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主妇杀人事件——青山晓谈《宛如处女》与《露营杀人事件》

宛如主妇杀人事件——青山晓谈《宛如处女》与《露营杀人事件》

青山晓新作《宛如处女》、《露营杀人事件》写谋杀巧艺,以及普通人成魔的悲剧。在此之前,她写爱情、玄幻,十七岁时甚至出版过一本言情小说。谈及这段经历,原来青山晓有个专职写言小的姑姑,“当时姑姑一出版就寄给我看,从来不问我感想,就这样一直寄给我,前后出版了二十多本。后来我跟著写,连当时写言情小说的笔名都是姑姑取的。” 姑姑于今何在?“研究紫微斗数跟佛理。”听起来她姑姑用旖旎前半生作水露,供养后半生寂无境地。那么青山晓自己呢?从爱情玄幻到血腥暴烈;现今四十多岁,平常是家庭主妇,结婚十多年,还有三个小孩,她又是怎样开始磨刀霍霍。当母性成为血性,宛如主妇的文字杀人事件。憧憬谋杀这件事“以前年轻憧憬爱情,谈了恋爱结了婚就会憧憬谋杀。”青山晓开玩笑说。“现在我早上起床把三个小孩送出门,接著整理家务,直到晚上十点她们睡著才写东西,写到十二点、一点。”文字产出看似稳定,其实青山晓的创作之路历经几次断裂。1992年,十七岁的青山晓出版第一本言情小说,遇到网路小说兴起,言小市场调整,后续几本都被出版社退稿。上了大学,她忽然丧失书写的欲望,“当时完全放弃写小说的念头,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萌生‘或许我没有写小说才能’的想法。”2006年,她到明日工作室当数位编辑,动念写恐怖小说,然而她说自己写恐怖的东西会忍不住化身主角,直写人物OS,所以放弃了这念头。2017年,青山晓以长篇玄幻小说《七城之殇》获第一届两岸青年网路文学大赛优秀奖,自言“重返江湖”。怎样找回书写的欲望?“当时我听周杰伦的歌〈天涯过客〉,故事画面就一个个冒出来。加上看完中国大陆热播的《三生三世》,回头看原著,发现戏剧的前半段故事都是编剧编的,原来IP可以这样玩,便想自己下海写。”之后她跟镜文学签约,开始写爱情以外。凝视深渊里的人新作《宛如处女》带著《黑色大理花》的不祥。小说以女法医“原宛如”为主角。某天,她刀下待解剖的尸体竟是大学时代的女同学,对方当年对宛如说:“只要几个月不做‘那边’就会很紧。只要装一下,推拒几次之后再跟对方上床,那边简直宛如处女一般,连我自己都以为自己是第一次……”言犹在耳,于今却阴部遭破坏,无端横死。宛如藉熟稔的鉴识科学,一步步追寻凶手,身边人却一一死亡。最终,过往开始反噬,成魔的不止是凶手。《露营杀人事件》则有如阿嘉莎克莉丝蒂写就的《亲切的金子》。子女在露营时意外身亡的夫妻们怀疑死因不单纯,携手找出真相。发现小孩死于谋杀后,他们展开复仇,设局吸引凶手。到头来,乖顺的人都将面对自己的心魔;当加害者与被害者双手都沾上了鲜血,就像幻想手上满是罪孽与污血的马克白夫人,欲洁何曾洁。改写这般重口味的作品,青山晓说《宛如处女》的开头真的来自以前一个朋友对她说的,“当时听到只觉得‘喔,是这样喔’,然而这句话一直沉在我心底。有了岁月后,才知道该怎么写。”为此,她翻遍鉴识科学书籍,“帮助我创造死法,以及破案的蛛丝马迹。”青山晓坦言,过往写恋爱或玄幻,都倚赖直觉,一挥而就,改写推理类型很辛苦,收尾时还卡住了,“因为我不知道是怎样的黑暗,会让一个人做出这种事。”“我在内心想‘那就写吧’,却不自觉的避免凝视深渊。”青山晓说,深渊里的黑暗与偏执,其实来自受过伤的心。尽管如此,她在《露营杀人事件》里,仍将黑暗扩大成吞噬人的窟窿——包括私刑与正义的辩证,“小说灵感来自我带小孩露营,晚上睡不著便开始幻想。同为父母,写时我比较有代入感。我相信为人父母,都会想要自己结束凶手的性命。”当煞车坏掉之后成为母亲与妻子后,还会再写纯粹的爱情小说吗?或说,看待爱情,还能纯粹吗?青山晓大概是不以为然了,答道,“为何结了婚,看待爱情就要改变?爱情是女人永远追求的东西。”因此,青山晓2017年复出后,也写了甜宠取向的《腹女大作战》,描述年过四十,体态不符一般审美标准的女主角遇上知名甜点师的恋爱故事。为了爱,她要瘦,却也像魔咒。或者说,爱情本来就是魔咒。“爱情到了某个终极点就会不见。因此,婚姻是修行,要忍耐,扶持,传承。”青山晓谈婚姻这番话像妇女规训。“现在我写爱情故事,会回想大学时自己是怎样谈恋爱的。”听起来则像缅怀。青山晓又说,“写东西让我有回归本位的感觉。身为妻子跟母亲,是一种无人知晓、心境上的‘被困住’。平常扮演这些角色,只有书写时我才是我自己。因为忙家事不会有成就感,只觉得理所当然。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最后金智英透过写小说找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对对对!这才是我啊!’的感觉。”青山晓坦言曾是不快乐的妈妈,她对自己说“这样对小孩对吗?”“我要自己肯定自己,小孩才会觉得妈妈有所改变。”此前青山晓回答婚姻不会改变爱情,是口是心非吗?或许只是金智英借由书写觉醒前的防卫机制,又或许青山晓把婚姻跟爱情视作两道平行的时空线,互不妨碍。青山晓想起自己,想到金智英,我却想到桐野夏生的惊世之作《OUT主妇杀人事件》里温驯主妇成为杀人犯后的对话:“人要跌倒很容易吧?”“没错,接下来就像煞车坏掉的脚踏车一样,一直冲下坡。”“谁也无法阻止它?”“只要撞上东西就会停住了。”青山晓用小说驾驭煞车失灵的脚踏车,同时一路冲下坡。

+ More
神明刚刚经过——午盏谈《神的落难时代》

神明刚刚经过——午盏谈《神的落难时代》

“把神写得小小的,因为生命中的贵人是神的化身也未可知。”刚交出新作《神的落难时代》的午盏说。 这话听来烂漫,眼前人又十足朝气,完全看不出她因为记错采访地点,在炎夏中走了十几分钟,且刚结束两小时的棚内摄影工作。午盏其人真的跟她的小说一样灿然吗?是采访之初我好奇的。呼唤偶然与巧合午盏现年二十多岁,老家在台中,正职是传产内勤。日文系出身的她,先在贸易公司上班,后赴日本打工度假,在冈山的温泉饭店工作,去年四月才返台。正职与写作八竿子打不著,连日文系都是因为妈妈一句“反正你喜欢看动漫,不如大学念个语言”才选的,又是怎样踏上写作之路?“小学六年级我有一个好朋友要搬离台中,就用笔记本写故事给对方当作纪念,所以一开始我的小说都写在笔记本上。因为喜欢看漫画,对编故事有兴趣。正式发表是在高三。那时鲜网快倒闭,我只在上面发表了一部作品。”2017年午盏出版长篇奇幻《冥府千岁》,之后在镜文学发表《跑吧!时光》、《给你的青春谎言》、《必然,好日子》等校园青春与穿越爱情作品。“爱情只是副餐,不是主体。”午盏这样注解自己的小说。话虽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牵绊甚至奇缘,始终是她小说念兹在兹的。新作《神的落难时代》更延伸至神与人,乃至这块土地的关联。在她笔下,这份关联千丝万缕,温柔铺展,“再怎么曲折颠簸,都有转机。”尽管读日文系,午盏坦承看的日文小说很少,“认真说起来只有江户川乱步的《怪人二十面相》。”午盏是看网路小说长大的一代,喜欢成名90年代的蝴蝶,自认受其影响,“我特别喜欢蝴蝶笔下的世界观架构,当每个小故事互相联结,读起来让人惊艳,也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寻其他故事人物的蛛丝马迹,除读故事之外,也多了探索的乐趣。”甚且连笔名都受其他轻小说作家影响,“当年轻小说天后的笔名都来自诗词,我就用苏东坡词《浣溪纱》‘雪沫乳花浮午盏’取笔名。”误闯神界的少女午盏钟情于人的际遇流转,包括来生前世、平行时空等。魅力何在?“大概是我不甘平凡吧,想创造另一个自己受神眷顾,且有能力把自己有的分享给更多人。”创作本当如是——创造异想幻境,让人稍歇暂栖。午盏说,“别人有公主命,我是有超人梦。”循此看午盏新作《神的落难时代》,便有了不同的意义。《神的落难时代》以疫情时代为背景,人间灾难,神明也难自保,“神真的存在我们身边吗?如果是,为什么神没有听见人们的祈祷,世界仍有这么多苦难。”女主角“吴心仪”本是无神论者,却被指派开发线上参拜app,无意间闯入一间破旧的茶馆,喝了主人“莎莎”一碗神秘的茶,因而成为神明代言人。原来莎莎是台湾岛“福尔摩沙”的化身。众神来到这座岛屿,受她恩庇,而她继续保佑岛屿上的居民,同时帮助落难的神。在此,人与神与土地的分际已模糊。吴心仪成为神明代言人后,历经一连串事件,包括有人参选却假妈祖托梦为名,老树神因真身被挂猫尸而困扰,注生娘娘面对重男轻女信徒想求子,还有山神对抗台风之馀,更因人类破坏而伤痕累累等。吴心仪为众神奔波,才发现自己的二哥有不为人知过往。神有烦恼,人来解决,最终却是人有了连神都无解的心结。午盏表示,当初动念写《神的落难时代》是看到网路上有人贴出拟人化的山神吸引她;让神走入凡间,因“神的形体是我们赋予想像,以往大家会觉得神高高在上,住在渺渺天宫。我希望透过笔下神明带给读者另一种可能:也许其实神有平易近人的面貌,就潜藏在我们生活周遭,偷偷关注、帮助我们。此外,祂们也和我们有一样有血有肉,有身为神的烦恼。”小说中,少女姿态的妈祖发现有人冒用自己名义来参选,“迅速从制服裙子口袋掏出手机,”在分身群组里问到底是哪座庙的妈祖托梦,“只见大妈、二妈、三妈都不约而同立刻否认是自己托的梦,至于其他妈也在不同时间点也分别表明立场。”神的烦恼,往往来自人的不想负责。当信仰遇上科技《神的落难时代》让我想起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旧的神祇死去,被新世代新大陆的神取代。不过午盏并不纠结信仰与科技的此消彼长,反而让科技成为神明的推手,神明甚至也会用高科技,“神也要跟人一起学习新东西,万一信徒跟神许愿要手机或电脑怎办?”因此,与其说是探究信仰,不如说午盏著迷于小说的“What/If”魔力,以及生命千回百转的机运,“我们总说‘早知道’及‘如果’,感叹错过,如果有穿越时空与平行时空存在,也许就能挽回遗憾。” 说故事挽回自己自己有何遗憾吗?午盏坦承家中较传统,她是大姐,底下有两个弟弟,自小就被妈妈教导要让著弟弟,最常见的说法是“你是姐姐啊,怎么不让弟弟?”有次,她同妈妈折衣服,问了句“为何弟弟都不用折?”妈妈近乎反射性的说出“男生不用折”让午盏讶异。 命运如常且吊诡,“我妈在原生家庭也是长姐,有两个弟弟。”所以午盏很容易活得像她妈妈,内化压抑,不过她有自觉,“我常跟我妈说如果你希望未来媳妇快乐,就应该做出改变。”并且通过写作成就另一个自己。《神的落难时代》女主角是最小的妹妹,上头有两个哥哥,同时得帮助因婆婆重男轻女而逼迫媳妇生女儿的高中同学。或许便是午盏为自己创生的另一个时空版本。相信写作的力量,那相信神明吗?午盏说她什么神都拜,还透露了一则小故事。之所以到日本打工,是因为出了一场车祸,休养了一年半,“其实出事故前,因为工作不顺,我去给庙里师父算命,师父当时就告诉我晚上不要出门,但我当时工作刚好轮到晚班,师父听完眉头一皱,只意有所指要我辞职,耐心等到来年,运才会好起来。我没有在意他的嘱咐,结果在晚班下班途中出了车祸,住医院躺了十天。经过此事后,我觉得那位师父就像贵人,冥冥之中给我指点。”除了算命仙师父,午盏到日本打工也有段奇遇,“有次我在深山里独自骑脚踏车迷路,我过了无数个隧道,才意识自己走错方向,当时慌又急,打电话给家人朋友都没人接,只好硬著头皮摸索,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小时在山里骑脚踏车。我觉得除了自己运气好,肯定也受神的护佑。”小说里,午盏借由台湾岛的化身莎莎说道:“信仰摸不著也看不著,可是正因为这样,所以才能在人们徬徨无措的时候给予力量。”小说家以自己的人生为例,神明刚刚经过,如同风的慰藉。小说家也未可知的是,写作当下,那个曾为人生徬徨困顿的女子便是神明,说故事赐福自己,同时经过他人身旁。

