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讀者】左撇子|好故事的誕生,讓好電影成為可能

【專業讀者】左撇子|好故事的誕生,讓好電影成為可能

我們常常在問:「台灣的國片為什麼起不來?」原因百百種,最常聽到的當然是「台灣市場太小」、「資金不夠拍」、「人才外移」等等。其實,這都不是最關鍵的問題——關鍵在,沒有一個好故事! 即便是好萊塢,觀眾也不太管你特效花多少錢,演員演技難度有多高。說穿了,大家看電影就只在意:這個故事他喜歡不喜歡,看得滿意不滿意。好的故事,又可以簡單地分成三點:(1)劇本是否有足夠的創意;(2)導演怎麼跟你說故事;(3)整個故事傳達出什麼意義。 當然,這是簡單的區分,同時重要性也見仁見智(關於劇本,再多的書都講不完了,何況單用三點來解釋)。儘管如此,你會發現好的故事,幾乎都滿足以上三點。即使某部電影的卡司不強、特效不多,但是好故事就是好故事,看完電影後大家最常討論的就是「這個故事」!所以,好故事最有可能被口碑傳遞,好故事才可能賣座。而且,要滿足上面三點的「好故事」,真的不需要什麼成本。不需要砸大錢請大牌,不需要付出高額代價的特效成本。最需要的,就是腦袋成本。 因此,台灣國片想要翻轉,最關鍵、最該也最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就是找出好劇本!鏡文學這次舉辦「影視長篇小說徵獎」,正好就符合前面所提的這個目標。目標在於,透過徵獎的方式,找到適合拍成影視作品的「台灣原創小說」。不只是能拍出影視作品,還要是台灣、原創的小說。 所以在收到鏡文學的推介邀約信時,我真的是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除了支持他們正確做事的方向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能回饋自己生長的土地、長期待著的台灣影視圈,為台灣有潛力的作品盡一份微薄的心力。 這次我推介的作品《搶錯錢》,得到了「鏡文學影視長篇小說大獎評審獎」這個獎項,這部作品能受到評審小野、王小棣、葉如芬、劉蔚然、駱以軍等老師青睞,他們都是影視、文藝圈的資深前輩,勢必出之有因。雖然無緣與前輩們共同討論,不過我想用前述的三點來檢視《搶錯錢》這部作品,就這個架構下看看這會不會是個好故事,又是否能呼應到前輩們的觀點。(1)劇本是否有足夠的創意 這《搶錯錢》這個題名,就已經夠有創意。一個強而有力的題目開頭,讓人好奇到底怎樣「搶錯」錢。確實,在眾多搶案作品中,不外乎都是嚴謹的智謀搶案,比的是創意搶劫手法,如《瞞天過海》系列;不然反之,便是荒唐詼諧的喜劇搶案,主角們並非神機妙算,總是發生許多執行悲劇,悲劇一多,就成了戲劇。 但《搶錯錢》,卻跳脫了上述常見的兩者,竟然偏向寫實主義,去刻劃一個事件中不同角色的內心寫照。採多線敘事手法,隨著時間交代整個事件,確實有著《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影子。這樣的手法很吸引人繼續讀下去。整體來說,這作品破題強而有力,敘事風格少見而成功。唯一缺少的,可能是更強、更有創意的結尾,好來匹配這樣引人入勝的開頭與結構,略有遺憾之感。但這畢竟是我個人的主觀期待,並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想法。也或許,這樣的安排就是作者灰階的本意,也是作者創意了。 (2)導演怎麼跟你說故事 好的導演擅長把故事說好,《搶錯錢》則幫導演做好了大半的功課。如同前文所說,作者運用了多條軸線去描述一個事件,不是《刺殺據點》那種一直反覆看同個事件的「跳針」作品,而是隨著時間演進、視角的交錯,每個角色在每個時段都身負著推進事件的任務,並在這有限的過程中,作者勾勒出每一個角色的形象與風貌,這是很不錯的安排,也是很適合拍成電影的作品。你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出這故事拍成電影的畫面。 這則故事的敘事是電影的節奏,加上人物都是透過台詞、選擇與環境來刻劃,並且有著鮮明的形象,幾乎可以說是一邊看著小說,腦袋就能自動譜出電影化的畫面。更棒的是,這劇本的成本不會太高,沒有科幻技術、特效的場景,很接地氣地描述著台灣的一角,相信是導演與製片看到都很放心的作品。所以,我相信這會是相當成功的「影視化」劇本。 (3)整個故事傳達出什麼意義 一部作品能不能賣座是一回事,能不能雋永流傳則是另一回事──這取決於電影的深度。深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傳達出什麼意義。就《搶錯錢》而言,可以說整個事件與人物都是台灣的縮影,說是黑色幽默,不如說「黑色」遠大於「幽默」,而那個幽默還真的是苦中作樂。每個人都帶著絕望,眼裡都看不見對未來的希望,有的都只是處理當下,每個人都處在某種妥協、將就,走一步是一步的狀況。這並不算是討喜的娛樂風格,卻記錄了我們走過的歲月。 所謂的作品,都是投射著每個時代的困境。或許,其中一位主角寫下的信,就是走過這些歲月的我們,給台灣的一封懺悔信吧。 以上所提,與其說推介,倒是帶著一點導讀的感覺。畢竟,這是作者的初試啼聲之作,難以過譽說這部作品是「相當成熟的作品」,也許還需要點時間醞釀;但能確定的是,的確「相當具有潛力」,可望作者筆力經時間醞釀後的熟成。左撇子我一直在做的,是「讓你的電影更好看」,透過以上分析,可以說《搶錯錢》還有進步空間,但我肯定這部作品確實做對了相當多事情。 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引介,讓大家更有機會看到這作品的優點,同時一起鼓勵有潛力的台灣作品。希望下個十年,更多的台灣人不再絕望,年輕人眼裡充滿著夢想,我們的未來更有希望。 本文作者 | 左撇子以「五件事讓你的電影更好看」、「看電影長知識」、「看電影玩世界」深獲網友好評,有別於其他影評,針對電影中的各項延伸知識及社會探討,強調電影是反芻生活中酸甜苦辣,以及增廣見識的重要媒介FB: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現金入手發大財?但他們搶錯錢了!!!★ 鏡文學影視長篇小說大獎|評審獎 ★ 7月8日正式出版!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讀冊 

