此讀起來非常親切。若譯成外文,不知道外國人對於乩童的理解,會不會真的很像靈媒?與神明對話的使者,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角色,只不過定義與用途都不太相同。故事中提及的議題,也是許多人都會碰上的課題,而作者以其獨特的詮釋,化為充滿黑色幽默的故事。閱讀各種警察小說或犯罪故事時,總會隨著辦案的歷程窺見人心較為陰暗的一面,藉著閱讀這個系列,也讓人再度檢視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問題。就像齊老大說的:「凡是人,必有可殺之處,找到可殺之處,就找到凶手。」看起來溫柔婉約的女子或是氣宇軒昂的男子,說不定也包藏禍心,查案過程總是艱辛而使人心累,透過羅蟄這種老是被當成調侃對象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夥伴,讀來也就不這麼煩悶。看起來不會過度悲慘的冷硬派主角,讀起來也是很棒的!本文作者栞常被問筆名怎麼念的文字工作者,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現任博客來推理專欄「時事新鮮報」作者,曾任讀冊偵探學堂選書人。辦過推理課程、幾場推理電影包場、訪問過幾個推理作家,致力推廣各類形式的推理。最近迷上不會侵吞實體空間的電子書,開始囤積電子書與閱讀器,累積更多書債。對了,栞念「刊」,是干干木,不是王王木。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哪一種才算是家,的推理——張國立評《親愛的共犯》

哪一種才算是家,的推理——張國立評《親愛的共犯》

大部分推理小說總是在死了一個人之後開始,忽然想起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代表作有《銀翼殺手》、《異形》、《王者天下》、《黑鷹計畫》、《神鬼戰士》)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關於塞爾瑪與路易絲兩個女人的故事。她們本來過著平常日子,塞爾瑪是個家庭主婦,有個易怒的老公,路易絲則是餐廳服務生,有個不太確定關係的男友。這天,天氣不錯,路易絲心情很好,邀塞爾瑪出去玩,塞爾瑪不敢對丈夫說,可是她決定該出去走走。所以這也是關於旅行的故事。旅途永遠不可能平順,在酒吧外,塞爾瑪險些被男人強暴,路易絲一槍幹掉那男人,旅行變成逃亡。接著塞爾瑪遇上帥哥騙子(布萊德.彼特飾演)而被偷走了她們所有的盤纏。她覺得對不起路易絲,持槍搶了商店,這下子她們再成了搶匪,從調查局到州警動員大批警力的四處圍捕。記憶最深刻的是當塞爾瑪被布萊德.彼特偷走了錢,那是上午,其他人仍過著正常生活,可愛的塞爾瑪卻成了搶匪。她的搶,純粹為了繼續旅程,繼續她終於明白的「存在」。原以為挺絕望,但塞爾瑪終於從丈夫的束縛裡掙脫出來,路易絲也了解男友對她的真愛,「末路」充滿歡樂,她們享受每一刻。《親愛的共犯》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法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家奚默農(Georges Simenon, 1903-1989)寫過一個短篇小說《警探回憶錄》(From Maigret’s Memoirs),故事的主角是名巴黎老警員,他穿釘鐵片的大頭靴天天巡邏於市區,之所以穿大頭靴,是一來警察的薪水買不起好鞋子,二來每天得走十三至十四小時的路。他說,警察的工作和街頭妓女差不多,都有雙得走上幾英哩柏油路的鞋子與疼痛的腳踝。他的工作當然是破案,長官交給他一把凶刀,設法找出凶手,於是老警員帶著凶刀出門,九個月後在某家文具行問出凶刀是這裡賣出的,而老闆還記得買刀的人。他靠堅持與耐心破案。奚默農透過老警員的眼睛帶領讀者看那時候的巴黎,看著初進城的青澀少女隨歲月變成目光渙散的老妓女、看著火車站內找機會的盜賊。推理小說便在生活裡尋找蛛絲馬跡,設法找出答案。奚默農寫,當時巴黎警察兩個特徵:穿大頭靴是因為待遇低,這種鞋子耐走;留大鬍子的起源不明,但大多數年輕人加入警界就是想留大鬍子,覺得酷。讀者隨著大頭鞋同時也進入警察的日常生活,人物像在定格的畫面停留好幾分鐘,然後突然間走起路、說起話。雷蒙.錢德勒的《大眠》,嫌犯卡門小姐到偵探社找偵探馬羅,他們之間有段對話。「幹這一行(偵探),如果你誠實的話,賺不到什麼錢。