+ More
人间动物园—— 专访浮果《老鼠发电厂》

人间动物园—— 专访浮果《老鼠发电厂》

三十多岁的浮果自言是一个内向的人,“从小到大,我都是班上最安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人。”与此同时,他写小说,经营个人文字平台《浮果志》,最久的文章可上溯至2007年。他的脸书贴文则活泼得很,有插画、摄影,包括自画像与自拍照。现实之外,浮果绝不内向。线上与线下的浮果看似矛盾,我却以为不是对世间有著由衷的好奇,写不出《除念师阿平》、《八爷》、《老鼠发电厂》等探问人情的作品。尤其新作《老鼠发电厂》,写一个善于隐藏自我的偷窃狂,不光是物质上的偷,连他人的幸福都想窃取,无道德如同“没有一只老鼠会为了咬坏电线而懊恼”。声音流泻小说世界浮果的笔名来自读书时代常去的甜点店“Flügel”,“这个字在德文里是‘翅膀’的意思,不过现在搜寻‘浮果’只会出现福建泉州的炸粿别名。”大学及研究所读图书资讯,在市立图书馆工作已九年。他通常下班后吃饱饭开始写,规定自己每天写两千字,“其实是签了镜文学的作者约才培养的,以前我是三天晒网两天捕鱼。固定写,灵感来得比较快,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浮果写作有个神秘习惯:靠听音乐进入写作世界,而且视作品搭配不同的音乐。“《老鼠发电厂》的主角喜欢听爵士,写这本时我狂听爵士乐,因为我觉得听爵士的人多半喜欢跟人分享,却往往很难找到理解他的人,这也符合主角的设定。写第一本完结的长篇《八爷》,听坂本龙一的音乐;写《恒河沙等身布施》听金刚经;写《动物侦探》听白噪音。因为系列作《除念师阿平》很贴近生活,写作时我打开窗户,让外面的声音带自己走。”浮果之前在服务视障朋友的启明分馆任职六年,需要模拟练习视障者的导览服务,或接受黑暗视觉体验,“大概也因为这样,才让我本来就很敏锐的听觉,更有感受力。”谈到图书馆工作,浮果说,“你们是不是以为在图书馆工作很浪漫,可以整天看书?其实我们能碰到书的时间只有书还回上架时。”尽管身在书堆,忙的都是人的问题。他的工作单位是“参考谘询服务”,业务包括回复索资,民众陈情,以及各式阅览规定有写,人们却懒得读的疑问事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情绪抽离。”努力遮掩鼠色的心我想到《老鼠发电厂》主角“俊宏”。他自小情感破碎,对人际关系不抱期待,从自己的三叔那练就偷儿本事,开启无尽的偷窃欲望。长大后,他戴上平凡人的面具,安分成家,做著不上不下的工作,借此遮掩鼠色的心,直到不小心摸走黑帮老大的东西,卷入地下交易与黑白两道。于是,他一面小心翼翼的犯罪,一面悉心维护正常生活。到头来,两者竟如此相似。浮果称《老鼠发电厂》是本人物志,不止有主角故事,众多配角乃至反派都在其中活出了声色,“这本小说的起点是,想写一个停不下来作恶取悦自己的人,同时,你又无法讨厌他。”浮果把主角俊宏写得像混世魔王,一路过关斩将,只是无关正义,为的是饱足快乐的欲望。“写小说时,我重看日剧《四重奏》,当剧中揭露有人是偷了别人的身分存活,我们才知道她堪的过去。这让我想,‘偷’这件事竟可以让一个人活著。加上看到国中小学校长收午餐厂商回扣的新闻,便想把这个公共议题跟小偷结合。此外,我看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里头有个大魔王叫吉良吉影,让我也想写一个从头到尾都凌驾在他人之上的角色。”因此,《老鼠发电厂》不光是坏人的故事,还有坏人的辩证——小偷与大盗,为一己快乐而犯罪与破坏公共利益者,能否放在天秤上衡量?不过浮果没放过让读者思考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主角的对手也有其曲折来历,“我希望读者也能同情他。”写作也除自己心魔对笔下角色心有所爱,但浮果说他无法与人发展太亲密的关系,“我对情绪勒索很敏感,别人勒索我,我就翻脸闪人。”所以他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干净的安全距离,同时为此困扰,“当我不了解一个人,就无法跟他聊天,所以没办法跟陌生人尬聊。在网路上跟人聊天,对我来说也很难,因为文字看不出人的情绪。”浮果的系列作《除念师阿平》灵感便来自对关系的紧张,“当时我在骑机车,想到跟交往对象常常吵架,就像有人在你心里装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因此,他在小说里把人之间的羁绊具象化成可威胁、控制人的“念”。主角帮人除念,作者则为自己除去心魔。会抗拒对感情执著吗?浮果说,“我一向不执著,反而享受看著身边执著的人,觉得有趣。”人间是他的动物园,人与人的情感在浮果笔下则像债与偿,就像《老鼠发电厂》中俊宏想的:“他认为家人之间是一种偷窃的关系。丈夫从太太身上偷取恩爱,太太从丈夫身上得到保证,小孩对父母的予取予求跟抢劫无异,父母对小孩的期待也是一种勒索。”我怀疑这也是浮果的心底话。浮果说,从小家里彼此之间都保持一定距离,爸妈极少情绪勒索他,“不过现在或许是因为我妈年纪大了,开始会情绪勒索。有时我在家写作,躲到楼上写,我妈就说你为什么不在客厅写。或是当我不想说话,我妈也无法理解为何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会‘不想’说话。”过了一会儿,浮果继续说道,“其实我后来有发现原因,我外公外婆过世得早,所以我妈不得不依赖我跟我姐,但我就是想逃离。”人之间的情感是不求回报,还是债与偿?似乎端看你在什么位置。我想这问题若问浮果母亲,她也会有自己的回答。我隔著咖啡剩半的玻璃杯看浮果,霎时错觉我俩在玻璃窗两端。或许是世间太缭乱,浮果的小说让各人待在各人的橱窗里,安静的看与被看。不止是影子的角色我问浮果,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影响写作吗?浮果沉思片刻道,“这让我花更多时间去塑造角色,所以《老鼠》写成了人物志,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前我在乎的是画面,一旦角色多了,人物就会淡薄。到了这本我让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不是虚空的影子。”《老鼠发电厂》写众生相,里头哪个角色最得浮果的心?浮果说,“主角的启蒙师父三叔。因为这角色参考了我真实生活中的三叔,他是家族里爱喝酒常闯祸的人物,一度家里人都远离他,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因为三叔从小是夹在中间的孩子,可能想做一番事包括闯祸引人注意。当年他到家里工厂找我们,我们都会逃走不理他。”小说里,主角俊宏一辈子想获得肯定,然而肯定他的人都不在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某个时刻交会后平行,之后逐渐远离。”不过人与人拉开距离,不妨碍浮果建立他的人间动物园。接下来,他想写一个神像雕刻师跟和尚相爱相杀的故事,“他们以前是双胞胎,其中一人变成死胎。转世后,他们像同极的磁铁,距离越近,彼此就弹得越远。”小说灵感源自三、四年前浮果在交友软体上遇到的和尚网友,“我到他家,看到他的袈裟,他头上还有戒疤。我问他,和尚可以玩交友软体喔?他说,‘是人都有情欲,跟你说没有情欲,一定是假和尚。’当下我觉得这样很亵渎,就跑走了。”浮果半带羞赧的笑了。我想到小孩都会用玻璃杯盖住虫子或小动物,后者在其中焦灼窜动,小孩看并笑著。现在,那和尚也在里面了。

