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的文艺路—张正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法律人的文艺路—张正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都市边缘的八尺门《八尺门的辩护人》从基隆八尺门原住民部落说起。部落族人是来自花莲的阿美族,落户在都市的边缘(再多走一步就掉进海里那么边缘),从事包括出海捕鱼在内的底层辛苦工作。原住民与都市汉人打交道,总是吃亏,只有在自己人醉酒练痟话的时候,心理与生理的伤口才能稍稍被抚慰。时过境迁,原本在社会最底层的原住民上升了一阶,最底层的位置由外籍移工接手。即便如此,烙印在原住民身上的污名没这么快摆脱,“上面”仍有汉人,原住民的文化只是馀兴节目,原住民的口音,仍不时遭到主流社会讪笑。书中主角佟宝驹在八尺门出生成长,不愿重蹈原住民父执辈醉酒练痟话的人生,一心离开,他也真的凭借用功读书以及原住民加分制度,考上辅大法律系,进而担任我从未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角色:公设辩护人(简称“公辩”)。然后,无巧不成书,这位在汉人社会低调过日的原住民公辩,接到了棘手的案子:外籍渔工杀了他在八尺门的童年玩伴,佟宝驹必须违逆族人与国人的公愤,替被判死刑的外籍渔工辩护。汤英伸事件当代版我第一次听说“八尺门”这个地名,是在刚刚当记者、接触到左派媒体《人间杂志》时。左派媒体前辈阮义忠、关晓荣,在1980年代透过摄影镜头关注八尺门原住民社群。也在同一个年代,发生了悲伤的“汤英伸事件”。汤英伸是阿里山的原住民青年,到台北工作。但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欠下仲介费、证件被扣押,酒后与雇主发生冲突,杀害了雇主夫妇和雇主两岁大的女儿,死刑定谳,三个多月后枪决。《八尺门的辩护人》几乎就是“汤英伸事件”的当代小说版。故事中令人感慨的是,当年的汉人雇主,置换成管理外籍渔工的原住民船长;而当年被苛扣的原住民青年汤英伸,则是杀害船长一家被判死刑的外籍渔工。当然,都市汉人的角色没有消失,在书中,他们更上一层楼,成了有权有势上达政府层峰的船公司大老板。虽然这是小说情节,恐怕也是台湾渔业不堪闻问的实情。社会最底层,换手法律程序、废死争议,是律师作者著墨最使劲之处,而外籍移工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角色:被判处死刑的印尼渔工Abdul-Adl,临危受命当翻译的印尼帮佣Leena。近三十年来,移工议题像是烟瘾一般缠绕著台湾社会,戒不掉,舍不得,不愿正视。这本小说容纳不了其中所有的纠结,但令我佩服的是,作者搜罗了移工圈子里那么多题材,并一一安置在故事里的适当位置:跨国组织印尼笔社、征文比赛(移民工文学奖)、移工足球联赛、黑户宝宝与关爱之家、台中东协广场、中央广播电台的印尼语新闻,更指出司法通译的荒谬困境(例如印尼渔工说的是爪哇语,翻译人员却只会印尼语)。尤其读到印尼帮佣Leena写了文章,准备参加征文比赛,“......故事是关于一个印尼女生来到台湾工作,因为想念家乡的情人而开始写诗,然后将写有诗句的信纸放进瓶中,抛向大海,希望有一天能送到情人手中。故事的结局是瓶子太多,堵塞了整个港口,台湾政府必须禁止她继续写信,她不愿就范,跑到港口,踏上由瓶子堆积成的海上道路,一路走向印尼。”将飘洋过海的真实思念,写进魔幻写实的夸张情节,有些无厘头,但是“瓶子太多堵塞了整个港口”、“踏上由瓶子堆积成的海上道路一路走向印尼”,多么有画面呀!看到这个段落,我开始喜欢作者了。“龟山岛没有龟,和平岛上没有和平”收到实体书之后,我在元旦假期又重读一次。虽然司法程序和废死论述的部分有点说教,但是穿插著角色间的戏谑对话以及美剧一般的快节奏镜头切换,我看得颇入戏,竟然不到一天就读完了。作者将移工、原住民、父子亲情、文史典故、法律知识,甚至政治与公投,通通编织进一个故事里,确实展现了野心和本事,以及对于底层小人物的慈悲。尤其相较于勉强将历史研究硬编成故事、只因政治正确而被过誉的某些小说,《八尺门的辩护人》实在好看太多了。唯独,书中的床戏相较之下可能有点无谓,也许是为了之后拍成影视作品会更有看头!敬请期待。

+ More
一著漂亮的险棋──卧斧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一著漂亮的险棋──卧斧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倘若有个出现“谋杀”情节的故事,“谁做的”、“怎么做的”常会是故事里的主要谜团,尤其是传统推理故事,解开这两个谜团就可以满足阅听者,结束故事。这两者会成为主要谜团的原因,在于谋杀事件发生的当下,很可能只有凶手与被害者在场,事发之后凶手不坦承、被害者无法言语,它们就会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现实当中的谋杀大抵也是如此,只是或许不像虚构故事那么复杂──特别是“怎么做的”这部分,极少牵涉到精巧华丽的机关或天衣无缝的计划。但是现实当中解开谜团并不会结束故事,还得进入司法程序,而刑罚裁量其实是更复杂的环节──除了确认凶手是谁、如何犯案,还得探询犯案意图、案发经过等等,才能进行裁罚,凶手与被害者的关系、社经阶级,甚至是社会观感与政治氛围,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审判,更别提有时进入庭审程序之前,凶手身分根本还没完全确认。由此看来,《八尺门的辩护人》走了一著险棋。《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故事描述父亲曾因杀人入狱的原住民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在预备转职到薪资条件更优渥的律师事务所前夕,因故参与一桩移工杀害船长全家的灭门血案;佟宝驹原本并未太过投入、打算应付了事,却在热心于废死议题的替代役男连晋平从旁推动,以及获得来台帮佣的印尼女孩Leena协助下,开始发现案情似乎并不单纯。假若将《八尺门的辩护人》视为推理小说,读者的确可以从情节里头获得推理乐趣──搜集线索、拼凑证据,逐步重建案发现场;书中法庭攻防的桥段描写详细、手法巧妙,在国内的作品相当少见,作者唐福睿的律师实务经验想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唐福睿并未将焦点完全放在营造推理趣味上头。事件发生与当事人的个人本质有关,也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或金钱之类连结有关;放大点儿看,当事人的状况会与成长经历、生活样态、家庭环境、社经位阶等等有关,而这些东西又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经济局势、政治意识,甚至国际关系有关。大多数的故事情节都依附著角色前进,随著情节开展,阅听者会逐渐明白上述种种如何与角色的个人特质结合,并且在角色决定如何面对事件时产生催化或吓阻作用;也就是说,虽然情节依附著角色前进,但阅听者或多或少可以从角色的遭遇里明了故事当中包括时代与社会等等情况,倘若创作者处理得当,那么阅听者就能获知更全面的社会样貌。《八尺门的辩护人》中角色分属不同族群与社经背景:佟宝驹是一心想脱离传统聚落与阶级的原住民,连晋平是来自法学世家、也准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司法新鲜人,Leena是受过高等教育但来台从事劳务工作的弱势移工;遇害的船长一家是与佟宝驹相同聚落的原住民,受雇于渔业公司,渔业公司的势力除了掌控原住民船员及教育程度更差的移民渔工之外,也借由政治献金等等管道与政府产生关联。而政府单位就是国内的权力机构,与司法系统直接相关,加上选举考量及舆情风向,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左右审判过程。是故,《八尺门的辩护人》主轴虽是以移工为凶嫌的灭门血案,但唐福睿描写的不只是对一桩案件抽丝剥茧的调程经过,而是整个社会的概略全貌──因为如此社会结构产生的种种利害关系及族群之间的相互倾压,才会酿成这样的一桩案件;读者应当注意的,也就不只是“谁做的”、“怎么做的”而已,还有从角色一层层向外扩延的牵扯,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或过往历史的远因。罪案常是时代与社会现象的缩影。罪行本身(例如杀人)并没有因为时空不同而产生本质上的变化,但“怎么做的”会与时代有关(例如得要到发明火枪之后才能用枪杀人),而“为什么做”就更可能扣接时代与社会,反应出那个时空的特色。什么样的时空背景才会有什么样的罪案,而生活在那个时空背景当中的所有人,面对罪案时的态度或许都不该只有“把真凶找出来”这么简单;光是这么做,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因为那个时空背景催生了罪案,所以罪案其实与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关联;思索罪案反应的各个层面,忖度不同的改善方式,厘清种种相关资讯,或者,至少不要成为将事件朝错误方向推挤的舆论之一──假若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制度更完善、更能维护正义的社会,这些才是面对罪案时该有的态度。这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一读的原因。读者将在小说结尾得知真相,但也会因此对书中角色的应对手段是否合宜产生疑惑──这是好故事具备的特质之一,不是提出答案,而是透过故事呈现创作者观察到的问题,提供阅听者思考的方向。以《八尺门的辩护人》而言,还有另一层更值得读者思考的意义──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现在的台湾。保持了阅读的趣味,描绘出社会样态并刺激思索──《八尺门的辩护人》是著险棋,但唐福睿这招漂亮。

