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信案你應該知道的六件事】part 2——神秘的來來飯店十七樓俱樂部

【關於十信案你應該知道的六件事】part 2——神秘的來來飯店十七樓俱樂部

十信案爆發前,蔡辰洲常在他哥哥蔡辰男經營的來來飯店(現為台北喜來登飯店)十七樓俱樂部,與蔡辰男一起宴請黨政軍大員。能進入來來飯店俱樂部的人非富即貴,即使再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貴賓卡。來來屬於國泰集團蔡家產業,當時由蔡辰男主事。蔡老闆眼光獨到,精於古董字畫,藝術風味夾雜鈔票氣息,既抬文藝書卷身價,又增孔方資財之利。來來飯店,物如其主,就是藝術風味夾雜鈔票氣息典範,價格貴,等級高,能進來來飯店,就是身分象徵。▲來來飯店 (現為台北喜來登飯店)。圖/鏡文學然而,同樣是來來飯店,裡頭不同樓層,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概括言之,一樓大廳自助餐,那只能算是入門場面,讓人開開洋葷,長長眼界。真正貴中之貴,真正高人一等之地,則是十七樓俱樂部。這俱樂部,等閒之人,不得入內,算是來來飯店內一塊租界,只有鈔票夠多,頭銜夠高,來頭夠大之輩,才有資格問津。十七樓俱樂部,起碼門檻為三十萬元。繳納三十萬元入會費,可獲得會員卡一張。憑這卡,可入俱樂部,但也就是張入門卡而已。進了俱樂部,種種消費,都要另外付費。 實力派生意闊佬,無不以來來飯店十七樓會員卡為榮,如有這會員卡傍身,走路都能生風,身價自然不同。然而,就算進了十七樓俱樂部,還另有門檻。在十七樓俱樂部,貴賓卡,也就是基本消費而已。在會員卡之上,還有貴賓卡。會員卡,看錢說話,只要鈔票夠,三十萬砸過去,會員卡飛過來。而貴賓卡,則是看人說話,光有錢沒用,還得看身分,看地位,看頭銜。概括而言,蔡辰男、蔡辰洲兩兄弟,將這十七樓俱樂部,視為結交黨政軍權貴銷金窩,只要身價夠,不必開口,不費分文,來來飯店十七樓俱樂部貴賓卡,就從天而降,免費贈送。官場上大人先生們,生性各有不同,有些人,像是行政院長俞國華,蔡家兄弟也曾送過來來貴賓卡,但俞國華潔身自好,從來不曾來過。但更多黨政軍大員,卻敵不過內心那股「大丈夫當如此也,有為者亦若是」驅動之力,成了蔡家兄弟囊中之物,時不時就進來來飯店十七樓這銷金窟,安營紮寨,宴飲享樂。(部分內容整理摘錄自《十信風暴》)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fNU74b誠品|https://bit.ly/2Z1VMMO金石堂|https://bit.ly/37Reqv3讀冊|https://bit.ly/2YXT9f3