+ More
还是要相信与世界连结的心啊!──Beck与她的《无线人生》

还是要相信与世界连结的心啊!──Beck与她的《无线人生》

Beck的《无线人生》去年八月开始连载,写一个与世界断了连结,却能看见各种颜色的「线」的男孩。线,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具象。男孩没有线,彷佛被世界落下,可男孩寻常过日子,普通的生活,直到遇见另一个男孩。 《无线人生》有奇幻、推理、BL三层框架,看似超现实的设定其实来自Beck自身的烦恼,「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情的人,可随即又想到明明我很在意外界,也很关心其他人啊。忽然觉得跟世界没有连结的人,就是我。」 「人生总有一刻,我们会突然丧失与世界连结的信心。」疫下,1.5公尺取代拥抱,新闻纷扰撕裂彼此,人与人之间真的难连结了,《无线人生》因此变得现实。然而,Beck提醒我们:或许你觉得自己对世界不重要,但一定有人觉得你是重要的。  如同《无线人生》百无聊赖,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也可能瞥见蔷薇色的明天。《无线人生》Beck 着与世界断了线,会怎样?Beck新作《无线人生》是奇幻加推理,不时散发BL粉红泡泡。主角「张亦贤」自小有特殊能力,能看见他人情感的「线」,爱情是红线,友情是黄线,物欲是白线。当一个人身上的线忽然消失,便代表失去活着的动力。主角天赋异禀,偏偏自己没有线——他不知道这表示自己无欲无求,与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关联,还是当局者迷,才看不见自己的线?对人生抱持疑问的张亦贤阴错阳差之下,结识小警察「黄士弘」。讲求科学证据的警察不相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然而,有超能力与烦恼的主角,发现他和眼前屡屡找他麻烦的警察之间,有条细细的银灰色的线。主角的无线人生,凭借其能力解决一桩桩案件,也循线有了变化。从黑色冷冽的〈住户公约第一条〉到片刻温暖的《无线人生》,风格大相径庭,其实共享Beck的日常烦恼,「忽然觉得跟世界没有连结的人,就是我。」「我觉得自己少了些什么,例如以前跟同学相处,我无法感觉我跟对方的心理状态。我能想象当时很开心,可是就像在看电影,我只是旁观者。」Beck一度觉得是自己脑袋回路有问题,同时发现她跟别人的情感「很容易空掉,像是断了线。」「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无情的人,可随即又想到,明明我很在意外界,也很关心其他人啊。」努力在世界呼喊,却无由来的像局外人,使她起念写《无线人生》。「主角的超能力其实很平凡,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看别人很清楚,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跟人来往也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就觉得被世界排除在外。其实,别人觉得他很重要,是他不知道。人生总有一刻,我们会突然丧失与世界连结的信心,我只是把这个状态具现化。」BL的套路就是恋爱的套路过去多写BL,《无线人生》同样有BL色彩。Beck说这是借用类型框架来说故事,「我认为BL是被类型保护的东西,你在这类型中写的感情套路,当然对习惯这类型的人才有用。然而说是套路,例如两个男生被迫共处一室、一起生活,或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是BG之间会出现的。说穿了,这就是爱情的套路。粉红色氛围的瞬间就是爱情。」「类型有魔力,也是双面刃,你可以用类型帮你处理需要很多篇幅才能到达的感情。」例如男主角在另一位男主角身上多停留了几秒的眼神,或是留心他的侧颜线条怎如此好看,「这是类型的触发警告,告诉读者现在是在框架之中。」与此等价的是,背叛类型的框架会被读者识破,同时,不熟悉这类型的读者则会被陌生的框架卡住。因此,《无线人生》带着三重框架——奇幻、推理,以及BL——却轻盈似纱。任君选择进入小说世界的角度。写给同学看的义工式起点Beck流转在不同类型之间,因为她最初写小说单纯是写给同学看的。国中看什么写什么,当初看金庸、古龙,就用笔记本写武侠小说,让同学传阅。同学午休偷看被发现,结果被训导主任没收,Beck跑去找训导主任取回,主任却问她:「故事然后呢?」高中她入动漫坑,朋友带她读同人作品,一开始写BL就是写动漫同人。朋友喜欢电影《夜访吸血鬼》,Beck就写了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吸血鬼与转化他的老吸血鬼的番外篇。后来读少女小说,Beck也跟着写,甚至化名出了两本,第二本以听障者为女主角,正是为了有听力问题的同学写的。大学时台湾流行言情小说,Beck毕业之初也写过。驱使她写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动力是什么?她说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写,那就试试看,「我对很多主题类型都有兴趣,所以重点在哪些类型能让我觉得有趣比较久。」「以前写类型要先面对出版社,就会被规范要怎样写,在『蔷薇幻想』写BL直接面对读者,贴出每一章都不知道下一章会怎样,也不知道读者有何反应,所以有趣。另一点是,当时写的人跟读的人都不多,大家因此互动紧密,每一则贴文下都有推文,让你知道真的有人在读你的东西,并且为此快乐。」霎时,漆黑的BBS变成粉色的宇宙,成为Beck日后持续写BL的原因。Beck不喜欢写虐文,但享受阅读虐文的酸爽;讨厌将笔下人物变成推演剧情的工具——即使一登场就是尸体,所以无法写血淋淋的推理,「生活已经够苦了,何必呢?我希望读我作品的人都能开心。」操持这样义工式的写作,连在社群网络上写抱怨文都不忘搞笑,如此我为人人,Beck有时仍觉得自己跟世界是不是断了联系。自己也成为厉害的普通人2010年,Beck小孩诞生。我问她,有了小孩,还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情的人吗?她说结婚没啥改变,但「生小孩,以线来比喻的话,像是忽然被拔掉某些线又硬是接通某些线,突然能无条件且近乎歇斯底里的去爱一个人。」「这感觉很新鲜。」Beck用新鲜形容体会义无反顾的爱。有了小孩,会不会影响写作?「当妈妈很撕裂,因为一个新的生命在你眼前,充满取材的可能,却又累到没有取材的余力。」有时她太潜沉写作,稍不注意,一回神儿子就会跟她说哪里蛀牙了或近视了。Beck开玩笑说,「只要让小孩可以呼吸,很简单,」同时,她如此作结现在的身分,「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妈妈,普通的爱着孩子,普通的教养他,普通的确保他健康快乐。」不知不觉中,无线人生其实也是厉害的普通人。

