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信案你應該知道的六件事】part 3——究竟是誰打了這一通關鍵電話-鏡文學

鏡文學記事

【關於十信案你應該知道的六件事】part 3——究竟是誰打了這一通關鍵電話
文|鏡文學 2020-07-27


十信案爆發,金融司長的戴立寧扮演其中關鍵角色之一,當時,十信紛擾越燒越旺,中央下令十信得勒令停業,並由合庫全面接手,才能止住亂局。


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向行政院長俞國華報告了十信現況。張繼正陳述了從二月初以來,財政部對十信所作處置。二月二日,十信蔡辰洲向合作金庫申請融資,額度十億元。二月四日,合庫向財政部報備核准,將十億資金,融通與十信。詎料,二月五日,十信蔡辰洲又來要錢,一開口,還是十億。


為此,財政部長陸潤康特別指示金融司長戴立寧,帶著金融司地方金融科科長張慶堂,到合作金庫去,與台北市財政局長林振國、合作金庫總經理陳曉鰲開會,訂下三原則︰


一、十信不得承作新放款。


二、合庫對其融資,只限於彌補票差。


三、若發現十信留用融通資金,即予停止融資。這三項原則,等於築起一道堤防,阻擋蔡辰洲惡性挪用合庫資金。


鏡文學_王駿《十信風暴》戴立寧
▲財政部次長戴立寧立院備詢。(圖/中央社記者張良一攝)


到了二月六日,十信明顯不符合財政部前一天會議所訂三原則,但合庫還是同意蔡辰洲所請,繼續融資十億元給蔡辰洲。


合庫總經理陳曉鰲說,五號白天,訂了那三原則,所以,六日上午,蔡辰洲請合庫撥款,合庫拒撥。可是,到了六日下午,他接到財政部金融司長戴立寧電話,說是取消五日決議,不必考慮三原則,於是,合庫在六日下午,就撥款十億元給十信,但戴立寧表示,他絕對沒有打這通電話。


戴立寧和陳曉鰲兩人都沒留下證據,很難斷定誰說的才是真話。合庫第二次融通十億元給十信,主要原因,是蔡辰洲一再告急,說是十信庫存現金短缺,如合庫不融通,十信難以支付提領,將爆發擠兌。為安定金融秩序,穩住局面,避免爆發金融危機,所以,合庫才第二度融通十億給十信。


當時,合庫上下有一種說法:倘若戴立寧沒打那通電話,合庫繼續放款給十信,事後財政部必然會嚴懲。可是,事後財政部並沒有責備十信,也沒有大驚小怪。


然而,依照戴立寧的說法,先前各部會的會議紀錄,財政部授權合庫,由合庫轉發給財政局、十信、以及合庫其他下屬單位。如果說,戴立寧打過那電話,口頭指示合庫,取消前一天會議所達成限制放款決議,那麼,合庫接到戴的電話指示之後,必須向財政局、十信、合庫下屬單位,追回會議紀錄。如果追不回來,最起碼,要口頭轉告這些受文單位,前一天會議紀錄不算數,放款不受限制。


可是,監察院調查整件事情,台北市財政局、十信、合庫下屬單位,卻從來沒提過,合庫總行下令追回限制放款會議紀錄。為什麼不向這些受文單位,追回那份會議紀錄?或者口頭通知廢除會議紀錄?因為,有可能根本就沒有這通關鍵電話。?


那麼,究竟是誰打了這通電話,抑或根本沒有人打電話授意合庫繼續放款,至今仍無明確答案,可以確認的是,陸潤康當財政部長任內,竟然在一個星期之內,就讓十信掏走三十億資金。


(部分內容整理摘錄自《十信風暴》)


鏡文學_王駿《十信風暴》合庫大樓
▲合作金庫大樓(圖/鏡文學)



好書讀起來  

十信風暴
十信風暴 王駿 (殘陽孤叟)

【購書連結】: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讀冊  momo購物網【電子書購買連結】:博客來  Readmoo  讀冊  台灣漫讀  HAMI書城  金石堂【鏡好聽有聲書購買連結】:https://www.mirrorvoice.com.tw/audiobooks/33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 1985年一樁動搖國本的經濟犯罪,當時不能說的機密案情,資深記者以小說精彩解密! 「見證燒向政經社會的金融大火。」——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 立委瞞天過海百億運財,卻生死成謎? 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先後引咎下台! 「生動刻劃時代的政經流變。」——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 「博聞強記,掌握細節,烘托氣氛,引人入勝。」——行政院前院長陳冲 1984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行政院長俞國華面見總統 蔣經國下令嚴辦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弊案,風暴於焉捲起 巨大金融風暴十信案如何重挫三十年前台灣政治、財經與社會民國七十四年春,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發生擠兌風潮,台灣金融史上稱之為「十信事件」。事件爆發後,舉國震動,社會不安。全案內情複雜,牽連極廣,國民黨秘書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因本案去職,黨國大老因本案氣急而亡。十信案至今,已有三十四年,其間台灣歷經各式金融風暴,台灣社會對金融弊案已見怪不怪。然而,十信案連帶同一時期併發之國泰信託案,卻是之後三十餘年來許多金融事件鼻祖,其規模尺寸、風暴半徑、震撼強度, 遠大於日後同類事件。 本書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當年全程參與報導十信、國信事件新聞,事隔三十四年之後,以小說型式,全方位講述十信案、國信案來龍去脈。本書既是小說,也是紀實,其內容皆有所本,以當年報紙新聞、雜誌報導、行政院與監察院調查報告為張本,佐以筆者採訪記錄、 個人回憶,組成全文。其中,對於全案當事人,所有臧否評斷,均有書面根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