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人的手路,时代的回应——李志德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职人的手路,时代的回应——李志德评《八尺门的辩护人》

“对律师来说,真相是未经修饰的事实。......对从事创作的作家来说,事实是素材,不是控制他怎么做的工头,而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素材奏出乐声。”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以国际政治和间谍行动为题材创作小说,他走遍世界,访问无数政要、官员、平民。在他的自传《此生如鸽》的序言里,这位有著宗师地位的小说家这样辨证“事实素材”和它奏出的“乐声” ----也就是虚构故事之间的关系。勒卡雷为小说创作所做的准备,现在称作“田(野)调(查)”,和记者的“采访”可以看作同义词。一般人的印象里,“采访”是一个作者,带著笔记本、录音笔事前影印的大叠资料,约定一位专家或者一个团队,边翻资料边问问题。有时,创作者也请求进到受访者工作、生活的处所,短辄几小时、一两天,长辄一星期、一个月或更久,希望笔下角色从行动到心思的最细微之处,不只要“像”受访者,更要发展出新的“人格”,因应小说家笔下为他们张罗的各种挑战。但如果把这个关系反过来呢?原本应该是受访者的专家,拿起了小说家的笔,摸索起文学作品的格律,会是什么样子呢?唐福睿的作品《八尺门的辩护人》展现的就是这种可能性。《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一、从法律跨界文学《八尺门的辩护人》,单看书名就能知道是一部和法律、法庭相关的作品。主线故事是一位远洋渔船的外籍渔工“阿布”,被控因故杀死了船长一家人。由于阿布请不起律师,因此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就担起了为他辩护的责任,法庭内外的攻防从此开始。作者唐福睿出身法律科班,学士、硕士,还有五年执业律师经历。他一开始就以主角佟宝驹和父亲的一场扶养官司,展现了对法庭活动和法律流程的精准把握。这段法庭活动篇幅极短,更非关主线故事,但唐福睿以简单几笔就成功让读者看到法庭的日常,并不都那么正经八百,更多的恐怕是这样的口水多过法律的吵吵嚷嚷,只有懂得个中三味的人,才能展现这种真实的拉杂感。描写了一次小开庭,作者接著就铺开了一个大法庭:《八尺门的辩护人》整个故事跟著“阿布”的审判程序铺开:在准备庭上: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出其不意地挑战通译的利益回避问题。正式开庭时:佟宝驹以“心神丧失”为依据,要求停止审判,重做精神鉴定,这是出于他的助手,替代役男连晋平的建议。交互诘问时:检方一位重要证人“败中求胜”,不仅闪过佟宝驹的质疑,甚至让他陷入困境。再之后,是寻找重要证人、言词辩论、判决......一次审判,基本上就是一场解谜。唐福睿以个人的专业背景,精准地在法庭的不同阶段里,揭示、展现不同的线索。读者代入法官的视角,按著精确的司法程序,成为真正的解谜人和判决者。这是《八尺门的辩护人》最精采可观的部分。甚而可以形容唐福睿用他的小说启动了一个另类的“法律白话文”运动。二、一念平民,一念菁英故事的主角佟宝驹出身八尺门,这是故事设定的主场景。这座位于基隆的渔港,曾经是台湾最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早年一大批原住民为谋生来到此地工作、聚居。但佟宝驹不同于族人,他抓住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藉著原住民身份得到联考加分,先进入法律系,再考上公设辩护人,晋身白领。佟宝驹成功“晋身上流”,产生了新的张力:“原住民 vs.汉人菁英”。后者的代表是刚受完律师训,服役之后就要以“世袭”姿态进入法律界的连晋平。连晋平在佟宝驹的单位服替代役,因缘际会地成为“阿布”辩护团队的一员。唐福睿笔下写佟、连这一对搭档的互动,精微细致的程度,是他身为“法律人”对读者的另一次威力展示。法庭是人组成的,法院是法庭的集合,因此,在其间的人,固然可以笼统地全称为“法律人”,但作者籍著佟、连两人的你来我往提醒读者,纵使都在法院的屋檐之下,不同人的追求依然千差万别。连晋平初出茅庐,一心为阿布争取平等待遇,这个想望相对单纯。但佟宝驹是一个久待法院,已经决定退休,而且已经有了好出处的老油条。他一开始的表现,是让自己安于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反正案情很单纯,审讯很费时,阿布最终是死是活,都可以和他无关。而抱著这样心态开始这场官司的佟宝驹,竟然在准备庭上神来一笔地看穿了通译可能的偏颇,走出了实践正义的第一步,也让连晋平为之改观。为什么佟宝驹要这样做?唐福睿没有给出简洁的答案。相反地,整本书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写佟宝驹自己与自己的拉扯。一方是自己原本设定的轨道:“混”过本案、申请退休,开始新的律师生涯。更不要说被害人还是自己的童年友伴,族人间的人情,有实实在在的压力。一方的拉力很明显,另一方的拉力却很隐讳。事实上,佟宝驹一开始做出“努力追求正义”的姿态,有一部分动机也是利益,他要为自己未来加入律师事务所创造话题,打开知名度。佟宝驹有时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阿布的辩护官司里有“追求正义”的成分。他嘲笑连晋平不断想著如何在精神鉴定领域里为阿布找生路,但却在法庭上出人意表地循著连晋平的思路,声请为阿布重做精神鉴定。佟宝驹没有说出来,但事实上在他心里的某处,可能比连晋平更在乎阿布。何以故?因为阿布的处境,是他父亲、族人的映射。在眼看著父亲面对汉人老板如此卑下顺从时,佟宝驹终于识穿“自己对卑微有多痛恨”。是追求正义的法律菁英,还是官僚机构的里的碌碌平民,几番来回摆荡,都在佟宝驹的一念之间。三、下了霹雳手段,仍是菩萨心肠吗?说“废除死刑”是《八尺门的辩护人》这部作品的“终极关怀”应该不为过。唐福睿在故事里把废死的企图心,毫不隐藏地寄付给了法务部长陈青雪。唐福睿从描写陈青雪家中的一幅观音像开始,展开了 —-- 我相信是更多是作者自己对死刑的哲学观。死刑应不应废?在观音像前,读者一开始以为陈青雪是那种每当枪决死囚时,就会在佛像座前点上一盏明灯的法务部长。但陈青雪并不是。她有佛教信仰,但废死并不为实践佛经字面上的教义,对陈青雪而言,为宗教而废死太虚伪;死刑应废,而是它本就应废,“她支持废死的理由极其纯粹:人命高过一切。”第一次读《八尺门的辩护人》的读者,在阐述陈青雪对死刑理念的这两、三页,很可能要放慢速度,来回两、三次,才能明白陈青雪的人设和理念。但所有攻关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从这里开始,废死的种种议论就时而伴随,时而交𬙊著法庭审理的故事线,佟宝驹时而嘲弄连晋平,时而和陈青雪争辩,作者更把这些争辩拉回到陈青雪和佟宝驹学生时代,因为“我国应该废除死刑”永远是个学生辩论赛场上的经典题目。除了争辩,在故事里“死刑与废死”也是催动各方人马的动机:政治人物要处死阿布向人民交待;连晋平和佟宝驹,则要在法庭的框架下,用尽一切方法 ----从要求重做精神鉴定,到寻找关键证人,证明本案仍有疑点 —— 保住阿布不被处死。但陈青雪不一样,尽管同样废死,但她站在一个冷眼旁观的位置上,尽管仍然盘算著废死,但她的目标不是挽回阿布,而是扭转整个制度。唐福睿在最后,抛出了全书最重要的一个道理难题:善念,能不能以恶行来成就?这是个千古难题,但却不适合在这里说下去,说开来,因为一旦在书评里剧透,就像把凶手名字写在推理小说的封面上一样,都是会遭读者憎恨的恶行。四、阶级,始终都在佟宝驹是《八尺门的辩护人》中最丰富、精采,而又完全能够展现唐福睿的企图心的主角。在他身上汇聚和拉扯的,一是历史,二是族群,三是人性。佟宝驹有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他的父亲佟守中曾经因为待遇和权利遭到剥夺、侵害,愤而持刀杀害汉人船东。虽然被害者没死,但却让佟宝驹从小就在一块深重的阴影下长大。难堪的,与其说是身为杀人犯之子,恐怕更多是这一句悲鸣:“难道我们不是人吗?”佟守中的故事,不难让有点年纪的人想起,它应和著1986年的“汤英伸事件”。一位来自阿里山的原住民,也是位师专学生,经职业介绍所引介,到了一家洗衣店打工。在欠下介绍费、身分证被扣和超时工作的交相压迫下,他在酒后杀死了洗衣店老板一家三口,面临死刑。当时担任天主教花莲教区主教单国玺,偕同一群教授和艺文工作者,发出了“枪下留人”的呼声。早年台湾报导文学的重要阵地《人间》杂志在1986年7月深度追踪报导了这起案件。在卷首的“编辑室报告”里写道:“寻找一个社会案件的内在线索和人文根源......是什么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个人的背景下,误导了、刺激了、迸发了这样的钜痛沉哀呢?”汤英伸案,恐怕是台湾开始讨论一名“重刑罪犯”形成背后的因子,包括出身族群、成长环境、家庭社经地位,以及,更重要的:表面看似“公平”的体制,对每一个人而言是不是带来了真平等。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到今天社会上仍在谈论。不过终究有了些变化。原本有机会向上流动的师专生汤英伸,掉进了求职陷阱,和雇主一家人同时走向噩运。相反地,佟宝驹和他的一小部分族人得到了上升机会。只不过社会阶级仍在,下层的工作仍然需要劳动力,这时像水一样适时流进来的,是更弱势的,连印尼官话都不会说的印尼人。时代,也就从1980年代推进到了今时今日。唐福睿没有让他的作品耽溺在历史情结里,他让故事发生在聘雇了外籍渔工的远洋渔船上,远洋渔业正面临著国际严格的检视,一位随船的观察员甚至不明不白死在作业的途中。海上犯罪频仍,但通译短缺造成审判品质低劣......在成书出版的2021年,这些都近在咫尺的新闻。唐福睿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编织起来,写成了一部回应时代的作品,沈郁如鼓声,一如勒卡雷的形容。