如果你有門面,那表示你賺了錢──或者準備撈一筆。」馬羅這麼介紹自己的辦公室。「噢,你誠實嗎?」卡門一邊打開皮包一邊問,她從一個法國製琺瑯盒裡取一根菸,用一只口袋型打火機點火,然後把琺瑯盒和打火機丟回皮包,任由皮包開口。馬羅回答,「誠實得很痛苦。」馬上了解馬羅是什麼樣的偵探,了解他的日子不太寬裕,而找上門的女客戶則有錢到滴油。以《後車廂輓歌》(Trunk Music)創造出著名偵探鮑許的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用另一種方式表現偵探的工作,不再古典時期的優雅,非常冷硬時期的寫實。鮑許談到偵探的工作:「有個雕刻家,當別人問他怎麼把一塊花岡岩變成一尊美女雕像?他說他只是剔除不屬於女人的部分。我們現在要做的也是一樣。」偵探得拿著小鑿子對花岡岩一點點的敲,不能太用力,萬一敲太多,黏不回來的。好看的推理小說必從人性著手,一如巡邏警察偵破殺人案於他的日常、靠他的每一步,這是他的人生。一如拿破崙部下說:「皇帝打勝仗靠的不是我們的刺刀,是我們的腳。」陳雪的《親愛的共犯》一方面女刑警周小詠追查殺死富商二子張鎮東的凶手,一方面作者追查到底「家」該如何定義?真正的家在哪裡?為此,陳雪詳細介紹豪門張氏一家三代居於一棟低調豪宅白樓內的生活點滴,大家長張大安原想這樣能凝聚家人的感情與力量,卻忘記錢畢竟是萬惡之源。錢未必可怕,錢帶來的勢利與階級才可怕,稍稍處理不慎會帶來大禍。這三代糾葛不清的恩怨情仇便是故事的大背景。同時,作者暗示:少了愛,這是家嗎?另一群成長於育幼院的年輕人,他們未忘記當年以院為家培育出濃郁革命感情,彼此關照,當其中一人有難,其他人不顧一切的設法為之解脫。作者再暗示:這樣的感情不算家嗎?透過女刑警的不懈的偵查,她帶出一個人物串接一個人物,帶出每個人的故事,像是拿破崙手下的法國大軍,所有人物奮力的前進,抵達戰鬥位置,組成綿密的戰列,等著作者下最後的攻擊指令。《親愛的共犯》追查的是我們究竟該認同哪一種的家。人生百分之九十處於大多數人認同的軌道上,像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在《黑暗,帶我走》(Darkness, Take My Hand)裡說的:「他們在人生中載浮載沉,如同浮在熱水上的塑膠鴨,有時會翻側到一邊,等到有人把他們扶正過來,他們又回復先前的載浮載沉。他們不吵架,也沒有真正的熱情。」張鎮東對家人施暴,對事業、對家庭只有要求而不無付出,家裡的親人設法掩蓋事實,像把翻側的塑膠鴨扶正,他們有錢有地位,卻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熱情,那麼鴨子的倒或正有何區別呢?女警探周小詠找出凶手,然後呢?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塔斯這麼做結論:「尋找真相時,要對不可預期之事有所準備,因為真相總是如此難尋,而且總是在你尋獲時困擾著你。」想到某本小說裡說的:「問題不在於你能不能找到真相,而在你能承受得起真相嗎?」本文作者張國立知名作家/美食、旅遊達人/擅長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等。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任《時報周刊》總編輯,得過國內各大文學獎項與金鼎獎,文筆既可詼諧亦可正經,作品涵蓋文學、軍事、歷史、劇本、遊記等各類題材。近期作品:《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炒飯狙擊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海龍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戰爭之外》、《鄭成功密碼》、《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棄業偵探:不會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億萬富翁》、《棄業偵探01:沒有嘴巴的貓,拒絕脫罪的嫌疑犯》、《偷眼淚的天使》……等。小說《炒飯狙擊手》已售出北美、尼德蘭(荷蘭)等國外版權。

+ More
【書評】乩童警探的雙重絕殺:封殺偵探的原型,通殺詭計的窠臼

【書評】乩童警探的雙重絕殺:封殺偵探的原型,通殺詭計的窠臼

