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小说家与他的青春致幻物语 ——贾彝伦谈新作《延平北路十段再进去的李姓人家》-鏡文學

孤僻小说家与他的青春致幻物语 ——贾彝伦谈新作《延平北路十段再进去的李姓人家》
文|翟翱 2021-03-23


“我写作就是为了取悦读者,看他们爽我就爽。”贾彝伦说。


贾彝伦以肉文出道,出道原因颇有当文字肉身菩萨的况味。2008年左右,他常逛的男同志情色文学论坛遭警察以违反“刑法235条”扫荡(注1),许多创作者吓到不敢写,网站收摊,便索性下海,“我发现台湾人写的东西变很少,就想不如我来写吧。”也因此,贾彝伦的小说从情欲禁忌到青春校园、家庭想像,还多了一份“台湾味”。




《延平北路十段再进去的李姓人家》

贾彝伦 著




台湾同志情欲文学第一品牌


2015年,贾彝伦出版《Twins-我和他》,写一对成长于南台湾、天差地别的双胞胎,阴错阳差在台北重逢后相互吸引。游走在乱伦犯禁边缘固然引人侧目,更稀奇的是,贾彝伦在小说中使用台语文,还坚持用台语文“正字”。此外,他将主角设定为平埔族,谈性说爱之馀,也铺展台湾文化。


“后来编辑要我把主角的衣服穿回去,这让我很挣扎。我没有要以作家这名号跟人自我介绍,也没想在文坛混,为何不能成为台湾同志情欲文学第一品牌?”

话虽如此,16年贾彝伦出版《回家/17.34.51》,故事毕竟有了更多向度,开始临摹家的可能。其后自行出版《夜行列车》,依然是“穿起衣服比不穿衣服多的故事”。对此,贾彝伦说,“我发现我可以让读者的大头小头都感动到。”


小说风格从肉欲到清水,读者不会反弹吗?“如果有人不爽,那我就再写肉文给他们看,然而,读者其实是会跟作者一起成长的。”贾彝伦表示,很多老读者像他的朋友,“我大概知道一百多个读者的年纪,所以知道他们真的跟著我一起变老,人生也渐渐有不同的烦脑。”


新作像青春同志版《孤味》


新作《延平北路十段再进去的李姓人家》,正是集结贾彝伦拿手的青春校园与家庭变奏的大成之作。小说以住在社子岛的“李勤”自述他热闹又混乱的大家庭开场。李家男弱女强,从阿嬷到李勤母亲都是虽然传统但强悍的女性,此外还有两个姊姊两个妹妹。小说一开始,李勤母亲正怀著最小的妹妹,大姊却也未婚怀孕——一场家庭风暴正要上演,李勤则误打误撞进入学校棒球队。


李家人仰马翻之际,青春蒸腾的热气与色气也到来,李勤发现他有一个神秘仰慕者,队上其他男孩也与他产生似伙伴又若情人的遐想。因此,《延平北路十段再进去的李姓人家》既是同志故事,也是成长小说。尤其,李家突然冒出一位多年不见的“黄姓阿公”,则让《李姓人家》变成对家庭想像更前卫的同志版《孤味》。


社子岛是小说舞台,也让《李姓人家》有了些许阶级与同志的矛盾。贾彝伦说小说主角原型来自他的一位读者。“几年前我到台北办读者见面会,有一个身形瘦小面容清秀的大学生到现场。我们聊了一下,知道他住在社子岛,就请他带到我社子岛晃。社子岛不同于台北市其他地区,因为禁止开发,是一个只有迁出没有迁入的地方,所以人跟人之间很紧密,乡里的氛围可能更像中南部乡村,随便就会撞上亲戚。到了之后,他急忙要我走小巷,因为很怕被亲戚或邻居看到。”


“毕竟一个不认识的大叔配大学生,看起来很醒目。”贾彝伦开玩笑说。


小说以住在社子岛的男同志切入,让主角李勤成为边缘中的边缘;他之于其他同学,就像社子岛之于台北市,表面上一样,内里却不同。然而,李勤的阶级出身小说中仅点到为止。贾彝伦表示,球队的向心力与制服其实会弭平彼此的差异,“不过对李勤来说,社子岛这个故乡多少有点像‘原罪’,让他缺乏自信,也绑住了他。”