+ More
充满胆识与野心的小说    吴晓乐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充满胆识与野心的小说 吴晓乐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近年间台湾最有胆识与野心的小说,几乎是狠狠踩在台湾社会的敏感神经上,原住民,移工,远洋渔业,死刑存废,精神鉴定,基隆发展,总统大选舆情控管,司法界的权贵世袭,人权能否付诸公投,逃逸移工生下的无国籍婴儿,众多充满争议的元素,悉数交织在一起三死命案。翻了三分之一忍不住好奇作者唐福睿何许人也,简介一翻,法律硕士出身,律师职业五年,后以公费身份前往加州艺术学院攻读艺术创作硕士,今以创作者为目标。这样法律实务揉合创作训练的背景,为这本小说增添了不少阅读时,脑袋疯狂运转的乐趣。《八尺门的辩护人》主角佟宝驹,为阿美族出身的公设辩护人,若对姓氏有一定研究的读者,也许会纳闷,佟本身为满族姓氏,怎么跟原住民划上关联,从姓名一处,就可窥见原住民历史的暗伤,他们往往得迁就汉人户政的方便而易名改姓,嗣候读到“佟”姓的由来,也只能摇头苦叹。在故事主轴“灭门血案”启动之前,很多机关早已在八尺门聚落布下,数十年前,该处曾发生过一起刑案,凶手是主角佟宝驹的父亲佟守中。佟守中携家带眷从花莲玉里北徙至基隆,受聘为渔工,跟其他族人于和平岛邻近山坡地,搭建简陋屋舍。佟守中与其族人,备受汉人主持的船家欺凌恶待,一晚,佟守中替枉死的表弟打抱不平,几杯黄汤下肚,前去船公司兴师问罪,趁著醉意挥砍船家职员。种种安排,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真实的汤英伸事件,两者都有原住民遭遇汉族歧视、苛待,与酒后铸下大错的共同之处。差别在于汤英伸连杀三人,死刑定谳,即使有许多团体为其声援,最终仍成为台湾司法史上最年轻的死刑犯,枪决时甚至未满二十岁(请务必记下这句话,小说最后这个细节将再次引爆)。而在唐福睿所架空,这起比汤英伸早四年发生的刑案,产生的效应是主角佟宝驹小小年纪,即目睹人情冷暖,佟守中的族人们并没有遵循“同舟共济”的道理,反而是继续向船公司输诚,只因他们得顾著生计。嗣后母亲死于穷困,更成了他决心与原住民血缘划清界线的分水岭,在部落神父的伴同下,佟宝驹延续著汉人读书考取功名职位的路线,以原住民身份进入辅仁大学法律系就读,进而考上公设辩护人,时光匆匆,八尺门聚落也随著时代演变,摇身一变,成为“海滨国宅”的政绩。小说开场十分俐落漂亮,唐福睿塑造出矛盾且血性的佟宝驹,而他与族人宛若挚敌的关系亦是相当有看头。下一幕,从惨绿少年成了即将从公辩职位退休的中年大叔,海滨国宅再次陷入不平静,这一次行凶的是印尼籍渔工Abdul-Adl,死者是佟宝驹表哥郑峰群,而他的妻女也同样命丧黄泉。佟宝驹得为Abdul-Adl辩护,此举自然也激怒了他的族人,笔锋一转,配角也纷纷出现,分别是出身名门的连晋平,与飘洋过来而来的印尼籍移工Leena。连晋平打从出生,父母就已为其铺排康庄大道,他本身也对法律有所领悟,年纪轻轻即考上司法官,更与同样考上司法官的富家千金李怡蓉两情相悦,这样的人生胜利组,却在服替代役期间,阴错阳差之下遇上天天练痟话、讲干话的佟宝驹,自然激荡出不少精彩的火花。一场海滨三死命案,把佟宝驹与连晋平卷入重重暗影,他们一方面与之对抗,一方面却又深深受其所拢络。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而有些人并不被视为人沿著命案往下挖掘,其实是更不堪直面的人性:移工在台湾,似乎并没有被视为一个人看待。女主角Leena的出线,也再次应证了这个命题,佟宝驹在Leena即将被雇主侵犯时,为她解围,后续请Leena为Abdul-Adl翻译,青春洋溢的Leena加入佟宝驹与连晋平的两人小组,三人在族裔、宗教、阶级等面向各有不同,往来互动自然形成引人注目的张力。佟宝驹跟连晋平起初不知穆斯林的饮食禁忌,时常表错情,后续他们已懂得如何跟Leena共餐。另一方面,三人小组为了案件,一路寻访移工时常聚集的场所,有台中东协广场,也有隐身在夹娃娃机店的Disco,收留移工所生子女的关爱之家,唐福睿以物质和空间等细节,不仅支撑起人物的感情变化,也为故事叠加层次。唐福睿在侧写Leena的生活日常,屡屡透露出他对移工议题的翔实掌握与充分关怀,好比说,Leena住在窄小的储藏室、她的假期可以任意被剥夺,只要雇主支付日薪五百六十七元的加班费。Leena怀有文学梦,偏偏在台湾的生活却让她连维持基本的兴趣都很困难,而雇主的侵扰也让Leena防不胜防。Leena很关心在家乡的朋友Nur,Nur频繁地参与抗争活动,抗议印尼当局伊斯兰保守主义的施政。这一幕幕都让Leena成为一个足以勾动读者情绪的角色,而不只是聊备一格的补充。但我格外动容的莫过于雇主母亲点头让Leena跟佟宝驹共事,所说的一句话,“给她赚,和台湾人一样多的钱”。台湾远洋产业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势、金流网络拉出“血汗移工”的视野之后,唐福睿并未消停,俐落再下一城,把读者带领到更加碍难的主题,也是台湾这几年炮声隆隆的战场:我们如何追求进步的同时,抵御“经济至上”主义的反扑。台湾“血汗海鲜”时有所闻,小说里,唐福睿透过船公司代表洪振雄、彭正民、Abdul-Adl之间的利害关系,清晰地建立起台湾远洋渔业层层剥削的图像,以及我们也许心照不宣,却避而不谈的,远洋产业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势、金流网络。书中所说:“因为台湾渔业大到不能倒,也成为执政者最矛盾的三重难题。按照台湾的国际情势,面对国际渔协毫无谈判筹码;但为了符合国际规约,又必须寄出重罚;然而渔业界面对重罚的强力反弹,总以金援、选票为要胁,重击民意政治最软的那一根肋骨”。洪振雄可以直达总统宋承武,而秘书长蒋德仁更屡屡代表总统,试图影响法务部部长陈青雪的判断与操作,也反射出台湾这几年来行政权膨胀,屡屡凌驾司法权,抵触三权分立的现象。而把故事推向高潮与尾声的死刑争辩,我在此想建议读者,不妨同步找出台湾这几年执行死囚的时间点,并与故事做一对照,你也许会在虚实交错之间再次意识到,有些人并未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陈青雪这个角色,也许是这几年台湾小说中,最让我迷恋的女性角色,她深谙布局,懂得收放,对人性暸若指掌,心中却始终怀抱非常朴实的信念。以对白拉出悬念唐福睿编导出身,转译到小说上,可以拉出两个面向,一是转场的迅疾,毫不拖泥带水,二是对白的经营,十分匠心独运,角色个性跃然纸上,而在一来一往之间,也能把暧昧模糊的议题,稍微梳理出讨论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放置回响。我非常喜欢陈青雪与佟宝驹在原住民族运动时的辩证,陈青雪认为加分制度是为了“加速汉化原住民,并不是在体恤原住民的困境”,但佟宝驹很快地反驳“如果不是因为加分制度,我可能在为你盖房子,你也不会请我吃饭了”。寥寥数语,却能抽绎出相当宏大的主题:个体与族群之间的命运,个人与他人的福祉,如果必须取舍,又该如何衡量?是小说留下的最终悬念。

