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全部作品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我要儲值
我要收費
登入/註冊
我要儲值
全部作品
最新消息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首頁
最新消息
作家專訪
作家專訪
從角色的目光望向家的方向 ── Nakao 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人物靈感與情感想像(下)
在上篇訪談中,作者NakaoEkiPacidal分享了《蕉葉與樹的約定》的創作起點與文化脈絡,談及小說的歷史基底和文化書寫,展現創作如何根植於族群記憶與時代背景。本篇轉向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從作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角色的性格、選擇與命運。從角色感情的寄託、人生的抉擇,到面對離開與留下的沉重命題。Nakao也不時投射自身經歷,讓我們得以看見角色背後那份貼近真實人生的情感溫度。編輯:接下來想要問一些和角色、故事情節相關的問題。小說中哪一個角色的性格或氣質最貼近Nakao?Nakao:年輕的時候,可能樹和莎莎比較接近,但現在這個年紀的話,我覺得個性最接近的可能是梅野。編輯:梅野?為什麼?他其實是蠻狡猾的角色欸!Nakao:因為我現在是在訪談嘛!所以我不能顯得很呆板(笑)狡猾算是比較商人性格的那一面,這個我倒是沒有,單純就是他那種比較上了點年紀的性格啦!我這個年紀也到該比較沈穩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我們看事情都是單獨一面,現在的話會想的更全面,甚至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梅野算是這樣比較穩重的性格吧!編輯:今天最期待的問題來了!不管男性或女性角色,如果可以選一個人談戀愛的話,Nakao會選擇誰?Nakao:如果我是男生的話會選擇美佐子。她是個「明眸皓齒的大美人」,而且非常善解人意,雖然可能有些男生會覺得和她在一起太無聊,但我覺得這樣的女生作為妻子是很好的。作為女性選擇男生角色的話,年輕的時候可能會選蕉葉或時太郎這種比較成熟的類型,但現在這個年紀,會覺得像梅野這樣穩重老成的人比較好(笑)其實我在寫梅野的時候,除了揣摩成功企業家的形象和做事的方式之外,也有把開明、溫和和貼心,這種好的特質放在他身上。編輯:我可以分享我自己選擇嗎?我會選樹!Nakao:年輕人選樹蠻合理的啦!這樣才比較有火花。那女孩子呢?你有沒有比較喜歡哪一個女性角色?編輯:竟然被反問了!我想一下……(沈默五秒)應該也是美佐子吧!可能是活潑版的美佐子,但這不重要可以先跳過(笑)編輯:既然都講到感情話題,我們很好奇,如果當時樹沒有在那個時間點離開人世,會怎麼面對他的感情?是選擇回去找莎莎,還是接受陽子、繼續留在日本發展?Nakao:我覺得樹還是會認為他和莎莎是沒有前途的,你也知道他就是有點……自找麻煩的個性(笑)所以他會因為這樣的認知,選擇留在日本,再加上陽子到後來其實已經有點打動他,可是他內心又還留有對莎莎的糾結,所以即使到後來他們兩個真的在一起,一定也還是有摩擦的,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編輯:故事後段,蕉葉已經有意識到「生蕃」的身份註定無法改變,但為什麼他選擇從軍做為解脫呢?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手段持續融入日本社會或是成為皇民嗎?Nakao:當時因為日本軍國主義抬頭,蕉葉這個選擇背後的邏輯是:我都已經做了那麼多、希望別人可以肯定我,但直到當了律師都無法實現,那如果我在戰場上拼搏、成為帝國的戰爭英雄,你們還能漠視我嗎?那我在建構蕉葉這個角色的理解是,他並不是要成為皇民,而是想要以一個所謂「生蕃」的身份證明自己並不是一個低等的人,他想要的是他作為自己可以被肯定。我在寫的時候也有在想,蕉葉選擇從軍後,希望的是一個怎麼樣的結局?我想他其實知道這次大概也還是會失敗吧!但因為對那時候的他來說,只剩這條路了。編輯:雖然讀者可以自由詮釋,但是Nakao心中的蕉葉和樹有曾經後悔選擇前往日本打球嗎?Nakao:樹最後快死的時候是後悔的,但是我覺得以他的個性,不是死到臨頭他也不會後悔(笑)蕉葉的話,我覺得他不會後悔自己做過的決定,雖然他最後決定要從軍的時後,可能已經意識到之前走的那些路都是徒勞,但他的個性更像是知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麼一次,已經走到這裡了,後悔也是沒用的。編輯:很多人看完作品普遍認為這個結局充滿了惆悵,想知道Nakao為什麼會選擇安排這樣的結局?Nakao:我覺得小說最重要的是可信度,如果讀者讀起來覺得假假的,這會是致命傷。