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線上療心室

【特別企劃】《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線上療心室

婆媳問題?親子關係?溝通不良?感到自卑?青春期?叛逆期?「爸媽不懂我,我也不懂爸媽。」「到現在,婆婆還是愛拿我跟別人比較。」「和同學比起來,我覺得我就是不夠好。」「我只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為什麼他不接受?」親子關係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有不同選擇。作者四絃用四篇故事鋒利切開母職神話連結社會的臍帶,好殘酷。但妳的結局可以不同。聽聽四位專家從三個層面剖析,你/妳和我想求助的心裡話。第一室|婦產科醫師 林靜儀醫師 ── 生理層面首場由婦產科醫師林靜儀打頭陣!書中受產後憂鬱所苦的杏芬和小嬸,有同樣投射到你身上嗎?懷孕時胎兒擠壓內臟、壓迫骨盆,荷爾蒙和免疫反應帶來的不適感;以及生產時的擠壓甚至挨刀等等…這些生理變化,在成為媽媽後讓妳感到困擾嗎?聽林醫師來解答!第二室|心理師 周慕姿 ── 關係層面第二場由心理師周慕姿來跟大家聊聊~書中因為生了兩胎女兒,而被婆家苛刻對待的杏芬,妳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故事呢?還有被控制狂媽媽掌控一切的佳佳,到最後無助的反撲,是否也讓妳思考起家庭關係?這些社會、職場甚至家庭中的變化,在成為媽媽後讓妳感到困擾嗎?聽聽周心理師怎麼說!第三室|心理師 蘇益賢、丁郁芙 ── 自我認同最終場由心理師蘇益賢、丁郁芙來跟大家聊聊~在家庭關係中,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扛著好重好重的責任,卻有一個強大的阻力不允許你放下。可能來自於,曾經就是這樣過來的那些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我都可以了,你為什麼不行?」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會當一個很棒的家長!兩位心理師在這一集中會告訴你,什麼是正向教養?自我肯定不是每天在鏡子前反覆說「我好棒!」,而是一種「勇敢」。★完整版Podcast節目,請收聽《心理師想跟你說》>>>https://reurl.cc/gW4GN4

+ More
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律師娘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律師娘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記得自己剛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得知是男孩,婆婆非常的開心。其實,後來在婆家待久了,我知道婆婆並不是個重男輕女的傳統長輩,但是,難免在身旁人的眼光下,第一個男孫子,多多少少應該還是讓她鬆了口氣,不用面對親戚們的「關心問候」。家人們都很期待孩子的到來,因此,我在懷孕的時候,受到非常細心的照顧。然而,在第一次當母親的時候,我還是感受到身份上的重大變化,而有一些沮喪。覺得自己的責任變重了,不再是女孩子了,我關係著另一個生命是否平安健康、幸福快樂的重大影響,但我並不認為我有那樣的能力。《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我甚至覺得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個被喚作母親的動物,每天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孩子一哭,就代表一定是我哪裡沒做好。睡不好的我,每天渴望著更多的睡眠,也常常希望,可以抽回一點時間,讓我不要當母親,但是,相對著,抱著孩子的時候,我又覺得母愛氾濫,想要把他揉到自己的身子裡。我算是相當幸運的,一結婚就懷孕,沒有被期待傳宗接代的壓力,加上婆家家人們也沒有女兒、媳婦的差別待遇,比起很多有多重壓力的婦女,只有成為母親這件事,是我唯一的挑戰。身旁許多其他的女性,有些必須負責照顧婆家全家大小的吃穿、有些要看護生病的公婆、有些則是有著特殊狀況的孩子,結婚生子這件事,讓她們變得全能又強大。老公律師事務所裡的案件當事人就更誇張了,有被婆家人趕出去的、有孩子被藏起來看不到的、還有離家拿不到孩子扶養費的…..,更別談是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在孩子出生後,更成為許多女性的產後標配。母親們貌似擁有了另一個新生命,卻也很容易同時要面對自己的人生被剝奪。就像書裡的女主角,在有了孩子後,幾乎都是為別人而活。我想許多女生如果可以有個未來鏡,看到自己的婚後處境,大概會嚇得不敢結婚吧!不過,也有不少我認識的女性,婚後成為家庭CEO,老公疼、孩子乖,自己的經濟也獨立,甚至還每天穿得漂漂亮亮亮亮的,過著精彩的生活。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真的可以發現,婚姻生子這個學分,高分的高分,被當的被當,重修的人,也不見得下一次就能平安過關。常常遇到媽媽們會抱怨很多在婆家遇到的各種不愉快,特別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像女主角說的那種小叔一家回來只要洗個杯子就被稱讚,卻沒有人感激為了招待他們已經一整天沒有坐下來喘息的自己….,這一類的心酸累積多了,對付出者而言,其實也是不容小覷的負面情緒,其實家人之間最大的傷害,就是比較下的失望、委屈與嫉妒,很容易帶來家庭風暴,就像前幾年台灣著名的妯娌毒害親姪子的社會新聞。你知道嗎?