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吳振瑞是我熟悉的人物。從高雄旗山出生,在屏東的小學、初中,到高雄的高中,一九六○年代正是我懂事之時。高屏地區的香蕉出口日本,蕉農的經濟傳奇被傳頌,香蕉大王吳振瑞更是傳奇中的傳奇。越戰在遠方,只一些美國軍人來台度假,在高雄港區街頭的酒吧街—七賢三路,異國的放蕩況味或說美國情調,襯托在鹽埕埔的大溝頂、賊仔市,形成某種舶來意味。高中生的我們看《文星》雜誌,但彭明敏和兩位台大學生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並不那麼被一般人關切。戰後台灣,像是從二二八事件的夢魘走過來,在美援、經濟成長的社會情境,走向另一個時代。香蕉經濟在高屏除了致富的農村傳奇,也引發一些紙醉金迷的鄉野景況,像是鄉土小說的情節—而吳振瑞無疑是焦點中的焦點。 《蕉王吳振瑞》李旺台 著出版日期:2020/3/27 流亡來台的國民黨中國蔣氏政權,拜韓戰之賜,已在冷戰時期鞏固了統治權力,更在越戰的共同防禦條約連帶中,形成反共體制,確保了政權的穩定。五○年代的白色恐怖,似已在穩定的政權裡暫時停住。但蔣氏體制的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形成三角構造,後蔣介石的權力角力在宋美齡、蔣經國之間拉扯,或明或暗的鬥爭從來不斷。一九六四年的彭明敏事件壓制了,以開放特許權籠絡台灣新興資本家,形成附庸財團,成為蔣氏政權的新統治手段。香蕉出口日本的暢旺形勢是台灣農業經濟的某種榮景,但背後的政治學錯綜複雜。 吳振瑞以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主導出口日本,既是台灣與日本的國際貿易,也在地方的政治權力、更在中央政治權力的體系,捲入政治經濟學的糾葛。吳振瑞的蕉王傳奇、金碗事件,本質上就是蔣氏政權、宋美齡與蔣經國權力鬥爭現象引發的效應。吳振瑞的故事,突顯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之後,蔣氏政權黨國體制的內部權力鬥爭。這樣的鬥爭,阻礙了台灣香蕉出口日本的經濟榮景,蕉農受損自不待言。在香蕉產業一直無法再現奇蹟的現在,回顧已消失的時代傳奇,吳振瑞故事的歷史書寫在經過半世紀之後,出現在一些書冊。小說的歷史書寫比一般歷史書寫,更引人興味。歷史小說將歷史虛構化,以小說的形式,更具大眾文化條件。歷史被失憶化的台灣,認同的形成必須經由記憶的恢復。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興辦,具有這樣的旨意。李旺台以《播磨丸》這本終戰時台灣人日本兵從中國返台的故事,在首獎從缺時,與另一人作品,同獲佳作。《蕉王吳振瑞》也是李旺台在歷史小說獎、首獎出缺的佳作,在決選會議獲得許多佳評。李旺台是我同世代,一樣成長於高屏,並是我短暫新聞記者工作的同僚。他有在地閱歷,熟悉吳振瑞,他也在一九六○年代,親身體會香蕉出口的蕉王傳奇。新聞工作的歷練,蘊藏在腦海、交織著經濟與政治、穿插蔣氏黨國體制權力鬥爭的台灣人悲情歷史,在他的作家之路、以歷史小說呈現,有其特具的條件。歷史小說既有歷史、也有小說,新聞之眼和文學之心必須兼備。李旺台透過吳振瑞的人生經歷和香蕉出口貿易,以及蔣氏政權統治台灣政治控制、權力鬥爭,彰顯活生生的台灣人被殖民的戰後史。李旺台說他以自傳體寫成這本小說。他的孩童時代正是家中種植香蕉,父親也是吳振瑞以理事主席領導青果合作社時,社裡的代表,經歷香蕉而改善經濟的記憶,讓這本小說的作者性帶有特殊的感情。