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有好人,有爱如潮水——沈信宏评《楼上的好人》

楼上有好人,有爱如潮水——沈信宏评《楼上的好人》

 (本文包含部分剧透)爱如潮水进进退退,将你我温柔包围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阴暗的故事。毕竟卷首序言就写了,即使逃离也无用,“你无法自我解脱”,努力全无用处。“楼上的好人”是小说中的母亲美丽带上二楼的男人、恩客,独自养育三子的女人经营发廊怎么可能生存,手指技巧不只用在头皮与发际,也用在无数男人的身体上。三个小孩在楼下不能上来。母亲为这些好人编号,在金色笔记本上纪录特点,专业的资料管理,第一次兼职就上手。员林男人们按号码登场,个性鲜明,财力或精力雄厚,长枪快枪大水枪。278号是小黑警察,八卦多话,“透过小黑警察的嘴巴,员林更立体”,133号是刀疤会长,爱吹牛,“一张嘴就能聚海隆山,当然都瞎扯,但似乎又很真实”。不如说这些男人都是陈思宏,把员林虚构得真实无比,像《汪达与幻视》中被汪达以魔法变出来的西景镇喜剧影集,剧中剧,角色演出角色,小说中活灵活现的男人都像是从真实生活中召唤来的,为了将主角推到中央,细数家事乡事天下事,也纪录了城镇的兴衰与掩蔽在时光里的伤痕。男人纪录到399号,好人来来去去,孩子还小,怎么把这些私密频繁的交易看作日常?社会新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小六女生模仿母亲卖淫,曾遭堂哥性侵,导师:家庭不幸造成”一切的荒谬与不幸都合情合理,新闻说的,母亲卖淫,心灵山崩。我们预期会看到这些孩子的心灵像抹布被扭转,再拧紧,一滴水不剩,行尸走肉,甚至就该像活尸一样传染不幸的病毒。但没有,这是一本爱如潮水进进退退,将你我温柔包围的小说。光是《新天堂乐园》是作为整部小说的引线,就知道这有多浪漫。记得电影其中的一个画面,放映师为了让无法买票进场的观众也能欣赏,将电影画面转至民宅,最后导致高温引起大火,烧毁整座电影院与放映师的双眼,但观影的快乐与感动囤在那些观众心里。一个家庭的悲剧与崩毁不是结局,总有凤凰浴火重生。楼上的好人陈思宏 著出版日期:2022/3/4小孩坏掉了,怎么坏掉的?精神分析师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子,却被父母变成青蛙。”小孩坏掉了,怎么坏掉的,陈思宏将过程写给你看。最不受疼爱的大姊长成自卑的高中国文老师,常用人绝对不会用来形容自己的词形容自己——白痴、老处女、无奶。言语的伤害是从上一代开始的,从母亲那里学到所有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和道德观,“干,我当初把你丢掉就好,丑死人。生下来干什么。干”。痛苦不能说,自卑成灰末也没人知道,“说了,就是真的了。没说,或许就不存在。”有钱人家才能真心话。穷人家不追问才是放过彼此,却从没有放过自己。大姊虽然恨极母亲,连她死了都掩不住笑,但后来简直母亲附身,爱骂人、碎嘴抱怨,贪吃炸鸡与蛋糕,搜集癖,目光追逐男人翘臀,就连破处时,都要谎称自己是母亲,才能放下羞耻,感受身体的浪潮。母亲多偏心,用尽一生数落大姊,无情剪裁童年,任她心灵破碎,逼她用一整部小说自我拼凑,冥想探索,搜集回忆废物与橡果,逼近伤痛的核心。更不用说两个弟弟——被溺爱的大弟无人挽回,小弟神童,却因貌美而命途多舛,“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就这样一张发光的脸,连男人都要入迷,蝇虫在小说里陆续云聚袭来,到底是谁造成最大的伤害,陈思宏刻意不揭晓,跟著小弟时时处处自嗟自叹,或许真该怪自己的不可方物。母亲在楼上接客,小孩怎么可能不上楼,母亲美丽,男人赤裸,二楼随时裸露最真实的秘密,小孩偷看偷听,感官大开,小说里太多活色生香,软硬湿黏,缤纷口感触感,童年变成性欲大观园,大姊透过母亲的笔记本关键字,开启烟火般灿烂的感官记忆。毛茸茸的手、狂妄落腮胡、黏糊糊体液、高潮时华丽流星雨,口腔咀嚼雪松森林,性爱是泥鳅拍打和棒棒糖溶解。感官已被彻底撑开,从此人生有如落下颔,嘴巴闭不起来,随时吸收,含纳,随时准备无声叫喊。不只母亲,小镇也会扭曲人的性格外貌,大家彼此认识,任意谈论,话锋随时转上身。小镇一员不可与众不同,“只要跟众人有些许不同,无法归类者,都是异类”,加入读经团体,“神爱所有兄弟姊妹,大家都平等”。教书的用词要政治正确,说错话会被学生检举。所以大姊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是变态、“坩仔”、查某体,怎么可以结婚。对弟弟爱男人从否认、自责、接受到正常化的过程,大姊的边界向外扩张,从员林跳到柏林,从反同游行走到彩虹旗下。大姊的身体适合流浪,只要离开一个地方,就习惯性以呕吐或鼻涕排出旧地。大腿寻麻疹神奇排列出世界地图,连身体都暗示要她离开,疯狂一下,挣脱束缚。最后她终于领悟,女性自觉,想要就拿,不再安全保守,问自己“你怎么还在这里?”终于摆脱故乡铁枝路,飞向天际。过去无法和解,就让未来来罗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中比喻“我们处于父母状态(Parent Ego State),行为就像父母一样。