+ More
《十信風暴》新書發表會——牽連150億最大弊案!見證燒向政經社會的金融大火

《十信風暴》新書發表會——牽連150億最大弊案!見證燒向政經社會的金融大火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因違法超貸,引起擠兌風暴,不僅重挫台灣政治、財經,更造成社會不安、舉國動盪,「十信案」主事者蔡辰洲與財政官員的攻防,幾近動搖國本、並影響日後政局改革,堪稱台灣歷史上風暴最烈的金融弊案。當年參與十信、國信兩案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鏡文學」作家王駿,執筆《十信風暴》,以紀實小說形式呈現當年弊案之下的暗潮洶湧,揭密此案不為人知箇中內幕及採訪歷程。作品在「鏡文學」官網連載時就廣受好評,日前已出版為實體書,並於今(18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邀請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對談。《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撰寫這部小說使用大量資料,尤其書中人物絕大多數以真名登場,因而所寫內容必須有所本,有根據、有證據。」王駿表示,「十信案」爆發時他正任職於《工商時報》,幾乎從弊案開端到結束都參與報導,撰寫《十信風暴》前,他蒐集了大量資料,一類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類則是去圖書館蒐羅所獲。此外,王駿也完善保存當年跑「十信案」的訪談資料,包含俞國華談十信始末、陸潤康談十信始末及日後遭遇等等,擁有了此案的第一手文件。十信案真是蔣經國為轉移江南案才引爆?解嚴前政府權力隻手遮天,不到40歲的蔡辰洲卻能板蕩台灣政局?對於弊案種種疑點,回首35年前的事件,王駿在《十信風暴》中點出許多檯面上沒說的秘辛,包含當時輕易放行官員,連帶對涉案商場大號人物也沒追究。知名作家管仁健也指出,當時外有江南案觸怒美國政府,內有十信案引發金融風暴,兩案都涉及情治系統各擁心目中蔣經國死後的接班人,因而也成為加速解嚴的最後兩根稻草,王駿則透過強健筆觸,解開謎團重重的十信案,揭發其中內情。▲王駿《十信風暴》新書發表會。(圖/鏡文學)而「十信案」對於當下台灣政治環境有何意義,謝金河表示,十信是台灣經濟與政治發展中,非常重要起承轉合的點,當時經濟面臨巨大傷害,台灣股市跌到636點,經濟前景岌岌可危,很多人積極辦理移民,十信的擠兌風暴帶給台灣很大的信心危機;沒想到大危機也是大轉機,不到5年內,台股竟靠著熱錢推升房市與股市。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則說,這30年間台灣的金融版圖發生本質的變化,過去公營銀行掌控金融業的局面已經完全翻轉,有別當初公營接管模式,現今金融體系正派經營相對重要。弊案帶來的影響皆於《十信風暴》中完整呈現,該作已於7月3日出版上市。 【7/18 新書發表記者會現場補充】行政院前院長陳冲提到,對於「十信案」自己也有一段淵源,未在書中被提起,他表示,十信出事時,他任職於農民銀行企劃部副理,當時合庫得知要概括承受時非常不願意,農銀董事長便找他商量是否要接管十信,他便提出兩項理由說服政府:第一能安定金融秩序,同時將十信尾大不掉的事情解決,第二希望能把都市的錢帶到鄉村去,可惜最終並未說服成功,未能拿下接管事項。這次王駿將「十信案」以小說形式記錄下來,勾起當年不少回憶。主持人陳鳳馨則說,自己也曾動念寫「十信案」,卻因怕無人在意而遲遲未動筆,好奇王駿為何想將「十信案」寫成書。王駿回答,去年3月就受邀出書,過程蒐集許多資料,怕使用真名不妥,還拿書請教法律前輩,整本著作內容、對白皆屬實,採用當年報導內容還原真相。對此陳鳳馨稱讚,王駿的筆法擺脫調查報導的乏味,又將事件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實在精彩!▲左起主持人陳鳳馨、作者王駿、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圖/鏡文學)「王駿寫了《十信風暴》,勾起我許多往事。」謝金河則說,當時剛在《財訊》任職時,就十分關注十信的營運狀況,發現蔡辰洲不斷用高利貸借錢,便寫了第一篇報導在《財訊》出刊,不料11月才見報,12月十信就爆發擠兌潮,十信風暴就此展開。當年,《財訊》需要大量十信相關報導,找了許多外稿記者,第一好手就是王駿。回想當年報導弊案時,挖掘內幕的功力相對重要,王駿分享,當時除了翻垃圾桶、收集高官開完會的便條紙,用鉛筆畫出字跡拓印,還曾假冒賦稅署員工,打給工業局索取公文,再偽裝成財政部工友取得後刊登。此外,王駿對於事件過程的記憶力也異於常人,他在書中提到,當時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還是立委,卻捲入金權糾葛,王駿便在現場直接背出當年《聯合報》在1985年8月22日刊登此事,及完整標題「王金平欠國信10億,從未付息,手續費未入帳,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證實所寫之事皆有所本。對此陳鳳馨說,王駿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當下發生的新聞、過去的關聯性他都好奇,再藉由訪談把故事人物的背景串聯起來,記下來後撰寫成冊,就是王駿寫作的功力。對於書中沒提到的內幕,陳鳳馨好奇問,當時調查局是否有監聽財經部的電話,引爆導火線的那通電話,為何成為懸案?王駿則說,財政部前次長戴立寧曾親口說過,若他打了電話就是違反限制秘密原則,十信內一定有公文指示,但是沒有;所以在書中描述此段時正反並陳,「至於有沒有,我心裡有答案,但不能講。」▲《十信風暴》作者王駿。(圖/鏡文學)至於「十信案」關鍵人物蔡辰洲,陳鳳馨認為,「十信案」發生在台灣經濟低谷的時刻,之後台灣經濟轉為蓬勃,若蔡辰洲撐過弊案,是否就有機會翻身?對此謝金河回答,在那個年代,政商都有一定的困境,蔡辰州敗在動用太多政商人事,包含蕭政之、立委十三兄弟等,「若他政商分際能分清楚,沒有選上立委動用政治人事,不會有這麼慘的晚年。」另外,為何蔣政府對十信和國泰信託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是否有書中未提到的內情?王駿表示,會嚴辦十信卻輕放國泰,為的是「讓局面不要太動盪」,其中牽扯到結黨營私問題,有政治因素和無政治因素的差別,「若辦了十信又國泰,場面會一發不可收拾。」▲王駿《十信風暴》新書發表會。(圖/鏡文學)最後王駿分享,希望《十信風暴》能帶領讀者了解台灣曾經歷過這個大時代,「只要大家看完覺得很好看,我就滿足了!」陳鳳馨也說,對於不知道「十信案」的讀者,可能就當作故事的方式看完,但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們,十信案扮演著重要的意義,包含現今《銀行法》的規範細節,例如股東持股的限制、銀行放款的限制,「永遠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危機」,若沒有「十信案」,金融法規可能無法修改的這麼完整。謝金河則說,王駿寫的《十信風暴》記錄了那30年台灣經濟的起承轉合,把一個大時代用精彩的故事呈現,造成台灣政經社會如此翻騰的「十信案」,用王駿的筆記錄下來,或許看完《十信風暴》,就能知道台灣經濟下一步該怎麼走。