一個母親,不只是當母親而已,多數的時候,她同時還是妻子、女兒、媳婦、妯娌……,母親理當是愛孩子的,但是,當她在多重的角色裡,她其實更像一個特務,要克服許多困難,來成就她的每一個角色,甚至,必要的時候,還要犧牲她自己,然而,當她已經不是她自己,我們如何要求她做一個美美的母親呢?畢竟,這個新生命是因為她才來到這世界,也在她的身體裡,一起成長,一起適應這個新的旅程。於是,有一天,或許是孩子年幼,或許是母親年邁,又或許是這中間的許多許多難熬的時刻,你就可以看到,她,既曾是女孩也是母親的她,開始想找回自己,那個還不是母親的自己,是不是她比較喜歡的模樣?孩子跟母親之間,就是這樣矛盾的關係,母親愛著孩子,同時,也承載著有孩子之後難以脫身的各種煎熬。孩子愛著母親,同時,也看在眼裡她的付出中的難以回報。慢慢的,我們看到了一些不肯妥協母親,也看到了不願背負母親幸福殺手的孩子,於是,母子關係,開始有機會走向新的格局。書裡有段話是:「並不是所有的母愛都無私,相反的,母愛其實很自私,充滿了條件,充滿了限制。」每個母親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那種在孩子哭鬧時,想關上門或戴上耳塞,讓一切都與自己無關的念頭過,但在這同時,我們又充滿了無力感跟愧疚感,這種複雜的感受,足以讓我們質疑自己是否勝任母親的角色。但相對而言,在孩子的眼裡,稱職母親的模樣又是如何?幼年時無時無刻陪在他的身邊,照顧得無微不至,青少年時又能識趣的保持距離,提供吃穿即可,當孩子能夠自立時,又懂得照顧自己,不要給孩子帶來麻煩嗎?偏偏上面這些都做到了,仍舊有母親感受不到孩子的愛,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完美與稱職,究竟是天性、滿足自我還是為了社會的期待?或許,一個母親的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我們糾葛在自我與「不自我」之間,也糾葛在「愛孩子」與「更愛自己」之間,犧牲是愛的一種模式,但是否必然存在?而更進一步可以探討的是,當我們是母親時,其實我們也還是孩子,那麼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對我們的母親而言,又是怎樣的一種意義?母性的堅強,常常都是被環境所造就,曾經是孩子的我們,如果能一直被照顧,誰不想要呢!希望閱讀完本書,讓更多人能夠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也讓更多的母親,可以透過自我角色的認知,幫自己的生命開拓全新的局面。

+ More
母愛是標配,還是選配?──海德薇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母愛是標配,還是選配?──海德薇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長大以後,絕不要像我媽一樣!」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吶喊,老實說,我也是其中一個。並非我本人有什麼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慘痛受虐回憶,而是平心論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也許是調皮搗蛋挨揍,也許是成績太差被責罵,甚或根本不明白錯在哪裡,就淪為大人的出氣筒。這些難以忘懷的過往伴隨我們長大,所謂童年創傷。然後我們暗自下定決心,將來絕對絕對要做一個和顏悅色、跟小孩講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後,我們長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脈傳承,才發現母職之路坎坷顛簸,光是孕期就異常折騰,孕吐、水腫,抽血也抽了好幾管,還得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擔憂腹中胎兒體重不夠,或是健康檢測沒能通過。生產則是徘徊鬼門關邊緣的另一道關卡,雖說醫療技術比起從前進步許多,但我還是有個朋友,羊水栓塞,兒子的生辰與她的冥誕同日。無論千古傳誦的歌謠,抑或俯拾即是的新聞,都將母愛視為女人的標準配備,母愛被定義為犧牲奉獻的語詞。孩子呱呱落地,一輩子的纏鬥才剛要開始。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每三小時輪迴一次,外人看來母愛充滿的和諧畫面,親自體驗卻是化身為掛滿贅肉的哺乳母體,一邊排出惡露,一邊分泌乳汁,那種身不由己,仿如行屍走肉。且這份天職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難怪很多女人說,懷孕的時候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出來以後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個小孩出生都自帶天生氣質,遇到那種才滿月就睡過夜,堪稱來報恩的,母子還能相安無事;若碰上本書中描繪的難帶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長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監獄裡刑求犯人的招式嗎?真的會令人身心崩潰。社會新聞不乏拖著稚子輕生的案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中的年輕母親,也深受產後憂鬱之苦,且併發了思覺失調問題。