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裴社长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蒋勋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2》

品味裴社长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蒋勋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2》

《裴社长厨房手记》很好看。但是不确定是不是应该把这书归在“厨房”、“料理”、“烹调”一类。虽然,每一篇后面都有详细食谱,食谱里包括非常准确的“材料”,如“蛋包饭”一篇注明“材料”如下:“常温蛋五颗”、“鲜奶油半盒”、“白米饭三碗”、“洋葱半颗(切末)”、“猪肉丝一碗”、“可果美番茄酱适量”、“胡椒盐适量”。这是开封街日本料理老店“添财”的“蛋包饭”,我从学生时代就常吃,也十分怀念。因为很平价,也没有特别想自己在家料理。想吃时去“添财”,或者长安东路台日料理老铺都吃得到。裴社长发挥了《壹周刊》现场采访的精神,实地勘察,列出六个依序的“做法”:“一、热油入锅,先放入洋葱末拌炒至淡金黄色,甜味出来就好,不用炒太久。”这是“蛋包饭”的“做法一”,下面还有五项,非常详细,比一般食谱更有想跟著做的冲动。《裴社长厨房手记2》裴伟著8/7 开始预购 8/17 正式上市因为疫情,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许多餐厅也停止内用。我就把裴社长的“做法”摆在旁边,依序认真一项一项揣摩。第五项是“三颗常温蛋加入半盒鲜奶油及胡椒盐打成蛋汁”,学到这里有点战战兢兢,因为裴社长特别强调:“另备平底锅,热锅入油,徐徐放入蛋汁……。”“徐徐”二字要细细体会,不是“快炒”,不是大火“爆炒”,要有耐心等蛋汁“半熟”,裴社长用的句子是“此时蛋微颤极嫩”。很高兴从小吃到大的“蛋包饭”,有了新的认识。然而,这一道再平常不过的“蛋包饭”引言是二○○六年《壹周刊》对阿扁总统国务机要费一案之后,连续二十期封面报导的内幕。不只“蛋汁”要“徐徐”入锅,裴社长娓娓道出的事件也“徐徐”展开:“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阿扁爆出国务机要费涉不法疑云,由高检署查黑中心负责调查……二○○六年八月十二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倒扁政治运动,九月九日百万红衫军聚集凯达格兰大道,要求阿扁下台。”我吃的不是“蛋包饭”,“徐徐入锅”的是台湾一页历史,“微颤极嫩”,心惊胆战,我开始品味裴社长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本书里最耸动的一篇不是“蛋包饭”和“阿扁”,更应该看的是“关东煮”与“李登辉”。二○○二年三月《壹周刊》查“国安密帐”,记者谢忠良采访国安单位,《壹周刊》小心翼翼,诚如书中所言:“我们要对抗的是整个国家机器。”这一道“关东煮”吃得紧张万分,国安单位乃至总统府都有电话到《壹周刊》。《壹周刊》、“秋雨印刷厂”都被抄查。完全警匪片命悬一丝的黑白大斗法,还夹著记者谢忠良“裸睡”被高检署闯入(惊艳),让我想到竹林七贤的刘伶,裸体见官,大剌剌说:“我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宇为裤,你们怎么跑到我裤裆里来了?”“关东煮”无论如何要看:看裴社长如何指挥若定,交陪国家机器、转移印刷资料、躲过查封,最后“十六万册四十三期《壹周刊》装订成册上市”。这一期《壹周刊》一再加印,总共印了三十二万册,“创有史以来最高销量”。鼓掌!裴社长!所以是要一面学做“关东煮”,一面看四十三期《壹周刊》,才过瘾。