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书评】小部|灿烂如黄花的晚唐,白衣书生的传奇异闻

【深度书评】小部|灿烂如黄花的晚唐,白衣书生的传奇异闻

在镜文学见《次柳氏异闻》,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2009年起,缪思出版经营华文奇幻书系「万花镜」,我本本追读,发现无患子、谢金鱼等历史小说能手(后者如今已是著名历史普及网站「故事」的创办元老,其《崩坏国文》更在书店卖得吓吓叫)。几年过去,缪思收场,其作品不是转移到木马出版,就是版权回归作者,世事无常,小说常在。如今重阅旧作,补上当年未出版的篇章,心情却有些忐忑,到底昔日爱好是真识货,又或者年少无知的高捧美化?可随著嘴角的上扬,答案自是揭晓。 无患子的《次柳氏异闻》系列,以晚唐为背景,描写替人捉刀的白衣书生柳飞卿的种种奇特经历,以中短篇篇幅,网罗各色类型,时而玄怪,时而凄凉,时而情爱。更特别的是,小说穿插种种唐人生活细琐,却能做到细致而不堆砌资料,长安城区街道勾勒一清二楚,诗文典故信手拈来,〈染轻容〉题材取自《酉阳杂俎》猩猩血记载,〈书中自有〉揉合了两篇唐人传奇〈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的架构及精神,〈郁彼北林〉引司马迁〈西南夷列传〉,述说邛都国存在……,更可见作者高才博学,文、史、杂学无一不通。亦谐亦庄的笔法,更令小说兼具可读逗趣与料峭深沉,气氛切换自如。 年岁增长后重读《次柳氏异闻》,更意识到柳飞卿的性情奇特,他有著文人的潇洒任性,亦若寻常百姓吃瓜看戏,还天生自带衰运,不是要帮蜘蛛精找单恋情人(虫缉丝),就是被迫成为高人徒弟,强逼点穴拜师(染轻容),连山林遇狼,请土地公保庇,却碰到久久从地府阴间返回人间游赏的刘备与诸葛亮,更开启了砍僵尸打怪之旅(郁彼北林)。可别看他总奔波劳碌,就误以为他就是名搞笑丑角,那是他的好友崔相河的人设,固然屡屡奇遇,令人哭笑不得,柳飞卿实质被寄托更多晚唐士人感怀,〈十八骨伞〉内,他从追查古伞身世,牵引出对老迈教坊乐师的堪怜悲悯。〈缚红丝〉中,他作为旁观者,目睹士人为求富贵舍弃痴心舞妓,攀附高门贵女的悲剧,虽是好友兄长,不愿评断,可心底却更为青楼女子抱不平。 而最能显其文人抱负的,莫过于〈书中自有〉。崔相河视之珍宝的历年策论范文,柳飞卿以「东西」轻贱称呼,还理直气壮:「我们这身学问,将来也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几石米回来填饱肚子罢了,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这则近七万字的小说,发展离奇,辗转描述他跟崔湘河到了霍七家中,后者贱售古籍实属无奈,乃因遇鬼而被迫脱手,出于好奇,柳崔二人留宿待鬼,却双双卷入奇境。柳飞卿成了玄室国的座上宾,是玄王从大唐天朝迎来的贵客,希冀其智力兵法能救助他们于邻国蟠木国的虎视眈眈。从平凡士子到救国军师,柳飞卿担起沉重包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穿越后大展奇才的兴奋热血来得短暂,更多的是重责大任带来的压力,目睹老王衰微,王孙跋扈的恼怒与凄凉。不得不说,濒死返回人间后,小说著实文风骤变,从亡国悲愤到搞笑唐突,看似情绪截断,大大煞风景,可反思深意,却觉得这隐隐指向生死荣华富贵,也不过可痴可笑的禅悟境界。 然而,假如被〈书中自有〉的浩然正气给唬了,以为柳飞卿真是什么隐遁民间的淡薄名士,未免也高看了他,他的本行可是做代笔捉刀的,试场上替人当枪手,试场外帮人写些行卷诗文,呈给主考官留个好印象。这样有几分文人傲气,却还是得劳碌于经济营生的凡夫俗子形象,要抓得恰如其分并不容易,更别提柳飞卿多数时候并非立体角色,他在小说的作用,多半是推动故事发展,可无患子仍夹藏不少文人慨叹,再加上晚唐时局的安排,令其巧思慧黠格外引人瞩目。 整系列并未大肆渲染颓败气象,无患子笔下的士人依旧苦读应考,依旧爱凑热闹,依旧贫嘴戏谑,依旧上平康坊找烟花女子寻欢。可小说在细微处,仍然可见盛世衰微后的历史遗绪,比如蜘蛛精谷承尘的一柄宝剑,被人看出乃藩镇动乱时,节度使豢养的死士遗物;比如依附于梅树的幽魂,乃三十余年前甘露之变,清君侧不成,暴尸于市的忠臣。而柳飞卿的飞卿二字,取自温庭筠温飞卿,温老前辈同样是晚唐人士,作为花间词人,浪漫成性,柳飞卿的人设延续于此,却不止步于此。无患子不只想写出一个纪录晚唐的人,而是一个活著的人,他会遇难,会冒险,会探案,甚至卷入爱情公案,在那些或离奇或凄清或令人叹惋的传奇里,活下去。 本文作者 | 小部驯兽师、杂食阅读者,近期越读越发吃力少量,耐性越来越薄,迷恋车上补眠与熬夜,很怕对世界失去兴趣。Blog:剥洋葱