+ More
人生不值得活的——李璐读《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

人生不值得活的——李璐读《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

随著年岁渐长,有时候我会在镜子中看见母亲的脸一闪而逝,那是一种神情,或者只是眉毛偏斜个几度,但我确实曾在自己身上看见母亲的影子,也许是说话的方式,也许是皱眉的样子,最后我连打理家务、将琐物归位的方式都像是母亲,我煮的料理也有母亲的影子。某一任和我母亲关系并不好的伴侣,曾经仔细地端详还是少女的我,然后冷冷地说:“你和你母亲真像。”我那时不太理解对方的鄙夷和怨恨为何指向我,毕竟我和母亲的相似是从出生那刻,不,甚至更之前,在形成胎儿时就注定了。这种基因上的相似,让在母亲身边成长为少女的我,也继承了一些灵魂上的相似。我想,若我养育小孩,我可能会变得与母亲更加相似吧。《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巫玠竺 著出版日期:2022/12/31《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中,这种母亲与刚长成少女的女儿之间的张力被狠狠拉开来,少女们说不出自己对母亲是什么感觉,只觉得复杂——又憎恨母亲,又渴望被母亲认同,甚至惜爱。但对于母亲们来说,少女们是一面镜子,照出她们曾有的青春甜美,很难不去与过去的自己比较——若少女们比自己出色,很难不如看著魔镜的皇后那样嫉妒;若表现不够好,母亲又会恨铁不成钢,只是谁也没办法满足母亲们的要求。在《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中,只能看到少女这一面,另一面得要读者对照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但这也是个满有趣的设定,从少女的光滑的镜面望去,成人世界已经老去的少女们,其实也是复制少女时代的竞逐和狩猎,只是加上了更多成人世界的规矩。少女们自成一格的生态系,总有一天会破灭的。无论这个破灭是否是成长,但这个看似玻璃水晶球的小世界,终究会受到成人世界的干涉。故事由一个“非本格少女”江鲤庭开始,她不漂亮,也没有很发达的运动神经,不断被神经质的母亲否定,而在她与母亲所居住的蕉洱岛被逐渐上升的海平面淹没时,唯一肯定她的竟然是国家体制——只是因为她是个尚称聪明,且有能力生育的年轻女性。故事由她和朋友林鸢被送入垂直农场中的学校展开,江鲤庭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不断寻找著自身存在的意义,她渴望被爱﹑被认可,但她似乎总是不够聪明、不够美丽,不足以换到其他少女的爱。相比之下,享受这个爱与被爱的游戏的金幼鸾,比江鲤庭要更像个主角,她是学校中的女神,有著班代马可薇和妹妹金幼鸿两个跟班,来衬托出她是多么骄傲又美丽,仿佛世界围绕著她旋转。但若读者们从金幼鸾的视角望去,会发现她节制饮食,永远处于饥饿的状态,好在母亲的讥嘲中,幸存下来。每个少女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幸存者。马可薇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意义,金幼鸿虽作为一个永远的旁观者,却没有办法离开也无法享受这个游戏,江鲤庭的内心有个空洞渴望抚平,于是她不断偷窃,每一次偷窃都像是一场冒险,不管是否容易得手,但刺激的都在过程,而不是偷窃的物品。作者并没有避谈少女们的阴暗面,或者该说,比起少女之间的军备竞赛,一些没有在这些竞赛中的少女,她们怎样能被接起。但通常少女们都只会继续往下坠落。江鲤庭发现自己自始至终都不受见待,连美男子金长鸽都是在金幼鸾的刻意安排下接近她的,她的世界逐渐崩塌。在以林鸢为视角的第二部时,故事开始翻转,江鲤庭死于红区的大雨,没有找到尸体。考试结束,舞会将至,少女们纷纷开始了笼络及打扮的竞赛,而林鸢被金幼鸾撩拨,两人展开性的接触,林鸢却发现金幼鸾一切温言软语,只是为了她母亲赠送给江鲤庭的贵重耳环,林鸢负气离开,等著她的,却是死而复生的江鲤庭。江鲤庭和盘托出她假死的真相,而林鸢感觉到某种以性为交换的,淫靡的爱,那让林鸢和读者内心中警报大响,但还是和江鲤庭约定了一个时间地点,她们想要得到完全的自由。林鸢在舞会上心不在焉,她只想知道那个自由的答案是什么,她看著少女与母亲各自展演她们之间爱恨交缠的羁绊,林鸢却没有一个这样的对象。林鸢此时终于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而她决定离开这个自成一格的生态系,她不属于这里。林鸢和江鲤庭相会,通过种种关卡,离开监控,才发现他人给予的自由是一场骗局。江鲤庭以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安身之所时,也就是唯一了解她的王二董的爱时,江鲤庭在那一刻心死了。而林鸢当机立断地脱下裙子,跳入海中,打算游泳回岸,读者不知道林鸢是成功或失败,但那一刻,林鸢终于摆脱一切束缚,而得以自由。《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扣问著自由是什么,其轻科幻的背景更强化了故事中每个少女的孤独感,一开始唯一认可自己的,是国家发配的、闪著绿光的手环;再来是其他的少女,最后是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爱——不论那是来自什么样的人身上。作者对少女的性与爱的描摩点到为止,但又画龙点睛,如果没有这些在阴暗的房间、秘密的场所发生的、性与爱的交换,少女之间的游戏便只是一场更精致的家家酒。少女的身体是赌桌上令人垂涎的美丽筹码,端看对方敢不敢要,没有拒绝的道理。《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最终对于国家与体制的翻转来得有些太急,但若无这个翻转,大多数的设定都不会浮上水面——包括这个故事中,总是缺席晚餐的男主人。最终我们才窥见,这个看似由少女和母亲主宰的世界,其实背后是由一群男性的成人在控制的,而少女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这个世界的规矩,早在少女们出生之前,就已经订定。少女与母亲、少女与少女对彼此的苛酷与残忍,其实正是反应这个世界对于她们的种种虐待。《美好少女的垂直社会》这个标题,也确实紧扣著阶级与命运之间的关连,少女们不可能独自美好,但一群美好的少女,必定会为了这世界残酷的规则而相互厮杀,不论她们爱或不爱彼此。自由可能吗?读到结局,我不禁想问若是如此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

