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信案你应该知道的六件事】part 2——神秘的来来饭店十七楼俱乐部

【关于十信案你应该知道的六件事】part 2——神秘的来来饭店十七楼俱乐部

十信案爆发前,蔡辰洲常在他哥哥蔡辰男经营的来来饭店(现为台北喜来登饭店)十七楼俱乐部,与蔡辰男一起宴请党政军大员。能进入来来饭店俱乐部的人非富即贵,即使再有钱也不见得买得到贵宾卡。来来属于国泰集团蔡家产业,当时由蔡辰男主事。蔡老板眼光独到,精于古董字画,艺术风味夹杂钞票气息,既抬文艺书卷身价,又增孔方资财之利。来来饭店,物如其主,就是艺术风味夹杂钞票气息典范,价格贵,等级高,能进来来饭店,就是身分象征。然而,同样是来来饭店,里头不同楼层,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概括言之,一楼大厅自助餐,那只能算是入门场面,让人开开洋荤,长长眼界。真正贵中之贵,真正高人一等之地,则是十七楼俱乐部。这俱乐部,等闲之人,不得入内,算是来来饭店内一块租界,只有钞票够多,头衔够高,来头够大之辈,才有资格问津。十七楼俱乐部,起码门槛为三十万元。缴纳三十万元入会费,可获得会员卡一张。凭这卡,可入俱乐部,但也就是张入门卡而已。进了俱乐部,种种消费,都要另外付费。 实力派生意阔佬,无不以来来饭店十七楼会员卡为荣,如有这会员卡傍身,走路都能生风,身价自然不同。然而,就算进了十七楼俱乐部,还另有门槛。在十七楼俱乐部,贵宾卡,也就是基本消费而已。在会员卡之上,还有贵宾卡。会员卡,看钱说话,只要钞票够,三十万砸过去,会员卡飞过来。而贵宾卡,则是看人说话,光有钱没用,还得看身分,看地位,看头衔。概括而言,蔡辰男、蔡辰洲两兄弟,将这十七楼俱乐部,视为结交党政军权贵销金窝,只要身价够,不必开口,不费分文,来来饭店十七楼俱乐部贵宾卡,就从天而降,免费赠送。官场上大人先生们,生性各有不同,有些人,像是行政院长俞国华,蔡家兄弟也曾送过来来贵宾卡,但俞国华洁身自好,从来不曾来过。但更多党政军大员,却敌不过内心那股“大丈夫当如此也,有为者亦若是”驱动之力,成了蔡家兄弟囊中之物,时不时就进来来饭店十七楼这销金窟,安营扎寨,宴饮享乐。(部分内容整理摘录自《十信风暴》)图说:来来饭店 (现为台北喜来登饭店)