⋯⋯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一个法官,他的职责是指控人,给他们定罪,接著当然就是惩罚他们。”要解除自我惩罚的困境,就要从爱自己开始。但小说里大姊更想让想消失在人世的小弟懂得自珍自爱,姊弟间有太多连结——睡同间房,一起吃泡面、月见糖、看电影,被妈妈同时摆在左边右边,像《苏菲亚的选择》电影画面那样,被他人的抉择决定命运。童年即使满布伤害,但约定仍牢牢记在彼此心里,中间分别的时间仿佛只是木头人的鬼回头,断裂的终究要接上,曾经握住的两双小手,还留著互相紧握的念想。就说一件事,蓝色龙虾和橘色海马,是小说中鲜艳的象征,是小弟在西西里,和大姊曾经约定要一起去的地方,和长得像大姊的中国女人买的,小弟每次会放钱在家门外的橘色海马里任路过的神秘白袍女子自取,但后来都被大姊偷偷拿走,大姊不缺钱,缺的是爱。即使对他们来说,家不在员林,也不在柏林,家,不一定指某个地方,他们都已经踏上回家的路途。小说里的人物,一开始看起来多么惹人厌,妈妈荒淫、大姊鲁蛇、小弟孤僻,家人互相残害、言语撕扯,男人们自以为是,精虫冲脑,但其实真的一个个都是好人。就像小说里频繁出现动物,与人交替现身——lotte牧羊犬不让人落单,狐狸眼神无惧,灵敏难捉摸,猫咪、鹈鹕和猩猩。它们各有寓意,人世纷扰,摒除杂绪欲念,每个人心底都豢养著一只纯真动物。因此小说结尾简直就是另一部《新天堂乐园》,配乐感人,眼泪滚滚,儿时记忆精彩温暖,好人大团圆,祝福别在襟上,鹏程各自万里。这是陈思宏的《夏日三部曲》压轴之作,不禁让人联想到2021年播出的韩剧《那年,我们的夏天》,剧中被心力交瘁的母亲长期漠视的金志雄,自认拥有比别人更不幸的童年。长大后母亲说她快死了,他依然无法原谅,只说:“你努力活久一点,我们都可以试著重新来过,我们不要再依附别人的人生,就试著像别人一样,过平凡的生活吧。”过去无法和解,就让未来来,多些碰撞,激荡新的可能。《楼上的好人》也是,等待伤害的记忆与汹涌的欲望暂时平息,漂白水洗过,吸尘器集尘,吃过泡面,之后会没事的,沉溺的、脏污的将从水底浮起,掉毛的老处女也能张开翅膀,自由起飞。爱曾经退潮,曾让人心碎,化作血浆与肿瘤,但走过千山万水,在他们彼此心里,像珍藏在电影胶卷里的画面,永远是那么美。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现任教职、夫兼父职。清华大学台文所毕业,中正中文所博士生。曾获国艺会与文化部创作补助、林荣三文学奖等。曾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与小说选。著有散文集《云端的丈夫》、短篇小说集《欢迎来我家》。其中,《欢迎来我家》入围“二○二一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书中所收〈两个女人的故事〉由高雄文学馆改编为剧本。与妻子经营脸书粉丝专页:“我是信宏爸爸,偶尔妈妈”。

+ More
从“拉著你走”到“陪著你走”—沈信宏评《诊间里的女人》

从“拉著你走”到“陪著你走”—沈信宏评《诊间里的女人》

林静仪医师第一部诊疗纪实短篇集《诊间里的女人》广受好评,还将改编为台湾首部女医视角的医疗剧。那些当初没说完,或是正持续发生的故事,终于收编为第二部。这两部同名的作品有什么差别呢?书名副标由“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你找到生命的出口”变成“不再害怕失去,妇产科女医师陪你找寻被遗忘的自己”,从初出茅庐时率先冲锋的“带你”,放慢速度,成为抚慰人心的“陪伴”。 《诊间里的女人2》林静仪 著林医师之前一路从实习医师、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一阶一阶向上攀升时那种不服输、不怕挑战的年少勇猛,以及身为女性而在医疗体系常被看轻,因此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的倔强之气,都寄托在第一部作品里。因此她对同样身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嘱,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们都能拥有改变的勇气与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传统认知里的女性。即使面对挫折,她只是隐隐约约地,像香气一般飘进心里揪著。读者贴近林医师的视角,见证著诊间里的女人们一则一则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诧异、愤怒,或是替她们不舍,也在林医师的义愤填膺的建议里,得到了勇敢闯破生命难关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题材由“女人内在冲突的故事”转为“女人和外在环境的疏离”,其实仔细观察,两部之间的转变不只题材的重叠与扩大,林医师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转变——她不再是一个站在麦克风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义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让她闪闪发亮的聚光灯。