以一九七三年,在台北成立屏東同鄉會的一幕,揭開吳振瑞經歷牢獄之災的世態炎涼、穿插檯面地方人士的形色,小說的裝置以日本時代、島嶼的痛、中國國民黨時代,以他記者身分與同鄉旅行團在日本東京陋巷見到吳振瑞之面的引子,再回敘自己成長時期所見、所思,具有台灣人水牛精神的吳振瑞行止,意氣風發的時代、落難經驗、流亡遁世形影,交織蔣氏政權權力鬥爭禍及台灣精英的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群像。戰前被日本殖民,戰後國民黨中國殖民,特殊歷史構造下台灣人的歷史隱含各種故事,正是台灣歷史小說源源不絕的傷痕之土。台灣人的歷史意識,或要因此而覺醒、而深化。從《播磨丸》而《蕉王吳振瑞》,李旺台的歷史小說家之路,逐漸印拓出形跡。 本文作者 李敏勇台灣屏東人,1947年在高雄縣出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歷史,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投身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出版過《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青春的腐蝕畫》、《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等。除了詩創作外,也出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九十餘冊。曾獲得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2007七年(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 More
香蕉王國亦是熱帶幻夢——李旺台寫《蕉王吳振瑞》

香蕉王國亦是熱帶幻夢——李旺台寫《蕉王吳振瑞》

《蕉王吳振瑞》李旺台 著 李旺台見過國王。 那是江山成空,已經老得很平凡的香蕉大王吳振瑞。吳振瑞1908年出生屏東,1993年於東京逝世。1960年代任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將台灣香蕉大量外銷日本,一度占日本市場百分之九十,每年賺取六千萬美元外匯;開啟台灣香蕉出口傳奇,被稱為「香蕉大王」、「蕉神」,卻在1969年被指操控香蕉價格、舞弊官員,淪為蕉蟲入獄。吳振瑞案牽連眾多,喧騰一時,人稱「剝蕉案」。蕉王隕落,當年卻有許多蕉農因吳振瑞懂得跟日本人做生意,連帶改善家計。本來沒種香蕉的,種了一兩期,也蓋起磚瓦房,有錢讓小孩讀大學。李旺台家就是其中之一,「那個年代種香蕉很幸運,長大才知道幸運不是憑空,來自高雄青果社,來自一個很會賣香蕉的吳振瑞。」退休後寫作歷史小說李旺台七十多歲,當過記者、編輯,2009年退休後開始寫小說。他說十六七歲時是文藝青年,常常投稿副刊,「不過都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東西。」為何重拾創作?李旺台說,「不是沒事做寫好玩,是因為心底有文學夢。」文學夢來自他從小會編故事。以前在鄉下因為有小孩在河裡溺死,李旺台母親因而嚴格禁止他跟兄弟去河裡游泳,他母親每天從田裡回來都會檢查小孩子的手臂,看有無晒痕。「可是去河邊玩是我們的最大樂趣。」 因此,小孩子常常要編個理由或故事騙過大人,李旺台從那時就知道自己有個能力,兄弟裡只有他編的故事有伏筆、合情合理的情節,不會穿幫,「雖然這能力不會讓我考試一百分或升官發財,但我在心裡一直很自豪。」退休後,寫長篇小說成為發揮這本事的最好方式。因此,「碰到好題材,都會努力抓住。」怎樣的題材好?李旺台的體悟頗值得參考,「不只是要寫得好看,還要寫來輕鬆愉悅。一個故事能大量用到自己的生活經驗,寫起來就會輕鬆愉悅;也比較能『鑽進去』,鑽到書中人物的靈魂裡面去書寫,還跟書中人物一起笑一起哭。」