+ More
《十信风暴》新书发表会——牵连150亿最大弊案!见证烧向政经社会的金融大火

《十信风暴》新书发表会——牵连150亿最大弊案!见证烧向政经社会的金融大火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因违法超贷,引起挤兑风暴,不仅重挫台湾政治、财经,更造成社会不安、举国动荡,「十信案」主事者蔡辰洲与财政官员的攻防,几近动摇国本、并影响日后政局改革,堪称台湾历史上风暴最烈的金融弊案。当年参与十信、国信两案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镜文学」作家王骏,执笔《十信风暴》,以纪实小说形式呈现当年弊案之下的暗潮汹涌,揭密此案不为人知个中内幕及采访历程。作品在「镜文学」官网连载时就广受好评,日前已出版为实体书,并于今(18日)举行新书发表会,邀请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谢金河对谈。《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撰写这部小说使用大量数据,尤其书中人物绝大多数以真名登场,因而所写内容必须有所本,有根据、有证据。」王骏表示,「十信案」爆发时他正任职于《工商时报》,几乎从弊案开端到结束都参与报导,撰写《十信风暴》前,他搜集了大量资料,一类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类则是去图书馆搜罗所获。此外,王骏也完善保存当年跑「十信案」的访谈资料,包含俞国华谈十信始末、陆润康谈十信始末及日后遭遇等等,拥有了此案的第一手文件。十信案真是蒋经国为转移江南案才引爆?解严前政府权力只手遮天,不到40岁的蔡辰洲却能板荡台湾政局?对于弊案种种疑点,回首35年前的事件,王骏在《十信风暴》中点出许多台面上没说的秘辛,包含当时轻易放行官员,连带对涉案商场大号人物也没追究。知名作家管仁健也指出,当时外有江南案触怒美国政府,内有十信案引发金融风暴,两案都涉及情治系统各拥心目中蒋经国死后的接班人,因而也成为加速解严的最后两根稻草,王骏则透过强健笔触,解开谜团重重的十信案,揭发其中内情。▲王骏《十信风暴》新书发表会。(图/镜文学)而「十信案」对于当下台湾政治环境有何意义,谢金河表示,十信是台湾经济与政治发展中,非常重要起承转合的点,当时经济面临巨大伤害,台湾股市跌到636点,经济前景岌岌可危,很多人积极办理移民,十信的挤兑风暴带给台湾很大的信心危机;没想到大危机也是大转机,不到5年内,台股竟靠着游资推升房市与股市。前司法院长赖英照则说,这30年间台湾的金融版图发生本质的变化,过去公营银行掌控金融业的局面已经完全翻转,有别当初公营接管模式,现今金融体系正派经营相对重要。弊案带来的影响皆于《十信风暴》中完整呈现,该作已于7月3日出版上市。 【7/18 新书发表记者会现场补充】行政院前院长陈冲提到,对于「十信案」自己也有一段渊源,未在书中被提起,他表示,十信出事时,他任职于农民银行企划部副理,当时合库得知要概括承受时非常不愿意,农银董事长便找他商量是否要接管十信,他便提出两项理由说服政府:第一能安定金融秩序,同时将十信尾大不掉的事情解决,第二希望能把都市的钱带到乡村去,可惜最终并未说服成功,未能拿下接管事项。这次王骏将「十信案」以小说形式记录下来,勾起当年不少回忆。主持人陈凤馨则说,自己也曾动念写「十信案」,却因怕无人在意而迟迟未动笔,好奇王骏为何想将「十信案」写成书。王骏回答,去年3月就受邀出书,过程搜集许多数据,怕使用真名不妥,还拿书请教法律前辈,整本着作内容、对白皆属实,采用当年报导内容还原真相。对此陈凤馨称赞,王骏的笔法摆脱调查报导的乏味,又将事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实在精彩!▲左起主持人陈凤馨、作者王骏、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谢金河。(图/镜文学)「王骏写了《十信风暴》,勾起我许多往事。」谢金河则说,当时刚在《财讯》任职时,就十分关注十信的营运状况,发现蔡辰洲不断用高利贷借钱,便写了第一篇报导在《财讯》出刊,不料11月才见报,12月十信就爆发挤兑潮,十信风暴就此展开。当年,《财讯》需要大量十信相关报导,找了许多外稿记者,第一好手就是王骏。回想当年报导弊案时,挖掘内幕的功力相对重要,王骏分享,当时除了翻垃圾桶、收集高官开完会的便条纸,用铅笔画出字迹拓印,还曾假冒赋税署员工,打给工业局索取公文,再伪装成财政部工友取得后刊登。此外,王骏对于事件过程的记忆力也异于常人,他在书中提到,当时立法院前院长王金平还是立委,却卷入金权纠葛,王骏便在现场直接背出当年《联合报》在1985年8月22日刊登此事,及完整标题「王金平欠国信10亿,从未付息,手续费未入账,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证实所写之事皆有所本。对此陈凤馨说,王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当下发生的新闻、过去的关联性他都好奇,再藉由访谈把故事人物的背景串联起来,记下来后撰写成册,就是王骏写作的功力。对于书中没提到的内幕,陈凤馨好奇问,当时调查局是否有监听财经部的电话,引爆导火线的那通电话,为何成为悬案?王骏则说,财政部前次长戴立宁曾亲口说过,若他打了电话就是违反限制秘密原则,十信内一定有公文指示,但是没有;所以在书中描述此段时正反并陈,「至于有没有,我心里有答案,但不能讲。」▲《十信风暴》作者王骏。(图/镜文学)至于「十信案」关键人物蔡辰洲,陈凤馨认为,「十信案」发生在台湾经济低谷的时刻,之后台湾经济转为蓬勃,若蔡辰洲撑过弊案,是否就有机会翻身?对此谢金河回答,在那个年代,政商都有一定的困境,蔡辰州败在动用太多政商人事,包含萧政之、立委十三兄弟等,「若他政商分际能分清楚,没有选上立委动用政治人事,不会有这么惨的晚年。」另外,为何蒋政府对十信和国泰信托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是否有书中未提到的内情?王骏表示,会严办十信却轻放国泰,为的是「让局面不要太动荡」,其中牵扯到结党营私问题,有政治因素和无政治因素的差别,「若办了十信又国泰,场面会一发不可收拾。」▲王骏《十信风暴》新书发表会。(图/镜文学)最后王骏分享,希望《十信风暴》能带领读者了解台湾曾经历过这个大时代,「只要大家看完觉得很好看,我就满足了!」陈凤馨也说,对于不知道「十信案」的读者,可能就当作故事的方式看完,但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们,十信案扮演着重要的意义,包含现今《银行法》的规范细节,例如股东持股的限制、银行放款的限制,「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危机」,若没有「十信案」,金融法规可能无法修改的这么完整。谢金河则说,王骏写的《十信风暴》记录了那30年台湾经济的起承转合,把一个大时代用精彩的故事呈现,造成台湾政经社会如此翻腾的「十信案」,用王骏的笔记录下来,或许看完《十信风暴》,就能知道台湾经济下一步该怎么走。