+ More
你“登入”的,不仅是游戏,也代指著你的人生——天地无限评《致命登入》

你“登入”的,不仅是游戏,也代指著你的人生——天地无限评《致命登入》

这是吴晓乐继《上流儿童》、《我们没有秘密》后的第三本长篇小说。她的作品除了常获得影视圈的青睐外,也总能引起现象级的关注。而我则独钟她的精炼文笔,能够把扭曲纠结的情感,描绘得如此立体慑人、细腻又一针见血。口语化的对白,不需要文诌诌的意境堆砌,背后更隐含著巨大爆发力。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是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里与影集中都出现的那句台词“是我拜托你把我生下来的吗?”,瞬间引爆了所有角色情绪,也在读者心中造成了空腔效应。《致命登入》吴晓乐出版日期:2021/12/31冲突又吸睛的背景设定有别于前作的社会写实调性,《致命登入》的初始设定多了些奇幻悬疑成分:因为一场车祸意外,让主角陈信瀚能看见“将死之人”身上飘散的黑气。只不过拥有超能力,没能让他成为飞天遁地的救世主,反倒因为承受不了无法拯救他人的心理压力,宁可成为镇日躲在房间里的啃老族。而登入《世界树》这款线上角色扮演游戏,成了他打发漫漫长夜的唯一消遣。虽是逃避现实的选择,但却也是他与现实的连结窗口。某日,心仪已久的女战友“夕梨”,向他表示自己即将退出这款线上游戏,并再三央求能与他见上一面。虽然陈信瀚早想与夕梨进一步发展,但对自己外表极度缺乏自信的他,由于先前已盗用好友何青彦的照片当游戏头像,为了不让第一次约会“见光死”,因此只好央请何青彦代为出席,自己则偷偷从旁看著。见面当天,夕梨如他想像地甜美可人,但令他震惊无比的是,她的身上竟飘散著不祥的黑气,那正预示著她的死期将至……尽管夕梨发现了陈信瀚的欺瞒,从此对他不理不睬,但为了拯救游戏里的女神,他决定鼓起勇气重返现实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尝试任何能够解救夕梨的方法!超能力?救人或是自救?本书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反英雄”设定,尤其是对超能力的反思。现今影视圈里,身具异能的漫威英雄们吸引了众多粉丝,各种先进科技、魔法、武术等令观众目眩神迷。而被赋予了超能力,也往往带有接受天命的意味在里头,正如影迷们朗朗上口的那句“能力愈强、责任愈大”,因为有了能与强大敌人周旋的本钱,所以才能肩负守护世人、拯救世界的重责大任。但退一步想,如果这种超能力不是受人欢迎的,甚至会为日常生活带来困扰,那天选之人又该如何自处呢?虽然陈信瀚意外获得了预见他人死期将至的超能力,但他却无法得知对方会于何时何地、为何而死,本身也没有任何酷炫战技或行头,能拯救他人于水火之中。终究,也只能眼睁睁地看著他人步入死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吴晓乐的笔下,这个看似颇为鸡肋的超能力用途,并不是为了打造一个超级英雄而存在的。即使到了故事后期,陈信瀚意外地结识另一位超能力者,但两人的能力在书中都仅起到了辅助性的功用,并非是解决危机的尚方宝剑。《致命登入》没有采取媚俗的英雄旅程叙事手法。超能力的存在,是为了在背后推上一把,让一位失去自信心的平凡人,能够重返社会、解开谜团,拯救心爱的女孩。而这一段旅程的终点,则是靠自己的觉醒,来修复支离破碎的内心,以获得自我救赎。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后座力虽然《致命登入》加入了别开生面的人设与谜团,但喜爱“吴式经典风格”的读者们完全无须担心,这样的安排并非要走硬派刑侦路线,超能力也只是蛋糕上的奶油,目的是为了埋下一根悬念的钩子与一气呵成的节奏,好让人翻开第一页后,非得追看至最后一字方能罢休。而横亘全书的最终大魔头,依然是那座以亲密人际关系所构成的危险迷宫。围绕在陈信瀚周边的角色,无论远近亲疏,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秘密。当然,随著情节推进与抽丝剥茧,愈亲密的人所带来的冲击,也就愈让人震撼不已。由于主题是筑基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因此书中也牵涉了广泛的社会议题。如主角从资优生沦为啃老族而萌生的自杀念头、啃老族带给亲朋好友的社会压力;又如线上游戏世界彷如另一个现实社会,是早已存在的一种“元宇宙”型态;父母之间的感情破裂,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影响之钜;而令人惊悸不安的韩国N号房事件,一直在深层的网路下蠢蠢欲动。当然,“满满的后座力”也是吴晓乐的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特色。在《致命登入》里,读者们能品尝到比长岛冰茶更凛烈的后劲,掩书之后依然低回再三。书中所涉及的议题相当丰富,但都深刻而不流于说教,总会有几项引发读者们生命经历中的共鸣,沉重得需要时间来好好静思排遣。至少每个人都得面临终极的灵魂拷问:其实你“登入”的,不仅是游戏,也代指著你的人生。但如果其他人的“初始点数”样样都比你高,那么付出再多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走入“纸上电影院”虽然现代人的视听娱乐趋于多元化,比起多才多艺的智慧型手机,单一文字的阅读体验,很难获得消费者青睐,所以每年总能在网路上看到“如何提升阅读风气”这类焦虑文章。难道大家已无法接受长篇累赎的文字形式了呢?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前阵子的王力宏与李靓蕾离婚事件中,网友们对于双方来来往往、总在凌晨时分更新,且动辄四五千字以上的文章仍追读得津津有味。看来大部分的人依然保有阅读长文的耐性,重点在于内容是否感兴趣罢了。对于久未接触小说的朋友来说,如果想重拾静心阅读的乐趣,或是想重温睡前故事的美好,那么可以试著从《致命登入》来入门。这部作品兼具了纯文学的文以载道与主题深度、大众文学的流畅易读与高娱乐性,可以让人欲罢不能地阅读至最后一页,并带来充实的满足感。以我的《致命登入》阅读体验来看,与其说是看完一本小说,不如说是欣赏一部悬疑写实的电影,会来得更为贴切些。近年由于卖书不易,许多大众小说作家在创作时会以“IP改编”为目标,尽可能达到“高概念性”、“角色立体”与“剧情紧凑”的基本要求。《致命登入》在这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因此能够打造出“纸上电影院”的效果。比如读者们在各大网路书店的试读版本里,约莫是原书的前十五页篇幅,就会看见个性鲜明的主角,无力面对从资优生沦落至啃老族的沮丧,决定自杀一了百了,但在关键时刻却因陌生人一席话而打消念头,决定继续苟活。而他这一举动所带给家里的压力、身边唯一好友的支持,以及线上游戏所带来的致命吸引力,都在这短短的篇幅中呈现得淋漓尽致。看看如此出色的说故事能力,又怎么让人拒绝“登入”这般美妙的阅读体验呢?本文作者天地无限知名台湾推理小说家,曾获多项全国性文学大奖与电视节目剧本奖,现任镜文学签约作家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监事。著有《滞留结界的无辜者》、《第四名被害者》(Netflix影集《谁是被害者》原著)、《悬案追追追》、《达达战争》、《办公室疯云》等作品。