當今片酬最高的好萊塢導演是誰?謎底揭曉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想不到吧?這個答案似乎令人跌破眼鏡,但又好像沒那麼出人意表。沒錯,諾蘭還沒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影壇上的資歷並不足以拿出來說嘴;不過,看他歷年來的作品無非是叫好叫座的熱賣片,難怪可以讓錙銖必較的片商捧著兩億美元預算上門,端出兩千萬美元片酬再加20%全球票房分紅的優渥合約。諾蘭到底掌握什麼樣的魔法,才能擁有「我說了算」的話語權?答案就兩個字:創新。正當全球的編導還在重複「穿越時空」的老哏時,諾蘭卻在2020年的新片「天能(Tenet)」中,利用物理學的「熵」理論開發出「逆轉時間」的全新橋段。儘管情節燒腦令人一頭霧水,然而你不能不佩服諾蘭勇於創新的魄力。 乩童警探:雙重謀殺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0/9/25找到新的語言,寫出新的題材,這絕對是每一位創作者的終極目標。綜觀長達近乎一百八十年的推理文學史,若細看每個轉捩點發生的時刻,總會發現要嘛出現過全新型態的偵探,不然就是競相開發各式各樣的詭計,進而誕生截然不同的次類型流派。歷史告訴我們一件事:想要揚名立萬,就必須在固有的脈絡裡同中求異、另闢新徑,這正是每個小說家挖空心思在做的事情。創新,就會成為史上第一人。愛倫坡為何被尊稱「推理小說之父」?因為他在1841那一年,發表了史上第一篇推理故事〈莫爾格街兇殺案〉,同時創造了「紳士偵探」的原型。他筆下的杜賓是法國名門之後,由於家道中落無奈與朋友同住巴黎,雖然性情古怪,卻有著驚人的推理能力,能透過零星的資訊破解難題,推理出意想不到的真相。杜賓身邊有個重要配角,此人是以第一人稱觀點來記錄案件始末的助手。而這個雙人搭檔引來眾多後進作家的仿效,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福爾摩斯與華生」和「白羅與海斯汀」。回顧十九至二○世紀那個年代,紳士代表一種高尚的身分,他們無須去上班打卡工作,之所以出面查案指點迷津,純粹是打發時間找樂子,順便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於是這些人又有「業餘偵探」之稱。拜福爾摩斯大受歡迎之賜,一時間紳士偵探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為了在諸多戴著夾鼻眼鏡、講話咬文嚼字的紳士當中脫穎而出,心思靈敏的作家會幫筆下偵探披上新的外衣,譬如正港承襲爵位的彼特.溫西、一派時髦貴公子的藝術家費洛.范斯、有如唐三藏愛碎碎念的布朗神父。但是這些角色太過不食人間煙火,讀者開始覺得他們虛有其表而逐漸不願買單,於是四○年代以後寫實主義抬頭,作家們力圖形塑新的破案英雄,神探的身分背景有了遽然的轉變,專職警察和平民私探紛紛出籠,譬如人畜無害的老小姐偵探珍.馬波、採取科學辦案的宋戴克醫師、卑微但打死不退的印度警探果鐵,以及律師、心理師、魔術師、參議員和銀行總裁……各行各業的專才都有機會扮演偵探,只要腦袋夠精明,即便是小學生也可以當神探!且慢,若無法塑造出與眾不同的偵探怎麼辦?沒關係,另一條成名之路,就在於想出超級燒腦的謀殺詭計。從柯南.道爾以降,作家們無不絞盡腦汁在設計匪夷所思的謎團,不論是時代創造英雄還是英雄創造時代,這當中的確誕生了幾位推理名家,像是「誤導大師」阿嘉莎.克莉絲蒂、「密室大師」約翰.狄克森.卡爾,以及「不在場證明大師」傅利曼.威爾斯.克洛弗茲。簡而言之,誤導手法、密室命案、不在場證明,猶如推理文學的三本柱,撐起了浪漫本格的黃金時期。但是詭計總有開發殆盡之時,古典本格終究要跌下神壇,於是社會派崛起,冷硬派偵探扛下擔子,成為打擊罪惡的新英雄,但一點都不神的他們不靠腦子辦案,而是用拳頭伸張正義,必要時還用肉身阻擋罪行;也就是說,打落牙齒和血吞成了偵探的新武器。那麼接下來呢?歷史軌跡指出新的趨勢從偵探轉向罪犯,原為背景看板的惡徒成了主角,創作者在文本中企圖鑽入加害者的腦中,試著剖析他們犯案的背後成因,這種文體一時蔚為風潮,亦為後世所謂的「犯罪小說」。再來的發展就是百花齊放,作家抱著實驗精神將各類元素融入小說中,因而滋生「間諜小說」、「歷史推理」、「法醫推理」、「驚悚小說」,一步步演變到盛行於二十一世紀的「心理懸疑小說」,一切可謂水到渠成、自有其天命。台灣本土的推理創作起步雖晚,但是各類型的小說書寫都有人躍躍欲試,作家們的企圖心不可小覷,從歐美傑作中汲取的養分一樣也沒少。