+ More
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谢金河评《十信风暴》

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谢金河评《十信风暴》

一九八○年代是我们一生中最丰富的年代,对于一个从校园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世界巨变,也是机会最多的年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财讯》杂志社上班,也目击了人生最刺激,也是最具变化的年代。一九八四年,我到《财讯》上班,一面在政大东亚研究所上课。我从政大企管系毕业,没有报考政大企研所,却考入了政大东亚所,当年只有一个冲动,是为了追逐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梦」,我预知从文革解放出来的中国必有一场巨大变化。《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那个时候,我骑着摩托车到政大国关中心上课,每天去图书馆阅读《文汇报》、《大公报》,甚至是《人民日报》,也看了很多被禁的杂志,而且,也借出了马列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简体字版禁书,拿出来到外头影印。我没有出国念书,却埋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思索着中国的出路。在八○年代,我心中有一个意识,相信中国经济的大浪一定会起来。另一边,我目睹台湾社会的巨大变化,八○年代的精彩是台湾走过一段「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财讯》上班,一九八五年日本与美国签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一签,日圆开始步上漫长升值之路。我一直都记得,在《财讯》上班的那一天,日圆兑美元是二六三.五比一,从这一刻开始,日圆一直不断的升值,到了一九八九年日本发生泡沫经济,日圆已升至七九.七五兑一美元。在这个日圆升值的年代,新台币也出现了精彩绝伦的巨大变化。当时的中央银行总裁俞国华让台币每天升一分,在八○年代初期,新台币兑美元从四○.六兑一美元,到了九○年新台币居然升到二五.五六兑一美元。在这个台币「一天升一分」的升值轨道下,游资涌入了台湾,于是台湾钱从淹膝盖、淹肚脐、淹鼻孔,等钱淹到了鼻孔,台湾经济也走完最美好的主升段。台商出走,台湾进入蛰伏的三十年,留在台湾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的巨浪。八○年代的前期还是蒋经国在执政,台湾爆发了美丽岛事件后,一连串的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开放浪潮一直没有停止过,台湾也在开放党禁、报禁中被巨浪推着走向民主化的道路。而在这个社会、政治、经济巨变的重要一刻,台湾爆发了十信风暴,这是国泰蔡家金融版图掀起的巨浪,《财讯》也因为十信的深入报导,从此奠定了在媒体业的地位,也是我跟王骏一起见证大时代的最重要交集。一九八四年底,《财讯》有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我记得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蔡辰洲何去何从?国泰塑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篇文章分析了蔡辰洲的政商关系,也从国泰塑料高负债,蔡辰洲从市场上借高利应急,预料国泰蔡家很可能出大事。这篇文章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底出刊,没想到在一九八五年农历过年前夕,我记得是二月七日,十信出现挤兑风暴,这场金融大火烧向国泰信托、国泰人寿,那时候的财金经大档头是俞国华,在蒋经国充分操权下,俞国华从央行总裁到行政院长,央行由张继正接棒,财长从徐立德,到陆润康,再加上当时央行副总裁钱纯,财政部次长何显重,这些财经官员都成了《财讯》杂志报导最热门的人物。那个时候王骏在工商时报采访财政部新闻,李孟洲跑央行,一起跑财政部的还有中国时报的俞允之、新生报的吴克刚、中央日报的陈正毅,还有联合报的林雨鑫,我们经常相约一起喝咖啡,一起跑十信的机关,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十信风暴挤兑掀起台湾政经大锅盖,蔡辰洲那时是商业团体立委,他组成了十三兄弟帮,纵横政坛,在立法院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势力,连政战系统的萧政之、王升都卷入其中,逼得蒋经国下令调查。在十信风暴的吹袭下,台湾经济面临巨大伤害,那一年台湾的股市跌到六三六点,台湾的经济前景看起来岌岌可危,很多人积极办理移民,觉得台湾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十信的挤兑风暴带给台湾很大的信心危机。没想到大危机也是大转机,谁也没想到一九八五年台股跌到六三六点,不到五年内,台股居然靠着游资推升房市与股市。我记得在一九八五年底的《财讯》社论上,邱永汉先生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股市与房市,无论景气好坏,将不断的涨升!」我看到这个标题,内心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那个时候台湾社会人心惶惶,大家对前途看法都很悲观,股市、房市怎么可能不论景气好坏继续涨升?那个时候,我还是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却这么见识了一个大时代,大水淹台湾,也让台湾创造出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蓬勃大时代。不过水涨,也会有水退的时候,到了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这时台湾股市已涨到万点,正朝着一二六八二迈进,此时经济发展基期很高的台湾,开始有人把目光转向结束文革,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奠下良好基础的中国大陆,这是台湾过去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十信是台湾经济与政治发展中,非常重要起承转合的点,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还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王骏笔锋锐利灵活,他每天驻守在财政部,永远都有第一手的新闻,那个时候的《财讯》也很抢手,很多官员座车后都放着一本《财讯》,从这当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当时《财讯》的威力。这次王骏,又把那个时代他亲眼目睹的十信写成了小说,《财讯》与我也都入镜了,让我们一起重回一九八五年的热闹时代,大家捧着王骏的巨著,一起忆当年,这是很棒的享受。感谢王骏带给我们满满的回忆,大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俞国华、徐立德、陆润康、何显重、张继正、钱纯,还有蔡辰洲、蔡辰男等国泰蔡家成员在风暴巨浪中的神灵活现,这是我们一起见证的大时代。