+ More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连结──ami亚海读《无线人生》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连结──ami亚海读《无线人生》

如果有任意门就不会迟到了,如果可以知道别人的想法就不会搞砸了,如果能看得见对方的情感就好了……等等,如果有这样的能力该有多好?许多故事因为这个“如果”而诞生,然而,施加在主角身上仿佛作弊的小魔法,通常都不是毫无来由的,也会因能力而产生烦恼。《无线人生》的主角张亦贤拥有看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这些情感视觉化成一条条七彩的细线,交织在人与人之间。然而,张亦贤本人却独立于这些交错复杂的情感网之外,他身上没有任何与人连结的情感线,究竟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线,亦或是他真的与这世界“断线”,这亦是本书题名《无线人生》的由来。故事在开头作了有趣的设定并抛出一个大问号,然后用一整本的时间铺陈答案。《无线人生》Beck 著出版日期:2021/8/27连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在一般情况下人类无法独立于人群存活,总是怀抱著“连结”的欲望,想要彼此连结,渴望与事物连结,也想与自己内心连结。若是断了这些连结的话,那个人肯定会失去对生命的热情,这一点张亦贤最清楚不过。在开场的故事里,他为了救助失去所有“情感线”而萌生自杀想法的大叔,甘愿被误会、被殴打,也要让他打消想死的念头,试图让他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跟他断了线。然而,再深入故事,会发现真正没有线的,是张亦贤本人。因为特殊能力、因为放不下、因为在没有线的他人身上仿佛也看到自己,张亦贤一次又一次地介入陌生人的人生之中,而这每一段看似单元剧的故事,其实都是张亦贤遗失的情感与记忆线段。寻死之人的无线状态是暂时的,世界上一定还有在挂念他或他挂念的人;友情之线虽然无法强染成红线,但彼此之间一定可以找到适当的距离维持情感;失去记忆也失去情感线的人,终究能靠著彼此的心意,重新把线段打结。最后,终于让张亦贤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与自己相连的情感线,也牵起了他另一名男主角黄士弘切不断的缘分。就算回忆可能充满苦涩与懊悔,就算张亦贤希望这条线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它仍在两人之间架起虹桥微微发亮著。人的情感线并不是由月下老人牵起,不是一定会相遇相逢多次,或是永远相爱不分开,牵连这些的终究是朴实的日常关怀、同理心,还有爱吧。微奇幻x日常推理x人心难测Beck是个很会写“人心”的作者,阅读她的著作时,总会被故事中真实情感触动,跟著角色大笑或大哭大闹。这次Beck大胆挑战有点奇幻又有点日常推理的故事,也没有让我失望。她用熟悉的背景还有发生在你我身边未曾留意的事物,带出一个个包藏小谜团的日常故事。贴在路边已经褪色的失踪儿童海报,或是网路上的恐怖跟踪狂留言,甚至只是寻找遗失的钱包,都被她加上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形成了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情感。除此之外,《无线人生》中看得见情感线的设定也非常有趣。寒色系代表信仰、理念;暖色系是对人的感情,亲情和友情偏黄,爱情偏红,还有一种未知的银灰色。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让人不禁幻想自己或他人身上若有这种线的话,那会是长什么样子?全身全灵侍奉宗教的人有条蓝线直通天上,看似爱情诈骗的家伙最终对诈骗对象生出条粉红色的线,没心没肝的贪污政客仍有条黄线绑在非婚生子女身上。不过,最有趣的设定当然还是作者本人拿来用了——没有线的话会怎样?现代科技发达,可以搭飞机快速到各国或是零时差地用通讯软体交流,但是意外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更容易断得干净。现代的方便性能让人好几个月都不用出门不用与人对谈、有些人可能只要断了网路线就能断了交友圈,生活在人口密度极高的都市却从来没跟邻居讲过话。主角张亦贤的烦恼可能每个人也都曾经烦恼过,人生会总有那么一段阴沉的时刻,觉得自己与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关联,亲情、爱情、友情、人情,什么都不重要,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爱自己,自己只是冷眼旁观一切。如果不是生病的话,通常这种低潮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终究自己走出或是在他人协助下重拾连结。但张亦贤却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线”,读到结局真相时可以理解其原因,但反过来看,张亦贤总是主动协助他人,主动付出关心。诚如书中他的好友阿彻所说的,“就算你怀疑自己没线没感情,我也从没怀疑过你对我的爱”,相较于情绪勒索地反复确认他人与自己的情感(这样就算有线也是黑线吧),张亦贤的纯真、善良与付出,才是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结的方式。《无线人生》给人最大的温暖便是在此,你可能怀疑过自我、觉得自己太过冷血、发现自己总是一副局外人的样子,就算此时此刻“无线”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是渺小而普通的人类啊,总还是渴望连结,只要你愿意踏出那一步,愿意长出“线头”,一定会跟什么连结上的。别因类型错过好书尼尔盖曼曾在书中说过,“类型其实不是告诉你要找什么,而是走进书店或录影带店时,哪一条走道你就不用过去了。”不过,我现在想反驳这句话,如果因为不看BL而错过这本书的话,那真的是个大大损失。《无线人生》绝非刻板类型的BL故事,也没有挂羊头卖狗肉,它没有背叛BL这个类型,某些桥段更是会让人开心得在床上打滚。而不熟悉BL类型的读者看来也不会觉得突兀,只觉得一切情感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个人觉得在类型当道的这个年代,Beck硬是开了一条非典型的路线,让这本书放在现代奇幻、推理或BL类型里,都不会让人觉得放错书架。所以,就像是文库X(注)一样,不要看类型,直接拿起来阅读吧。《无线人生》一定可以让你得到一段很棒的阅读体验,让你从此记得这位作者,与之产生连结。注:文库X是由日本书店店员发起,店员自制手写的推荐文封套,将整个书皮裹住,读者在买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书,唯一知道的,只有这本书价格,是用故事内容与读者一决胜负的行销手法。本文作者Ami亚海彰化员林人,现居新北,喜欢钢笔与企鹅。2010年起白天写程式,晚上爬格子,个人出版及商业出版皆有。早年以BL作品为主,近年开始触及其他类别。试图在逻辑与歇斯底里的世界里见缝插针,写出像隔壁邻居家发生的故事。FB/ami亚海 41%海风的甜度。