+ More
【深度書評】小部|燦爛如黃花的晚唐,白衣書生的傳奇異聞

【深度書評】小部|燦爛如黃花的晚唐,白衣書生的傳奇異聞

在鏡文學見《次柳氏異聞》,頗有他鄉遇故知之感。2009年起,繆思出版經營華文奇幻書系「萬花鏡」,我本本追讀,發現無患子、謝金魚等歷史小說能手(後者如今已是著名歷史普及網站「故事」的創辦元老,其《崩壞國文》更在書店賣得嚇嚇叫)。幾年過去,繆思收場,其作品不是轉移到木馬出版,就是版權回歸作者,世事無常,小說常在。如今重閱舊作,補上當年未出版的篇章,心情卻有些忐忑,到底昔日愛好是真識貨,又或者年少無知的高捧美化?可隨著嘴角的上揚,答案自是揭曉。 無患子的《次柳氏異聞》系列,以晚唐為背景,描寫替人捉刀的白衣書生柳飛卿的種種奇特經歷,以中短篇篇幅,網羅各色類型,時而玄怪,時而淒涼,時而情愛。更特別的是,小說穿插種種唐人生活細瑣,卻能做到細緻而不堆砌資料,長安城區街道勾勒一清二楚,詩文典故信手拈來,〈染輕容〉題材取自《酉陽雜俎》猩猩血記載,〈書中自有〉揉合了兩篇唐人傳奇〈枕中記〉與〈南柯太守傳〉的架構及精神,〈鬱彼北林〉引司馬遷〈西南夷列傳〉,述說邛都國存在……,更可見作者高才博學,文、史、雜學無一不通。亦諧亦莊的筆法,更令小說兼具可讀逗趣與料峭深沉,氣氛切換自如。 年歲增長後重讀《次柳氏異聞》,更意識到柳飛卿的性情奇特,他有著文人的瀟灑任性,亦若尋常百姓吃瓜看戲,還天生自帶衰運,不是要幫蜘蛛精找單戀情人(蟲緝絲),就是被迫成為高人徒弟,強逼點穴拜師(染輕容),連山林遇狼,請土地公保庇,卻碰到久久從地府陰間返回人間遊賞的劉備與諸葛亮,更開啟了砍殭屍打怪之旅(鬱彼北林)。可別看他總奔波勞碌,就誤以為他就是名搞笑丑角,那是他的好友崔相河的人設,固然屢屢奇遇,令人哭笑不得,柳飛卿實質被寄託更多晚唐士人感懷,〈十八骨傘〉內,他從追查古傘身世,牽引出對老邁教坊樂師的堪憐悲憫。〈縛紅絲〉中,他作為旁觀者,目睹士人為求富貴捨棄癡心舞妓,攀附高門貴女的悲劇,雖是好友兄長,不願評斷,可心底卻更為青樓女子抱不平。 而最能顯其文人抱負的,莫過於〈書中自有〉。崔相河視之珍寶的歷年策論範文,柳飛卿以「東西」輕賤稱呼,還理直氣壯:「我們這身學問,將來也不是貨與帝王家,換幾石米回來填飽肚子罷了,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了!」這則近七萬字的小說,發展離奇,輾轉描述他跟崔湘河到了霍七家中,後者賤售古籍實屬無奈,乃因遇鬼而被迫脫手,出於好奇,柳崔二人留宿待鬼,卻雙雙捲入奇境。柳飛卿成了玄室國的座上賓,是玄王從大唐天朝迎來的貴客,希冀其智力兵法能救助他們於鄰國蟠木國的虎視眈眈。從平凡士子到救國軍師,柳飛卿擔起沉重包袱,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穿越後大展奇才的興奮熱血來得短暫,更多的是重責大任帶來的壓力,目睹老王衰微,王孫跋扈的惱怒與淒涼。不得不說,瀕死返回人間後,小說著實文風驟變,從亡國悲憤到搞笑唐突,看似情緒截斷,大大煞風景,可反思深意,卻覺得這隱隱指向生死榮華富貴,也不過可痴可笑的禪悟境界。 然而,假如被〈書中自有〉的浩然正氣給唬了,以為柳飛卿真是什麼隱遁民間的淡薄名士,未免也高看了他,他的本行可是做代筆捉刀的,試場上替人當槍手,試場外幫人寫些行卷詩文,呈給主考官留個好印象。這樣有幾分文人傲氣,卻還是得勞碌於經濟營生的凡夫俗子形象,要抓得恰如其分並不容易,更別提柳飛卿多數時候並非立體角色,他在小說的作用,多半是推動故事發展,可無患子仍夾藏不少文人慨嘆,再加上晚唐時局的安排,令其巧思慧黠格外引人矚目。 整系列並未大肆渲染頹敗氣象,無患子筆下的士人依舊苦讀應考,依舊愛湊熱鬧,依舊貧嘴戲謔,依舊上平康坊找煙花女子尋歡。可小說在細微處,仍然可見盛世衰微後的歷史遺緒,比如蜘蛛精谷承塵的一柄寶劍,被人看出乃藩鎮動亂時,節度使豢養的死士遺物;比如依附於梅樹的幽魂,乃三十餘年前甘露之變,清君側不成,暴屍於市的忠臣。而柳飛卿的飛卿二字,取自溫庭筠溫飛卿,溫老前輩同樣是晚唐人士,作為花間詞人,浪漫成性,柳飛卿的人設延續於此,卻不止步於此。無患子不只想寫出一個紀錄晚唐的人,而是一個活著的人,他會遇難,會冒險,會探案,甚至捲入愛情公案,在那些或離奇或淒清或令人嘆惋的傳奇裡,活下去。 本文作者 | 小部馴獸師、雜食閱讀者,近期越讀越發吃力少量,耐性越來越薄,迷戀車上補眠與熬夜,很怕對世界失去興趣。Blog:剝洋蔥