+ More
這是我們一起見證的大時代——謝金河評《十信風暴》

這是我們一起見證的大時代——謝金河評《十信風暴》

一九八○年代是我們一生中最豐富的年代,對於一個從校園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世界巨變,也是機會最多的年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財訊》雜誌社上班,也目擊了人生最刺激,也是最具變化的年代。一九八四年,我到《財訊》上班,一面在政大東亞研究所上課。我從政大企管系畢業,沒有報考政大企研所,卻考入了政大東亞所,當年只有一個衝動,是為了追逐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夢」,我預知從文革解放出來的中國必有一場巨大變化。《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那個時候,我騎著摩托車到政大國關中心上課,每天去圖書館閱讀《文匯報》、《大公報》,甚至是《人民日報》,也看了很多被禁的雜誌,而且,也借出了馬列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簡體字版禁書,拿出來到外頭影印。我沒有出國唸書,卻埋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思索著中國的出路。在八○年代,我心中有一個意識,相信中國經濟的大浪一定會起來。另一邊,我目睹台灣社會的巨大變化,八○年代的精彩是台灣走過一段「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財訊》上班,一九八五年日本與美國簽了《廣場協議》,這個協議一簽,日圓開始步上漫長升值之路。我一直都記得,在《財訊》上班的那一天,日圓兌美元是二六三.五比一,從這一刻開始,日圓一直不斷的升值,到了一九八九年日本發生泡沫經濟,日圓已升至七九.七五兌一美元。在這個日圓升值的年代,新台幣也出現了精彩絕倫的巨大變化。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讓台幣每天升一分,在八○年代初期,新台幣兌美元從四○.六兌一美元,到了九○年新台幣居然升到二五.五六兌一美元。在這個台幣「一天升一分」的升值軌道下,熱錢湧入了台灣,於是台灣錢從淹膝蓋、淹肚臍、淹鼻孔,等錢淹到了鼻孔,台灣經濟也走完最美好的主升段。台商出走,台灣進入蟄伏的三十年,留在台灣的人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的巨浪。八○年代的前期還是蔣經國在執政,台灣爆發了美麗島事件後,一連串的要求政治民主化的開放浪潮一直沒有停止過,台灣也在開放黨禁、報禁中被巨浪推著走向民主化的道路。而在這個社會、政治、經濟巨變的重要一刻,台灣爆發了十信風暴,這是國泰蔡家金融版圖掀起的巨浪,《財訊》也因為十信的深入報導,從此奠定了在媒體業的地位,也是我跟王駿一起見證大時代的最重要交集。一九八四年底,《財訊》有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我記得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蔡辰洲何去何從?國泰塑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篇文章分析了蔡辰洲的政商關係,也從國泰塑膠高負債,蔡辰洲從市場上借高利應急,預料國泰蔡家很可能出大事。這篇文章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底出刊,沒想到在一九八五年農曆過年前夕,我記得是二月七日,十信出現擠兌風暴,這場金融大火燒向國泰信託、國泰人壽,那時候的財金經大檔頭是俞國華,在蔣經國充分操權下,俞國華從央行總裁到行政院長,央行由張繼正接棒,財長從徐立德,到陸潤康,再加上當時央行副總裁錢純,財政部次長何顯重,這些財經官員都成了《財訊》雜誌報導最熱門的人物。那個時候王駿在工商時報採訪財政部新聞,李孟洲跑央行,一起跑財政部的還有中國時報的俞允之、新生報的吳克剛、中央日報的陳正毅,還有聯合報的林雨鑫,我們經常相約一起喝咖啡,一起跑十信的機關,這是我們一起見證的大時代。十信風暴擠兌掀起台灣政經大鍋蓋,蔡辰洲那時是商業團體立委,他組成了十三兄弟幫,縱橫政壇,在立法院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勢力,連政戰系統的蕭政之、王昇都捲入其中,逼得蔣經國下令調查。在十信風暴的吹襲下,台灣經濟面臨巨大傷害,那一年台灣的股市跌到六三六點,台灣的經濟前景看起來岌岌可危,很多人積極辦理移民,覺得台灣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十信的擠兌風暴帶給台灣很大的信心危機。沒想到大危機也是大轉機,誰也沒想到一九八五年台股跌到六三六點,不到五年內,台股居然靠著熱錢推升房市與股市。我記得在一九八五年底的《財訊》社論上,邱永漢先生信心十足地告訴大家「股市與房市,無論景氣好壞,將不斷的漲升!」我看到這個標題,內心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那個時候台灣社會人心惶惶,大家對前途看法都很悲觀,股市、房市怎麼可能不論景氣好壞繼續漲升?那個時候,我還是初出茅廬的實習生,卻這麼見識了一個大時代,大水淹台灣,也讓台灣創造出一個充滿巨大活力的蓬勃大時代。不過水漲,也會有水退的時候,到了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這時台灣股市已漲到萬點,正朝著一二六八二邁進,此時經濟發展基期很高的台灣,開始有人把目光轉向結束文革,經過十幾年改革開放奠下良好基礎的中國大陸,這是台灣過去三十年的巨大變化。十信是台灣經濟與政治發展中,非常重要起承轉合的點,那個時候,我們都是還不到三十歲的小夥子。王駿筆鋒銳利靈活,他每天駐守在財政部,永遠都有第一手的新聞,那個時候的《財訊》也很搶手,很多官員座車後都放著一本《財訊》,從這當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當時《財訊》的威力。這次王駿,又把那個時代他親眼目睹的十信寫成了小說,《財訊》與我也都入鏡了,讓我們一起重回一九八五年的熱鬧時代,大家捧著王駿的巨著,一起憶當年,這是很棒的享受。感謝王駿帶給我們滿滿的回憶,大家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俞國華、徐立德、陸潤康、何顯重、張繼正、錢純,還有蔡辰洲、蔡辰男等國泰蔡家成員在風暴巨浪中的神靈活現,這是我們一起見證的大時代。