+ More
【下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下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续【上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6小说中几次出现晚年的蒋经国,写到他总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像武林绝学高手,不轻易出招,然出招必见血。不同于我们现在熟悉的「小蒋勤政爱民」,小说里的蒋经国形象──多听少说,城府极深──是您观察所得吗? 答:当年跑新闻时,许多财经官员私下闲聊时,都会讲述自己与蒋经国互动细节。有些大员,层级比较高,能与蒋经国单独谈话;有些中级主管,则是随着长官,向蒋经国简报业务,听取蒋经国指示。无论高阶或中阶,这些政府官员,对蒋经国都有详细描述。此外,蒋经国去世后,若干士林官邸侍从人员、文臣武将,在各自回忆录中,都会描述蒋经国。我曾给俞国华写回忆录,他长期跟在两位蒋总统身边办事,前后超过半世纪,他曾对我讲过极多两蒋事迹。这本书里,对于蒋经国描写,主要就是根据俞国华所言。《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小说有段调查局局长与主秘闲聊,认为「没有江南案,就不会有十信案。」且,十信案究责只追商不追官,牵连官员也多轻轻放下,甚且日后高升。十信案真是蒋经国为转移江南案之注意力吗?答:当时,整个台湾社会普遍相信这种说法,然而,谁也没有明确证据。譬如,当年行政院公布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之后,财政部金融司司长戴立宁受处分之余,就曾忿忿不平,对我明确表示,政府挑起十信案,就是为了移转媒体注意力,减轻江南案压力。当时,我在报社工作,许多记者同仁,也都这样说。这种说法当时普遍存在,许多人都持这种看法。然而,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其实并无信而可征证据。顶多只能说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臆测」。只因当年普遍存有这种臆测,因而,我也把这种说法,放进这部小说里。至于十信案只追商,不追官,牵连官员也轻轻放下,并且日后高升,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后来台湾经济发展这两个因素有关。先说政治因素,当时,蒋经国为糖尿病所苦,病情渐入膏肓,寿命只剩下两年半左右,生命火焰慢慢熄灭,已经没有血气与精力,去承受政局震荡。蒋经国年富力强时,曾有好几桩大案,或间接或直接与他有关系。譬如省主席吴国桢流亡美国、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被整下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长王正谊入狱。但十信案爆发时,蒋经国已体弱气衰,没力气再掀大案。因而,后来案情就没有往上发展。这里面,不单单是轻放行政官员,连带对涉案商场大号人物,也没追究。譬如,十信、国信同时出事,十信自老板蔡辰洲以下,包括十信、国泰塑料、国泰塑料关系企业,大量主管都被起诉,几十人收押,关进牢去。而国泰信托,却是清风明月,水波不兴,老板蔡辰男没吃官司,整个国泰信托、二十几家国泰信托关系企业,也没有员工吃官司。以现在眼光、标准来看,当年蒋经国政府处理十信、国信弊案,确实颇为宽容,可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再说台湾经济发展因素,十信案爆发后那大半年,真有世界末日之感,全案牵涉太多弊端,例如到底哪些党政军大员,私下把巨额资金,存入蔡辰洲国泰塑料公司账户,领取年利率二四%高额利息?蔡辰洲所掏弄那三十亿元资金,后来到底流向何方? 所以这些问题,在当时看来,都是天大事情,都须查得水落石出。然而,所有这些天大事情,后来全都不了了之。因为合作金库以「概括承受」方式,吃下十信之后,台湾撑过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冲击,经济复苏,股票与房地产火箭一般,往上冲锋。如此,十信冒贷案那些低价抵押品,价值不断往上窜。还有,合作金库合并吞下十信,光是十信17家分社,以及总社,房地产增值就极为可观。如此一来,合库等于吃了大补丸,不但填补了之前亏损,甚至更多出获利。此外,十信案之后没多久,顶多两年时间,政府修法,废除空头支票刑责,如此一来,许多十信案受刑人都立刻释放出狱。贷款人头问题,后来报纸与杂志都未进一步报导,究竟后续情况如何,也查不到数据,似乎不了了之。十信事件爆发那一阵子,这些人头贷款户,四处陈情,到处抗议。后来,就未曾再出现陈情、抗议事件,显然,这问题也和平解决。▲1985年,蔡辰洲被控违反票据法,于台北地方法院开庭。(图/镜周刊数据画面)您选择以俞国华为主要视角,除了曾采访过他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您在小说里形容:「只有俞国华一个人,进了门里,与强人家人共处一户。」据您所知,俞国华对此有何描述? 答:《十信风暴》第一章关于七海官邸布置、陈设,以及蒋经国一言一行,都是俞国华亲口所言。俞国华父亲,与老蒋总统少年订交,追随老蒋总统,一起到广东,担任县长,后来殉职。因而,老蒋总统刻意培植老友后人,在俞国华幼年时期,老蒋总统就费心思,培植俞国华就学。俞国华这人,操守很好,胆子很小,做事忠心耿耿,没有丝毫野心。太多太多例证显示,蒋氏父子两代,对俞国华完全放心。俞国华去世至今20年,我时时想念着这人。我在《十信风暴》当中,对这人颇为着墨。我规画中的第三部小说,将对俞国华有更多描述。▲十信案时的王金平与刘松藩,两人都是蔡辰洲结交的立院「十三兄弟」派系成员。小说对此多有着墨。(图/镜周刊资料画面)里头立法院十三兄弟,您写王金平最多。当时您就近观察,就可见他未来必成气候,任立院龙头多年吗? 答:十信与国信爆发事件时,报纸、杂志上常出现王金平名字,显示他与蔡家兄弟,关系颇近。当时报纸与杂志,只要注销王金平金平新闻,都不是什么好事。比方说,这部小说里,有一段内容,说是《联合报》修理王金平,大标题为「王金平欠国信十亿,从未付利息」、小标题为「手续费未入账,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就是真有其事,《联合报》真有这样标题与新闻。那时候,我对立法院了解不多,无法预见王金平后来发展。我只能说,我这部小说里,涉及王金平部分(以及指名道姓,涉及其他人部分),全部都有报纸与杂志书面证据。追述十信案,您觉得对当下台湾政治环境有何意义?我们可从十信案看见哪些政府或金融弊端的变与不变?答:十分巧合,关于这个问题,前司法院长赖英照在本书序言当中,就有精确答案。赖前院长在台湾法学界地位崇隆,我有幸请赖前院长替我写序。在赖前院长序言最后,他回顾过去,展望将来,针对35年前十信风暴,从法律观点,总结出两点结论︰第一,1991年政府开放商业银行大量设立之后,这三十年间,台湾的金融版图发生本质的变化。过去公营银行掌控金融业的局面已经完全翻转。当年民营银行出问题,由公营银行接管的模式,不再可用。如果大型金控不幸发生挤兑,公营银行固然无能为力,「金融重建基金」的财源也远远不足。届时政府面对的窘境,恐更甚于十信风暴,主事者必须未雨绸缪。第二,要金控不出问题,政府的监理当然重要,但业者坚持正派经营的自觉,毋宁更为关键。银行搞垮了,社会固然付出重大代价,但相关业者也难得善终。十信殷鉴未远,值得深思。