+ More
【深度书评】萤幕判官

【深度书评】萤幕判官

《萤幕判官》是把小刀。 说锐利,倒也不是,它有些生锈,可刀刃仍具杀伤力,猛力一戳,依旧能造成伤害。会选择这样毫不爽快的比喻,自是有所原因。《萤幕判官》以一弑父案件划开序幕,紧接在后,就是二十余年后的电视节目,名嘴们回顾当年轰动全台的王裕明凶杀案,口沫横飞、激动亢奋,再来,便是王裕明的国小生活。  小说以倒叙法,一层又一层揭开王裕明的内心。从小,他就敏感自傲,但他的确是有本钱自傲,国小毕业,拿了市长奖;作文比赛,屡是常胜军。写作成了他唯一的逞心快意之事,然而这般爽快,不过是喘不过气现实下的慰藉抒发。母亲自小离家出走,父亲与幼稚园老师外遇,而最后,老师抛弃了父亲,抛弃了那酗酒颓废的男人。而他全力投注的写作,也为权势屈身,比赛首奖不是他,而是那个仰赖立委老爸的高云生。 高云生,如同他名字的意涵:高挂天顶的云俯览众生。在这威权专制的学生,他就是连校长教官都不敢得罪的王。即使是这样的他,也有著青少年的烦恼,父亲百般把控,使他自觉不过是大人手中一枚棋子。「靠爸」是他最不堪的疮疤,也是一碰就引爆的地雷,他极力想证明,就算没有立委父亲,他拥有的一切都确确实实是自己挣来的,像是作文第一的荣誉,像那群顺服自己的手下亲信。  《萤幕判官》的小说内,两大男主角首度交锋,便是校内作文比赛,这第一第二之争,争的并非输赢高低,而是两人自我价值的鉴定。王裕明坚持相信,如果纯粹就文章本身,自己没有输,只是外在世界太贱,奈何自己没有一位权贵靠山。对高云生来说,这番侮蔑简直往心口踏去,在父亲「介入」过钢琴比赛后,他必须要相信,书写这仅剩的依托,是经得起检验、经得起质疑。两人微薄的自信心,皆是仰赖书写,然书写在70、80年代的台湾校园,却是如此不堪。在那未解严的年代,校刊社文章屡遭审查,被迫要对师长歌功颂德,在此状况下,王裕明的鞭辟快笔要指向何方?如果两人书写的作文题目,不过是八股迂腐的道德教训,这争执输赢,究竟有何意义? 两人的交火,始于作文比赛,终于学联会竞选。不确定到底是游戏本身就如此设计,又或者改编者的独具匠心,这两场较劲,确实暗讽十足。早在校刊社审查,就已早早透露,由校内老师做为评审的作文比赛毫无公信力,标准浮动不定,却依旧被两人看重。而学联会竞选,本该是民主选举,也是王裕明等人期盼透过「匿名、公正」的投票机制,给高云生一记教训的场合。后者更渴望脱离父亲庇荫,由此证明自己。可这双方的大好机会,却仍难逃大人出手,拿家庭私事揭疮疤的抹黑手段。 在处理两位男角的交锋上,《萤幕判官》是细腻的,既写出相看两厌,却也写出两人的共通之处,写出丑态,也写出他们内心的柔软痛处。