面对喜欢的人,李勤纠结这样的出身让他跟不上别人的生命节奏,同时自叹“别人生来就是要跑、要逃,要飞翔的,而我却无法切断与家庭、土地之间紧密的关系。”故土、家庭是羁绊也是牵绳,带给人自信与自卑,使《李姓人家》的男男校园情有了更复杂的讨论——当爱情让人飞翔,却有可能选择留在原地。


返还家族女性被遗忘的能量


《李姓人家》写尽家族、土地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贾彝伦其实来自小家庭,“我家只有三个人,所以常常想像大家庭会是怎样。这也让我体会到人生就是有得有失,孤僻也有好处,我就是比较孤僻的人。”因此,“写这本小说多少也是我向往那样热闹的家吧。”


至于《李姓人家》女强男弱,贾彝伦的原生家庭却是以父亲为主。“去年我母亲过世,我回南部的家,发现少了母亲,变得一团乱。过年我花了好几天整理,半个月后再回家,又是一团乱。”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家是靠我妈撑起的。女性其实是很强大的力量,只是我们通常太过习惯而忽视,只是很多时候她们都被男人绑住了。她们之于丈夫乃至家庭,就像一个结与另一个结,相互拉扯。尤其我妈那一辈的女性更辛苦,于上她们面对的是再传统不过、过去靠威权管教的长辈,于下又要面对可能已不甩规则的新世代。”


“她们就像夹在不同材质的板块间,不断被挤压,同时动弹不得。”贾彝伦结论。


写著写著也把自己织进小说


我本以为《李姓人家》看似过分青春浪漫的同志爱情是幻想,怎知小说的家庭模样其实也是——来自贾彝伦撑开自身现实的逼仄。


贾彝伦透露母亲生前常常为父亲烦恼,甚至得恐慌症,后来才知道父亲可能有亚斯伯格倾向,“我爸跟我妈就像两个不同星球的人,无法沟通,然而直到她过世前几个月,她才发现这件事。”言谈间,称不上为母亲抱屈,而是看透世事的语气。因为贾彝伦发现自己跟父亲与母亲越来越像。


“我爸是理工宅男,当年我要读历史,他出动全家人阻止我。以前我总觉得我们南辕北辙,连政党倾向都完全不同。他买很多书,家里有一整排电子工程书籍,我也买很多书,有哲学有文学的。这两三年我才惊觉,我跟我爸其实很像,只是各在两端。我们都爱买书,也都很固执。我妈生前常把‘歹势’、‘失礼’挂嘴边,很怕麻烦人,我现在的口头禅也是‘歹势’、‘麻烦你了’。到头来,我们常常复制父母的样子,只是我们一直不愿意相信。”


这或许解释了《李姓人家》中李勤感到被家庭绑住的无奈。飞行,对习惯走在地上的人来说,仍是想像。


访谈间,贾彝伦透露自己是投手,带领一个业馀野球队,“真的是‘野球’,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我莫名成了类似教练的角色,还负责投球。”


“这让我想,为何我笔下的主角通常很没主见?是不是因为现实中的我是控制狂?然而,那些看似很有主见的自信,是不是为了遮掩我内在的不自信?”从实到虚,又从虚到实;小说是人生的幻影,人生也是小说的一部分。


访问最后,我好奇贾彝伦擅长什么球路?他回答“快速球”,不知为何他天生投球就是比一般人快。因此,贾彝伦是三振型投手,靠直球解决打者。我问,这样不会很耗球数,很容易受伤吗?“会啊,但就是爽。”


投手丘的直球与小说里弯弯曲曲的生命折射,都是贾彝伦。写小说既是逃避也是直球对决自己的人生。




注1:“刑法235条”是警察取缔所谓“猥亵”图文、影像之法源。民国95年大法官释宪“释字第617号”,认定具“适当安全隔绝措施”者,如加封套、警告标示等,可使“一般人无法得以见闻”便不在此法范围。此后,法院在实务判决上才纳入是否具“适当安全隔绝措施”衡量。如成人网站的“你是否达18岁”、“是否知悉网站内容是给成人看的”等设计,可作为“适当安全隔绝措施”,因此不成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