我为什么想到刘伶?喔,“裸体”,因为同样是面对“国家机器”赤裸裸的“肉身”。《壹周刊》裸体不少,我二○一二年在《壹周刊》写专栏,专栏名字叫“肉身供养”,每一篇都夹杂在前前后后许多“肉身”间。专栏写了三年,裴社长在明福台菜请客,第一次见面,同席有董成瑜、李桐豪,《壹周刊》成员都聪明机敏、英气逼人。我刚夹起一只鸡佛,成瑜忽然问我:“专栏旁都是裸体,尴尬吗?”成瑜的眼睛可以透视心事,那心事,自己忖度,用来吃鸡佛,也用来抄佛经。把肉身当成“供养”,自己的肉身、众生的肉身,流浪生死、悲欣交集。读裴社长的“厨房手记”,悲欣交集——不只是“国安密帐”或“国务机要费”。我喜欢看裴社长写俞国华、写辜振甫,写洪敏昌家里清淡如水的“松茸芜菁秋藕煮”,写辜家下一代辜成允……常常觉得是在读《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一读再读的一本书,也逐段对著南渡世家的“手帖”写了《手帖:南朝岁月》。我跟裴社长只见过两次面,一次在明福台菜,初次见面,酒过三巡,他就唱起昆曲,《牡丹亭》的“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第二次见面是在台中中央书局,二○二二年四月,我们同时在书局推出一道菜,我做蔬食的“五行九宫”、他做“栗子烧鸡”。印象很深,他说年轻主厨质疑山东菜这么甜吗?裴社长回忆,童年爸爸疼他,知道他嗜甜,所以“栗子烧鸡”一定要甜。这本书第三辑“记忆滋味”,在看完“国安密帐”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细细品味,知道风云变色的《壹周刊》后面,有裴社长世家绵长如水的人的温度。如果有第三次机会和裴社长吃饭,我想问他“裴”这个姓氏南渡的故事⋯⋯我中学时读的泰戈尔的诗,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糜文开译本,糜文开的夫人裴溥言出身裴家。我中学最亲近的老师陈映真先生因政治坐牢,不忌惮国家机器,只身入狱送牢饭的是知己裴深言,也出身裴家。读《世说新语》,王导是南渡第一代,第二代王羲之走向“兰亭”,第三代王珣,留下乾隆三希堂的《伯远帖》。身边青年一代都以Michael、Jenny相称呼了,谈“世家”、“氏族”也太不合时宜。但是看到裴社长一面烧“葱爆牛肉”一面听顾正秋《锁麟囊》,听到“休恋逝水,早悟兰因”,裴社长“泪眼婆娑”,这绝对可以是《世说新语》的画面。料理,核心是“品味”。世家传承的也就是“品味”二字。“煎”、“熬”是“品味”,细火慢“炖”慢“煨”,也都是“品味”。所以裴社长不只一次在“葱爆牛肉”前“泪眼婆娑”。收在这本书里第一辑的“水手时光”,其中“哭”了好几次。如果是《壹周刊》,会细细详查“哭”的时间、地点、情状。我感兴趣的是少年水手,跑船,他写了十二个港口、十二种当地料理,写了船员们的故事,大海的寂寞,大海的欲望,大海的荒凉,写到“阿宝”跑船久了,回到陆地会“晕地”。到鹿特丹,流泪的少年水手,在船上篆刻“临溪心事”,在船上写古诗“临溪心头事,灯前春几枝”。吃英国牛肉起司汉堡时,填〈临江仙〉:“人来人去世情薄,航旅如一梦,悲喜总消磨。”世家到了第三代,还有这样在大风大浪里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蕴。曾经传到武则天手上的南渡王家的《万岁通天帖》,一代一代看下去,看到卷末王志的〈一日无申帖〉,还是这样漂亮,南渡一百年,政权几度变革,朝代兴亡,王志是第五代,细看他写的“雨气方昏”,看他写的“吾夜来患喉痛,愦愦”,忽然想到少年裴伟在巴黎圣母院听佛瑞《安魂曲》,又是一哭。裴社长自己引用了《桃花扇》的句子:“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他比许多人看过更多“起高楼”与“楼塌了”,与“国家机器”交陪过,裴社长,进厨房,专心洗手做羹汤了吗?

