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线上疗心室

【特别企划】《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线上疗心室

婆媳问题?亲子关系?沟通不良?感到自卑?青春期?叛逆期?“爸妈不懂我,我也不懂爸妈。”“到现在,婆婆还是爱拿我跟别人比较。”“和同学比起来,我觉得我就是不够好。”“我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为什么他不接受?”亲子关系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有不同选择。作者四弦用四篇故事锋利切开母职神话连结社会的脐带,好残酷。但你的结局可以不同。听听四位专家从三个层面剖析,你/你和我想求助的心里话。第一室|妇产科医师 林静仪医师 ── 生理层面首场由妇产科医师林静仪打头阵!书中受产后忧郁所苦的杏芬和小婶,有同样投射到你身上吗?怀孕时胎儿挤压内脏、压迫骨盆,荷尔蒙和免疫反应带来的不适感;以及生产时的挤压甚至挨刀等等…这些生理变化,在成为妈妈后让你感到困扰吗?听林医师来解答!第二室|心理师 周慕姿 ── 关系层面第二场由心理师周慕姿来跟大家聊聊~书中因为生了两胎女儿,而被婆家苛刻对待的杏芬,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故事呢?还有被控制狂妈妈掌控一切的佳佳,到最后无助的反扑,是否也让你思考起家庭关系?这些社会、职场甚至家庭中的变化,在成为妈妈后让你感到困扰吗?听听周心理师怎么说!第三室|心理师 苏益贤、丁郁芙 ── 自我认同最终场由心理师苏益贤、丁郁芙来跟大家聊聊~在家庭关系中,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扛著好重好重的责任,却有一个强大的阻力不允许你放下。可能来自于,曾经就是这样过来的那些人,“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都可以了,你为什么不行?”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会当一个很棒的家长!两位心理师在这一集中会告诉你,什么是正向教养?自我肯定不是每天在镜子前反复说“我好棒!”,而是一种“勇敢”。★完整版Podcast节目,请收听《心理师想跟你说》>>>https://reurl.cc/gW4GN4

+ More
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律师娘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律师娘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我记得自己刚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得知是男孩,婆婆非常的开心。其实,后来在婆家待久了,我知道婆婆并不是个重男轻女的传统长辈,但是,难免在身旁人的眼光下,第一个男孙子,多多少少应该还是让她松了口气,不用面对亲戚们的“关心问候”。家人们都很期待孩子的到来,因此,我在怀孕的时候,受到非常细心的照顾。然而,在第一次当母亲的时候,我还是感受到身份上的重大变化,而有一些沮丧。觉得自己的责任变重了,不再是女孩子了,我关系著另一个生命是否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的重大影响,但我并不认为我有那样的能力。《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我甚至觉得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个被唤作母亲的动物,每天的工作,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孩子一哭,就代表一定是我哪里没做好。睡不好的我,每天渴望著更多的睡眠,也常常希望,可以抽回一点时间,让我不要当母亲,但是,相对著,抱著孩子的时候,我又觉得母爱泛滥,想要把他揉到自己的身子里。我算是相当幸运的,一结婚就怀孕,没有被期待传宗接代的压力,加上婆家家人们也没有女儿、媳妇的差别待遇,比起很多有多重压力的妇女,只有成为母亲这件事,是我唯一的挑战。身旁许多其他的女性,有些必须负责照顾婆家全家大小的吃穿、有些要看护生病的公婆、有些则是有著特殊状况的孩子,结婚生子这件事,让她们变得全能又强大。老公律师事务所里的案件当事人就更夸张了,有被婆家人赶出去的、有孩子被藏起来看不到的、还有离家拿不到孩子扶养费的…..,更别谈是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在孩子出生后,更成为许多女性的产后标配。母亲们貌似拥有了另一个新生命,却也很容易同时要面对自己的人生被剥夺。就像书里的女主角,在有了孩子后,几乎都是为别人而活。我想许多女生如果可以有个未来镜,看到自己的婚后处境,大概会吓得不敢结婚吧!不过,也有不少我认识的女性,婚后成为家庭CEO,老公疼、孩子乖,自己的经济也独立,甚至还每天穿得漂漂亮亮亮亮的,过著精彩的生活。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真的可以发现,婚姻生子这个学分,高分的高分,被当的被当,重修的人,也不见得下一次就能平安过关。常常遇到妈妈们会抱怨很多在婆家遇到的各种不愉快,特别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像女主角说的那种小叔一家回来只要洗个杯子就被称赞,却没有人感激为了招待他们已经一整天没有坐下来喘息的自己….,这一类的心酸累积多了,对付出者而言,其实也是不容小觑的负面情绪,其实家人之间最大的伤害,就是比较下的失望、委屈与嫉妒,很容易带来家庭风暴,就像前几年台湾著名的妯娌毒害亲侄子的社会新闻。你知道吗?