若要拿當今的台灣作家與前人來做對照,張國立應該是最佳榜樣。此人乃資歷豐富的出版人,也是著作等身的老牌作家,更是美食、旅遊達人,尤其擅長推理和歷史小說,各種題材信手拈來盡可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堪稱文藝復興式的奇才。從近作《乩童警探》看得出他意欲成為台灣推理霸主的野心,故事以台灣宮廟文化為基底,再融入玄幻元素,男主角身兼乩童與警察身分,這個史上首創的人設看似衝突矛盾,其實轉念一想,歐美的古典偵探解謎時料事如神有如神明上身,這和作法時宛若神功附體的乩童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差別只在於一方是解人間事,另一方是答陰間事。張國立的創新之舉不單在偵探身上,詭計方面也試圖締造新的格局。在二部曲《乩童警探:雙重謀殺》中,作者極其炫技地設計了一樁連環凶殺案,凶器清一色是菜刀,但詭異的是,前一位死者的指紋都會出現在讓下一位受害人致命的凶刀上……這太玄了吧?躺在解剖室冰櫃的屍體哪有可能出來殺人?難不成死者復活變殭屍?抑或是靈魂出竅去行凶?這一連串的命案全都是不可能犯罪,不但瀰漫著靈異氣氛,更包含了密室殺人,難怪警方會出動乩童警探羅蟄來參與辦案。平心而論,本書謎團是推理史上前所未見的謀殺詭計,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融入台灣在地的民俗文化色彩,對推理文學的本土化厥功甚偉。另一方面,作者運用「警察程序小說」的形式撰寫故事,全書角色眾多,年輕的男主一邊與女警鬥嘴、一邊跟法醫女助理調情,法醫和刑事局副局長兩個老男人不斷在打嘴砲,周遭一群下屬跟著敲邊鼓瞎起鬨,使得小說讀來熱鬧繽紛,煞是有趣,然而群戲儘管熱鬧有餘,卻也讓原是擔當的乩童警探被邊緣化,但不知是作者一時疏忽,還是有意為之。且讓我們期待下一部作品的問世,屆時再來檢視「乩童警探三部曲」能否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有個完美的收尾。本文作者黃羅 (作家、推理小說評論家)臺北人,右手寫小說、左手寫評論的二刀流,嗜讀推理小說,在出版業從事過行銷、文案、編輯、翻譯、選書、撰寫導讀等多項工作,譯作有十餘本,編輯過的書系有【謀殺專門店】、【克莉絲蒂推理全集】、【馬丁.貝克刑事檔案】。小說作品有《尋找被詛咒的彩畫》與《尋找傳說中的奇人》,在《科學少年》連載短篇故事〈少年一推理事件簿〉,另有《名偵探的推手:推理文壇的百位人生勝利組》與《壞蛋總是撞到我》等電子書著作。《乩童警探:雙重謀殺》書籍資訊頁: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20/medium/

+ More
陽光射進裂縫了嗎? 路那評張國立《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陽光射進裂縫了嗎? 路那評張國立《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在「乩童警探三部曲」的第一本《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中,張國立以「殺不死的死刑犯」作為引子,為我們引介了一個充滿家庭糾葛與大量死亡的密室謀殺,以及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辦案團隊:曾任乩童的警官羅蟄、通達醫理又率性而為的「丙法醫」、丙法醫的歡喜冤家(?)刑事局偵查科科長「齊老大」齊富。三人攜手辦案,一下子插科打諢,一下子爾虞我詐,拂去了些飄在這起帶著聳人氛圍的謀殺大案頂上的駭人烏雲,多了點引人入勝的相聲聲調──那樣輕鬆自如洞澈世情,關鍵時刻卻仍能教人領略到因有情無情而引發的傷痛與憤恨。這一向是我讀張國立小說最喜歡的地方。他滔滔不絕,可偏又文筆精簡。說是冷眼旁觀嗎?下一秒鐘,他便顯現出其實心中有情。系列第二作《乩童警探:雙重謀殺》,同樣延續了此般風格,讓原本應沉重而驚悚的連續殺人案瞬間輕盈了起來──說起來,「雙重謀殺」這個書名是有些玄機的。在閱讀之前,我本從書名推測是一起雙屍命案,哪知道就像《偏心的死刑犯》奉送四具屍體,本次的《雙重謀殺》實際上是倒數計時的連續謀殺案──兇手以六天、五天、四天的倒數計時方式犯案,等同每天會多一具新鮮出爐的屍體。