+ More
【下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下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續【上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6小說中幾次出現晚年的蔣經國,寫到他總有些令人不寒而慄,像武林絕學高手,不輕易出招,然出招必見血。不同於我們現在熟悉的「小蔣勤政愛民」,小說裡的蔣經國形象──多聽少說,城府極深──是您觀察所得嗎? 答:當年跑新聞時,許多財經官員私下閒聊時,都會講述自己與蔣經國互動細節。有些大員,層級比較高,能與蔣經國單獨談話;有些中級主管,則是隨著長官,向蔣經國簡報業務,聽取蔣經國指示。無論高階或中階,這些政府官員,對蔣經國都有詳細描述。此外,蔣經國去世後,若干士林官邸侍從人員、文臣武將,在各自回憶錄中,都會描述蔣經國。我曾給俞國華寫回憶錄,他長期跟在兩位蔣總統身邊辦事,前後超過半世紀,他曾對我講過極多兩蔣事蹟。這本書裡,對於蔣經國描寫,主要就是根據俞國華所言。《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小說有段調查局局長與主秘閒聊,認為「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且,十信案究責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多輕輕放下,甚且日後高升。十信案真是蔣經國為轉移江南案之注意力嗎?答:當時,整個台灣社會普遍相信這種說法,然而,誰也沒有明確證據。譬如,當年行政院公佈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之後,財政部金融司司長戴立寧受處分之餘,就曾忿忿不平,對我明確表示,政府挑起十信案,就是為了移轉媒體注意力,減輕江南案壓力。當時,我在報社工作,許多記者同仁,也都這樣說。這種說法當時普遍存在,許多人都持這種看法。然而,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其實並無信而可徵證據。頂多只能說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臆測」。只因當年普遍存有這種臆測,因而,我也把這種說法,放進這部小說裡。至於十信案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輕輕放下,並且日後高升,這與當時政治環境、後來台灣經濟發展這兩個因素有關。先說政治因素,當時,蔣經國為糖尿病所苦,病情漸入膏肓,壽命只剩下兩年半左右,生命火焰慢慢熄滅,已經沒有血氣與精力,去承受政局震盪。蔣經國年富力強時,曾有好幾樁大案,或間接或直接與他有關係。譬如省主席吳國楨流亡美國、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被整下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入獄。但十信案爆發時,蔣經國已體弱氣衰,沒力氣再掀大案。因而,後來案情就沒有往上發展。這裡面,不單單是輕放行政官員,連帶對涉案商場大號人物,也沒追究。譬如,十信、國信同時出事,十信自老闆蔡辰洲以下,包括十信、國泰塑膠、國泰塑膠關係企業,大量主管都被起訴,幾十人收押,關進牢去。而國泰信託,卻是清風明月,水波不興,老闆蔡辰男沒吃官司,整個國泰信託、二十幾家國泰信託關係企業,也沒有員工吃官司。以現在眼光、標準來看,當年蔣經國政府處理十信、國信弊案,確實頗為寬容,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小。再說臺灣經濟發展因素,十信案爆發後那大半年,真有世界末日之感,全案牽涉太多弊端,例如到底哪些黨政軍大員,私下把鉅額資金,存入蔡辰洲國泰塑膠公司帳戶,領取年利率二四%高額利息?蔡辰洲所掏弄那三十億元資金,後來到底流向何方? 所以這些問題,在當時看來,都是天大事情,都須查得水落石出。然而,所有這些天大事情,後來全都不了了之。因為合作金庫以「概括承受」方式,吃下十信之後,台灣撐過了第二次能源危機衝擊,經濟復甦,股票與房地產火箭一般,往上衝鋒。如此,十信冒貸案那些低價抵押品,價值不斷往上竄。還有,合作金庫合併吞下十信,光是十信17家分社,以及總社,房地產增值就極為可觀。如此一來,合庫等於吃了大補丸,不但填補了之前虧損,甚至更多出獲利。此外,十信案之後沒多久,頂多兩年時間,政府修法,廢除空頭支票刑責,如此一來,許多十信案受刑人都立刻釋放出獄。貸款人頭問題,後來報紙與雜誌都未進一步報導,究竟後續情況如何,也查不到資料,似乎不了了之。十信事件爆發那一陣子,這些人頭貸款戶,四處陳情,到處抗議。後來,就未曾再出現陳情、抗議事件,顯然,這問題也和平解決。▲1985年,蔡辰洲被控違反票據法,於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圖/鏡週刊資料畫面)您選擇以俞國華為主要視角,除了曾採訪過他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您在小說裡形容:「只有俞國華一個人,進了門裡,與強人家人共處一戶。」據您所知,俞國華對此有何描述? 答:《十信風暴》第一章關於七海官邸佈置、陳設,以及蔣經國一言一行,都是俞國華親口所言。俞國華父親,與老蔣總統少年訂交,追隨老蔣總統,一起到廣東,擔任縣長,後來殉職。因而,老蔣總統刻意培植老友後人,在俞國華幼年時期,老蔣總統就費心思,培植俞國華就學。俞國華這人,操守很好,膽子很小,做事忠心耿耿,沒有絲毫野心。太多太多例證顯示,蔣氏父子兩代,對俞國華完全放心。俞國華去世至今20年,我時時想念著這人。我在《十信風暴》當中,對這人頗為著墨。我規畫中的第三部小說,將對俞國華有更多描述。▲十信案時的王金平與劉松藩,兩人都是蔡辰洲結交的立院「十三兄弟」派系成員。小說對此多有著墨。(圖/鏡週刊資料畫面)裡頭立法院十三兄弟,您寫王金平最多。當時您就近觀察,就可見他未來必成氣候,任立院龍頭多年嗎? 答:十信與國信爆發事件時,報紙、雜誌上常出現王金平名字,顯示他與蔡家兄弟,關係頗近。當時報紙與雜誌,只要登出王金平新聞,都不是什麼好事。比方說,這部小說裡,有一段內容,說是《聯合報》修理王金平,大標題為「王金平欠國信十億,從未付利息」、小標題為「手續費未入帳,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就是真有其事,《聯合報》真有這樣標題與新聞。那時候,我對立法院了解不多,無法預見王金平後來發展。我只能說,我這部小說裡,涉及王金平部分(以及指名道姓,涉及其他人部分),全部都有報紙與雜誌書面證據。追述十信案,您覺得對當下台灣政治環境有何意義?我們可從十信案看見哪些政府或金融弊端的變與不變?答:十分巧合,關於這個問題,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在本書序言當中,就有精確答案。賴前院長在台灣法學界地位崇隆,我有幸請賴前院長替我寫序。在賴前院長序言最後,他回顧過去,展望將來,針對35年前十信風暴,從法律觀點,總結出兩點結論︰第一,1991年政府開放商業銀行大量設立之後,這三十年間,台灣的金融版圖發生本質的變化。過去公營銀行掌控金融業的局面已經完全翻轉。當年民營銀行出問題,由公營銀行接管的模式,不再可用。如果大型金控不幸發生擠兌,公營銀行固然無能為力,「金融重建基金」的財源也遠遠不足。屆時政府面對的窘境,恐更甚於十信風暴,主事者必須未雨綢繆。第二,要金控不出問題,政府的監理當然重要,但業者堅持正派經營的自覺,毋寧更為關鍵。銀行搞垮了,社會固然付出重大代價,但相關業者也難得善終。十信殷鑑未遠,值得深思。