一个母亲,不只是当母亲而已,多数的时候,她同时还是妻子、女儿、媳妇、妯娌……,母亲理当是爱孩子的,但是,当她在多重的角色里,她其实更像一个特务,要克服许多困难,来成就她的每一个角色,甚至,必要的时候,还要牺牲她自己,然而,当她已经不是她自己,我们如何要求她做一个美美的母亲呢?毕竟,这个新生命是因为她才来到这世界,也在她的身体里,一起成长,一起适应这个新的旅程。于是,有一天,或许是孩子年幼,或许是母亲年迈,又或许是这中间的许多许多难熬的时刻,你就可以看到,她,既曾是女孩也是母亲的她,开始想找回自己,那个还不是母亲的自己,是不是她比较喜欢的模样?孩子跟母亲之间,就是这样矛盾的关系,母亲爱著孩子,同时,也承载著有孩子之后难以脱身的各种煎熬。孩子爱著母亲,同时,也看在眼里她的付出中的难以回报。慢慢的,我们看到了一些不肯妥协母亲,也看到了不愿背负母亲幸福杀手的孩子,于是,母子关系,开始有机会走向新的格局。书里有段话是:“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无私,相反的,母爱其实很自私,充满了条件,充满了限制。”每个母亲应该多多少少都有那种在孩子哭闹时,想关上门或戴上耳塞,让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的念头过,但在这同时,我们又充满了无力感跟愧疚感,这种复杂的感受,足以让我们质疑自己是否胜任母亲的角色。但相对而言,在孩子的眼里,称职母亲的模样又是如何?幼年时无时无刻陪在他的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青少年时又能识趣的保持距离,提供吃穿即可,当孩子能够自立时,又懂得照顾自己,不要给孩子带来麻烦吗?偏偏上面这些都做到了,仍旧有母亲感受不到孩子的爱,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完美与称职,究竟是天性、满足自我还是为了社会的期待?或许,一个母亲的爱,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纠葛在自我与“不自我”之间,也纠葛在“爱孩子”与“更爱自己”之间,牺牲是爱的一种模式,但是否必然存在?而更进一步可以探讨的是,当我们是母亲时,其实我们也还是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对我们的母亲而言,又是怎样的一种意义?母性的坚强,常常都是被环境所造就,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如果能一直被照顾,谁不想要呢!希望阅读完本书,让更多人能够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也让更多的母亲,可以透过自我角色的认知,帮自己的生命开拓全新的局面。

+ More
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我长大以后,绝不要像我妈一样!”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呐喊,老实说,我也是其中一个。并非我本人有什么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惨痛受虐回忆,而是平心论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不愉快的童年经验,也许是调皮捣蛋挨揍,也许是成绩太差被责骂,甚或根本不明白错在哪里,就沦为大人的出气筒。这些难以忘怀的过往伴随我们长大,所谓童年创伤。然后我们暗自下定决心,将来绝对绝对要做一个和颜悦色、跟小孩讲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后,我们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脉传承,才发现母职之路坎坷颠簸,光是孕期就异常折腾,孕吐、水肿,抽血也抽了好几管,还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担忧腹中胎儿体重不够,或是健康检测没能通过。生产则是徘徊鬼门关边缘的另一道关卡,虽说医疗技术比起从前进步许多,但我还是有个朋友,羊水栓塞,儿子的生辰与她的冥诞同日。无论千古传诵的歌谣,抑或俯拾即是的新闻,都将母爱视为女人的标准配备,母爱被定义为牺牲奉献的语词。孩子呱呱落地,一辈子的缠斗才刚要开始。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每三小时轮回一次,外人看来母爱充满的和谐画面,亲自体验却是化身为挂满赘肉的哺乳母体,一边排出恶露,一边分泌乳汁,那种身不由己,仿如行尸走肉。且这份天职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难怪很多女人说,怀孕的时候希望赶快把孩子生下来,生出来以后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个小孩出生都自带天生气质,遇到那种才满月就睡过夜,堪称来报恩的,母子还能相安无事;若碰上本书中描绘的难带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监狱里刑求犯人的招式吗?真的会令人身心崩溃。社会新闻不乏拖著稚子轻生的案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中的年轻母亲,也深受产后忧郁之苦,且并发了思觉失调问题。勉强度过学龄前期,接下来,还有无法沟通的半兽人时期,再隔几年,则进化为明明听得懂,却故意和你对著干的叛逆青少年时期……,身为母亲,必然都有被怒气冲昏了头的经验,有时我们望著那张神似自己的脸蛋,看到的不是纯真童颜,而是张牙舞爪、横眉竖目,耐性被磨损耗尽,心中爱意荡然无存,只想狠狠教训他一番,拨乱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惊觉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上一代的体罚行为,并深陷自责悔恨。