+ More
【上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上篇】王骏谈《十信风暴》── 动摇国本背后,是强人的最后一击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因五鬼搬运爆发弊端,十信主事者蔡辰洲与财政官员攻防,一时之间政坛震荡,更爆发挤兑潮,堪称台湾历史上风暴最烈的金融弊案。  十信案何以尾大不掉?解严前政府权力只手遮天,何以不到40岁的蔡辰洲却能板荡台湾政局?最后又是谁出手收拾? 《十信风暴》是王骏继《江湖无招》后第二本小说。当年案件爆发,他是在线记者,30多年后回首此事,以纪实之笔写就这本非虚构小说。此中有政治角力,也有金融诈术,是《纸牌屋》加《大空头》──只是以上皆有所本。 王骏人在加拿大,我笔访他写《十信风暴》的心路过程。王骏笔力强健,谈小说之余,不但解答我对他写作上的疑问,更重燃了那个年代的记者魂。 因篇幅稍长,访问拆为上下两篇,上篇王骏带我们重返当年现场,下篇论及政局秘辛与彼时行政院长俞国华,以及已届暮年的蒋经国。十信案,或许是强人如他,最终却也最无力的一次出手。《十信风暴》王骏 着出版日期:2020/7/3十信案发生时,您在哪家媒体任职?如今读者可能很难想象没有SNG车的年代,记者如何追新闻,可否描述追此案的过程? 答:民国七十四年春天,十信案爆发时我在工商时报,任外勤记者。刚入行没多久,正好赶上这档大事。当时,尚未解严,以报纸而言,不但家数有限,而且张数也受限制,只有三大张。每一大张,四个版,总计十二个版。 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新闻来源只有报纸,因而每家报社都指派专人每天「比报」,比较自家报纸与对手报纸。如此一来,记者压力极大。那时当记者,在报社内与同组记者竞争;在报社外,与同一条路线上其他所有报社记者竞争。此外,每个外勤记者都配有「呼叫器」,又称「电子拴狗炼」,二十四小时开机,不得关机。不定什么时候,呼叫器就哔哔作响,扰人作息。那个时代没有网络,加上政府管制,舆情较单纯,不像现在百家齐鸣。两相比较,那个年代媒体与受众之间,信息权力不对等,媒体无法充分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社会气氛远比现在祥和,新闻事件当事人免于「全民公审」压力。当时跑十信风暴新闻,基本上报社或电视台追新闻过程与现在差不多。尽管科技不同,工具有异,但基本心法、手段,还是一致。日报记者都是晚上上班,深夜下班,次日上午休息,中午出门跑新闻,晚上回报社写稿。不过,十信风暴期间,经常上午有大事,因而,外勤记者颇为辛苦,一大早就出门,在外头奔波一天,晚上回报社写稿,闹到深夜才下班。▲1986年,王骏与时任财政部长钱纯。十信案当时,蔡辰洲动员「十三兄弟」帮立委赴时为央行副总裁的钱纯住宅,要求央行暂停对十信检查,遭钱纯严峻拒绝。(图/王骏提供,镜文学版权所有,请勿任意转载)写此书的资料搜集花费多久,多取自何处?答:撰写这部小说使用大量数据,尤其书中人物绝大多数以真名登场,因而所写内容必须有所本,有根据有证据。写书之前,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类则是去图书馆搜罗所获。我当记者以后,就习惯保留数据。每天下午跑新闻,傍晚回报社,吃过晚饭之后,开始写稿。每天写稿前,必然把前一天晚上所写,当天见报新闻、特稿,拿剪刀剪下来,贴在稿纸上,带回家去,妥善保存。二十多年间,在报上所写新闻、特稿、专栏、社论,全都留了下来。除了报纸剪报之外,我在杂志所写「外稿」,也都剪下,妥善保存。还有,就是当年访谈数据。譬如俞国华谈十信始末;又譬如,陆润康谈十信始末,以及他自己日后遭遇。这些内容,都放进这部小说里。访谈资料之外,我手边还保存若干第一手文件,像是行政院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监察院十信案行政责任调查报告。这部小说里在多处地方,对徐立德财政部长任内十信违规放款坐大情况,有精确描述。所有这些描述,全文引自当年行政院、监察院调查报告,在自有资料之外,为了写这本小说,我在2019年三月间,费时一个月,几乎每周六天,天天下午走访中山南路国家图书馆。那儿有当年报纸数字档案、有杂志数字档案、杂志实体档案。从国家图书馆,获致大量书面资料,据以撰写这部小说。小说里,凡是对真名实体人物,所做明确描写,都有书面根据。因此,这整本小说,最高撰写原则,就是「有多少报纸、杂志书面数据,写多少臧否内容」。自2019年四月中旬开始动手撰写,至八月间写毕全书,凡20万字,费时约75天。▲1987年,王骏于中国新闻学会与工商杂志所办之讨论会。(图/王骏提供,镜文学版权所有,请勿任意转载)用小说回首35年前的事件,有何不同的观点或当时未察觉的角度吗?答:当年,我主跑财政部。十信风暴新闻范畴,大致可分为「灾难核心」、「救援团队」、「财金当局」、「司法机构」四大部门。灾难核心,是指十信与国信,以及这两家金融机构所有附带关系企业;救援团队,指的是进驻代管十信的合作金库,以及进驻代管国信的银行团。当时,我是财政记者。主跑财政部。整个十信、国信事件财政部几年间处置过程,极为熟稔。对其他相关领域,我常与同事谈论案情,也略知梗概,但也仅只是梗概,不能窥其全貌。事隔35年,许多细节早就遗忘,因而,撰写这部小说,等于重新坠入时光隧道,重拾当年记忆。为此,我花费颇多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翻查当年报纸新闻、杂志内幕报导。经过彻底翻查,对当年十信、国信风暴,有更全面了解,无论观点或角度,都比当年要宽广。当年只深切了解财政部作为,如今,则是所有领域,都撷取详尽数据。当然,这也涉及个人成长。当年才20多岁,成熟度毕竟有限,眼界与见识都比较狭窄。35年后,重新再看十信案,当然有更深一层了解。既然有更深层了解,通过小说笔法,较之报导描述,有何不同?答:我当外勤记者那十几年,正好碰上台湾经济起飞年代,新闻业也蓬勃发展,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许多杂志。当时,我持续给多家杂志撰稿。写杂志稿件,与写报社新闻、特稿,完全是两码事。在报社写新闻、写特稿,得遵守一定格式,言论尺度也较狭窄,尤其,用字遣辞不能随心所欲。给杂志写稿,称为「写外稿」,可以赚稿费外快。那种杂志外稿,讲究抖露内幕,套一句现在新名词,那叫「爆料」,尺度宽阔,用字遣辞飞天遁地,随心所欲。我写了将近20年「外稿」,早就锻炼出写稿本事,对于新闻事件,只要知道了内情,可以不加思索,心无悬念,一挥而就。写这本《十信风暴》,形式虽是小说,骨子里,就如同我当年给《财讯》、《新新闻》、《商业周刊》写外稿。那种外稿,对于一桩新闻事件,要把人、事、时、物、地,交代干净,描绘清楚。这样,稿子才引人入胜,杂志社乐于采用,才能赚得到稿费。这次写《十信风暴》小说,基本上,与当年给各家杂志社写「外稿」,并无二致。我当年写「外稿」,有场景描写,有人物表情,有故事经纬,有前因后果,原本就丰富立体,有层次感,只要一看,就引人入胜,会一直读下去。35年后,我写《十信风暴》,只是稍微转变「外稿」形态,加入了对话,如此而已。我注意到小说小节皆以地点为名,或官邸或政府单位或私人俱乐部,这是刻意安排的吗? 答:这纯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十信风暴》是我第二部小说,之前,我第一部小说,是一部武侠小说,名为《江湖无招》。我写《江湖无招》,是且战且走,事前并未勾勒故事大纲,而是现编现想,想出故事梗概,然后去搜集资料,接着动手撰写。写了万把字,素材耗尽,然后,再重头来过,重新勾勒故事大纲。写《十信风暴》,略有不同,但心法还是一样。这一次,我先把所有资料搜集齐全,接着仔细精读所有数据,充分消化之后,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动手敲打键盘,开始撰稿。然而,我事前虽已搜集全部、完整资料,也仔细精读、消化,但撰稿时,并无完整故事大纲,而是看多少数据,写多少内容。既然是依照时间轴撰写小说,一开始当然要写十信事件爆发源头。我曾给俞国华写过回忆录,他曾讲过十信内幕,但当时不许我写,不准放进他回忆录。十信事件爆发时,俞国华是行政院长,当然清楚整个过程,他老先生已经去世将近20年,当年他所说内幕,可以出土见光。因而,我就以俞国华当年所说内幕,为这部小说第一章。故事背景,在七海官邸,因而,第一章就以「七海官邸」为名。写完第一章,写第二章时,就不假思索,照着第一章模式,拿「展抱山庄」当名称。如此这般,依序往下,每一章章名,就都是地点。当然,我这样安排,有个前提:必须对民国74年间,整个台北市模样,要有清晰记忆。这一方面,我占优势,我生性恋旧,对自己青春少年时期往事,铭刻于心,永恒不忘。因而,写这部小说时,里面场景就是民国74年景况。▲南京东路上的宝通大楼,民国74年事件爆发时是十信总部。现为合库银行。 图/镜文学提供所以可说是您在脑海中重建了30多年前的台北?答:例如第一章开始未久,俞国华座车离开行政院,走中山北路,前往大直总统官邸。小说里,他座车从忠孝东路口右转,上了「复兴桥」。当年,台北市铁路没有地下化,铁道把台北市切割成南、北两大部分,也因而,当年台北市诸多南北向大马路,都兴建了天桥或地下道,以穿越铁道。忠孝东路越过铁道时,那桥梁就叫「复兴桥」。现在,复兴桥早拆了,成了中山北路一段前端起始那一部份。比方说,我写来来饭店景致,就说这饭店斜对面,是行政院新闻局旧大楼。那新闻局旧楼,当时就在忠孝东路旁,后来拆了,现在是行政院大楼前面广场。还有,我写财政部,说是只有一幢大楼,后头有空地,已决定兴建第二幢大楼,将来两楼相连,并做一处。当年财政部这新旧两幢大楼,现在都已废弃,财政部都搬家了。我写《中国时报》,也是说,只有一幢老楼,后头广大停车场,要兴建新楼。不但固定景致如此,我还在小说里,添加大量民国74年十信案爆发时,同时期诸多时代元素。这些,都是我脑海里所残留,当年跑十信风暴新闻时,同一时期相关影像。凡此种种,都是回忆与恋旧。或许,一开始的确无意间,以「七海官邸」为章名,但细细回想,其实这也是一种内心深处思惟反射,投射出自己怀旧心态。这样看来,以政府机构、建筑、餐厅、特定地点,为章节名称,也并非全然巧合。【下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7/