兇手的謀殺手法更是乾淨俐落:一刀斃命,不留痕跡。奇怪的是在CSI已成大眾常識的今日,兇刀上卻留下了指紋。還不是普通的指紋,而是前一位死者的。彷彿是死者自行從殯儀館裡的冰櫃起身抓交替,一刀傳一刀,一人殺一人。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冤情故事?乩童警探又該如何解開此案呢?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張國立 著 出版日期:2020/9/25 身在局內的局外人讀《乩童警探》系列,最引我注意的,不是警探乩童的過往,而是小說家對警察體系的描繪。肇因於歐美日文化在台灣的強勢,閱讀與閱聽大眾對於這些地方的警察體系的理解,可能還高於對本地警察體系的認知──警部與警部補誰大,只要有看日劇的都能明白。但一線三星是什麼職位?市警局刑事警察大隊和刑事局的關係又是什麼?霹靂小組何時才能登場?即便翻閱了相關組織規程,很多時候還是一愣一愣。描繪警察與警探的犯罪小說,在此成了一道窗口,讓與此類組織無緣的讀者透過角色的喜怒哀樂,得以稍稍理解這些在街道上與我們比鄰而居、在馬路上與我們同行,負起捍衛社會安危大任,卻又宛如來自其他世界的微型社會。在《偏心的死刑犯》中,透過小蟲警官、丙法醫和齊老大的對話,讀者們得以想像出一道所謂警界升遷的「正常軌道」。有意思的卻是這三個小說中的主要角色,偏偏卻又都逸出了此類正常軌道。他們是身在局內的局外人,也因此成了讀者與體系間再適當不過的中介者。在《偏心的死刑犯》之中,透過小蟲夾在刑事局高層之間的左右為難,張國立簡要地描繪出警局內部因各式外在壓力而呈顯或挑動的權力鬥爭。這個主題在《雙重謀殺》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重大命案一件接著一件發生,社會壓力接踵而來,已經升為刑事局副局長的齊老大該怎麼辦?不怎麼辦。行政院召開社會安全會議、網紅大罵、媒體堵路,刑事局把專案小組改設在辛亥路的台北相驗暨解剖中心,齊老大在外面挨罵扛壓力,回來堵住山路,要求下屬認真辦案。對照起《偏心的死刑犯》,真真應了齊老大暴怒時要求一級主管報到時那句「別以為我是副局長,我他媽比局長敢揍人。局長想升官當署長,我副局長只想揍人。」副局長只想破案,擔子就落到在了小蟲警官的身上。然而組織是這個樣子的,你不樂意扛嗎?總是有人樂意。小蟲這次遇到了學妹,卑南族的警官飛鳥。積極上進的她,和小蟲打一開始便不對盤。說起來,他們連名字都相剋呢。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氛圍,是感情曖昧的前奏,抑或是職場上真刀明槍的往來,還真是很不好判斷。除飛鳥外,還有被調往平溪分駐所的失意警官石天華、退休了但仍熱血沸騰的前輩陳家福。一個接著一個的,從名為「警察」的群體之中慢慢地立體顯型。那是張國立以身為乩,自警察組織的模糊暗影中召喚出來的、可供辨識與理解的眾神明。退休的乩童與在職的警探乍看到《乩童警探》的書名,都會想著以超自然力量為依恃的乩童,與以苦幹實幹和科學檢證為底氣的警探,這是要怎麼搭配?他國小說慣常使用的招數,是讓身懷超自然能力的警探靈光乍現。而後以可說服社會的檢證方式隱匿來源。小說的樂趣,時常便在「我知道,但我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告訴你我知道」之中。超自然與自然,就在這樣的操作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但國情不同,民情不同。在警察難破案,前往求神拜佛都實屬平常的台灣,退休乩童現任警探,如撞上大運以此破案,那麼不出一晚,大概會成為警方公關代言人,上遍各大談話節目,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天理昭彰論,爭取民眾的好感。在這樣的狀況下,張國立反倒另闢蹊徑。羅蟄也曾為自己的異能沾沾自喜。作為神明的契子,他令眾人避過大禍,足可自豪。然而福兮禍所倚,羅蟄的弟弟羅雨有樣學樣,卻導致陰靈上身。乩身與中邪,其一體兩面的型態,透過羅氏兄弟巧妙地呈顯了出來。陰靈與神之間的差異何在?說起來,與兩者是否為體系所容其實大有相關。簡單地說,目前為大眾所敬拜的神,多屬有功於百姓,經求請後由官府敕封。與此相對的,「仙」或「佛」則多係以自身修練所取得的稱號。換言之,若以人類學的觀點來看,是否進入信仰體系、在其間的位階如何,即是神靈與陰靈之間最大的分野。