我们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拥有母爱吗?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同时也被剥夺了姓名,从某小姐,变成某某妈妈。兼具两种身分,既是母亲也是女儿,那么,为什么仍无法摆脱童年阴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好妈妈呢?难道暴虐的特质镶嵌在基因之中?研究报告指出,心理专家表示,小婴儿的生理需求若没能立即被满足,则难以和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当他们长大成人,会欠缺照顾他人的能力,且有较高机率以激烈手段争取伴侣注意,在为人父母后,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时没来由的焦虑和生气。四弦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为冷静淡定的一个,她对于人性有著细腻深刻的观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与世无争的佛系作家,犹如宇宙的旁观者。“母性,是女人违背了人性,是母亲舍弃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来爱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弦以敏锐的觉察和犀利的笔锋写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直指华人在传统家庭观念的禁锢下,不敢碰触的议题,贴近社会现实,探讨母女关系的核心价值,并直言不讳:“母爱的极致不是牺牲与付出,是掠夺与控制。”《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分为四部,讲述的其实是五个女人的故事,涉及范围很广,有性侵、约会强暴、未婚怀孕、同侪霸凌、重男轻女以及高风险家庭等问题,却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拢重心,聚焦于母女关系。本作中有控制欲强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亲,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亲,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们在困顿的母女关系中挣扎,读来精彩万分,作者四弦巧妙地以第一人称自叙,编织出峰回路转的剧情,由隐形的线串起主角们的悲剧人生,令人绞尽脑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后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嘘的是,命运会被继承,故事中的角色们也难逃命定。过往接触灵性疗愈,让我惊讶于童年创伤的普及。在我那个年代(我的年龄大概介于书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间),父母汲汲营营于赚钱养家,打骂教养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听闻朋友提及亲子关系,动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细数孩提时如何被各种不堪字句咒骂,如何被白眼和恶劣态度羞辱,如何被热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遗弃、被忽略、被压迫,是许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们是母亲的受害者,从一个受伤的孩子变成千疮百孔的大人。”四弦如是说,说得真对。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在成为父母以后,才慢慢学习适应新的身分,练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吗?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个孩子,我们面对并承认童年创伤,并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诚面对、接纳自我,拥抱真实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从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恶性循环。诚挚推荐四弦的新书《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四弦以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视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女人读来心有戚戚,男人也该一睹为快,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更多人,透过后天学习,筑构理想的家庭关系。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笔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猫头鹰Hedwig,作者曾荣获时报小说赏、POPO华文小说大赏、两岸青年网路原创小说奖以及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等奖项。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爷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继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实体小说与数本传记,其他短篇作品散见于《皇冠》、《印刻》等杂志。系列作《禁猎童话》更登上文化部IP改编推荐书单,受邀前往釜山电影节推广。海德薇同时具有灵疗师资格,不挥洒魔杖时则摇笔杆。海德薇希望能成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为世界带来魔幻力量。