勉強度過學齡前期,接下來,還有無法溝通的半獸人時期,再隔幾年,則進化為明明聽得懂,卻故意和你對著幹的叛逆青少年時期……,身為母親,必然都有被怒氣沖昏了頭的經驗,有時我們望著那張神似自己的臉蛋,看到的不是純真童顏,而是張牙舞爪、橫眉豎目,耐性被磨損耗盡,心中愛意蕩然無存,只想狠狠教訓他一番,撥亂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驚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體罰行為,並深陷自責悔恨。我們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擁有母愛嗎?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同時也被剝奪了姓名,從某小姐,變成某某媽媽。兼具兩種身分,既是母親也是女兒,那麼,為什麼仍無法擺脫童年陰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好媽媽呢?難道暴虐的特質鑲嵌在基因之中?研究報告指出,心理專家表示,小嬰兒的生理需求若沒能立即被滿足,則難以和照顧者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當他們長大成人,會欠缺照顧他人的能力,且有較高機率以激烈手段爭取伴侶注意,在為人父母後,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時沒來由的焦慮和生氣。四絃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為冷靜淡定的一個,她對於人性有著細膩深刻的觀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與世無爭的佛系作家,猶如宇宙的旁觀者。「母性,是女人違背了人性,是母親捨棄了自己的慾望和恐懼,來愛一個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絃以敏銳的覺察和犀利的筆鋒寫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直指華人在傳統家庭觀念的禁錮下,不敢碰觸的議題,貼近社會現實,探討母女關係的核心價值,並直言不諱:「母愛的極致不是犧牲與付出,是掠奪與控制。」《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分為四部,講述的其實是五個女人的故事,涉及範圍很廣,有性侵、約會強暴、未婚懷孕、同儕霸凌、重男輕女以及高風險家庭等問題,卻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攏重心,聚焦於母女關係。本作中有控制欲強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親,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親,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們在困頓的母女關係中掙扎,讀來精彩萬分,作者四絃巧妙地以第一人稱自敘,編織出峰迴路轉的劇情,由隱形的線串起主角們的悲劇人生,令人絞盡腦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後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噓的是,命運會被繼承,故事中的角色們也難逃命定。過往接觸靈性療癒,讓我驚訝於童年創傷的普及。在我那個年代(我的年齡大概介於書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間),父母汲汲營營於賺錢養家,打罵教養是家常便飯,以至於聽聞朋友提及親子關係,動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細數孩提時如何被各種不堪字句咒罵,如何被白眼和惡劣態度羞辱,如何被熱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遺棄、被忽略、被壓迫,是許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們是母親的受害者,從一個受傷的孩子變成千瘡百孔的大人。」四絃如是說,說得真對。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在成為父母以後,才慢慢學習適應新的身分,練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嗎?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我們面對並承認童年創傷,並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誠面對、接納自我,擁抱真實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從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惡性循環。誠摯推薦四絃的新書《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以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視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女人讀來心有戚戚,男人也該一睹為快,希望這個故事能幫助更多人,透過後天學習,築構理想的家庭關係。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筆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貓頭鷹Hedwig,作者曾榮獲時報小說賞、POPO華文小說大賞、兩岸青年網路原創小說獎以及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等獎項。