他俩都是自负之人,眼高于顶,对家庭、对父亲不满,却也受制于阴影。高云生厌恶父亲,可他收买手下、拉拢亲信的手法,与父亲并无二致。王裕明轻蔑父亲沉沦,但他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的态度,却与父亲酗酒疏离的样貌,有所雷同。最哀伤的,在于他们曾经是「有选择的」,却都走向最糟糕的道路,就连救赎的微光,也只是一瞬闪过的奇蹟,带来的是更大的绝望。 小说气氛灰暗、压抑,在蓄意的极端对比下,一层又一层铺衍长年累积,无可回避的命定悲剧。*也因为在描写王裕明的「真相」过于优秀,乍看之下,小说貌似离题,比重失衡,没甚么呈现「媒体杀人」、「先判后审」的乱象,未扣紧「萤幕判官」的「判」字。就若积蓄力道 ,却未瞄准方向的刀刃,指向未显明确,于是,要控诉的也就散漫了。 然而,几番思量,我却觉得电视节目的存在,虽只是零星点缀,几幕插叙,仍耐人寻味。名嘴不负责任的推测,耸动刺激的言谈,带出了对媒体追求收视率、追求话题性的批判 。更迂回暗示起阅听者被长期喂养后,不求思辨的现象。「萤幕判官」一词蕴含的「舆论杀人」,虽说留白未言,却能想见案件之后,王裕明被「都是事实,却也是片面的事实」压得动弹不得的处境。那些家庭丑事、父子不和,成了坐实想像的间接证据,而在校记过的不良纪录,更是让刻板印象,操纵了大众对于「逆子弑父」的认知,乃至二十余年后,仍能成为名嘴谈资。 鲁迅〈孔乙己〉的这一段:「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经常被乡民拿来嘲讽社会新闻,而昆仑不愧是起家于PTT Marvel版,小说收尾向大师致敬,也若隐射电视名嘴就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他们对事情肤浅看待、轻浮调笑,拿他人的苦痛,做自己的欢愉鉴赏,那一张张愚昧麻木的庸俗之脸,彷彿正是镜子,照出了,萤幕判官的面貌。 注:必须要说,那样刻意灰暗压抑的操作,见仁见智,有人觉得黑暗批判,也有人认为过于用力,反倒扁平了。个人则以为沈光仪这女角,功能性太强,欠缺个性,以致那规劝向上,迁就情节了些。而高云生慨叹:「或许我跟你没有不同,都是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则直白到让人傻眼。但瑕不掩瑜,就算了。 本文作者 | 小部驯兽师、杂食阅读者,近期越读越发吃力少量,耐性越来越薄,迷恋车上补眠与熬夜,很怕对世界失去兴趣。Blog:剥洋葱