和警察體系似乎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人,進入體系的是警察,在體系外面的,則是老百姓。對於羅蟄而言,他曾是信仰體系的一個小螺絲釘,如今則是警察體系的小螺絲釘。對於螺絲釘來說,平安就是福。於是張國立造出了一個被眾警打趣的退休乩童,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真能看到遊魂,只是這些對破案有多少幫助?那可不好說。每一件事物都有裂縫,陽光才能照射進去我最喜歡《乩童警探:雙重謀殺》的,是書裡引用的這句出自加拿大歌手與詩人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這句歌詞。裂縫往往被視為破滅與毀壞的開始,然而柯恩卻將之化為了希望的象徵。這句歌詞,更和小說故事本身結合的天衣無縫(說好的裂縫呢?)──我真的很想就這主題好好說個幾句,但可惜一說就爆雷了。怎麼辦呢?當然是趕快拿起書,一頭栽入地去閱讀。陽光射進裂縫了嗎?你翻開書頁了嗎?本文作者路那 畢業於台大哲學系與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現為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網站「疑案辦」副主任與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目前致力於台灣文學與推理小說的評論、研究與推廣。合著有《圖解台灣史》、《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乩童警探:雙重謀殺》書籍資訊頁:https://event.mirrorfiction.com/2020/medium/

+ More
【作家特寫】凡人終有一死,何不好好「處理」死亡? 張國立談《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作家特寫】凡人終有一死,何不好好「處理」死亡? 張國立談《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前言:張國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在最終部《死亡的深度》畫下句點。從第一部《偏心的死刑犯》到第二部《雙重謀殺》乃至《死亡的深度》,張國立不止寫謀殺的巧藝,也寫「存在」這回事——活著的的意義如何在死亡刑案中折射出深淺不一的光暈,或是,不盡的黑暗。「乩童警探三部曲」也拓展成台灣少見扎實的警察程序小說,除了落拓的前乩童警察羅蟄,還有古怪兼具專業的法醫老丙,哲人般的副局長齊富,跋扈飛揚的警界之花飛鳥,歷經滄桑與家變的督察石天華。他們各司其職,也各有其意志。張國立一再強調,「偵探小說最後還是得回到偵探本身,他如何面對自己。」於是我們看到落拓警探前乩童羅蟄在三部曲最終從完成自我到「完成他人」。張國立也說自己是「希臘悲劇的信徒」,「人在世間,很多時候不操之在己。」看似悲觀,張國立卻自認是百分之百的樂觀者。如果一切都是命定,包括死亡這回事,那就更努力的快活。因此,三部曲之初寫羅蟄的黑暗之心,最後一部《死亡的深度》則像張國立自身對死亡的叩問。《死亡的深度》以女警血濺淡水馬偕銅像,屍體卻不知所終開頭,開始追索一長串的死者——他們各無交集,屍體旁卻放有一枚平安符。循著偵案腳步,最終凶手這個對推理小說而言最重要的角色卻消解了——不是指小說裡沒有凶手,追尋凶手的過程不精采絕倫,而是當「執行死亡」這件事有了更深的向度,凶手與受害者便不再是一體兩面。對此,張國立說,「我們常常談未來,但未來對我而言,就只有死亡。死亡讓很多價值發生衝突。」所以死到臨頭,張國立身為小說家探討其深度;身為百分之百的樂觀者,張國立把它寫成了賜福。《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張國立自承是「希臘悲劇的信奉者」,但他並不悲觀。新作《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藉偵探小說形式,推演人倫的邊界,復仇與救贖的灰色地帶,十足沉重的題材,他卻寫得很過癮,談到後續系列作,一開口就是全新的點子,以及更奇詭的死亡。 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死亡帶來新生,讓生者不得不理出線索,解決謎團,也是自我挖掘的過程。