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爺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繼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實體小說與數本傳記,其他短篇作品散見於《皇冠》、《印刻》等雜誌。系列作《禁獵童話》更登上文化部IP改編推薦書單,受邀前往釜山電影節推廣。海德薇同時具有靈療師資格,不揮灑魔杖時則搖筆桿。海德薇希望能成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為世界帶來魔幻力量。

+ More
母愛有陰晴圓缺,望周知──吳曉樂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母愛有陰晴圓缺,望周知──吳曉樂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頁,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暫時從故事裡的「我」掙脫出,爭取到喝茶喘氣的餘裕。太驚人了,第一人稱單數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從一肚子壞心眼的人物發動,就彷彿是附魂在別人的身體上,目睹一切,卻又倖免於難。讀小說,有時就圖這酣暢痛快。四絃是近年內我看過最慎重看待「母愛」二字的作家,因為慎重,才可以挑出過往世俗母愛文本裡充斥的自欺、破綻與前後矛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學修習了一門社工系開設、關乎家庭的課程,教授屢屢提醒我們在家庭關係裡「定性」的重要,因我們常藉由名詞來赦免、縱容某些人的責任,而讓表面上的加害者,實為結構上的弱者承受全數罪責,藉此捉小放大,也為悲劇背後的偌大結構擦脂抹粉。循此觀點,切入《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應能觀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敘事者杏芬婚後,她遷入夫家,屋簷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慣於為老家背書的長子,備受母親溺愛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輕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陳列,隱約可窺底下浮現出一把手槍的輪廓,你心有預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兒性別揭曉,是婆婆夢寐以求的金孫,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後,杏芬生產,她與誕下的二女兒備受婆婆冷落,打從病房等級、補湯來源至月子天數,無一不是明目張膽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兒是次級品」。一連串的奚落、嘲諷和差別待遇,讀者都彷彿目睹了子彈一發,緊接著一發填入彈巢的膛室,危險等級正在攀升,過程中,不是沒有誰試著介入、減緩張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過於稀薄,人生早已淪成修羅場。      四絃非常善於創造故事衝突,觀眾無止盡地為人物的命運提心吊膽,每翻一頁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絕境一步。她每個身分的價值被壓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婦的,做母親的……甚至辛苦擠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為金孫的營養補充,當槍聲響起,厄運降臨,你回頭審視若干情節,發現每一步驟環環相扣,緊湊周密得彷彿是天註定。杏芬有罪,誰又能侈談自己無辜?弔詭的是,這一家人倒也說不上有誰多邪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必要仔仔細細地看進結構,因結構會借力使力,借刀殺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沒收了一把,還會有第二把,處決了杏芬,也會有第二個杏芬,只要我們不揪出那隻無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況且,杏芬還告訴了你,她從來不想步上母親後塵,她極想做個好媽媽。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與陰道〉,四絃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女孩失樂園,兩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於條件上是雲泥之別,容貌姣好又知書達禮的林郁涵佔盡人情義理的無限便宜,所有人都愛她,而貌不驚人、出身貧戶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臉色。讓她們產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無意間撞見林郁涵被家教老師給「誘姦」,易言之,她意識到這位同學有了「性」的麻煩,然而,她亦自身難保,先是被文具店老闆給侵犯?