这次她要轻轻地说,贴在我们耳边,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温度、心里细微的起伏与坑洞,她就站在我们身边,同样是个承载著故事与伤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飙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可以一起牵著手向前走。原来她之前说过的:“我曾经温柔地触碰了那些女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让某个暗暗发疼的地方也一起被发现了、一起治疗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坚强的话语,都是从最脆弱的地方颠簸跋涉而来,她足以护翼无数患者的强悍灵魂,其实是一层一层的伤磨与硬茧。她让我们知道,愿意摊开伤口治疗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发现与轻抚他人的伤痛。在第一部里,林医师就曾提到“人生里有很多事,不是拼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坚强地说:“不要挑战我,我会证明给你看。”直到第二部,这句话换到别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认真也是没用的。”这次她接受了,不论是爱情或是植物,乃至于整本书,都表现出更多的无奈。她敞开心里曲折的路径,让我们看见她在绝路前被暗影吞没的身形,在回音中无限延长的喟叹。比如面对权威时的屈从,当老师将产妇转给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断,仍必须服从与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级指令。“我觉得我被侮辱”,她和产妇的意愿是几颗被匆匆跨过的小石子,听命开刀的她只是老师意志的延伸,沮丧和说不出口的话,只能变成心中沉甸甸的石头。又或者像是在书末最撼动人心的〈飘荡〉,本来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无能为力的爱情往事,每一个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气,才能勉强吐出。那是一个信仰著爱情的女人,却被爱情的十根手指一个指节一个指节缓缓嵌勒的过程。林医师过往在诊间屡屡展露看透男人与爱情的清澈眼光,原来都是她尖锐穿探自己得来的。她劝告别人不要为了挽回男人“丧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当别人不爱你了,你做什么努力都没用的⋯⋯被爱,与不被爱,向来都不是认不认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问题”。原来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复重写,女人的眼泪总循著同一道沟渠流动;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种腐朽与败坏——“男人无能承担的,比我们想像的可多了。”我们在第一部看到林医师对精进专业的渴求,她向前成为更加精炼的医者与学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捡拾这一路上,从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来的情感与记忆。我们终究无法旋紧每一颗人生的螺丝,掉落的零件虽然干扰运转,却也使人更加轻盈,更能掌控未来的生活。她有股强劲的韧性,像蒙田说的:“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倾颓的砖瓦,砌成了如今坚定稳固,能葺补心灵的诊间。一个妇产科女医师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现出专业锐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响,专注面对电脑键入病历。写作和诊疗同样可以不涉真心,但林医师不只疗病疗心,以真心交换,写作时她更是毫不隐藏,当她说起放在心里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时,她的医疗专业只是压在书页边际的几条注解。她要把每一个感动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们的血肉,用故事寄托她们的情感,她温柔的眼光从书页中闪现,她在文字里升华为比真实更真实的人,施展了写作最极致的魔力。