+ More
从厨房手记品尝裴社长的人生滋味——辜仲谅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

从厨房手记品尝裴社长的人生滋味——辜仲谅专序推荐《裴社长厨房手记》

说起我跟裴伟认识的渊源,要回溯到我父亲在一九七五年受聘为行政院顾问开始,他戮力推动台湾的经贸外交事业,常为争取国际地位而奔波海外,期间常有裴伟随行采访的身影,那时他是位报社记者,因为采访而与我父亲结缘。一九九四年,前总统李登辉到东南亚进行“破冰之旅”,我父亲也是出访成员之一,在印尼停留时的某天晚上,他邀裴伟一起去吃当地最有名气的牛尾汤。那晚,他们畅谈尽欢之馀,一口气连续喝了两碗,这就是书里〈辜濂松:印尼牛尾汤〉一篇的由来。回想起来,裴伟和我父亲不只是采访上的关系,也多了朋友的交情。日前吾孙的满月酒,裴伟也拨冗出席,这样算来,他与我们辜家四代都有一分情谊。说到做菜,记得我幼时跟著父亲“绕著地球跑”,进行外交征战,每次出访,家里的厨师必定一路随行,父亲一方面顾及同行成员身处异乡,想念道地家乡菜的心情,另一方面,想借此找机会让外国人吃到“中华料理”,透过美食“让世界看得见台湾”。而且我从父亲身上还学到对食物的珍惜,印象中,每次开会没吃完的菜,他一定全部打包,这常常就是我们的下一餐。现代人食物得来容易,有时就忘了对它的尊重。我旅居日本期间,有次在一间店吃饭,门口突然一位客人进来,厨师探头一看,发现这位客人满脸疲惫,加上身上穿著,察觉他是历经长途跋涉的旅人,于是料理时,厨师特地把面条煮久一点,而旅人用餐时,就可不费力的咀嚼进食,不知不觉间,身心灵都满足了。从这细微的动作,我看到日本职人对烹饪的执著,和极力发挥菜肴精髓的精神。二○○八年,我回到台湾,接下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职务,开始有机会到偏乡看看孩子的生活。有次和企业界的弟兄们到花莲,与棒球队的小球员一起吃饭,当天特别请阿美族朋友安排烤山猪,一时香味四溢,大家都食指大动,但只有一位同桌小朋友愁容满面,美食当前却仿佛食不知味,一问之下,才知道不久前和她相依为命的阿嬷因病过世,等于是失去生活的全部。我骤然体悟,食物仅为温饱,而要人生完满,才能品尝真正的个中滋味。裴伟多年来以他过人的新闻敏锐度,穿梭社会各阶层的大厨、小贩之间,只有充分理解他们的人生,才能道出真正的澎湃滋味。这本厨房手记一共介绍六十七道菜肴,我请厨师照著做出其中几道,品尝之后,最传统的台湾古早味—菜脯蛋,反倒让我印象最深刻。过去与父亲出访,或是工作因素,经常吃到各地美食,不过年过半百,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家乡菜,它勾起我儿时的滋味,还有跟家人相处的记忆。今天这本书出版,要归功裴伟的博闻强记,他善于采访、结交朋友,因此不论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乐于传授独家秘方,然后透过他流畅的文字描述,写出每道菜肴的由来与作法,书里除了有西式经典名菜,华人八大料理更是尽入其中,完全不藏私,所以我也愿意把人生食谱初序的经验献给他。若各方有缘人看到这本书,不但可将大江南北的珍馐秘笈化作佳肴收录腹中,亦能和裴伟同游他的大千奇遇,岂不快哉!