+ More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页,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暂时从故事里的“我”挣脱出,争取到喝茶喘气的馀裕。太惊人了,第一人称单数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从一肚子坏心眼的人物发动,就仿佛是附魂在别人的身体上,目睹一切,却又幸免于难。读小说,有时就图这酣畅痛快。四弦是近年内我看过最慎重看待“母爱”二字的作家,因为慎重,才可以挑出过往世俗母爱文本里充斥的自欺、破绽与前后矛盾。《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学修习了一门社工系开设、关乎家庭的课程,教授屡屡提醒我们在家庭关系里“定性”的重要,因我们常借由名词来赦免、纵容某些人的责任,而让表面上的加害者,实为结构上的弱者承受全数罪责,借此捉小放大,也为悲剧背后的偌大结构擦脂抹粉。循此观点,切入《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应能观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叙事者杏芬婚后,她迁入夫家,屋檐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惯于为老家背书的长子,备受母亲溺爱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轻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陈列,隐约可窥底下浮现出一把手枪的轮廓,你心有预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儿性别揭晓,是婆婆梦寐以求的金孙,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后,杏芬生产,她与诞下的二女儿备受婆婆冷落,打从病房等级、补汤来源至月子天数,无一不是明目张胆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儿是次级品”。一连串的奚落、嘲讽和差别待遇,读者都仿佛目睹了子弹一发,紧接著一发填入弹巢的膛室,危险等级正在攀升,过程中,不是没有谁试著介入、减缓张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过于稀薄,人生早已沦成修罗场。      四弦非常善于创造故事冲突,观众无止尽地为人物的命运提心吊胆,每翻一页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绝境一步。她每个身分的价值被压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妇的,做母亲的……甚至辛苦挤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为金孙的营养补充,当枪声响起,厄运降临,你回头审视若干情节,发现每一步骤环环相扣,紧凑周密得仿佛是天注定。杏芬有罪,谁又能侈谈自己无辜?吊诡的是,这一家人倒也说不上有谁多邪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仔仔细细地看进结构,因结构会借力使力,借刀杀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没收了一把,还会有第二把,处决了杏芬,也会有第二个杏芬,只要我们不揪出那只无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况且,杏芬还告诉了你,她从来不想步上母亲后尘,她极想做个好妈妈。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与阴道〉,四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孩失乐园,两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于条件上是云泥之别,容貌姣好又知书达礼的林郁涵占尽人情义理的无限便宜,所有人都爱她,而貌不惊人、出身贫户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脸色。让她们产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无意间撞见林郁涵被家教老师给“诱奸”,易言之,她意识到这位同学有了“性”的麻烦,然而,她亦自身难保,先是被文具店老板给侵犯?后来找她做爱的男同学,以各种形式贱斥她的肉身。四弦既写出了,不问美丑,你,身为女子,一辈子,都无可避免要遇上几次“性”的麻烦;另一方面,她又顾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终究是有那么一点不同,毕竟,身为“第二性”,每个人,被形塑为女人的经过——自然也是有别。这两项看似有些矛盾的认知,在四弦笔下交织得恰如其分,她赋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没有藐视林郁涵的灵魂。