+ More
【深度書評】龍貓大王|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深度書評】龍貓大王|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以前在看日本科幻小說三大家之一的小松左京作品時,總會驚嘆於他對於未來世界的奇想。但他筆下的未來世界細節之精細,似乎已經不只是想像,而是彷彿小松已經先親手創造了一座真實的世界模型,而所謂的「小說」,只不過是他拉張椅子坐在旁邊觀察模型的「寫生」作品罷了。小松左京大師已經辭世多年,我總以為現代科幻小說家,已少有人願意再像他一樣當個「建築師」──屏氣凝神地打造整個虛構世界的一磚一瓦,只為了讓生長其中的角色們輪廓更加真實。沒想到,游善鈞的《完美人類》正是這樣的作品。 也許年紀輕輕的游善鈞真的是小松左京的私淑弟子也說不定,因為在《完美人類》裡的西元2133年世界,宛如把我們的地球打掉重練。包括政府機關體系、法律、國際情勢、醫療體系、大眾交通、隨身數位裝置等等,未來的食衣住行生活處處,游善鈞都放進了自己的創意,讓它們看起來更酷、更美好、連它們的命名(例如「托米特之眼」或是「所羅門王之戒」等等)都有雅致的典故──iPhone實在是個平凡的名字。但是考慮到小松左京也有很多探討人類進化極限的作品,這似乎不免讓人質疑,《完美人類》會不會是一部小松跟風之作。但是也許游善鈞與小松左京一樣都是細節沉迷症患者,可是《完美人類》首要迷人之處,卻是小松左京無法企及之處。 《完美人類》的故事主場景發生在某個略稱「T國」的國家,恰巧與我們所在的蕞爾小國首字母相同。《完美人類》雖然在書寫120年後的虛構未來,字裡行間卻隱隱地挑釁著當代台灣社會政經情勢。不管是政治家的行事作風、台灣的原住民問題、或甚至是外交困境等等,很難不在閱讀《完美人類》時有一種「未來諷今」之感。這也許是閱讀本地作品才能夠享受的難得樂趣,因為我們與作者生活在相同的時空之下,他們對大環境的感喟能讓我們感同身受,不管是明嘲還是暗諷,在地的我們總能敏銳地發現那點作者刻意隱瞞的心思。而在《完美人類》這樣賣力將書中世界蓋得圓滿完整的小說裡,更讓那個遙遠的22世紀未來台灣,仍然隱含著一股濃濃的21世紀台灣味。 但是游善鈞並不只是一位喜歡嘲諷的建築師,他建築的完美世界,是為了乘載一個等同於人類原罪的巨大慾望──人人都想長生不老。即便在那個完美世界,這種與生俱來的慾望,仍然造成了人類族群的共通悲劇:由於人口爆炸,因此出現了「能判定自然壽命的機器」,與「決定生死的優生法律」。人類的意義幾乎被簡化為一串藏在基因裡的天年數字,只要你注定活不過某個年齡,你就應該被淘汰──即便你才剛出生。 人類在極限社會裡逐漸不被當人看的悲觀未來,我們已經在《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或是《絕地再生》(The Island)這樣的作品裡耳熟能詳。但是《完美人類》並沒有致敬這些經典,它讓一個似乎長生不老的「完美人類」,降臨在這個外表光鮮亮麗的病態世界中,引起各界的明爭暗鬥。國家希望得到完美人類作為隱形國防實力;有人希望從祂身上獲取不老不死的秘密;在各種欲望交織之下,完美人類是否真的長生不老似乎已不再是重點,祂成為了象徵勝利的戰利品,而那完美無缺的面容上映出了眾人醜惡的影子。 《完美人類》儘管主旨有些沉重,但作者以天才少女冒險故事串起這些骯髒的你爭我奪,避免了枯燥乏味。主角何君亭是貨真價實的天才少女,因為她克服困難的方式,幾乎沒有一次是透過體力取勝。對這位被設定可以輕易解出黎曼猜想──還是在有時間限制之下解出來的──這種千古難題的學者型主角,《完美人類》安排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學難題,作為她大顯身手的雜魚關卡。對於熟悉少年少女冒險的讀者來說,這種動腦比動手快的主角,倒是有一種奇妙的新鮮感。 但是題目下得大,答案也得收得妙才能顯得高明。《完美人類》破天荒的劇情設定、加上討喜的少女主角、更別提那些高科技到近乎魔法程度的迷人數位裝置——這樣拍成電影的成本會很高啊——這本科幻小說的確做到了引人入勝,甚至是讓人流連忘返於那個既遙遠又熟悉的未來T國。但是回到「誰能決定壽命長短」的千古難題,作者巧妙地迴避了這個容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論爭,而把答案留給讀者自己思索。這不免有點讓人意猶未盡,因為我們已經見識到游善鈞令人驚喜的工筆細雕世界技巧,連帶地也希望他能給我們一個同樣驚喜的答案——儘管這個答案遠比黎曼猜想難多了。 或也許,「人身難得,如優曇花」,也許佛家早就在千年前給了我們答案。成為人已經是生命最值得榮耀的機緣,而永生不死並不是自然的本質。我們應該珍惜如同曇花一般難得的生命,才能開始珍惜其他個體的生命……想到此處,也許這種思維才是小說家之言,反倒游善鈞的《完美人類》更像是一種迫近真實的預言呢。   本文作者 | 龍貓大王粉絲團「龍貓大王通信」主人 ★ 【世界太擁擠】我想要活,只好請你去死?《完美人類》3/25上市★《完美人類》徵件活動全面展開!  

+ More
【專文引介】馬欣|追尋他人鬼火前,娛樂記者如何先制伏自身心魔?

【專文引介】馬欣|追尋他人鬼火前,娛樂記者如何先制伏自身心魔?

看完《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心想這樣的魍魎之境一點都不陌生,愈靠近名利之處,如同有熊熊火焰燃燒,愈明亮的舞台,四周的黑暗就更深邃,這是自古皆然。 於是讀完後,曾與本書的故事原型與素材提供者分享心得,書中的幾位娛樂女記者,每日真槍實彈地接觸第一線新聞,雖然女主角自認熱血,但要在這樣的名利場裡揪出知名人物的慾望鬼火,她是否又能制伏自己的心頭鬼? 我在當影劇線編輯時,台灣影劇業正是風光大好之時,日日是熱鬧的記者會,大排場的慶功宴更是開不完,娛樂記者像置身大觀園一樣,一路花紅柳綠,彷彿有開不完的宴席。 如此繁盛的產業,也把人的慾望養得跟池中的錦鯉一樣活跳跳地爭食,無論幕前或幕後的人得利,周邊的娛記也如大觀園的丫頭與姥姥們爭著排名,爭的不僅是八卦與獨家,爭的更多的是權力的展示。 九○年代整個熱錢燒起來,記者收禮的風氣開始浮濫、唱片與經紀公司不斷製造假新聞、透露別家公司藝人的八卦來換取自家的版面、大牌記者搶著為主打歌作詞的高報酬等等。影劇線在社會眼光看來或許風花雪月,但在當時是個肥缺,因此辛苦是必然的,對內總有人要搶這肥水多的線,幾個記者在社內大戰時有所聞,對外每家大媒體記者自己的面子與排場更要做足。 說穿了,這是一個不僅明星要作態,幕後與記者都要擺出排場的圈子。固然有不少認真跑線的記者,但浮誇氣氛已成,九○年代末,唱片與戲劇品質開始下滑,各種作態與擺譜足以混淆視聽。遠看簡直是本《紅樓夢》,預見遲早得樓起樓落,內在崩壞地迎來二十一世紀時台灣影劇業的蕭條。 這樣彼此歌功頌德、做新聞如做假球的時代,迎來香港八卦雜誌的攻城略地,以夠腥更狠辣的方式,掀開了之前台灣九○年代唱片圈的醬缸文化,如此造就了這本書中的自命要追求真相的記者劉知君與林姵亭,還有兩位女主管,這樣緊咬不放的記者特質,看似追求真相(是也追到了一些真新聞),不想像以前許多記者那般粉飾太平,他們是追出的飯局價、吸毒趴、耍大牌、潛規則等新聞頭條,久了也知道那只是咬出冰山的一角,咬出了空虛的本身,這類新聞開始無限循環,如吃不完的流水席,八卦隔週只有廚餘的溫度。因為周刊本身用字是鹹膩過火的,字這東西寫得過重會吃掉一切核心。 這一行只有作品能論功夫真假,其他就是造夢,連明星當事人與幕後推手都難分真假圈子,觀眾目光追逐的是他們一早就預約的一哄而散,與古時候鄉鎮戲台子一搭無異,人們湊近,半日的熱鬧就是圖個以假亂真。 因為眾人的不當回事,影劇記者很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論裡面如何廝殺,搶到了什麼頭條,或是如愛高調收集多少明星朋友當作「江湖地位」的虛榮,都是自己的黃粱一夢,他人只當閒事一樁。如同被關在大紅燈籠裡,誰也不踏實地在這五光十色中,彼此看似熱絡卻從不真切。 這本小說裡的四位女記者,主管或嗜血,或收賄,或是臥底追獨家而犧牲了生命,或主角鍥而不捨追蹤到某大經紀強迫旗下藝人性招待的真相,故事中呈現出的記者的焦慮生活,的確寫實。寫出我這十多年來看到的娛樂記者的眾生相:犧牲生活、為流量產出大量文字,在這樣異常的節奏中,有人開始上癮,即使偶爾感到搶即時新聞的空虛,偶爾感到交淺言深才是這行的本質,但如滾輪上的老鼠也回不去。 這樣的狀況發生在經紀、企宣人員、記者都是如此,我們被紅燈籠的皮影戲所吸引著,以至於自己同樣在演也都不自覺。但隨時散場的落寞,卻是我在影劇圈邊緣遊走時最大的心得發現,包括藝人都無法承受這隨時散場的落寞,我們都緊接著要去找另一場大戲,即使那紅豔豔的世界裡有亮光但也到處都是鬼影,如同小說中所呈現出的黑幕。但與其說我們是為了多有使命感而追新聞,更接近的是一群怕寂寞的人在追尋光源,即使懷疑這一切是幻象,人們也吃不完這一切的空泛,且永不飽足,不僅書中的四個女記者被這幻象吞食進去,裡面受害的援交網紅也是,我們空吃著那些霓虹光,幾年下來餵大了我們更多的黑暗。 這大概是我在月刊當採訪的原因,因為離一步觀看前方的修羅場太吸引人了,我每每看得入神。無論是誰的慾望之鬼吞食了對手的名聲;還是誰出賣了敵手的致命八卦,或是哪個記者長期被唱片公司餵養八卦以致受制於人,抑或是當年哪位大牌記者搬家,會指定唱片公司送他各式名牌電器,也是想挨近藝人求歡的褓姆緋聞,這哪有什麼稀奇呢?我看著人們的心頭鬼跳上跳下,誰可以幸運地看到這樣如同陰陽師安倍晴明眼下的妖魅世界? 關於這本小說最有趣的,不是那兩位年輕記者如何臥底抓新聞,而更像是被這娛樂場子內化了的人,極盡所能想把這圈子的妖怪現形,哪知在她們追新聞時,也對映出了自己心頭的那些鬼火。所以我曾思索為何這書名要註明是「女」記者,的確,這行是陰性的,在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工作生態裡,女記者的歇斯底里時有所聞,多數因為自己的不被重視而前帳後算,或是要裝出一個甄環的威儀,壓制其他的女性同業。這「女」字,顯影了我們的宮鬥劇基因到現在還沒去除,那種守住腹地的陰狠是這行爭鬥常有的特質。 於是女記者居多的影劇圈對於權力的抓取仍是舊宮闈的思維與手段,也一如書中所寫,記者圈女性彼此的厭女昭然若揭,對無形的權力順服更是女主角劉知君的特質,她對體制的乖引出了她的狠,因為只有一個視角的盲目而毀了另一個女明星,劉知君的自命正義,何嘗不是渾然不知的平庸之惡? 這圈子太有趣,我曾經歷過,看到這一切現形,一路是有很多值得敬佩的從業者,但慾望這景幕把多數人給抓住,不是沒好人,但正常人不多。這多年下來讓我這雙眼看盡張愛玲說的那襲華麗袍子下的蚤子,你要看嗎?都在這書裡,主角們都是蚤子。  本文作者 | 馬欣作家、影評人 ★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你好奇的,是什麼版本的真相?★《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前導微電影  