+ More
蓝圣杰BLUE谈新作《1+1+1》—— 家是流动的,所以才能汇聚

蓝圣杰BLUE谈新作《1+1+1》—— 家是流动的,所以才能汇聚

「小时候看《哆啦A梦》大雄穿越未来,我想象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如果以前的我搭时光机到现在,大概会觉得,欸怎么是这样?」正式成为单亲爸爸已经两年多,将出版图文新作《1+1+1》,刚忙着用酒精为我们消毒的蓝圣杰说道。疫病之年,当个单亲父亲不容易。下午时分,我们趁蓝圣杰儿子上学不在家,同摄影师到他住家兼工作室采访。一进门,蓝圣杰为我们消毒,从双手到鞋子,连门把都不放过。我暗想,我们离开后,他是否会再消毒一遍。《1+1+1》/蓝圣杰着有了小孩改变了一切为人父,真会改变一个人吗?现年38岁的蓝圣杰六点半起床,弄完6岁儿的早餐,帮他打理书包,便叫他起床,不过蓝圣杰都用搔痒游戏的方式,「因为不想让儿子一早就被人吼。」七点半送儿子到幼儿园后,便随意买个三明治当早餐,吃完就开始画画。画到中午休息,下午再继续画到五点多,然后接儿子放学。成为单亲父亲,改变了蓝圣杰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以前我从没想过我变成亲子插画家。」「现在我还有强迫症,到处清洁就怕细菌。儿子生病,带他到诊所看病,要他乖乖坐在我腿上,担心他东摸西摸,把细菌摸上身。」所以蓝圣杰画了一幅他跟儿子木然坐在诊所里的画:他抬头望天花板,儿子眼巴巴盯着旁边看故事书的小孩。连载两年多的图文专栏「单亲爸爸周记」,多是抒发这样的心情——如父如子,又各怀所思,爸爸为儿子担心,儿子为无聊发愁。蓝圣杰说,或许这正是他画与儿子互动引人共鸣之处——「实在的生活感。」大写的父(母)爱与辛劳,天天都被歌颂,却很少有人描绘亲子相处的边角:小而劳形,却能搔到其他为人父母者的心窝。例如踩到儿子忘记收的乐高,或是庆幸他学会用电动牙刷之余,同时感慨「以后他不会需要我帮他了」。蓝圣杰说,牵手也是,「看到路上青少年,总让我想儿子的手还能牵多久?会不会再过几岁,他就不喜欢跟我牵手了。」蓝圣杰画「单亲爸爸周记」,很多时候偌大场景里只有他们父子俩,而他不止一次提到现在最害怕自己生病倒下,儿子无人照顾。我想起戈马克.麦卡锡的《长路》。末日之后,一对父子在文明废墟间踽踽向前。世界是灰败的,父亲仍告诉儿子未来值得期待。▲以前蓝圣杰喜欢画异色猎奇,儿子出生后,开始用画记录育儿点滴。2018年,蓝圣杰成为镜文学职人经纪作者,在镜周刊连载「单亲爸爸周记」图文。(图/镜文学)还在烦恼爸爸怎么当世界失了颜色,蓝圣杰还有画笔。2002年,他从景文技术学院视传系毕业,曾短暂在动画公司工作,辞职后靠接案维生,一度无以为继,跑到澎湖当民宿司机。之后他就读师大美术所,沉潜再出发。以前他喜欢画异色猎奇,儿子出生后,开始用画记录育儿点滴。2018年,蓝圣杰成为镜文学职人经纪作者,在镜周刊连载「单亲爸爸周记」图文。大家都说为父(母)则强,蓝圣杰用图画告诉读者,「成为父母」不是内建的,而是经历混乱,「过程很血淋淋。」很多读者觉得蓝圣杰是好爸爸,其实他一路走来战战兢兢,直到现在还是常常怀疑自己「够格」吗?怎样算够格?蓝圣杰心中有所谓的模范父亲吗?「我看YouTube上有的爸爸带小孩上山下海,都觉得自己好不足。有人会念我怎么都不带儿子出去,我内心也觉得好像应该带他上山露营,体验大自然,可是我又很怕鬼。」此时,已为人父的蓝圣杰彷佛退回成学生,还在抄写成为好爸爸的答案。可是好爸爸究竟要怎么当?因为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一个男孩,以后你可能会成一名单亲父亲。甚且,小时候看动漫,是无形的价值观规训,让我们长成某种面孔,服膺他处的信仰,然而动漫里总是「缺席的爸爸」让蓝圣杰初为人父时不知所措,「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会有老婆、房子组成的家庭,结果现在这两个都没有。」蓝圣杰不无自嘲的说。「(离婚后)一开始很怕,我常常听幼教相关的东西,让自己更快速像个爸爸。例如小孩跌倒,以前我会觉得我已经很累了,小孩怎么还这么不小心,后来才知道要赶快去了解小孩的心情,帮助他理解当下的心理反应,例如他会不会觉得很丢脸?会不会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然而然的反应,对小孩而言都是崭新的,大人要帮助他们辨认。」本来就常常想太多的蓝圣杰,有了小孩后更是三省吾身,「有时我会想,小孩回家做什么都要跟我报告,这是小孩本该有的样子吗?小孩是不是也需要自由意志?我常常担心自己没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与小孩换位思考,促成「单亲爸爸周记」源源不绝的点子。▲很多人好奇,蓝圣杰为什么坚持一个人在台北带小孩,不回台中老家?蓝圣杰的答案很实际,「想让儿子早点适应城市生活,不然会像我当初从台中北上,一开始傻傻的被骗。」(图/镜文学)当了父亲才理解父亲蓝圣杰在台中长大,原生家庭很传统,爸妈都是公务人员,还有一个弟弟。他的爸爸是台湾常见的严父形象,「以前我爸对我很严厉,三天两头被打,直到当了爸爸,我才能同理我爸的『坚毅』,无论是对小孩,还是看待自己的工作。」蓝圣杰爸爸以前任职农会,退休后钻研茶叶,在业内颇具名气。或许是父亲的职人精神,曾问他:「名声跟金钱,哪个比较重要?」当时蓝圣杰回答「名声」,父亲说:「我跟你一样。」因此,从学画到成为插画家,父亲都支持他选择这个在一般人眼中较崎岖的道路。 「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里头『保持存在感』。」蓝圣杰说这是他父亲给他的启示。同样扮演父亲角色,蓝圣杰与他的爸爸如此不同,我故意问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更称职?蓝圣杰急忙道,「我一直在想爸爸要怎样当,我也不能当严父,因为凶完儿子,儿子也只能找我讨抱。」 如父如子,这句话在蓝圣杰身上既成立又否。工作志趣上,他跟父亲一样,然而他扮演的父职角色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因此,「成为」父亲,也是一种换位,让蓝圣杰意识自己跟父亲,以及阿公的交流其实很少。 「我常跟儿子说,要多跟阿公聊天。因为我虽然是长孙,跟阿公很亲,但不知道怎么跟他聊天。我阿公当过日本兵,背负很多故事,但他很少谈这方面的事。就连我阿嬷日本时代读过帝大(现今台湾大学),我也是长大才知道。以前听说阿嬷看报纸学认字,就以为她书读不多,后来才知道她是因为以前学日文长大,日文被禁后,不得不靠看报纸学汉字。」 蓝圣杰说,前阵子李登辉过世让他感触很深,「与我阿公同一个时代的人正在消逝,而我们还没机会好好好了解他们。」我们怎么看待过去的人,正影响小孩未来怎么看待我们。新作扩充对家的想象新作《1+1+1》,耗时近八个月,宛若浓缩在一个夏日的《年少时代》——随时间长大的,不止是孩子,还有跌跌撞撞的大人们。《1+1+1》,书名看似便是「我们仨」,除了延续「单亲爸爸周记」基调——单亲爸爸带着不知烦恼为何物的小孩——还加入半虚构故事:蝉鸣大作的夏天,甫离婚的「蓝圣杰」搬离旧家,与儿子迎接二人生活。父亲还在学着当个父亲,儿子则因生活剧变而被迫一夕长大。此时,染着一头海蓝发色的女子,悄悄进入父子俩生活。因缘际会之下,他们得知女子是开业兽医,陪她照顾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犬「小白兔」。我们仨,还有一只狗,无以名状的情感随炎日的空气蒸腾,然而女子也有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困惑,需要追寻与解答。散聚有时,家的意义却也在此汇聚。「有时我会想,我们对家庭的想象是从何而来的?」蓝圣杰创作时浮现这个念头。《1+1+1》最后,一切复归原状又有所不同。成长是偷天换日,让我们变成不同的样子,就像家的样态在蓝圣杰身上历经各种变化,从原生家庭到婚后的小家庭,再到离婚后的单亲生活。「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动漫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哆啦A梦》或《小丸子》,出来管小孩、唠叨的,永远是妈妈。」然而,「爸爸去哪里了?」蓝圣杰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范例,让读者知道一个家只有父子也很好。同时,屋檐延伸,家也具备为更多成员遮风避雨的功能,「家庭不是只有固定的样子。」▲蓝圣杰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听在线课程,「画画对我来说已变成反射性动作,大概只有在构图时需要动脑筋。」那画图创作的乐趣还在吗?「现在是在读者回馈,发现我画跟儿子互动时藏有一些以前『BLUE流本魂』彩蛋。」(图/镜文学)儿子成长也在远离他我好奇蓝圣杰儿子怎么看待「没有妈妈」?「其实儿子问过我为什么妈妈不能跟我们一起住。我跟他说,我们住在一起会吵架,分开住比较开心。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理解。之后他从妈妈那回来,有时也会问一些妈妈的问题,不过比较像疑问,而不是困扰妈妈怎么没跟我在一块。」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一个人住在台北照顾小孩?蓝圣杰回答,搬到新家一两个月后。「其实之前也多是我在带小孩,但搬出来后,只有我跟他,才发现,啊真的一个人也没问题。」「不过有时我会梦到跟前妻住的旧家,想到我曾有一个那样的家庭。」蓝圣杰坦承,他对家的想象还是偏传统,「偶尔会觉得现在少了些什么。」看到情侣或夫妻,也会羡慕,可是随即想到那些其实都是自己的来时路,「走过一遭之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创作《1+1+1》,想象家庭有新成员,不过蓝圣杰说,「我问过儿子:『爸爸交一个女朋友好不好?』他说不要。」蓝圣杰常常烦恼如何成为一个父亲,其实儿子正不知不觉带领着他。蓝圣杰透露,儿子到发廊会翻出周刊,找到专栏那一页跟每个人说「你看,这是我」。「不过他现在已经习惯了,不再是我的忠实读者。」会不会担心儿子长大后不让他画?「会啊,他现在有时候看到画,会跟我争论自己才没有这样。所以现在我一边画一边珍惜。」「或许未来有一天,儿子跟我都忘了这段历程,会庆幸还好有画下来,能好好记住。」后记:采访时,蓝圣杰的经纪人在旁。我问蓝圣杰从单打独斗到有职人经纪,有何不同?他回答,文书作业。原来蓝圣杰有阅读障碍,儿子做健康检查,一堆文件数据就让他头痛不已。从前接案时,「文书盖章来来去去,通常一天就没了」,现在有经纪人帮忙,才得以专注在画画上。此外,以前个体户难免遇到「不知行情」的业主,现在则有经纪人帮忙挡。「有些人不了解创作要付出什么,」蓝圣杰经纪人在旁说,「很多我都先帮他把关了。」蓝圣杰最近手上案子很多,包括「桃园市政府青埔旅游线推广」插画、基隆市刊 《魅力基隆》 封面,还有「儿福联盟助养计划2020 」主视觉设计。蓝圣杰说,以前接案是一波一波的,有了职人经纪才得以预排计划。那么业主看上的是蓝圣杰作品中哪个部分?经纪人说,「主要还是他画亲子关系与表现创意。」从猎奇女体画家到亲子插画家,「儿子真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蓝圣杰说。