+ More
【上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上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簡稱「十信」)因五鬼搬運爆發弊端,十信主事者蔡辰洲與財政官員攻防,一時之間政壇震盪,更爆發擠兌潮,堪稱台灣歷史上風暴最烈的金融弊案。  十信案何以尾大不掉?解嚴前政府權力隻手遮天,何以不到40歲的蔡辰洲卻能板蕩台灣政局?最後又是誰出手收拾? 《十信風暴》是王駿繼《江湖無招》後第二本小說。當年案件爆發,他是線上記者,30多年後回首此事,以紀實之筆寫就這本非虛構小說。此中有政治角力,也有金融詐術,是《紙牌屋》加《大賣空》──只是以上皆有所本。 王駿人在加拿大,我筆訪他寫《十信風暴》的心路過程。王駿筆力強健,談小說之餘,不但解答我對他寫作上的疑問,更重燃了那個年代的記者魂。 因篇幅稍長,訪問拆為上下兩篇,上篇王駿帶我們重返當年現場,下篇論及政局秘辛與彼時行政院長俞國華,以及已屆暮年的蔣經國。十信案,或許是強人如他,最終卻也最無力的一次出手。《十信風暴》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0/7/3十信案發生時,您在哪家媒體任職?如今讀者可能很難想像沒有SNG車的年代,記者如何追新聞,可否描述追此案的過程? 答:民國七十四年春天,十信案爆發時我在工商時報,任外勤記者。剛入行沒多久,正好趕上這檔大事。當時,尚未解嚴,以報紙而言,不但家數有限,而且張數也受限制,只有三大張。每一大張,四個版,總計十二個版。 那時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新聞來源只有報紙,因而每家報社都指派專人每天「比報」,比較自家報紙與對手報紙。如此一來,記者壓力極大。那時當記者,在報社內與同組記者競爭;在報社外,與同一條路線上其他所有報社記者競爭。此外,每個外勤記者都配有「呼叫器」,又稱「電子拴狗鍊」,二十四小時開機,不得關機。不定什麼時候,呼叫器就嗶嗶作響,擾人作息。那個時代沒有網路,加上政府管制,輿情較單純,不像現在百家齊鳴。兩相比較,那個年代媒體與受眾之間,資訊權力不對等,媒體無法充分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社會氣氛遠比現在祥和,新聞事件當事人免於「全民公審」壓力。當時跑十信風暴新聞,基本上報社或電視台追新聞過程與現在差不多。儘管科技不同,工具有異,但基本心法、手段,還是一致。日報記者都是晚上上班,深夜下班,次日上午休息,中午出門跑新聞,晚上回報社寫稿。不過,十信風暴期間,經常上午有大事,因而,外勤記者頗為辛苦,一大早就出門,在外頭奔波一天,晚上回報社寫稿,鬧到深夜才下班。▲1986年,王駿與時任財政部長錢純。十信案當時,蔡辰洲動員「十三兄弟」幫立委赴時為央行副總裁的錢純住宅,要求央行暫停對十信檢查,遭錢純嚴峻拒絕。(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寫此書的資料蒐集花費多久,多取自何處?答:撰寫這部小說使用大量資料,尤其書中人物絕大多數以真名登場,因而所寫內容必須有所本,有根據有證據。寫書之前,我蒐集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類則是去圖書館蒐羅所獲。我當記者以後,就習慣保留資料。每天下午跑新聞,傍晚回報社,吃過晚飯之後,開始寫稿。每天寫稿前,必然把前一天晚上所寫,當天見報新聞、特稿,拿剪刀剪下來,貼在稿紙上,帶回家去,妥善保存。二十多年間,在報上所寫新聞、特稿、專欄、社論,全都留了下來。除了報紙剪報之外,我在雜誌所寫「外稿」,也都剪下,妥善保存。還有,就是當年訪談資料。譬如俞國華談十信始末;又譬如,陸潤康談十信始末,以及他自己日後遭遇。這些內容,都放進這部小說裡。訪談資料之外,我手邊還保存若干第一手文件,像是行政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監察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這部小說裡在多處地方,對徐立德財政部長任內十信違規放款坐大情況,有精確描述。所有這些描述,全文引自當年行政院、監察院調查報告,在自有資料之外,為了寫這本小說,我在2019年三月間,費時一個月,幾乎每週六天,天天下午走訪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那兒有當年報紙數位檔案、有雜誌數位檔案、雜誌實體檔案。從國家圖書館,獲致大量書面資料,據以撰寫這部小說。小說裡,凡是對真名實體人物,所做明確描寫,都有書面根據。因此,這整本小說,最高撰寫原則,就是「有多少報紙、雜誌書面資料,寫多少臧否內容」。自2019年四月中旬開始動手撰寫,至八月間寫畢全書,凡20萬字,費時約75天。▲1987年,王駿於中國新聞學會與工商雜誌所辦之討論會。(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用小說回首35年前的事件,有何不同的觀點或當時未察覺的角度嗎?答:當年,我主跑財政部。十信風暴新聞範疇,大致可分為「災難核心」、「救援團隊」、「財金當局」、「司法機構」四大部門。災難核心,是指十信與國信,以及這兩家金融機構所有附帶關係企業;救援團隊,指的是進駐代管十信的合作金庫,以及進駐代管國信的銀行團。當時,我是財政記者。主跑財政部。整個十信、國信事件財政部幾年間處置過程,極為熟稔。對其他相關領域,我常與同事談論案情,也略知梗概,但也僅只是梗概,不能窺其全貌。事隔35年,許多細節早就遺忘,因而,撰寫這部小說,等於重新墜入時光隧道,重拾當年記憶。為此,我花費頗多時間,泡在國家圖書館,翻查當年報紙新聞、雜誌內幕報導。經過徹底翻查,對當年十信、國信風暴,有更全面了解,無論觀點或角度,都比當年要寬廣。當年只深切了解財政部作為,如今,則是所有領域,都擷取詳盡資料。當然,這也涉及個人成長。當年才20多歲,成熟度畢竟有限,眼界與見識都比較狹窄。35年後,重新再看十信案,當然有更深一層了解。既然有更深層了解,通過小說筆法,較之報導描述,有何不同?答:我當外勤記者那十幾年,正好碰上台灣經濟起飛年代,新聞業也蓬勃發展,雨後春筍一般,冒出許多雜誌。當時,我持續給多家雜誌撰稿。寫雜誌稿件,與寫報社新聞、特稿,完全是兩碼事。在報社寫新聞、寫特稿,得遵守一定格式,言論尺度也較狹窄,尤其,用字遣辭不能隨心所欲。給雜誌寫稿,稱為「寫外稿」,可以賺稿費外快。那種雜誌外稿,講究抖露內幕,套一句現在新名詞,那叫「爆料」,尺度寬闊,用字遣辭飛天遁地,隨心所欲。我寫了將近20年「外稿」,早就鍛鍊出寫稿本事,對於新聞事件,只要知道了內情,可以不加思索,心無懸念,一揮而就。寫這本《十信風暴》,形式雖是小說,骨子裡,就如同我當年給《財訊》、《新新聞》、《商業週刊》寫外稿。那種外稿,對於一樁新聞事件,要把人、事、時、物、地,交代乾淨,描繪清楚。這樣,稿子才引人入勝,雜誌社樂於採用,才能賺得到稿費。這次寫《十信風暴》小說,基本上,與當年給各家雜誌社寫「外稿」,並無二致。我當年寫「外稿」,有場景描寫,有人物表情,有故事經緯,有前因後果,原本就豐富立體,有層次感,只要一看,就引人入勝,會一直讀下去。35年後,我寫《十信風暴》,只是稍微轉變「外稿」形態,加入了對話,如此而已。我注意到小說小節皆以地點為名,或官邸或政府單位或私人俱樂部,這是刻意安排的嗎? 答:這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十信風暴》是我第二部小說,之前,我第一部小說,是一部武俠小說,名為《江湖無招》。我寫《江湖無招》,是且戰且走,事前並未勾勒故事大綱,而是現編現想,想出故事梗概,然後去蒐集資料,接著動手撰寫。寫了萬把字,素材耗盡,然後,再重頭來過,重新勾勒故事大綱。寫《十信風暴》,略有不同,但心法還是一樣。這一次,我先把所有資料蒐集齊全,接著仔細精讀所有資料,充分消化之後,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動手敲打鍵盤,開始撰稿。然而,我事前雖已蒐集全部、完整資料,也仔細精讀、消化,但撰稿時,並無完整故事大綱,而是看多少資料,寫多少內容。既然是依照時間軸撰寫小說,一開始當然要寫十信事件爆發源頭。我曾給俞國華寫過回憶錄,他曾講過十信內幕,但當時不許我寫,不准放進他回憶錄。十信事件爆發時,俞國華是行政院長,當然清楚整個過程,他老先生已經去世將近20年,當年他所說內幕,可以出土見光。因而,我就以俞國華當年所說內幕,為這部小說第一章。故事背景,在七海官邸,因而,第一章就以「七海官邸」為名。寫完第一章,寫第二章時,就不假思索,照著第一章模式,拿「展抱山莊」當名稱。如此這般,依序往下,每一章章名,就都是地點。當然,我這樣安排,有個前提:必須對民國74年間,整個台北市模樣,要有清晰記憶。這一方面,我佔優勢,我生性戀舊,對自己青春少年時期往事,銘刻於心,永恆不忘。因而,寫這部小說時,裡面場景就是民國74年景況。▲南京東路上的寶通大樓,民國74年事件爆發時是十信總部。現為合庫銀行。 圖/鏡文學提供所以可說是您在腦海中重建了30多年前的台北?答:例如第一章開始未久,俞國華座車離開行政院,走中山北路,前往大直總統官邸。小說裡,他座車從忠孝東路口右轉,上了「復興橋」。當年,台北市鐵路沒有地下化,鐵道把台北市切割成南、北兩大部分,也因而,當年台北市諸多南北向大馬路,都興建了天橋或地下道,以穿越鐵道。忠孝東路越過鐵道時,那橋樑就叫「復興橋」。現在,復興橋早拆了,成了中山北路一段前端起始那一部份。比方說,我寫來來飯店景致,就說這飯店斜對面,是行政院新聞局舊大樓。那新聞局舊樓,當時就在忠孝東路旁,後來拆了,現在是行政院大樓前面廣場。還有,我寫財政部,說是只有一幢大樓,後頭有空地,已決定興建第二幢大樓,將來兩樓相連,併做一處。當年財政部這新舊兩幢大樓,現在都已廢棄,財政部都搬家了。我寫《中國時報》,也是說,只有一幢老樓,後頭廣大停車場,要興建新樓。不但固定景致如此,我還在小說裡,添加大量民國74年十信案爆發時,同時期諸多時代元素。這些,都是我腦海裡所殘留,當年跑十信風暴新聞時,同一時期相關影像。凡此種種,都是回憶與戀舊。或許,一開始的確無意間,以「七海官邸」為章名,但細細回想,其實這也是一種內心深處思惟反射,投射出自己懷舊心態。這樣看來,以政府機構、建築、餐廳、特定地點,為章節名稱,也並非全然巧合。【下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7/