+ More
【專文引介】李桐豪|桃紅色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專文引介】李桐豪|桃紅色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那是報紙一天熱賣五十萬份的年代;那是全民爭看《超級星光大道》的年代,節目尾聲蕭敬騰逆襲、楊宗緯退賽,最後一集火影忍者似大亂鬥鏖戰到午夜仍未知結果;那是三立偶像劇猶可如同芒果香蕉外銷大陸的年代,《敗犬女王》、《命中注定我愛你》,便利貼女孩被內射成孕,總裁與小資女在愛情裡的傲慢與偏見分分合合,誰都想知道薑母島村姑情歸何處,收視率一度飆高十三。那個年代的娛樂新聞多好看吶,然而華麗往事如煙消逝,俱往矣,一切的回憶都像是白頭宮女的天寶遺事。 那時候,我是木瓜霞,就職於蘋果日報娛樂中心工作,先編輯後記者,時間約莫是孫燕姿發《完美的一天》到《逆光》兩張專輯之間的事情。 嚴格來說,應該是整個辦公室,無論編輯或記者,都是木瓜霞。八卦碎嘴、小奸小壞、搬弄是非……那是我們的共同人格,新進的編輯和記者都從這個單元開始練刀。 娛樂編輯所學何事?過午應卯,午夜離開,每日作息大致如下:兩點刷卡進公司發預發版面,聽鋤報。所謂鋤報,即各部門高層們當日新聞的意見反饋,誰把蔡依林的三圍罩杯寫錯了、誰拼錯了孫芸芸跑趴身上行頭品牌的英文名,誰就準備提著人頭領旨謝罪。傍晚時分,編輯頭目開定版會議,討論記者回報的新聞孰輕孰重,林志玲或舒淇誰做頭版?志玲姊姊上海記者會有露奶?那就決定是妳了。 會議上,誰都是一顆富貴心,兩隻勢利眼,影劇版拜高踩低,跟紅頂白,從來只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照片嘛,誰擔當領銜的宮鬥劇正夯,誰打了一個噴嚏都可以做頭條,那個星光一班誰啊,兩年沒工作,戶頭只剩五十塊?啊又不紅,寫兩百字,擺後面就好了。 會議結束,各人有各人分配的版面,根據新聞提要找照片,當日攝影記者拍回來的照片,或者是資料室調照片。挑圖要領,女明星照片清涼暴露為原則,翻白眼醜怪照也很歡迎。備妥照片,和美編討論版面,此刻,外頭跑線的記者也陸續回公司了。我們坐在電腦前等記者供稿,改稿下標。「某某哥,你稿子裡楊祐寧皮衣是古馳還是亞曼尼?」「某某姊,蕭亞軒緋聞表兄弟圖表要先上傳給我喔?」我們隔空喊來喊去,兵荒馬亂之中上傳稿子給美編,坐立難安等對方打電話說可以看初排,再跑到他的座位,一校、二校,出清大樣,主管簽核,得,九點準時降版,結束,如此的一天。 「《色,戒》首映,章子怡踩場當湯唯透明」、「謝欣穎被譏小奶臉,火辣擠美溝堵鄉民嘴」,娛樂新聞是一席華麗的宮廷盛宴,譬如紫禁城,唱片天后情歌王子閃閃發亮,而我們只是最低階的宮人太監,擦亮每個新聞標題。標題,標題,始終是標題,好標題是門面,決定新聞賣相。下標,雖小道必有可觀焉。女明星學插花的新聞能有什麼好看的?神來一筆那個誰「學花藝插出快感」,即刻活色生香。八點檔小生醫院探視生病前女友,偶然被拍到一張疲倦地打呵欠逼出眼油的照片,好編輯一出手,即是「舊愛傾盡情淚」。 奶香提味是必然,「白歆惠祕生子後暴升四罩杯,二十五吋纖腰扛不住」、「瑤瑤晃半球力壓孟耿如美背」……女明星胸前一對車頭燈照亮星途,影劇版無奶不歡。影劇版不必做到白居易「語質詞俚,卻是老嫗能解」,但力求青春期的中學生可以理解,此乃影劇版讀者最大公約數,哪個發育中的男孩不愛盯著瑤瑤一對豪乳打轉,哪個中學女生不愛看著GD、宋仲基等一堆歐巴的胸肌思春呢? 娛樂新聞不是文學作品,我們總不能寄望記者在報導裡像佛洛伊德一樣做心理分析,我們寧可含沙射影地嘲弄,女明星短期遊學就是伴遊,飯局就是賣淫,娛樂新聞的兩性觀就是金錢觀,真鈔換貞操,女明星不用十八公分,一張新台幣千元大鈔長十六點五公分就可以頂到肺。 主管耳提面命,只要人有了比較,就有了八卦,勝負表是娛樂版基本菜色,比收入,比身材,比學歷。謠言止於智者,但智者往往不在辦公室。身處娛樂編輯台,我們樂於搬弄是非,散播八卦。無風不成浪,無八卦不成明星,但凡豔星都有飯局價碼,但凡豪門婆媳妯娌皆不合。粉絲崇拜偶像,去他們的演唱會,看他們的電影,偶像無法佔有粉絲,但粉絲卻可以藉由八卦佔有偶像,原來伊能靜也會跟小哈利去逛ZARA,原來蔡依林也會和錦榮去威秀看電影,他們也喝可樂吃爆米花,八卦把她們拉下神壇,打回肉身凡胎,變成我們。 我們散播明星八卦,也說自家人八卦。茶水間謠傳誰誰誰保溫杯裡恆常裝著威士忌,故始終可以維持著迷濛而溫暖的微笑;誰上不三不四的交友網站約砲,照片穿著暴露,觸鬚都探出內褲來。八卦如口香糖,放在第一人嘴巴咀嚼最是熱辣芳香,傳了好幾口,味都變得淡寡而無味,故八卦搶先也搶鮮,辦公室裡,八卦以時速九十公里的速度流竄著。 辦公室前途茫茫,唯有八卦鵬程萬里。八卦為抒壓,八卦為娛樂,八卦也為鬥爭。誰誰誰肖想某個主管的缺,八卦就會搶在他跟前替他爭取,說他去慈祐宮旁的夜市批文王鳥卦,半仙說他奉天丞運,志在必得,然而八卦同時也搶在他面前壞他好事,八卦說女上司去算塔羅牌,抽中寶劍,大師說另一個某某某比他更輔佐女主。 誰有都委屈,誰都有怨恨,然而,辦公室裡有情皆孽,無人不冤,八卦說控制眾人生死的大魔頭,情場失歡,只能寄情於職場,把整條命都填進去了,下班了,眾人都離開了,想起今天還沒吃飯,沖一碗泡麵,卻連舉起筷子的力氣都沒有,趴在桌上,睡著了。用最俗氣的譬喻,即我們被囚在一座華麗的監獄,這樣工作何苦來哉?問某個大前輩,他這樣舌燦蓮花八面玲瓏,何以在此伏低做小,大前輩說去賣車賣房子要扛壓力,哪個工作又可以像現在這樣可以睡到自然醒,每天看到這麼多帥哥美女,永遠有免費的演唱會電影可以看呢?我們誰都是被一份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薪水綁架著。有本事離開的,偶爾見面也是這是笑著追憶往事,患難中再虛假,也是一份感情,那是最華麗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們都愛娛樂新聞,為了生計,也為了心中某個情感的核心。個人需要娛樂新聞,我們膜拜偶像,明星之所以為明星,乃是我們在孤單的少年時代,在一首情歌、一場電影裡得到安慰,寂寞的夜裡,一抬頭看到明星閃閃發亮的光芒。時代也需要娛樂新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正是因為現實太粗糙,我們需要在一首又一首的靡靡之音,忘記外面的世界有多危險,故而我們閱讀娛樂新聞,「費玉清《晚安曲》淚崩捨不得」、「朱延平龍套弟跳級A咖名導金城武進貢鮑魚報恩」……一張張娛樂新聞報紙是華美的壁紙糊在蒼白空洞的人生版面上。  本文作者 | 李桐豪退役娛樂記者 ★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你好奇的,是什麼版本的真相?★《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前導微電影  