後來找她做愛的男同學,以各種形式賤斥她的肉身。四絃既寫出了,不問美醜,妳,身為女子,一輩子,都無可避免要遇上幾次「性」的麻煩;另一方面,她又顧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終究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畢竟,身為「第二性」,每個人,被形塑為女人的經過——自然也是有別。這兩項看似有些矛盾的認知,在四絃筆下交織得恰如其分,她賦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沒有藐視林郁涵的靈魂。兩名女子連自己被奪走了什麼都無從辨識,有些傷害是內在的核爆,當下沒事,一段時日才從裡而外地翻開潰爛,你深諳局外人並不無辜,但也分說不清罪咎為何,再一次地,你感應到故事底下的脈動:人物所身處的社會讓人相互殘殺得理所當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僅把「母愛」做了更細緻的梳繹,細讀又能意識到延續著〈授乳〉、〈女孩與陰道〉的脈絡:每一個女人,都行過「習得性無助」的幽谷,此一理論模型來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執行的動物實驗:在籠子裡反覆遭到電擊的狗,只要聽到電擊的信號音,即使這一回籠門開啟,他們也只會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離籠子。因他們已從過往的經驗學習到「自己的掙扎不會改變任何結果」。敘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親的規劃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許多嘗試想撤退至「安全距離」,母親卻也利用成人的優勢跟世人的漠視,消解了女兒的努力,最終周佳嘉墜入強大的自我欺騙,深信終有一日白馬王子會來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與陰道〉有殊途同歸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決人生的疑難,因「公義」始終站在反方,為此,他們採取了對世界也對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畫上句點。      最末〈輪迴〉交代了這些角色背後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筆做了完整且別出心裁的收束,同時透過二十幾年後的徐小雯與芯妮,道出整本書的命題:「母愛的多義性」。近年,許多論者指出「聖母形象」是把雙面刃,母愛必須無私,為兒女傾盡所有,母愛日益被形容為陽光般燦爛且無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恆常失落於身後巨大的陰影,有苦難言,受了傷也不被社會所承認。二○一八年,日本發生人倫慘案,女子桐生希望殺害了母親並將其分屍,經過深入調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時光,桐生希望活在母親「考上醫學系」的執念,母親沒收了她的手機,還要求共浴來掌握女兒一舉一動,桐生希望曾以自殺、離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來閃避母親的控制,卻又在母親報警協尋之後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獄後,才從他人口中逐漸確認到,自己將近十年形同軟禁的生活,也能被稱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覺地背負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枷鎖,不敢輕率質疑母親施加於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斷忍耐,直到忍無可忍的最後一天。若世人能夠坦率直面,母愛是人性的一環,有陰晴圓缺,亦有雜質、私慾等暗面,我們才有可能終止對母愛的無盡執著與等待,把人的主體性還給母親,也把相同的禮物饋贈給自己,進一步掙脫施暴與受暴的循環,如故事裡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搖搖晃晃地拼湊出活路。本文作者吳曉樂台大法律系畢業,現職作家與家庭教師,目前為鏡文學重點簽約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因升學主義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公視改編為電視電影,發布之後引發熱烈話題。《上流兒童》探討M型社會帶來的教養壓力,上市四個月即創下銷售超過萬本佳績,目前已確定影視化。新作《我們沒有祕密》創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視版權的驚人紀錄。