+ More
职人的手路,时代的回应——李志德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职人的手路,时代的回应——李志德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对律师来说,真相是未经修饰的事实。......对从事创作的作家来说,事实是素材,不是控制他怎么做的工头,而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素材奏出乐声。”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以国际政治和间谍行动为题材创作小说,他走遍世界,访问无数政要、官员、平民。在他的自传《此生如鸽》的序言里,这位有著宗师地位的小说家这样辨证“事实素材”和它奏出的“乐声” ----也就是虚构故事之间的关系。勒卡雷为小说创作所做的准备,现在称作“田(野)调(查)”,和记者的“采访”可以看作同义词。一般人的印象里,“采访”是一个作者,带著笔记本、录音笔事前影印的大叠资料,约定一位专家或者一个团队,边翻资料边问问题。有时,创作者也请求进到受访者工作、生活的处所,短辄几小时、一两天,长辄一星期、一个月或更久,希望笔下角色从行动到心思的最细微之处,不只要“像”受访者,更要发展出新的“人格”,因应小说家笔下为他们张罗的各种挑战。但如果把这个关系反过来呢?原本应该是受访者的专家,拿起了小说家的笔,摸索起文学作品的格律,会是什么样子呢?唐福睿的作品《八尺门的辩护人》展现的就是这种可能性。《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一、从法律跨界文学《八尺门的辩护人》,单看书名就能知道是一部和法律、法庭相关的作品。主线故事是一位远洋渔船的外籍渔工“阿布”,被控因故杀死了船长一家人。由于阿布请不起律师,因此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就担起了为他辩护的责任,法庭内外的攻防从此开始。作者唐福睿出身法律科班,学士、硕士,还有五年执业律师经历。他一开始就以主角佟宝驹和父亲的一场扶养官司,展现了对法庭活动和法律流程的精准把握。这段法庭活动篇幅极短,更非关主线故事,但唐福睿以简单几笔就成功让读者看到法庭的日常,并不都那么正经八百,更多的恐怕是这样的口水多过法律的吵吵嚷嚷,只有懂得个中三味的人,才能展现这种真实的拉杂感。描写了一次小开庭,作者接著就铺开了一个大法庭:《八尺门的辩护人》整个故事跟著“阿布”的审判程序铺开:在准备庭上: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出其不意地挑战通译的利益回避问题。正式开庭时:佟宝驹以“心神丧失”为依据,要求停止审判,重做精神鉴定,这是出于他的助手,替代役男连晋平的建议。交互诘问时:检方一位重要证人“败中求胜”,不仅闪过佟宝驹的质疑,甚至让他陷入困境。再之后,是寻找重要证人、言词辩论、判决......一次审判,基本上就是一场解谜。唐福睿以个人的专业背景,精准地在法庭的不同阶段里,揭示、展现不同的线索。读者代入法官的视角,按著精确的司法程序,成为真正的解谜人和判决者。这是《八尺门的辩护人》最精采可观的部分。甚而可以形容唐福睿用他的小说启动了一个另类的“法律白话文”运动。二、一念平民,一念菁英故事的主角佟宝驹出身八尺门,这是故事设定的主场景。这座位于基隆的渔港,曾经是台湾最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早年一大批原住民为谋生来到此地工作、聚居。但佟宝驹不同于族人,他抓住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藉著原住民身份得到联考加分,先进入法律系,再考上公设辩护人,晋身白领。佟宝驹成功“晋身上流”,产生了新的张力:“原住民 vs.汉人菁英”。后者的代表是刚受完律师训,服役之后就要以“世袭”姿态进入法律界的连晋平。连晋平在佟宝驹的单位服替代役,因缘际会地成为“阿布”辩护团队的一员。唐福睿笔下写佟、连这一对搭档的互动,精微细致的程度,是他身为“法律人”对读者的另一次威力展示。法庭是人组成的,法院是法庭的集合,因此,在其间的人,固然可以笼统地全称为“法律人”,但作者籍著佟、连两人的你来我往提醒读者,纵使都在法院的屋檐之下,不同人的追求依然千差万别。连晋平初出茅庐,一心为阿布争取平等待遇,这个想望相对单纯。但佟宝驹是一个久待法院,已经决定退休,而且已经有了好出处的老油条。他一开始的表现,是让自己安于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反正案情很单纯,审讯很费时,阿布最终是死是活,都可以和他无关。而抱著这样心态开始这场官司的佟宝驹,竟然在准备庭上神来一笔地看穿了通译可能的偏颇,走出了实践正义的第一步,也让连晋平为之改观。为什么佟宝驹要这样做?唐福睿没有给出简洁的答案。相反地,整本书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写佟宝驹自己与自己的拉扯。一方是自己原本设定的轨道:“混”过本案、申请退休,开始新的律师生涯。更不要说被害人还是自己的童年友伴,族人间的人情,有实实在在的压力。一方的拉力很明显,另一方的拉力却很隐讳。事实上,佟宝驹一开始做出“努力追求正义”的姿态,有一部分动机也是利益,他要为自己未来加入律师事务所创造话题,打开知名度。佟宝驹有时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阿布的辩护官司里有“追求正义”的成分。他嘲笑连晋平不断想著如何在精神鉴定领域里为阿布找生路,但却在法庭上出人意表地循著连晋平的思路,声请为阿布重做精神鉴定。佟宝驹没有说出来,但事实上在他心里的某处,可能比连晋平更在乎阿布。何以故?因为阿布的处境,是他父亲、族人的映射。在眼看著父亲面对汉人老板如此卑下顺从时,佟宝驹终于识穿“自己对卑微有多痛恨”。是追求正义的法律菁英,还是官僚机构的里的碌碌平民,几番来回摆荡,都在佟宝驹的一念之间。三、下了霹雳手段,仍是菩萨心肠吗?说“废除死刑”是《八尺门的辩护人》这部作品的“终极关怀”应该不为过。唐福睿在故事里把废死的企图心,毫不隐藏地寄付给了法务部长陈青雪。唐福睿从描写陈青雪家中的一幅观音像开始,展开了 —-- 我相信是更多是作者自己对死刑的哲学观。死刑应不应废?在观音像前,读者一开始以为陈青雪是那种每当枪决死囚时,就会在佛像座前点上一盏明灯的法务部长。但陈青雪并不是。她有佛教信仰,但废死并不为实践佛经字面上的教义,对陈青雪而言,为宗教而废死太虚伪;死刑应废,而是它本就应废,“她支持废死的理由极其纯粹:人命高过一切。”第一次读《八尺门的辩护人》的读者,在阐述陈青雪对死刑理念的这两、三页,很可能要放慢速度,来回两、三次,才能明白陈青雪的人设和理念。但所有攻关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从这里开始,废死的种种议论就时而伴随,时而交𬙊著法庭审理的故事线,佟宝驹时而嘲弄连晋平,时而和陈青雪争辩,作者更把这些争辩拉回到陈青雪和佟宝驹学生时代,因为“我国应该废除死刑”永远是个学生辩论赛场上的经典题目。除了争辩,在故事里“死刑与废死”也是催动各方人马的动机:政治人物要处死阿布向人民交待;连晋平和佟宝驹,则要在法庭的框架下,用尽一切方法 ----从要求重做精神鉴定,到寻找关键证人,证明本案仍有疑点 —— 保住阿布不被处死。但陈青雪不一样,尽管同样废死,但她站在一个冷眼旁观的位置上,尽管仍然盘算著废死,但她的目标不是挽回阿布,而是扭转整个制度。唐福睿在最后,抛出了全书最重要的一个道理难题:善念,能不能以恶行来成就?这是个千古难题,但却不适合在这里说下去,说开来,因为一旦在书评里剧透,就像把凶手名字写在推理小说的封面上一样,都是会遭读者憎恨的恶行。四、阶级,始终都在佟宝驹是《八尺门的辩护人》中最丰富、精采,而又完全能够展现唐福睿的企图心的主角。在他身上汇聚和拉扯的,一是历史,二是族群,三是人性。佟宝驹有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他的父亲佟守中曾经因为待遇和权利遭到剥夺、侵害,愤而持刀杀害汉人船东。虽然被害者没死,但却让佟宝驹从小就在一块深重的阴影下长大。难堪的,与其说是身为杀人犯之子,恐怕更多是这一句悲鸣:“难道我们不是人吗?”佟守中的故事,不难让有点年纪的人想起,它应和著1986年的“汤英伸事件”。一位来自阿里山的原住民,也是位师专学生,经职业介绍所引介,到了一家洗衣店打工。在欠下介绍费、身分证被扣和超时工作的交相压迫下,他在酒后杀死了洗衣店老板一家三口,面临死刑。当时担任天主教花莲教区主教单国玺,偕同一群教授和艺文工作者,发出了“枪下留人”的呼声。早年台湾报导文学的重要阵地《人间》杂志在1986年7月深度追踪报导了这起案件。在卷首的“编辑室报告”里写道:“寻找一个社会案件的内在线索和人文根源......是什么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个人的背景下,误导了、刺激了、迸发了这样的钜痛沉哀呢?”汤英伸案,恐怕是台湾开始讨论一名“重刑罪犯”形成背后的因子,包括出身族群、成长环境、家庭社经地位,以及,更重要的:表面看似“公平”的体制,对每一个人而言是不是带来了真平等。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到今天社会上仍在谈论。不过终究有了些变化。原本有机会向上流动的师专生汤英伸,掉进了求职陷阱,和雇主一家人同时走向噩运。相反地,佟宝驹和他的一小部分族人得到了上升机会。只不过社会阶级仍在,下层的工作仍然需要劳动力,这时像水一样适时流进来的,是更弱势的,连印尼官话都不会说的印尼人。时代,也就从1980年代推进到了今时今日。唐福睿没有让他的作品耽溺在历史情结里,他让故事发生在聘雇了外籍渔工的远洋渔船上,远洋渔业正面临著国际严格的检视,一位随船的观察员甚至不明不白死在作业的途中。海上犯罪频仍,但通译短缺造成审判品质低劣......在成书出版的2021年,这些都近在咫尺的新闻。唐福睿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编织起来,写成了一部回应时代的作品,沈郁如鼓声,一如勒卡雷的形容。

