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少量涉及劇情,閱讀慎入)國外有靈媒,台灣有乩童,靈媒告訴你死人的遭遇,乩童傳遞神明的聲音,當乩童變成警探,他會利用神明的聲音辦案嗎?羅蟄,從小被溫府千歲收為義子,成為乩童為街坊鄰居解決疑難雜症,受人矚目又備受尊重。羅雨是他的弟弟,羨慕哥哥總是奪取眾人的目光,裝成乩童卻遇惡靈上身,從此羅蟄不再當乩童,不為神明發聲,卻當上了警察,腳踏實地查案。和弟弟的關係,卻也成為解不開的結。《乩童警探》三部曲套書張國立/著出版日期:2021/01/29張國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透過三件案件去勾勒出台灣警察的模樣以及犯罪現場。在台灣各式各樣的翻譯小說都不缺,日本的警察、歐洲的警察、美國的警察,讀過加賀恭一郎那種里長伯式的查案法,看過馬丁‧貝克常常得跨越城市的偵查,又或者是整天酗酒的哈利警探,我們卻不是那麼清楚怎麼跟別人描述台灣的警察是怎麼辦案。反倒是乩童,宮廟都有,說不定我們都見過,也許哪天其實曾經目睹他們神明上身、斬妖除厄。既然是退休乩童辦案,三個案件也各自與鬼神有點關係,《偏心的死刑犯》因為有靈感體質的羅蟄驚覺被行刑的犯人狀態不對,才及時救回被行過刑的犯人,並重新檢視原本就疑點重重的案件,後來也再度走進宮廟找尋案件真相。《雙重謀殺》中,被謀殺的死者的指紋居然出現在下一個死者身上,如果確實是前一個死者復生犯下罪案,是不是真的得靠神明來指點迷津?《死亡的深度》中,羅蟄為了找失蹤女警出現在碟仙活動的現場,退休乩童碰上碟仙,九死一生還被自己同事抓起來審問。後來凶手在每個犯罪現場都留下一枚平安符,是為死者祈求平安?還是要留下犯罪簽名?作者在這個系列中一如往常的描寫著我們身邊的大小事物,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每個角色。因為姓氏昺實在太罕見而被取代稱、老愛吃東西的丙法醫,整天嘮嘮叨叨講幹話卻又非常照顧自己下屬的齊老大,好勝心強、老愛跟羅蟄比較的幹練女警飛鳥,背負著過去的神槍手前輩石天華,以及不再當乩童斬妖除厄改當警察除暴安良的羅蟄,形成了這個系列的核心團隊。人的案件還是要人來解,雖然羅蟄有神明的力量,辦案卻並不全然倚賴神明,多半只是因為這個過氣身分,成為被其他同仁嘲諷的對象,或是被記者大書特書地轉移焦點。故事中有警察之間的爭功諉過與權力鬥爭,也有媒體的搧風點火與犯罪者的投機僥倖。各種你我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就輪番在書中上演。三本書各自有非常殘酷而沉重的主題,不論是死刑廢除的爭議、熟人性侵、性別認同的迫害,又或者是安樂死,都是想起來頭皮會發麻的議題。然而作者的黑色幽默,以及輕快戲謔的筆觸,讓整個故事不會那麼愁雲慘霧,反而讓人能夠逐步地跟著羅蟄去探尋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了解台灣發生的各種事件,喚起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懷。而三起案件也各有特色,從《偏心的死刑犯》開始,打不死還器官錯位的死刑犯,就給人一種荒唐又奇妙的起頭,也帶出各角色的性格與案件的走向。在奠定整個系列的黑色幽默基調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雙重謀殺》後,彷彿在嘲諷法醫的死亡跡證,以及令警察疲於奔命的連續殺人事件,卻又不至於讓人感到血腥,而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死亡的深度》則讓人直接意識到真實世界的時間流動,因為疫情戴著口罩辦案的警察們,模擬著凶手的行動,甚至還相約去看去年重新上映的《東京教父》與《阿基拉》,一瞬間那些角色的形象更為立體,彷彿就是隔壁鄰居一樣親切,又或者是一樣難搞。