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权迷雾里的说书人:专访黄国华《鬼魅豪宅》

金权迷雾里的说书人:专访黄国华《鬼魅豪宅》

立刻阅读:《鬼魅豪宅》一个幽灵,资本主义的幽灵,在台湾高楼起高楼塌的废墟里游荡。这是黄国华撰写《鬼魅豪宅》的宣言了。黄国华的作品很现世,但常常闹鬼。新作更直接把鬼搬上台面,鬼魅是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惨淡前景,也是他亟欲除魅的对象,房地产神话。 「越正面的东西,骗人的机率越大。一般人对生活很悲观,所以看到曙光看到浮木,赚大钱的财经讯息,就会勇往直前。我跟一般人相反,对生活很乐观,但对财经这种东西不会抱希望。」黄国华这样总结他的人生与这本小说,还嘱咐我:「你要写采访是吧?这就是最好的句子。」访问他,在一句话两段内就能结束,因为黄国华习惯直球对决。 不过,「鬼」从而何来?我眼前的除魅者,又是怎样炼成的? 看不惯假道学,开部落格吐槽点开黄国华的部落格,他这样自我介绍:宅男一枚,台大经济系毕业,在金融交易圈打滚数十年,当过交易员、研究员、操盘手、交易主管,乃至副总。2006年开辟部落格,「部落格聚集人气后,遂引发过去成为『文艺青年』的年少轻狂的梦」,开始写小说。 他最著名的「台北金融物语三部曲」——《内线国度》、《金控迷雾》、《潘朵拉商人》,皆以「叶国强」为主角,看他从底层交易员一步步向上攀升,既是金权结构的一分子,又与之对抗;加上《交易员的灵魂‧故事版》,俨然是小说版的台湾金融改革(黑)历史。最新的《鬼魅豪宅》,同样有叶国强这个角色,只是这一回退居二线,让人猜不透他在这次的金权游戏里是玩家还是庄家。这一系列的「叶国强宇宙」,堪称金融版「岛耕作」,足以拍成台湾长久以来缺乏的商战影集。 黄国华直言不讳一开始是不爽台面上的财经专家,刚好遇到社群网站兴起,就开个部落格亏他们,「嘴巴上仁义道德,实际上很糟糕。金融界嘛,不正经很正常,但不要把自己塑造得很高洁。」 在圈子里打滚的明白人要吐槽不难,但从吐槽进化成小说,就得花不少苦心。黄国华部落格写了一两个月,便开始把投资原理包装成短篇故事,短篇故事写著写著,看到山崎丰子的《华丽一族》,还拍成电视剧,心想自己也能写这样的小说。 「我的第一步是找台湾有没有类似的作品,结果发现一本都没。」至于为何没有?黄国华认为是因为在台湾写金融或商战小说这件事,说来有点「尴尬」——对熟悉金融的人来说,写小说的诱因太少,赚不了钱又会得罪人;对非这个领域的人而言,又缺少相关知识。 四十岁开始写小说,黄国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笔太差。他说自己大学国文三修靠暑修才过,实在没办法。因此,黄国华等于从头开始学「写小说」是怎么一回事。他花了十年工夫,写了一千多篇书评,别人读小说是为了休闲,他是为了研究。「读任何东西包括小说,都要有收获。」是黄国华的阅读之道。 他分析每本小说的结构与情节,例如故事要怎样推进?怎么埋哏,什么时候哏要出现,读者才不会忘记?此外,写作随时有两大本辞典在侧,就是怕词汇量不够,「例如写兴奋这种情感,我发现自己只会『兴奋』这个词,于是主角每隔两三句就开始兴奋。」 转行写作会不会辛苦?黄国华每天写两到四小时,辛苦的只有灵感太多,体力太少,「我现在一年出两本书,真要的话,可以一年八本,但这样读者会破产。」黄国华自估他的读者在一万人上下,他不喜欢「小白读者」,也没打算吸引年轻人,因为其小说有一定阅历门槛。他的逻辑是:「全台湾人有一千万人知道你,书只卖一千本,岂不是很糗?有两万人知道我,其中一半的人会来买我的书就好。」 避免人生走下坡,就要换一座山爬 黄国华做任何事都像投资,包括阅读与经营读者,务求有所收获(照他的说法是:含金量要够),同时能有最大效益。转行写小说,也是如此。后悔,或许不在他的字典里,因为他做决定之前,都已想好下一步会通往哪里,那里又有什么等著他。 黄国华坦言,头两本小说写得不怎样,「但没关系,反正永远都有下一本。」开朗的创作观,一如他看待人生的方式。黄国华不喜欢循规蹈矩,待在舒适圈对他而言像慢性自杀。他的逻辑是:已经成功的事,重复就没意义;到顶峰之后就是下坡,避免下坡的方法,就是换一座山爬,「我希望我的人生都在爬坡。」 「在一个位置死命撑著,根本是妨碍地球自转。与其在旧环境活著抱怨,抱怨活著,不如起身改变。」这是黄国华告别办公室舒适圈的心法。因此,他从不抱怨人生选择,唯一抱怨的只有五年前台北市长投票投错人。 黄国华习惯告别旧有,让自己永远处于动态,也坦言不喜欢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从小到大没什么人生导师,无论在校园或职场皆如此。一定要自己试过一遍,磨练一次,痛过一回,「如果我那么听话,大概就会去读军校,因为我高中成绩很烂,但联考时靠闭关两个月考上台大,学校为之轰动。校长不想承认这件事,挂红榜、登报都略过我。」 我问黄国华会不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台湾的教育体制?他反称自己是得利者,「因为那些乖学生要乖三年,我只要联考痛苦一次就好。」 官商勾结,小说内外真实上演 从台北金融物语三部曲到《鬼魅豪宅》,黄国华不断拆解金权游戏的运作,《鬼魅豪宅》以紧咬「合宜住宅」弊案而当选的市长,为了连任推出换汤不换药的「和谐住宅」为背景。方法是将征收改为与企业、学校洽谈捐地,各方人马包括掮客、建商、政府土木单位促成公宅落成;表面上人人都是赢家,实则人前手拉手,背后下毒手。这个「和谐版」(抹去任何反对声音)的公宅计画,最终毁天灭地。 官商怎样勾结,私相授受,在《鬼魅豪宅》里有清楚的「步骤」,例如开发顺向坡。虽然法律禁止顺向坡建设,但「怎样测量顺向坡」又是一个问题——一个可以绕过的问题。 又如原订四百户的公宅,在市长「加码」下,变成近一千户。小说主角规避法规,干坤大挪移生出近五百户来,买公宅的民众还觉得自己赚到了。凡此种种,玄机无穷,但黄国华不认为自己写出了什么惊为天人的内幕,「这些其实都是一般人能掌握的资讯,网路都查得到,但大家觉得没意义,或是出现在不同新闻中,一般人无法将它们连结起来。」 房地产,是台湾最大的宗教 《鬼魅豪宅》有一组极为警世的对比,好几个角色花了大半辈子一千多万的积蓄买房,其中一位角色则把钱用在出国学技术。小说最后,买房组因为和谐住宅被卷入不可逆的灾难,只有不买房的角色笑到最后。 买房,还是不买房?显然是个问题。我直接问作者本人,黄国华的答案是:量力而为。如果真要买房,至少等到四十岁后再买。何解?黄国华说,据统计,一般人创业多在三十六岁左右,也就是说到了四十岁会有一笔小钱,有了余钱再买房;在此之前,不如把钱拿来投资自己。 乐了业,再来安居,黄国华是过来人,他自己也背过房贷。当时他一个月薪水三万六,本来住中和,跑到内湖买预售屋,要交屋的前两周身上没钱了,户头只剩下五万块。他说他当时烦恼到一夜白发都逼出来了。后来跟银行贷款四十几万,又去做融资,搞到一百多万,「当时我想这关能过去就过去,没过,就毁了。」最后黄国华顺利交屋,但身上贷款五百万。为了这五百万,黄国华只好跳槽,「我运气很好,一两年就把五百万还完。我算了算,如果我没有赌这一把,大概去年才把房贷还清。」 安居乐业可能是谎言,房市神话又何尝不是。黄国华说他在2007年决定写《鬼魅豪宅》,2013年开始动笔,设定改了十次以上,其中一版很超现实,写人类变成白蚁,房子可以吃,就是为了凸显台湾人对房地产的执迷。 「房地产是台湾最大的宗教。我写这本小说,不怕得罪建商,不怕得罪政府,只怕摧毁了买房的人的信仰。你想一个薪水三四万的人,缴完房贷过得苦哈哈,他唯一的盼望就只有房价好。」彷彿就算人生过得低限度,还是能跟房市一样蒸蒸日上。但海市蜃楼再高,终是幻觉。 黄国华仔细为我讲解高房价的陷阱所在,「房价高,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房价涨,地价税、增值税也会涨,如果你只有一间房,每年就会越缴越多。更严重的问题是,房价涨到未来你的小孩买不起,长大后只好跟你一起挤,就会影响未来社会家庭结构的组成。」也就说上一代人十八岁出远门,二十几岁打拼成家,已不复见。 那何以有人选市长,政见之一是开放陆资买房炒房价,最后还能顺利当选?黄国华说,因为大家都幻想自己是有钱的那一方,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受害者。诚哉此言,最后我们都成了受害者。 除了房价,公宅政策也是黄国华讽喻之处。小说主角叶国强想活化私立学校土地,释出资产盖房,并减少私校过剩,透过供给面解决房价问题。黄国华直言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惨的是,这也是很多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官员会有的想法。「房价没有东西可以炒就不会涨,房地产不是物以稀为贵。」 我问黄国华,叶国强——这位连续出现在他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是真有理想,想解决房价问题吗?黄国华说,他是真的相信这一套。这或许比叶国强是个小人来得悲惨,因为叶国强的理想尽管不切实际,却已是台湾的进行式。 在小说里藏针,适时刺一下读者 谈多了小说的沉重处,黄国华话题一转,说很多读者会「冠名赞助」他的小说。原来《鬼魅豪宅》每个人物都是取用读者的名字跟身分,「想名字太辛苦,我就在脸书上征求『冠名』,很多读者乐于提供,故事怎样恶搞都没关系。」例如有一对夫妻连袂冠名,结果黄国华把人家写成了外遇者跟小三。书中要角陈星佑也是真有其人。我说这个角色的下场不大好,黄国华说那位读者很开心,因为他帮他实现发大财的梦想。 除了自动冠名,小说还有不见名的影射,里头出现的若干政治人物及事件,都可寻蛛丝马迹。例如险胜选连任,喊出「两岸一家亲」的市长;出租房产给大学当宿舍,还违法扩建;茶叶罐塞钱,当作贿选手段。黄国华说他习惯混合真实人物再拆解,「现代人读小说不喜欢看到政治控诉,控诉要像针,轻轻刺一下,让读者在阅读的舒爽中偶尔感受到痛就好。」 《共产党宣言》也用鬼魅召唤读者,最后「要全世界无産者,联合起来!」黄国华笔下的房市鬼故事,则要普罗大众小心资产家的谎言,甚且,一不小心,你就得靠谎言过活。身为金权游戏的前玩家,他用说书的方式,将你我都熟悉,但绝对没上心的金管警语「投资一定有风险……」化成台湾的近未来预言。不过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鬼魅豪宅》的未来,仍在靠近中。    近未来醒世巨作 鬼魅内幕全面启动  【购书连结】博客来 https://bit.ly/2YID5fv     博客来独家书封签名版    https://bit.ly/2Hs2qEL金石堂 https://bit.ly/2LXtnEn     金石堂签名版 https://bit.ly/2WyCSPi诚品  https://bit.ly/2YDpMg6读册 https://bit.ly/2VMXJxO 