+ More
詹宏志专序推荐——社长的手艺《裴社长厨房手记》

詹宏志专序推荐——社长的手艺《裴社长厨房手记》

文/作家、网路家庭董事长詹宏志裴伟社长多才多艺,至少有三项才艺近乎职业水准(这些都不是他的职业,他的职业是杂志社长兼新媒体经营者),我指的是他的歌艺、厨艺和园艺。后两项才艺是我在他的脸书长期追踪得知的,第一项歌唱才艺则是我在叮叮咚咚那卡西的伴奏下亲眼目睹(耳闻)的;对他歌艺的称许,请朋友们不要怀疑我的判断,我可是两度当过唱片公司总经理的人(现在也没这种职业了)。《裴社长厨房手记:名菜复刻及大厨秘方,还有父子记忆中的家常滋味》裴伟 著裴伟社长开始在脸书上公开他的厨艺,有预告、有程序,有材料展示、有步骤解析,图文并茂,显然已经是有计画的内容制作,据说是受他自己麾下编辑的压迫,我本来以为是他的小编戏谑的报复陷阱,不料愈看愈震撼,愈读愈吃惊,这可不是一位泛泛之辈或是名人作秀,更不是那种做两个家庭小炒就号称贤慧的家庭煮夫,这简直是职业杀手轰轰烈烈的炫技演出。想想看,一本食谱里,复刻了米其林等级餐厅的名菜,诸如山海楼的“红蟳海鲜米糕”、明福台菜的“牛肉羹”、名人坊的“玫瑰花雕鸡”、三分俗气的“萝卜牛腩煲”等;又潜入名流家宴,仿制了名人厨房的不传之秘,像是台塑三娘李宝珠家里的“台塑牛小排”、郝伯村家中出名的“狮子头”、黎智英家里的“英式烤肋眼牛排夹烧饼”、作家蔡珠儿家里的“南乳羊腩煲”,等等……这哪里是业馀好手的票戏之举,这根本是名厨出书的阵仗。我在阅读成书的初稿时,却又有不同的体悟,这本书并不是令人目眩神移的“天才之作”,它其实更像是“励志故事”。因为裴伟社长做菜,依靠的并不是灵光乍现,他的诀窍是勤求食谱,照工起行(请念台语)。书中提到有一次他与台塑总裁王文渊吃饭,席上向他乞求知名的“台塑牛小排”的食谱,王总裁愣了一下,诚实回答说他并不知道,结果第二天王总裁身边的高干送了秘方来给他。其他各家知名餐厅大厨的料理,裴伟社长也总是在用餐时就不耻下问,想尽办法取得“原典”,正像玄奘取经一样,西行万里,目的就是求得正宗的原始文献。有了食谱之后,裴伟下厨第二个令人注意之处,就是他对“复刻”的严谨自我要求,他总是不畏艰难(的确,有些名菜常常是知易行难,理解不困难,但工序却很麻烦),他就是不怕麻烦,尽量求食材的正宗,并且依照食谱要求,把每个步骤成色做足,社长大厨向我们证明,只要乖乖按照步骤工作,即使是惊人的名厨大菜,凡人在家里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我说的“励志”之处,我们总以为这些名菜仰之弥高,只有天才名厨才做得出来,裴伟社长却向我们提示,这只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故事,而汗水,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我在裴伟的文章中得到启发,没有那一道大菜值得畏惧,即使是远在天边的星辰,亦有并非镜花幻影的“摘取之道”。这让我想起一位企业家朋友,他雄才大略更兼勤奋过人,事业版图大得吓死人,有一次在宴席上,他向我吐露心声,他说:“退休之后,我希望能够向你学几道菜,让我能够伙食自理。”他日理万机,员工如云,他却遗憾自己吃饭也要依赖别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说得不错:“人人都有主宰餐桌的欲望。”虽然他想的可能是几道家常菜,但我决定买这本书来送他,让他知道,志气不妨向天比高,既要伙食自理,何不学学“社长的手艺”?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3hOPavN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读册:https://bit.ly/3y2n0TH诚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蔡珠儿专序推荐——暖男的社会文本《裴社长厨房手记》