+ More
【专业读者】小部评《台北故事》:爱你,是我这辈子做过最犯贱的一件事

【专业读者】小部评《台北故事》:爱你,是我这辈子做过最犯贱的一件事

咸湿,汗水淋漓的咸湿,如果要我形容《台北故事》的气味,大概只有这个选项。这是赤身相搏的爱情故事,炽热躁动,淫靡地让人羞赧,炙烫地有股属于痛的甜蜜。明明百般防备,却又堕落沈沦,是那种血脉贲张,无可救药的爱。 《台北故事》书名不张扬、平淡,有种老派低调的命名风味,也恰恰应合了故事背景。小说调度了地景与时代的双重符码,那是对迪斯可舞厅,对林森北路繁华,对八大兴衰,对卡式录音带,对张学友歌曲的念想所构筑的怀旧怅惘,在此之上,所有的描绘都有股传统箱型电视机的特殊画质,绝非今日720、1080p的锐利,而是恰到好处的平面柔和。这种柔和,搭配人物叨絮的叙事笔调,那股以压抑为基底的苦涩味儿,无疑是适合的。 小说分为上部、下部、一九九九往事,分别为程瀚青、高镇东、程高二人的视角轮替,相互补足,嵌合全貌。以时间轴而观,虽有著两度分手复合的主线,却往往藉著回顾凭吊的时空跳接,营造命定如此的无奈,若小说开头的泰国狂欢,越是放荡开怀,越知道这样的美好只是一瞬烟花,无以长久凭恃。 程瀚青与高镇东,两位主角互为对比。前者是认真的人,后者是浪子。程从开场就令人心疼,年少失母,父亲中风,早早去当黑手,靠著一技之长栽培会读书的弟弟。对他而言,家庭与爱情是切割的,跟家人出柜从来不在他的选项,即便日日到三重与高镇东打砲,到家仍对感情一派缄默,含糊应对。 程瀚青是一派深情的,上部开场就是他忆想跟高镇东的泰国之旅,高自此没从他的章节消失过,哪怕两人分手后,他仍痛苦难忘,痴迷难舍。而高镇东却不同,下部开场,轮到他主述了,念白却率先献给小丽,那个他年轻时可以为她刺青纹身的初恋,那个为他堕胎的女人。他的章节充斥黑社会讨债、跟著大哥见楼起楼塌、见黑白勾结、见兄弟成植物人、见小姐下海,见他充当酒店经理的所见所闻,程也很重要,可高的周遭太混乱了,以至于论占据比例、论挂心程度,他在乎程,似乎远远不及程惦记他多。 他/我不是那样的人,他是那种顾家的人,他是那种无法给予承诺的人,双方心知肚明——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可每每以为感情就此断绝,却又发觉灰烬中尚有余火,却又仍犯贱地重回彼此怀抱,能在一刻是一刻。历经沧桑,彼此都不是生嫩到可以做梦的年纪,却又好想好想试试看,就当是给自己,也给对方的机会,可是,再无机会了。 不由得说,台北人是聪明到狡猾的作者,她先是用程的观察、用程的不指望,述说高的自私,再用高的自承——是小丽,让他领悟自己是无法束缚的男人,就算再爱小丽,他也从未动念想结婚——佐证了认知,这些叙述一再反覆,一再深化某种既有认知:高镇东是烈火,是没办法被谁套住的人,也间接掐死了读者跟程对高的感情期盼。可这一切一切,越是笃定,越是不抱盼望,却正是为高日后的意料之外举动:送给程张学友演唱会的票,考虑更长远后的事,制造奇蹟般的惊喜。整本小说的基调,是低徊的,是压抑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光是一同性恋一双性恋的结合就已艰难,又添上时代的压抑,出柜成家之困难,还有性格的枷锁,却在这样的绝处,探出一线松动的生机,这怎样不叫人激动?怎样不叫人信仰爱情? 《台北故事》之所以好看,在于那终究是则爱情神话,浪子男人被寡言黑手驯服的奇蹟,哪怕只有一瞬灿亮若流星,依旧是我们对爱的向往。尽管收尾令人掩卷叹息,可未尝不是某种延宕的奢念:如果当时……如果没有……他们是不是?正因从未实现,我们才能许愿,将凡俗爱情化为天上极星,予以祷望。 本文作者 | 小部驯兽师、杂食阅读者,近期越读越发吃力少量,耐性越来越薄,迷恋车上补眠与熬夜,很怕对世界失去兴趣。Blog:剥洋葱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