+ More
海德薇谈新作《山神》——山会接住谦卑的人

海德薇谈新作《山神》——山会接住谦卑的人

攀爬聖母峰也死在那的馬洛里被問到為何要爬山,回答「因為山在那裡。」山是永恆的綠色波浪,牽引人們。有一批人則日復一日入山,目之所及是熟悉的草木。上山像拜訪老友,這便是巡山員的日常,「很多巡山員可能數十年到同一個地方看同一棵樹還在不在、好不好。」海德薇說。山神 海德薇 著出版日期:2020/7/31去年十月我訪問海德薇,當時她剛完成奇幻小說《我綁架了文昌哥》,正連載另一部奇幻作品《魔藥獵人》。為何熱衷讓想像飛躍的寫作?她回答,「因為不想用世故的眼光去看世界。」這一回,她寫巡山員故事《山神》,首度嘗試現實之作。本是世俗的題材,海德薇卻因實際隨巡山員走過一遭而有感,「接觸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好市儈。唯有在山裡,才能與自然合一,天為被,地是床,什麼都沒有卻很豐足。」▲海德薇過去多寫奇幻作品,這一次寫《山神》也融入她對奇幻的喜好,將之化為對山林自然的崇敬。海德薇說,唯有巡山員所處的環境能與山「合一」,令她嚮往。(圖/鏡文學)台灣首部巡山員職人小說《山神》是台灣首部以巡山員為主題的職人小說,敘述女主角「葉綠儀」巡山員父親因公殉職後,隨其腳步成為「森林護管人員」。當年父親忙於工作,家庭失和,葉綠儀也不諒解父親。踏上山林前,她想「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積,騎車環島只需要一週。我不禁懷疑,父親為什麼花上了一輩子的時間,都還無法收工回家?」上山,本想追尋父親的身影。葉綠儀初因女性身分感受歧視,隨故事進展,歷經各式挫折與克難,從雲杉苗圃育種失敗到遇登山隊山難,再到面對山老鼠及森林大火,最終贏得所有同仁肯定。葉綠儀上山的姿態,也由追逐成為立定,證明一己價值,道出「身為巡山員的我,看似什麼都沒有,實則擁有了一切。」《山神》翔實寫巡山員大大小小,甚至冒險犯難的境遇,也是不哀怨不傷感的女性成長故事。小說最後,葉綠儀看待山的方式也有了不同,從征服到臣服,再到融入。因此,對巡山員來說,不止是因為山在那裡,而是山成為了他們的樣子。他們也在那裡。▲巡山員深山特遣時得隨地而睡,往往練就以地為床的本事。(圖/海德薇提供)入山田調帶給她經驗衝擊從幻想題材到現實之作,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原來海德薇的弟弟森林系畢業後,曾任巡山員一年。她聽弟弟轉述,才知道巡山工作這麼有趣,「我弟是我最初的訪問對象,問他各式奇奇怪怪的問題,比較懂了,才敢問其他專業人士。」之後因林務局友人引介,她得以到南投水里工作站田調。海德薇分別在水里待了三天,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分站考察一天;白天隨人員踏查訪問,晚上整理筆記。接觸巡山員,帶給海德薇很多衝擊,她弟弟最先讓她感到不可思議,「我家住桃園,我弟一早要到南投面試,結果他前一天穿著西裝睡在南投的公園長椅上,隔天直接去面試。後來我問其他巡山員,他們都說這很正常,因為在山裡就是要隨地可睡。」海德薇笑說,相較之下,她像要睡獨立筒床墊的碗豆公主。「這些人跟我在都市遇到的,完全不一樣。田調時遇雨,我問下雨了怎麼辦?他們說這不是雨啊,接著繼續往前走。也有老巡山員,在山上來去自如,獲優良護管員時,上台北到善導寺站附近的林務局接受表揚,卻在捷運站迷路。」所以在山裡,遠離世俗,欲望降至最低,真的會變成不同的人。海德薇說,巡山員跟寫小說的人很像,「前方可能一無所有,最後可能一無所獲,只靠熱情支撐。」她問受訪者做巡山工作的動力是什麼,他們都回答「就是喜歡山。」「巡山跟寫小說一樣,都是築夢的過程。」海德薇說。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現實條件待克服。巡山員巡山更似浪漫,實則職務包山包海,不但得管理森林租地,負責與當地居民交涉,發現有人侵占國有林地,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此外,還有步道維護、林政業務等工作,不時還會遇到上山救難,或搶救森林火災。巡視林班地,只是最基本的一環。▲問海德薇實際田調後,最出乎她意料的是什麼?她回答沒想到撲滅森林大火也是巡山員的工作。巡山員入山闢防火線,有時得睡在離火不遠處,發覺火勢燒近了,再起身拉遠睡墊。求快時,更索性用身子滾平草地闢防火線。森林大火,也是《山神》的重要橋段。(圖/海德薇提供)巡山,也不若登山閒情逸致。因為深山裡沒有路,巡山員白天要從森林裡找出比較好走的地形,然後開闢小徑通過;晚上則必須找近水源的地點紮營,隔天才有水喝。在山裡,一切得靠自己。女主角負責的第808林班,鄰近塔塔加,面積一百公頃,地形涵蓋高山深谷與溪流;最低點海拔五百公尺,至高點三千五百公尺。如此大的範圍,都由巡山員負責,可見其工作份量之重。至於小說以女巡山員為主角,海德薇表示,女性巡山員目前約占總體的十分之一,其實沒那麼少見。雖然體力可能比不上男性,一般人力氣大的能負重七八十公斤,女性成員則必須靠其他人分擔重量,但以巡山工作最困難的深山特遣來說,一趟要去四五天,所以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能否跟他人相互分工、體諒才是重點。台灣巡山員除了所得與付出難成正比外,與家人聚少離多也是問題,「巡山員的另一伴得非常體諒,因為得駐守工作站,登記入山人員,他們都說『能回家是剛好撿到的』,很多人在父母病重時都無法回去。不過好消息是,巡山員薪水今年終於上調了。」海德薇彷彿自己調薪,興奮的說。但巡山工作仍面臨嚴峻考驗,年齡斷層就是其一。「目前巡山員(技術士與約僱護管員),技術士平均年齡53歲,約僱護管員平均年齡36歲,然而這工作非常需要經驗傳承,課本的知識無法直接落實在山上,要自己走過才知道。」小說就寫到女主角因腳踩乾草堆而摔空,因為草本或藤類植物過多的地方,看似有地可踏,其實無法光憑肉眼得知底下是什麼,必須倚靠步法,小心踩踏確認。▲遇崩塌地,巡山員更是克難,得用自己的腳走出一條不成路的路。(圖/海德薇提供)山反而讓人們更緊密連結正因山上險難不容分說,一旦遇上,都是危急時刻,小說便安排一位對女主角十分苛刻的角色「老劉」。海德薇說,「老劉不是壞人,只是用更嚴苛的眼光看女主角,懷疑這樣的新人會不會影響工作。」至於小說男主角「楊向陽」則扮演正面角色,引導女主角成長。兩人的愛情不慍不火,或許也唯有在密林才得以如此滋長,因為在山上他倆首先是夥伴,才是戀人。愛情建立在信任之後。「很奇妙,山裡空間距離遠,人與人之間反而更相近。有些巡山員還會固定去看山上獨居的老人,怕他們沒東西吃。在山裡,沒有人是孤獨的,會不自覺的與別人甚至自然連結。」因此,《山神》是一部溫柔的小說,懷抱謙卑入山的人,接住了在塵世茫然的女主角。也因為在山上,女主角與父親重疊了,成為已逝父親與母親和解的橋梁。海德薇說,這也是她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母親以前是老師,也是家族長媳,海德薇自小受權威式教育,不乏打罵,「以前總想我媽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直到開始寫作,才漸漸理解母親。寫完《山神》,海德薇說,「我們的童年都必然有缺憾,成長就是逐步讓缺憾癒合的過程,山加速了女主角的癒合。」此時,海德薇的臉龐彷彿與女主角葉綠儀疊合。海德薇對我描述,巡山員遇到崩塌地,要靠自己的腳步「走出」一條路。寫作也一樣,直到自己成為讓他人走過的橋梁。▲遇崩塌地,巡山員更是克難,得用自己的腳走出一條不成路的路。(圖/海德薇提供)

+ More
废青是生活,用小说记住香港的样子是志业——专访 《下流人》《失魂男女》 海笑

废青是生活,用小说记住香港的样子是志业——专访 《下流人》《失魂男女》 海笑

一个人的失败或许是不光彩的,但若同一整座城市失败则否。因为深爱过,奋斗过。可是一座城市怎会失败呢?用文学折迭一座城市的身世——从西西的《我城》到海笑写《下流人》《失魂男女》——便可看出端倪。海笑1986年生,离西西1974年写的《我城》也远了。时间与其上盘据的巨龙,让我城香港有了质变,同时诞生更多倾注这座城市以生命的作品。投身写小说前,海笑曾短暂任电影公司编剧,之后在杂志社当记者五年。笔名海笑就是那时来的,「因为是公司里年纪最小的,名字有个『海』字,便被昵称『海少』。」后来他改「少」字为「笑」。但为何笑?或许是看透了,可以用笑面对不成功。▲海笑自言生活过得很废,除了写小说,现在以接案拍片为生。(图/海笑提供)写不成功讴歌自由人《下流人》便是一部拥抱不成功的小说。小说写一对男女在台风天香港天文台挂起风球时相遇,不寻常的机缘注定了他们不安分的爱情。他们半夜溜进知名家具店,在那进食、做爱。两人分分合合,最后女方为了更远大的生活离开了男方。到底,这是一段在例外状态滋长的爱情,像李欧卡霍的《新桥恋人》,唯有在那围起整修,半是废墟半是工地的桥上,各有算计的男女才能看见彼此。爱情轰轰烈烈,却也说散就散,或者两者互为因果。小说最后,晋身上流的女主角自道:「我成功了。可是,我越来越不了解成功。」爱情事业都一无所获的男主角则自称「自由人」。海笑说,小说名「下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他们的阶级,无法往上,只得向下;一个是他们的爱情,有不堪,也未必纯洁,所以下流。尽管如此,也值得书写。因为海笑说,那其实是「很实际的爱情」。「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真正爱的人,就是看你会不会、能不能抓住。例如我跟太太在中学认识,拍拖几年分手,之后各过各的生活,也跟其他人交往,后来忘不了彼此,才又走在一起。」所以《下流人》主角是他自己吗?海笑说,他写小说喜欢把朋友的故事放进,男主角原型来自他朋友,「我的故事多是喝酒时听来的。」杯酒人生,光彩的与黯淡的,都在此现身。此外,写不成功的男女,也与他自小求学经验有关。「从小到大,我就抗拒香港的某些价值——其实不止香港,全世界都这样——父母要你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最好是金融业或律师。我问自己:『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过这样的人生?我是不是要过这样的人生?』不过小时候我没反抗,是读到中学,发现自己跟不上其他人。以前我只是平庸,中六(注:相当于台湾高三)才发觉自己可能被淘汰。」海笑开始逃学,常常称病躲在家或跑到电影院,也就在那时,他看了很多电影。有天,他看了《骄阳似我》(注:台译《心灵捕手》),觉得很震撼。电影说,「不完美才是好东西,能选择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后来海笑向父母坦言不想上学,想学电影。父母答应了他,于是他研读电影课程。回首求学之路,海笑说,「我发现没有完成父母的期望,不跟着这座城市的价值走,也没关系。现在我可以跟爸妈说,我不是没能力,而是能力在其他地方。」海笑现从事自由业,接案拍片,同时写作。▲正在拍摄MV的海笑。(图/海笑提供)自言废青却也很踏实海笑自称「废青」。「没办法,我真的挺废,每天睡到十点十一点,下午写点东西,晚上就跑出去玩。」废青如他,也在文学里找到知音——太宰治。「读太宰治,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文学可以这样写,可以这么无赖。影响我的,还有《麦田捕手》。」或许这正是海笑作品微微抵抗世界又丧志的原因。海笑坦承,以前香港文学、华语文学看得不多,直到读了刘以鬯《酒徒》,「他的作品让我知道要写香港人的生活,城市的面貌,写很实在,很生活的事。」写很实在很生活的事,便无可免的触碰2014年占中运动以来的香港现实。2014年,海笑还在杂志社工作,遇上抗争,不曾写长篇的他竟洋洋洒洒生出十万字小说,想象十年后的香港会是如何,「每天看到香港这样,我需要一个空间发泄自己的情绪。」为何用文字发泄?海笑说,他也不知道,但「写完挺舒服的」。来年,电影《十年》问世,同样想象香港十年之后。不过海笑说当时写的小说未曾发表,与电影完全无关,「有这样的巧合,我不意外,因为每个香港人都在思考未来。」面对剧变靠小说治愈未来一直来,2019年香港迎来更剧烈的抗争运动,海笑也参与其中。《失魂男女》便是一部写运动中男女相遇相爱的故事。男子有恐慌症,女子有忧郁症,所以「失魂」。然而,他们却在烽火连天的运动里不药而愈。香港在燃烧,他们的爱情亦是。《失魂男女》是大国崛起后的《倾城之恋》,只是这一回,不止男女主角换人,连让香港陷落的,也换了对象。《倾城之恋》里女主角「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然而《失魂男女》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小说里,有人问:「输了怎么办?」男主角说:「这或者就是上天给予这代香港人的意义。」女主角回答:「真可怜,上天一定很讨厌香港人。」面对剧变,也不无自嘲。其实海笑写完《下流人》后,「想写温柔一点的东西」,《失魂男女》本想写一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女相爱,写到一半便遇到运动爆发,「我停笔了一个月,完全没心情写,后来我跟编辑说,想把小说时空换成当下。」这是他贯彻想写「很实在,很生活的事」,现世险阻,爱情若是。《失魂男女》人物原型也来自海笑的朋友,「他们都有情绪障碍,却加入翻天覆地的运动,情绪越来越差,仍相互扶持,帮助大家。这让我想,我应该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痊愈。」所以《失魂男女》不止是男女主角,也指其他投入这场运动的香港人,「大家状态都很差,但我想跟大家一起走下去,告诉人们不一定要去前线,要坚强的生活。我不知道香港会不会变好,但我希望我们都能过得更好。首先,就是不要放弃自己。」▲海笑跟朋友租有一块地方,叫「六楼后座」,「除了开派对,也会做实事,每年都会做小剧场。」此为海笑在演出后台照,戴橙色假发。(图/海笑提供)我城不再还有下半场未来一直来,威胁不是惘惘的,而是有文字的。采访当下,香港正要迎接一项未知的法律,而我打字的此刻,法律已诏告天下。当时我问海笑,还会继续写吗?他说2017年结婚生小孩后,便想写80、90年代的香港,让自己小孩知道香港曾有的样子。担不担心创作自由?「会,但我也不知道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这就是最危险的。但如果真的害怕,就不写了,此刻我还会写下去。」1974年,西西写下一代香港人得以在文学中安身立命的《我城》。《我城》里,西西写道:「你的国籍呢?有人就问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奇怪。你于是说,啊,啊,这个,这个,国籍吗。你把身分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近半世纪后,海笑《下流人》的男主角说:「我的故乡是香港。」他父亲则反问:「怎会?香港只是一个城市,你有你的故乡。」用文学折迭香港,竟有点讽刺,原来,「只有城籍的人」,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海笑喜欢运动,有两项运动特别启发他。他说跑步跟写作很像,都是一个人经历一段很远的路,只能靠意志力撑下去。另一个是足球,足球教他,「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弃,」未来还在来,所以还有下半场、下下半场要踢。▲我问海笑有无一张你最喜欢的香港地景照片?他寄来这张夏悫道照片,附注:「其实没有很喜欢夏悫道,只不过太多回忆,在这里睡过不知几多晚,也在这里面对催泪弹、橡胶子弹等攻击。这是小时候从来未想过要面对的事。」(图/海笑提供)