除了現在這樣的結局,我想不到一個更可信的收尾,情節走到那邊,我想就算他們誰想回家,也是辦不到的(笑)編輯:相較於日治時期的故事線,其朗和小薰的部分沒有那麼完整的著墨,想問問Nakao的考量是什麼?Nakao:我記得在修稿的時候,曾經有擴充描寫了小薰離開馬太鞍那段內心的想法,當時寫了三千多字吧,但最後還是把它刪掉,因為同樣的道理——覺得不夠自然、不夠可信。不是說不能一次處理兩條故事主線,但寫小說經常是這樣,作者必須去取捨作品的焦點,所以其朗和小薰這段有比較淡化處理。編輯:故事中蕉葉和樹面臨很多離開或是留下的選擇,Nakao的人生中也有過這樣的選擇(離開台灣、前往荷蘭),從一開始往返台灣、荷蘭兩地,到現在算是定居在那裡,這個過程中有什麼心境轉變嗎?以及當初為什麼是選擇荷蘭這個地方?Nakao:我覺得心境轉換可能和年紀有關,年輕的時候跑來跑去不太會覺得疲憊,可是年紀越大會越想要安定下來,所以現在居住在荷蘭,雖然不到永久的家的程度,但它是一個可以給我穩定感的地方。追求安定感這件事如果拿寫小說來舉例,現在的我寫長篇作品原則上就是待在家裡,出去旅遊會擾動我的心情,但是早個十年、二十年,這樣移動對我來說不見得有影響;如果是寫比較短篇的東西,可能會選擇去外面度個假,但還是待在同個地方寫。至於為什麼是荷蘭?因為那時候想做早期台灣史和原住民歷史觀的研究,荷蘭保存大量十七世紀與台灣相關的史料,所以才選擇這個地方。編輯:最後想問,這部小說談的是回家,但故事中有很多沒辦法回家或不想回家的角色,我們想知道對Nakao來說,家是怎麼樣的存在?Nakao:家喔……就是你遲早要回去的地方。我從年輕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待在外面,可是我需要有家可以回去。而且我是一個很沒有方向感的人,才剛走過的路立刻就會忘記,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我可以很清楚的掌握方向,就是花東縱谷。花東縱谷兩邊都是山,只要看山和太陽的位置我就可以知道方向了。所以雖然我現在依然在外面,但我想最後我應該還是會落葉歸根、會回家吧!企劃/品牌企劃部巫昱昕、黃昱哲訪談/文學開發部江炫霖延伸閱讀:從歷史的縫隙寫出回家的路──Nakao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起點與文化背景(上)
+ More
作家專訪
鏡站作家
從歷史的縫隙寫出回家的路 ── Nakao 談《蕉葉與樹的約定》的起點與文化背景(上)
以能高野球團為靈感,《蕉葉與樹的約定》講述的是兩名馬太鞍青年的遠行與承諾,其中交織著原住民少年們對自我的追尋,同時也承載作者NakaoEkiPacidal回望部落記憶、尋找自我位置的溫柔探問。在本篇訪談中,Nakao聊到這部作品的創作緣起、如何理解棒球在殖民時代下的意義、選擇以虛構重構過往的理由,以及她與部落的記憶和連結,也讓我們更貼近她筆下跨越時空的情感核心。編輯:當初為什麼會特別選擇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能高團(高砂野球隊)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和題材?Nakao:我會寫這個是主要是因為KANO的關係。在KANO上映之後,我們太巴塱的一個弟弟正在拍紀錄片,他說KANO不是台灣第一個本土球隊,能高團才是。我是從他那邊才知道很多能高團的事情,那時候就在想說KANO帶起一個風潮,說不定有一天也會有人要拍或是寫能高團的故事。所以這個想法大概十年前就出現了,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直到近兩三年我才向鏡文學提案,然後提案通過就一定得要寫了(笑)編輯:那Nakao覺得相較於KANO,能高團對於原住民的意義是什麼?Nakao:KANO因為是學校球隊,球員有各種背景;能高的球員都是阿美族,而且他們原先都是在海灘做工,所以它比KANO更能凸顯原住民在殖民時代的處境。對於日本人組織原住民球隊這件事,我在書裡採用的是部落弟弟在田調時訪談林桂興遺族的版本,梅野和江口其實已經打算利用野球作為宣傳工具,所以要林桂興在苦力裡面找尋找有天份的青年,也就是說,組織球隊這件事打從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烈的利用性質。在那個時期,日本人對待阿美族算是溫和的,但即使是在溫和的手段之下,日本人還是以殖民者的身份毫不留情地利用這些族人,這個相較於泛泰雅慘烈的戰爭經驗,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戰爭能很清楚的體現殖民的殘酷,但棒球看起來是無害的運動,其實也是一個殖民的工具,這是棒球對於原住民的另一層意義。編輯:但為什麼這個故事沒有聚焦在棒球本身,反而著墨更多情感層面的內容?Nakao:因為它本來就不是關於棒球的故事,如果那時候台灣島上有任何其他運動都是成立的,甚至不需要是一個運動。