+ More
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谢金河评《十信风暴》

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谢金河评《十信风暴》

一九八○年代是我们一生中最丰富的年代,对于一个从校园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世界巨变,也是机会最多的年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财讯》杂志社上班,也目击了人生最刺激,也是最具变化的年代。一九八四年,我到《财讯》上班,一面在政大东亚研究所上课。我从政大企管系毕业,没有报考政大企研所,却考入了政大东亚所,当年只有一个冲动,是为了追逐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梦」,我预知从文革解放出来的中国必有一场巨大变化。《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那个时候,我骑着摩托车到政大国关中心上课,每天去图书馆阅读《文汇报》、《大公报》,甚至是《人民日报》,也看了很多被禁的杂志,而且,也借出了马列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简体字版禁书,拿出来到外头影印。我没有出国念书,却埋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思索着中国的出路。在八○年代,我心中有一个意识,相信中国经济的大浪一定会起来。另一边,我目睹台湾社会的巨大变化,八○年代的精彩是台湾走过一段「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财讯》上班,一九八五年日本与美国签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一签,日圆开始步上漫长升值之路。我一直都记得,在《财讯》上班的那一天,日圆兑美元是二六三.五比一,从这一刻开始,日圆一直不断的升值,到了一九八九年日本发生泡沫经济,日圆已升至七九.七五兑一美元。在这个日圆升值的年代,新台币也出现了精彩绝伦的巨大变化。当时的中央银行总裁俞国华让台币每天升一分,在八○年代初期,新台币兑美元从四○.六兑一美元,到了九○年新台币居然升到二五.五六兑一美元。在这个台币「一天升一分」的升值轨道下,游资涌入了台湾,于是台湾钱从淹膝盖、淹肚脐、淹鼻孔,等钱淹到了鼻孔,台湾经济也走完最美好的主升段。台商出走,台湾进入蛰伏的三十年,留在台湾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的巨浪。八○年代的前期还是蒋经国在执政,台湾爆发了美丽岛事件后,一连串的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开放浪潮一直没有停止过,台湾也在开放党禁、报禁中被巨浪推着走向民主化的道路。而在这个社会、政治、经济巨变的重要一刻,台湾爆发了十信风暴,这是国泰蔡家金融版图掀起的巨浪,《财讯》也因为十信的深入报导,从此奠定了在媒体业的地位,也是我跟王骏一起见证大时代的最重要交集。一九八四年底,《财讯》有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我记得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蔡辰洲何去何从?国泰塑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篇文章分析了蔡辰洲的政商关系,也从国泰塑料高负债,蔡辰洲从市场上借高利应急,预料国泰蔡家很可能出大事。这篇文章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底出刊,没想到在一九八五年农历过年前夕,我记得是二月七日,十信出现挤兑风暴,这场金融大火烧向国泰信托、国泰人寿,那时候的财金经大档头是俞国华,在蒋经国充分操权下,俞国华从央行总裁到行政院长,央行由张继正接棒,财长从徐立德,到陆润康,再加上当时央行副总裁钱纯,财政部次长何显重,这些财经官员都成了《财讯》杂志报导最热门的人物。那个时候王骏在工商时报采访财政部新闻,李孟洲跑央行,一起跑财政部的还有中国时报的俞允之、新生报的吴克刚、中央日报的陈正毅,还有联合报的林雨鑫,我们经常相约一起喝咖啡,一起跑十信的机关,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十信风暴挤兑掀起台湾政经大锅盖,蔡辰洲那时是商业团体立委,他组成了十三兄弟帮,纵横政坛,在立法院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势力,连政战系统的萧政之、王升都卷入其中,逼得蒋经国下令调查。在十信风暴的吹袭下,台湾经济面临巨大伤害,那一年台湾的股市跌到六三六点,台湾的经济前景看起来岌岌可危,很多人积极办理移民,觉得台湾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十信的挤兑风暴带给台湾很大的信心危机。没想到大危机也是大转机,谁也没想到一九八五年台股跌到六三六点,不到五年内,台股居然靠着游资推升房市与股市。我记得在一九八五年底的《财讯》社论上,邱永汉先生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股市与房市,无论景气好坏,将不断的涨升!」我看到这个标题,内心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那个时候台湾社会人心惶惶,大家对前途看法都很悲观,股市、房市怎么可能不论景气好坏继续涨升?那个时候,我还是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却这么见识了一个大时代,大水淹台湾,也让台湾创造出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蓬勃大时代。不过水涨,也会有水退的时候,到了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这时台湾股市已涨到万点,正朝着一二六八二迈进,此时经济发展基期很高的台湾,开始有人把目光转向结束文革,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奠下良好基础的中国大陆,这是台湾过去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十信是台湾经济与政治发展中,非常重要起承转合的点,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还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王骏笔锋锐利灵活,他每天驻守在财政部,永远都有第一手的新闻,那个时候的《财讯》也很抢手,很多官员座车后都放着一本《财讯》,从这当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当时《财讯》的威力。这次王骏,又把那个时代他亲眼目睹的十信写成了小说,《财讯》与我也都入镜了,让我们一起重回一九八五年的热闹时代,大家捧着王骏的巨著,一起忆当年,这是很棒的享受。感谢王骏带给我们满满的回忆,大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俞国华、徐立德、陆润康、何显重、张继正、钱纯,还有蔡辰洲、蔡辰男等国泰蔡家成员在风暴巨浪中的神灵活现,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