+ More
【下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下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续【上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6小说中几次出现晚年的蒋经国,写到他总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像武林绝学高手,不轻易出招,然出招必见血。不同于我们现在熟悉的「小蒋勤政爱民」,小说里的蒋经国形象──多听少说,城府极深──是您观察所得吗? 答:当年跑新闻时,许多财经官员私下闲聊时,都会讲述自己与蒋经国互动细节。有些大员,层级比较高,能与蒋经国单独谈话;有些中级主管,则是随着长官,向蒋经国简报业务,听取蒋经国指示。无论高阶或中阶,这些政府官员,对蒋经国都有详细描述。此外,蒋经国去世后,若干士林官邸侍从人员、文臣武将,在各自回忆录中,都会描述蒋经国。我曾给俞国华写回忆录,他长期跟在两位蒋总统身边办事,前后超过半世纪,他曾对我讲过极多两蒋事迹。这本书里,对于蒋经国描写,主要就是根据俞国华所言。《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小说有段调查局局长与主秘闲聊,认为「没有江南案,就不会有十信案。」且,十信案究责只追商不追官,牵连官员也多轻轻放下,甚且日后高升。十信案真是蒋经国为转移江南案之注意力吗?答:当时,整个台湾社会普遍相信这种说法,然而,谁也没有明确证据。譬如,当年行政院公布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之后,财政部金融司司长戴立宁受处分之余,就曾忿忿不平,对我明确表示,政府挑起十信案,就是为了移转媒体注意力,减轻江南案压力。当时,我在报社工作,许多记者同仁,也都这样说。这种说法当时普遍存在,许多人都持这种看法。然而,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其实并无信而可征证据。顶多只能说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臆测」。只因当年普遍存有这种臆测,因而,我也把这种说法,放进这部小说里。至于十信案只追商,不追官,牵连官员也轻轻放下,并且日后高升,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后来台湾经济发展这两个因素有关。先说政治因素,当时,蒋经国为糖尿病所苦,病情渐入膏肓,寿命只剩下两年半左右,生命火焰慢慢熄灭,已经没有血气与精力,去承受政局震荡。蒋经国年富力强时,曾有好几桩大案,或间接或直接与他有关系。譬如省主席吴国桢流亡美国、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被整下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长王正谊入狱。但十信案爆发时,蒋经国已体弱气衰,没力气再掀大案。因而,后来案情就没有往上发展。这里面,不单单是轻放行政官员,连带对涉案商场大号人物,也没追究。譬如,十信、国信同时出事,十信自老板蔡辰洲以下,包括十信、国泰塑料、国泰塑料关系企业,大量主管都被起诉,几十人收押,关进牢去。而国泰信托,却是清风明月,水波不兴,老板蔡辰男没吃官司,整个国泰信托、二十几家国泰信托关系企业,也没有员工吃官司。以现在眼光、标准来看,当年蒋经国政府处理十信、国信弊案,确实颇为宽容,可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再说台湾经济发展因素,十信案爆发后那大半年,真有世界末日之感,全案牵涉太多弊端,例如到底哪些党政军大员,私下把巨额资金,存入蔡辰洲国泰塑料公司账户,领取年利率二四%高额利息?蔡辰洲所掏弄那三十亿元资金,后来到底流向何方? 所以这些问题,在当时看来,都是天大事情,都须查得水落石出。然而,所有这些天大事情,后来全都不了了之。因为合作金库以「概括承受」方式,吃下十信之后,台湾撑过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冲击,经济复苏,股票与房地产火箭一般,往上冲锋。如此,十信冒贷案那些低价抵押品,价值不断往上窜。还有,合作金库合并吞下十信,光是十信17家分社,以及总社,房地产增值就极为可观。如此一来,合库等于吃了大补丸,不但填补了之前亏损,甚至更多出获利。此外,十信案之后没多久,顶多两年时间,政府修法,废除空头支票刑责,如此一来,许多十信案受刑人都立刻释放出狱。贷款人头问题,后来报纸与杂志都未进一步报导,究竟后续情况如何,也查不到数据,似乎不了了之。十信事件爆发那一阵子,这些人头贷款户,四处陈情,到处抗议。后来,就未曾再出现陈情、抗议事件,显然,这问题也和平解决。▲1985年,蔡辰洲被控违反票据法,于台北地方法院开庭。(图/镜周刊数据画面)您选择以俞国华为主要视角,除了曾采访过他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您在小说里形容:「只有俞国华一个人,进了门里,与强人家人共处一户。」据您所知,俞国华对此有何描述? 答:《十信风暴》第一章关于七海官邸布置、陈设,以及蒋经国一言一行,都是俞国华亲口所言。俞国华父亲,与老蒋总统少年订交,追随老蒋总统,一起到广东,担任县长,后来殉职。因而,老蒋总统刻意培植老友后人,在俞国华幼年时期,老蒋总统就费心思,培植俞国华就学。俞国华这人,操守很好,胆子很小,做事忠心耿耿,没有丝毫野心。太多太多例证显示,蒋氏父子两代,对俞国华完全放心。俞国华去世至今20年,我时时想念着这人。我在《十信风暴》当中,对这人颇为着墨。我规画中的第三部小说,将对俞国华有更多描述。▲十信案时的王金平与刘松藩,两人都是蔡辰洲结交的立院「十三兄弟」派系成员。小说对此多有着墨。(图/镜周刊资料画面)里头立法院十三兄弟,您写王金平最多。当时您就近观察,就可见他未来必成气候,任立院龙头多年吗? 答:十信与国信爆发事件时,报纸、杂志上常出现王金平名字,显示他与蔡家兄弟,关系颇近。当时报纸与杂志,只要注销王金平金平新闻,都不是什么好事。比方说,这部小说里,有一段内容,说是《联合报》修理王金平,大标题为「王金平欠国信十亿,从未付利息」、小标题为「手续费未入账,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就是真有其事,《联合报》真有这样标题与新闻。那时候,我对立法院了解不多,无法预见王金平后来发展。我只能说,我这部小说里,涉及王金平部分(以及指名道姓,涉及其他人部分),全部都有报纸与杂志书面证据。追述十信案,您觉得对当下台湾政治环境有何意义?我们可从十信案看见哪些政府或金融弊端的变与不变?答:十分巧合,关于这个问题,前司法院长赖英照在本书序言当中,就有精确答案。赖前院长在台湾法学界地位崇隆,我有幸请赖前院长替我写序。在赖前院长序言最后,他回顾过去,展望将来,针对35年前十信风暴,从法律观点,总结出两点结论︰第一,1991年政府开放商业银行大量设立之后,这三十年间,台湾的金融版图发生本质的变化。过去公营银行掌控金融业的局面已经完全翻转。当年民营银行出问题,由公营银行接管的模式,不再可用。如果大型金控不幸发生挤兑,公营银行固然无能为力,「金融重建基金」的财源也远远不足。届时政府面对的窘境,恐更甚于十信风暴,主事者必须未雨绸缪。第二,要金控不出问题,政府的监理当然重要,但业者坚持正派经营的自觉,毋宁更为关键。银行搞垮了,社会固然付出重大代价,但相关业者也难得善终。十信殷鉴未远,值得深思。