李旺台的小說因此不只是虛構故事,還帶有活過那個時代的況味。「寫小說我只一心將故事說好。寫作中不時回頭重讀,自問:『這樣寫,讀者會看得津津有味嗎?會一路看下去嗎?會被感動嗎?會對我創造的人物印象深刻嗎?』我沒有什麼主義、學說、文學流派。我相信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人品都會隨他講的故事流淌出來。」《蕉王吳振瑞》在歷史迷霧與政治疑雲中重現曾經叱吒的國王,獲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小說自日本時代寫起,以二二八事件為轉捩點,前半部追憶吳振瑞與日本農業技術官員結下不解之緣,為日後香蕉事業立下基礎。後半部眼看吳振瑞樓起樓塌,有香蕉盛世的熱錢,也有戒嚴年代的肅殺。從與日本人周旋到應付情治單位,《蕉王》補足了轉型正義喊得震天價響下卻少有人知的剝蕉案始末。▲2019年李旺台憑《蕉王吳振瑞》獲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 圖片來源/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曾在東京訪問吳振瑞耳順之年才開始寫作,李旺台一出手就是大手筆。2016年出版《播磨丸》,取材自二戰後從海南島漂流回台的日本人與台灣人事蹟。他們是一群想回家的人,但家已改弦易轍,哪裡又是真正的家?有人在歷史迷航,有人則莫名消失在歷史舞台。例如吳振瑞。創作《蕉王》,檯面上是從2017年末寫到2019年,但李旺台說這題材在他心底醞釀了二十多年。四分之一世紀前,四十多歲的李旺台在東京窄巷間的旅館跟吳振瑞訪談,兩人斷斷續續聊了三天兩夜。當時他在《台灣時報》當副總編輯,某天有位已是建商老闆的好友跟他說:「我們當年寫的吳振瑞在東京,我很想知道他的近況,你幫我跑一趟去看看他好不好?回來還可以寫點東西。」那位建商老闆是《聯合報》退休的記者,1970年代剝蕉案發生時在採訪線上,寫過冤枉吳振瑞的報導和特稿。「當時工作不忙,還有人出錢,加上從小聽父親說過非常多吳振瑞的故事,就答應對方,飛到東京。」就這樣,出身屏東,父親也是蕉農,自稱是當年香蕉盛世中「一個小小的參與者」的李旺台見著了他心目中的蕉王。可是蕉王垂垂老矣。「從小,大人們都說吳振瑞是大人物,我在東京初見他時卻沒這種感覺。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老人家嘛!一家小旅館的經理,只把我當成普通的旅客。」李旺台回憶,後來,吳振瑞聽說他是某某地方來的蕉農子弟,又隱約認識他父親,才有興趣坐下來跟他聊天。談起當年的香蕉盛世,「吳振瑞言語中不見熱情,沒有特別激動,講話的口氣也平平靜靜。可能年歲大了,對當年的榮辱已經放下了,看淡了,忘了那個曾是蕉王的自已。」「交談中,我會故意刺激他,提起當時某某報有一篇文章曾經怎樣批評他,他才有激昂的反應。」此時,李旺台才能在老人的表情中捕捉當年叱吒風雲的香蕉大王,聽他侃侃述說一整串香蕉故事。二十多年後,李旺台將這段時移事往卻仍深埋他心底的會晤發為小說,「寫完像了卻一樁心願。」李旺台父親有一本報紙剪貼簿,上頭貼滿吳振瑞剝蕉案的相關新聞,還會用日文寫眉批。蕉王失勢後,日本人因同情吳振瑞,加上商業條件「回不去」,便不再大量進口台灣香蕉。當時香蕉賣不出去,李旺台家也受波及,香蕉堆滿晒穀場,最後統統煮了拿去餵豬。▲▼剝蕉案時的報導,讓吳振瑞從蕉神跌落蕉蟲。 圖片來源/林語堂,在台灣的故事粉絲專頁鄉土的滋味在語言裡 國王與他的子民,因為政治命運折疊在一塊。誰會想到多年後在蕉王傳奇裡渡過童年的人,成為延續蕉王故事的小說家。然而,《蕉王》不只是吳振瑞的傳奇人生,也有蕉農子弟李旺台回望那個年代的視野。