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迷雾之城,写出台湾当今迷惘景况──陈雪《无父之城》-鏡文學

专业读者

打造迷雾之城,写出台湾当今迷惘景况──陈雪《无父之城》
文|马欣 2019-10-05



立刻阅读:《无父之城》
 

(原文刊载于《The Affairs 周刊编集》10 September 2019)

 

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来点出小说的魅力再恰当不过,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在小说里面都是待续的,至死你都无法为那人拍板定案,如此才是判断一本小说优劣的标准。

 

因为人在他人眼中会被误读,他对自己本身的处境也必有死角,除非你藉由小说这文体来爬梳深掘,像挖矿似的不放弃,那人的人生才会像砂砾中的金子缓缓发光。如莎翁的《理查德二世》就是一个表面暴君的未解之谜,但如此看待人,才能还给那人真实的尊严,像梳理过他充满沧桑的容貌,让他重新回到生命的黑森林里,继续勇敢面对误解。


     
由各种谎言反映真相
 

而陈雪这本《无父之城》就有这样的魅力。我一向喜欢她的长篇小说,如《摩天大楼》,因为她擅长用场景来描述人心,如摩天大楼在她书中原本就是影射人类在这种建物中是连动且渺小的,因此故事才能在我们结构中发酵。而这次则在一个雾气缭绕的海山镇,由一个少女邱芷珊的失踪案,来对照她周遭的大人盘根错节的利益,以及同学们如同一社会缩影。

 

每一个人经由述说她,反而显露的是自身的真相,而非邱芷珊的。这失踪的美少女,家庭背景财势雄厚,「她」却像是每个人的镜子,反射了每个人的命题,那些人的谎言都在诉说着真相,而那环绕着他们的海山镇则是一个出不去的镜像世界。

 

以实像世界来展现抽象人心,陈雪这次等于同时用肉眼来对照人心视角所看到的差异。


   
当代中年人的失落
   

有趣的是,陈雪以细描的方式描述了私家侦探居住的日租套房,那近如一墙之隔的比邻而居,如同蜂窝密集的套房,门一关起来,彼此却如此遥远陌生。她以这样的居住地与身无长物来描述侦探陈绍刚的社会孤立感。

 

你完全可以理解一个都市中年人的内心一旦荒败起来,「家」会是多么抽象的想象,他跟另外一个主线人物作家汪梦兰一样都是到了中年跌倒的人物。你看着他们勉力支撑自己的稀松身影,像是如果不抓住什么,就会归零一样的消失。

 

无父之城》这故事以两种「消失」来描述人生的跌宕,一种是形同「消失」,难以承受一再失去的中年人的「消失」。这种「消失」是循序渐进的,彷佛元气与理想被掏空了一般,一个是曾经备受瞩目的新锐作家却灵感枯竭、一个是曾经风光的警察却保不住家人,看似闲常遭遇,中年这条路的一时风光,却不知会跌在哪一个低谷处。陈雪写中年人的失落时笔调轻缓日常,因为没有人真有闲裕为中年人掉泪,中年是一个自己要爬起来的阶段,多么吻合于这个世道,景气暮色深、世代转换快,陈雪真写出了台湾的「黄昏流星群」,是不动声色的悲伤。


 
失去中心价值
   

书中的另一种「消失」则是属于青春世代的,除了贯穿故事的邱芷珊真的失踪外,她青梅竹马的林柏钧、羡慕又忌妒她美貌家世的同性朋友、暗恋她的男同学,除了林柏钧,每个说起芷珊的人都像是雾里看花,彷佛她没出事前就「消失」了。