+ More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王骏《江湖无招》新书发表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王骏《江湖无招》新书发表会

「江湖其实无所不在,哪里都是江湖。」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到底在哪里?14日下午,江湖出现在了和平青鸟。《江湖无招》新书发表会,作者王骏与作家果子离,和读者展开一场武林秘籍的交流。 ▲《江湖无招》新书发表会14日下午在和平青鸟书店举行。图/镜文学王骏自财经记者出身,写的第一本小说就挑战武侠题材,时代背景设定在清末,被问到为何想做「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他说,一切都和年轻时的阅读习惯有关。少年时期的王骏喜爱阅读清末的相关书籍,自小就对这个年代抱有一个立体的想法和形象,对于这年代的故事有源源不绝的想法与灵感。《江湖无招》一共3册,63万多个字里,勾勒出你我意料之外「江湖」。王骏笔下的「武侠」,没轻功、没点穴,没有任一家门派的掌门人野心勃勃要一统江湖。▲王骏分享写书的心路历程。图/镜文学「3册的书,我读了两遍。」回想阅读心情,果子离说,刚开始接到出版社给的书,说是一本武侠小说,读着读着,却慢慢觉得被骗!这和我们读的武侠小说不太一样,最后竟成了社会写实小说,脱离原本武侠的路线。「这样是好的。」果子离分享,武侠小说一直都有人写,他抱持着好奇又忐忑的心态,跟着王骏引人入胜的笔触细细品味。他思考,很多人在讨论为何武侠小说没落了?原因出在「成也金庸,败也金庸」,金庸让大家看见武侠的美好、迷人,却也让武侠小说落入既定的套路中,「大家心目中的武侠好像就该长这样,但王骏让武侠跳脱出了一个新面貌」。▲果子离分享阅读心得。图/镜文学如同小说主角的闯荡旅程,《江湖无招》的诞生受到许多贵人相助,王骏特别感谢镜文学董事长裴伟与镜文学总经理董成瑜,「右眼识作者、左眼识文章」成为小说出版的重要推手;「没有裴伟,就没有江湖无招」,王骏谦虚地笑着说:「有天赋没有用,有裴伟才有用!」让现场读者听了不禁哄堂大笑。▲王骏言谈幽默风趣,逗得现场笑声不断。图/镜文学会后的读者问答,一名书迷提问,从小到大看了30年的武侠小说,「但是,江湖到底在哪里?」王骏听闻想了几秒,开口缓缓说道:「狭义来说,江湖没有明确的定义,就是一群人在世间漂泊闯荡,追求武术第一。但广义来说,江湖其实无所不在,哪里都是江湖。有家庭的江湖、学校的江湖、出版社的江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果子离接着补充。或许江湖自在人心,因人而异,只有自己才知道,你的江湖在哪里。▲会后王骏为读者签书。图/镜文学▲▼《江湖无招》新书发表会圆满落幕。图/镜文学