+ More
11月特选作家祁立峰|当“爱台湾”走进虚拟与现实混淆的MMORPG世界 ──提子墨评《觉醒游戏》

11月特选作家祁立峰|当“爱台湾”走进虚拟与现实混淆的MMORPG世界 ──提子墨评《觉醒游戏》

《觉醒游戏》的剧情起始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在人类经历近两年封城锁国的疫期后,曾经宛若冬眠中的地球也逐渐苏醒了,但伴随的却是VR连线游戏中,偷天换日的政治洗脑危机。四十岁仍不务正业成日宅居打网游的德桦,在游戏中因缘际会结识了三名热血的年轻人──婉云、中瑞与黄莽,他们在爱台湾、救台湾的热情下,决定对“□□之战”(框框之战)的VR线上游戏展开攻略,企图从中寻找这一款游戏的研发公司“黑岛娱乐”,背地里与“境外势力”勾结的证据。“打电动,救台湾”的这群游戏攻略团,必须找出黑岛娱乐一群不满公司政策的工程师,在游戏中所设的三个隐藏关卡,揪出该公司与幕后黑手的政治意图。现实的世界是二十一世纪,但游戏中的时间线却跳跃于台湾多个重大历史的事件中,诸如:“热兰遮包围战”、“澎湖海战”、“黄虎旗圣战”、“八二三炮战”、“古宁头大战”……以及德桦与婉云所结识的“雾社事件”关卡。《觉醒游戏》/祁立峰著经历几十年来社会氛围的转变与进程,电玩早已从过往戕害儿童或青少年身心的恶名,跃昇为现今主流娱乐的新台柱,甚至成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型态、一种电子竞技专长,与国际间如雷贯耳的重大电竞赛事。手机、电脑或游戏主机上五花八门的各色游戏,也引领著我们走进另一种视觉感官的生活,我们在上班或上学的通勤途中低首醉心于手游,在家中也可能有三台以上的游戏主机,有些人一到周末甚至沉浸于多人对战的网路游戏中。游戏俨然已成为许多人的重心,并在伺服器的虚拟世界中另有一种异于日常的人际关系。不过从“大局观”(游戏用语,指整个战场格局的观点)来思考,德桦觉得多他一个人投入这个低薪爆肝的职场,跟少他一个人茧居在家靠爸妈的劳保退休金维生,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吧?说不定整个世界都是假的。整个世界都是一座VR场景,是一场连线游戏,就连游戏里的德桦自己都是假的。──《觉醒游戏》序章:雾社事件无论是Steam或Origin这类数位发行平台的进步,游戏中推陈出新的虚拟境界,都提供了玩家们可在游戏过程体验现实生活中,不见得学习得到的技能或经验,甚至日常所无法完成的愿望、无法成为的英雄。相对的,亦如其他会成瘾的事物那般,游戏也可能成为有些人与外界隔绝的一种屏障,在放下控制器或键盘之后,产生了面对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行为错乱的IRL并发症。在我浅薄的阅读经验中,科幻/奇幻类型的小说常可见到主线剧情的世界观,架构于手游或网游之中,例如英国知名作家泰瑞.普莱契(Terry Pratchett),于1992年出版的作品《唯有你可拯救人类》(Only You Can Save Mankind),那位12岁的男主角强尼因父母失和、家庭破碎而逃避现实沉迷于电玩世界中。有一天,他发现在游戏中激烈对战过许多关的“斯克里维帝国”外星军团(ScreeWee Empire),竟然放弃与他继续对战而举白旗投降!他被导入游戏之中参与了敌方的求和谈判,还被央求要协助游戏中的外星人重返母星的任务!美国华裔作家陆希未(Marie Lu)从2017年起出版的“Warcross”系列作品,也是将故事主线架构于MMORPG游戏中。十八岁的女主角艾蜜卡是一名有青少年前科纪录,与巨额债务的社会边缘人,平日只能在拥有数百万名网游玩家的虚拟实境格斗游戏Warcross中,充当追捕游戏中非法投注的玩家们,成为赚取些许赏金度日的猎人。她在阴错阳差下侦破了一起国际格斗赛事的漏洞与骇客阴谋后,成为网游世界中的英雄人物,还被游戏创造者任命为官方的侦查猎手!读者们多多少少涉猎过这类电玩游戏世界观的作品,但是能够像《觉醒游戏》将台湾的政治议题、国族情感、日治时期、战争历史、白色恐怖、乡民怨怼,或学运与社运风波,融入小说主线MMORPG庞大的世界观中,仍属少见。虽然铜像活动起来是满震撼的,每次踏地也都会让玩家损血,再加上先总统的正面暴击也很惊人,但那种ARPG游戏里经常存在的、属于巨大Boss都会有的劣势,前总统铜像也都具备——譬如动作迟缓,放大招时前摇明显,加上若是被重攻击,就会陷入僵直而无法行动等等。所以整体来说,打起来也不是太困难。掌握攻击与闪躲的节奏之后,先总统铜像就不构成威胁了。──《觉醒游戏》线索一:野百合美籍华裔小说作家彼得.科莱亚斯(Peter Tieryas),在2016年出版的《日本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Japan),倒是曾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虚实参杂的欧美历史,融入他小说中的网游世界观。他沿用菲利普.金德里德.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在《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一书中的伪历史设定,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纳粹德国、义大利王国,与大日本帝国为中心的“轴心国”,打败了同盟国于二战中获胜,也实现了当年纳粹“轴心国世界瓜分协商”的野心──因此,在小说中日本与德国瓜分了北美洲,美国与加拿大的西岸也成为日本殖民地,并改称为“大日本合众国”。但在四十年后,北美的黑市却流传著一款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非法网路游戏,在游戏之中要玩家们想像,并模拟出假如二战时的战胜国是美国与同盟国,那么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美好?日本合众国官方得知后,派出了审查官石村与特高课秘密员警月野,调查“美利坚合众国”这款游戏的幕后真相与黑手,以及被视为乱党的“乔治.华盛顿党”!《日本合众国》称得上是将战争、架空的政治与日本宅文化……玩得非常极致,尽管内容充满“在美国反日”的幻想情节,却仍获得2017年“日本星云赏”最佳海外长篇小说。而《觉醒游戏》则是非常贴近这个世代台湾年轻人的思维,书中充满网路流行语精准地描写如今的政治氛围,与某种同仇敌忾的社会现象,从网路酸民到现实生活中的市井小民,不同的族群以迥异的角度诠释自己对爱台湾、救台湾的想法。当然,男主角德桦也常以四十岁废宅的心态,去反驳许多自己不以为然的现况,或是对乡民与酸民的各种言行嗤之以鼻。因此,你可以看到描写得灵活灵现的台湾宅文化,与网路上虚虚实实的新闻事件,也能从另一个视角读到男主角满不在乎的喃喃自语。当你游走于剧情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后,更能体会到其实有些人并不是那么在乎某些社会议题。这本小说也将许多类型作家不太敢触碰的学运或社运题材,大胆融入游戏中的多个隐藏关卡,甚至以VR头盔身历其境的视野,描述当年头条新闻中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学运场景。“这是野百合学运的第一天”。中瑞的声音在耳麦那一端响起,虽然连线速度很稳定,听起来却有点濛濛的,像隔著一片摇晃著海洋。湛蓝,澄澈,乳白色的泡沫翻滚,在浪裂线来回冲刷。──《觉醒游戏》线索一:野百合当你读著几位主要角色在“□□之战”游戏中,攻略台湾不同时期各种重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动荡的关卡时,有些甚至是你曾经见证过的新闻事件,还百感交集回味著年少时那些热血彭湃的光辉岁月……那么,你已经逐渐步入作者所精心编织的诡计之中了。《觉醒游戏》看似带领著读者以玩游戏的逻辑,回顾台湾历史上许多令人悲痛的来时路,从破解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操作,写到国族认同、平民主义、意识形态,不同思维的社会现象,甚至是窃取电子资讯与窜改网路游戏,进行渗透洗脑的国安危机话题……但是,这些看似接地气的剧情铺陈,真的是作者想要告诉你的故事核心吗?还是暗潮汹涌前一群群的红鲱鱼(Red Herring)?随著作者精心堆砌的情节走下去,你将会经历他所要带给读者那一场场觉醒前,虚拟与现实混淆的崩裂感!如果你喜欢麦特.罗夫(Matt Ruff)常让小说中既定的逻辑,与费心建构的世界观瞬间崩坏的快感,以及那种天马行空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的剧情,还一次次仿佛被作者开天眼反转、又翻转的惊异情节。那么,你肯定也会喜欢祁立峰老师的《觉醒游戏》。因为,需要觉醒的,或许是小说之外的我们!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书评人与翻译,“英国犯罪作家协会”、“加拿大犯罪作家协会”与“台湾犯罪作家联会”作者会员;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曾任:“博客来侦探社”选书人、纽约《世界周刊》、东森“键盘大柠檬”与OKAPI签约专栏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说《幸福到站,叫醒我》,荣获TiBE遴选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台湾主题馆参展小说之一,小说作品亦获美国“旧金山市立图书馆”典藏入馆近六十册。脸书/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连结──ami亚海读《无线人生》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连结──ami亚海读《无线人生》