這是張國立口中,推理小說教我們的事。 有一萬步強迫症的小說家 溽暑中,我跟編輯在走到採訪地點途中遇見張國立。他一身潔白襯衫配運動鞋,看起來神清氣爽,一點也沒有這時節在這盆地該有的狼狽。坐定後,我們從寫作習癖聊到運動習慣,他說他有「一萬步強迫症」,每天要逼自己用手機計步功能走一萬步,否則不安心;如果回家只有九千多步,會用手搖。除此之外,還有固定的三十個伏地挺身跟啞鈴訓練。 牡羊座的他坦承自己個性很急,以前有個壞習慣是同時寫三本小說,常常還在寫這一本,就開始構思下一本,結果便是正在寫的「寫到一半就不想看它了」。上個月開始,他覺得這樣太累,總有一天會搞壞身體,所以規定自己「一次只寫一本」。興致一來,還會寫到忘記時間,是菸癮逼得他停下來。▲作家羅青為張國立小說畫的插畫。張國立大學時曾是羅青的學生。 羅青對他說,寫小說不要窩在家裡寫,要去西門町寫。於是張國立在真善美戲院前坐一個下午,看來往的路人,猜想他們的人生。「很多人問我為何不戒菸,我說沒辦法。寫完一本小說會整個人騰空,心裡跟腦袋有一個大東西不見。爽,這爽不是一般可形容,需要大量抽菸,聽音樂,無止盡的放鬆。我跟醫師這樣說,醫師皺眉說:『你只是不想戒菸吧。』」 他開玩笑說因為音樂要放很大聲,所以前後住過「三坑」——安坑、深坑、福德坑。他也曾在內湖定居,後來因為人變多就搬走了。如今住三芝,六十四歲的他想騎腳踏車從三芝往返台北,因為老婆阻止,遲遲未成。不過,他給自己的六十五歲生日禮物是到西班牙走朝聖之旅,足足走二十天。「老婆還在努力阻止我。」張國立說。好的作家得具備什麼條件,不好說,但氣長的作家大抵都有自持規律的生活,就像村上春樹慢跑,張國立與他的一萬步強迫症。能從八零年代寫到現在,張國立對成為怎樣的小說家有自己的看法,「作家有兩種,第一種像沙林傑,第二種像勞倫斯・卜洛克。卜洛克從廉價黑色小說雜誌起家寫到變大師,很愛寫卻出名很晚。我一直在想:自己想做一個二十歲就出名,只寫過一本代表作的作家,還是一輩子在寫的人?也有人跟我說:『國立老師你不應該寫這種小說。』難道我該寫《戰爭與和平》嗎?我想沙林傑也面臨一樣的問題。」戲劇讓他了解真實可以亂七八糟不該寫哪種小說?張國立沒有解釋。他大學開始寫作,寫過歷史、推理,以及極度內省的存在主義小說,諷喻時事的新聞小說。當兵兩年染上戲劇狂熱,從希臘悲劇讀到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寫劇本投稿到姚一葦主編的《現代文學》。退伍後,他寫了三個月的小說,登在《中外文學》,其中有一篇叫作〈最後的戰役〉,受到學院很認真的評論,這讓張國立「覺得自己可以繼續寫」。「寫劇本,讓我了解寫作不只是跟自己說話,也要跟別人說話。只是跟別人說話之前,你必須跟自己對話。我讀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受用很大,他強調出戲的作用,要讀者對故事保持警覺。我們的教育一直教導我們真實,沒有學過幻想如何可能。戲劇讓我學到,可以跑到真實之外,真實可以亂七八糟。」除了戲劇,記者生涯也影響張國立的小說家之路。「以前在報社,我都是最後一個走的,其實是在寫小說。我是坐不住的人,因為寫稿才坐得住辦公室。」張國立在《中華日報》跑體育線,報導運動會要趕六點的電報發稿,等於在運動場上就得寫稿,練就了隨處可寫的本事。《中華日報》因為是國民黨底下的報紙,規模不大,也不大管誰在看,採訪任由張國立寫;他就近觀察人情世故,把一則則體育報導變成精鍊的人物速寫,比如古金水,「大家都知道他很厲害,十項全能,但他有個毛病,就是容易因為壓力大、緊張,十項裡常有一項零分,因為太緊張犯規。一個運動員在他最拿手的項目零分,這中間有多少掙扎!」 ▲張國立當記者時採訪軍事新聞,在德州沃斯堡與 F-16合照。運動場上,使命與心的極限,成為張國立為人物立傳的絕佳素材,幫助他塑造角色更得神采。「當時有位田徑好手,一百公尺能跑十秒四,卻在左營訓練中心莫名得罪上層被趕出來。全國比賽時,他不能晉級也來參加,又跑出十秒四的成績。我說你來參賽不是白忙一場嗎?他說他要證明對方想殺雞儆猴,卻殺到了猴。」 除了運動選手,張國立也曾採訪許多作家,其中七等生最令他印象深刻。「當時我開車到苗栗找他,在一條鄉間新鋪的柏油路上,兩旁是雨後嫩綠色的稻田,只見七等生站在那,瘦瘦的,留著長髮。我停好車,七等生端出為我準備的公賣局葡萄酒。我當時覺得匪夷所思。採訪中,我進入了七等生的世界,那時候他寫〈我愛黑眼珠〉,受到很多非議。我邊採訪邊和他討論道德,我才知道那就是七等生的思想。」 有趣的是,儘管張國立得過皇冠大眾小說獎,卻認為自己「不夠大眾」。