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书评】沈政男|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

【深度书评】沈政男|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

2014年5月21日傍晚,男大生郑捷在北捷挥刀攻击陌生乘客,造成4死24伤,震惊台湾社会。台湾先前也曾发生随机杀人案件,但直到郑捷的恐怖杀戮行为,才引发各界对这个新兴社会问题的大量关注。 郑捷为什么要杀人?他出身小康家庭,学业成绩不错,成长过程最大的创伤,就只是小学时代音乐课表演唱歌时被同学嘲笑了一下,没有其他任何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高风险因子,为什么长大以后,自己在脑中闭门造车,奇奇怪怪的点子转来转去,最后转出了一个「我必须杀人,才对得起自己」的结论? 郑捷入狱后,有一位怜悯他的网友,跟他通了好几封信,郑捷伏法后,网友把信寄给我,因为我曾对此一事件写了不少评论文章。郑捷的字迹稚气,文笔普通,偶有错字,写文章常引用布袋戏台词来自况心境,对于犯行偶有悔意,但多数时候只是淡然,读来看去,我依旧找不到他杀害陌生人的明确动机。 郑捷在审理过程中,曾接受比一般情况更长也更仔细的精神鉴定,然而从精神鉴定报告依然难以看出,他为什么要犯下随机杀人案。或许就因这样的困惑,负责精神鉴定的医师竟然对郑捷施打镇静药物,试图藉此取得更多的自我剖析,但最后显然也是徒劳无功。 连最好的精神科医师都说不清楚郑捷为什么随机杀人,于是有专家学者干脆用「反社会人格」或「精神病态人格」,来指称这类难以理解的杀人凶手,意思是他们天生冷血,性格冲动又暴力,无法同理别人感受,宛如一头野兽,而野兽是不能被理解的。社会大众对这类凶手的形容也如出一辙——人渣、杀人魔、社会败类! 然后枪声响起,郑捷在无数人的诅咒中结束生命,台湾社会再也没有机会看清楚这位随机杀人凶手的内心风景,当然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成因。 无奈的是,台湾社会接下来又爆发了几起随机杀人案,其中至少有两起是以幼童为下手对象。可惜台湾社会的反应,对于凶手依然是「众人皆欲杀」,即使他们罹患重大精神疾病亦然;而对于没对凶手判死的法官,依然是嘲讽与辱骂,甚至把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称作「魔鬼代言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最能了解行凶动机的精神鉴定专业人员,也无法协助社会大众了解犯案成因,反而治丝益棼,做出了连委托鉴定的法官都不能认同的结论。 一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杀人都有动机,最常见就是情仇财,而背后也都有指向被害者的尖锐恨意,然而随机杀人并非如此。那些被害者与凶手无冤无仇,甚至素昧平生,根本谈不上有何恨意,为何凶手要对他们痛下毒手? 一个不愿意探究随机杀人案件的成因,并了解凶手内心世界的社会,当然也难以找到预防之道,更可惜的是,这也泄漏了整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 还好,台湾社会依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耗费大量时间心力,而且更重要的,不让情绪淹没理智,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律等角度,试图进到随机杀人凶手的成长过程与内心世界,找到一点点可以说明或帮助大家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线索。 《无恨意杀人法》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作者舟动在蒐罗了台湾历年重大随机杀人案件的相关报导,消化了专家学者的解读,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与文献之后,运用流畅的文笔与丰富的想像力,重建了随机杀人事件的现场,并带领读者进到办案、审理与辩护的过程,甚至穿越时空,来到凶手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以一个全知的角度,重新走过凶手的成长之路与犯案经过,并鸟瞰社会的集体反应与应对方式。 书中没有喧嚣呐喊,没有诅咒辱骂,这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也没有空泛的廉价怜悯,或者对于进步价值的肤浅拥抱,《无恨意杀人法》就只是把随机杀人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相关心理与社会背景,向读者交代清楚。对于想要了解随机杀人事件,却又对法院的冗长判决书与新闻报导的片段内容无法满足的人,这本小说是最好的入门书籍。 《无恨意杀人法》的故事情节参考了实际案例,然而除非你对台湾近年的随机杀人案了若指掌,否则不至于影响阅读乐趣。作者写过几本侦探小说,而《无恨意杀人法》应该是挑战最大的一本,因为必须把真实事件写得像虚构故事那么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而且必须避免流于宣传特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可说相当困难。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确实办到了。 由「恨世」到「厌世」的「无恨意杀人」「随机杀人」、也有人称作「无差别杀人」,意指凶手并没有一定要杀谁,而是在公众场所或虚拟世界里随机挑选。这类杀人案在欧美,因为经常以枪枝为武器,造成大量伤亡,因此也称作大规模杀人。至于「无恨意杀人」则是这本小说尝试提出的新说法,而这样的称呼,比起上述词汇更能彰显随机杀人行为的难解本质。 郑捷杀人,血染北捷,这么凶残的行为背后难道不存在恨意吗?郑捷在儿时的课堂上被讥笑以后,曾打算报复,但事过境迁,长大升学,原本他怨恨的人已经不知去向,而怨恨的心,也转为对人世的厌倦,于是他从恨世变成了厌世,因此想要靠杀人被判死刑来结束生命。如果没有死刑制度,郑捷是不是就不会想到此种自我了结的方法?如果郑捷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够好的引导,让他的恨世情绪得到正面抒发,是不是就不会转为厌世? 恨意达到顶点,接下来就是攻击,而攻击的背后如果没有恨意,那就是恨意被转化成其他心理能量,也就是厌世。无恨意杀人的背后,是不是都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渐对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读读《无恨意杀人法》。 这本小说对随机杀人案的辩护律师也多所著墨,而且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了成为「魔鬼代言人」的心路历程,相当有意思。这类案件对司法人员来说可谓崭新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法学训练鲜少触及这样的课题,而这也是法界对于这类案件的刑度如何拿捏,出现严重分歧的原因。 台湾至今为止的随机杀人事件,几乎都使用刀械,会不会有一天台湾也出现像国外一样,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来遂行杀人企图的大规模杀人事件?读完《无恨意杀人法》,如果因此对随机杀人事件产生更大的兴趣,请一起持续关注这个台湾社会的新兴议题。 ▶「杀谁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沈政男精神科医师

+ More