+ More
歪写正史,唱罢秋坟:专访志怪小说家无患子

歪写正史,唱罢秋坟:专访志怪小说家无患子

立刻阅读:《次柳氏异闻之虫缉丝》提到唐朝,萦绕多数人脑中的,或许是《黄金甲》里目不暇给,彷彿唐代低胸装爆款的侍女形象,或《狄仁杰》电影中的七彩宝殿,以及《妖猫传》人妖不分的冶艳气象;观众的眼界大抵都因中国影剧的天文预算而被撑好撑满。然而,唐朝还有其他面向,没那么堂皇,多了点人味与落拓气息,出于幻灭而遁入人间——无患子笔下的「次柳氏异闻系列」。 「次柳氏异闻系列」以晚唐为背景,描述文人柳飞卿一次次奇遇,落拓王朝里的落拓书生,悠游国境,屡遇奇事,既像《阴阳师》搭档,又带有《聊斋》式人与妖的羁绊。同时,因为无患子学史出身,让小说不但有故事也有考据。参杂物质文明构成的庶民史,便是该系列的一大特点,例如《染轻容》里的丝织史,《十八骨伞》谈及萧的制程与来历,《缚红丝》开篇便是国都长安的建立与兴衰,还有《青丝曲》提到的上元节风俗。 学史出身 想让读者看到古代庶民生活「我想让读者知道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活的,所以不喜欢写王侯将相,历史课本上都是帝王成败的政治史,无法让大家看见当时的庶民。」这是无患子以历史为背景写作的原因,与特殊之处。无患子现居香港,在学校里教中文。她在台湾出生,大学到香港求学,毕业后曾短暂当编辑,之后赴北京读语言学硕士。 因为出身文史,她的小说不但结合唐朝历史与中国志怪传统,行文更带古风。我好奇小说叙述与对话交杂文言文,会不会吓到读者?无患子表示,这确实造成门槛,使她的读者多集中在文史相关背景,也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不过这也让「过了门槛」的读者能快速进入小说时空。头过,身就过。无患子也承认,以前编辑都会拜托她不要掉那么多书袋,下场便是洋洋洒洒的历史段落被删,或退居注解。 不过,这样的历史训练也让无患子看影剧作品常常觉得「卡卡的」。「很多人看唐朝会觉得只有爆乳,其实就中古生活史来看,很多影视作品还是有落差。例如我看描述唐代的作品常会吐槽当时没有椅子,很多戏剧却出现拉开太师椅的桥段,这时就会怒关电视。或是台词出现『经济』、『社会』这些民国以后由日本传来的中文词汇。服饰上,唐代其实不会穿粉色给人娇嫩感的装扮,例如粉红配鹅黄,而是对比很强烈的大红大绿,或蓝白配。」语言构成通向小说的道路,小说里的物质描述则是让读者沉浸的铺垫,无患子显然深谙此理。  爱看杂书 透过落拓文人呈现不一样的唐代 无患子表示,小说里的历史知识多取自书本,包括第一手资料,也有很多来自古人八卦板,自言阅读脾性广杂。采访当时,她正沉迷马未都的古董鉴定节目,还说:「看著看著就写成了小说。」她在《地府皇家联谊会》里,便让永乐皇帝跟雍正皇帝斗嘴。永乐皇帝笑清朝仿造的斗彩鸡缸杯,自豪明代的鸡缸杯之红是鸡冠色,到了清朝就仿成了红枣。 虽然无患子以志怪小说家成名,但她最初其实是以言情小说出道。「我的写作始于国高中,那时租书店还很盛行,常常会借言情武侠来看,看著看著便开始写。大一在出版社出过武侠言情。大学以后,言情小说没落,稿费也变少,后来又被编辑嫌我的作品武侠太多,言情太少,所以才改写神怪、奇幻。」我说那何不让人与妖物谈情说爱就好?无患子说,当时编辑不接受人和妖谈恋爱,因为这表示没办法修成正果,也不能写BE(Bad End),因为读者不喜欢。种种框架让这个文类愈做愈小。 租书店与BBS文化,是开启无患子创作道路的两个关键词。「我第一篇奇幻作品就是PO在BBS上,无聊时很常看PTT的古人八卦板『gallantry』。」同时,无患子喜欢看杂书,藉此扩充小说的资料库,像是古代城市建筑、占卜之术、骨董鉴定等,「累积到一个点就会碰撞出故事。」 唐代有何吸引人之处?无患子说,她喜欢看《太平广记》,唐代的开放与兼容都可在此见得,因为中国文化在宋以后趋向收敛,尤其是对女性的态度。然而,无患子说唐代不像影视作品里呈现的全然光彩,有其幽暗之处,「唐代良庶还是很分明的,有贱籍之分,彼此不能跨越;胡汉也没有想像中融合,士人阶级不可能像小说里一样娶胡人女子为妻。」 为何将小说背景设定在晚唐?无患子说,那是大唐荼蘼之时,许多阶层往上提升,更有许多人往下坠落。「许多以古代文人为背景的作品,主角一登场就是考上进士,正等著寻花问柳,但我想写的是低层士子和平民的生活。以前者为例,他去参加科举,要住在贡院里,一人一个小房间,要在里头待上两三天,吃喝拉撒都在那。一般写才子的作品,看不到这样的过程。」因此,柳飞卿就像一个旁观者,目睹晚唐沉浮。同时,他出入青楼。对此,无患子解释,「如果他是一个会去跟道士抓妖、爱管闲事的主角,就不能太乖,一定要有好奇心,又耐不住寂寞。」 无患子为我解释当时青楼女子跟文人间的互动,「就像你想款待一些有头有脸的朋友,选择高级招待所,因为你要招待他们,又不想太正式,想找一些女孩在旁边喝喝酒聊聊天,但也不是low到直接抱到床上。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松一下』,又上得了台面。」因此,各有特色的青楼女子也是「次柳氏异闻系列」常见的人物。 喜扮古装 人生也像志怪小说无患子喜欢扮古装,点开手机,尽是不同历史背景的古装打扮,谈起什么朝代该怎么穿,无患子话匣子便停不下来。访问近尾声时,无患子点开手机,为我们展示一张张她的古装扮相。原来无患子常跟读者变成好朋友,有一个读者专门研究古代服饰,还曾考据马王堆的衣服,自己做来穿,两人便一起讨论古书里的服装现实中该是怎样。 无患子以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为例,「安乐公主在史书里的形象是很奢华的,她会穿所谓的『七破间裙』,有人说是把七块布缝起来做裙子,但我跟我朋友觉得只是七块布,哪里奢华?后来才知道以前的布只能织一定宽度,『七破间裙』其实是把很窄的布裁成七段,再把很细的布车成一个裙子,透过精不厌细让人看到她的身分地位。」 谈著谈著,翻到某张照片,无患子不小心笑了出来,原来是她到北京参观长陵时,穿著古装走过甬道,被后面的游客误以为是鬼物。随后,一旁的编辑请无患子盖合约,她拿出一个像玉玺的印章,说是读者刻来送她的。我说这很像干隆在各式字画上盖章表示「到此一游」,无患子爽朗一笑说,正是这个意思。 看著无患子手机里不断变换的大唐仕女照,还手拿帝王玉玺,我想起一开始问她为何如此热爱唐代?她只说:「或许我上辈子是唐代人吧。」到头来,无患子本身也像《太平广记》里的一则志怪故事。女子的精魄游荡千年,带著上一世的记忆,再赋人形后变成小说家,乐此不疲的向读者说著她所经历与她脑中妖异生汁、丰饶多情的历史。  看更多》 【深度书评】小部|灿烂如黄花的晚唐,白衣书生的传奇异闻  