+ More
迎“江湖无招”王骏归来 谢金河相约话当年:最难风雨故人来

迎“江湖无招”王骏归来 谢金河相约话当年:最难风雨故人来

「王骏回来了。」财讯社长谢金河9日在脸书发文,分享老友王骏夫妇回台参加镜文学出版的「江湖无招」小说发表,相约30年前一同打拚的伙伴吃台菜、话当年。 谢金河回忆,1984年十信事件爆发,他邀集跑央行,财政部的多位记者帮忙写稿,王骏那时正是跑财政部的一把写手,顿时成了重要作者。那时谢金河骑着摩托车,每月月底他们相约在汉口街靠近中华路的一家咖啡店,一面交当期稿费,同时谈定下一期文章内容,月中再来收稿,这样持续了很多年,日子平凡又开心;30几年过去,伙伴们的职位和生涯规划都有异动,甚至有些人已升天成仙,王骏也已改行写小说。「他的第二部小说仍要请我写序,他说,会把我写进小说里。」谢金河说道,王骏的笔行云流水,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健笔,更期勉王骏能成为下一个金庸。王骏夫妇已移民到加拿大,这回为了镜文学出版的《江湖无招》返台发表,让谢金河感触良多,30年前往事一一浮现,想起清朝孙衍星的词:「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他写道:「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珠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总成梦⋯⋯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需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江湖无招》已在11月18日出版,王骏将在12月14日,于和平青鸟书店举办新书发表会,一同欣赏他直逼昆丁.塔伦提诺的爱与暴力美学。「江湖」,是在寻常中觅得凶险,是王骏记者之心勾勒出的,时代板块的开阖。

+ More
【镜文学出版】江湖无招

【镜文学出版】江湖无招

江湖無招王骏 著出版日期:2019/11/18★ 大时代下风土民情、传奇掌故的揉合呈现★ 《上海滩》《师父》和《古惑仔》的清末版,商战、黑道帮派与官场同演的热血侠义故事★ 直逼昆丁.塔伦提诺的爱与暴力美学首刷套书特别赠品:华北旧事地图金鼎奖媒体主笔、作家王骏从政经江湖的见招拆招,写向历史江湖的乱世无招横跨历史、商战、推理、武侠的小说钜作要刻划大时代,必须对历史有深沉的造诣,我很期待王骏是下一个金庸——谢金河清末旧事,辗转流光。世情百态,纸短韵长——赵晨光储幼宁的能力,恰是王骏对武侠的暗反,以及关于乱世的清明视线——沉默扬弃毁天灭地的浮夸招式,重拾人情义理的幽微乐趣——乃赖以国计财经之笔写数十年之怪现状从少年之眼看人性的良善与扭曲——江湖,是在寻常中觅得凶险,是王骏记者之心勾勒出的,时代板块的开阖卷一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之乱波及甚广,山东粮行幼子储幼宁小小年纪被劫至山中营寨,方知自己身世。他在种种变故之下罹患抑郁之症,却因祸得福,演化出察人所不能察,见人所不能见的异禀,之后更练就绝世武技。十五岁后,储为了避祸,辗转来到扬州,住在盐商金阿根家。随著储幼宁长大成人,他成为金阿根得力助手,在崇明岛上激战华洋土匪浪人,游走于黑白两道的商业斗争当中。随后,他得知当年的山寨生变,更朝北踏上了复仇之旅……卷二在北京,储幼宁与花子帮帮主盖唤天结为兄弟,共同破了香木金刚杵仙人跳一案,在取回香木金刚杵一战,储幼宁伤重,幸得洋人神甫“响屁爷”输血救命。此时,名店“六必居”大掌柜独子遭撕票之事也落到了花子帮头上,说不得,储幼宁还是得再帮盖唤天这一场。但无巧不巧,剿灭山寨人等的凶手也现身了……卷三储幼宁一行人回到临沂,原以为得以循公取回粮行,却发现当年侵占粮行之人成了当地县官,更不改其酷虐作风,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此外,随著铁路铺设,内陆水运没落,私盐行当已近黄昏。金阿根打算循洋人管道至上海投资房地产,然而合伙的犹太商人“哈同”遇上湖州帮仙人跳欺诈,储幼宁要如何协助金家在上海开拓百年基业?储幼宁与韩燕媛之间又是否有新的可能?本作描写清末各地的风土民情,乃至光怪陆离的人情世故,虽为小说之言,却大多有其所本,随著主角的浪游旅程,呈现出一幅属于旧时代的众生之相。作者简介王骏大学读政治大学财税系、新闻研究所,之后学以致用,在报社任职,先当财经记者,继而当专任主笔,先后役于工商时报、联合报、明日报、中国时报等,前后二十五年。本职先是外勤记者,跑过政府财经部门,后来于中国时报写社论与短评。正业之外,在工商时报与明日报写过摇滚乐专栏,在报纸副刊写过全本台湾美军电台小史。得过新闻局“金鼎奖”,写过俞国华自传、王昭明自传、也写过江丙坤、林振国、白培英、钱纯、赖英照、郭婉容等部会首长简传。出版作品《财经大员的私房故事》、《财经巨擘-俞国华的生涯行脚》、《红顶商人关系学》、《红顶商人成功学》《总统先生的同学会》等财经、人物专书。