《蕉王》有李旺台對當時政治的批判,最銳利的段落,令人想起1980年代拔尖的鄉土小說——寓政治諷刺於插科打諢,「那雙看不見的手」讓純樸民風變瘴鄉惡土。例如李旺台透過典型農村甘草人物阿壯伯說道:「這是一個充滿快樂的時代。世間充滿了樂捐,快樂的捐獻;被捐獻的人更快樂,怹快樂收錢,又閣給人快樂。」指的便是當年婦聯會等威權機構插手青果社,要求香蕉外銷一籠就要捐一元;國民黨更常以各種名目要求「自由樂捐」,從與匪鬥爭到興建總統騎馬銅像,不一而足。小說更虛設了似神人又癲狂的「阿煥叔公」。小鎮無奇,惟阿煥叔公會相牛,能從牛中看得天機。這號人物既是指引吳振瑞前半生的角色,也是台灣鄉土魔幻又在地的象徵。在阿煥叔公的告別式上,吳振瑞誦唸弔祭文,道出阿煥叔公面對豬來狗去的「不變」,也濃縮了台灣人百年來的命運:「世事變來變去,但是你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內底,活在牛的世界內底。清朝來統治你,你阿無去學滿州話;日本人來統治你半世紀,你嘛無去學日本話;最近這幾年,中華民國來統治你,你也無去學國語,你只有用父母的話過一生,嘛過得輕鬆自在。你在生時,四界走闖,穿著簡單,吃食清彩,你並嘸知影自己是那麼重要的人物。」語言是《蕉王》非常重要的元素。李旺台成長在講方言(母語)會被罰錢掛牌的時代。儘管他的母語其實是客家話,卻用小說道盡了當時人物講福佬台語的神采。努力讓對話有「氣口」,是因為李旺台面對許多群族的母語因國語運動消失有感。「語言消失,我很傷心;不是憤怒,是傷心。台語、客家話或華語都有其豐富的生命、特殊的文化背景,有的卻因政治的壓制而快要消失,這很缺德呀!」李旺台1980年代參與黨外雜誌,回首那個年代,「那時沒什麼藍色綠色紅色等政治立場,全社會都是藍軍,只有大藍小藍或正藍偏藍的差別。各路社會精英比賽誰比較乖順,向當權者比賽拍馬屁。」在此,李旺台把《蕉王》裡的微言大義說分明了,「我希望透過書中吳振瑞等人的生命故事,讀者能了解那個時代;了解那個時代,對了解現今台灣很重要。只是很抱歉,讀到後半段時你可能會感到難過、痛心,但我相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享受。」 蕉王失勢也未曾後悔我問李旺台,當年吳振瑞是否跟他說過剝蕉案的真相,到底是誰出手「整治」他?「吳振瑞只淡然的說,很清楚,就跟唐傳宗一樣。」唐傳宗和他父親唐榮當年是台灣鋼鐵大王,然因站隊陳誠,多次遭到磨難。唐傳宗亦是《蕉王》書中的重要角色。小說裡,李旺台透過吳振瑞之口向唐傳宗說:「做關係,要捧,就是要行姓蔣的路線,『皇后』或者『太子』攏可以,只要是蔣家的就可以。」皇后是蔣宋美齡,太子便是正積極準備接班的蔣經國。李旺台回憶,他那時故意向吳振瑞說,如果你當時照「上面」的話去做,談好條件,讓蔣經國收編,不但蕉農大眾依然有錢賺,你吳振瑞還可以在政壇占一席之地。李旺台說,吳振瑞一聽這話,眼睛一瞪,罵了一句「馬鹿野郎」,正色對他說,「少年啊,你不能這樣想,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不願被摸頭,從蕉神到蕉蟲,李旺台說吳振瑞不後悔。政治讓蕉王與他的子民同起同落,文學則讓他的子民賦予蕉王新生命,李旺台透露,「吳振瑞的兒子看完這本小說,說:『你好像比我更了解我爸。』」多年前,李旺台當記者時遇見小說家李喬。李喬跟他說寫小說,進入自己虛構的故事時,筆下人物會牽你的手去寫。「以前我笑笑沒當真,現在才知道是真的。小說是你跑到人物的靈魂裡,虛構出很真實的東西。」吳振瑞大起大落的故事伴隨台灣香蕉外銷奇蹟,像真實的南國幻夢,一代人曾經活在裡頭。蕉風椰雨過去了,在幻夢裡長大的孩子打開龍宮寶盒,說起傳奇,自己也老了。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