+ More
【作家特写】用小说带我们抵达事物的核心——柯映安 X 舟动谈事件改编小说

【作家特写】用小说带我们抵达事物的核心——柯映安 X 舟动谈事件改编小说

 立即阅读:《无恨意杀人法》 鼎鼎大名的佛斯特对小说曾有一个古典而永恒的定义:「它依傍于两座峰峦起伏但并不高峻的山脉之间——一边是诗,一边是历史。」说明小说依附历史之真实,同时唱和诗的抒情与言志。 镜文学即将出版的舟动《无恨意杀人法》与柯映安《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正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小说。前者以台湾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为架构,后者则以田调对象——娱乐女记者——的经历为基底;若以佛斯特的譬喻来说明,《无恨意》或许更依傍历史的山峰,而《女记者》则近于诗的那一端。 尽管如此,两部作品都与现实世界拉扯,或对抗,或对话。因此,两位作者谈创作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运动伤害」,有交集也有同中存异之处。 在既有主题中连结自己好奇的部分 立即阅读:《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 一开始,我好奇两人如何选择所写的事件,或者说,该事件之于他们有何可写之处?在写作《无恨意》之前,舟动已出版《慧能的柴刀》、《跛鹤的羽翼》等推理小说。在《无恨意》里,他将社会事件与阴谋论牵连;读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些看似随机或说无差别的杀人案,背后其实有更大的恶意存在。 「镜文学找上我时,给我很多案件,其中之一正是我很想挑战的。」何以言挑战?舟动表示,「凶手为何如此」是他看待犯罪时最感兴趣的。郑捷事件之后,他开始关注无差别杀人(他习惯用「无差别」而非「随机」这个词),而凶手动机正是这类案件中失落的一环。再者,他自《跛鹤的羽翼》开始将社会议题(家暴)放入推理小说中,因此,想藉由《无恨意》处理看似无以名之的恶。恶是否真无以名之?小说最后,舟动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 柯映安《女记者》以一桩娱乐女记者死于毒趴的耸动事件开头,带出女记者是为钱还是为新闻而死的疑问。正当读者以为这是一部女记者奉献己身、追求新闻的热血之作,小说又一下掉入「荡妇羞辱」的泥淖中;女性在其中动弹不得,包括在她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职场上。 柯映安大学念的是历史,此前多写剧本,《女记者》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最初,她接受镜文学邀请,为的是根据受访者经历,写一本女记者职场故事,「但实际访问后,我发现我需要帮助受访者思考:『外界到底好奇我们什么?』因为她可能觉得娱乐记者是很平常的工作。掌握这个脉络后,我发现女记者不只要面对办公室,还要对付经纪人、艺人,双方互利共生,甚至相互讨厌还得合作。」 至于在这之间让女性无所遁逃的,则是凝视的眼光。 柯映安与舟动都用事件改编小说来回应他们对台湾现下此刻的观察。 「女性在社会观感下,常常因被凝视而做出被迫的反应,但有时这又是很幽微的。例如我在一个男性较多的宴会中,下意识的帮大家倒茶。倒完茶后,我问自己:『为何这样做?』却没有答案。这可能是很多女性会有的习惯,而男性也习惯了接受。女性随时都感觉凝视的眼光,又置于如此复杂的职场,让我觉得可与小说谈的性议题结合。」 性,在此成为权力的展演,也是女性遭受凝视的体现——每次有性爱自拍或影片外泄,在PTT或各大论坛就会有乡民求上车、喊加一。柯映安不讳言,同为女性,那些推文对她而言,已是一种伤害。然而,若与之认真,对方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开玩笑,「但这如同许多网路上看似玩笑的厌女言论,其实更严重,因为他没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很恐怖。」反过来说,乡民何以觉得可以在中性的网路空间里,肆无忌惮的开女性玩笑?是否预设了网路是男性的场所,女性在此仅是被凝视的客体。 田调资料有了,取舍才是关键 舟动透过《无恨意》探问人性,柯映安则由《女记者》之死检视这个社会。他俩经由小说丢出同一个问题:「台湾,何以至此?」不同的是,舟动著眼于阶级,柯映安则关注性别。小说之于这两人,看似是理所当然的面对社会的方式。然而,两人也经历了相当的田调,才让小说信而可征,尤其是舟动。 「我读了无数的判决书来分析案情,以及各式精神鉴定报告,将律师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与精神鉴定如何进行,都融入了小说。写作时,最重要的是时间轴,例如故事要放在一审二审还是最高法院,这些都得厘清流程,再抓出时间点。」舟动说,他写到每天睡觉都还要想事件始末,写完了才能走出来。 同时,他实际走过小说里每一个场景,并将之拍下;写作时,一个视窗开照片,一个开WORD,藉此「感觉那里有一具尸体,有人在逃亡。」这些便是为了「将小说在地化」的一部分。因为舟动认为,「推理小说本身是舶来品,如果只依循欧美那一套,跟外国作品有什么不同?」 不过材料蒐集到了,如何取舍又是一大学问,「例如判决书,你不可能完全放入小说,所以要思考把哪一段放入。还有我用场景描写呈现法医鉴定的凶案现场,也是转化资料的方法。」对舟动而言,很多材料其实「过硬」,却是必须的,他选择将之保留在小说——因为唯有厘清事实,我们才有客观看待案件的可能。 「其实很多资料搜寻就有,但大家不去看,那我就透过小说让大家看。我希望读者踏出同温层,看看不同的东西。」舟动如是作结。 柯映安比较常读历史科普与人类学书籍,接触较多的叙事文本,反倒是电影。访谈中,她也不经意的引用《一一》里的那句:「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来说明小说之于我们的意义。 相较于舟动得与大量文献资料搏斗,柯映安的田调看似简单,受访者的态度也很开放,不过她仍面临困难的取舍,「《女记者》虽是根据真实事件,但故事在写人物,所以我选择的是『我的人物有办法做到,或他们在这个状态下可能做出的行为』,再依据人物内在逻辑与目标来挑选素材。」 「当田调资讯太多,我就必须一再厘清:『主人翁走到这里,她的困境够了吗?足够推动她去做下一件事情吗?』之后再问受访者,便常常获得想不到的答案。」同时,柯映安必须确保田调资料不偏离小说主轴,在天女散花般的资讯中,撷取故事前进该有的样子。 给出观点,是改编的意义所在 小说处理如此现实的题材,如何与之保持距离,又不歪曲,成为改编事件小说的难题。舟动费心的想呈现小说的在地性,其实正是为小说最后给出的惊人谜底铺路;柯映安则紧抓人物内在逻辑为钢骨,藉真实事件为其添加血肉。我由是好奇,真实事件会不会让他们绑手绑脚? 舟动认为,「重点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观察来切入该事件。」他并以普悠玛出轨为例,「一开始我们可能责怪驾驶,后来才看到结构面的问题,这样的事件应该由代议士处理,而小说家也可由庞杂的事件中搓出一条线、一个主轴、一个观点,让人们看到其中的过去与未来。当然,作者不可能呈现全部的观点,他永远都是主观的,只能尽量达到多重观点。」 柯映安则以她自己过去改编的一个新闻事件为例,说明事件与小说间的关系。「有一则新闻是爸爸把老婆打跑了,之后独力扶养两个小孩。有一天,他中了两千万发票,于是忽然从很糟糕的爸爸,变得努力规画人生,重新振作。结果最后他得了癌症。」 就新闻读者而言,这则曲折又带有黑色幽默的事件已说完了,但柯映安的观察是:「这个爸爸在中产阶级眼中,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可是他如此糟糕,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永无翻身的机会。」因此,她想知道「这个爸爸有了希望,会做些什么?他和儿子之间有没有和解?」 「我在意的是小说有没有给出一个观点。」柯映安说。这也唱和舟动认为作者能理出一条线,藉此映照事件的说法。 离开同温层,但读者都在同温层 访问最后,我好奇他俩从写之前到之后,对议题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舟动说,「一开始只知道受害者,读了判决书才认识加害者。」因此,更不要说那些只看新闻了解案情的人——乡民的正义可能不是正义。柯映安则藉写《女记者》确认了她对女性处境的观察。至于多理解的,是记者生态。 舟动是英语教学者,写推理小说之余,也评推理小说。在他身上,可以看见创作者对作品的要求与自我砥砺。 「其实记者是很孤独的,他们很少收到回馈。新闻写得很好,但主管不会称赞你,阅听人更不会,因而陷入『我用什么东西证明自己』的纠结。小说里,主角跟配角辩证新闻在他们心中究竟是什么?这背后要说的,其实是如果记者把新闻当作自己的作品,会过得很痛苦。」 呈现社会舆论或说乡民反应,是处理新闻事件小说不可避免的环节,《无恨意》与《女记者》也不例外。在此,他们既是作者也是小说的一部分,因为在网路中,他们与读者——广大的乡民——无异。然而,柯映安坦言她已渐渐避开那些看了会受伤的留言,「或许这代表退缩到同温层了吧。」 访谈过程中,我们一再提到同温层,也希望众人离开各自的同温层。这显然并非易事。小说,作为提供异质观点的手段,当下的处境或许更为艰困。处理跟主流意见相左的小说,就像在逆风处写作,有著不小的运动伤害。 写作是孤独的,更孤独的是小说家想藉此呈现他心中本该是如此的世界;正因他们不认同这个版本的世界,所以创造了一个更良善的。因此,广袤之中注定了一开始只有小说家踽踽独行。我想起舟动说的,「写作初衷是好的,那就去做吧。」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理由不做。 因此,小说家会继续在事物的核心处,所有线索指向真相之地,等待读者的到来。

+ More
【作家特写】在少女花影下:专访《绽放年代》作者HCl(里右)

【作家特写】在少女花影下:专访《绽放年代》作者HCl(里右)

 《绽放年代》是镜文学影视小说大奖首奖之作。小说重现一九三○年代的台中,写出新旧交替之际,既享受西方摩登物质,也受传统礼教约束下的女给爱情故事──在这之上,还有挥之不去的殖民帝国阴影。如今帝国已矣,小说带我们迎向那个消逝的时代。 立即阅读:《绽放年代》 少女的鞋跟敲在洋行的洗石子砖上。 明亮的跫音,敲醒了因春雨暗了一个色阶的巴洛克建筑。 白底黑花的洋装扬起,少女从洗石子砖踏回柏油路上,我们的目光也从八十年前的日本时代回过神来。这里是大稻埕,也是《绽放年代》里女主角漫步的绿川町;眼前少女是作者——里右,也是小说里的女主角迷迭香。 这天,我们与里右约在大稻埕,同行的还有她的双胞胎姐姐。姐妹俩自小一起写作,姐姐曾在鲜网注册帐号HCl,之后妹妹拿来用,所以好一阵子两人都共用一个笔名。《绽放年代》写作过程中,姐姐是里右第一个读者。小说完成后,HCl才正式一分为二,姐姐叫里左,妹妹取名里右;姐妹俩像是同一个人,不过左右之别。 采访前,她俩在路上外拍,说起话来你丢我接,彷彿永远能接住彼此的笑点。摄影大哥有些不知所措,连跑了好几个地点才大功告成。看著她,不难想像眼前女孩写出了一部明亮通透的恋爱故事——尽管里头主角面临阶级、性别,以及时代惘惘的威胁。 重现一九三○摩登时代 《绽放年代》以一九三○年代的台中为背景,讲述一名女给──三○年代在西式咖啡厅接待客人的女服务生──与地方仕绅彼此试探,一步步表露心意的过程。镜文学长篇影视小说大奖评审骆以军给予这部小说极高评价,赞其低回流转,彷彿具有「很细微的控制阀,使得故事流动像潺潺细流」。 访问一开始,我提到骆以军的高评价,里右笑笑的说,「是他人太善良。」《绽放年代》看似讴歌自由恋爱,叙事潺缓如细河,但里右书写那个时代除了有私心,还有知识的使然。 「大正民主后,日本迎来较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那时西方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定要富国强兵这样具侵略性,而开始享受西方的文学、艺术、音乐;台湾是日本殖民地,也受这股潮流冲击,开始思考:『既然人生而平等,为何自己被殖民?』」一个时髦、乐观,各种思潮隐隐浮动的时代就此展开。 HCl是姐妹俩共用的笔名,两人从读书时期一起写作,是彼此的第一个读者。随《绽放年代》完成,姐姐改名里左(图左),妹妹改叫里右。 里右念的是历史系,《绽放年代》自大学动笔。为了完成小说,她重构自小熟悉的台中火车站至柳川绿川一带,还看旧地图确认地景;为了写丰原,她看张丽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记》,想了解日本时代的常民文化,读蒋竹山、廖怡铮的历史著作。 最重要的,是她必须找出当时女给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包括她们穿什么、剪什么发型、吃什么、怎么移动等。里右藉老照片重构当时人的样貌,「那时候流行短烫发,还要戴帽子,洋装是一件式的,结婚也跟现代不同,不见得穿白色礼服,但一定要带头纱。」信手捻来便是一个摩登女子的形象。 因此,一个角色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在《绽放年代》里成为读者及作者按图索骥的彩蛋。 开始质疑框架的一代 书写三○年代不只是堆砌物质文明,里右也用小说回望历史。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为了反抗,或者说藉由比较,廓清当局者迷的现下此刻,「有的年代看似迷茫,却充满翻转的机会。」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美丽与哀愁,我父母那一辈的战后婴儿潮可能觉得肯打拼就会成功,他们可能工作二十年就能买房买车,并走入婚姻。到我们这一代,已不相信靠双手可以打造比父母更好的生活,开始质疑很多现有的社会框架,并试图解构。」 解构什么?例如婚姻,「如果婚姻是爱情的结果,为何我不能持续爱情就好了?」里右说。 但爱情并非纯然的晶矿,透明间总有杂质,在《绽放年代》里,是男女主角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各式罗曼史从珍.奥斯汀到时下偶像剧,都常见恋爱中人面临阶级不对等的难题,有时是小小的绊脚石,有时则是作者想藉此呈现的社会剖面。里右钦慕的珍.奥斯汀正是后者。 「小时候读《傲慢与偏见》,只觉得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但年纪稍长后重读,发现它其实是道德训道书,告诉你女人该怎么活:如果像班奈特太太那样无知,总有一天会被先生厌恶;如果像珍一样软弱,就会被欺瞒;如果像丽迪亚那般冲动,就会陷自己于不堪;如果像夏绿蒂那样理性,婚姻就会很无趣。」 「《傲慢与偏见》是我的人生之书。我觉得《傲慢与偏见》很厉害,想说的东西其实很老派,就是女人要循规蹈矩,又不能太无趣,要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能超出社会给你的框架。这就是小说的功力,把无聊的道理表现得让人想看。」《绽放年代》也确实安排了一个角色作为女主角的殷鉴,其原型便是来自《傲慢与偏见》的丽迪亚。 那么,里右同样写爱情故事,也爱看珍.奥斯汀,会不会也成为一个社会告诉你该怎么活的女性?里右的答案很坦率,「我就是一个活在框架里的人,但是阅读让我知道原来框架是这样。」 爱情在坦露中滋长 里右最心仪的小说是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谈起《傲慢与偏见》,里右立刻如数家珍的评点里头的女性角色。 那《绽放年代》的女主角迷迭香呢?她是否知道自己活在框架中?平心而论,迷迭香不是讨喜的女主角。读者一开始很难知道她要什么,直到最后里右才揭晓迷迭香面对事情裹足不前的原因。此刻,里右的身影又和迷迭香重叠了。 不过,里右也藉由迷迭香的身世谜底,探讨爱情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宰制,这包括她与咖啡店主人山下先生的关系。山下先生之于迷迭香,前者是有社经地位的「父亲」,后者则是被权力领有的女性客体──也像日本之于台湾。然而,山下先生其实也是框架里的人,只是那个框架是对他有利的父权。于是,迷迭香在小说里显得动弹不得,直到遇到男主角李贺东。 李贺东与迷迭香之间更涉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但里右在小说中让他们缓缓靠拢,「爱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很危险,因为很容易被一脚踢。还不认识一个人时,我们用客观条件去评价人,就像女主角一开始打量李贺东。但人跟人认识后,透过相互坦露伤痛,就能模糊上下关系。」  小说里,女主角的女给身分与李贺东的身世背景,从门不当户不对到两人相忘于江湖。流转之间,是1935年的台中地震,是日本政府为庆祝殖民四十年的台湾博览会,是一张前往满州国的船票。 帝国消逝之后 小说提到的台湾博览会,是日本殖民台湾的重大事件,其实就是殖民政府的成果发表会,一方面展现台湾有多文明,一方面宣扬日本治台有功。殖民阴影终成为这部小说挥之不去的背景,两人最终选择前往满州国,也是当时日本政府不断宣传满州国新天地的结果。尽管我们看不到女主角的政治自觉,他们的命运仍隐隐与帝国牵连。 里右写日本殖民的摩登时代,对此,或许不同史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她想呈现的是历史事实跟历史解释的区别。前者能客观呈现,后者则很难统一。包括写到满洲国,她也表示多少想为满州国平反,「就像袁世凯在历史课本一登场就是坏人,但他年轻时稳定朝鲜,在壬午军乱中调解各方势力,政治手腕高超,课本却很少提这些事。」因此,日本殖民台湾有其客观可呈现的部分,发为小说,便是《绽放年代》。 纵然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绽放年代」不过十年,随后便是大平洋战争爆发,以及白色恐怖时期。迷迭香与李贺东的爱情,或许终究难敌时代。但里右说,「爱情不就是只看当下吗?」 我想起1937年的一篇日本时代台湾文学名作──翁闹〈天亮前的恋爱故事〉,以颓废的口吻道出对爱情的渴慕: 「只有恋爱才是能够完成自己的肉体与精神的唯一轨迹。我不敢说是奇蹟。它正是轨迹。为的是只有它,也就是只有恋爱,才能够在这个宇宙间画出我所寻求的某一个点,画出能在一切条件上使我满足的唯一的一条线。如果从这个意义出发,说它是奇蹟也未尝不可。」 奇蹟是可能的。就像《绽放年代》书写殖民时代的爱情,以小驭大,让我们看到历史曾有的样貌与活过那时代的人。帝国已在少女花影下荼蘼,但她的恋爱故事才正要天亮。 《绽放年代》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2XjGXr0诚品:https://bit.ly/2RS6Msg金石堂:https://bit.ly/2Nt5rtm读册:https://bit.ly/2RUvSqj