蔡珠儿专序推荐——暖男的社会文本《裴社长厨房手记》

人称社长的裴伟,懂吃会煮,又擅莳花治印,我常听朋友提起,但去年才在脸书结识,看他挥洒发文,谈食写菜,密度与强度之高,令人拍键惊奇,我拜读后肃然起敬,顿生相逢恨晚之感。这人出手凌厉,不是普通票友,他那些菜色都是不好惹的,什么炒鸽松、醋腌鸡、红蟳米糕、鲍汁鹅掌、印尼牛尾汤,连潮州卤水都能做,看得我这专业煮妇汗颜傻眼,他是想逼死谁呀?《裴社长厨房手记:名菜复刻及大厨秘方,还有父子记忆中的家常滋味》裴伟 著出版日期:2021.8.6做大菜辛苦厚工,不过呢,只要意志坚强,不惜工本,多练几次,加减总能像样。但裴伟的厉害之处,不在菜色澎湃,而在做菜的心诀撇步,他吃遍四方,识味能烹又善问,交游阅历宽广,政商名流的私房绝技,老店名厨的独门秘方,他就是能问到,自己有功底,再融汇众家高手的内力,等于九阳神功加吸星大法,你就算有他的身手,也没有他的门路,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他行你不行啊。幸好裴伟不但帮我们问了,而且倾囊相授,不盖步不藏私,还加上自己的操练心得。他的料理华丽雍容,门槛高耸,望之令人生畏,文字却亲切平易,视角低俯浅近,唯恐你错漏重点,详尽得近乎啰唆。因为这本来就是他家的厨房笔记,是裴伟为了教儿子做菜而写,叙述有热度,那种熟络自在,娓娓细谈,把你也当朋友的温馨感,是一般食谱没有的。云端资讯,海量泉涌,凡人皆有一阳指,吃哪家去哪玩,怎么煮如何烧,点指按捺,立马解疑,有些文类(例如游记和食谱)因而遽然没落,看YouTube什么都能学,干嘛还买书呢?除非书里不只步骤作法,还有别的什么,无法化约成影像和资讯,能够击中软肋,打动人心,这就需要书写的力量。身为灶咖票友,我就是被他打到,这本书是厨艺大补帖,有难得一窥的秘技心法,造福我等煮夫煮妇,固然功德无量,而且裴伟的料理招式,都有情境和故事,更是好看。烤凤螺有童年父爱,鲤鱼挂面有亲子矛盾,卤牛腱有兄弟关系,干烧明虾有上海往事,黄鱼煨面有“来来十七楼”的台北旧味……他的料理,是家庭记忆、人生经历,以及见闻眼界、社会人脉的体现,人影缤纷人气蒸腾,菜色因而立体鲜活。说到底,写菜最精彩的调料是人味,有人有故事,才有感有滋味。祖籍山东的裴家很特别,厨房由男人掌理主馈,裴伟承教父亲,转益多师,镕铸新创,再手把手教给儿子,此书是“爸爸的味道”,跨越三代父子兄弟,这是很少见的书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烤凤螺里藏有裴伟童年记忆里的父爱。(图/镜文学)众所皆知,厨房不公平,专业大厨多是男性,家常供餐却是女性,厨事是传统母职,妈妈和阿嬷的味道,虽然饱含柔情,备受怀念称颂,其实是性别分工的软性桎梏。裴家真帅,打破俗套由男人掌厨,还形成传家技艺,与众不同,非常激励人心,让我看得羡慕又嫉妒,忍不住叨念家里那口子,你看看裴社长!人家日理万机,下班回家,照样上灶做饭,还做得那么好。会下厨的男人不少,照我的观察,“料理男子”有各种类型,常见的是玩票型,平时按兵不动,请客时露一手,要不就贴菜色美照,自恋讨拍或放闪,看哪,我很会。但裴伟是稳健的实作型,躬亲打理日常厨务,为家人用心备餐,他给太太和妈妈做的菜,尤其让我有感。裴伟帮太太坐月子,拟定整套菜单,每天做橘饼煎蛋、麻油腰花和杜仲排骨汤,练出滑嫩喷香的腰花;又因为太太爱吃,他切丝备料,每周都做“爱妻料理”,炒麻烦费工的十全如意菜。他跟岳母学来“干煸秋蟹”,是太太娘家的福州味,暗含洋葱,有他成为煮夫的故事,“从那天起,我开始务实认分的做起家事。”我读到这段,眼角和心头都一热。他给妈妈做蛋炒饭,亮点不是乌鱼子,是屏东古法的干锅炒蛋(必须有噗噗声),要费心炒到松透,才能鲜滋出香。而那碗榨菜肉丝面,更有曲折的历史,裴妈妈是山东流亡学生,离乡前吃了一碗面,就跟著兄姊流徙逃难,最后到了澎湖,幸免于惨烈的七一三事件。餐桌上的家常味,满布时间轨迹地域烙印,个中沧桑之味,岂是食材做法所能尽阐?除了暖心动人,这本书的菜式宽广,跨度宏大,有沪粤川桂,鲁菜台味,也有英美法义,印尼古巴,相融共冶,博采众纳,透露出作者的见闻和品味,也可见台湾的混血多元。做菜反映性格和阅历,我甚至觉得,料理不但是个人的家庭身世,更是他/她的旅行史和世界观。食谱也是一种社会文本,盐商菜红楼宴酒家菜,都有社群风尚、经济文化的丰富意涵,此书亦然。透过裴伟引领,我们得以走进巷子内,凑近炉灶前,窥见辜濂松和周杰伦的私房味,飨宴和明福的隐藏菜单,以及台塑牛小排的秘方,在名人名店的堂奥中,映现出当代的社会阶层,台式的品味喜好,这不仅是食物书写,日后也是生活史的可贵资料。最后忍不住要说,大概因为口味或性别的差异,我觉得这本书很“男人菜”,样式澎湃,分量可观,食材豪气干云,手法层叠繁复,味感丰浓强劲,剧力万钧。譬如黄鱼煨面兑花胶鸡汤,鱿鱼螺肉蒜加高汤番茄和酸菜,在我看来,用料都OVER了,容易滋生杂讯干扰,有镂金错彩,踵事增华之嫌,这是个人的偏见啦。这本书不止豪华大菜,也有很多小炒小品,手法看似简单,却有内行人才知的眉角秘招,譬如烤猪排先浸牛奶,炒鸽松要加鸡肝,牛排看厚度算分钟,“足麻烦”的牛肉羹如何抓捏处理;诸多功夫细节,不论新手或玩家,读了都能滋补受益,对灶咖男女来说,深具启发意义。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3hOPavN (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读册:https://bit.ly/3y2n0TH诚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妈祖婆,是他们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鱼评《起驾,回家》