「我的偶像是海明威,受他影響最多的是小說對白。所以我寫小說有個問題,會讓讀者卡住。為何?我相信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小說不需要把冰山寫出來。」大平先生(平鑫濤)曾委婉勸他,不那麼海明威的話,可以更受歡迎,然而他依然寫自己的。 或許,對張國立而言,這些走過一遭便足矣。就像他前陣子考上旅遊領隊證照,帶了一次團就厭倦,他說自己不想管人,也不想被管。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就好。「不過現在我會試著多寫一點冰山。」張國立說。 ▲張國立熱愛旅遊,出過多本遊記,也考過旅遊領隊證照。不過他只帶過一次團,因為不想管人。 如果死亡不是終點怎麼辦? 張國立推崇推理小說,推理小說可容納各種故事,讀者也容易進去,「這樣比較容易讓作者發大財,作者發大財,影視就跟著好,讀者也跟著好。」所以他之後想寫俠義小說融合推理,回到宋朝讓包公用科學辦案。 除此之外,讀者也可在推理小說中看見最極端的人性。「例如憤怒要如何發洩?我們可以去看李・查德的小說;也有探討正義邊界的推理小說,像《失控的陪審團》。推理小說也很接近生活,例如卜洛克的偵探馬修・史卡德每天都在戒酒、晃蕩,叨叨絮絮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又何嘗不是追尋抵達之謎的推理小說?「亞里斯多德講悲劇原理,說作者要不停的埋藏,埋藏的懸疑又一定要得到解決,這不就是推理嗎?」 《偏心的死刑犯》也來自懸念,一開始張國立只是好奇:執行死刑,人沒死怎麼辦?小說以殺人凶手朱俊仁被槍決,有乩童體質的警察羅蟄卻沒看到他的靈魂,才驚覺「死刑犯沒死」開頭。尋著未竟的死亡,讀者將與羅蟄一層層揭開命案背後的真相。只是真相不能撫慰人心,過程中,偵探與案件關係人還得面對過往的吞噬。   ▲張國立的書架與單車。他每天都要運動,騎單車會故意騎上坡,好讓自己「多動一點」。 羅蟄顯然不是很酷的偵探,不能坐在安樂椅上推敲案情,或靠出神入化的演繹法找出凶手。他畏縮,一度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往——十七歲之前在家鄉台南當乩童,卻意外毀了弟弟的人生。 我好奇在講求科學證據的推理小說中,安排一個有神力的主角,會不會破格?張國立給了我一個「反過來」的答案:羅蟄不是借助神明的力量,而是努力讓自己不受制於神明,「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偵探沒那麼厲害。羅蟄的過往人生都是神明決定的,直到十七歲弟弟出事。之後他一直在逃,遇到這個案件,才被迫面對自己。」 如果可以,不能一直逃嗎?張國立說,「我們常常忘記過去,丟掉很多可貴的東西,但今天何以至此,其實是因為過去。郭台銘的廣告說他『抱著台灣的未來』,那都是騙人的,只有重視過去,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身為希臘悲劇的信徒,張國立認為兩千多年前的敘事已告訴我們:所有人都和過去有關,就像伊迪帕斯王娶了自己的母親,正式迎接自己的宿命。「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以最好的推理小說是追查與己無關的案子,最終卻回到個人,面對本心。偵探如果不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無法破案。」 那麼我眼前這位寫偵探故事的偵探,需不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照見人生的未解之謎? ▲身為小說家,要當沙林傑還是卜洛克?張國立選擇後者。他相信推理小說的力量,因為人生就是在不斷被埋藏的過程尋找線索——解答人生何以至此,悲劇為何發生。「年紀越長,我發現自己越像我媽,她以前有的身體症狀,都在我身上浮現。你說,我們是不是活在希臘悲劇的陰影之下?如果你不接受,就會一直活在懊惱中。」 聽起來,張國立悲觀得很。他說三島由紀夫曾說人最好在三十九歲前自殺,因為人不會再成長了。顯然張國立沒有遵從三島由紀夫,至今仍與他的一萬步強迫症度日。 「你出生就知道會死,那活著幹嘛?」張國立說。採訪完,張國立拿出手機,說他今天還沒到達一萬步,要用走的回去。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