+ More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一部帶來很多衝擊的作品。不僅僅是書名,內容更是沈痛赤裸的衝擊。   但是,討厭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道歉?每一個透過女人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在懷孕過程改變了母體的免疫反應、帶來荷爾蒙的不適、壓迫骨盆、推擠腸胃、彎曲脊椎、壓縮胸腔;順利的,擠開膀胱與直腸,把陰道擴張到難以想像的尺寸、撕裂會陰部的組織與皮膚,導致持續幾天的會陰腫脹、排尿困難,甚或終生的漏尿與脫垂的生殖器,迎來一個不斷需索乳汁與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關照的生命;不順利的,在先進醫療的年代,由利刃割開皮膚、劃開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開肌肉與腹膜、切開子宮,掏出那個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幾十小時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醫療的年代,則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帶進死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為什麼對於一個撕扯自己內臟、改變自己身體、佔據自己生活的另一個人,必須充滿愛?    因為那是母親,以及她所孕育帶來的生命嗎?    而母親這個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個折磨與改變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氣的那一刻嗎?    或許在知識、教育、經濟支持與避孕和計劃生育的年代,我們可以假設多數的女人是在充分認知與規劃的情況下,心甘情願讓那個影響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為她終生的責任與牽掛,但是,難道就沒有許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無從選擇的,迎來了影響她一輩子的那個生命嗎?這樣,她們有具備了什麼特殊生理與精神機轉,讓她們依然心悅誠服嗎?依然滿懷愉悅嗎?保持無怨無悔嗎?    我並非要說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負面,而是,我們的社會與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職的想像,而不願意承認進入母職的女性有多少衝突與矛盾,和無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別與社會學研究學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後悔當媽媽》,光現出版,2016)訪談了不同年齡、婚姻狀態與階級的婦女,讓她們說出對於自己擔任母職(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們「是否後悔」;這樣的研究與訪談為何讓人感到恐懼或焦慮?一旦女人全面承認擔任母職是負面的、感到失落的、後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數百年來對於女性先天愛孩子、有耐心、願意犧牲奉獻的假設了嗎?後面沒說的是,「如果她們不再願意擔任母職,怎麼辦?」「如果她們不再提供無限量的親職服務與關愛陪伴,可怎麼辦才好?」「如果她們也像醫療照護、高齡照護,專業化且計價,那還得了?」    不是要斤斤計較母親對於孩子的陪伴變成論件計酬或小時計費,而是當多數勞務與照護工作都被視為有償的職務分工時,母職卻永遠停留在只有母親節的時候被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這從未被視為一種剝削或者勒索。    承認「母職」是充滿挫折、是犧牲許多自我、壓縮自己需求的,是否就會帶來女性的全然「叛變」?──我認為不會。但是那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多少實質的誘因,不論經濟上或是制度上,以及,與擔任母職者討論,這工作的暫停與終止時程。     我的書《診間裡的女人1、2》(鏡文學出版)出版之後,獲得許多女人對於生育壓力與生殖角色的共鳴;我相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也會讓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曾經歷過對於性、懷孕分娩、生育壓力以及對女性的各種性別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書中,無論是青春期女孩對性的探索與其所受的污名、對未成年懷孕的無助與其所受的責難,還有進入婚姻擔任母職的壓力、禁錮與互相爭奪資源,以及亙古以來重男輕女觀念之下的悲劇,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這些描述,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議題上,彷彿總是個缺席角色,或是個隱身的幽靈。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協助下,或許不再透過身體交媾的行為,但也必須有來自男性的生殖細胞;而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要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必須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說,不論是透過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懷孕,必須在「男性合法的參與」之下。     