妈祖婆,是他们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鱼评《起驾,回家》

大甲妈祖绕境,对我来说一直有著特别的意义,做为一个天主教徒,它的存在并非信仰,而是一种现象、一种文化,更是一条由无数人们交织而成的历史之路。在过去,我曾挑战过两次,但这两次连第一天都没走完,甚至没有抵达第一个大站──彰化南瑶宫,就因为过度痛苦而放弃,所以当我一直崇敬的宴平乐老师出版此书时,我毫无迟疑的将其纳入必读书单;他连续好几年都走完八天七夜,这点让我真心钦佩。《起驾,回家》宴平乐 著出版日期:2021/7/30在这本书里,宴平乐老师将两条线揉合在一起,一条是大甲妈绕境本身,一条则是几位主人翁发展的故事主线;以角色蔡正国参与一场失败的银楼抢案为起点,故事中的角色怀抱不同理由,加入这场八天七夜的旅行;有人是为了还愿,有人是为了躲避警察,有人则只是跟著别人走;这样充满巧思的设计让故事本身充满张力,不只能让我们了解绕境这个活动,也藉著角色们在路上的想法,体会大甲妈绕境能带给人们的心境转变。故事中主角团有四人,主角陈肇仁,结拜过的兄弟蔡正国,蔡正国女友王秀娟,以及几人在绕境途中遇到的新朋友赵筱瑜;陈肇仁从小到大就崇拜充满义气的父亲,因此非常看重好兄弟蔡正国,在故事之中,他也多次展现了自己的义气,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蔡正国。赵筱瑜,是让我满意外的一个人,她的戏分并不是最重的,但存在感极强,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她了;她不是那种会鼓励你犯错的人,也不是那种会纵容你犯错的人,她是那种你犯了错,会陪你面对惩罚的人。光就这点,就将她与蔡正国、王秀娟划出了区分,后两者要的,一直都是可以陪他们一起闯荡的人,说浪漫一点叫生死与共,但在现实中,那样的行为叫共犯。至于蔡正国,毫无疑问是个混蛋,但他也是有许多闪光点、有魅力的混蛋,他率直、勇猛,是那种你能半夜一起不戴安全帽夜冲、去撞球馆跟别的学校起冲突时一起打架、偷娃娃机硬币帮你把风的好朋友。但他与陈肇仁这样的组合,就跟年轻时就在一起的情侣一样,如果其中一方成长了,另一方却没成长,很容易就会开始因为价值观不同而产生摩擦;好一点天天吵架,不好一点形同陌路,更不好的就是反目成仇。而偏偏八天七夜的绕境,这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苦难,以及义无反顾迈向终点的那种自我追求,是最容易让人成长与醒悟的,于是两个情同手足的好友,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若要问我,蔡正国有变吗?我觉得没有,变得不是他。只是单纯的,过去一直与他并肩作战的陈肇仁长大了,陈肇仁明白自己可以为了义气这两个字付出很多、很多,但义气不是拿来做蠢事的万用借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有分先后顺序、轻重缓急的,总是得做出取舍。故事中后期,陈肇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义气,那也是他最后为蔡正国做的事情;从我们读者的角度,当然可以批判他的作为,批判他这样做很蠢,但我更认为这也是此故事中最巧妙的地方,故事开头蔡正国为了赚钱参与银楼抢案,故事里重要转折点陈肇仁也自己去抢了一间当铺,两者都是为了钱,但他们需要钱的理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太一样。也许这两者都是犯法、都是恶行,有清高、不清高之分吗?宴平乐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地方;真正的好故事,不会告诉你何谓正确答案,而是让读者思考答案。至于王秀娟,我觉得反而是主角四人中最有人性的一个角色,她要的东西一直很简单、一直很即时;她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说,遇到不喜欢的事就骂;虽然善妒、小心眼,但人格特质里也有好的一面,例如绕境途中,在赵筱瑜差点撑不过风雨时,帅气的帮她挡风挡雨;而在故事的最后,她做了属于她的决定,这绝对是很多人不齿的,但也很真实。当一个角色真实到了极致,你就不会用二分法说她是好人还是坏人,顶多就是带著感伤,思考她在故事中做的那些决定究竟是好、还是坏。又或者,如果是我们的话,我们会做什么样的决定?对我来说,每个角色的成长曲线,一直是我看故事时第二看重的项目;这个故事很完美的铸造了四个人,也很完美的写出了四条曲线,他们起点不同,在绕境中交汇,最后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样。也正因为真实,所以更好看。除了这些以外,故事中除主角群外的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魅力与作用,海口人的风土民情参入其中,真挚而且纯朴;各种黑暗势力的纠结,绕境途中多次上演的风雨欲来,是带动故事的推力之一;更别提那些在路上偶遇的,褪去名片、服装、年龄、经济、社会背景后,单纯为了同一目的而出发的各色人等。我自己在参与绕境时,都是以“观光客”的身分自居,主要目的是“体验文化”,这可能也是一份自知之明吧;而同团的长辈说过,若我是以这种理由绕境,那就很难撑完全程。的确,光是走八个小时,我就长出水泡、小腿抽筋、脚底板爆炸一样的疼痛,睡眠不足后甚至发烧,而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内,我问自己最多次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要来受这种苦”;于是两次的绕境,我都以撑不到彰化作为告终。但又几年过去了,当我回头去看著每年依然持续走完绕境的宴平乐老师,去看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好像有更年长的),依然每年都坚持走完时,我的问题变了──“为什么他们能吃的了这些苦”。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绕境者,正如书中的角色们,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但我能从这些答案背后看见一个核心精神──因为他们心中有妈祖。妈祖婆,是他们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也是他们在每次想放弃时,踏出下一步的动力。对于我这样的旁观者、对于身为另外一个宗教的人来说,这个答案其实也包含了更真诚的答案,他们都怀抱著对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认为,神明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看待神明,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神明看待我们,却只会有一种看法;只要一份宗教能让人变好,那就是一份好的宗教;而在这八天七夜的路途上,所有人一起往前走,互相打气、互相鼓励,互相按摩、互相拉筋,这毫无疑问是台湾最动人的风景。很高兴镜文学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读到这样优秀的作品,《起驾,回家》不只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段由无数人文历史共同编织出的结晶,非常值得一读。本文作者穹鱼以文字为砖,盖起天马行空的堡垒。社工系毕,喜读心理学、犯罪学等书籍,对人性观察精准。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让阅读者获得看电影般身历其境的享受。曾以“八爪鱼”为笔名,著有小说:《史上最G8除灵师》、《灵魂禁区》、《超感应拍档》、《超能剧组,Action!》等。Facebook粉丝专页|穹鱼-八爪鱼的奇幻大海镜文学作家特写专访|www.mirrorfiction.com/news/182

+ More
从厨房手记品尝裴社长的人生滋味——辜仲谅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

从厨房手记品尝裴社长的人生滋味——辜仲谅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

说起我跟裴伟认识的渊源,要回溯到我父亲在一九七五年受聘为行政院顾问开始,他戮力推动台湾的经贸外交事业,常为争取国际地位而奔波海外,期间常有裴伟随行采访的身影,那时他是位报社记者,因为采访而与我父亲结缘。一九九四年,前总统李登辉到东南亚进行“破冰之旅”,我父亲也是出访成员之一,在印尼停留时的某天晚上,他邀裴伟一起去吃当地最有名气的牛尾汤。那晚,他们畅谈尽欢之馀,一口气连续喝了两碗,这就是书里〈辜濂松:印尼牛尾汤〉一篇的由来。回想起来,裴伟和我父亲不只是采访上的关系,也多了朋友的交情。日前吾孙的满月酒,裴伟也拨冗出席,这样算来,他与我们辜家四代都有一分情谊。说到做菜,记得我幼时跟著父亲“绕著地球跑”,进行外交征战,每次出访,家里的厨师必定一路随行,父亲一方面顾及同行成员身处异乡,想念道地家乡菜的心情,另一方面,想借此找机会让外国人吃到“中华料理”,透过美食“让世界看得见台湾”。而且我从父亲身上还学到对食物的珍惜,印象中,每次开会没吃完的菜,他一定全部打包,这常常就是我们的下一餐。现代人食物得来容易,有时就忘了对它的尊重。我旅居日本期间,有次在一间店吃饭,门口突然一位客人进来,厨师探头一看,发现这位客人满脸疲惫,加上身上穿著,察觉他是历经长途跋涉的旅人,于是料理时,厨师特地把面条煮久一点,而旅人用餐时,就可不费力的咀嚼进食,不知不觉间,身心灵都满足了。从这细微的动作,我看到日本职人对烹饪的执著,和极力发挥菜肴精髓的精神。二○○八年,我回到台湾,接下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职务,开始有机会到偏乡看看孩子的生活。有次和企业界的弟兄们到花莲,与棒球队的小球员一起吃饭,当天特别请阿美族朋友安排烤山猪,一时香味四溢,大家都食指大动,但只有一位同桌小朋友愁容满面,美食当前却仿佛食不知味,一问之下,才知道不久前和她相依为命的阿嬷因病过世,等于是失去生活的全部。我骤然体悟,食物仅为温饱,而要人生完满,才能品尝真正的个中滋味。裴伟多年来以他过人的新闻敏锐度,穿梭社会各阶层的大厨、小贩之间,只有充分理解他们的人生,才能道出真正的澎湃滋味。这本厨房手记一共介绍六十七道菜肴,我请厨师照著做出其中几道,品尝之后,最传统的台湾古早味—菜脯蛋,反倒让我印象最深刻。过去与父亲出访,或是工作因素,经常吃到各地美食,不过年过半百,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家乡菜,它勾起我儿时的滋味,还有跟家人相处的记忆。今天这本书出版,要归功裴伟的博闻强记,他善于采访、结交朋友,因此不论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乐于传授独家秘方,然后透过他流畅的文字描述,写出每道菜肴的由来与作法,书里除了有西式经典名菜,华人八大料理更是尽入其中,完全不藏私,所以我也愿意把人生食谱初序的经验献给他。若各方有缘人看到这本书,不但可将大江南北的珍馐秘笈化作佳肴收录腹中,亦能和裴伟同游他的大千奇遇,岂不快哉!