如果有任意门就不会迟到了,如果可以知道别人的想法就不会搞砸了,如果能看得见对方的情感就好了……等等,如果有这样的能力该有多好?许多故事因为这个“如果”而诞生,然而,施加在主角身上仿佛作弊的小魔法,通常都不是毫无来由的,也会因能力而产生烦恼。《无线人生》的主角张亦贤拥有看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这些情感视觉化成一条条七彩的细线,交织在人与人之间。然而,张亦贤本人却独立于这些交错复杂的情感网之外,他身上没有任何与人连结的情感线,究竟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线,亦或是他真的与这世界“断线”,这亦是本书题名《无线人生》的由来。故事在开头作了有趣的设定并抛出一个大问号,然后用一整本的时间铺陈答案。《无线人生》Beck 著出版日期:2021/8/27连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在一般情况下人类无法独立于人群存活,总是怀抱著“连结”的欲望,想要彼此连结,渴望与事物连结,也想与自己内心连结。若是断了这些连结的话,那个人肯定会失去对生命的热情,这一点张亦贤最清楚不过。在开场的故事里,他为了救助失去所有“情感线”而萌生自杀想法的大叔,甘愿被误会、被殴打,也要让他打消想死的念头,试图让他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跟他断了线。然而,再深入故事,会发现真正没有线的,是张亦贤本人。因为特殊能力、因为放不下、因为在没有线的他人身上仿佛也看到自己,张亦贤一次又一次地介入陌生人的人生之中,而这每一段看似单元剧的故事,其实都是张亦贤遗失的情感与记忆线段。寻死之人的无线状态是暂时的,世界上一定还有在挂念他或他挂念的人;友情之线虽然无法强染成红线,但彼此之间一定可以找到适当的距离维持情感;失去记忆也失去情感线的人,终究能靠著彼此的心意,重新把线段打结。最后,终于让张亦贤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与自己相连的情感线,也牵起了他另一名男主角黄士弘切不断的缘分。就算回忆可能充满苦涩与懊悔,就算张亦贤希望这条线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它仍在两人之间架起虹桥微微发亮著。人的情感线并不是由月下老人牵起,不是一定会相遇相逢多次,或是永远相爱不分开,牵连这些的终究是朴实的日常关怀、同理心,还有爱吧。微奇幻x日常推理x人心难测Beck是个很会写“人心”的作者,阅读她的著作时,总会被故事中真实情感触动,跟著角色大笑或大哭大闹。这次Beck大胆挑战有点奇幻又有点日常推理的故事,也没有让我失望。她用熟悉的背景还有发生在你我身边未曾留意的事物,带出一个个包藏小谜团的日常故事。贴在路边已经褪色的失踪儿童海报,或是网路上的恐怖跟踪狂留言,甚至只是寻找遗失的钱包,都被她加上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形成了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情感。除此之外,《无线人生》中看得见情感线的设定也非常有趣。寒色系代表信仰、理念;暖色系是对人的感情,亲情和友情偏黄,爱情偏红,还有一种未知的银灰色。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让人不禁幻想自己或他人身上若有这种线的话,那会是长什么样子?全身全灵侍奉宗教的人有条蓝线直通天上,看似爱情诈骗的家伙最终对诈骗对象生出条粉红色的线,没心没肝的贪污政客仍有条黄线绑在非婚生子女身上。不过,最有趣的设定当然还是作者本人拿来用了——没有线的话会怎样?现代科技发达,可以搭飞机快速到各国或是零时差地用通讯软体交流,但是意外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更容易断得干净。现代的方便性能让人好几个月都不用出门不用与人对谈、有些人可能只要断了网路线就能断了交友圈,生活在人口密度极高的都市却从来没跟邻居讲过话。主角张亦贤的烦恼可能每个人也都曾经烦恼过,人生会总有那么一段阴沉的时刻,觉得自己与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关联,亲情、爱情、友情、人情,什么都不重要,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爱自己,自己只是冷眼旁观一切。如果不是生病的话,通常这种低潮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终究自己走出或是在他人协助下重拾连结。但张亦贤却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线”,读到结局真相时可以理解其原因,但反过来看,张亦贤总是主动协助他人,主动付出关心。诚如书中他的好友阿彻所说的,“就算你怀疑自己没线没感情,我也从没怀疑过你对我的爱”,相较于情绪勒索地反复确认他人与自己的情感(这样就算有线也是黑线吧),张亦贤的纯真、善良与付出,才是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结的方式。《无线人生》给人最大的温暖便是在此,你可能怀疑过自我、觉得自己太过冷血、发现自己总是一副局外人的样子,就算此时此刻“无线”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是渺小而普通的人类啊,总还是渴望连结,只要你愿意踏出那一步,愿意长出“线头”,一定会跟什么连结上的。别因类型错过好书尼尔盖曼曾在书中说过,“类型其实不是告诉你要找什么,而是走进书店或录影带店时,哪一条走道你就不用过去了。”不过,我现在想反驳这句话,如果因为不看BL而错过这本书的话,那真的是个大大损失。《无线人生》绝非刻板类型的BL故事,也没有挂羊头卖狗肉,它没有背叛BL这个类型,某些桥段更是会让人开心得在床上打滚。而不熟悉BL类型的读者看来也不会觉得突兀,只觉得一切情感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个人觉得在类型当道的这个年代,Beck硬是开了一条非典型的路线,让这本书放在现代奇幻、推理或BL类型里,都不会让人觉得放错书架。所以,就像是文库X(注)一样,不要看类型,直接拿起来阅读吧。《无线人生》一定可以让你得到一段很棒的阅读体验,让你从此记得这位作者,与之产生连结。注:文库X是由日本书店店员发起,店员自制手写的推荐文封套,将整个书皮裹住,读者在买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书,唯一知道的,只有这本书价格,是用故事内容与读者一决胜负的行销手法。本文作者Ami亚海彰化员林人,现居新北,喜欢钢笔与企鹅。2010年起白天写程式,晚上爬格子,个人出版及商业出版皆有。早年以BL作品为主,近年开始触及其他类别。试图在逻辑与歇斯底里的世界里见缝插针,写出像隔壁邻居家发生的故事。FB/ami亚海 41%海风的甜度。

+ More
詹宏志专序推荐——社长的手艺《裴社长厨房手记》

詹宏志专序推荐——社长的手艺《裴社长厨房手记》

文/作家、网路家庭董事长詹宏志裴伟社长多才多艺,至少有三项才艺近乎职业水准(这些都不是他的职业,他的职业是杂志社长兼新媒体经营者),我指的是他的歌艺、厨艺和园艺。后两项才艺是我在他的脸书长期追踪得知的,第一项歌唱才艺则是我在叮叮咚咚那卡西的伴奏下亲眼目睹(耳闻)的;对他歌艺的称许,请朋友们不要怀疑我的判断,我可是两度当过唱片公司总经理的人(现在也没这种职业了)。《裴社长厨房手记:名菜复刻及大厨秘方,还有父子记忆中的家常滋味》裴伟 著裴伟社长开始在脸书上公开他的厨艺,有预告、有程序,有材料展示、有步骤解析,图文并茂,显然已经是有计画的内容制作,据说是受他自己麾下编辑的压迫,我本来以为是他的小编戏谑的报复陷阱,不料愈看愈震撼,愈读愈吃惊,这可不是一位泛泛之辈或是名人作秀,更不是那种做两个家庭小炒就号称贤慧的家庭煮夫,这简直是职业杀手轰轰烈烈的炫技演出。想想看,一本食谱里,复刻了米其林等级餐厅的名菜,诸如山海楼的“红蟳海鲜米糕”、明福台菜的“牛肉羹”、名人坊的“玫瑰花雕鸡”、三分俗气的“萝卜牛腩煲”等;又潜入名流家宴,仿制了名人厨房的不传之秘,像是台塑三娘李宝珠家里的“台塑牛小排”、郝伯村家中出名的“狮子头”、黎智英家里的“英式烤肋眼牛排夹烧饼”、作家蔡珠儿家里的“南乳羊腩煲”,等等……这哪里是业馀好手的票戏之举,这根本是名厨出书的阵仗。我在阅读成书的初稿时,却又有不同的体悟,这本书并不是令人目眩神移的“天才之作”,它其实更像是“励志故事”。因为裴伟社长做菜,依靠的并不是灵光乍现,他的诀窍是勤求食谱,照工起行(请念台语)。书中提到有一次他与台塑总裁王文渊吃饭,席上向他乞求知名的“台塑牛小排”的食谱,王总裁愣了一下,诚实回答说他并不知道,结果第二天王总裁身边的高干送了秘方来给他。其他各家知名餐厅大厨的料理,裴伟社长也总是在用餐时就不耻下问,想尽办法取得“原典”,正像玄奘取经一样,西行万里,目的就是求得正宗的原始文献。有了食谱之后,裴伟下厨第二个令人注意之处,就是他对“复刻”的严谨自我要求,他总是不畏艰难(的确,有些名菜常常是知易行难,理解不困难,但工序却很麻烦),他就是不怕麻烦,尽量求食材的正宗,并且依照食谱要求,把每个步骤成色做足,社长大厨向我们证明,只要乖乖按照步骤工作,即使是惊人的名厨大菜,凡人在家里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我说的“励志”之处,我们总以为这些名菜仰之弥高,只有天才名厨才做得出来,裴伟社长却向我们提示,这只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故事,而汗水,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我在裴伟的文章中得到启发,没有那一道大菜值得畏惧,即使是远在天边的星辰,亦有并非镜花幻影的“摘取之道”。这让我想起一位企业家朋友,他雄才大略更兼勤奋过人,事业版图大得吓死人,有一次在宴席上,他向我吐露心声,他说:“退休之后,我希望能够向你学几道菜,让我能够伙食自理。”他日理万机,员工如云,他却遗憾自己吃饭也要依赖别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说得不错:“人人都有主宰餐桌的欲望。”虽然他想的可能是几道家常菜,但我决定买这本书来送他,让他知道,志气不妨向天比高,既要伙食自理,何不学学“社长的手艺”?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3hOPavN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读册:https://bit.ly/3y2n0TH诚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蔡珠儿专序推荐——暖男的社会文本《裴社长厨房手记》