+ More
【作家特写】在现实的废墟中制造天堂 议题派小说家甘弟

【作家特写】在现实的废墟中制造天堂 议题派小说家甘弟

立即阅读:《千纸鹤:秘密》 甘弟本名邱宗翰,写有《百工之人》、《千纸鹤》等社会议题强烈的长篇小说。身为小说家,他积极介入现实,用文字直逼各种议题,包括核安、废死、长照等。然而,如此入世的写作姿态,其实来自他出世般的苦行生活。 过分认真的甘弟,使他的写作与生活都成了修行。 他曾闭关四年,断绝与外界所有联系,每天只写小说,用脑过度,患上头痛毛病;他奉行永续和谐理念,吃全素,还有全套环保器具,环保吸管、环保筷,以及三组环保袋交替使用。待人接物他也一贯决绝。朋友酒驾,他送对方一组佛教乐器——磬,希望友人振聋发聩。岂料对方再犯,他便与之决裂。 甘弟在补习班教国文,他说自己是「说书人冒充国文老师」,透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对知识与世界充满好奇。 对此,甘弟只说:「我宁愿孤独也不能违背自己的理念。」结果是他的朋友少到结婚时只发了四张男方亲友喜帖。孤独的时候,他用写作顶住大而残破的世界。其实,他身殉文学的态度,从笔名就看得出来。 小说是自我追寻之路 访问一开始,我便好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笔名从何而来。聊著聊著,我们岔题了,甘弟复主动提起这个问题。他说来源有三,首先是他的精神导师──甘地。他用这个名字写作,希望每次见报都像在宣扬甘地的精神。此外,「甘」也来自《阿甘正传》男主角──阿甘母亲要阿甘遇到问题时就往前跑,他便跑了一生的长度,「很多人觉得阿甘很笨,但我觉得这是坚持,不是笨。」就连笔名也是他自我砥砺的工具。至于最后的弟字,则是因为他是家里的老么。 甘弟现于台中教补习班。之所以选择补教业,也是因著写作,「这是花最少时间可以获得最多金钱来支持我写作的行业。」甘弟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说书人冒充国文老师」。然而,说书人想说的是自己的故事,「在课堂上我说故事,但不是我想说的故事。既然我教书已为了迎合市场,写作时我只想写自己想写的。」 正因如此,甘弟笔下的故事尽管千回百转,仍往往是自我追寻与辩证的过程。长篇《百工之人》讲童年悲惨的捡骨师意外寻得生父遗骨,既寻回自己的前半生,也为作恶多端的父亲赎罪;《千纸鹤》藉一桩老人院命案带出母女和解的故事。命案不是重点,案件周围的情理才是小说家著力之处;爱与孤寂与失落,放在罪与罚的天秤上,该如何衡量?《千纸鹤》里看似难解的习题,却成为甘弟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此外,还有短篇〈地下的教堂〉、〈凯达格兰的独舞〉、〈有福〉等,分别聚焦劳工、兰屿核废料、核安议题。 写出蒙尘角落的故事 甘弟的小说总可见若干社会议题,他说自己最崇拜托尔斯泰,写作是「用文学记录社会运动,把很严肃的议题说得很精采。」他住在图书馆附近,不是在埋头写作,就是在图书馆翻文献找资料,或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 我提到他的若干小说让我想起黄春明,同样聚焦底层,也往往让他笔下的小人物在黑暗中一步步通向有光的所在,「上层的成功故事天天都在流传,底层发生什么事却没人看见。如果我不去写,可能就没有人在乎了。我甚至想写动物的故事,为动保说话。」 「我宁愿孤独也不能违背自己的理念。」甘弟把自己的生活与写作都变成了修行。 是否透过小说向读者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甘弟说,「我想呈现真相,写完后我自己会有答案,至于读者,就让他们自己领会。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主要的声音,每个角色都有发言权。」好比《千纸鹤》里的法庭攻防涉及死刑议题,甘弟承认自己支持废死,「我不怕让人看见自己的观点。做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必须有勇气提出你认为对的答案。」 于是,我们谈到文学如何与现实重叠,小说太贴近现实,是否便成新闻照抄,以及小说会不会与非虚构文学没有了区别?「当现实与戏剧性冲突时,我会选择后者。对我来说,报章杂志仍有破口,得透过小说去探索。」我想起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申明的:「小说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它超越了可见的事实。」相较于真实,甘弟同样追求说故事的力量,「故事只要存在,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读,藉此回到那个时空。」甘弟说,他的小说与非虚构文学分进合击。 甘弟用小说发声,但小说的力量在当代恐怕已式微。我们聊到台湾近期以文学改变社会的例子,两人脑中顿时一片空白。不过,甘弟举了一个反例。几年前加拉巴哥象龟亚种之一,平塔岛象龟仅存的「孤独乔治」死亡,该物种遂宣告灭绝。许多人以此为创作主题,看起来是悼念一个物种的消亡,然而更多是因为「孤独乔治」带来的孤寂感太过强烈,让人浮想联翩。甘弟说,文学处理议题不免走向抒情,最后往往也只能抒情式结束,他自己则尽量避免让小说流于滥情的同情。 或因如此,写作路上的甘弟是孤寂的,他说自己写小说没有市场考量,冷门也没关系,「我是我自己最忠实的读者,因为我写的都是我自己想知道的事。」  创作是欢愉也是赎罪 甘弟的创作之路有自我质疑,也有至高无上的成就感。他说写小说可以给他极大的快乐,「我只是在抄脑中跑出的文字,彷彿我身在其中,听到小说人物的对话。写作让我上瘾,非常痛快。」他形容写小说写入神是「上帝亲吻的时刻。」他的小说瘾头多重呢?甘弟当兵时在野地出任务,因为想写小说,跑到连长的指挥所,戴著钢盔,用NOKIA手机3310当光线就开始写,同袍看到还吓了一跳。 甘弟关注时事,除了写作,也上街头;对他而言,两者有同样振聋发聩的效果。 不过,创作不是全然幸福的一件事。甘弟把生活过得像是修行,写作对他而言,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写作对我是赎罪,既然苟延无耻的活著,就要靠写作救赎。」 创作之于他的矛盾,或许从他笔下的女性可窥见一二,「我小说中的母亲常常是妓女或瘫痪者,因为我的家庭非常复杂,我妈在酒店上班,我爸是警察,我有两个姊姊,一个同母异父,一个同父异母,后来才发现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我妈还有很多『叔叔』,我爸也有很多『阿姨』。我妈上班时间很晚,小时候看到她,她几乎都在床上睡觉。」母亲对甘弟来说,是难解的存在。他说母亲有躁郁症,全家不知该如何面对,便逐渐瓦解;献给妈妈的小说写完,想给她看,「但想起她带来的痛苦,我犹豫了。」 小说家瑞蒙卡佛谈人生,说:「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不是什么冒险,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甘弟投身洪流,透过书写,让自己也变成洪流的一部分。谈及他计画中的大长篇小说《人造天堂》,是以巡礼各国各地的方式检视人类的存在,也是他永续、和谐理念的延伸。 「我们制造了一个废墟,要怎样让它变天堂?」这是小说家甘弟的天问了。 