+ More
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律师娘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律师娘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我记得自己刚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得知是男孩,婆婆非常的开心。其实,后来在婆家待久了,我知道婆婆并不是个重男轻女的传统长辈,但是,难免在身旁人的眼光下,第一个男孙子,多多少少应该还是让她松了口气,不用面对亲戚们的“关心问候”。家人们都很期待孩子的到来,因此,我在怀孕的时候,受到非常细心的照顾。然而,在第一次当母亲的时候,我还是感受到身份上的重大变化,而有一些沮丧。觉得自己的责任变重了,不再是女孩子了,我关系著另一个生命是否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的重大影响,但我并不认为我有那样的能力。《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我甚至觉得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个被唤作母亲的动物,每天的工作,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孩子一哭,就代表一定是我哪里没做好。睡不好的我,每天渴望著更多的睡眠,也常常希望,可以抽回一点时间,让我不要当母亲,但是,相对著,抱著孩子的时候,我又觉得母爱泛滥,想要把他揉到自己的身子里。我算是相当幸运的,一结婚就怀孕,没有被期待传宗接代的压力,加上婆家家人们也没有女儿、媳妇的差别待遇,比起很多有多重压力的妇女,只有成为母亲这件事,是我唯一的挑战。身旁许多其他的女性,有些必须负责照顾婆家全家大小的吃穿、有些要看护生病的公婆、有些则是有著特殊状况的孩子,结婚生子这件事,让她们变得全能又强大。老公律师事务所里的案件当事人就更夸张了,有被婆家人赶出去的、有孩子被藏起来看不到的、还有离家拿不到孩子扶养费的…..,更别谈是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在孩子出生后,更成为许多女性的产后标配。母亲们貌似拥有了另一个新生命,却也很容易同时要面对自己的人生被剥夺。就像书里的女主角,在有了孩子后,几乎都是为别人而活。我想许多女生如果可以有个未来镜,看到自己的婚后处境,大概会吓得不敢结婚吧!不过,也有不少我认识的女性,婚后成为家庭CEO,老公疼、孩子乖,自己的经济也独立,甚至还每天穿得漂漂亮亮亮亮的,过著精彩的生活。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真的可以发现,婚姻生子这个学分,高分的高分,被当的被当,重修的人,也不见得下一次就能平安过关。常常遇到妈妈们会抱怨很多在婆家遇到的各种不愉快,特别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像女主角说的那种小叔一家回来只要洗个杯子就被称赞,却没有人感激为了招待他们已经一整天没有坐下来喘息的自己….,这一类的心酸累积多了,对付出者而言,其实也是不容小觑的负面情绪,其实家人之间最大的伤害,就是比较下的失望、委屈与嫉妒,很容易带来家庭风暴,就像前几年台湾著名的妯娌毒害亲侄子的社会新闻。你知道吗?一个母亲,不只是当母亲而已,多数的时候,她同时还是妻子、女儿、媳妇、妯娌……,母亲理当是爱孩子的,但是,当她在多重的角色里,她其实更像一个特务,要克服许多困难,来成就她的每一个角色,甚至,必要的时候,还要牺牲她自己,然而,当她已经不是她自己,我们如何要求她做一个美美的母亲呢?毕竟,这个新生命是因为她才来到这世界,也在她的身体里,一起成长,一起适应这个新的旅程。于是,有一天,或许是孩子年幼,或许是母亲年迈,又或许是这中间的许多许多难熬的时刻,你就可以看到,她,既曾是女孩也是母亲的她,开始想找回自己,那个还不是母亲的自己,是不是她比较喜欢的模样?孩子跟母亲之间,就是这样矛盾的关系,母亲爱著孩子,同时,也承载著有孩子之后难以脱身的各种煎熬。孩子爱著母亲,同时,也看在眼里她的付出中的难以回报。慢慢的,我们看到了一些不肯妥协母亲,也看到了不愿背负母亲幸福杀手的孩子,于是,母子关系,开始有机会走向新的格局。书里有段话是:“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无私,相反的,母爱其实很自私,充满了条件,充满了限制。”每个母亲应该多多少少都有那种在孩子哭闹时,想关上门或戴上耳塞,让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的念头过,但在这同时,我们又充满了无力感跟愧疚感,这种复杂的感受,足以让我们质疑自己是否胜任母亲的角色。但相对而言,在孩子的眼里,称职母亲的模样又是如何?幼年时无时无刻陪在他的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青少年时又能识趣的保持距离,提供吃穿即可,当孩子能够自立时,又懂得照顾自己,不要给孩子带来麻烦吗?偏偏上面这些都做到了,仍旧有母亲感受不到孩子的爱,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完美与称职,究竟是天性、满足自我还是为了社会的期待?或许,一个母亲的爱,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纠葛在自我与“不自我”之间,也纠葛在“爱孩子”与“更爱自己”之间,牺牲是爱的一种模式,但是否必然存在?而更进一步可以探讨的是,当我们是母亲时,其实我们也还是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对我们的母亲而言,又是怎样的一种意义?母性的坚强,常常都是被环境所造就,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如果能一直被照顾,谁不想要呢!希望阅读完本书,让更多人能够用宽容的标准来面对每个母亲的不完美,也让更多的母亲,可以透过自我角色的认知,帮自己的生命开拓全新的局面。

+ More
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我长大以后,绝不要像我妈一样!”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呐喊,老实说,我也是其中一个。并非我本人有什么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惨痛受虐回忆,而是平心论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不愉快的童年经验,也许是调皮捣蛋挨揍,也许是成绩太差被责骂,甚或根本不明白错在哪里,就沦为大人的出气筒。这些难以忘怀的过往伴随我们长大,所谓童年创伤。然后我们暗自下定决心,将来绝对绝对要做一个和颜悦色、跟小孩讲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后,我们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脉传承,才发现母职之路坎坷颠簸,光是孕期就异常折腾,孕吐、水肿,抽血也抽了好几管,还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担忧腹中胎儿体重不够,或是健康检测没能通过。生产则是徘徊鬼门关边缘的另一道关卡,虽说医疗技术比起从前进步许多,但我还是有个朋友,羊水栓塞,儿子的生辰与她的冥诞同日。无论千古传诵的歌谣,抑或俯拾即是的新闻,都将母爱视为女人的标准配备,母爱被定义为牺牲奉献的语词。孩子呱呱落地,一辈子的缠斗才刚要开始。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每三小时轮回一次,外人看来母爱充满的和谐画面,亲自体验却是化身为挂满赘肉的哺乳母体,一边排出恶露,一边分泌乳汁,那种身不由己,仿如行尸走肉。且这份天职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难怪很多女人说,怀孕的时候希望赶快把孩子生下来,生出来以后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个小孩出生都自带天生气质,遇到那种才满月就睡过夜,堪称来报恩的,母子还能相安无事;若碰上本书中描绘的难带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监狱里刑求犯人的招式吗?真的会令人身心崩溃。社会新闻不乏拖著稚子轻生的案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中的年轻母亲,也深受产后忧郁之苦,且并发了思觉失调问题。勉强度过学龄前期,接下来,还有无法沟通的半兽人时期,再隔几年,则进化为明明听得懂,却故意和你对著干的叛逆青少年时期……,身为母亲,必然都有被怒气冲昏了头的经验,有时我们望著那张神似自己的脸蛋,看到的不是纯真童颜,而是张牙舞爪、横眉竖目,耐性被磨损耗尽,心中爱意荡然无存,只想狠狠教训他一番,拨乱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惊觉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上一代的体罚行为,并深陷自责悔恨。我们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拥有母爱吗?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同时也被剥夺了姓名,从某小姐,变成某某妈妈。兼具两种身分,既是母亲也是女儿,那么,为什么仍无法摆脱童年阴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好妈妈呢?难道暴虐的特质镶嵌在基因之中?研究报告指出,心理专家表示,小婴儿的生理需求若没能立即被满足,则难以和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当他们长大成人,会欠缺照顾他人的能力,且有较高机率以激烈手段争取伴侣注意,在为人父母后,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时没来由的焦虑和生气。四弦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为冷静淡定的一个,她对于人性有著细腻深刻的观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与世无争的佛系作家,犹如宇宙的旁观者。“母性,是女人违背了人性,是母亲舍弃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来爱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弦以敏锐的觉察和犀利的笔锋写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直指华人在传统家庭观念的禁锢下,不敢碰触的议题,贴近社会现实,探讨母女关系的核心价值,并直言不讳:“母爱的极致不是牺牲与付出,是掠夺与控制。”《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分为四部,讲述的其实是五个女人的故事,涉及范围很广,有性侵、约会强暴、未婚怀孕、同侪霸凌、重男轻女以及高风险家庭等问题,却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拢重心,聚焦于母女关系。本作中有控制欲强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亲,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亲,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们在困顿的母女关系中挣扎,读来精彩万分,作者四弦巧妙地以第一人称自叙,编织出峰回路转的剧情,由隐形的线串起主角们的悲剧人生,令人绞尽脑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后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嘘的是,命运会被继承,故事中的角色们也难逃命定。过往接触灵性疗愈,让我惊讶于童年创伤的普及。在我那个年代(我的年龄大概介于书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间),父母汲汲营营于赚钱养家,打骂教养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听闻朋友提及亲子关系,动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细数孩提时如何被各种不堪字句咒骂,如何被白眼和恶劣态度羞辱,如何被热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遗弃、被忽略、被压迫,是许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们是母亲的受害者,从一个受伤的孩子变成千疮百孔的大人。”四弦如是说,说得真对。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在成为父母以后,才慢慢学习适应新的身分,练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吗?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个孩子,我们面对并承认童年创伤,并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诚面对、接纳自我,拥抱真实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从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恶性循环。诚挚推荐四弦的新书《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四弦以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视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女人读来心有戚戚,男人也该一睹为快,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更多人,透过后天学习,筑构理想的家庭关系。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笔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猫头鹰Hedwig,作者曾荣获时报小说赏、POPO华文小说大赏、两岸青年网路原创小说奖以及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等奖项。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爷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继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实体小说与数本传记,其他短篇作品散见于《皇冠》、《印刻》等杂志。系列作《禁猎童话》更登上文化部IP改编推荐书单,受邀前往釜山电影节推广。海德薇同时具有灵疗师资格,不挥洒魔杖时则摇笔杆。海德薇希望能成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为世界带来魔幻力量。

