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寫】在少女花影下:專訪《綻放年代》作者HCl(裏右)-鏡文學

作家特寫

【作家特寫】在少女花影下:專訪《綻放年代》作者HCl(裏右)
文|翟翱 攝影|林俊耀 2019-07-17

 

綻放年代》是鏡文學影視小說大獎首獎之作。小說重現一九三○年代的台中,寫出新舊交替之際,既享受西方摩登物質,也受傳統禮教約束下的女給愛情故事──在這之上,還有揮之不去的殖民帝國陰影。如今帝國已矣,小說帶我們迎向那個消逝的時代。

 

立即閱讀:《綻放年代》

 

少女的鞋跟敲在洋行的洗石子磚上。

 

明亮的跫音,敲醒了因春雨暗了一個色階的巴洛克建築。

 

白底黑花的洋裝揚起,少女從洗石子磚踏回柏油路上,我們的目光也從八十年前的日本時代回過神來。這裡是大稻埕,也是《綻放年代》裡女主角漫步的綠川町;眼前少女是作者——裏右,也是小說裡的女主角迷迭香。

 

這天,我們與裏右約在大稻埕,同行的還有她的雙胞胎姐姐。姐妹倆自小一起寫作,姐姐曾在鮮網註冊帳號HCl,之後妹妹拿來用,所以好一陣子兩人都共用一個筆名。《綻放年代》寫作過程中,姐姐是裏右第一個讀者。小說完成後,HCl才正式一分為二,姐姐叫裏左,妹妹取名裏右;姐妹倆像是同一個人,不過左右之別。

 

採訪前,她倆在路上外拍,說起話來你丟我接,彷彿永遠能接住彼此的笑點。攝影大哥有些不知所措,連跑了好幾個地點才大功告成。看著她,不難想像眼前女孩寫出了一部明亮通透的戀愛故事——儘管裡頭主角面臨階級、性別,以及時代惘惘的威脅。

 

重現一九三○摩登時代

 

綻放年代》以一九三○年代的台中為背景,講述一名女給──三○年代在西式咖啡廳接待客人的女服務生──與地方仕紳彼此試探,一步步表露心意的過程。鏡文學長篇影視小說大獎評審駱以軍給予這部小說極高評價,讚其低迴流轉,彷彿具有「很細微的控制閥,使得故事流動像潺潺細流」。

 

訪問一開始,我提到駱以軍的高評價,裏右笑笑的說,「是他人太善良。」《綻放年代》看似謳歌自由戀愛,敘事潺緩如細河,但裏右書寫那個時代除了有私心,還有知識的使然。

 

「大正民主後,日本迎來較開放自由的社會風氣,那時西方對他們而言不是一定要富國強兵這樣具侵略性,而開始享受西方的文學、藝術、音樂;台灣是日本殖民地,也受這股潮流衝擊,開始思考:『既然人生而平等,為何自己被殖民?』」一個時髦、樂觀,各種思潮隱隱浮動的時代就此展開。

 

HCl是姐妹倆共用的筆名,兩人從讀書時期一起寫作,是彼此的第一個讀者。隨《綻放年代》完成,姐姐改名裏左(圖左),妹妹改叫裏右。

 

裏右念的是歷史系,《綻放年代》自大學動筆。為了完成小說,她重構自小熟悉的台中火車站至柳川綠川一帶,還看舊地圖確認地景;為了寫豐原,她看張麗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記》,想了解日本時代的常民文化,讀蔣竹山、廖怡錚的歷史著作。

 

最重要的,是她必須找出當時女給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包括她們穿什麼、剪什麼髮型、吃什麼、怎麼移動等。裏右藉老照片重構當時人的樣貌,「那時候流行短燙髮,還要戴帽子,洋裝是一件式的,結婚也跟現代不同,不見得穿白色禮服,但一定要帶頭紗。」信手捻來便是一個摩登女子的形象。

 

因此,一個角色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在《綻放年代》裡成為讀者及作者按圖索驥的彩蛋。

 

開始質疑框架的一代
 

書寫三○年代不只是堆砌物質文明,裏右也用小說回望歷史。某種程度而言,也是為了反抗,或者說藉由比較,廓清當局者迷的現下此刻,「有的年代看似迷茫,卻充滿翻轉的機會。」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美麗與哀愁,我父母那一輩的戰後嬰兒潮可能覺得肯打拚就會成功,他們可能工作二十年就能買房買車,並走入婚姻。到我們這一代,已不相信靠雙手可以打造比父母更好的生活,開始質疑很多現有的社會框架,並試圖解構。」

 

解構什麼?例如婚姻,「如果婚姻是愛情的結果,為何我不能持續愛情就好了?」裏右說。

 

但愛情並非純然的晶礦,透明間總有雜質,在《綻放年代》裡,是男女主角社會地位的巨大落差。各式羅曼史從珍.奧斯汀到時下偶像劇,都常見戀愛中人面臨階級不對等的難題,有時是小小的絆腳石,有時則是作者想藉此呈現的社會剖面。裏右欽慕的珍.奧斯汀正是後者。

 