+ More
【上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上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因五鬼搬运爆发弊端,十信主事者蔡辰洲与财政官员攻防,一时之间政坛震荡,更爆发挤兑潮,堪称台湾历史上风暴最烈的金融弊案。  十信案何以尾大不掉?解严前政府权力只手遮天,何以不到40岁的蔡辰洲却能板荡台湾政局?最后又是谁出手收拾? 《十信风暴》是王骏继《江湖无招》后第二本小说。当年案件爆发,他是在线记者,30多年后回首此事,以纪实之笔写就这本非虚构小说。此中有政治角力,也有金融诈术,是《纸牌屋》加《大空头》──只是以上皆有所本。 王骏人在加拿大,我笔访他写《十信风暴》的心路过程。王骏笔力强健,谈小说之余,不但解答我对他写作上的疑问,更重燃了那个年代的记者魂。 因篇幅稍长,访问拆为上下两篇,上篇王骏带我们重返当年现场,下篇论及政局秘辛与彼时行政院长俞国华,以及已届暮年的蒋经国。十信案,或许是强人如他,最终却也最无力的一次出手。《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十信案发生时,您在哪家媒体任职?如今读者可能很难想象没有SNG车的年代,记者如何追新闻,可否描述追此案的过程? 答:民国七十四年春天,十信案爆发时我在工商时报,任外勤记者。刚入行没多久,正好赶上这档大事。当时,尚未解严,以报纸而言,不但家数有限,而且张数也受限制,只有三大张。每一大张,四个版,总计十二个版。 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新闻来源只有报纸,因而每家报社都指派专人每天「比报」,比较自家报纸与对手报纸。如此一来,记者压力极大。那时当记者,在报社内与同组记者竞争;在报社外,与同一条路线上其他所有报社记者竞争。此外,每个外勤记者都配有「呼叫器」,又称「电子拴狗炼」,二十四小时开机,不得关机。不定什么时候,呼叫器就哔哔作响,扰人作息。那个时代没有网络,加上政府管制,舆情较单纯,不像现在百家齐鸣。两相比较,那个年代媒体与受众之间,信息权力不对等,媒体无法充分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社会气氛远比现在祥和,新闻事件当事人免于「全民公审」压力。当时跑十信风暴新闻,基本上报社或电视台追新闻过程与现在差不多。尽管科技不同,工具有异,但基本心法、手段,还是一致。日报记者都是晚上上班,深夜下班,次日上午休息,中午出门跑新闻,晚上回报社写稿。不过,十信风暴期间,经常上午有大事,因而,外勤记者颇为辛苦,一大早就出门,在外头奔波一天,晚上回报社写稿,闹到深夜才下班。▲1986年,王骏与时任财政部长钱纯。十信案当时,蔡辰洲动员「十三兄弟」帮立委赴时为央行副总裁的钱纯住宅,要求央行暂停对十信检查,遭钱纯严峻拒绝。(图/王骏提供,镜文学版权所有,请勿任意转载)写此书的资料搜集花费多久,多取自何处?答:撰写这部小说使用大量数据,尤其书中人物绝大多数以真名登场,因而所写内容必须有所本,有根据有证据。写书之前,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类则是去图书馆搜罗所获。我当记者以后,就习惯保留数据。每天下午跑新闻,傍晚回报社,吃过晚饭之后,开始写稿。每天写稿前,必然把前一天晚上所写,当天见报新闻、特稿,拿剪刀剪下来,贴在稿纸上,带回家去,妥善保存。二十多年间,在报上所写新闻、特稿、专栏、社论,全都留了下来。除了报纸剪报之外,我在杂志所写「外稿」,也都剪下,妥善保存。还有,就是当年访谈数据。譬如俞国华谈十信始末;又譬如,陆润康谈十信始末,以及他自己日后遭遇。这些内容,都放进这部小说里。访谈资料之外,我手边还保存若干第一手文件,像是行政院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监察院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这部小说里在多处地方,对徐立德财政部长任内十信违规放款坐大情况,有精确描述。所有这些描述,全文引自当年行政院、监察院调查报告,在自有资料之外,为了写这本小说,我在2019年三月间,费时一个月,几乎每周六天,天天下午走访中山南路国家图书馆。那儿有当年报纸数字档案、有杂志数字档案、杂志实体档案。从国家图书馆,获致大量书面资料,据以撰写这部小说。小说里,凡是对真名实体人物,所做明确描写,都有书面根据。因此,这整本小说,最高撰写原则,就是「有多少报纸、杂志书面数据,写多少臧否内容」。自2019年四月中旬开始动手撰写,至八月间写毕全书,凡20万字,费时约75天。▲1987年,王骏于中国新闻学会与工商杂志所办之讨论会。(图/王骏提供,镜文学版权所有,请勿任意转载)用小说回首35年前的事件,有何不同的观点或当时未察觉的角度吗?答:当年,我主跑财政部。十信风暴新闻范畴,大致可分为「灾难核心」、「救援团队」、「财金当局」、「司法机构」四大部门。灾难核心,是指十信与国信,以及这两家金融机构所有附带关系企业;救援团队,指的是进驻代管十信的合作金库,以及进驻代管国信的银行团。当时,我是财政记者。主跑财政部。整个十信、国信事件财政部几年间处置过程,极为熟稔。对其他相关领域,我常与同事谈论案情,也略知梗概,但也仅只是梗概,不能窥其全貌。事隔35年,许多细节早就遗忘,因而,撰写这部小说,等于重新坠入时光隧道,重拾当年记忆。为此,我花费颇多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翻查当年报纸新闻、杂志内幕报导。经过彻底翻查,对当年十信、国信风暴,有更全面了解,无论观点或角度,都比当年要宽广。当年只深切了解财政部作为,如今,则是所有领域,都撷取详尽数据。当然,这也涉及个人成长。当年才20多岁,成熟度毕竟有限,眼界与见识都比较狭窄。35年后,重新再看十信案,当然有更深一层了解。既然有更深层了解,通过小说笔法,较之报导描述,有何不同?答:我当外勤记者那十几年,正好碰上台湾经济起飞年代,新闻业也蓬勃发展,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许多杂志。当时,我持续给多家杂志撰稿。写杂志稿件,与写报社新闻、特稿,完全是两码事。在报社写新闻、写特稿,得遵守一定格式,言论尺度也较狭窄,尤其,用字遣辞不能随心所欲。给杂志写稿,称为「写外稿」,可以赚稿费外快。那种杂志外稿,讲究抖露内幕,套一句现在新名词,那叫「爆料」,尺度宽阔,用字遣辞飞天遁地,随心所欲。我写了将近20年「外稿」,早就锻炼出写稿本事,对于新闻事件,只要知道了内情,可以不加思索,心无悬念,一挥而就。写这本《十信风暴》,形式虽是小说,骨子里,就如同我当年给《财讯》、《新新闻》、《商业周刊》写外稿。那种外稿,对于一桩新闻事件,要把人、事、时、物、地,交代干净,描绘清楚。这样,稿子才引人入胜,杂志社乐于采用,才能赚得到稿费。这次写《十信风暴》小说,基本上,与当年给各家杂志社写「外稿」,并无二致。我当年写「外稿」,有场景描写,有人物表情,有故事经纬,有前因后果,原本就丰富立体,有层次感,只要一看,就引人入胜,会一直读下去。35年后,我写《十信风暴》,只是稍微转变「外稿」形态,加入了对话,如此而已。我注意到小说小节皆以地点为名,或官邸或政府单位或私人俱乐部,这是刻意安排的吗? 答:这纯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十信风暴》是我第二部小说,之前,我第一部小说,是一部武侠小说,名为《江湖无招》。我写《江湖无招》,是且战且走,事前并未勾勒故事大纲,而是现编现想,想出故事梗概,然后去搜集资料,接着动手撰写。写了万把字,素材耗尽,然后,再重头来过,重新勾勒故事大纲。写《十信风暴》,略有不同,但心法还是一样。这一次,我先把所有资料搜集齐全,接着仔细精读所有数据,充分消化之后,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动手敲打键盘,开始撰稿。然而,我事前虽已搜集全部、完整资料,也仔细精读、消化,但撰稿时,并无完整故事大纲,而是看多少数据,写多少内容。既然是依照时间轴撰写小说,一开始当然要写十信事件爆发源头。我曾给俞国华写过回忆录,他曾讲过十信内幕,但当时不许我写,不准放进他回忆录。十信事件爆发时,俞国华是行政院长,当然清楚整个过程,他老先生已经去世将近20年,当年他所说内幕,可以出土见光。因而,我就以俞国华当年所说内幕,为这部小说第一章。故事背景,在七海官邸,因而,第一章就以「七海官邸」为名。写完第一章,写第二章时,就不假思索,照着第一章模式,拿「展抱山庄」当名称。如此这般,依序往下,每一章章名,就都是地点。当然,我这样安排,有个前提:必须对民国74年间,整个台北市模样,要有清晰记忆。这一方面,我占优势,我生性恋旧,对自己青春少年时期往事,铭刻于心,永恒不忘。因而,写这部小说时,里面场景就是民国74年景况。▲南京东路上的宝通大楼,民国74年事件爆发时是十信总部。现为合库银行。 图/镜文学提供所以可说是您在脑海中重建了30多年前的台北?答:例如第一章开始未久,俞国华座车离开行政院,走中山北路,前往大直总统官邸。小说里,他座车从忠孝东路口右转,上了「复兴桥」。当年,台北市铁路没有地下化,铁道把台北市切割成南、北两大部分,也因而,当年台北市诸多南北向大马路,都兴建了天桥或地下道,以穿越铁道。忠孝东路越过铁道时,那桥梁就叫「复兴桥」。现在,复兴桥早拆了,成了中山北路一段前端起始那一部份。比方说,我写来来饭店景致,就说这饭店斜对面,是行政院新闻局旧大楼。那新闻局旧楼,当时就在忠孝东路旁,后来拆了,现在是行政院大楼前面广场。还有,我写财政部,说是只有一幢大楼,后头有空地,已决定兴建第二幢大楼,将来两楼相连,并做一处。当年财政部这新旧两幢大楼,现在都已废弃,财政部都搬家了。我写《中国时报》,也是说,只有一幢老楼,后头广大停车场,要兴建新楼。不但固定景致如此,我还在小说里,添加大量民国74年十信案爆发时,同时期诸多时代元素。这些,都是我脑海里所残留,当年跑十信风暴新闻时,同一时期相关影像。凡此种种,都是回忆与恋旧。或许,一开始的确无意间,以「七海官邸」为章名,但细细回想,其实这也是一种内心深处思惟反射,投射出自己怀旧心态。这样看来,以政府机构、建筑、餐厅、特定地点,为章节名称,也并非全然巧合。【下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7/