+ More
【作家特写】验算爱的千万种可能——ami亚海《拼装家庭》

【作家特写】验算爱的千万种可能——ami亚海《拼装家庭》

立即阅读:《拼装家庭》 与ami亚海约在温州街上,一间隐密巷弄之间、位在阁楼里的咖啡厅。一入座,我目光还在menu上,可眼前这位BL畅销作家,眼神已经默默瞄向吧台那两位身著白色衬衫、互动密切的型男咖啡师——当场写起BL小说了。 「两个男生开一间咖啡厅,很萌哎;入口又这么难找,也很萌哎。」这两人如何相遇的?怎么选在这儿开店?当初肯定为了地段争执不少次吧……。腐女写作,像是侦探办案,只是寻的不是证据,而是空气里自然弥漫的腐味。 「写个3、5千字不是问题。」ami亚海啜一口咖啡。所谓资深腐女,真不是浪得虚名的。倒是两位咖啡师,继续低著头手冲咖啡,丝毫没察觉自己已是腐女笔下的男主角。 擅长「腐化」台湾风景寻常男子 江湖传言,腐女、腐男都拥有一双「邪王腐眼」,所见之处,无处不腐。翻开ami亚海作品集,就是最好的证明。  腐女「被萌到」的症状,套句术语就是所谓「心中开满了小花」。但ami亚海内心却更像是「四处放满了炸药,不小心看到什么,就会轰!」早期《365行》短篇系列,她以职场为切点,写下各行各业的隐形「基情」,从记者/摄影师、电信客服/奥客,到灵骨塔业者/大体化妆师;长篇《我只在乎你》则从一场地方选战出发,写的是出身政治世家的立委参选人,与腹黑律师兼幕僚,如何在政坛之路上激起爱恋。 比起BL小说封面常见的花美男,ami亚海更多描写台湾人日常可及的故事。从把手机塞在安全帽与耳朵间的台客,到台风天跑新闻而被「夭寿甜」水果招牌K中的电视台记者,都被写进她的超现实世界。 「写出来的就像邻居家发生的事。」这是许多读者给她的评价。  被电梯先生萌到的写作开始 难道没有什么是腐的绝缘体吗?ami亚海摇头,而且不止人类能腐——她指著头顶上的天花板,以及脚下踩的地板……世上真没有一件她腐不起来的事物。 ami亚海的腐女之路是这样炼成的:起初是爱看漫画、言情小说的少女,后来在搜寻动漫资讯时,不小心读到网友写的同人文、二创作品,而且还不小心刚好是BL,然后就——「什么!这样也可以!而且,好好看哦……」从此腐性大开,一发不可收拾。 腐女「被萌到」的症状,套句术语就是所谓「心中开满了小花」。但ami亚海内心却更像是「四处放满了炸药,不小心看到什么,就会轰!」彻头彻尾是个重症患者。 她最近看的书、灵感来源,以及阅读笔记。创作时一定要喝红茶,是她的写作习癖。 当按钮被启动后,「腐的底线就会一直后退,或是……变得很弯曲。」ami亚海说,在国高中时期,「腐领土」仅限于动漫角色;但大学某次到了台中中友百货,一位电梯先生,把她的妄想力从2D空间拓展到现实世界。当电梯先生开口,「电梯上楼,您好,欢迎光临本百货公司,请问您要到几楼呢?」,便瞬间萌到了她。 ami亚海说,当时百货业兴起雇用男性从业员的风气,毕竟消费者也多是女性,腐女当然也在TA之列。当年的电梯先生面貌已然模糊,但当初引爆她内心火药的萌系嗓音,至今仍言犹在耳。 这位没名字的「电梯先生」,后来化身她的《365行》系列开篇之首。故事里,他与一位有幽闭恐惧症的百货经理,在一次事故里受困电梯,却因危机而萌生爱意。 这系列后续还出现另一对,是一楼的香水柜哥,与一位因嗅觉过于灵敏、必须戴上口罩才能冷静约会的西装柜哥…… 再唐突的故事也要有说服力 ami亚海笔下多的是偏执狂、有怪癖的怪咖角色,但在她的创作世界里,人物往往能找到天造地设的另一半。只是一本BL小说的构成,不是单靠腐女的巨型脑洞来脑补。 「好的故事不能没有说服力,不论它是不是BL。」ami亚海说,写作书总是建议写作者利用搭车时机留意周遭乘客,替他们写故事,并记下特殊细节。比如说,当一个人拖著很多行李:为什么?他从哪里来?又会往哪去?反覆的观察、思考、再追问,是少不了的写作历程。 「只是刚好,我的创作是从萌点出发而已。」ami亚海说,BL小说的轴心即为两个男人的罗曼史。故事情节看似浮夸,若添上深思熟虑的细节、富有血肉的人物背景与对白,豪洨也能变萌点。 工作之余,写作也是责任所在 不过,ami亚海不是专职作家。起初是兴趣使然,读研究所时,她的正职是写论文,晚上熬夜写2、3千字的BL是抒发;现在,她是程式设计师,下班后,设蕃茄钟固定2、3小时的写作,是习惯也是责任。 ami亚海这些年来的作品,包括商业出版与个人出版。ami亚海的自述写著:「试图在逻辑与歇斯底里的世界里见缝插针。」她解释,这个世界像程式码,看似有严谨规则来运行,但到处会出现偏离逻辑的「小bug」,如禁忌的BL之恋,她就在此「见缝插针」。 白天,ami亚海的工作是将程式码里的error挑出来debug;到了晚上,现实世界里容不下、不存在的恋情,她在虚构创作里,以腐女的逻辑与妄想来圆满。 「这一切,都是出于对角色的爱吧。」ami亚海说。 新作写不一样又怎样的家庭 从2003年起,ami亚海在PTT「BB-Love」开始BL创作,今年她推出首部「非BL」长篇小说:《拼装家庭》。 但虽然标榜「非BL」,ami亚海说,创作缘起其实也出自一篇微博上的腐文——两个男人,被同一个前妻抛弃、离婚,只因生下的孩子是女生;结果这两人带著各自的女儿,住到同一个屋簷下,彼此照应,还一起参加前妻第三任丈夫的婚礼…… 「第一次看,觉得这好萌,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这怎么可能嘛!」ami亚海说,同病相怜可以理解,但就因为被同一个太太抛弃,所以就住在一起、抚养小孩,「其中必有蹊跷。」 「故事就这样来了,但我发现自己更想讲的,是关于一个家庭组成,不只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这也呼应了ami亚海此刻的人生阶段:「30几、也结婚了,很多对爱情、婚姻的疑问,关于两个人走在一起之后的未来?我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我在写作中也不能回避了。」 这样算是转型?ami亚海说,新的实验是尝试突破,也是离开舒适圈。现在的她只希望,读者别预设腐文、肉文的出现,以免期待落空——腐女也是会换胃口的。这次动笔,她要回应腐女魂之外,生命中的其他面向。

+ More
【作家特写】专访《羊来了》作者黄愿:凝视深渊,也要避免让自己变成深渊

【作家特写】专访《羊来了》作者黄愿:凝视深渊,也要避免让自己变成深渊

立即阅读:《羊来了》四十四岁的黄愿,人生可以用许多事件划分,例如遇上皇冠创办人平鑫涛先 生,患眼疾,以及转换小说路线写出《羊来了》等「之前与之后」。采访开始前,黄愿嗅到了店员端来的咖啡,便分析起风味。原来他的人生有另一个咖啡版本的「之前与之后」。 眼疾确诊后,他自我放逐到非洲,不经意喝到当地咖啡——磨完直接煮,甚至还有咖啡渣,但那原始的苦涩滋味使他日后喝咖啡都索然无味。他笑说这样也好,反正目前接零工维生,借住朋友家,也喝不起咖啡了。看似豁达,其实是行过暗黑之心才有的转变。 患罕见眼疾 自我放逐到非洲  2011年,黄愿罹患遗传性疾病「福斯氏角膜内皮失养症」。他仍清楚记得那天一觉醒来双眼都是分泌物,以为自己得了怪病。从诊所转诊大医院,医师铁口直断,要他不抱幻想与希望,就是排队等换眼角膜,还给了他大限:十年。十年后,他将陷入黑暗。 「医师说我眼睛里一格格的细胞壁在慢慢消亡,直到仪器判读不出为止。」确诊至今过了七年,黄愿的左眼已判读不到细胞壁,「现在我写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受不了,角膜里像有东西在滚动,在摩擦。医师吩咐我不要再用电脑,每次写东西都是在耗损眼睛。」彷彿以物易物,键下一个字,眼睛里的细胞壁就会消失一个。黄愿接受生病,但还在抵抗不能写作这件事。 在皇冠连续出了几本书,黄愿走上平先生给的爱情小说之道,而后反叛他,写探讨校园霸凌的《羊来了》转型。谈起平先生,黄愿彷彿变回了小孩,「我想证明平先生没有看走眼,我是能写的。」回忆当初,他知道自己得病后非常抗拒,还想会有奇蹟发生,「那时躺在床上饿到受不了才起来,要等身体的痛苦大于心理,才能忘记自己会失明,但吃饱了,又开始想自己会瞎掉。」 「后来我意识到我最黄金的岁月会在失明与等待眼角膜之间度过,就更加逃避;友人越是宽容我,我越是想逃,便决定逃到某个国家,就这样带著比背包客还少的行李跑到非洲。」非洲之旅,是自我放逐,也是自弃,「内心其实想的是不回来,甚至回不来都好,所以我跑到中非内战国家,想说一发子弹过来,我帮某个人挡下,就这样救人一命顺便挂掉也不错。」 为什么是非洲?其实还有一个梦幻的原因:想看张国荣演的《金枝玉叶》里提到的非洲大草原。「我很幸运,第一次去就看到三色连天,一边是雷雨,一边是晴天,还有夕阳。同时看到世界有三种景象,内心觉得哇,从此不一样了。」 遇文学贵人 开启专职写作  非洲之旅前,罹患眼疾前,黄愿曾有段快意人生,「我做过艺术行销,待过政治人物基金会,以前碰的是酒色财气,可以说非常世俗,离所谓的文学很远。」说起来他之所以写作,也与生病有关。 「以前年少得志,有贵人帮忙,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有一天得急性肺炎,医师跟我说:『你才几岁,不要这样过日子。』我开始想:我真的要这样的人生吗?那时候无聊开始看网路小说,我还记得是王兰芬的《寂寞杀死一头恐龙》,还到台大椰林追连载。发现原来小说想写就可以写,便开始写了。当时最多回响的是在武陵高中的BBS,高中生无聊就帮我推,渐渐有人知道我。后来到第一家出版社红色,再到皇冠,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平先生。」 随后,黄愿在皇冠连续出版《幸福来了》、《关于我们》、《剪刀石头布》、《九局下,追爱开始》等,《剪刀石头布》更在2006年改编成偶像剧。谈到平先生,他的语调急切了起来,「当时平先生建议我写爱情小说,甚至帮我规画,给我概念跟章法,让我去写。后来我写爱情小说写腻了,有一天把连载完的《羊来了》交给平先生。他看过后,很客气的跟我说是他以前耽误了我,这才是我真正该写的。」 平先生之于黄愿,是文学贵人也带有某种「影响的焦虑」;他走上平先生给的爱情小说之道,而后反叛他,写探讨校园霸凌的《羊来了》转型。黄愿既承接也超克平先生给予的,包括平先生对这本书的祝福,二话不说就决定出版。因此,谈起平先生,黄愿彷彿变回了小孩,「我想证明平先生没有看走眼,我是能写的。」 出身底层 见证霸凌背后的故事  从早年的都会爱情故事到血性十足、异常黑暗的《羊来了》,很难让人想像是同一个作者。这样的改变,与其说是刻意转换路线,不如说是回归。黄愿是宜兰人,生长于霸凌议题还未浮上台面的时代:关于校园霸凌,他国中时「该旁观的都旁观过了,该欺负的都欺负过了,该欺负回来的也欺负回来了,大概看得差不多了。」很多前辈说《羊来了》太暴力太黑暗,要黄愿不要写这种东西。甚至有编辑开玩笑说要帮黄愿背黑锅,要是真出事了,就推说是编辑写的。黄愿也坦承,其实小说有真实学校名,不过争议太大就拿掉了,「但是你看那些名校不是天天有学生上社会新闻吗?」黄愿给了句回马枪。 「美剧常说:『Suck it up.』我就是活在这样的环境,霸凌对我们而言就是乖乖吞下去或反击。我发现那些校园恶霸其实家里不是帮派,也没特别高大,只是他们下课后就去撞球间、游乐场,跟混混打交道,喊几声大哥就能狐假虎威。后来我也照做,做得比那些人更好。过了几个星期,换我推那些恶霸的头。」 服膺食物链的运作,成为比野兽还野兽的怪物,难道真是解决之道?在《羊来了》里,温驯的被害者起身反抗,最终沾满血腥;凝视深渊,直到自己也成了深渊。对此,黄愿其实也思考过,「当我成功摆脱困境,再看别人被欺负,就觉得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要进入那个环境,变成那样的人,就能够反击。但我没想过有些人是『不愿』成为那样的人。」 《羊来了》里的角色,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无一善终。我问有必要安排得这么绝吗?黄愿说,这是投身深渊的代价。当你选择成为野兽,血性便烙印在你的身上。此时,正义与复仇已难分难舍。 写出旁观之恶 正视霸凌幽微处 《羊来了》还有一个写作契机:2010年桃园八德国中爆发严重霸凌事件。八德国中事件是台湾校园霸凌处理的分水岭,更演变成政治危机——时任教育部长吴清基说霸凌是「小事」,点燃群众怒火。 黄愿当时看到吴清基的「小事说」,很生气,心想:「喔,是小事?那我就写给你看。」正因如此,《羊来了》充满不得志大人与无人在意的小孩的声音与愤怒,「就算写出来是狗吠火车,我也要吠一下。」 2012年小说出版后,很多文坛前辈跟黄愿说这本书太暴力太黑暗,要他不要写这种东西,说对名声不好。甚至有出版社编辑开玩笑说要帮黄愿背黑锅,到时候真出事了,就推说是编辑写的。黄愿也坦承,其实小说有真实学校名,不过争议太大,统统拿掉了,「但是你看那些名校不是天天有学生上社会新闻吗?」黄愿给了句回马枪。 除了霸凌加害者与受害者,《羊来了》还处理了看似隐身、无关的旁观者。台北医学大学伤害防治研究所统计,有高达七成八的高中生曾旁观霸凌。旁观他人之痛苦,有没有责任?黄愿说,霸凌发生时旁人往往认为「只要别人被霸凌,自己就没事了,就像羔羊被献祭。此外,旁观者受霸凌震慑,被迫接收社会结构的黑暗面,随之而来的罪恶感也成为日后人生的负担。」 2012年台北大学犯罪研究所论文《被遗忘的主角:霸凌事件的旁观者》也指出,旁观者与霸凌者关系佳或与受害者不佳,将使他们乐见霸凌发生。同时,旁观人数愈多,沈默的人也愈多。归根究底,我们可以沈默无声,不过是因为羔羊在惨叫。 写小说多年,黄愿坦言:「我想被大家看见。」也自嘲他出道时遇到网路小说没落;写《羊来了》转型,又遇到书市冰河期,「我希望我可以更好,而不是运气不好。」黄愿最后说。 《羊来了》最后,黄愿设计了一个终极手段,要让所有人意识到霸凌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希望小说出来后,让人吓一跳,」至于手段为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受到惊吓。 距离十年大限只剩下三年,黄愿已习惯弱视。他在咖啡馆起身上厕所,陪行友人急忙扶他,他挥了挥手,坚持自己起身,说自己「定位」一下就好。原来每到新场所,他会先观察桌椅摆设等地形,当坐下再起身,摸一下来「定位」就能不倚靠旁人。这项定位技术还能陪他多久?没人知道。黄愿访谈间说他的人生「是黑暗物质吸收体,很难看到光明面。」至少在黑暗来临之前,他有黑色的眼睛。