「小時候讀《傲慢與偏見》,只覺得是普通的愛情故事,但年紀稍長後重讀,發現它其實是道德訓道書,告訴你女人該怎麼活:如果像班奈特太太那樣無知,總有一天會被先生厭惡;如果像珍一樣軟弱,就會被欺瞞;如果像麗迪亞那般衝動,就會陷自己於不堪;如果像夏綠蒂那樣理性,婚姻就會很無趣。」

 

「《傲慢與偏見》是我的人生之書。我覺得《傲慢與偏見》很厲害,想說的東西其實很老派,就是女人要循規蹈矩,又不能太無趣,要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能超出社會給你的框架。這就是小說的功力,把無聊的道理表現得讓人想看。」《綻放年代》也確實安排了一個角色作為女主角的殷鑑,其原型便是來自《傲慢與偏見》的麗迪亞。

 

那麼,裏右同樣寫愛情故事,也愛看珍.奧斯汀,會不會也成為一個社會告訴你該怎麼活的女性?裏右的答案很坦率,「我就是一個活在框架裡的人,但是閱讀讓我知道原來框架是這樣。」

 

愛情在坦露中滋長
 

裏右最心儀的小說是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談起《傲慢與偏見》,裏右立刻如數家珍的評點裡頭的女性角色。

 

那《綻放年代》的女主角迷迭香呢?她是否知道自己活在框架中?平心而論,迷迭香不是討喜的女主角。讀者一開始很難知道她要什麼,直到最後裏右才揭曉迷迭香面對事情裹足不前的原因。此刻,裏右的身影又和迷迭香重疊了。

 

不過,裏右也藉由迷迭香的身世謎底,探討愛情乃至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宰制,這包括她與咖啡店主人山下先生的關係。山下先生之於迷迭香,前者是有社經地位的「父親」,後者則是被權力領有的女性客體──也像日本之於台灣。然而,山下先生其實也是框架裡的人,只是那個框架是對他有利的父權。於是,迷迭香在小說裡顯得動彈不得,直到遇到男主角李賀東。

 

李賀東與迷迭香之間更涉及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但裏右在小說中讓他們緩緩靠攏,「愛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很危險,因為很容易被一腳踢。還不認識一個人時,我們用客觀條件去評價人,就像女主角一開始打量李賀東。但人跟人認識後,透過相互坦露傷痛,就能模糊上下關係。」

   

小說裡,女主角的女給身分與李賀東的身世背景,從門不當戶不對到兩人相忘於江湖。流轉之間,是1935年的台中地震,是日本政府為慶祝殖民四十年的台灣博覽會,是一張前往滿州國的船票。

 

帝國消逝之後
 

小說提到的台灣博覽會,是日本殖民台灣的重大事件,其實就是殖民政府的成果發表會,一方面展現台灣有多文明,一方面宣揚日本治台有功。殖民陰影終成為這部小說揮之不去的背景,兩人最終選擇前往滿州國,也是當時日本政府不斷宣傳滿州國新天地的結果。儘管我們看不到女主角的政治自覺,他們的命運仍隱隱與帝國牽連。

 

裏右寫日本殖民的摩登時代,對此,或許不同史觀的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但她想呈現的是歷史事實跟歷史解釋的區別。前者能客觀呈現,後者則很難統一。包括寫到滿洲國,她也表示多少想為滿州國平反,「就像袁世凱在歷史課本一登場就是壞人,但他年輕時穩定朝鮮,在壬午軍亂中調解各方勢力,政治手腕高超,課本卻很少提這些事。」因此,日本殖民台灣有其客觀可呈現的部分,發為小說,便是《綻放年代》。

 

縱然讀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綻放年代」不過十年,隨後便是大平洋戰爭爆發,以及白色恐怖時期。迷迭香與李賀東的愛情,或許終究難敵時代。但裏右說,「愛情不就是只看當下嗎?」

 

我想起1937年的一篇日本時代台灣文學名作──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以頹廢的口吻道出對愛情的渴慕:

 

「只有戀愛才是能夠完成自己的肉體與精神的唯一軌跡。我不敢說是奇蹟。它正是軌跡。為的是只有它,也就是只有戀愛,才能夠在這個宇宙間畫出我所尋求的某一個點,畫出能在一切條件上使我滿足的唯一的一條線。如果從這個意義出發,說它是奇蹟也未嘗不可。」

 

奇蹟是可能的。就像《綻放年代》書寫殖民時代的愛情,以小馭大,讓我們看到歷史曾有的樣貌與活過那時代的人。帝國已在少女花影下荼蘼,但她的戀愛故事才正要天亮。

 

《綻放年代》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bit.ly/2XjGXr0

誠品:https://bit.ly/2RS6Msg

金石堂:https://bit.ly/2Nt5rtm

讀冊:https://bit.ly/2RUvSqj

相關著作

綻放年代
綻放年代 裏右

雖然在咖啡店工作聽起來很浪漫,咲卻是個完全的現實主義者。比起讚嘆自己身處於「美麗與哀愁,摩登與傳統之中禍福與共、生生不息的30年代」,她更傾向將目光投注在這周的薪水價碼。 一場突然襲來的大地震,震壞了人生計畫,卻也讓李賀東趁機闖入自己的生活,讓她甚至懷疑世界上真的有否極泰來這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