在撰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我主要想表達的是,角色們在殖民情境下,需要找到一個施力點證明自己,所以棒球確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想要證明自己」的心境。編輯:因為現在是長期居住在荷蘭的狀態,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用了哪些方法重現部落的文化和樣貌?Nakao:小說裡其實沒有提到太多過去的馬太鞍,因為他們一直都沒有回去(笑)但即使真的有需要去描寫,我覺得應該也不成問題,因為這不像做田調那樣坐下來說以前的部落怎麼樣,而是每天每天和長輩聊天,這完全是身體記憶的一部分,所以要寫的話也沒有問題。編輯:故事裡有很多歷史內容,也用了很多日文和阿美族語,一般來說是會透過註解來輔助理解,但在書前的編輯室報告裡,有提到這本書選擇「不加入註解」,想問問Nakao的考量是什麼?Nakao:首先,我的原則是不拿史料來建構原住民角色。在原住民沒有文字的時候,記載這些過去的多半是外人、是殖民者,如果把這些史料直接取用的話,等於在重新聲明這個殖民框架,這是一個鞏固的過程,所以我是反對用殖民史料來寫自己文化的。選擇不加入註解是同樣的原因。我沒有辦法忍受在一個框架之內前後矛盾,這就像是,我說我反對用史料來寫原住民,所以我虛構了這個故事,但我又加了很多註解去強調它的真實性,這樣虛構就會被弱化,很可能會讓讀者以為我說的就是歷史。當然,也許讀者在閱讀過程還是會這麼認為,但至少我自己在理論上不能出現矛盾,所以我才堅持不使用任何註解。另一點是,其實仔細看,有哪一個註解是真的必要的嗎?我覺得沒有。我在寫的時候很留意,有些東西讀者看過去可能不確定是什麼,但只要透過前後文知道大概的意思,就足以讓他繼續讀這個故事,這樣就可以了。編輯:小說中的其朗和樹兩人都是在馬太鞍出生,也都受過日本教育,但他們在看待部落傳統文化(比如年齡階層)這件事似乎有一些差異,我們很好奇Nakao是怎麼看待這個部落傳統文化這件事?Nakao:我想先說其實我覺得其朗和樹對傳統文化的觀念,沒有很大差異,樹之所以好像顯得比較成熟、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是因為他已經走過人生的時間,現在以鬼的身份回頭重新看。那在其朗只有17歲的年紀來說,他已經算是思慮很周到的了,如果他的故事再延續個五年、十年,相信他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那因為其實在部落,年齡是絕對的權威,像我們這些運動份子在外面做一些很叛亂的事,回到部落還是得乖乖聽話。過去有一次,頭目還曾經把我們叫回太巴塱痛罵一頓,我是女生還比較好,那時候我的弟弟還曾經被哥哥們集體毆打,好長一段時間都會做惡夢。所以進行原住民運動需要很大的精神韌性,我們時常會卡在部落和外界之間。編輯:有想過要改變這些部落內部的規則嗎?Nakao:有啊,但我們不會想要用破壞性的手段。像我們之前做的一些運動,就是讓老一輩的人透過新聞媒體,知道年輕人的想法。畢竟如果直接在部落裡說的話,哥哥會壓著你的聲音,長輩們聽不到你講話。但不管怎麼樣,這都是阿美族社會結構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會想要直接破壞它,而是透過在外界發聲,讓這些不同的聲音傳回部落,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編輯:Nakao有沒有想對原住民青年說的話?Nakao:我鼓勵年輕人去走自己的路。可能你要花很多時間去摸索,到底是哪一條路是適合自己的,或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人很晚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但不管你是很清楚自己的路,或者是不清楚自己的路,總而言之,你就是得花掉人生一部分的時間,去找到原住民對你來說真正的意義。有些人覺得他是一個文化概念,但它不是,它是一個政治身份。原住民的對面永遠是殖民者、是殖民國家,但這也不代表所有的原住民在碰觸這個概念的時候,都要去走政治運動的路線,像我就是從原住民運動,慢慢過渡到寫作。如果要說什麼的話,我會告訴年輕人:反正你有一天一定會發現自己的路,你就去摸索。那也有可能一條路走了很久,像我過去在學術上一條路走了很久,發覺這不是我真的很想做的,那也不要覺得是浪費時間,因為它到最後一定會回饋到你身上。(下篇待續)企劃/品牌企劃部巫昱昕、黃昱哲訪談/文學開發部江炫霖
+ More
作家專訪
鏡站作家
1
探索
最新消息
作者一覽
關於
關於我們
公司簡介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幫助
常見問題
合作洽詢
聯絡我們
追蹤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