没人真的了解她,旁人憧憬与爱慕让她像个幻影,而林柏钧因家族恩怨又与她渐行渐远。这镇上的青少年以芷珊为圆周的中心,并藉她不断提醒自己的「匮乏」、校园里较劲的冷暴力,还有那小镇上的青年更被凸显的家族与政治势力,没有背景,就离不开这没落的海山镇。那种深怕「消失」的存在,在年轻一代中如此像碎浪拍礁岩,集体找不到这城镇的价值,一如找不到海山镇大人沉迷于异教、政治桩脚势力的无根无着,难怪这本书叫《无父之城》,如同老者无依一般,这镇是迷失了中心价值的地方,无论大人或小孩都得各自摸索的地方。


 
封闭的小镇描写
 

但看似集体迷惘的「海山镇」为何又被陈雪写为有几分愈疗的力量?是两个主轴人物找回「重生」力量的地方。一是这里曾繁华过,曾经是商人活跃之处,也曾有几大家族文风古貌的地方。作家汪梦兰住在一个曾经传说闹鬼的古宅旅馆里,翻阅与听闻着当地耆老诉说着往年风光,以及当时读书人曾遭遇过的白色恐怖,从日记与子孙口传,汪梦兰爬梳着当时大学生聚会就被逮捕的恐怖气氛,那里的历史如当地的雾气与深山一样沉默多年,吸引着汪梦兰想再次动笔。

 

不仅于呼应着台湾早年风貌与斑斑血泪,让这两个失落中年人留在那镇上的仍是那位少女的失踪案,为何看似风云人物的她,失踪后却没人真心找寻她,愈探询愈离奇,这两个都市人对于这镇与她家人看似热心实则漠然的状态产生疑惑,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少女想要做废掉自己?这里点出台湾边乡学校毒品泛滥的问题,少女疑似逃家下落不明,对照了这两个中年人失去亲人的失落,似乎必须要把「少女」找出来,才能够弥补自己前半生生命的缺憾。

 

可以说,他们在「邱芷珊」身上找到失落的本身,为何从小优等生的她,一路放弃自己,即使发出了求救讯号,也无法得到了解呢?对照着两个中年人曾经的自我封闭,他们更想代替少女伸出求救的手。


这本书特别的是,许多人物早年都丧失了父亲,或是父亲因忙于政商关系而疏忽家庭,汪梦兰那文艺中年父亲的投河自杀、少年林柏钧父亲因人酒驾而身亡,在描述失去父亲的部分,看似是书写着失去至亲的悲哀,读来更像是在理出台湾早年因白色恐怖死去的男性,一路到台湾发迹后投机主义盛行的父权迷失等。

   

从书中来看,所谓「父亲」更像是根源,更像是认同。必须回头看历史,并面对现在的「失根」状态。这个岛如海山镇,是个繁华后失忆的地方,在钱潮过去后,我们台湾也像书中的城镇,存在着本质上无从依归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人们总喜欢将某些人神格化来找寻归属的迷思。如同海山镇的人总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该去何方。


 
给目前纷乱台湾的情书
 

「邱芷珊」只是一个引线或象征,代表这多年来茫然与盲从的牺牲品。

 

而陈雪给了一个收尾很有意义,在主角梦兰整理被白色恐怖迫害者的资料后,才似乎明了当时她父亲寻死的原因难以言说。书中一段「真相并非真实,真相不只包含事实,还包含其中被捏造、虚构、说谎的部分,所谓的真相存在人心,真正的意义在它作用在人生命里的方式,以及它对相关人士的影响。」

 

她笔下那层层迭迭的真相,似真亦假,那像蝴蝶花纹的难以厘清,必须了解当时人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环境下的选择,选择未必正确,但理由是藏在时间的尘灰里的,必须拂拭,再去理解,从而理解我们究竟是什么人,能放下什么,才知能追求什么。

 

这是一本陈雪对台湾的情书,在这纷乱之际,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爱这「无父之城」。



   

本文作者 | 马欣

作家、影评人



★ 【知音如此】不一样的陈雪 X 骆以军

 

【作家特写】缩小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陈雪谈《无父之城》

   

这是一座父亲缺席的城 消失与离开有各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