+ More
【深度書評】沈政男|隨機殺人者的恨世與厭世

【深度書評】沈政男|隨機殺人者的恨世與厭世

2014年5月21日傍晚,男大生鄭捷在北捷揮刀攻擊陌生乘客,造成4死24傷,震驚台灣社會。台灣先前也曾發生隨機殺人案件,但直到鄭捷的恐怖殺戮行為,才引發各界對這個新興社會問題的大量關注。 鄭捷為什麼要殺人?他出身小康家庭,學業成績不錯,成長過程最大的創傷,就只是小學時代音樂課表演唱歌時被同學嘲笑了一下,沒有其他任何身心發展、人格養成的高風險因子,為什麼長大以後,自己在腦中閉門造車,奇奇怪怪的點子轉來轉去,最後轉出了一個「我必須殺人,才對得起自己」的結論? 鄭捷入獄後,有一位憐憫他的網友,跟他通了好幾封信,鄭捷伏法後,網友把信寄給我,因為我曾對此一事件寫了不少評論文章。鄭捷的字跡稚氣,文筆普通,偶有錯字,寫文章常引用布袋戲台詞來自況心境,對於犯行偶有悔意,但多數時候只是淡然,讀來看去,我依舊找不到他殺害陌生人的明確動機。 鄭捷在審理過程中,曾接受比一般情況更長也更仔細的精神鑑定,然而從精神鑑定報告依然難以看出,他為什麼要犯下隨機殺人案。或許就因這樣的困惑,負責精神鑑定的醫師竟然對鄭捷施打鎮靜藥物,試圖藉此取得更多的自我剖析,但最後顯然也是徒勞無功。 連最好的精神科醫師都說不清楚鄭捷為什麼隨機殺人,於是有專家學者乾脆用「反社會人格」或「精神病態人格」,來指稱這類難以理解的殺人兇手,意思是他們天生冷血,性格衝動又暴力,無法同理別人感受,宛如一頭野獸,而野獸是不能被理解的。社會大眾對這類兇手的形容也如出一轍——人渣、殺人魔、社會敗類! 然後槍聲響起,鄭捷在無數人的詛咒中結束生命,台灣社會再也沒有機會看清楚這位隨機殺人兇手的內心風景,當然也不可能更進一步了解隨機殺人行為的成因。 無奈的是,台灣社會接下來又爆發了幾起隨機殺人案,其中至少有兩起是以幼童為下手對象。可惜台灣社會的反應,對於兇手依然是「眾人皆欲殺」,即使他們罹患重大精神疾病亦然;而對於沒對兇手判死的法官,依然是嘲諷與辱罵,甚至把為兇手辯護的律師稱作「魔鬼代言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最能了解行兇動機的精神鑑定專業人員,也無法協助社會大眾了解犯案成因,反而治絲益棼,做出了連委託鑑定的法官都不能認同的結論。 一個社會了解人性的企圖與能耐殺人都有動機,最常見就是情仇財,而背後也都有指向被害者的尖銳恨意,然而隨機殺人並非如此。那些被害者與兇手無冤無仇,甚至素昧平生,根本談不上有何恨意,為何兇手要對他們痛下毒手? 一個不願意探究隨機殺人案件的成因,並了解兇手內心世界的社會,當然也難以找到預防之道,更可惜的是,這也洩漏了整個社會了解人性的企圖與能耐。 還好,台灣社會依然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耗費大量時間心力,而且更重要的,不讓情緒淹沒理智,而是從心理學、社會學與法律等角度,試圖進到隨機殺人兇手的成長過程與內心世界,找到一點點可以說明或幫助大家理解隨機殺人行為的線索。 《無恨意殺人法》就是這樣的一本小說。作者舟動在蒐羅了台灣歷年重大隨機殺人案件的相關報導,消化了專家學者的解讀,並參考了國內外相關著作與文獻之後,運用流暢的文筆與豐富的想像力,重建了隨機殺人事件的現場,並帶領讀者進到辦案、審理與辯護的過程,甚至穿越時空,來到兇手的家庭、學校與社區,以一個全知的角度,重新走過兇手的成長之路與犯案經過,並鳥瞰社會的集體反應與應對方式。 書中沒有喧囂吶喊,沒有詛咒辱罵,這不容易,更難得的是,也沒有空泛的廉價憐憫,或者對於進步價值的膚淺擁抱,《無恨意殺人法》就只是把隨機殺人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相關心理與社會背景,向讀者交代清楚。對於想要了解隨機殺人事件,卻又對法院的冗長判決書與新聞報導的片段內容無法滿足的人,這本小說是最好的入門書籍。 《無恨意殺人法》的故事情節參考了實際案例,然而除非你對台灣近年的隨機殺人案瞭若指掌,否則不至於影響閱讀樂趣。作者寫過幾本偵探小說,而《無恨意殺人法》應該是挑戰最大的一本,因為必須把真實事件寫得像虛構故事那麼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而且必須避免流於宣傳特定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可說相當困難。令人驚喜的是,作者確實辦到了。 由「恨世」到「厭世」的「無恨意殺人」「隨機殺人」、也有人稱作「無差別殺人」,意指兇手並沒有一定要殺誰,而是在公眾場所或虛擬世界裡隨機挑選。這類殺人案在歐美,因為經常以槍枝為武器,造成大量傷亡,因此也稱作大規模殺人。至於「無恨意殺人」則是這本小說嘗試提出的新說法,而這樣的稱呼,比起上述詞彙更能彰顯隨機殺人行為的難解本質。 鄭捷殺人,血染北捷,這麼凶殘的行為背後難道不存在恨意嗎?鄭捷在兒時的課堂上被譏笑以後,曾打算報復,但事過境遷,長大升學,原本他怨恨的人已經不知去向,而怨恨的心,也轉為對人世的厭倦,於是他從恨世變成了厭世,因此想要靠殺人被判死刑來結束生命。如果沒有死刑制度,鄭捷是不是就不會想到此種自我了結的方法?如果鄭捷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夠好的引導,讓他的恨世情緒得到正面抒發,是不是就不會轉為厭世? 恨意達到頂點,接下來就是攻擊,而攻擊的背後如果沒有恨意,那就是恨意被轉化成其他心理能量,也就是厭世。無恨意殺人的背後,是不是都有一個日積月累,逐漸對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讀讀《無恨意殺人法》。 這本小說對隨機殺人案的辯護律師也多所著墨,而且用戲劇化的手法描寫了成為「魔鬼代言人」的心路歷程,相當有意思。這類案件對司法人員來說可謂嶄新的挑戰,因為傳統的法學訓練鮮少觸及這樣的課題,而這也是法界對於這類案件的刑度如何拿捏,出現嚴重分歧的原因。 台灣至今為止的隨機殺人事件,幾乎都使用刀械,會不會有一天台灣也出現像國外一樣,使用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來遂行殺人企圖的大規模殺人事件?讀完《無恨意殺人法》,如果因此對隨機殺人事件產生更大的興趣,請一起持續關注這個台灣社會的新興議題。 ▶「殺誰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無恨意殺人法 ◀ 本文作者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 More
【深度書評】蔡依橙|認識「無差別殺人」議題的閱讀起點