+ More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王駿《江湖無招》新書發表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王駿《江湖無招》新書發表會

「江湖其實無所不在,哪裡都是江湖。」武俠小說裡的「江湖」到底在哪裡?14日下午,江湖出現在了和平青鳥。《江湖無招》新書發表會,作者王駿與作家果子離,和讀者展開一場武林秘笈的交流。 ▲《江湖無招》新書發表會14日下午在和平青鳥書店舉行。圖/鏡文學王駿自財經記者出身,寫的第一本小說就挑戰武俠題材,時代背景設定在清末,被問到為何想做「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他說,一切都和年輕時的閱讀習慣有關。少年時期的王駿喜愛閱讀清末的相關書籍,自小就對這個年代抱有一個立體的想法和形象,對於這年代的故事有源源不絕的想法與靈感。《江湖無招》一共3冊,63萬多個字裡,勾勒出你我意料之外「江湖」。王駿筆下的「武俠」,沒輕功、沒點穴,沒有任一家門派的掌門人野心勃勃要一統江湖。▲王駿分享寫書的心路歷程。圖/鏡文學「3冊的書,我讀了兩遍。」回想閱讀心情,果子離說,剛開始接到出版社給的書,說是一本武俠小說,讀著讀著,卻慢慢覺得被騙!這和我們讀的武俠小說不太一樣,最後竟成了社會寫實小說,脫離原本武俠的路線。「這樣是好的。」果子離分享,武俠小說一直都有人寫,他抱持著好奇又忐忑的心態,跟著王駿引人入勝的筆觸細細品味。他思考,很多人在討論為何武俠小說沒落了?原因出在「成也金庸,敗也金庸」,金庸讓大家看見武俠的美好、迷人,卻也讓武俠小說落入既定的套路中,「大家心目中的武俠好像就該長這樣,但王駿讓武俠跳脫出了一個新面貌」。▲果子離分享閱讀心得。圖/鏡文學如同小說主角的闖蕩旅程,《江湖無招》的誕生受到許多貴人相助,王駿特別感謝鏡文學董事長裴偉與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右眼識作者、左眼識文章」成為小說出版的重要推手;「沒有裴偉,就沒有江湖無招」,王駿謙虛地笑著說:「有天賦沒有用,有裴偉才有用!」讓現場讀者聽了不禁哄堂大笑。▲王駿言談幽默風趣,逗得現場笑聲不斷。圖/鏡文學會後的讀者問答,一名書迷提問,從小到大看了30年的武俠小說,「但是,江湖到底在哪裡?」王駿聽聞想了幾秒,開口緩緩說道:「狹義來說,江湖沒有明確的定義,就是一群人在世間漂泊闖蕩,追求武術第一。但廣義來說,江湖其實無所不在,哪裡都是江湖。有家庭的江湖、學校的江湖、出版社的江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果子離接著補充。或許江湖自在人心,因人而異,只有自己才知道,你的江湖在哪裡。▲會後王駿為讀者簽書。圖/鏡文學▲▼《江湖無招》新書發表會圓滿落幕。圖/鏡文學