+ More
【作家特写】林静仪谈《诊间里的女人2》──挣回自己身体的药方

【作家特写】林静仪谈《诊间里的女人2》──挣回自己身体的药方

立即阅读:《诊间里的女人2》2018年9月,林静仪还是立委,刚跨行作家,出版了《诊间里的女人》。当时正值1124爱家公投前夕,风雨欲来,社会躁动不安。林静仪提及「以前我说服病人,说服之后我们就能往下一个疗程走,现在我要说服的远远不止一个人。」我问她那么一般人该如何说服跟我们立场不同的人?林静仪的回答是勇敢也是憨胆,说我们首先不该害怕跟自己立场不同的长辈;面对歧视或谣言,当直面对决。 采访尾声,林静仪还提到她想推行《优生保健法》之人工流产手术须经配偶同意修法,改为不须经配偶同意。惟当时爱家公投已烟硝四起,她嘱咐我先不要写此事。2020年12月修法浮上台面,林静仪将出版《诊间里的女人2》,医病更医心,更多帮助女性找回身体的自主权的故事。 趁此机会,我补问林静仪修法相关问题。她提醒我们:「目前修法方向让女性能稍微自主一点,然而修法后就算法条没有写必须经配偶同意,医师在配偶不同意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会不会不同意帮这名妇女进行人工流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到的。」 诊间之外,法律背后,我们还得面对一个与你充满歧见的社会。《诊间里的女人2》里,林静仪再一次用文字向女性诉说:这是你的身体,你的人生,你的决定。 病症下的难言之隐 林静仪转战政治圈之前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担任妇产科医师十多年。她的白袍资历完善,专攻遗传咨询与青少年专科,因为看诊细心,晚间门诊往往到凌晨十二点。 她笑称那个时期是在胯下生活,但身为妇科医师要面对的不只是胯下,「妇产科除了急症外,通常不会非常困难,重点是女性面对疾病时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的拉扯。」医病,更得医心。 「总医师生涯快结束时,我开始看门诊,有一个阴道炎的妇人求诊。阴道炎是很简单的疾病,往往是压力大睡眠不足导致抵抗力下降。我照着教科书上的步骤,问她最近是否太累睡眠不足,结果她就哭了。她说儿子出车祸,最近彻夜难眠。」 林静仪说,这使她震撼,眼前来求诊的女性不仅是一名病人,也是一位伤心的母亲,「我照着步骤诊断,她却丢给我这么大的她人生的挑战。」 2018年,她将妇科经历写成《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追述学医过往,也记录碰过的棘手病例,像是寻求阴道整形的已婚妇女、人工受孕却想终止妊娠的妈妈,以及非预期怀孕又拿不定主意的青少女。这些病人看似离奇,但真正离奇的是让这个女性觉得自己有病的社会。 林静仪说,这些诊间里的女人的故事最初是她下诊后写在脸书上的日志。「当时我有一个病人得乳癌,她婆婆竟然叫她出家。我当天心情很差,跟同事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离谱的事。医院工作是我全部的生活,下了班,其他女性的故事就挂在我心上。我很想记住她们的某段人生经历。」 因此,这本书也是她医师生涯的总检讨──里头许多病人都是她下诊后却放心不下的,也有案例是她多年后常常回想是否有更好的处置方式。另一方面,她希望透过这些故事让女性明了身体自主。 身体自主这个概念在现今是老生常谈,但林静仪说,「许多事业学业再成功再强势的女性,面对生育结婚就会缩回很弱的角色,不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就是附和身边男人。」 林静仪举的例子是她在诊间很常见的景象:非预期怀孕的女性跟「肇事者」一起来找她,她都会问女方:「你的怀孕计划是什么?」更浅白的话则是:「你有打算生小孩吗?」女方往往回头看身后的男人,男人摇头,女方也跟着摇头。 书里有另一个例子可对照──一名穆勒氏管发育异常,导致无子宫无阴道的女病人。她来看林静仪的诊,只是想确认自己「真的」没有阴道。最后,她拒绝做人工阴道。林静仪这样描述那名女子的身影:「她带着解开谜团的表情,起身跟我点了个头,微笑了一下。」这名试着掌握自己身体的女子呼应林静仪说的:「当女性能长出对自己的信心,很多以为的疾病也就没那么严重了。」 身为医学系的异类 从医病到医心,有趣的是林静仪当年真的想投身精神科。不过出于急性子使然,她倾向「药要病除」,马上就能看到治疗结果的妇产科──岂知妇产科更多时候使不上力的是病患走出诊间后的人生。 妇产科高压力高风险,我好奇究竟有何迷人之处。霎时,林静仪的脸亮起了光,整个人的语态也变成柔软的质地,「因为都是女人,跟女人讨论她们的困境或分享她们开心的事,很吸引我。再者,我真的可以治好她们。我陪伴这些女性度过生命的重要时刻,目睹她们家庭成立的过程。看着宝宝出生,爸爸在旁边哭得乱七八糟,好可爱喔。」 不过,林静仪不是一直顺水顺风,最初她得面对不信任的医病关系。实习时,男病人往往因为她的性别质疑她。正式成为医师后,遇到癌症这种大手术,也有人质疑:「你是女生欸,会开刀吗?」成为主治医师前几年,也遇到产妇家属婆婆妈妈看到她就说:「医师这么年轻喔?」林静仪说,这话不是在称赞她,没说出口的是:「你可以吗?」 ▲执刀中的林静仪。妇产科其实是需要动刀的科别里较少长刀(开刀时间极长的手术)的科,即使是大型的癌症根除手术,顺利的话,都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图/林静仪提供) 女医师的挑战远较男医师艰巨,因为女病人身上背负的家庭责任也落在女医师身上。林静仪说,许多女性不选择辛苦的妇产科,常见的理由是觉得无法兼顾家庭。这对以女性主义者自许的林静仪来说,显然不是理所当然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问男医师怎么兼顾家庭呢?难道我们都预设男医师会抛家弃子?」同理,政治圈也是如此。 性别无所不在,从医院给新生儿的毛毯,男生惯以蓝色,女生则是粉红色,就可略窥一二。林静仪由是谈到她的女性主义之路,「我是父母双方家族的第一个小孩,自小没有接受太强烈的重男轻女,加上小时候长得不好看,没有被当作洋娃娃。到了国中,我才知道其他家庭不是这样。最让我印象的是,我国一都是第一名,老师就跟我说:『国二有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男生比较会,国二你就会输给男生。』这些话让我很不舒服,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别人会因为你的生理性别给你不同待遇。」 念医学系后,林静仪更发现自己的性别是「异类」,「老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不要打瞌睡,就在投影片里放女生的清凉照。男生当然都很开心,我就想:『我呢我呢?我也在教室里欸。』抽学伴时,我们也被跳过。彷佛我们是外人,不该闯入这里。」就是在此时,林静仪参加左派社团,接触女性主义。 林静仪的外人说,让我想起前阵子东京医大闹出的歧视风波──校方为排挤女性入学,长年暗地压低女考生成绩。我可以想象林静仪看到这则新闻,面露不以为意,同时为不公正被揭发叫好的神情。 有余裕才有选择权 我发现林静仪不说「未婚怀孕」,而称「非预期怀孕」,同时她明言讨厌别人说结婚生子是「修成正果」。她说,社会隐约形成的对错是非──例如结婚生子是正道,反之,未婚生子是歧路──往往让女性动弹不得,「这不过是人生选择,不是选另一条路就不好。」 进入政治圈,获得更大的权力,能否动摇这些隐而不彰,甚至不知为何存在的价值判断?我更想问的是,林静仪从诊间走到议事殿堂,是否发现结构早已死锁,难以松动? ▲诊间的子宫模型,是林静仪看诊时很爱使用的道具。(图/林静仪提供) 林静仪说,步入政治圈是她可以想象的人生道路。至于能否「做更多」?她在当医师时就发现很多问题是诊间外的,同时,女性面对问题的姿态更关乎她的社经地位,「从医我发现有机会发言的往往只有一小群人,更多人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知怎么说。例如避孕。对一些女人来说避孕很简单,男人不想戴套,你就把他换掉,但很多女人没有换掉老公的能力,也就没有发声的权利。」 「以前我面对病人,常自问:『我给她的选择够不够多?』当政治人物后,带入这个思考,回到根本是很多女性处在相对支持少的空间,所以她们动弹不得。这不是法律明文规定就能解决的。」 林静仪以非预期怀孕为例,指出国家对小妈妈小爸爸的政策就是给钱加辅导,但我们其实很少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帮助他们做决定,「这些人往往从需要支持到缺乏支持。」 他们是国家政策无法照见的角落,因为早已被扫进社会的暗处,「如果我们认为结婚生小孩是好的,没结婚生小孩是不好的,就永远无法把后者当作该支持的对象。」 归根究柢,林静仪认为台湾社会对人生的想象太过单一,「例如催生拯救出生率,大家就是鼓励结婚,但没有结婚的人也会生小孩啊,就像大学女生也会怀孕。但你想想看:如果政府在大学设立托儿所,有多少人会不满?然而,这是给女性做出不同抉择的必要空间。」 从政后继续走钢索 林静仪谈女人多,聊起男性似乎都没好话。不过,林静仪说,女性主义也照顾男性,男性也可能是父权的受害者。她在课堂上教性别意识,问男学生:「如果你被性骚扰,你知道打给谁申诉吗?」他们就傻了。接着,大家开始聊起曾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经验。林静仪说,「当男生发现自己有可能是受害者,我们就会一起努力。」 在林静仪身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多标签,诸如进步女性、女权支持者。但林静仪坦言,「我站在所处的位置看很多议题,也知道很多女性未必如此,她们面对这些议题时没有信心。」 ▲采访这天,林静仪穿着乍看有点像白袍的上衣,而她自己的医师服还保留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图/镜文学) 所以,林静仪的故事终究不是医者梦想诊断社会,顺利摘除病灶的版本。 我想起同样学医的鲁迅写过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摆脱丈夫控制,选择出走后的下场。鲁迅的结论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娜拉不是堕入风尘,就是乖乖回家。女人要走出的不仅是诊间,更要剪掉她身上、让她成为傀儡玩物的线。那线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甚至带着期待与祝福。 访问最后我问她想不想重披白袍?林静仪说她一直有回医界的想法,坦言从政的成就感不及医师,「以前我说服病人,说服之后我们就能往下一个疗程走,现在我要说服的远远不止一个人。」除了说服人,政治人物不免要面对攻击,「我们习惯了接受短讯息,而非逻辑;短而错误的讯息容易流传,需要脉络的则否。」言谈间显露倦勤吗?不如说是林静仪一直都知道问题要够棘手才是问题。 《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最后一篇写林静仪为一位体重破百的妈妈接生,接生时更意外发现是生产过程中非常危险的肩难产。当时有朋友劝她少接这种高风险高医疗事故病人,她只说:「产科医师,就是这种一直走钢索的行业。」从政,或许只是换了条钢索。 林静仪要继续当走钢索的人。