即使不以乩童的能力辦案,羅蟄也還是跑遍宮廟尋求各種線索,這真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隅風景,和關老爺談心或是跟財神爺求財也是家常便飯。而一邊在查案,羅蟄也一邊找尋著自己的弟弟,試圖彌補過去的傷痕,更邂逅了各種女孩,和案件的關係人或是身邊的同事有著愛恨糾葛。雖然不像歐美的冷硬派偵探整天酗酒、際遇悲慘,但有自己問題的他也化作一種屬於台灣的冷硬派主角形象,不只工作,也寫生活。而這三部曲也首尾呼應,測度著死亡的輕重,衡量著人主宰他人死亡的權利。《偏心的死刑犯》裡喊著「人不是我殺的」的死刑犯,竟在行刑關頭有了差池,說不定真的是神明在為他伸張正義。而在《死亡的深度》裡面,自認為是神的使者,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凶手,碰上前任神的使者,羅蟄這個乩童警探,兩人的對決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對抗,人可以決定別人的生死嗎?而一個人到了死亡的盡頭,應該苟延殘喘地活著,還是有所尊嚴的死去?這個答案,問神明,神明說不定也會要我們自己考慮。初讀這本書,真的會期待羅蟄會起乩,找神明來幫他,利用超能力獲得案件的線索,或是民眾向神明控訴,派出羅蟄來辦案。但實際上天助不如人助,即使他通曉天機,有些事情還是只有人自己可以做。不論是那些殘酷又荒謬的案件,還是他與弟弟千絲萬縷的關係,都需要靠他自己化解。雖然同事整天笑他,這本質上還是非常腳踏實地的警察故事,沒有什麼濫用超能力的橋段。不過真的也是滿想看看羅蟄起乩跟溫府千歲閒聊,不知道成為神明的義子都會跟祂聊些什麼呢?總覺得在張國立的筆下,這個系列應該還有許多可能性。另外在《死亡的深度》中,還收錄了漫畫家Peter Mann改編的段落,羅蟄與夥伴們的形象立刻躍然紙上,原本作者的筆觸就相當有影像感,圖像化後更是充滿不同的趣味。雖然可能和每個人心中想像的形象不同,但這個故事真的是變成影像也很有趣的內容,希望有機會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尤其漫畫家挑選的段落真的很有緊張感,在山區追逐的情節拍成電影應該也很刺激。另外我覺得作者很適合講齊老大的台詞,真希望有機會聽他配配看呢!雖然故事裡面沒有起乩的橋段,卻也提及部分乩童的習俗與禁忌,以及介紹了不少宮廟,因此讀起來非常親切。若譯成外文,不知道外國人對於乩童的理解,會不會真的很像靈媒?與神明對話的使者,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角色,只不過定義與用途都不太相同。故事中提及的議題,也是許多人都會碰上的課題,而作者以其獨特的詮釋,化為充滿黑色幽默的故事。閱讀各種警察小說或犯罪故事時,總會隨著辦案的歷程窺見人心較為陰暗的一面,藉著閱讀這個系列,也讓人再度檢視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問題。就像齊老大說的:「凡是人,必有可殺之處,找到可殺之處,就找到凶手。」看起來溫柔婉約的女子或是氣宇軒昂的男子,說不定也包藏禍心,查案過程總是艱辛而使人心累,透過羅蟄這種老是被當成調侃對象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夥伴,讀來也就不這麼煩悶。看起來不會過度悲慘的冷硬派主角,讀起來也是很棒的!本文作者栞常被問筆名怎麼念的文字工作者,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現任博客來推理專欄「時事新鮮報」作者,曾任讀冊偵探學堂選書人。辦過推理課程、幾場推理電影包場、訪問過幾個推理作家,致力推廣各類形式的推理。最近迷上不會侵吞實體空間的電子書,開始囤積電子書與閱讀器,累積更多書債。對了,栞念「刊」,是干干木,不是王王木。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