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沈政男|隨機殺人者的恨世與厭世-鏡文學

【深度書評】沈政男|隨機殺人者的恨世與厭世
文|沈政男 2019-01-16

2014年5月21日傍晚,男大生鄭捷在北捷揮刀攻擊陌生乘客,造成4死24傷,震驚台灣社會。台灣先前也曾發生隨機殺人案件,但直到鄭捷的恐怖殺戮行為,才引發各界對這個新興社會問題的大量關注。

 

鄭捷為什麼要殺人?他出身小康家庭,學業成績不錯,成長過程最大的創傷,就只是小學時代音樂課表演唱歌時被同學嘲笑了一下,沒有其他任何身心發展、人格養成的高風險因子,為什麼長大以後,自己在腦中閉門造車,奇奇怪怪的點子轉來轉去,最後轉出了一個「我必須殺人,才對得起自己」的結論?

 

鄭捷入獄後,有一位憐憫他的網友,跟他通了好幾封信,鄭捷伏法後,網友把信寄給我,因為我曾對此一事件寫了不少評論文章。鄭捷的字跡稚氣,文筆普通,偶有錯字,寫文章常引用布袋戲台詞來自況心境,對於犯行偶有悔意,但多數時候只是淡然,讀來看去,我依舊找不到他殺害陌生人的明確動機。

 

鄭捷在審理過程中,曾接受比一般情況更長也更仔細的精神鑑定,然而從精神鑑定報告依然難以看出,他為什麼要犯下隨機殺人案。或許就因這樣的困惑,負責精神鑑定的醫師竟然對鄭捷施打鎮靜藥物,試圖藉此取得更多的自我剖析,但最後顯然也是徒勞無功。

 

連最好的精神科醫師都說不清楚鄭捷為什麼隨機殺人,於是有專家學者乾脆用「反社會人格」或「精神病態人格」,來指稱這類難以理解的殺人兇手,意思是他們天生冷血,性格衝動又暴力,無法同理別人感受,宛如一頭野獸,而野獸是不能被理解的。社會大眾對這類兇手的形容也如出一轍——人渣、殺人魔、社會敗類!

 

然後槍聲響起,鄭捷在無數人的詛咒中結束生命,台灣社會再也沒有機會看清楚這位隨機殺人兇手的內心風景,當然也不可能更進一步了解隨機殺人行為的成因。

 

無奈的是,台灣社會接下來又爆發了幾起隨機殺人案,其中至少有兩起是以幼童為下手對象。可惜台灣社會的反應,對於兇手依然是「眾人皆欲殺」,即使他們罹患重大精神疾病亦然;而對於沒對兇手判死的法官,依然是嘲諷與辱罵,甚至把為兇手辯護的律師稱作「魔鬼代言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最能了解行兇動機的精神鑑定專業人員,也無法協助社會大眾了解犯案成因,反而治絲益棼,做出了連委託鑑定的法官都不能認同的結論。

 

一個社會了解人性的企圖與能耐

殺人都有動機,最常見就是情仇財,而背後也都有指向被害者的尖銳恨意,然而隨機殺人並非如此。那些被害者與兇手無冤無仇,甚至素昧平生,根本談不上有何恨意,為何兇手要對他們痛下毒手?

 

一個不願意探究隨機殺人案件的成因,並了解兇手內心世界的社會,當然也難以找到預防之道,更可惜的是,這也洩漏了整個社會了解人性的企圖與能耐。

 

還好,台灣社會依然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耗費大量時間心力,而且更重要的,不讓情緒淹沒理智,而是從心理學、社會學與法律等角度,試圖進到隨機殺人兇手的成長過程與內心世界,找到一點點可以說明或幫助大家理解隨機殺人行為的線索。

 

無恨意殺人法》就是這樣的一本小說。作者舟動在蒐羅了台灣歷年重大隨機殺人案件的相關報導,消化了專家學者的解讀,並參考了國內外相關著作與文獻之後,運用流暢的文筆與豐富的想像力,重建了隨機殺人事件的現場,並帶領讀者進到辦案、審理與辯護的過程,甚至穿越時空,來到兇手的家庭、學校與社區,以一個全知的角度,重新走過兇手的成長之路與犯案經過,並鳥瞰社會的集體反應與應對方式。

 

書中沒有喧囂吶喊,沒有詛咒辱罵,這不容易,更難得的是,也沒有空泛的廉價憐憫,或者對於進步價值的膚淺擁抱,《無恨意殺人法》就只是把隨機殺人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相關心理與社會背景,向讀者交代清楚。對於想要了解隨機殺人事件,卻又對法院的冗長判決書與新聞報導的片段內容無法滿足的人,這本小說是最好的入門書籍。

 

無恨意殺人法》的故事情節參考了實際案例,然而除非你對台灣近年的隨機殺人案瞭若指掌,否則不至於影響閱讀樂趣。作者寫過幾本偵探小說,而《無恨意殺人法》應該是挑戰最大的一本,因為必須把真實事件寫得像虛構故事那麼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而且必須避免流於宣傳特定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可說相當困難。令人驚喜的是,作者確實辦到了。

 

由「恨世」到「厭世」的「無恨意殺人」

「隨機殺人」、也有人稱作「無差別殺人」,意指兇手並沒有一定要殺誰,而是在公眾場所或虛擬世界裡隨機挑選。這類殺人案在歐美,因為經常以槍枝為武器,造成大量傷亡,因此也稱作大規模殺人。至於「無恨意殺人」則是這本小說嘗試提出的新說法,而這樣的稱呼,比起上述詞彙更能彰顯隨機殺人行為的難解本質。

 

鄭捷殺人,血染北捷,這麼凶殘的行為背後難道不存在恨意嗎?鄭捷在兒時的課堂上被譏笑以後,曾打算報復,但事過境遷,長大升學,原本他怨恨的人已經不知去向,而怨恨的心,也轉為對人世的厭倦,於是他從恨世變成了厭世,因此想要靠殺人被判死刑來結束生命。如果沒有死刑制度,鄭捷是不是就不會想到此種自我了結的方法?如果鄭捷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夠好的引導,讓他的恨世情緒得到正面抒發,是不是就不會轉為厭世?

 

恨意達到頂點,接下來就是攻擊,而攻擊的背後如果沒有恨意,那就是恨意被轉化成其他心理能量,也就是厭世。無恨意殺人的背後,是不是都有一個日積月累,逐漸對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讀讀《無恨意殺人法》。

 

這本小說對隨機殺人案的辯護律師也多所著墨,而且用戲劇化的手法描寫了成為「魔鬼代言人」的心路歷程,相當有意思。這類案件對司法人員來說可謂嶄新的挑戰,因為傳統的法學訓練鮮少觸及這樣的課題,而這也是法界對於這類案件的刑度如何拿捏,出現嚴重分歧的原因。

 

台灣至今為止的隨機殺人事件,幾乎都使用刀械,會不會有一天台灣也出現像國外一樣,使用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來遂行殺人企圖的大規模殺人事件?讀完《無恨意殺人法》,如果因此對隨機殺人事件產生更大的興趣,請一起持續關注這個台灣社會的新興議題。

 

▶「殺誰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無恨意殺人法 ◀

 

本文作者 | 沈政男

精神科醫師

台灣無差別殺人事件藍本 X 社會派推理風采淋漓盡現

無恨意殺人法
無恨意殺人法 舟動

死亡帶來恐懼,更令人恐慌的是──不明不白的死亡。當無差別殺人案讓我們的理性一點一滴流失,有誰能看清全局,阻止悲劇一再重演…… 下一個就是你?1/25(五)戰慄出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