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運動男子女子|用汗水作出承諾,不到終點,不見勝負!

【主題企劃】運動男子女子|用汗水作出承諾,不到終點,不見勝負!

只有皮膚知道,今天掠過的風冷冽或灼熱;只有呼吸知道,肺葉舒展那一瞬的爽快;只有肌肉知道,痠痛如何織成綿密的網,籠罩全身的筋絡脈理。 因為無法預測多巴胺如何分泌,只能在一次次艱苦的比賽中不斷挑戰、跳躍、奮力向前,努力贏取僅此一個的金盃。 這次,我們即將重返榮光的記憶,再現零秒出手的熱血沸騰。身穿繡著背號的球衣,伴隨隊友默契的場上奔馳,不到終點,不見勝負! 仲夏已至,全身毛細孔正被汗水蒸騰,歡迎登入這場以人生為名的紙上賽事!

+ More
【主題企劃】一年之末,會有希望

【主題企劃】一年之末,會有希望

班史提勒在白日夢冒險王的最後,終於找到那張底片;威爾史密斯在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把握了手中的幸福;刺激1995最後,大家才發現那個藏在海報後面的洞。奇蹟總會在最後一頁發生,那是因為希望始終藏在心中,只要不放棄,故事一定會有完美結局。 鏡文學X安可電影 Encore Film贈票活動  「為了電影,我連命都可以不要!」─ 地表最狂導演 沙林珊辛「爆笑、動人、活力四射」─ 銀幕雜誌 曾經從軍三年、還被塔利班政權視為眼中釘,即使身處戰亂之中,沙林珊辛依然認為,電影是少數能帶給阿富汗同胞歡樂的事物之一,和好萊塢、寶萊塢相比,他自嘲自己的事業是「沒萊塢」,但他卻身兼導演、男主角、編劇、製片,拍下了110部橫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也讓他成為中亞最紅的電影天王! 活動辦法:https://goo.gl/6jidpV活動時間:12/14前,以FB留言通知得獎訊息活動贈票:12/18於光點華山電影館特映的《沒萊塢天王》電影票兩張