+ More
迎「江湖無招」王駿歸來 謝金河相約話當年:最難風雨故人來

迎「江湖無招」王駿歸來 謝金河相約話當年:最難風雨故人來

「王駿回來了。」財訊社長謝金河9日在臉書發文,分享老友王駿夫婦回台參加鏡文學出版的「江湖無招」小說發表,相約30年前一同打拚的夥伴吃台菜、話當年。 ▲圖/鏡文學謝金河回憶,1984年十信事件爆發,他邀集跑央行,財政部的多位記者幫忙寫稿,王駿那時正是跑財政部的一把寫手,頓時成了重要作者。那時謝金河騎著摩托車,每月月底他們相約在漢口街靠近中華路的一家咖啡店,一面交當期稿費,同時談定下一期文章內容,月中再來收稿,這樣持續了很多年,日子平凡又開心;30幾年過去,夥伴們的職位和生涯規劃都有異動,甚至有些人已升天成仙,王駿也已改行寫小說。「他的第二部小說仍要請我寫序,他說,會把我寫進小說裡。」謝金河說道,王駿的筆行雲流水,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健筆,更期勉王駿能成為下一個金庸。▲圖/鏡文學王駿夫婦已移民到加拿大,這回為了鏡文學出版的《江湖無招》返台發表,讓謝金河感觸良多,30年前往事一一浮現,想起清朝孫衍星的詞:「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他寫道:「今日之東,明日之西,青山疊疊,綠水悠悠⋯⋯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驛站迢迢,帶不去白璧黃金,留不住珠顏皓齒,富若石崇,貴若楊素,綠珠紅拂總成夢⋯⋯沽一壺猜三度四,遇暢飲時需暢飲,最難風雨故人來!」《江湖無招》已在11月18日出版,王駿將在12月14日,於和平青鳥書店舉辦新書發表會,一同欣賞他直逼昆丁.塔倫提諾的愛與暴力美學。「江湖」,是在尋常中覓得凶險,是王駿記者之心勾勒出的,時代板塊的開闔。

+ More
【鏡文學出版】江湖無招

【鏡文學出版】江湖無招

江湖無招王駿 著出版日期:2019/11/18★ 大時代下風土民情、傳奇掌故的揉合呈現★ 《上海灘》《師父》和《古惑仔》的清末版,商戰、黑道幫派與官場同演的熱血俠義故事★ 直逼昆丁.塔倫提諾的愛與暴力美學首刷套書特別贈品:華北舊事地圖金鼎獎媒體主筆、作家王駿從政經江湖的見招拆招,寫向歷史江湖的亂世無招橫跨歷史、商戰、推理、武俠的小說鉅作要刻劃大時代,必須對歷史有深沉的造詣,我很期待王駿是下一個金庸——謝金河清末舊事,輾轉流光。世情百態,紙短韻長——趙晨光儲幼寧的能力,恰是王駿對武俠的暗反,以及關於亂世的清明視線——沈默揚棄毀天滅地的浮誇招式,重拾人情義理的幽微樂趣——乃賴以國計財經之筆寫數十年之怪現狀從少年之眼看人性的良善與扭曲——江湖,是在尋常中覓得凶險,是王駿記者之心勾勒出的,時代板塊的開闔卷一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之亂波及甚廣,山東糧行幼子儲幼寧小小年紀被劫至山中營寨,方知自己身世。他在種種變故之下罹患抑鬱之症,卻因禍得福,演化出察人所不能察,見人所不能見的異稟,之後更練就絕世武技。十五歲後,儲為了避禍,輾轉來到揚州,住在鹽商金阿根家。隨著儲幼寧長大成人,他成為金阿根得力助手,在崇明島上激戰華洋土匪浪人,遊走於黑白兩道的商業鬥爭當中。隨後,他得知當年的山寨生變,更朝北踏上了復仇之旅……卷二在北京,儲幼寧與花子幫幫主蓋喚天結為兄弟,共同破了香木金剛杵仙人跳一案,在取回香木金剛杵一戰,儲幼寧傷重,幸得洋人神甫「響屁爺」輸血救命。此時,名店「六必居」大掌櫃獨子遭撕票之事也落到了花子幫頭上,說不得,儲幼寧還是得再幫蓋喚天這一場。但無巧不巧,剿滅山寨人等的兇手也現身了……卷三儲幼寧一行人回到臨沂,原以為得以循公取回糧行,卻發現當年侵占糧行之人成了當地縣官,更不改其酷虐作風,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此外,隨著鐵路鋪設,內陸水運沒落,私鹽行當已近黃昏。金阿根打算循洋人管道至上海投資房地產,然而合夥的猶太商人「哈同」遇上湖州幫仙人跳欺詐,儲幼寧要如何協助金家在上海開拓百年基業?儲幼寧與韓燕媛之間又是否有新的可能?本作描寫清末各地的風土民情,乃至光怪陸離的人情世故,雖為小說之言,卻大多有其所本,隨著主角的浪遊旅程,呈現出一幅屬於舊時代的眾生之相。作者簡介王駿大學讀政治大學財稅系、新聞研究所,之後學以致用,在報社任職,先當財經記者,繼而當專任主筆,先後役於工商時報、聯合報、明日報、中國時報等,前後二十五年。本職先是外勤記者,跑過政府財經部門,後來於中國時報寫社論與短評。正業之外,在工商時報與明日報寫過搖滾樂專欄,在報紙副刊寫過全本台灣美軍電台小史。得過新聞局「金鼎獎」,寫過俞國華自傳、王昭明自傳、也寫過江丙坤、林振國、白培英、錢純、賴英照、郭婉容等部會首長簡傳。出版作品《財經大員的私房故事》、《財經巨擘-俞國華的生涯行腳》、《紅頂商人關係學》、《紅頂商人成功學》《總統先生的同學會》等財經、人物專書。購書連結:博客來 https://bit.ly/2NEpu6g金石堂 https://bit.ly/2Q7kWGX誠品  https://bit.ly/2CLfNMM讀冊 https://bit.ly/2CJMYk5江湖無招 新書分享會12/14 (六) 14:00-15:30地點:和平青鳥書店主講人:王駿、果子離