不論是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允許施術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灣普遍對於男女結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實都證實了《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書中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所承受的指責壓力,因為那不是「被允許」發生關係之下的產物。我們的社會非常支持與肯定「以生殖為前提」的性,但是這個性被允許發生的前提,是年齡、身分和時間都受社會與家庭所認證;我在參加婚宴時常常覺得很有趣,眾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對男女「早生貴子」,說穿了不就是公眾在儀式中一同允許他們在當晚之後進行「以生殖為前提的交媾」嗎?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後的女性,周邊的人赤裸而且充滿「善意」的「關懷」她:「有沒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麼困難?」「要不要去檢查看看?」說起來,是直接探問她在私領域的性交行為,如此直接且公開的對於某些樣態條件下,性交頻率的確認。     老實說我無從得知,男性在他的群體中,是否會這樣不禮貌地被探詢、被假設、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積極主動,是被允許的,甚至連「難以克制衝動」都被認為「需要體諒」;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後的生育問題、婚姻中生育責任的壓力,男性似乎比較容易逃脫、可以躲避。《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論是非預期懷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進入生育責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擔的巨大壓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讀者多數能夠感受,因為那幾乎刻畫在台灣女性的生命經驗中。但是男性呢?書中的男性,不論是探索與掠奪身體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關係中折磨與痛苦的男性,彷彿沒有受到一絲壓力,不需承擔一些責任,與他們沒有一點關係,只要最後與「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就可以作結。     我相信本書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無聲的男人們,而是我們的社會中,允許男性在性與生殖責任中滑溜的躲開。如果我們在讀完這部赤裸沈重的作品之後,覺得有所共鳴或憤慨,我認為我們都必須開始讓男性在生殖責任與討論中,出現他們的身影,而不再是個透明的幽靈,看著在由他們建構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謂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 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

+ More
媽媽壞掉了,因為她不是她自己──四絃談《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媽媽壞掉了,因為她不是她自己──四絃談《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寫《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篇故事鋒利切開母職神話連結社會的臍帶。好殘酷,但四絃或許會說「抱歉,這就是現實。」何以看見如此之不幸?四絃說,小說靈感來自好友驟逝,「她一輩子沒被母親愛過,直到死前還在問『為什麼媽媽沒有愛過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太過巨大的提問。四絃用這本小說試著回答。《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著 神格化母親其實很可怕四絃三十多歲,2012年左右開始創作,作品以BL、都會愛情為主。筆名出自〈琵琶行〉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當初只是為了參加徵文,隨便取的。」轉換之作《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結合犯罪與女性題材,收錄〈授乳〉、〈女孩與陰道〉、〈高塔上的公主〉三部中短篇,看似獨立又可合而觀之,共通的主題在小說前的引用的安徒生童話〈母親的故事〉便可看出端倪: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自己的孩子,不是嗎?難道不是嗎?四絃說,「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什麼我們總說為母則強,母親像月亮,彷彿母愛是自然而然的,卻很少談到父親。反之,大家很容易譴責母親,搬出血濃於水那一套,我覺得都是放屁。」於是,四絃在〈授乳〉寫被小孩與婆家逼瘋的女子——辛苦持家,因為只生下女兒,始終被婆婆嫌棄。這時,小嬸卻生下一名男嬰。女子開始發現她在這個家像外人,連乳水都不是自己的;「授乳」變成了「受辱」。〈女孩與陰道〉寫在班上邊緣的胖女孩偶然發現女神級同學的性事祕密,初經人事的她看見女神跟男友性交,面對性同樣不安、逼仄,竟感到一絲安慰。