+ More
用鬼降温正当时——命理师简少年评韩宾《温室效阴》

用鬼降温正当时——命理师简少年评韩宾《温室效阴》

最近看了一个蛮有趣的小说,叫做《温室效阴》我本身就是一个脑洞很开的人,对于世界上各种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没想到这个作者也是一样的,他竟然想得出,透过鬼的阴气,来帮人类生活降温的想法,这个真的是太屌了。因为一般人写鬼,可能都是往惊悚,悬疑的方向去写,没想到有一个这么幽默且有趣的写法,而且还完美的符合时事。《温室效阴》韩宾/著最近虽然还没夏天,但天气已经热炸了,我本身是不喜欢吹冷气的人,但不吹很热,吹了很冷,而且吹了又会有点太干,睡觉时又怕太冷感冒,真的是很困难,我最后都索性不吹,来个心静自然凉。但试想今天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动调控的智能温度冷气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完全量身打造,还不会有受风的问题,那真的是造福全人类啊!!再来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描写主角从一个为了体质所苦的年轻人,慢慢的转换到能够把自己的阴影,转换成一个正向的生意,再发展成一个认同。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可能不是灵异体质,有的人觉得腿太短,脸太圆,声音太甜等等的,青少年时期,可能因为这样的天生状态耿耿于怀,甚至到被人霸凌,进而心里有了阴影,影响著成年后的自己,但如果能够像主角一样,化劣势为优势,那这样得到自己幸福的概率就更高了。▲《温室效阴》作者韩宾以独特的幽默感描绘人鬼关系。(图/镜文学)迷信最可怕的不是真假,而是善不善良而故事中,主角也因著这个特别的体质和想法,开始延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这些支线故事让主角踏入了一个自己前往未有的世界,然后开始跟灵异的规则,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有了另一个视角的解释,也随著他陷入的越深,开始跟周遭人产生了很强的情感连结,透过这些人,也让主角更多的认识自己的这份特别,可能是一份上天给的礼物。故事里面结合了很多时事,包含我们很常见的道士民俗仪式,奇妙的迷信宗教,还有来自日本的阴阳师,在里面都有不小的篇章描述作者的观察和想法,透过主角这样一个特殊体质又特殊想法的年轻人,把整个故事都演绎出来。我对于道士民俗的故事有非常深的感触,其实民间有很多婆婆妈妈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将民俗文化的方法作为第一首选,但我总是不断的跟我的道友们分享,能在现实世界解决的事情,就不应该在玄学解决,因为玄学做法的背后,那个代价往往是你无法预料,同时间无法后悔的,在这种摸不到,也看不到的状况下,一但失控了,所受到的伤害跟问题都是大家无法想像的。故事中的主角虽然看得见,也能打交道,但还是在其中失控时深受其害,所以我们一般人千万不可以小看。再延伸到新兴宗教这段,也是一个对于迷信这件事很深研究的一段内容,其他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科学诈骗,还是真有奇人,随著故事的演进,慢慢揭开这个宗教的神秘面纱,才发现,最可怕的不是他是真是假,而是善不善良,一个不善良的灵能力者,可能比一个诈骗的麻瓜还要可怕。这也让我想到,在我们学习面相的时候,有一个高段的相法是眼神,那时师傅特别教了我们一个篇章,是关于如何透过眼神分辨对方是不是灵能力者,那时师傅耳提面命的说,如果遇到灵能力者,记得先退避三舍,如果他的眼神又是属于邪恶的眼神,那一定要拔腿就跑,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玩不玩得过他。随著在江湖上走跳时间长了,其中也遇到了几位这样的人,但没想到这样人的追随者还不少,用了各种邪法来满足信徒各种欲望,其中养小鬼等等当然是不在话下,我听闻中间的故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邪师,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人趋之若鹜,果然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再恐怖又如何呢?人生生死死,都还是那个死样子其中书里面我最喜欢的篇章,是关于阴阳两界的描写,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过阴界的样式,所以我总是会好奇,阴界的样子真的是跟古代书上写的一样吗?难道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吗?作者也描写阴界的时候,加了非常多人性化的内容,原本冷冰冰的阴曹地府,开始变得很有温度,无论是孤魂野鬼之间的小打小闹,还是阴差之间的彼此调侃,都让人觉得,其实阴界也跟人界没有什么不同,人生生死死,都还是那个死人样子。对于阴差梯次的描写也是很有趣的,以前书上常常说这些英雄最后化为天宫或地府使者,那在现代,难道就没有新的阴差会出现吗?阴差的样式难道也只有那些吗?作者把阴差做成了一个功能导向的职业,主管们也有对应的接班烦恼,像职场一样的管理安排,对于接班人不出现的无奈,工时太长责任制的抱怨,这一些的描写都是温暖且可爱的,为大家对于阴曹地府创造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有一天,如果到了地府,应该也不是这么可怕的嘛?▲丰富的剧场及影像经验,使韩宾笔下的世界观更趋多元。(图/韩宾提供)人生悲欢离合都是大道的循环作者在故事的后段有写到关于主角的一段感情戏,这段感情戏将整个主角的年龄跟人物性格整个立体起来,原本感觉起来只是一个看得到鬼的年轻人,到了这段时,作者特别将女主角的际遇,以及主角的能力连结了起来,而主角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透过对于女主角安危的担忧,开始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危险的边缘,不单单是自己以为的有趣鬼生意而已,而是参与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同时自己在里面也越陷越深,对于世界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整个主角的血肉都出来了。这一段故事的过程我也很有感触,身为一个命理师,从刚学会时对于未知的兴奋,再随著经验多了,看了人生许多悲欢离合,越来越觉得人被欲望控制,其实需要的不多,再到自己有了家庭孩子,开始切身的思考家人的命运,中间又必然牵扯了很多无常,慢慢地年纪大了,也有一些客人跟家人逝去,就更觉得其实一切都是大道的循环,能平安知足,就是种幸福。而当自己越有能力的时候,就越发挣扎,面前的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帮,该不该帮,自己在这里又是否该牵扯的这么深入,这都是每天自己在天人交战的常态。帮错了人,可以害了这个世界,帮太多,又会不会公亲变事主。曾经我也十分挣扎,摇摆不定,但后来我想通了,既然我们会相会,一定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所以如果一切都有原因,那不如我们一起来让这个相会变得美好。故事的结尾时,作者也特别的安排了一个令人暖心的翻转桥段,随著主角心境上的起伏转变,看完了这个故事,从一开始的创意十足,中间的悬疑紧张,再到了结尾时的成熟暖心,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适合给任何一位,在生活中迷惘的朋友,可以与主角一同走过这个精采万分的阴阳生活,也让自己从第三者角度,省思自己得人生,如何才是一个人真正该有的样子,人鬼之间的关系,也反射出其实你我没有什么不同,自己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过好自己的人生。本文作者简少年老师自小就展现对玄学命理的高度天份,师从各家大师学习紫微斗数、潇湘面相、东霖姓名学、风水,在20岁并拜入台湾著名紫微斗数占验派门下进修紫微命理,成为实战派命理师,经过十多年帮无数人服务解惑,已成为两岸三地各大企业主争相邀请的命理大师,他擅长运用命理工具来协助每一位朋友跟伙伴从分析现况开始,经由了解运势方向,到作出最有利的决定,成功帮助无数客户朋友度过爱情,工作以及人生的难关。