+ More
【作家特寫】不只做球場上的守望者——陳葒:接住網外的每一個孩子

【作家特寫】不只做球場上的守望者——陳葒:接住網外的每一個孩子

立刻閱讀小說:《青春出於籃》 都說英雄出少年,但成人世界總以百般方法阻擾少年成為英雄。求學階段的你我,只需要乖乖讀書,然後平平安安的,離開校園,以進入下一個常軌。陳葒是少數願意讓少年不死守升學冷板凳的師長。同時,他寫作,出了一本鼓勵少年成為英雄的小說──《青春出於籃》。 《青春出於籃》敘述兩名熱愛籃球的少年,因為校隊選拔不公,毅然召集夥伴,組成「挑戰者」隊,經歷種種磨難,終獲成功;是標準的青少年成長故事,也是節奏明快的運動小說。 對台灣讀者來說,來自香港的陳葒或許很陌生,不過他在當地是甚有名望的教育家,曾是香港最年輕的校長。2011年,他放棄高薪,創辦「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組織教師義務為基層學生補習。看完此等經歷,再回首他寫於2000年的《青春出於籃》,不禁讓人好奇:這本小說是如何誕生的?又乘載何等力量?  籃球場上不問出身,只求進球 陳葒的出發點是:「在教語文時,發現給中學生讀的文學作品很少,既有題材又偏向戀愛,不然就是太過老套。我希望為本土青少年小說盡一份力,寫的時候(九○年代初)《灌籃高手》非常火紅,我覺得我們也有類似的故事。」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陳葒身上,「我讀書時就愛打籃球,街場(街頭籃球)、半職業都打過。」因此,雖然《青春出於籃》不可免的有說教成分,但它說得很「好看」,寫籃球場上的故事一點也不含糊。極為寫實,有如文字轉播的籃球賽事情節,撐起了這本小說。如何透過文字呈現籃球比賽的精采瞬間與緊迫節奏?陳葒表示,他會先在腦海中「順過一次」比賽過程,或親自打一次,確保他筆下的籃球技術是可行的。「當然,除了小說最後的神來一球之外。」 熱愛打籃球的陳葒,街場(街頭籃球)、半職業都打過,也因此更能夠行雲流水的描寫出故事裡振奮人心的比賽場景。 小說戛然而止在最後的神來一球;它是球場奇蹟的化身,顯然與極度寫實的比賽過程相悖。陳葒說:「球場上永遠都有奇蹟。所謂的奇蹟,其實來自旺盛的意志力,人人都有發動奇蹟的本事。」 發動奇蹟,仰仗無比的意志力,陳葒不過是把這個可能還諸筆下人物,也告訴青少年讀者:「你也有可能做到。」籃球之迷人,來自此,也來自場上不分你我。 「我的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多不健全。因此,小說刻意選擇不同的階級和政經背景。我想示範:貧富可用籃球來抹平。主角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是刻意拉出的對比,但我沒有把它放得很重。讀者可以注意到,這五人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也各有困難,他們互相扶持成長,同時認清自己為何、為誰而戰。」 籃球能弭平歧異,模糊背景,只要用最大的力量打好自己的位置,無論你出身為何,在場上你就是前鋒、中鋒或後衛。陳葒說:「這也跟街場經驗有關,人來了就打,不問背景。即使是黑社會也會好好打球,裝修工人也可能打得一手好球!」 熱血教師,磨功一流 陳葒是熱血教師,小說裡也有一名鼓舞人心的益友良師──張修儒。張修儒面對問題學生不輕言放棄,還透過籃球砥礪主角,是全書最為正面的人物。不過,陳葒自認比張儒修好,「因為我比他年輕,也比他帥嘛,而且更能跟學生打成一片!」原來陳葒除了打籃球,還會跳街舞,演話劇──如果透過校園體制無法接近孩子,就用其他更有趣的方法。 「我和學生相處像朋友,玩在一起,也不大守規矩,所以很難扳起面孔凶學生,我用的是『磨功』,用盡耐心跟學生耗,讓他們知道老師就是這麼堅持。學生通常無可奈何。」 陳葒說,他在女校任教時,有位學生跟家裡處不好,想離家出走去當模特兒,「我對她說,我不反對你出走,但我跟你一起走。當時我在麥當勞跟她耗了四、五個小時。之後,她拗不過我,就回家了。」「不做,我就等著你做。」這就是陳葒的磨功之道。 和學生相處就像朋友一樣打成一片,善用「磨功」的陳葒,希望能用更有趣的方式,讓孩子擁有另一片天空。 這看似戲謔的教學相長,其實是陳葒從基層教學經驗裡得出的。寫《青春出於籃》時,陳葒剛當老師沒多久。「是學生讓我明白:成績不佳,其他方面未必差;不守規矩,是因為學校沒有找出他們的『規矩』」。當年他教中文,也帶籃球隊,用學生對比賽的熱情驅使學生好好讀書,例如成績要達到標準才能出賽。在熟悉且認可的規矩下,他們往往能盡情發揮。 「他們已在打罵中成長,家庭環境就是如此。如果這樣有效,他們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了。」陳葒總結。 是了,他們為何變成這樣?青少年何以在年華之時為生活所折損? 近年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頻傳,儼然產生連鎖反應。陳葒認為,香港學校競爭加劇,老師時間縮減難以顧及學生,校園安全網因而產生缺口,漏接了那些失足的孩子。「此外,追求價值過於單一也是問題。當考試科目成為唯一目標,學生就缺乏其他機會建立自信。許多學生學習成就低,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面向。他們還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人。」 試想:你的人生目標在教室之外,當教室之外的「空間」越來越少;之外,就是懸崖,離開教室,就是墜落。陳葒也表示,成書時,類似的自殺事件很少。是以,《青春出於籃》封存了香港某段時間的師生情誼,現下校園環境則成為對教育之心的試煉。 陳葒舉例,他當校長時,某班級上有個學生上課都在睡覺,不過陳葒注意到她很愛化妝。「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找位國畫師父教她畫畫?』後來我真的找了一位國畫師教她習畫。現在那位學生是香港很厲害的化妝師。」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雞婆之舉,卻造就了一位學生的不凡。陳葒提及此時,不無得意。 出了校園,還有更多不公義之事 小說裡最重要的一場賽事,最後變成一不公的對決。陳葒筆下的主角有挺身而出的勇氣。然而我好奇:離開校園之後呢?他筆下的青少年長大後,面對社會上更多不公不義,乃至香港的許多問題,該如何是好?然而,我其實想問的是:當政府不公不義時,我們該怎麼辦?或許我跑題了,不過陳葒的回答倒也受用:「到社會上當然會遇到更多不公義,正因如此,我們不能用不公義的手段來面對。」 我想起陳葒在小說中安排了一個民初傳奇隊伍──天鷹隊。小說寫到1931年,天鷹隊的阿虎靠著「驚天一球」反勝日本「大和」隊,結果竟遭不甘落敗的日本特務炸死。陳葒說,天鷹隊沒有史實依據,只是停留在小說裡的傳說,「雖是天馬行空的設定,但鼓舞了主角投出奇蹟的最後一球。」 現實不斷挫敗我們,只好交於小說逆轉;小說裡的人物遭遇逆境,也需要小說裡的傳說慰藉。 不讀小說的話,就去打籃球吧。透過陳葒的經歷與小說,我們知道:籃球是享受與人互動的藝術,讓你知道自己為誰而戰。即使你在人生中迷惘,無所適從,抄起籃球,你就有了方向。陳葒會在場邊守望那些仍在猶豫的學生。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