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彷佛喟叹,但也是祈愿:谈陈雪《无父之城》-鏡文學

【书评】彷佛喟叹,但也是祈愿:谈陈雪《无父之城》
文|叶佳怡 2019-10-08

 

无父之城》是寻父之旅,也是对「父」的探问。当我们有电视剧《俗女养成记》中的阿嬷陈李月英在死前自白,说她除了陈太太、医生娘、头家娘的种种身分之外,也想找回只被称作「李月英」的自己,而让一大票观众哭得心有戚戚焉的同时,《无父之城》彷佛也是用了缺席、死亡、或痛失孩子的三个世代的各种父亲,试着去替每一个父亲,以及受到父亲阴影遮盖的每个人,赎回属于自己的名字。

 

以「无父之城」的概念为中心,这本小说有五条主要叙事线:海山镇少女邱芷珊的失踪案、负责查案的男主角陈绍刚、女主角汪梦兰的人生遭遇、汪梦兰为小镇虚构的小说故事,以及已过世的老先生林俊才的白色恐怖经验。


 

在错综复杂的叙事线中,邱芷珊的失踪案是推动故事的表面驱动力,而在背后推动故事的秘密齿轮,则是汪梦兰父亲的自杀事件。汪梦兰不停在脑中重建父亲走进海里的现场,彷佛能藉此明白父亲求死的决心,最后却发现自己的作为根本不是想理解父亲;她只是执溺于内心的空缺,而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及声音。她和少女邱芷珊是一体两面:两人都因为父亲的死╱失职,看不到自己的模样,反而透过恋父情结,去男人身上寻找答案,于是因此遭遇了毁灭性的下场。

 

但其实,若我们深究下去,她们认定自己「无父」的根源,是在执着于某种理想父亲形象却未可得的同时,因而渐渐陷入「无我」的状态。而故事的最大张力,就在于两人在穿越这样「无父」的迷雾之际,能否从「无我」过度到「有我」,因而注定了她们俩不同的结局。

 

当然,在父系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是有优势的,但有趣的是,透过白色恐怖这个漂浮在故事后方的背景,《无父之城》巧妙地将原本该跟父权体系挂勾在一起的「父亲」身分,跟他身为男人的自我拆解开来。在海山镇,汪梦兰受托为餐厅老板林永风的父亲写故事,他要她去挖掘父亲被政府抓去关的往事,并希望藉此理解他缺席十年所代表的意义。林永风想理解的,是身为父亲的林俊才,最后透过汪梦兰的探访,认识到的却是在国家的压迫下,为了不牵连家庭,所以始终秘密隐瞒着自己理想的林俊才(关于他的理想,就跟邱芷珊失踪案的结局一样,其实还有很多可说呀,但破太多哏就不好了)。于是在这样的结构里,家庭成为国家权力的共谋,个人渴望只要不符合国家期待,就会遭到放逐。

 

而在此时,原本乘载于「名字」当中,属于一个人的各种复杂可能性,都被简化为国家眼中的不合时宜,以及自己眼中「理想」的绝对体现。在不够自由的处境中,理想没有百分比的问题,你要不没问题,要不有问题。当林俊才受到拷问,要他交出其他「罪犯」的名字时,他透过汪梦兰的笔是这么说的:

 
 那些在在要考验你的不只是你相信什么,知道什么,可以吐露什么,愿意承担什么,更在于即使你知道有人说出了你的名字,你依然无法只是心存报复地想着, 那我也说出谁吧,你气愤于某某人牵连于你,你却无法轻易地牵连出谁,每一个名字都那么沉重,越是在肃杀、严刑拷打之中,在那些讪笑、叫骂、恐吓、威胁、 利诱中,你越发觉得那些存留于你脑中的名字的贵重,他们不但要你承认你并没有犯下的罪,最终,他们还要你真正去犯罪,去做出你不愿意做的事。
 