+ More
【作家特寫】虛實間,見江湖──王駿:一部武俠,就是一輩子

【作家特寫】虛實間,見江湖──王駿:一部武俠,就是一輩子

立刻閱讀:《江湖無招》  王駿曾任記者,採訪的都是政商名流,從俞國華到江丙坤,攤開來可以連成一部國政小史──檯面上的版本。那檯面下的呢?2010年起,他斷斷續續寫完60萬字的武俠小說《江湖無招》,將於18號出版。  江湖險惡,何以無招?因為他寫的是亂世中庶民(真正的那種)面臨新與舊,破與立,是與非叩關時的掙扎,也因為他自記者之眼,見證高手對決無招勝有招的境界。聽起來好像很高上大,但問他寫了什麼?王駿只淡然的說:「就是亂世裡的一些人。」半生報人轉業寫小說 有些作品,記下寫作者某段時期的想法,或某階段的成長。然而,有些寫作者一出手,傾注在文字當中的,就是自己的一輩子──一輩子的見聞、一輩子的養成,與一輩子的積累。 王駿第一部武俠小說的《江湖無招》,就幾近是這樣的作品。 攤開王駿的資歷:報社財經記者、專任主筆,寫社論、短評,正業之餘還寫搖滾樂專欄與台灣美軍電台小史。不僅替多位政經名人如俞國華、王昭明、江丙坤、林振國、白培英、錢純、賴英照、郭婉容等人著傳,更得過新聞局「金鼎獎」。一輩子都在文字中打滾的他,信手拈來,盡是政商財經專術,國計民生大事。 是以,當他退休之後,某天向身邊友人提及,他寫了一部武俠小說(的起頭)時,所有人的反應都是:「啊?你會寫武俠小說?」 「其實這就是自我證明而已。」寫作者之於自己作品的起始,時常存在「被雷擊中的瞬間」,一種宛如被老天揀選的使命感。王駿回想自己對著電腦螢幕敲下《江湖無招》第一個字的緣由,或許沒有這麼偉大的成分,然多少也是帶著一絲文字人骨子裡的驕傲。 「大概是2010年,我剛從報社退休不久。某天在報紙副刊上,翻到〈武俠小說大賞〉的連載。一看下去,怎麼這些個作品,不只文字、語句、標點符號錯誤連連,更累文贅字成篇;細讀下去,三兩段就讀出寫作者生活歷練的缺乏。武俠小說不該是這樣寫的。」 小說中提到多種十九世紀末西洋火器,王駿自小就對武器有興趣,照片中是在欽佩星號上玩五零機槍。 就「武俠小說不該是這樣寫的」這麼一個念頭,王駿如捏塑土偶一般,捏出了生在清末亂世的儲幼寧,藉著他的雙眼,從八歲幼齡寫到而立的青壯,透過儲幼寧闖蕩江湖的遭逢,寫出中國在面臨西方文明強硬叩關之時,庶民生活所面臨的新舊混雜與轉變──那是儲幼寧的經歷,也是中國皇朝末世的經歷。 要說《江湖無招》是武俠小說,也不盡然。畢竟儲幼寧雖因肝鬱之症成了武林奇才,但王駿並未安排他就此一路征戰、稱霸武林,反倒著墨更多時代交替獨有的奇聞異事:舊社會的生剮活驢、擂台比武、黑白狡詐;與新文明的巨艦洋砲、電報機槍,以及西方勢力的入侵等。既有傳奇,又有典故,讀來像是摻了武俠因子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更像《儒林外史》現代版。 寫出混跡江湖的真實樣貌 「我自己最喜歡、覺得最棒的武俠小說,就是金庸。金庸的武俠小說的確是最好的,但他的作品卻不算是很好的武俠小說典範,他的小說角色都太出世、太超塵了。」王駿認為,無論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或《鹿鼎記》,那些膾炙人口的人物與情節,都與現世相去甚遠。 「金庸筆下的每個江湖人物都很不得了,不僅可以為所欲為,還身強體健、不愁肚腹,甚至連皇帝都怕他們,這是不對的。」王駿另提了王度廬,「你看王的《臥虎藏龍》、《鐵騎銀瓶》、《紫鳳鏢》,看他描述的江湖,那才是真實的情況。所謂的江湖人物都是很卑微、很低賤的,混江湖的人多半很慘,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無敵的。」 於是,他讓自己的角色徘徊在庶民階層,連用的兵器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眾人爭搶的稀世珍品。「就是用刀啊,刀刀刀刀刀,沒有其他的。」為什麼?王駿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劍太貴了。「一把好劍不只要有名匠鍛造,還得刻花、開鋒、磨利,再配上精心設製的劍鞘。一般的江湖人物哪用得起啊。」相較之下,刀是便宜又有用的武器,殺傷力又強大,砍壞了就換一把,比起劍來的確現世許多。 早年金融財經記者經歷,描寫到清末鹽商如何綜橫黑白兩道入木三分。照片是與財政部長錢純合影。 「我寫的東西有些弱點。其中之一是,我讓儲幼寧碰到很多事,但在這些事當中,他多半是配角,只在關鍵時刻才跳出來幫忙解決問題,一件結束之後再下一件。」因此,讀者看的不是儲幼寧如何打怪破關升等,而是他所帶出的清末太平天國的亂世殘局。 「所有故事的上層都是真的,下層都是假的──英法聯軍、西洋艦隊,戰爭種種都是真的,砲艇是假的;太平天國是真的,裡面提到的將領士兵是假的;搶糧是真的,屠村是假的。」諸如此類的虛虛實實,交替出奠基於歷史的江湖時代感,而非架空的武俠世界。 傾注所學,從短幅到巨製 《江湖無招》的初始只有開頭的六千六百字,寫完之後一擱就七年。「那時給幾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不錯,我自己也覺得不錯。」這些年來,他逢人就提「我寫了部武俠小說,你要不要看一下?」人家看完之後給了正面回應,他也就此感到滿足。「但就這樣不錯不錯,就一直放著啦。反正也沒特別想怎麼樣嘛。」他哈哈一笑,好生嘲弄了自己一番。 及至編輯找上門來,他才再度積極起來。他想起七年前那個「自我證明」的意念,想起那個「認為人家寫的東西不好,那就自己寫看看」的壯志,總要認真給自己一個交代,不能就此停在那六千六百字。 小說主人翁於清末亂世行俠北京上海各地,作者本人也遊歷大江南北。但當時編輯問他故事梗概,問他大綱設定,他一概不知。「編輯問我故事會怎麼走,我想寫的是什麼?我說:『就是亂世裡的一些人。』」當了一輩子的記者,寫了四十多年的報導,面對真正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創作,他重回新手的生澀。「每天就是想多少、寫多少。有時想了一個初步的哏,寫著寫著來了更多的哏。」像是儲幼寧遇到了一樁樁的事件,王駿放棄對作品的控制,反讓故事帶著他走。 於是,他由六千多字的短幅再開,最後落到六十三萬字的鉅篇。王駿在其中傾倒自己從中學開始的大量閱讀:高陽、唐魯孫、老舍、巴金,當然也有金庸;加上他行走大江南北的閱歷、從事記者工作大半生的文字鍛鍊,佐之以數十年老相聲迷的積累──凡此種種,讓他的敘事洗練且帶幽默,用典說故淺白生動,猶如化身天橋底下說書人,日復一日,掀起一頁新的篇章。 「我還是想證明一件事:證明我能寫武俠小說。至於作品紅不紅、值不值,無所謂。我就盡我的能力把它寫出來。寫出來之後,朋友看了,覺得不錯。那或許,我這輩子只寫這一部就好了。」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