两名女子连自己被夺走了什么都无从辨识,有些伤害是内在的核爆,当下没事,一段时日才从里而外地翻开溃烂,你深谙局外人并不无辜,但也分说不清罪咎为何,再一次地,你感应到故事底下的脉动:人物所身处的社会让人相互残杀得理所当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仅把“母爱”做了更细致的梳绎,细读又能意识到延续著〈授乳〉、〈女孩与阴道〉的脉络:每一个女人,都行过“习得性无助”的幽谷,此一理论模型来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执行的动物实验:在笼子里反复遭到电击的狗,只要听到电击的信号音,即使这一回笼门开启,他们也只会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离笼子。因他们已从过往的经验学习到“自己的挣扎不会改变任何结果”。叙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亲的规划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许多尝试想撤退至“安全距离”,母亲却也利用成人的优势跟世人的漠视,消解了女儿的努力,最终周佳嘉坠入强大的自我欺骗,深信终有一日白马王子会来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与阴道〉有殊途同归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决人生的疑难,因“公义”始终站在反方,为此,他们采取了对世界也对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画上句点。      最末〈轮回〉交代了这些角色背后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笔做了完整且别出心裁的收束,同时透过二十几年后的徐小雯与芯妮,道出整本书的命题:“母爱的多义性”。近年,许多论者指出“圣母形象”是把双面刃,母爱必须无私,为儿女倾尽所有,母爱日益被形容为阳光般灿烂且无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恒常失落于身后巨大的阴影,有苦难言,受了伤也不被社会所承认。二○一八年,日本发生人伦惨案,女子桐生希望杀害了母亲并将其分尸,经过深入调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时光,桐生希望活在母亲“考上医学系”的执念,母亲没收了她的手机,还要求共浴来掌握女儿一举一动,桐生希望曾以自杀、离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来闪避母亲的控制,却又在母亲报警协寻之后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狱后,才从他人口中逐渐确认到,自己将近十年形同软禁的生活,也能被称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觉地背负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枷锁,不敢轻率质疑母亲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断忍耐,直到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天。若世人能够坦率直面,母爱是人性的一环,有阴晴圆缺,亦有杂质、私欲等暗面,我们才有可能终止对母爱的无尽执著与等待,把人的主体性还给母亲,也把相同的礼物馈赠给自己,进一步挣脱施暴与受暴的循环,如故事里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摇摇晃晃地拼凑出活路。本文作者吴晓乐台大法律系毕业,现职作家与家庭教师,目前为镜文学重点签约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讨因升学主义而扭曲的亲子关系,公视改编为电视电影,发布之后引发热烈话题。《上流儿童》探讨M型社会带来的教养压力,上市四个月即创下销售超过万本佳绩,目前已确定影视化。新作《我们没有秘密》创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视版权的惊人纪录。

+ More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伤的女人──林静仪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伤的女人──林静仪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是一部带来很多冲击的作品。不仅仅是书名,内容更是沈痛赤裸的冲击。   但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道歉?每一个透过女人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在怀孕过程改变了母体的免疫反应、带来荷尔蒙的不适、压迫骨盆、推挤肠胃、弯曲脊椎、压缩胸腔;顺利的,挤开膀胱与直肠,把阴道扩张到难以想像的尺寸、撕裂会阴部的组织与皮肤,导致持续几天的会阴肿胀、排尿困难,甚或终生的漏尿与脱垂的生殖器,迎来一个不断需索乳汁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关照的生命;不顺利的,在先进医疗的年代,由利刃割开皮肤、划开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开肌肉与腹膜、切开子宫,掏出那个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几十小时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医疗的年代,则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带进死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为什么对于一个撕扯自己内脏、改变自己身体、占据自己生活的另一个人,必须充满爱?    