+ More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页,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暂时从故事里的“我”挣脱出,争取到喝茶喘气的馀裕。太惊人了,第一人称单数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从一肚子坏心眼的人物发动,就仿佛是附魂在别人的身体上,目睹一切,却又幸免于难。读小说,有时就图这酣畅痛快。四弦是近年内我看过最慎重看待“母爱”二字的作家,因为慎重,才可以挑出过往世俗母爱文本里充斥的自欺、破绽与前后矛盾。《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学修习了一门社工系开设、关乎家庭的课程,教授屡屡提醒我们在家庭关系里“定性”的重要,因我们常借由名词来赦免、纵容某些人的责任,而让表面上的加害者,实为结构上的弱者承受全数罪责,借此捉小放大,也为悲剧背后的偌大结构擦脂抹粉。循此观点,切入《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应能观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叙事者杏芬婚后,她迁入夫家,屋檐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惯于为老家背书的长子,备受母亲溺爱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轻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陈列,隐约可窥底下浮现出一把手枪的轮廓,你心有预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儿性别揭晓,是婆婆梦寐以求的金孙,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后,杏芬生产,她与诞下的二女儿备受婆婆冷落,打从病房等级、补汤来源至月子天数,无一不是明目张胆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儿是次级品”。一连串的奚落、嘲讽和差别待遇,读者都仿佛目睹了子弹一发,紧接著一发填入弹巢的膛室,危险等级正在攀升,过程中,不是没有谁试著介入、减缓张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过于稀薄,人生早已沦成修罗场。      四弦非常善于创造故事冲突,观众无止尽地为人物的命运提心吊胆,每翻一页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绝境一步。她每个身分的价值被压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妇的,做母亲的……甚至辛苦挤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为金孙的营养补充,当枪声响起,厄运降临,你回头审视若干情节,发现每一步骤环环相扣,紧凑周密得仿佛是天注定。杏芬有罪,谁又能侈谈自己无辜?吊诡的是,这一家人倒也说不上有谁多邪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仔仔细细地看进结构,因结构会借力使力,借刀杀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没收了一把,还会有第二把,处决了杏芬,也会有第二个杏芬,只要我们不揪出那只无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况且,杏芬还告诉了你,她从来不想步上母亲后尘,她极想做个好妈妈。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与阴道〉,四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孩失乐园,两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于条件上是云泥之别,容貌姣好又知书达礼的林郁涵占尽人情义理的无限便宜,所有人都爱她,而貌不惊人、出身贫户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脸色。让她们产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无意间撞见林郁涵被家教老师给“诱奸”,易言之,她意识到这位同学有了“性”的麻烦,然而,她亦自身难保,先是被文具店老板给侵犯?后来找她做爱的男同学,以各种形式贱斥她的肉身。四弦既写出了,不问美丑,你,身为女子,一辈子,都无可避免要遇上几次“性”的麻烦;另一方面,她又顾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终究是有那么一点不同,毕竟,身为“第二性”,每个人,被形塑为女人的经过——自然也是有别。这两项看似有些矛盾的认知,在四弦笔下交织得恰如其分,她赋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没有藐视林郁涵的灵魂。两名女子连自己被夺走了什么都无从辨识,有些伤害是内在的核爆,当下没事,一段时日才从里而外地翻开溃烂,你深谙局外人并不无辜,但也分说不清罪咎为何,再一次地,你感应到故事底下的脉动:人物所身处的社会让人相互残杀得理所当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仅把“母爱”做了更细致的梳绎,细读又能意识到延续著〈授乳〉、〈女孩与阴道〉的脉络:每一个女人,都行过“习得性无助”的幽谷,此一理论模型来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执行的动物实验:在笼子里反复遭到电击的狗,只要听到电击的信号音,即使这一回笼门开启,他们也只会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离笼子。因他们已从过往的经验学习到“自己的挣扎不会改变任何结果”。叙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亲的规划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许多尝试想撤退至“安全距离”,母亲却也利用成人的优势跟世人的漠视,消解了女儿的努力,最终周佳嘉坠入强大的自我欺骗,深信终有一日白马王子会来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与阴道〉有殊途同归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决人生的疑难,因“公义”始终站在反方,为此,他们采取了对世界也对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画上句点。      最末〈轮回〉交代了这些角色背后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笔做了完整且别出心裁的收束,同时透过二十几年后的徐小雯与芯妮,道出整本书的命题:“母爱的多义性”。近年,许多论者指出“圣母形象”是把双面刃,母爱必须无私,为儿女倾尽所有,母爱日益被形容为阳光般灿烂且无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恒常失落于身后巨大的阴影,有苦难言,受了伤也不被社会所承认。二○一八年,日本发生人伦惨案,女子桐生希望杀害了母亲并将其分尸,经过深入调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时光,桐生希望活在母亲“考上医学系”的执念,母亲没收了她的手机,还要求共浴来掌握女儿一举一动,桐生希望曾以自杀、离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来闪避母亲的控制,却又在母亲报警协寻之后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狱后,才从他人口中逐渐确认到,自己将近十年形同软禁的生活,也能被称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觉地背负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枷锁,不敢轻率质疑母亲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断忍耐,直到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天。若世人能够坦率直面,母爱是人性的一环,有阴晴圆缺,亦有杂质、私欲等暗面,我们才有可能终止对母爱的无尽执著与等待,把人的主体性还给母亲,也把相同的礼物馈赠给自己,进一步挣脱施暴与受暴的循环,如故事里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摇摇晃晃地拼凑出活路。本文作者吴晓乐台大法律系毕业,现职作家与家庭教师,目前为镜文学重点签约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讨因升学主义而扭曲的亲子关系,公视改编为电视电影,发布之后引发热烈话题。《上流儿童》探讨M型社会带来的教养压力,上市四个月即创下销售超过万本佳绩,目前已确定影视化。新作《我们没有秘密》创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视版权的惊人纪录。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