【深度書評】蔡依橙|認識「無差別殺人」議題的閱讀起點

我很喜歡這本小說。 「無差別殺人事件」,是個今日台灣社會,需要認真去探討的主題。但偏偏,這又是個很難討論的領域,裡頭混雜了情緒與政治正確之外,議題本身,就橫跨了社會學、精神醫學、傳播媒體、檢警系統、法律(記得廢死議題嗎?)、政治(民怨與民意)等。在每次有相關案件時,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的評論,但礙於篇幅,幾乎沒有能綜觀全局的論述,因為,這個議題太大,也太難,不是一兩千字可以說完的。 作者舟動或許有感於此,決定用二十萬字,架構一個故事,寫成小說,讓我們跟著他的文字,一起穿梭在台灣的大街小巷,體驗事件相關人物的情緒,認識每個必須考慮到的面向,把「無差別殺人」這個議題的方方面面,帶大家「感受」過一次。小說家不說教,小說家直接讓你「感受」。 這個企劃並不容易,因為無差別殺人議題,有以下特色: 1. 「似乎」富裕且先進的國家比較多,像是美國、日本、德國、挪威、台灣,但這可能有偏誤,或許其他國家不是沒有,而是一直在發生,只因為媒體管制、維穩需求或人命不值錢,所以沒有被報導。即使當地記者有報,可能也因為反差不夠,沒有爆點,而沒有在全世界擴散開來。 2. 「似乎」與社會階層的分化有關,尤其家庭功能失調,多重困境疊加在行兇者身上,一旦遇到關鍵觸發點,在文明社會中,就變成駭人聽聞的悲劇。 3. 「似乎」跟遺傳基因、精神疾病、藥物濫用、支持薄弱……等都有些關連,但也都不確定,於是,分析與討論,一不小心就汙名化或歧視了弱勢族群。事實是,即使用系統跟結構的概念來做多因素分析,事後講,都能頭頭是道,但事前,依然無法預測。 每個人都可能瞬間捲進事件核心所以,作者舟動光是「敢」碰這個主題就很不容易,最終產出的作品更是亮眼。整本小說的架構很清晰,而且故事推進,總能令讀者欲罷不能,前面那些讓你隱隱察覺有異的細節,後面一定令你恍然大悟。多組角色的故事線,彼此交纏而不混亂,有效讓讀者感受到,我們以為跟自己無關的遙遠事件,實際上可能離你相當近。不用到「六度理論」,只要一通電話,一個前來拜訪的不速之客,一個隱約的印象,每個人都可能瞬間捲進事件核心。 介紹新書不爆雷,是基本道德,精彩的故事就留給各位自己讀了。您可以在讀完全書之後,回來檢驗,作者是不是在無形中,已經讓你實際感受到以下要點: 1. 「無差別殺人」是個很難討論且可能沒有答案的議題,他卻能用「確定」的故事與結局,傳遞那種「不確定性」。而且,前面我們討論的三個「似乎」,小說都提到了。 2. 用高雄的城市場景,像是西子灣的鹹味海風、整修中的城市光廊,讓讀者確實進入「這是身邊之事」的氛圍。所描寫的角色,他們在生命中所掙扎的,也都那麼真實,不管是在工作與家人間辛苦平衡、憤怒情緒與理性思維的拔河,均歷歷在目。 3. 最悲哀的,是對人生充滿憤怒的弱者,連這困境該要責怪誰,都說不出來,只好把怒氣發洩在身邊舉目可見的其他弱者,弱弱相殘,沒有止盡。 4. 全書九成以上的篇幅,持續堆疊出各種「一定有道理但怎麼就是猜不到」的謎團,即使分析系統跟結構,也想不出確定的答案是什麼,給讀者的感受,就像全體社會面臨「無差別殺人」案件時,「想抓住什麼但卻又抓不住」的複雜情緒。而作者在終章,依然能快速把這一切串起來,公布答案的同時,又有了幾次的情節轉折,緊湊且精彩。 我很享受閱讀的過程,一開始還有點擔心作者處理這樣的困難議題,會不會野心太大,不小心搞砸了,但最後證明是我多慮。結構恰到好處之外,各種專業用詞與田野調查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讓我們看到那些平常看不到的世界。 台灣讀者,能開始擁有這樣屬於台灣社會的小說,讓我們都能更完整、更立體、更深入地思考事情的複雜面向,是很棒的。 ▶ 台灣無差別殺人事件藍本 X 社會派推理風采淋漓盡現——無恨意殺人法 ◀ 本文作者 |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 More
【深度書評】周芷萱|對他們而言,八大是脫離低薪高工時的唯一出路......