+ More
【作家特写】我在我不在的城市——张维中与他的恋爱小说

【作家特写】我在我不在的城市——张维中与他的恋爱小说

立即阅读:《餐桌的脸》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发售时,书腰上有一句:「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百分之百所指为何,众说纷纭,但据称小说因此大卖。 阅读张维中的笔下爱情故事,让我想起这「百分之百」──每个人物都全心全意将自己投注于这个世界。恋爱小说,不只是角色跟角色谈恋爱,也是小说家跟所书写世界的一场爱恋。他要相信这个世界值得被爱,才能也才愿意写出其中的甜蜜与苦楚。 人海中的机运之谜 张维中就是如此。他著迷于都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万千可能,诸如初识之人何以爱上彼此,错过的人又能否在种种机运之谜中再次相遇。同时,他写爱的变奏,从第一部长篇小说《岸上的心》写男学生与女教授之恋;《三明治俱乐部》写两男一女在千禧年的台北「多元成家」,乃至最近一部《餐桌的脸》以台北、首尔、东京三城连线,探讨人们潜藏在各式面具之下,如何看见彼最真实的彼此。 追索他的创作来时路,我们会发现「城市」其实是张维中真正恋爱的对象。他的散文专栏与旅游书更是不断在东京晃荡,用文字贴近行过之路,同时俯身观察城市人。 这一天,张维中一身oversize现身,搭配鲜亮的颜色,年轻得有如他笔下爱得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物。在此之前,因为他久居东京,我都是透过其粉丝专页管理员与之联系,见到本人倒有种见网友的感觉。我问他每次回台北会不会感觉这座城市──他小说的恋爱对象在变化? 在日本企业上班,一年回台湾两次的他说,「台北越来越陌生,例如我以前可以在捷运上睡觉,现在都不敢了,常常一睡就过头,我脑中的捷运图已旧了。现在像观光客在看台北,每次回来都做好功课,像是要去哪些新开的咖啡馆。」 小说封存也复兴城市 谈及台北,成书于千禧年前后的《三明治俱乐部》有如时光胶囊,不但封存台北地景,还有当时的流行文化。最显著的例子是,张维中在每个人物登场前罗列其生活物件,例如当时流行的减肥餐、出版物(吉本芭娜娜《厨房》、纪大伟《恋物癖》),以及彼时伴随电音文化流行的摇头丸药理作用。 回顾这部十多年前的作品,张维中说,「我当初刻意把现下周遭带入小说,希望书中主角好像真的活在那时空那城市;当读者走过小说场景,会感觉这些人彷彿上一刻才在这里上演小说情节。」 因此,让读者身历其境,是张维中写小说的动力,也是他写作之余的喜好。「我喜欢走访文学、偶像剧景点,也希望有人因为读到张维中写的故事而来这个地方,说道:『啊,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这发生。』」 「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地方,因为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有了生命,是非常神奇的力量。」张维中如是总结小说的魅力。 张维中自己的文学追星之路也不妨多让。他之所以喜欢到日本、美国,都是因为当初看了很多日剧跟美国电影、影集。「当年《魔女的条件》有很多台场景点,我就到台场坐摩天轮。这两年去纽约也完全走《欲望城市》走过的路线。」 回到《三明治俱乐部》里的台北,张维中说,那时他刚买笔记型电脑,喜欢带著它到处跑,常常在两个地方写小说:信义区「纽约纽约」(现ATT 4 FUN)楼下的咖啡馆,以及东区某咖啡馆——物换星移,两者皆不复存。老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以前对这里很不熟,反而是来到日本以后,因为日本朋友爱来,必须当起导游,重新认识而喜欢。 《三明治俱乐部》的主要场景是当时发展正好,于今没落的东区。张维中写作的地方如同他写的地方,多不复在。因此,读者捧读小说也凭吊台北。张维中这样追忆那个时候:「两千年前后的台北有一种『一切要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感觉,也是跨越一个世纪的喜悦,例如101正在盖,地景与时代都有往上的态势。」 「台北地景的今昔落差让我感觉走在里头的人没有光了。」张维中进一步说。 话题一转,他坦承他好久没读近乎少作的《三明治俱乐部》,最近重看反倒觉得新鲜,新鲜来自「自己在那个年纪就有这些想法很有趣」。「我读著读著会怀疑自己头脑到底塞了什么,竟然可以想到这些对白,彷彿这不是我写的。」 「谁会那么无聊读自己的小说呢?」张维中彷彿跳脱小说家这个职业说道。 表里不一的旅日经验 由是我们来到《餐桌的脸》,这部藉由三种职业描摹当下年轻人轮廓的小说。「写作时,我脑中会先有人物职业的雏形。一开始,我就想写料理造型师跟网红,因为自己也经营粉丝页,看到其他作家朋友也在经营觉得很妙。比如说经营模式,还有读者或网友的反应,这又影响作家或网红的心态,所以吸引我深究。」 《餐桌的脸》顾名思义,是关于「面貌」的小说。小说有三位主角,他们却有六张面孔,或出于事业考量或恐惧去爱或因遭受遗弃,不得不摆出有别于真实人生的面貌,是伪装,也是生活。或者说,生活即是一种伪装。 因此,张维中说《餐桌的脸》也是一部玩结构的小说。「我决定从三位角色的立场来写一部小说,在一章的有限篇幅内看见其他角色的不同反应;透过这样的结构,让读者感受:一转身才知道他人心里想的是另一件事情。」 这个「一转身之差」,来自张维中的日本经验。「我在日本才发现我以为的循规蹈矩,其实未必如表面,例如我曾目睹公司前辈在嘻嘻哈哈中回覆客户道歉信。然则,那封信因为有日文语法结构包装而显得极其严肃。对日文来说,只用语言结构就能『做到』道歉,但背后有多少道歉的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家最艰难也最危险的一本书 《餐桌的脸》其中一位主角是网红收纳大师,常在脸书上分享精美图片,佐以心情小语。我好奇张维中在写这位角色时,动用到多少「自身经验」?张维中不讳言,有段时间很介意为何自己花很多时间写的文章,人气比不过吃东西拍的食物照。不过,他现在已调整好心态,「网路本来就是娱乐,你又没付钱要人来看,看书很累的。」 我们的话题因此来到作家与脸书的关系,两者真能相辅相成吗?对作家而言,是多了一个宣传利器,还是增添自爆危机?过来人张维中的看法是:「视你的性格而论」。 「有的作家不喜欢抛头露面,那就算了。我的话大不了当成抒发心情的管道,而且我的专栏比较多,编辑会希望我有发声的平台。与其没有人看,我更希望有一个平台让大家看到。」 然而,我更好奇:小说家建立一个或虚拟或半虚拟的世界给读者,倘若他同时给予读者太多已身的讯息,会不会与他的小说世界相斥,或者说侵蚀了那个平行于现实的小说世界?因工作所需,经常需要拍摄食物照。就像《餐桌的脸》里的主角孙浩强,食物摆盘跟摄影角度是一大功夫。 张维中认为,如果单纯作为小说家,这会影响读者对小说的想像──因为读者阅读小说还是基于小说家建构出的世界,如果提供太多现实素材,且作家又拿这些素材写小说,读者读时就会感觉:「啊,我找到了线索。」不免给人露出马脚的感觉。 张维中这样作结:「虽不排斥脸书,但会拿捏分寸,决定要透露多少自己的生活。」至于他拿捏的方式,则是把脸书文章当作散文的一部分。「我觉得比较难处理的是读者,读者会私讯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有人曾问我她在东京买衣服要买怎样的尺寸,或是我提到的鞋子是什么品牌。」 伪装非小说家时间 显然,对许多读者而言,张维中的旅游散文作家或日本达人的色彩更鲜明。我好奇他如何在专栏作家跟小说家之间转换?他说文字的「时间感」是最大差异之处。「散文字数少,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所以不会有情绪临界点的问题。小说往往要花一下午时间,最多也只能写三千字,而且写之前都得回头看之前写的,你可能要花时间『回到』三个星期前写的段落。同一章同一场景可能要花三个星期才写完,然而,你不能让读者发现这一点。」 虽然喜欢小间的个性咖啡馆,但写作时却偏好吵杂的连锁咖啡店。看人来人往,更接近人间烟火一些。 最后,我们聊起他这次回台新踏足的咖啡店。他说他这次跑了一家绘本咖啡店,且出乎意料的,看起来非常文青的他很怕所谓的文青咖啡店。他的理由是:「里头的客人给人很大压力」。 「有次我坐在吧台,发现旁边男生在看一本很厚的书。我很好奇是什么书,结果一看发现竟是《尤里西斯》。过了一会,男生跟店员聊天,聊的是小说创作。那个瞬间,我感觉这里已非凡间。」 这才知道,张维中很少跟不熟的人聊文学。「我很害怕他们突然开始臧否小说家,说出『张维中最近写得很糟』之类的话。」这一刻,我感觉张维中的小说家面孔在我面前崩裂。「小说家」或「文学创作者」这个身分,也是属于他自己的「餐桌的脸」。 摆脱小说家,撕下文青样,是逃离还是回归?我想人可以百分之百去恋爱一个人,却无法让自己成为百分之百的人。这是张维中,也是他小说带来的依违迷人之处。 