但其实,名字的贵重,在于能以自己之名高举理想,却又不需要为此付出十年人生,同时还能剔透地看见其中那些生活的、平凡的,个人小历史当中的微光或裂隙。如果说邱芷珊是汪梦兰的一体两面,林俊才就是汪梦兰父亲的一体两面。汪梦兰执着的失去,其实是父亲在家庭板块中,被拔除之后留下的空格,但其实父亲做出自死的决定,还有更多身为「父亲」以外的个人执念、犹豫、软弱,或者是不甘心。正如林俊才怕连累家人,只敢在心底紧紧怀抱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秘密,然而一旦真相大白,他的家人在认识了林俊才的理想后,反而更能理解他透过「缺席」呈现出的丰盛意涵。

 

当然,关于男人被「父亲」这个身分剔除掉的种种,很多小说都写过了,男性作家为自己发言的作品也不少。但陈雪透过汪梦兰这个作家,意外挑开了血缘、家庭、身分造就的种种父权限制。书中最掌握话语权的是汪梦兰这位女性,她不只为自己找回了身分,也成为那些男人找回身分的最主要触媒。就连在我们读到那些男人的故事时,也有大半都是透过汪梦兰的观点。因此,相对于之前创作中常见的同性恋情主题,就算陈雪这次写的是异性恋结构下的故事,也并不会显得相对保守。

 

而汪梦兰除了透过语言替这些男人找回自我,也透过身体。汪梦兰是受过伤,也因此一次次崩毁,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欲望,甚至一点一点靠着自我的力量,去找回了一名女性实践欲望的正直:我曾以为自己受到剥夺,但其实没有,我知道我仍能给,而且是不带空缺的给。而正是这样的正直,让陈绍刚这样一位因为失去妻儿,而成为「被剥夺掉父亲角色」的一位「非父亲」,得以接受自己的痛苦。他们的情欲不靠结合而完美,而是将彼此的完整各自还回去。这几乎像是《迷宫中的恋人》的结局,但那样为了接近而后退的一步,这次却是更受到陈雪自己的祝福。

 

因此,「无父之城」像是一句感伤的喟叹,但其实也是祈愿:你不用靠父亲来写自己的历史。汪梦兰的小说家身分当然也可以视为一个隐喻,她利用从海山镇得到的素材,去写出来的虚构小说片段,更彰显了她得以去做「自己的史官」的能力。

 

不过,我必须承认,初读故事时,我尽管认为书中的每一条叙事线都好看,却不觉得彼此之间融合得非常有机。可是从《迷宫中的恋人》、《摩天大厦》再一路读到《无父之城》,我意识到,如果说陈雪曾如同童伟格评论《迷》时所言,「他(指陈雪)只接受生命给定他,要他牢牢关注的特定写作主题,而回避那些并不源于内心体验的空想」,走到潘怡帆评《摩》时所说的,「读者只能根据作者给出的有限碎片去拚制大楼的模样,并在空缺的窟窿处自行安插、弥补不足的情节」,那么,《无父之城》就是陈雪作为一个小说家,慢慢走出了所谓「私小说」的舒适圈,而且不再害怕将眼光投向外在世界,去为那些虚构之他人的故事空缺处,写下属于陈雪的定义及答案。于是,这几条叙事线产生的摩擦,正是陈雪同时望向自我及外在,并尝试完成一个彻彻底底,属于小说家陈雪的全貌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冲撞,但却也因此点亮了新的火花。

 

所以不只汪梦兰成为了自己的史官,我感觉这也是陈雪身为一位长跑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踏出了熟练的新步伐。过程中或许不是一路平顺,可是展现出的全新可能性,或许比《无父之城》中的精彩解谜,更令人感到兴奋不已。



     

本文作者 | 叶佳怡

台北木栅人,曾为杂志编辑,现为专职译者。


★ 【知音如此】不一样的陈雪 X 骆以军

【作家特写】缩小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陈雪谈《无父之城》

   

这是一座父亲缺席的城 消失与离开有各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