「同樣受難的陰道」讓女魯蛇與女神平起平坐。小說最終,女神墜地蒙塵。女神同學戀愛失敗,遇「性」不淑,還叫作「林郁涵」。我問四絃,可是有影射?她先是否認,後又說「或許是無意間寫了進來。」最末篇〈高塔上的公主〉寫病態的母女關係,有如電影《鋼琴教師》。讀到此,讀者才會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其實是一個循環——不想成為母親的母親生下不被祝福的女兒,女兒重蹈母親覆轍。寫這麼悲?會不會強化了這個結構牢不可破的印象?「裡頭還是有人找到出路。」四絃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不能說是告訴,這太自以為是。我想說的是,不要神格化母親。她們是普通人,對她們抱持超乎人性的期待太變態。所以,不要用母親這角色綁架女人。」儘管如此,四絃其實沒生過小孩,也沒結過婚。媽媽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小說裡,四絃營造最恐怖的情節是女主角懷孕,因為那是不被祝福的生命,是會讓母體自我厭惡的生命。會不會想生小孩?「懷孕是身為女人非常大的自我放棄,我光想像就覺得很可怕。我身邊的女性都因小孩犧牲了人生,我常想這對一個人、一個女人的價值是什麼?每次有人用慈愛的臉孔對我說:『你不覺得生命的傳遞延續很神奇嗎?』我心底都想說我不要。我會想是我不正常嗎?其實我自己也很困惑。」一般女性會遇到父母逼婚,四絃也不例外。「我媽以前常逼我結婚生小孩,我說:『可是我不喜歡小孩。』我媽回:『生了你就會喜歡。』我就說:『不喜歡怎麼辦?又不能塞回去。』」結婚亦是,四絃母親生了四個女孩,她是最小的女兒,最後才生下她弟,「我小嬸生兒子時我媽很緊張,直到生下我弟,才覺得謝天謝地。」生男像擲筊,像拚搏,像證明自己有資格在這個家——一個與自己不同姓的家庭。「我媽是很傳統的女性。從小我就在觀察婆媳關係,看我媽跟我奶奶相處。走進家裡,就能感受兩個女人的氣勢消長。我常說你何必把自己搞得這麼辛苦,卻總是被嫌棄。我會想,她是不是被孝順制約了,無法放過自己。」四絃家食指浩繁,三個姐姐一個弟弟,我說好像《小婦人》會出現的場景,嘻笑打鬧的女孩們與換不停的衣裳。她回才不是,每天起床就要搶廁所,趕著吃早餐上學,加上老家龍潭人與人之間往來緊密,「走在路上就會遇到某個嬸婆,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照看彼此在幹嘛,很多無聊的壓力。」「從小我就想一個人,甚至學校補課我都會很開心,大概是一種隱性的叛逆。」考五專時,四絃毫不猶豫選了台中的學校,就是想遠離人。到宿舍第一天,她看到因想家落淚的室友,心想:「你好不容易自由了,為何要哭?」▲四絃很低調,表示不想露面,又自言不大需要愛,聽起來很冷酷,可是她的小說不是談愛就是談愛的欠缺。提到過世友人,她最後說,「命運擊中你,你的人生就會歪掉了,上帝也太過分了。」同時,四絃說從事醫療業常常遇到要求過分的病患,所以「我就用小說,這個屬於我的方式嘲笑這些經歷。」《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她對人生痛擊的一次痛擊。(圖/鏡文學)寫小說不止是登出現實寫小說質疑母愛並非先驗、與生俱來的,看似離經叛道,四絃說,「我對愛的需求很薄弱,從小覺得大人只關注其他小孩也無所謂。」寫作後,四絃也不愛與文圈朋友混,自道保持創作節奏的方式是「遠離文圈」,「大家聚在一塊都在抱怨,但我總想大不了就不要寫,為何要把自己丟入那麼大的痛苦?」我說與他人分享對世界的怨懟,其實是為了拉近距離——唯有苦痛能讓眾生平等。四絃則坦承無法與文圈好友這樣建立親密感,「苦痛都該是私密的。」對四絃來說,保持社交距離,是防疫也是建立自我心靈空間。對愛對他人無欲無求,如何寫BL這樣談情說愛的類型小說?「其實我會寫BL,是因為喜歡冷門的世界,BL是一個讓我逃離現實的地方,離現實很遠,所以沒有壓力。就像玩遊戲,遊戲很繽紛,可是是虛擬的。」「寫小說是登出真實世界,工作最好也跟寫作距離越遠越好。」所以真實的她於她的小說並不重要嗎?其實不然。《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的誕生來自她朋友的逝去。「去年我一個從小認識的女性朋友過世,她一輩子沒被母親愛過,她母親把所有愛都給她哥哥。直到她母親過世,甚至她自己過世前,她都在問:為何我媽沒有愛過我?提到母愛,她會用很悲憐跟生氣的口吻跟我說:這是因為你媽很愛你。」「然而她母親臥病時,堅持要她照顧,又對她百般刁難,兩個人相看相厭。她母親過世前跟她說,你不要怪我,以前我爸也是這樣對我。母親無法給她愛,讓她一生都在尋找代替品,所以她總是愛得很快,投入太多。之後她如願結了婚,可是老公在她過世一過月前也生病過世。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我推著她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想去另一棟的病房看她先生最後一面,結果被她先生家人擋下,說他不想你看見他那樣。結果到死之前,她都在問我,她到底做錯了什麼?」「那一刻我彷彿失語,我無法用任何語言告訴她為何是這樣?」小說家無語的時刻,也是創造之時,「這是一個破口,讓我懷疑關於母愛,有另一個版本。」回想起友人,四絃說,「像一場無解的夢。她是那麼努力跟世界建立關係,卻那麼早走,我如此不想跟世界有瓜葛,卻還活著。為什麼?」四絃的疑問,很難有回應。我想起《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裡她說的「出路」,或許那也是另一個版本——關於不被愛還可以愛人,關於過世的友人。四絃說,小說讓她登出現實,但小說也可以是更好的現實,至少一階階步入無光的所在時,可以讓人摸黑拉起燈,說聲「嘿,所以你到這裡了。」最壞,也到這裡了。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