她让我们看见产科医师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渍,车子与服装的限制,采集到完整息肉时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跃,听见她脾气拗时的赌气话,对不讲理家属的叱责,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无法解决病人心病的无力感,还有女医师在婚配制度里的矛盾处境。她也让我们看见更多女人的样貌,Arthur Kleinman的《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愈》里提到:“不适的核心其实聚合了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医师的书写从不停留在生理层面,她愿意拨慢诊间急促流动的时间耐心聆听,进而以文字当作听诊器,一再重返诊间的记忆,细致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与社会处境。进入林医师的诊间,每个女人深藏在体内的故事便输入了解压缩的密码。故事里总有更多他者,女人的处境仍然常被挤到边缘,身体与子宫不能仅由自我决定,不能反抗,必须保持娴淑柔顺,未成年时一切都被严密监护,嫁到别人家就要一生奉献,年老与年幼的女性就必须纯净无欲。林医师将女人身后的背景一起整体勾勒,要我们看清楚这时代新女性的生活图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战的新移民,是幸福的离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荡无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这样的,在新时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来越来越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挣脱困境。在不同文化里对病痛各有不同的隐喻,像婆罗门教认为女性的月经是不洁的,塑造出代代承传的污名。在林医师的眼里,这些既定的隐喻与污名都应该被重新检视。对HIV开刀患者的刻意对待,对同性恋的恶意,对重男轻女的刻板印象,对处女膜完整或母乳哺喂的偏执,对男医师可能骚扰女病人的前提假设⋯⋯林医师认为这些都应该被拿出来重新审视。如果患者在诊间叙述症状,是自我展现的一种,是自我习惯与社会互动的方法,那林医师书中转述他人症状的情况又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从病患的叙述里明显看出一个女性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再怎样荒谬的病痛,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纠结,是人与世界用力碰撞后留下的瘀伤。从林医师再度转述的文字里,能清楚发现她是如何将社会与体制看成一个病患,她知道要对症下药,彻底变革,所有的女性才会得到救治。诊断是一种符号学,将几种不适诠释为症候群,观察线索组成病症,林医师的侦查全幅推展,揪出社会长期的病灶。但回到这本书核心的无奈感,医师的关怀再怎么热切,都走不出那间按号码流动的诊间。其实医师只有在诊间里短短的时间中,才有影响对方的机会,病患的要求如果无法被满足,可能立刻再去别的医院就诊。现行的医疗制度里,始终矗立著难以撼动的权威,深植著盘根错节的老问题。一旦女人走出诊间,终究会袭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诊间里的医师,虽然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里的一个小戳记。但就像走进镜子屋,每一张相逢的画面,都是自我的镜像,她把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态与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处中央的自我,形成独特的观点,试图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过这些那些故事的针孔,成为缝补的丝线,无比小心地将女人们的伤痛与破绽一个个修复、串接,然后再继续,针尖探出书页,细细穿过每个读者心里隐隐作痛的疮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华大学台文所毕业,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生。现任教职、夫兼父职,深夜写字。曾获国艺会、文化部创作补助、打狗凤邑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林荣三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出版有《云端的丈夫》(宝瓶文化,2019)、《欢迎来我家》(宝瓶文化,2020)。  与妻子经营脸书专页:“我是信宏爸爸,偶尔妈妈”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