蔡珠儿专序推荐——暖男的社会文本《裴社长厨房手记》

人称社长的裴伟,懂吃会煮,又擅莳花治印,我常听朋友提起,但去年才在脸书结识,看他挥洒发文,谈食写菜,密度与强度之高,令人拍键惊奇,我拜读后肃然起敬,顿生相逢恨晚之感。这人出手凌厉,不是普通票友,他那些菜色都是不好惹的,什么炒鸽松、醋腌鸡、红蟳米糕、鲍汁鹅掌、印尼牛尾汤,连潮州卤水都能做,看得我这专业煮妇汗颜傻眼,他是想逼死谁呀?《裴社长厨房手记:名菜复刻及大厨秘方,还有父子记忆中的家常滋味》裴伟 著出版日期:2021.8.6做大菜辛苦厚工,不过呢,只要意志坚强,不惜工本,多练几次,加减总能像样。但裴伟的厉害之处,不在菜色澎湃,而在做菜的心诀撇步,他吃遍四方,识味能烹又善问,交游阅历宽广,政商名流的私房绝技,老店名厨的独门秘方,他就是能问到,自己有功底,再融汇众家高手的内力,等于九阳神功加吸星大法,你就算有他的身手,也没有他的门路,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他行你不行啊。幸好裴伟不但帮我们问了,而且倾囊相授,不盖步不藏私,还加上自己的操练心得。他的料理华丽雍容,门槛高耸,望之令人生畏,文字却亲切平易,视角低俯浅近,唯恐你错漏重点,详尽得近乎啰唆。因为这本来就是他家的厨房笔记,是裴伟为了教儿子做菜而写,叙述有热度,那种熟络自在,娓娓细谈,把你也当朋友的温馨感,是一般食谱没有的。云端资讯,海量泉涌,凡人皆有一阳指,吃哪家去哪玩,怎么煮如何烧,点指按捺,立马解疑,有些文类(例如游记和食谱)因而遽然没落,看YouTube什么都能学,干嘛还买书呢?除非书里不只步骤作法,还有别的什么,无法化约成影像和资讯,能够击中软肋,打动人心,这就需要书写的力量。身为灶咖票友,我就是被他打到,这本书是厨艺大补帖,有难得一窥的秘技心法,造福我等煮夫煮妇,固然功德无量,而且裴伟的料理招式,都有情境和故事,更是好看。烤凤螺有童年父爱,鲤鱼挂面有亲子矛盾,卤牛腱有兄弟关系,干烧明虾有上海往事,黄鱼煨面有“来来十七楼”的台北旧味……他的料理,是家庭记忆、人生经历,以及见闻眼界、社会人脉的体现,人影缤纷人气蒸腾,菜色因而立体鲜活。说到底,写菜最精彩的调料是人味,有人有故事,才有感有滋味。祖籍山东的裴家很特别,厨房由男人掌理主馈,裴伟承教父亲,转益多师,镕铸新创,再手把手教给儿子,此书是“爸爸的味道”,跨越三代父子兄弟,这是很少见的书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烤凤螺里藏有裴伟童年记忆里的父爱。(图/镜文学)众所皆知,厨房不公平,专业大厨多是男性,家常供餐却是女性,厨事是传统母职,妈妈和阿嬷的味道,虽然饱含柔情,备受怀念称颂,其实是性别分工的软性桎梏。裴家真帅,打破俗套由男人掌厨,还形成传家技艺,与众不同,非常激励人心,让我看得羡慕又嫉妒,忍不住叨念家里那口子,你看看裴社长!人家日理万机,下班回家,照样上灶做饭,还做得那么好。会下厨的男人不少,照我的观察,“料理男子”有各种类型,常见的是玩票型,平时按兵不动,请客时露一手,要不就贴菜色美照,自恋讨拍或放闪,看哪,我很会。但裴伟是稳健的实作型,躬亲打理日常厨务,为家人用心备餐,他给太太和妈妈做的菜,尤其让我有感。裴伟帮太太坐月子,拟定整套菜单,每天做橘饼煎蛋、麻油腰花和杜仲排骨汤,练出滑嫩喷香的腰花;又因为太太爱吃,他切丝备料,每周都做“爱妻料理”,炒麻烦费工的十全如意菜。他跟岳母学来“干煸秋蟹”,是太太娘家的福州味,暗含洋葱,有他成为煮夫的故事,“从那天起,我开始务实认分的做起家事。”我读到这段,眼角和心头都一热。他给妈妈做蛋炒饭,亮点不是乌鱼子,是屏东古法的干锅炒蛋(必须有噗噗声),要费心炒到松透,才能鲜滋出香。而那碗榨菜肉丝面,更有曲折的历史,裴妈妈是山东流亡学生,离乡前吃了一碗面,就跟著兄姊流徙逃难,最后到了澎湖,幸免于惨烈的七一三事件。餐桌上的家常味,满布时间轨迹地域烙印,个中沧桑之味,岂是食材做法所能尽阐?除了暖心动人,这本书的菜式宽广,跨度宏大,有沪粤川桂,鲁菜台味,也有英美法义,印尼古巴,相融共冶,博采众纳,透露出作者的见闻和品味,也可见台湾的混血多元。做菜反映性格和阅历,我甚至觉得,料理不但是个人的家庭身世,更是他/她的旅行史和世界观。食谱也是一种社会文本,盐商菜红楼宴酒家菜,都有社群风尚、经济文化的丰富意涵,此书亦然。透过裴伟引领,我们得以走进巷子内,凑近炉灶前,窥见辜濂松和周杰伦的私房味,飨宴和明福的隐藏菜单,以及台塑牛小排的秘方,在名人名店的堂奥中,映现出当代的社会阶层,台式的品味喜好,这不仅是食物书写,日后也是生活史的可贵资料。最后忍不住要说,大概因为口味或性别的差异,我觉得这本书很“男人菜”,样式澎湃,分量可观,食材豪气干云,手法层叠繁复,味感丰浓强劲,剧力万钧。譬如黄鱼煨面兑花胶鸡汤,鱿鱼螺肉蒜加高汤番茄和酸菜,在我看来,用料都OVER了,容易滋生杂讯干扰,有镂金错彩,踵事增华之嫌,这是个人的偏见啦。这本书不止豪华大菜,也有很多小炒小品,手法看似简单,却有内行人才知的眉角秘招,譬如烤猪排先浸牛奶,炒鸽松要加鸡肝,牛排看厚度算分钟,“足麻烦”的牛肉羹如何抓捏处理;诸多功夫细节,不论新手或玩家,读了都能滋补受益,对灶咖男女来说,深具启发意义。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3hOPavN (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读册:https://bit.ly/3y2n0TH诚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