【深度書評】周芷萱|對他們而言,八大是脫離低薪高工時的唯一出路......

《性感槍手》是一本以八大從業人員為主要故事主角的小說,身為記者的作者做了許多田野考察,小說對八大內部的生態、術語和從業人員的日常描繪相當生動。在這之外,如果我們能夠放下獵奇的有色眼鏡,本書就是一部直球對決地去正面揭露社會底層艱辛,看見社會背面人們醜惡樣態的眾生相。 社會背面的眾生樣態第一章開門見山的談了八大汙名,揭開夜裡的眾生相。作者不說教,一切都攤在讀者眼前,透過故事畫面讓大家自己看。 在主角良韻的面前,一個個躺在按摩床上的男人不只外在的肉體赤裸著、內在也是,但他們渾然不覺,仍覺自己道德高尚。「你為什麼要做八大?」「你媽知道你在當小姐嗎?」「你幫我做都不會爽嗎?!」這種口念經、手摸奶的男人比比皆是,不過區區三千元,就想要在心靈和身體上都得到滿足。不只身體上的滿足要從小姐們的手工討,心靈的缺口也想從小姐們額外的情緒勞動中得到填補,用教訓小姐來墊高自己。八大的工作從來都不只是身體勞動、身體資本的展演,更是情緒勞動,販賣著那短暫又廉價的愛情。 而因著客人的需求,八大的人肉市場更是赤裸裸的把人分級、劃界,無論在酒店或是按摩店,人都是有等級的。身體就是商品、情緒勞動無所不在的同時,尊嚴也成了奢求。「賣相」好的小姐跟「賣相」不好的,都有各自的艱難。相對於「賣相」好的良韻還有賣與不賣的「選擇」,「賣相」不好的天山童姥,則承受著赤裸裸的外貌歧視與各種人格上的貶低。天山童姥的處境表面上看來似乎更不忍卒睹,處境也更為艱難,但即使是條件好的小姐,就真的有「選擇」嗎?八大從業的身分讓他們在城市裡無一處住所可落腳,在生活中更是難以對自己的身分啟齒。 在這些被商品化的身體底下,他們也都是人。在資本主義社會面前,誰不需要錢?但八大從業小姐們的勞力付出所換取的金錢,因為行業的污名,難以得到正面的肯定,始終必須躲在暗影之下。正如作者所說「但又有誰來為她鼓掌喝采,誇讚她終於不再又窮又累又忙了呢?」 脫離貧窮?獲得自我價值?還是不停循環?「有錢才有資格討論夢想」,對照著渣男威廉的滿口夢想與不切實際,一槍一槍賺來每一分錢的槍手良韻,對於錢和夢想之間的關係則是看得十分透澈。其實這不只是良韻和他八大姊妹們的故事,也反應了當代社會年輕人在低薪高工時底下的社會處境。對於要養家、要付學貸卻毫無家庭支持也無社會安全網支援的年輕人來說,生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這些用尊嚴換來的錢,真能讓苦海浮沉的人魚公主們上岸?從Tiffany的結局看來,也許答案是否定的。不只是Tiffany,良韻、天山童姥、薇薇,真有誰能脫離貧窮,還是只是從一個底層換到另一個底層,無盡地成為他人賺錢的工具呢? 除了金錢之外,故事也用不同的角色呈現了作者觀察中八大行業小姐們的生活和價值觀。許多研究和田野觀察都指出,八大從業女性因為職業生活的影響,親密關係與自我價值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向:一是更了解自己的價值,從職業生涯中得到自信和肯定,另一種是因為人格長期被踐踏而自信心低落,Tiffany和良韻對於親密關係的期待和發展,可說各自反應了這兩種觀察。 《性感槍手》的故事讓讀者赤裸直面人類的黑暗面,卻不全然只有悲情或是獵奇。故事的波瀾起伏令人著迷,讓人忍不住一口氣就想知道結果。雖有些時候可以預期到接下來的發展,不過結果真相大白時,仍然讓人感到心碎了一點點。若真要說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有時候對話中刻意設計的表情符號實在很讓人出戲,顏文字的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了(編按)。但瑕不掩瑜,這依然是一本令人著迷的小說,而奠基於台灣社會現實的背景設定,更讓故事除了是故事之外,給了讀者更多細細思考社會現象的空間。 編按:田調過程中,作者觀察到小姐們在傳訊息時,習慣使用大量貼圖及表情符號,但因文字無法表現此特色,故以顏文字代替。 ❤社會在走,sense要有:酒與妹仔的日常協力翻牌,ㄧ探最真實的公關生活:https://bit.ly/2QBJzgx❤ 本文作者 | 周芷萱女性主義者,人生的關鍵字是不耐煩。