+ More
【作家特写】一个人的刺客列传──刘兆玄谈新作《阿飘》

【作家特写】一个人的刺客列传──刘兆玄谈新作《阿飘》

立刻阅读:《阿飘》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用了一个不大寻常的笔法。从春秋鲁国的曹沫到战国末年荆轲刺秦,自号太史公的司马迁以「其后数余年而有某某之事」接续五名刺客,隐然拉出一条侠义接力的传统。 太史公不会想到,他的〈刺客列传〉有来自两千年后、远方蕞尔小岛的回音。且这一回,故事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太史公之子──拥有奇异身世的「阿飘」。 重出江湖笔力依然遒劲 《阿飘》是上官鼎停笔近半世纪后复出的第四部作品。说来传奇,在武侠世界里,上官鼎早于六○年代便享有文名,还获金庸青睐,称其为「第二喜爱的作家」。在真实人生中、「上官鼎」这个笔名背后,是出入学政界,总能轻摆尘埃的前行政院长刘兆玄。 这一天,我们来到刘兆玄现职「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的办公室。坐定后,他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办公室常常让我失礼。」原来他是指沙发坐位摆设──客人只能坐在主人左侧,让主人像是不礼贤下士的莽夫。 刘兆玄行事带古风,新作却是披科幻外衣的政治讽刺小说。小说以司马迁得罪汉武帝入狱,其正室与小妾正想方设法救援开始,随后跳接到两千年多年后的台北,台北几个军政要处出现浮在空中的人头「阿飘」,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广大岛民不只为异象惶惑,同时,台北正经历一连串政治风暴,有只手遮天的立法院院长主导黑箱土地开发案,牵涉台美关系的「战机国造计画」,以及小记者企图对抗政治黑手,重拾无冕王之魂。 从汉代到今日台北及华府,从司马迁到不名飞行物体阿飘,以及太平洋两岸的政治黑幕与来自高科技星球「塞美奇晶」的外星异客,看似跳脱的组合如何凑成一桌,就留待读者领会。 融科幻政治讽刺于一炉 刘兆玄以武侠起家,复出后浩浩荡荡共五册的《王道剑》(2014)写明朝建文帝下落之谜,《雁城谍影》(2015)重构国民政府戮力抗日本事,《从台湾来》(2016)则是受电影《大敌当前》启发的谍报小说;一年一本,距离武侠越来越远,《阿飘》更是集政治讽刺与科幻穿越于一书。刘兆玄如此定义这本类科幻小说:「把不合理之处寄托在合理之中。」 刘兆玄坦言他不看科幻小说。那么,不合理之处所指为何?从刘兆玄的语境里,分不出是小说里的外星人与穿越戏码,还是他直书官场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他表示:「最近的四部小说,第一部写六百年前,第二部写抗战,第三部写索契冬季奥运,时间越写越近,第四部就自然放眼未来,想以科幻为题材。」  为小说创作到贵州取材,因天眼现场禁止拍摄,只能在小纸本上速写。中央那颗小圆点就是《阿飘》小说中的馈源舱。至于笔下的政治风暴,则来自他对时事的感触,「每天看全球政治,让人觉得民主在堕落。」现下此刻,我们已经历两次政党轮替,他却说「民主在堕落」,这句话的背后,或许有他官场走一回的心得吧。何以言堕落?刘兆玄说当民主缺乏克制权力的机制,往往就变成有民意背书的独裁;人民又被极化成两端,一边上位就对另一边落井下石。刘兆玄认为,不只是台湾,这已成全球现象。 在书里,刘兆玄安排「阿飘」前往美国考察政治制度。阿飘直击矽谷知名的「Hotel 22」──矽谷最长、唯一24小时营运的公车路线,只需花八块美金,就可整夜来回不停的坐,所以成为当地游民的移动式旅馆。同时,主人翁之一在华盛顿特区正逢美国因警察及拥枪者滥杀引起的反枪枝运动。当他站在林肯纪念堂缅怀建国先贤的伟大理想,更多的却是对民主现况的失望。 从兄弟共笔到一人写作 刘兆玄是出了名的快笔,复出后一年一部小说,动辄数十万字。谈到写作习惯,则是从三人合体转为单枪匹马。早年刘兆玄以上官鼎之名写武侠小说,是三兄弟连袂;三人有时可能同时各写一段,有时还得随时商讨其他两位写的段落。 如今,上官鼎这名号只靠刘兆玄单打独斗,写故事的本领像武学,刀背藏身,力上笔尖。他说他写东西无须酝酿,得空就写。倒是《阿飘》这本书,写的时候常常跳著写,「有时会停下来先去写最想写的段落,之后再慢慢把它们接起来。所以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我的小说有的地方写得一气呵成,有的地方就差了点。」刘兆玄自承。 那么,《阿飘》哪一段是他自觉最有「灵感」的呢?答案不是小说最机锋关键处,而是一段描写主人翁阿飘鉴赏梵谷画的文字。刘兆玄说他想像自己是第一次看到梵谷的画,通过初生之犊般的双眼,观看这位自绝而亡的画家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整幅的背景中充满了漩涡水纹般的线条,绿色的、蓝色的,参杂著灰黄色,构成了一种悸动、亢奋的符号,但整张画在老练精准的各色线条勾勒之下,把画家澎湃的感情约束在传统的刻板框架中;这时再细看他略带呆滞的眼神,忽然就明白了,他熊熊的生命之火渐成余烬,剩下的是一股不忿的无奈……」刘兆玄赏梵谷,此中体悟有多少来自一己之心境?至少,在他的小说里只有不忿未见无奈。 直书官场不怕对号入座 《阿飘》写现下政治的荒谬直跃纸上,不仅塑造一个执政七零八落的政府,连小说里的重大事件如「土地开发计画」、「战机国造计画」等都很有既视感。外星人以高科技探测台湾,发现全台「负能场」最高的地方在台北市中山南路一号,也就是立法院。书里的大魔王要角擅长「藏贿于民」。凡此种种,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简直是布满「彩蛋」,读者当可边阅读边拾掇边惊呼。 这样说来,政治的归政治,小说的归小说,对《阿飘》是否不成立?对此,刘兆玄开玩笑说,写完时他还问人:「要不要找律师看一看?」问他怕不怕有人对号入座?刘兆玄说他小说中的角色没有针对特定人物,「没有所指,但书里写的故事要让读者看了有所感。」 有趣的是,书里的中华民国总统台词很少,其他人总用「总统」、「大老板」称呼之,不见人称代名词。谈及此,刘兆玄说,他刻意不在书里写出总统的性别。不过,小说里的行政院长倒是位女性。刘兆玄说,台湾还没出过女行政院长,写了也不会有人说是在影射谁。话题谈到这位女行政院长,刘兆玄突然飘出一句:「行政院长很辛苦的啊。」说的是小说内还是小说外的行政院长,是他笔下的小说人物还是自己,不言自明。至少在座的大家包括摄影大哥都会心一笑了。 行政院长时期,于立法院答询不改组之后,刘兆玄正色说:「我在政府高层待过八、九年,写这本小说不是因为我写得比较好,而是我刚好有这位的机会可以观察这些人这些事。」刘兆玄用观察这个词,似乎让他跳脱了政治人物,彷彿是隔著动物园玻璃窗走马看花政治生态。我问说:「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政治的过客?」刘兆玄说:「是过客,也是演员。」演的是哪出?又是为谁演?我没追问,也没有答案。 小说里立法院长与人斗法是一大看点,表面上是土地开发利益之争,实则政治夺位,让我想到前阵子火红的国片《血观音》。刘兆玄说他看《血观音》时,发现部分情节居然这么像,自己也吓了一跳,不过小说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有了。为何撞题?刘兆玄说:「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搞这一套。」也就是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叹的是,这个巧合是台湾政治结构下的共业。 寄王道理想于科幻小说 访谈尾声,我说这部小说是没有王道的王道小说。刘兆玄彷彿开启开关,兴致勃勃的分享他正著手的「王道永续指标计画」──想找出有别于西方的指标体系,用来评价各国的发展之道。其结果与传统常见的排行有所差异,一些大国未必有很高的排行。 那么哪些国家得高分呢?刘兆玄卖个关子,只说多是小国寡民的国家。难道大国崛起了就无法秉持王道吗?环顾刘兆玄办公室书柜,里头有好几本孟子相关著作,或许这也是刘兆玄念兹在兹者。我想到刘兆玄在书中,借急公好义的记者丘守义之口所问的:「为什么人老了会变得成熟,台湾的政治环境却越老越堕落?」我问刘兆玄这可是心底话?他只说了句:「或许成熟就是堕落。」 不过,刘兆玄也安排一个非常有侠义精神的结尾,主人翁之一牺牲自己,帮助记者揭发弊案。我想起〈刺客列传〉里漆身吞炭的豫让,无怪乎有人说司马迁写出了最早的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刘兆玄用他的前半生写侠之大者惩奸除恶,反映的是正义在现实中失阙。这次,他不再诉诸童话,直指政治乱象,反倒像自己扮演了一回太史公,寄春秋褒贬于《阿飘》,也以他人酒杯浇胸中垒块;谈笑间,官场强虏灰飞湮灭。 环顾刘兆玄办公室书柜,里头有好几本孟子相关著作,或许这也是刘兆玄念兹在兹者。我想到刘兆玄在书中,借急公好义的记者丘守义之口所问的:「为什么人老了会变得成熟,台湾的政治环境却越老越堕落?」我问刘兆玄这可是心底话?他只说了句:「或许成熟就是堕落。」 《阿飘》时报文化出版,欢迎订购博客来:https://goo.gl/CijjH1诚品:https://goo.gl/teynjw金石堂:https://goo.gl/zDuAGd读册:https://goo.gl/zRcsyd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