+ More
山与海的深度依旧,原乡就还在那里——专访Nakao Eki Pacidal

山与海的深度依旧,原乡就还在那里——专访Nakao Eki Pacidal

Nakao Eki Pacidal 人在荷兰。疫情当前,人间艰巨,我们透过Telegram联系,Nakao谈创作,像遥远的召唤,召唤她笔下的山风海雨,以及这座岛屿的另一种可能性。原住民身分曾让她自我怀疑Nakao是花莲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现年四十五岁。虽然她的小说常以部落为场景,然而在台北出生后,除了在花莲念小学外,直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前都在台北。在都市成长,会不会感到格格不入?她说投票时最有感,因为原住民要投山地或平地原住民立委,而投票箱前往往只有她一人。这话谈得轻松,成长过程中还是不免被异样看待,「我小学经常被同学笑,有次哭回家,爸妈说不要理他们就好,两三次后也就习惯了。第一次真正感受自己跟别人不同,是高三考大学时以原住民身分加分。后来回想,当时(1992年)考大学压力之大,难免有同学对此感到『不舒服』。」原住民考试加分听起来像身分带来的红利,然而Nakao说所有曾动用这加分权益的原住民心里都有阴影,会怀疑是不是没有加分自己就没资格上大学。「因为国家没有给我们及非原住民正确认知这权益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整个群体。即使我在大学、职场都受肯定,可是直到我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才觉得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尽管从来没有人质疑我。」「无可避免,我们在看别人时总是去脉络。」或许这正是她台大法律系毕业后,横跨不同领域,从科学史到欧洲史、史学方法的原因。同时,她自言对纯知识非常有兴趣,创作也不限于原住民元素,奇幻穿越、历史宫廷,甚至BL,都在她点化之下成为小说长河的金沙。▲2014年,Nakao Eki Pacidal 参与原运,在路边进行阿美族语教学。摄影/Savungaz Valincinan藉小说展示不同的文化框架2009年,Nakao赴荷兰念历史博士,2017年定居当地。2014年,她出版「台湾原住民族当代传说第一部曲」《绝岛之咒》,藉一桩原住民研究生离奇死亡,带出赛夏族矮人诅咒之谜,以及环绕这座岛屿,如月牵引潮汐,影响主角的各式咒念。最终,主角们合力投身创作,想透过文字解除宿命般的咒力。一如夏宇的诗,「只有咒语可以解除咒语/只有秘密可以交换秘密/只有谜可以到达另一个谜」。图腾与禁忌,在Nakao笔下不是迷信,而是观看世界的不同框架。《绝岛之咒》有十万多字,Nakao却在一个月内写完。她说当时内心浮现不得不写的念头,「《绝岛之咒》其实是我博士论文的小说版,谈传统流失后,文化怎样延续?文化如果是理解自己和他者的钥匙,钥匙不见了,我们要怎么打开锁?」「这其实关乎你怎样认知世界。在现今科学体系下,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其上没有神灵或信仰,当人类觉得万物都可以掌控,就会无限扩大,沦为贪婪。所以科学也是一种迷信,仅是理解世界的框架之一,不是绝对。」《绝岛之咒》表面上讲咒力,其实呈现了文化渗入肌理,牵引主角命运,「这样透过小说传达世界观,也符合原住民的史观。原住民不会讲大道理,只会坐下来跟你说故事,让你自己摸索。因为道理过了两三代就会被遗忘,可是故事可以一代代口传下去。」Nakao说演讲时若谈到祭典、禁忌等内容,开始前往往要酌酒点烟「告知一下」祖先。有几次忘记她「祭祖」,结果讲到一半不是屏幕黑掉,就是麦克风没声音。在外人看来或许是迷信,但一如她对科学的说法——世界是复数的,存有很多观看的方式。有时,我们只需静静领受。小说来自博论,Nakao坦言《绝岛之咒》是累积十多年思考而成,写完后一度以为自己要再等十年才能写出下一本。岂料之后她笔力雄健,陆续写了好几部长篇:《一个没听说过的燕云旧梦》以今昔对比,谈相声没落;《巡台御史六十七与来自远方的科学家》借穿越形式解答历史谜团;《天为谁春》在虚实之间写纳兰性德生于权贵却长于词人的哀乐;《掌上珊瑚》以怀抱演艺圈梦想男子遇上满族少女为主轴,谈文化认同与被入侵;《维也纳之春》则是原住民追寻自我,远赴欧洲成为音乐家,摆荡在不同文化之间。对此,她说这跟2017年开始与镜文学合作有关。「以前我是冲动型的人,做一件事要全部投入,结果就是整个人挂掉。写《绝岛之咒》时,白天写博论,晚上写小说,写完好几天下不了床。2017年我开始培养规律,写作如果没办法写满字数,那就写满时数。也因为以前不规律,现在遵循规律,对我来说反而很有趣。」 ▲参与原住民族路边论坛。摄影/罗永清新小说思辨正义的彷徨时刻新作《没有蝉鸣的森林》以一场利落的暗杀起头,结合政治议题与成长故事,是原住民版的恋爱加革命叙事;叙述原运团体因土地议题组织恐怖攻击,岛上政客成为目标,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主角泰雅族人「徘徊」是小报记者,被指派追查两名亲中商业大亨及政界人物谋杀案,正当舆论将矛头指向独派人士之际,却在凶案现场发现以阿美族语写的密码,同时他过往心仪同学「歌乐」出车祸。徘徊开始怀疑,岛上无声的杀戮与他大学时期的原住民同学有关。本该歌颂的青春,在死亡的阴影下成为遥远的余音,革命也终归幻灭。《没有蝉鸣的森林》探问何者才是正义?追求正义而行不义之事,又该如何自处?Nakao说,这类基进声音确实存在原运里,尤其是涉及土地正义或祭典时,「因为祭典是最不能妥协的东西,土地则是失去后就拿不回来了。」1997年大学毕业后她担任国会助理,在前辈提携下踏入原运,到今天已超过二十年,坦言「很多内伤」,「主流外界给我们压力,部落对我们则有期待。一旦离开部落再回来,部落人们看你的眼光就会不同。问题是,你不是每次都能符合他们的期待。在外你要冲撞,在内又要『学习』、『受教』,很消耗。」创作原住民文学,可以响应他们的期待吗?「我只能实践,不能掌握结果。现在我理解如果要投身运动,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别人的反应可能不如你期望,所以最好不要抱期待。同时学会把时间拉长来看,对自己好过一点。」因此,她现在看待小说「有作者的思想,可以提供另一个理解世界的框架,当然最好。不过我更多作品出现原住民时,往往是小小的配角。我想让原住民变成很寻常的背景,因为现实中你遇到的原住民就是一般路人,是很自自然然的,就像同性恋也是。唯有被歧视过的人,才会珍视自自然然这件事。让焦点下的角色身分复归平淡,成为读者的日常,是我身为创作者可以做到的小小的事。」现在她写小说如做运动,「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做小小的贡献,累积二十年就会很可观。」若说《绝岛之咒》是试图用不同的文化框架展示台湾,《没有蝉鸣的森林》则是原汉两个不同文化框架的正面冲突。蔡政府上台时,小英曾以总统身分为百年来原住民受汉人歧视压迫道歉,然而传统领域问题仍未解。政府推动转型正义,却不包括原住民,也让Nakao错愕,「更令我惊讶的是,我身边很多汉人朋友在政界跟社运界,却没有发声,连表示遗憾都没有。那时我意识到,或许总有一天,我跟汉人朋友会站在对立面。」▲Nakao Eki Pacidal 摄于欧洲友人家。身处欧洲助她思考原汉关系此外,身在欧洲也让Nakao思考文化冲突,对位原汉关系。「欧洲最大问题是恐怖主义,我跟欧洲人聊天说,当有别于欧洲文化的东西跑到你们眼前,你们就觉得『无法理解』,归咎于文化冲突。然而明明是可以理解的,否则我们如何理解西方。所以重点其实是『单向性』,归根究底便是懒得理解他者。就像原住民哪个不是在汉人主流社会长大,一生都在努力贴近主流,汉人却无法反过来理解原住民。」因此,当森林没有了蝉鸣,「暴力,是最后也最大声的语言。」尽管如此,小说最后,Nakao仍以极温柔的语言接住了里头人物的殒落:「重峦迭嶂的雪山山脉就像呼应大洋一般,也有一半隐身在浅蓝灰色厚重的云里。又是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春日午后,但这岛屿的不论山巅海滨还是城市里,都有人为岛屿的无知无言付出了能够付出的最大代价。」在所有物是人非里,唯有山与海依旧,以同样的心。访问里,Nakao常说自己老了,心态变了。现在她放弃完美主义,「以前从事原运会受伤,就是因为原运的核心概念是正义。政治运动要折冲衡量,正义却是无法妥协的。」或许,《没有蝉鸣的森林》她最后想接住的,也包括曾经的自己。后记:名字,还有过去可言吗?《绝岛之咒》曾提到:「名字,还有过去可言吗?」小说里,名字也是咒的一部分。她的名字也有段来历,她2007年登记族名和族别,然而现行法律不允许使用没有汉字的名字,所以她不愿用汉字写族名,因此并没有改掉汉名,而尽量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族名。不过因为她多数时间在国外,且护照上使用的是族名,所以形成很诡异的情况——她在台湾以外的所有地方都可以不用汉字来写族名。我问她这名字有何涵义(其实我很怕这问题给她一种「汉人设想原住民名总带有草木鸟兽意义」的猎奇感)?Nakao为我解答,「这名字本身倒没有意思,就只是名字。Nakaw是阿美族常见的名字,在很多老部落都有Nakaw作为母亲(祖先)的传说,在太巴塱也是。歌谣里也有提到Nakaw是太巴塱的三个母亲之一,奇美部落也有类似的祖源歌谣,不过,Nakaw是标准的阿美语写法,我的名字写成Nakao,是因为家里比较日化,采用日语拼法。」所以,名字真的有过去,也需要争取,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