+ More
【深度書評】螢幕判官

【深度書評】螢幕判官

《螢幕判官》是把小刀。 說銳利,倒也不是,它有些生鏽,可刀刃仍具殺傷力,猛力一戳,依舊能造成傷害。會選擇這樣毫不爽快的比喻,自是有所原因。《螢幕判官》以一弒父案件劃開序幕,緊接在後,就是二十餘年後的電視節目,名嘴們回顧當年轟動全台的王裕明凶殺案,口沫橫飛、激動亢奮,再來,便是王裕明的國小生活。  小說以倒敘法,一層又一層揭開王裕明的內心。從小,他就敏感自傲,但他的確是有本錢自傲,國小畢業,拿了市長獎;作文比賽,屢是常勝軍。寫作成了他唯一的逞心快意之事,然而這般爽快,不過是喘不過氣現實下的慰藉抒發。母親自小離家出走,父親與幼稚園老師外遇,而最後,老師拋棄了父親,拋棄了那酗酒頹廢的男人。而他全力投注的寫作,也為權勢屈身,比賽首獎不是他,而是那個仰賴立委老爸的高雲生。 高雲生,如同他名字的意涵:高掛天頂的雲俯覽眾生。在這威權專制的學生,他就是連校長教官都不敢得罪的王。即使是這樣的他,也有著青少年的煩惱,父親百般把控,使他自覺不過是大人手中一枚棋子。「靠爸」是他最不堪的瘡疤,也是一碰就引爆的地雷,他極力想證明,就算沒有立委父親,他擁有的一切都確確實實是自己掙來的,像是作文第一的榮譽,像那群順服自己的手下親信。  《螢幕判官》的小說內,兩大男主角首度交鋒,便是校內作文比賽,這第一第二之爭,爭的並非輸贏高低,而是兩人自我價值的鑑定。王裕明堅持相信,如果純粹就文章本身,自己沒有輸,只是外在世界太賤,奈何自己沒有一位權貴靠山。對高雲生來說,這番侮蔑簡直往心口踏去,在父親「介入」過鋼琴比賽後,他必須要相信,書寫這僅剩的依託,是經得起檢驗、經得起質疑。兩人微薄的自信心,皆是仰賴書寫,然書寫在70、80年代的台灣校園,卻是如此不堪。在那未解嚴的年代,校刊社文章屢遭審查,被迫要對師長歌功頌德,在此狀況下,王裕明的鞭辟快筆要指向何方?如果兩人書寫的作文題目,不過是八股迂腐的道德教訓,這爭執輸贏,究竟有何意義? 兩人的交火,始於作文比賽,終於學聯會競選。不確定到底是遊戲本身就如此設計,又或者改編者的獨具匠心,這兩場較勁,確實暗諷十足。早在校刊社審查,就已早早透露,由校內老師做為評審的作文比賽毫無公信力,標準浮動不定,卻依舊被兩人看重。而學聯會競選,本該是民主選舉,也是王裕明等人期盼透過「匿名、公正」的投票機制,給高雲生一記教訓的場合。後者更渴望脫離父親庇蔭,由此證明自己。可這雙方的大好機會,卻仍難逃大人出手,拿家庭私事揭瘡疤的抹黑手段。 在處理兩位男角的交鋒上,《螢幕判官》是細膩的,既寫出相看兩厭,卻也寫出兩人的共通之處,寫出醜態,也寫出他們內心的柔軟痛處。他倆都是自負之人,眼高於頂,對家庭、對父親不滿,卻也受制於陰影。高雲生厭惡父親,可他收買手下、拉攏親信的手法,與父親並無二致。王裕明輕蔑父親沉淪,但他自暴自棄、自我放逐的態度,卻與父親酗酒疏離的樣貌,有所雷同。最哀傷的,在於他們曾經是「有選擇的」,卻都走向最糟糕的道路,就連救贖的微光,也只是一瞬閃過的奇蹟,帶來的是更大的絕望。 小說氣氛灰暗、壓抑,在蓄意的極端對比下,一層又一層鋪衍長年累積,無可迴避的命定悲劇。*也因為在描寫王裕明的「真相」過於優秀,乍看之下,小說貌似離題,比重失衡,沒甚麼呈現「媒體殺人」、「先判後審」的亂象,未扣緊「螢幕判官」的「判」字。就若積蓄力道 ,卻未瞄準方向的刀刃,指向未顯明確,於是,要控訴的也就散漫了。 然而,幾番思量,我卻覺得電視節目的存在,雖只是零星點綴,幾幕插敘,仍耐人尋味。名嘴不負責任的推測,聳動刺激的言談,帶出了對媒體追求收視率、追求話題性的批判 。更迂迴暗示起閱聽者被長期餵養後,不求思辨的現象。「螢幕判官」一詞蘊含的「輿論殺人」,雖說留白未言,卻能想見案件之後,王裕明被「都是事實,卻也是片面的事實」壓得動彈不得的處境。那些家庭醜事、父子不和,成了坐實想像的間接證據,而在校記過的不良紀錄,更是讓刻板印象,操縱了大眾對於「逆子弒父」的認知,乃至二十餘年後,仍能成為名嘴談資。 魯迅〈孔乙己〉的這一段:「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經常被鄉民拿來嘲諷社會新聞,而崑崙不愧是起家於PTT Marvel版,小說收尾向大師致敬,也若隱射電視名嘴就同魯迅小說中的「看客」。他們對事情膚淺看待、輕浮調笑,拿他人的苦痛,做自己的歡愉鑑賞,那一張張愚昧麻木的庸俗之臉,彷彿正是鏡子,照出了,螢幕判官的面貌。 註:必須要說,那樣刻意灰暗壓抑的操作,見仁見智,有人覺得黑暗批判,也有人認為過於用力,反倒扁平了。個人則以為沈光儀這女角,功能性太強,欠缺個性,以致那規勸向上,遷就情節了些。而高雲生慨嘆:「或許我跟你沒有不同,都是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則直白到讓人傻眼。但瑕不掩瑜,就算了。 本文作者 | 小部馴獸師、雜食閱讀者,近期越讀越發吃力少量,耐性越來越薄,迷戀車上補眠與熬夜,很怕對世界失去興趣。Blog:剝洋蔥

+ More
【專業讀者】梁秀眉|父母的內心也是小孩! 評《上流兒童》

【專業讀者】梁秀眉|父母的內心也是小孩! 評《上流兒童》

「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幸福,這很容易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比別人幸福,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我們總把別人想得過於幸福」。──孟德斯鳩 作者吳曉樂想透過《上流兒童》來描寫一種「我們不只希望比別人幸福,我們還希望自己孩子未來比別人幸福」的心態。她突破自身家教經驗的侷限,深入靠北老公、靠北婆家…等等眾多社群網絡,從眾多留言貼文看見那背後集體想進入上流世界的膨脹慾望。家長們爭相要讓孩子進入私校,甚至為進入上流社會取得「人脈」入場卷。「想過得更好」本身是翻轉自身階級的力量,但若寄托於他人身上就成為《上流兒童》小說中所要描寫的悲劇關鍵。 看見結構所以慈悲作者身為家教,「田野資料」豐富到可以用母親、孩子和學校老師的多方視角來說故事,我很欣賞吳曉樂使用小說形式跳脫前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格局,二本書的共同性都是傾向不去過度責怪壓迫孩子的家長。因為批判是如此容易,而如何促進不同角色間互相真實理解是如此困難。她看見這些家長們也是社會階級結構下受壓迫的受害者,即使他/她們已長大成人,擁有更多條件及資源,但內心仍有某部分依舊還是孩子,而誰來好好對待父母內心的小孩,才是真正教養問題的關鍵! 《上流兒童》小說裡將家庭中糾結的關係如何影響教養、「社會階級結構」怎樣像毒素般滲入家庭成員的命運寫得絲絲入扣。閱讀 《上流兒童》讓我想到 《豪門保姆日記》 對上流社會富人的描述:「嫁給有錢人,進入上流社會忙著討丈夫歡心、舉辦各種活動以突顯自己的優越,疏於母親角色的種種行徑」。不同的是本書的主角是被利用而深陷於風暴中,而非只是冷眼旁觀上流社會奢華病態行徑的旁觀者。在吳曉樂的二本書裡,我們看到「親密關係」是人性的照妖鏡,「你是誰」的真實會在關係裡無所遁形,其中「教養」關係是最不對等的,父母有權力「以愛為名」對小孩進行單向控制,而小孩只能配合別無他法,你說有那種關係是這種樣貌呢? 親子關係輪迴中的無間地獄做為護理人員,我看過太多厭煩、痛恨父母的「成年小孩」。當父母老邁病到爬不起來那一天,控制權就反轉到小孩手裡。要插管嗎?要去安養院嗎?甚至家屬不想換尿布,讓父母大小便失禁泡在尿水裡發臭,護理人員不忍心只好忙碌中協助更換,但現今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已無力代勞。這些平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讓人在晚年如身處地獄般日夜受折磨。 因此,每當我看到這些用前途當紅蘿蔔吊在前面,極力鞭策還追求好成積,卻忽略孩子痛苦還自以為是的父母,我的內心總是浮現出那些孩子們長大後,看著父母病痛卻在旁冷漠以對的眼神。 「身教重於言教」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真實面對你的小孩眼中的父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才有可能影響他成為你想要的人」。 真心推薦這本小說,並在開放結局中揣想小孩楊培宸將會成為怎樣的大人,他又將如何對待陳勻嫻。一旦了解劇情始末,或許你也同樣不忍以「不孝」這簡化的責備控訴這些長大後變得無情的「上流兒童」吧!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散文書寫,到《上流兒童》小說的寫實呈現,我期待能讓更多「父母」擁有「自覺」的能力。我肯定她這二本書對台灣的教養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停止責怪、罪惡感與親子之間相互指責!回到「自覺」開始,這將是一切改變的起點。 本文作者 | 梁秀眉無論如河書店店主,資深臨床護理老師,基護工會創辨人兼理事。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