因为那是母亲,以及她所孕育带来的生命吗?    而母亲这个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个折磨与改变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气的那一刻吗?    或许在知识、教育、经济支持与避孕和计划生育的年代,我们可以假设多数的女人是在充分认知与规划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让那个影响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为她终生的责任与牵挂,但是,难道就没有许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无从选择的,迎来了影响她一辈子的那个生命吗?这样,她们有具备了什么特殊生理与精神机转,让她们依然心悦诚服吗?依然满怀愉悦吗?保持无怨无悔吗?    我并非要说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负面,而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职的想像,而不愿意承认进入母职的女性有多少冲突与矛盾,和无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别与社会学研究学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后悔当妈妈》,光现出版,2016)访谈了不同年龄、婚姻状态与阶级的妇女,让她们说出对于自己担任母职(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们“是否后悔”;这样的研究与访谈为何让人感到恐惧或焦虑?一旦女人全面承认担任母职是负面的、感到失落的、后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数百年来对于女性先天爱孩子、有耐心、愿意牺牲奉献的假设了吗?后面没说的是,“如果她们不再愿意担任母职,怎么办?”“如果她们不再提供无限量的亲职服务与关爱陪伴,可怎么办才好?”“如果她们也像医疗照护、高龄照护,专业化且计价,那还得了?”    不是要斤斤计较母亲对于孩子的陪伴变成论件计酬或小时计费,而是当多数劳务与照护工作都被视为有偿的职务分工时,母职却永远停留在只有母亲节的时候被称赞“感谢母亲无私的付出”,这从未被视为一种剥削或者勒索。    承认“母职”是充满挫折、是牺牲许多自我、压缩自己需求的,是否就会带来女性的全然“叛变”?──我认为不会。但是那才能让社会与家庭愿意承认和重新看待,应该给予担任母职者多少支援、多少协助、多少实质的诱因,不论经济上或是制度上,以及,与担任母职者讨论,这工作的暂停与终止时程。     我的书《诊间里的女人1、2》(镜文学出版)出版之后,获得许多女人对于生育压力与生殖角色的共鸣;我相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也会让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曾经历过对于性、怀孕分娩、生育压力以及对女性的各种性别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书中,无论是青春期女孩对性的探索与其所受的污名、对未成年怀孕的无助与其所受的责难,还有进入婚姻担任母职的压力、禁锢与互相争夺资源,以及亘古以来重男轻女观念之下的悲剧,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这些描述,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议题上,仿佛总是个缺席角色,或是个隐身的幽灵。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协助下,或许不再透过身体交媾的行为,但也必须有来自男性的生殖细胞;而台湾的人工生殖法规定,要接受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必须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说,不论是透过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怀孕,必须在“男性合法的参与”之下。     不论是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允许施术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湾普遍对于男女结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实都证实了《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书中青少女非预期怀孕所承受的指责压力,因为那不是“被允许”发生关系之下的产物。我们的社会非常支持与肯定“以生殖为前提”的性,但是这个性被允许发生的前提,是年龄、身分和时间都受社会与家庭所认证;我在参加婚宴时常常觉得很有趣,众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对男女“早生贵子”,说穿了不就是公众在仪式中一同允许他们在当晚之后进行“以生殖为前提的交媾”吗?