+ More
【作家特写】虚实间,见江湖──王骏:一部武侠,就是一辈子

【作家特写】虚实间,见江湖──王骏:一部武侠,就是一辈子

立刻阅读:《江湖无招》  王骏曾任记者,采访的都是政商名流,从俞国华到江丙坤,摊开来可以连成一部国政小史──台面上的版本。那台面下的呢?2010年起,他断断续续写完60万字的武侠小说《江湖无招》,将于18号出版。  江湖险恶,何以无招?因为他写的是乱世中庶民(真正的那种)面临新与旧,破与立,是与非叩关时的挣扎,也因为他自记者之眼,见证高手对决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听起来好像很高上大,但问他写了什么?王骏只淡然的说:「就是乱世里的一些人。」 有些作品,记下写作者某段时期的想法,或某阶段的成长。然而,有些写作者一出手,倾注在文字当中的,就是自己的一辈子──一辈子的见闻、一辈子的养成,与一辈子的积累。 王骏第一部武侠小说的《江湖无招》(原名《乱世侠影》),就几近是这样的作品。 半生报人转业写小说 摊开王骏的资历:报社财经记者、专任主笔,写社论、短评,正业之余还写摇滚乐专栏与台湾美军电台小史。不仅替多位政经名人如俞国华、王昭明、江丙坤、林振国、白培英、钱纯、赖英照、郭婉容等人着传,更得过新闻局「金鼎奖」。一辈子都在文字中打滚的他,信手拈来,尽是政商财经专术,国计民生大事。 是以,当他退休之后,某天向身边友人提及,他写了一部武侠小说(的起头)时,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啊?你会写武侠小说?」 「其实这就是自我证明而已。」写作者之于自己作品的起始,时常存在「被雷击中的瞬间」,一种宛如被老天拣选的使命感。王骏回想自己对着计算机屏幕敲下《江湖无招》第一个字的缘由,或许没有这么伟大的成分,然多少也是带着一丝文字人骨子里的骄傲。 「大概是2010年,我刚从报社退休不久。某天在报纸副刊上,翻到〈武侠小说大赏〉的连载。一看下去,怎么这些个作品,不只文字、语句、标点符号错误连连,更累文赘字成篇;细读下去,三两段就读出写作者生活历练的缺乏。武侠小说不该是这样写的。」 小说中提到多种十九世纪末西洋火器,王骏自小就对武器有兴趣,照片中是在钦佩星号上玩五零机枪。 就「武侠小说不该是这样写的」这么一个念头,王骏如捏塑土偶一般,捏出了生在清末乱世的储幼宁,借着他的双眼,从八岁幼龄写到而立的青壮,透过储幼宁闯荡江湖的遭逢,写出中国在面临西方文明强硬叩关之时,庶民生活所面临的新旧混杂与转变──那是储幼宁的经历,也是中国皇朝末世的经历。 要说《江湖无招》是武侠小说,也不尽然。毕竟储幼宁虽因肝郁之症成了武林奇才,但王骏并未安排他就此一路征战、称霸武林,反倒着墨更多时代交替独有的奇闻异事:旧社会的生剐活驴、擂台比武、黑白狡诈;与新文明的巨舰洋炮、电报机枪,以及西方势力的入侵等。既有传奇,又有典故,读来像是掺了武侠因子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更像《儒林外史》现代版。 写出混迹江湖的真实样貌 「我自己最喜欢、觉得最棒的武侠小说,就是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确是最好的,但他的作品却不算是很好的武侠小说典范,他的小说角色都太出世、太超尘了。」王骏认为,无论是《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或《鹿鼎记》,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与情节,都与现世相去甚远。 「金庸笔下的每个江湖人物都很不得了,不仅可以为所欲为,还身强体健、不愁肚腹,甚至连皇帝都怕他们,这是不对的。」王骏另提了王度庐,「你看王的《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紫凤镖》,看他描述的江湖,那才是真实的情况。所谓的江湖人物都是很卑微、很低贱的,混江湖的人多半很惨,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无敌的。」 于是,他让自己的角色徘徊在庶民阶层,连用的兵器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众人争抢的稀世珍品。「就是用刀啊,刀刀刀刀刀,没有其他的。」为什么?王骏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剑太贵了。「一把好剑不只要有名匠锻造,还得刻花、开锋、磨利,再配上精心设制的剑鞘。一般的江湖人物哪用得起啊。」相较之下,刀是便宜又有用的武器,杀伤力又强大,砍坏了就换一把,比起剑来的确现世许多。 早年金融财经记者经历,描写到清末盐商如何综横黑白两道入木三分。照片是与财政部长钱纯合影。 「我写的东西有些弱点。其中之一是,我让储幼宁碰到很多事,但在这些事当中,他多半是配角,只在关键时刻才跳出来帮忙解决问题,一件结束之后再下一件。」因此,读者看的不是储幼宁如何打怪破关升等,而是他所带出的清末太平天国的乱世残局。 「所有故事的上层都是真的,下层都是假的──英法联军、西洋舰队,战争种种都是真的,炮艇是假的;太平天国是真的,里面提到的将领士兵是假的;抢粮是真的,屠村是假的。」诸如此类的虚虚实实,交替出奠基于历史的江湖时代感,而非架空的武侠世界。 倾注所学,从短幅到巨制 《江湖无招》的初始只有开头的六千六百字,写完之后一搁就七年。「那时给几个朋友看过,大家都说不错,我自己也觉得不错。」这些年来,他逢人就提「我写了部武侠小说,你要不要看一下?」人家看完之后给了正面响应,他也就此感到满足。「但就这样不错不错,就一直放着啦。反正也没特别想怎么样嘛。」他哈哈一笑,好生嘲弄了自己一番。 及至编辑找上门来,他才再度积极起来。他想起七年前那个「自我证明」的意念,想起那个「认为人家写的东西不好,那就自己写看看」的壮志,总要认真给自己一个交代,不能就此停在那六千六百字。 小说主人翁于清末乱世行侠北京上海各地,作者本人也游历大江南北。但当时编辑问他故事梗概,问他大纲设定,他一概不知。「编辑问我故事会怎么走,我想写的是什么?我说:『就是乱世里的一些人。』」当了一辈子的记者,写了四十多年的报导,面对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创作,他重回新手的生涩。「每天就是想多少、写多少。有时想了一个初步的哏,写着写着来了更多的哏。」像是储幼宁遇到了一桩桩的事件,王骏放弃对作品的控制,反让故事带着他走。 于是,他由六千多字的短幅再开,最后落到六十三万字的巨篇。王骏在其中倾倒自己从中学开始的大量阅读:高阳、唐鲁孙、老舍、巴金,当然也有金庸;加上他行走大江南北的阅历、从事记者工作大半生的文字锻炼,佐之以数十年老相声迷的积累──凡此种种,让他的叙事洗练且带幽默,用典说故浅白生动,犹如化身天桥底下说书人,日复一日,掀起一页新的篇章。 「我还是想证明一件事:证明我能写武侠小说。至于作品红不红、值不值,无所谓。我就尽我的能力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朋友看了,觉得不错。那或许,我这辈子只写这一部就好了。」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