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后的女性,周边的人赤裸而且充满“善意”的“关怀”她:“有没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去检查看看?”说起来,是直接探问她在私领域的性交行为,如此直接且公开的对于某些样态条件下,性交频率的确认。     老实说我无从得知,男性在他的群体中,是否会这样不礼貌地被探询、被假设、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积极主动,是被允许的,甚至连“难以克制冲动”都被认为“需要体谅”;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后的生育问题、婚姻中生育责任的压力,男性似乎比较容易逃脱、可以躲避。《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论是非预期怀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进入生育责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担的巨大压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读者多数能够感受,因为那几乎刻画在台湾女性的生命经验中。但是男性呢?书中的男性,不论是探索与掠夺身体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关系中折磨与痛苦的男性,仿佛没有受到一丝压力,不需承担一些责任,与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只要最后与“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就可以作结。     我相信本书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无声的男人们,而是我们的社会中,允许男性在性与生殖责任中滑溜的躲开。如果我们在读完这部赤裸沉重的作品之后,觉得有所共鸣或愤慨,我认为我们都必须开始让男性在生殖责任与讨论中,出现他们的身影,而不再是个透明的幽灵,看著在由他们建构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谓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静仪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一只傲娇长毛腊肠的妈,眼睛已经老花的年纪。 大学之前读《红楼梦》、打毛线缝香包,大学之后读医学期刊、掏内脏缝人肉。没立过什么不得了的人生目标,结果做了些没有想过的事:第九届不分区立法委员、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委员、公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几个专业团体的理监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奖,喝了几个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风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选择中做选择,幸运要感谢老天,困境该检讨自己。人生观受村上春树的书影响极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论在哪一行都拼命工作,能够睡到自然醒然后煮杯咖啡来喝,就算幸福了。

+ More
妈妈坏掉了,因为她不是她自己──四弦谈《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妈妈坏掉了,因为她不是她自己──四弦谈《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絃從事醫療業,採訪時全程戴口罩,因為「工作感染風險高,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沒見著眼前與我對談人的臉,使我想起小說本身。小說讓我們接收作者——未曾謀面之人——的私語心事,以及不堪或光輝的種種。這趟瘟疫時期的採訪,像是誤入了某小說場景,尤其四絃談《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一本因人生在某個節點上斷裂而生的作品。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著神格化母親其實很可怕四絃三十多歲,2012年左右開始創作,作品以BL、都會愛情為主。筆名出自〈琵琶行〉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當初只是為了參加徵文,隨便取的。」轉換之作《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結合犯罪與女性題材,收錄〈授乳〉、〈女孩與陰道〉、〈高塔上的公主〉三部中短篇,看似獨立又可合而觀之,共通的主題在小說前的引用的安徒生童話〈母親的故事〉便可看出端倪: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自己的孩子,不是嗎?難道不是嗎?四絃說,「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什麼我們總說為母則強,母親像月亮,彷彿母愛是自然而然的,卻很少談到父親。反之,大家很容易譴責母親,搬出血濃於水那一套,我覺得都是放屁。」於是,四絃在〈授乳〉寫被小孩與婆家逼瘋的女子——辛苦持家,因為只生下女兒,始終被婆婆嫌棄。這時,小嬸卻生下一名男嬰。女子開始發現她在這個家像外人,連乳水都不是自己的;「授乳」變成了「受辱」。〈女孩與陰道〉寫在班上邊緣的胖女孩偶然發現女神級同學的性事祕密,初經人事的她看見女神跟男友性交,面對性同樣不安、逼仄,竟感到一絲安慰。「同樣受難的陰道」讓女魯蛇與女神平起平坐。小說最終,女神墜地蒙塵。女神同學戀愛失敗,遇「性」不淑,還叫作「林郁涵」。我問四絃,可是有影射?她先是否認,後又說「或許是無意間寫了進來。」最末篇〈高塔上的公主〉寫病態的母女關係,有如電影《鋼琴教師》。讀到此,讀者才會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其實是一個循環——不想成為母親的母親生下不被祝福的女兒,女兒重蹈母親覆轍。寫這麼悲?會不會強化了這個結構牢不可破的印象?「裡頭還是有人找到出路。」四絃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不能說是告訴,這太自以為是。我想說的是,不要神格化母親。她們是普通人,對她們抱持超乎人性的期待太變態。所以,不要用母親這角色綁架女人。」儘管如此,四絃其實沒生過小孩,也沒結過婚。媽媽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小說裡,四絃營造最恐怖的情節是女主角懷孕,因為那是不被祝福的生命,是會讓母體自我厭惡的生命。會不會想生小孩?「懷孕是身為女人非常大的自我放棄,我光想像就覺得很可怕。我身邊的女性都因小孩犧牲了人生,我常想這對一個人、一個女人的價值是什麼?每次有人用慈愛的臉孔對我說:『你不覺得生命的傳遞延續很神奇嗎?』我心底都想說我不要。我會想是我不正常嗎?其實我自己也很困惑。」一般女性會遇到父母逼婚,四絃也不例外。「我媽以前常逼我結婚生小孩,我說:『可是我不喜歡小孩。』我媽回:『生了你就會喜歡。』我就說:『不喜歡怎麼辦?又不能塞回去。』」結婚亦是,四絃母親生了四個女孩,她是最小的女兒,最後才生下她弟,「我小嬸生兒子時我媽很緊張,直到生下我弟,才覺得謝天謝地。」生男像擲筊,像拚搏,像證明自己有資格在這個家——一個與自己不同姓的家庭。「我媽是很傳統的女性。從小我就在觀察婆媳關係,看我媽跟我奶奶相處。走進家裡,就能感受兩個女人的氣勢消長。我常說你何必把自己搞得這麼辛苦,卻總是被嫌棄。我會想,她是不是被孝順制約了,無法放過自己。」四絃家食指浩繁,三個姐姐一個弟弟,我說好像《小婦人》會出現的場景,嘻笑打鬧的女孩們與換不停的衣裳。她回才不是,每天起床就要搶廁所,趕著吃早餐上學,加上老家龍潭人與人之間往來緊密,「走在路上就會遇到某個嬸婆,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照看彼此在幹嘛,很多無聊的壓力。」「從小我就想一個人,甚至學校補課我都會很開心,大概是一種隱性的叛逆。」考五專時,四絃毫不猶豫選了台中的學校,就是想遠離人。到宿舍第一天,她看到因想家落淚的室友,心想:「你好不容易自由了,為何要哭?」▲四絃很低調,表示不想露面,又自言不大需要愛,聽起來很冷酷,可是她的小說不是談愛就是談愛的欠缺。提到過世友人,她最後說,「命運擊中你,你的人生就會歪掉了,上帝也太過分了。」同時,四絃說從事醫療業常常遇到要求過分的病患,所以「我就用小說,這個屬於我的方式嘲笑這些經歷。」《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她對人生痛擊的一次痛擊。(圖/鏡文學)寫小說不止是登出現實寫小說質疑母愛並非先驗、與生俱來的,看似離經叛道,四絃說,「我對愛的需求很薄弱,從小覺得大人只關注其他小孩也無所謂。」寫作後,四絃也不愛與文圈朋友混,自道保持創作節奏的方式是「遠離文圈」,「大家聚在一塊都在抱怨,但我總想大不了就不要寫,為何要把自己丟入那麼大的痛苦?」我說與他人分享對世界的怨懟,其實是為了拉近距離——唯有苦痛能讓眾生平等。四絃則坦承無法與文圈好友這樣建立親密感,「苦痛都該是私密的。」對四絃來說,保持社交距離,是防疫也是建立自我心靈空間。對愛對他人無欲無求,如何寫BL這樣談情說愛的類型小說?「其實我會寫BL,是因為喜歡冷門的世界,BL是一個讓我逃離現實的地方,離現實很遠,所以沒有壓力。就像玩遊戲,遊戲很繽紛,可是是虛擬的。」「寫小說是登出真實世界,工作最好也跟寫作距離越遠越好。」所以真實的她於她的小說並不重要嗎?其實不然。《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的誕生來自她朋友的逝去。「去年我一個從小認識的女性朋友過世,她一輩子沒被母親愛過,她母親把所有愛都給她哥哥。直到她母親過世,甚至她自己過世前,她都在問:為何我媽沒有愛過我?提到母愛,她會用很悲憐跟生氣的口吻跟我說:這是因為你媽很愛你。」「然而她母親臥病時,堅持要她照顧,又對她百般刁難,兩個人相看相厭。她母親過世前跟她說,你不要怪我,以前我爸也是這樣對我。母親無法給她愛,讓她一生都在尋找代替品,所以她總是愛得很快,投入太多。之後她如願結了婚,可是老公在她過世一過月前也生病過世。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我推著她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想去另一棟的病房看她先生最後一面,結果被她先生家人擋下,說他不想你看見他那樣。結果到死之前,她都在問我,她到底做錯了什麼?」「那一刻我彷彿失語,我無法用任何語言告訴她為何是這樣?」小說家無語的時刻,也是創造之時,「這是一個破口,讓我懷疑關於母愛,有另一個版本。」回想起友人,四絃說,「像一場無解的夢。她是那麼努力跟世界建立關係,卻那麼早走,我如此不想跟世界有瓜葛,卻還活著。為什麼?」四絃的疑問,很難有回應。我想起《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裡她說的「出路」,或許那也是另一個版本——關於不被愛還可以愛人,關於過世的友人。四絃說,小說讓她登出現實,但小說也可以是更好的現實,至少一階階步入無光的所在時,可以讓人摸黑拉起燈,說聲「嘿,所以你到這裡了。」最壞,也到這裡了。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